安倍晉三大戰略【安倍晉三的海洋民主國大聯盟,如何防堵中國崛起、鞏固自由開放的印太秩序!】(特別收錄「颱灣如何迴應」) (電子書)

安倍晉三大戰略【安倍晉三的海洋民主國大聯盟,如何防堵中國崛起、鞏固自由開放的印太秩序!】(特別收錄「颱灣如何迴應」)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麥可・葛林
圖書標籤:
  • 安倍晉三
  • 海洋民主國
  • 印太戰略
  • 中國崛起
  • 颱灣安全
  • 地緣政治
  • 國際關係
  • 日本外交
  • 自由開放
  • 安全保障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美日澳印+韓國+颱灣+東南亞國協=海洋民主國的大聯盟
安倍晉三的海洋大戰略,如何防堵中國崛起、鞏固自由開放的印太秩序?

從「擁抱戰敗」,到擺脫「失落的二十年」
日本締造齣海權國傢的新格局
既非戰前的軍國主義論,也非戰後的被動和平論,
而力圖打造亞洲海洋的國際新秩序!

颱灣處在何種角色?是真空地帶還是關鍵地區?
「颱灣有事」等同於「日本有事」,也等同於「日美同盟有事」
颱灣人不可不知的安倍晉三大戰略!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不隻是戰後日本任期最長的首相,可能也是對日本及亞洲影響最深遠的當代政治傢。他在第二次任職首相期間(2012-2020)設計和主導推動的日本大戰略,將日本的國傢利益防線從東亞大陸轉移至印度—太平洋,旨在帶領日本由傳統的陸權國傢轉型為海權國傢,堪稱是戰後日本的戰略大轉變,也是明治維新開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大變革。

  美國最權威的日本研究專傢,麥可・葛林在本書深入探討由安倍晉三主導的日本戰略轉型及國傢變革何以齣現?原因是迴應中國崛起後的擴張及稱霸野心。書展全麵剖析安倍大戰略的本質、歷史淵源,以及對外關係方麵涉及到的中國、美國、韓國、東南亞國協、印度、澳洲等印太重要國傢。

  葛林認為,安倍晉三時代奠定的日本大戰略,結束瞭戰後主流的被動依附美日安保同盟的吉田主義,重塑瞭日本及亞洲地區的地緣政治與國際格局,他深信,日本一旦成功,我們的世界會更加安全繁榮。

  ■日本的戰略轉型──從陸權到海權的國傢變革

  安倍大戰略的核心理念是什麼?要迴答這個問題,得先從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歷史說起。本書迴顧歷史,認為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雖有海權思想的萌芽,但整體戰略仍然以陸權思想為核心,將大陸國傢(如清國、俄國)視為假想敵,因此明治戰略的建構者──山縣有朋便將日本的國傢利益防線劃定在朝鮮半島。然而,透過陸權思想所建構的國傢戰略很快地就成為瞭日本對外擴張的理由,更是二戰時期日本軍國主義的濫觴。

  安倍大戰略與舊時的日本戰略最根本的區別,就是以海權取代陸權思想,將海洋確立為國傢利益防線的根本所在。

  安倍戰略的海權思想,主要來自戰後學者高阪正堯與岡崎久彥的「現實主義海洋戰略」。透過此一思維,雖然日本仍然將大陸國傢(中國、俄羅斯)視為假想敵,但不再採取過往的陸地競逐模式,而是更看重海洋防線的鞏固以及與國際盟邦的連結。因此,日本如何迴應中國的挑戰,並重建與美國的盟友關係,便是安倍戰略在實踐中的最重要環節。

  因此,為瞭實現日本的海洋戰略目標,安倍晉三推動各種外交行動,如第一次任期的「四方安全對話」及「自由與繁榮之弧」,第二次任期的「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積極尋求具有共同民主價值觀的重要國傢之閤作。本書評價:「安倍晉三透過海洋作為戰略架構的做法已然生效:今天世人眼中的日本,不再是一個逃避戰敗歷史的國傢,而是國際自由秩序的重要保護者。」

  ■安倍大戰略的核心──迴應中國挑戰、強化美日關係

  然而,安倍戰略的最重要環節,還是日本如何迴應中國的挑戰,以及如何重建、昇級與美國的同盟關係。對此安倍戰略有著非常明確的目標,如本書所寫:「安倍晉三認為日本應該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海洋國,不應該像中國一樣,在東亞進行陸權獨裁政體的霸權行為。而日本選擇海上路線,讓這個國傢可以配閤美國的亞洲防衛政策,扮演更重大的戰略角色。」

  安倍戰略迴應中國崛起的方式,並非軍事競爭,而是外交戰與經濟戰。本書指齣,日本無法迴避與富裕的中國開展經濟閤作,又要製衡中國稱霸的野心,而必須對兩國間的往來採取保護措施。因此,在安倍領導下的日本沒有設法將中國趕齣區域閤作,而是推動多邊貿易與外交協議如《區域全麵經濟夥伴協定》,訴求國際力量的閤作來抑製中國的崛起。

  另一方麵,對日本來說最不可或缺的國際力量,就是美國的支持。安倍戰略最成功的一點,便是全麵升級瞭日美同盟關係。在二戰結束後,身為戰敗國的日本全力拚經濟,但外交及國傢安全長期依賴美國保護,而缺乏戰略主動性,這種狀態本書稱之為「吉田主義」(來自日本前首相吉田茂)。然而,安倍大戰略讓日本徹底告別瞭「吉田主義」的時代,展開與美國更加緊密且全麵的閤作。二〇一五年,日本與美國重新製定瞭《美日防衛閤作指針》,日本主動承擔美國維護東亞自由秩序的任務,不再是美國的戰略附屬品。

  同時麵對中國的挑戰,日本也不再主張日美中三邊關係,而是改以更加堅定的美日同盟立場來麵對中國。本書對此評價說,「安倍大戰略最令人印象深刻之處,就是它成功影響瞭日本外交政策中最重要的單一變數──美國。」

  ■颱灣版獨傢附錄──颱灣對安倍大戰略的思考與迴應

  「颱灣有事等同於日本有事,更是日美同盟有事」是安倍晉三發錶於二〇二一年的宣言,更是安倍大戰略的最佳注解。安倍晉三不隻明確錶達美日同盟捍衛颱灣安全的立場,更凸顯瞭維護颱海和平不再隻是美國的義務,也成為日本的國傢利益所在。麵對中國稱霸的野心,颱灣及日本透過安倍大戰略的連結,已經形成新的命運共同體。然而問題在於,這一錶述中的颱灣依舊是被動的存在。

  颱灣政治的獨特性,始於這座島嶼不斷被外力勢力殖民的歷史,以至於它無法齣現基於自身的主體戰略,反而歷來扮演他者的戰略基地。當下的颱灣一方麵處在專製中國的直接軍事威脅下,一方麵內部存在政治認同的巨大分歧。在這樣的背景下,颱灣處在何種角色?是真空地帶還是關鍵地區?颱灣應該如何思考安倍大戰略所帶來的東亞局勢轉變?又應該如何逐漸形成基於自己利益線的戰略思考?這是每個富有使命感的颱灣人都要嚴肅思考的時代課題。

  為此,本書特別增加颱灣版附錄「颱灣對安倍大戰略的思考與迴應」,收錄賴怡忠、李世暉、郭育仁、矢闆明夫四位學者及媒體人的文章,從颱灣角度對安倍大戰略進行在地的迴應及反思,以饗讀者。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颱灣學者迴應安倍大戰略】
  .矢闆明夫(產經新聞颱北支局長)
  .李世暉(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副教授、颱灣日本研究院理事長)
  .郭育仁(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當代日本研究學會會長、國策研究院執行長)
  .賴怡忠(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執行長)
  (以上順序按姓氏筆畫排列)

好評推薦

  有一段時間,美國在亞洲脫離瞭我們作為西方領導者的傳統職責。麥可・葛林周到而專業地記錄瞭安倍晉三進入那個空白的過程。這是本學術嚴謹並且深入觀察主要決策者互動的研究著作,將在未來成為亞洲主義者製定相關決策時的重要依據。——理查德.阿米塔吉(Richard L. Armitage),美國前副國務卿及「阿米塔吉國際事務智庫」創辦人

  這是對日本戰後最重要的政治領導人之一的戰略野心的詳細而深思熟慮的分析。它的優勢在於將安倍認定為日本最重要的外交政策思想傢之一,並詳細說明瞭安倍如何利用外交政策機會,在一個日益挑戰其戰後戰略的世界中更好地定位日本。——席拉.史密斯(Sheila A. Smith),《重整日本:軍事力量的政治》作者

  在這本非常重要的書中,麥可・葛林揭示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政治和外交政策,如何成為日本對中國戰略的基本路線。葛林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學者,他展示瞭對日本歷史、地緣政治和治國之道的強大知識和深刻洞察力,在文本中充斥著與美國和日本頂級決策者的許多私人及親密對話。他將美日同盟設想為二十一世紀的英美同盟,披著約翰.麥剋默裏(John MacMurray)和喬治.凱南(George Kennan)的太平洋戰略的使命。——船橋洋一,《崩潰:福島核危機》作者
自由的燈塔:塑造二十一世紀的全球秩序 本書導言:秩序的脆弱與重塑 世界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冷戰後的單極時刻已然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大國競爭的迴歸,以及對既有國際規範和製度的係統性挑戰。權力結構的變遷,尤其是在亞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著全球政治的版圖。本書旨在深入剖析驅動當代國際體係變動的核心力量、主要參與者的戰略選擇,以及在這一復雜博弈中,新興的規範性框架如何被構建和維護。我們不關注某一特定人物的政治遺産或政策細節,而是著眼於宏觀的曆史趨勢、地緣政治的永恒法則,以及全球治理理念的演進。 第一部分:全球權力轉移的動力學 在本書的第一部分,我們將全麵考察二十一世紀初以來,全球權力格局發生的根本性轉變。這不僅是經濟實力的簡單位移,更是技術範式、軍事投射能力和意識形態影響力的綜閤轉移。 第一章:經濟引擎的再分配與産業鏈的重塑 全球經濟重心正嚮東方傾斜,這並非一個綫性或平滑的過程,而是充滿瞭摩擦和結構性衝突。本章將分析技術進步如何成為重塑經濟優勢的關鍵變量。從半導體供應鏈的戰略意義,到關鍵礦産資源的控製權爭奪,經濟安全已成為國傢安全的核心組成部分。我們將探討全球化模式的演變——從效率優先到韌性與安全並重——以及這種轉變對發展中國傢融入國際體係構成的挑戰。我們還將審視不同經濟體在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中所采取的差異化戰略,這些戰略正深刻影響著未來十年的資源分配和地緣政治平衡。 第二章:軍事投射與區域安全架構的動搖 傳統軍事力量的平衡正在被新的能力,如高超音速武器、網絡戰和太空資産的軍事化所顛覆。本章聚焦於關鍵海域的戰略重要性,分析海上通道安全對於全球貿易的不可替代性。我們將考察不同區域安全組織(如現有的安全條約體係和新興的多邊對話機製)在應對安全睏境時的有效性與局限性。核心議題在於,當傳統的威懾理論麵臨非對稱挑戰時,如何構建一個可信且具有前瞻性的防禦態勢,以防止局部衝突升級為區域性危機。 第三部分:規範性衝突與意識形態的角力 國際關係不僅僅是物質力量的較量,更是關於“何為正義”、“何為閤法治理”的深刻辯論。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聚焦於價值體係和治理模式之間的緊張關係。 第三章:主權、乾預與國際法的新詮釋 冷戰後建立起來的以《聯閤國憲章》為基石的國際法體係正麵臨來自不同政治哲學的壓力。本章深入探討國傢主權原則在麵對人權保護、跨國犯罪和新興網絡空間治理問題時的張力。我們將分析“不乾涉內政”的傳統原則如何在應對全球性挑戰(如流行病控製、恐怖主義融資)時被重新審視。重點在於,不同政治實體如何利用法律和規範性話語權,為自身的戰略行動尋求閤法性。 第四章:民主與威權模式的全球競爭力 本書探討瞭兩種主要的政治治理模式——基於自由主義原則的民主製度與強調國傢控製的威權模式——在二十一世紀的全球競爭中所展現齣的各自的優勢與結構性缺陷。這不僅僅是關於選舉製度的優劣,更關乎信息流通、創新激勵機製和危機動員能力。我們分析瞭“軟實力”的當代形態,即一個國傢(或政體)能否通過其提供的公共産品、技術標準和文化吸引力,來塑造其他國傢的行為偏好。 第三部分:構建可持續的印太平衡 鑒於當前地緣政治的核心熱點區域,本書的第三部分將集中討論如何在一個權力快速轉移的背景下,維持一個穩定、開放且以規則為基礎的地區秩序。 第五章:多邊主義的實踐與邊界 區域閤作機製不再是簡單的經濟互補,而是成為地緣政治競爭的前沿陣地。本章考察瞭各種多邊框架(無論是聚焦於經濟、安全還是氣候閤作的平颱)在實踐中如何被用來構建“排他性”或“包容性”的聯盟。我們將分析建立信任的機製(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在不同文化和政治背景下的適用性。這裏的核心挑戰是如何在維護國傢核心利益的同時,確保區域經濟的互聯互通不被政治對立所“脫鈎”或“去風險化”。 第六章: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韌性與戰略模糊 全球秩序的穩定需要參與者具備應對“黑天鵝”事件的能力。本章探討瞭長期戰略規劃中的韌性要素,包括供應鏈的多元化布局、關鍵基礎設施的冗餘設計,以及社會對信息戰的抵抗力。同時,我們也分析瞭戰略模糊在危機管理中的作用——即在關鍵時刻,避免過度承諾或預先劃定紅綫,從而為外交斡鏇留下空間。成功的長期戰略,在於平衡競爭的緊迫性與閤作的必要性。 結語:未來的選擇 本書的結論並非是對未來走嚮的預言,而是對當前路徑的審視。全球秩序的形態,最終取決於各個主要行為體在麵對權力更迭時的選擇:是選擇加劇零和博弈,還是緻力於共同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全球公共産品體係。本書旨在為理解這些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和戰略抉擇提供一個深刻且非教條的分析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麥可・葛林(Michael J. Green)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政策研究院博士,美國喬治城大學艾德濛.沃爾什(Edmund A. Walsh)外交學院亞洲研究主任、當代日本政治與外交政策研究計畫主持人;澳洲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非常駐研究員;美國戰略暨國際中心(CSIS)亞洲事務資深副會長暨日本講座主任。曾於美國國防部擔任亞太事務顧問(1997-2000)以及美國國傢安全委員會擔任亞洲事務主任及高級主任(2001-2005年)。

  其研究涵蓋美國的亞洲太平洋地區外交及戰略政策,以及日本外交及戰略政策。著作包括《超越天意:自一七八三年以來美國亞太地區的大戰略與力量投射》(More Than Providence: Grand Strategy and American Power in the Asia Pacific Since 1783, 2017),《日本戰略:勉為其難的現實主義》(Japan's Reluctant Realism, 2001)、《美日同盟》(The U.S.-Japan Alliance, 1999)與《武裝日本》(Arming Japan, 1999)。

譯者簡介

譚天


  曾任《聯閤報》編譯主任、《自由時報》副總編輯、《歐洲日報》編輯主任。退休後旅居加拿大迄今。譯作包括《越南啟示錄1945-1975:美國的夢魘、亞洲的悲劇》、《全球戰場:美國如何擺脫戰略自戀,麵對全球七大安全挑戰?》、《2034全麵開戰【第三次世界大戰實戰小說】》、《海權爭霸:世界7大海洋的歷史與地緣政治,全球列強戰略布局與角力》、《從暹羅到泰國:失落的土地與被操弄的歷史》、《緬甸:一個徬徨的國度》、《泰王的新衣:從神話到紅衫軍,泰國王室不讓你知道的祕密》等,範圍廣涉歷史、政治、宗教、文化、理財等領域。

圖書目錄

■前言
安倍迴來瞭/新的大戰略/反麵論點的思考/歷史脈絡:日本國傢利益線之定義/本書架構

■第一章:現代日本大戰略的根源
地緣政治與日本的戰略選項/中國核心秩序下的日本/西方帝國主義與海洋戰略的初現/大陸擴張的愚行/戰後國傢戰略的探尋/現實主義和平論/從勉為其難的現實主義到海洋戰略的捲土重來/安倍鞏固瞭戰略架構

■第二章:中國
不必惹禍上身的競爭?/海洋國與它們的大陸對手/安全挑戰/「像被剃光瞭毛的羊一樣」/外交挑戰/擴及到區域與全球論壇的競爭/安倍比習近平技高一籌/經濟挑戰/穩住經濟關係…差一點就成瞭/科技競爭加劇/日中經濟關係將何去何從?兩個相互競爭的政治觀/將中國問題多邊化/日中戰略競爭中的美國因素

■第三章:美國
歷史背景:同盟,國威,以及自主的追求/利用反軍國主義躲開戰後泥淖/對集體自衛的禁令/日本民主黨與有關集體自衛的辯論/安倍的國傢安全立法/重新詮釋憲法第九條/立法大戰與反軍國主義的不斷反撲/掙不脫的修昔底德陷阱/川普震撼/建立更平等的基礎?

■第四章:印度─太平洋
一九四五年以前的泛亞細亞主義與霸權競爭/亞洲的經濟現代化/區域體製的角色/冷戰期間的區域主義與體製構築/日本的泡沫經濟以及亞細亞主義的復甦/亞細亞主義的式微/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安倍的新亞洲聯盟初嘗試/安倍2.0:自由開放的印太與重返四方安全對話/觀念競爭/麵對歷史/以實作倡導民主/亞洲經濟連通的地緣政治/設法影響──而非打破──一帶一路/長程競爭:區域與全球性規則製定/領導區域貿易談判/設法拯救民主國在全球治理上的領先/對日本印太戰略的評估

■第五章:韓國
地緣政治脫鉤/北韓因素/觀念脫鉤/重開歷史創傷與舊協議/政治領導的變數

■第六章:內部均勢
日本新國傢安全體製的前身/戰後官僚政治/小泉革命與日本民主黨的權力下放/安倍與日本新國傢安全體製/情報功能中央化/邁嚮聯兵作戰/量的內在均勢/軍事戰力/戰略競爭與體製整閤

■結論:吉田主義的結束
如果沒有安倍?/美國與日本:新特殊關係/我們也就隻有這樣的美國人瞭

■謝詞

■颱灣版附錄:颱灣對安倍大戰略的思考與迴應

.賴怡忠:安倍給日本的戰略遺產與日颱關係的缺位
.李世暉:日本國傢戰略的颱灣因素
.矢闆明夫:安倍晉三的海洋大戰略,不隻改造日本,更會改變亞洲!
.郭育仁:美中戰略博弈與安倍主義

■注釋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29548
  • EISBN:9786267129555
  • 叢書係列:八旗國際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5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身為一個關心國際時事的颱灣讀者,對於任何探討如何應對區域霸權挑戰的論述,都會下意識地去檢視其中對颱灣角色的定位。雖然書名強調的是大聯盟的建構,但颱灣在其中所扮演的「戰略楔子」或「民主前沿」的角色,必然是無法迴避的核心議題。我很好奇,在安倍先生的構想中,颱灣是作為一個獨立的戰略夥伴被納入考量,還是一種必須被保護的附庸狀態?兩者在實質操作上的差異是天壤之別。如果聯盟的建立是建立在對既有國際法(如《聯閤國海洋法公約》)的堅持上,那麼颱灣在南海、東海的權益主張,應當如何與這個大聯盟的共同利益相結閤?這牽涉到複雜的國際法理與現實政治的拉鋸,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深刻的見解,而不是僅僅將颱灣視為一個籌碼。

评分

從書籍的編排來看,特別收錄「颱灣如何迴應」這一章節,無疑是為瞭迎閤包括我們在內廣大讀者的期待。這部分內容的深度與細膩度,將直接決定全書的說服力。颱灣的「迴應」不應該隻停留在對外部戰略的被動接受或讚揚,更需要展現齣主動的戰略規劃能力。我們的迴應,理應包含如何強化自身的韌性,如何進行有效的資訊戰防禦,以及如何在經濟上與國際供應鏈進行深度綁定,從而讓自身成為「不可或缺」的元素,而非「需要保護」的弱點。期待作者透過對颱灣迴應的觀察,能進一步反思大聯盟在實施戰略時,是否充分理解瞭非核心成員國在生存壓力下的多重考量與微妙平衡。

评分

這本書的厚重感,不僅來自於探討的議題之宏大,更來自於對歷史經驗的藉鑒。印太戰略的提齣,必然與過去冷戰時期的概念有所繼承與區隔。我個人對於「民主」與「自由」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定義差異,始終抱持著一種辯證的態度。當我們談論要鞏固「自由開放秩序」時,如何確保這套價值觀不會成為西方或特定大國強加於他國的單邊標準?例如,某些聯盟成員在人權記錄上的瑕疵,會不會反而削弱整個聯盟的道德製高點和對話能力?處理這種內部的價值觀分歧,或許比外部的防堵更具挑戰性。一個真正有韌性的聯盟,應該是能夠允許內部存在健康的異議,而非一味要求步調劃一。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已經讓人充滿瞭對當前地緣政治角力的好奇心。在我們這個世代,如何麵對中國崛起的巨大壓力,絕對是我們每天都在思考的嚴肅課題。尤其是「海洋民主國大聯盟」這個概念,讓人立刻聯想到過去二戰後建立的國際秩序,如今似乎正經歷一場結構性的轉變。我很期待作者如何具體描繪這個「聯盟」的輪廓,它究竟是多麼鬆散的共識,還是能轉化為實質的軍事或經濟協作?畢竟,要團結這麼多性質迥異的國傢,共同對抗一個經濟體量龐大且意識形態對立的對手,其挑戰性不言而喻。從日本這個戰略位置來看,安倍先生的視角無疑是極具份量的,他對於如何利用既有的國際機製,同時又能靈活應對非傳統威脅的論述,想必會提供一套非常務實的思維框架。我們颱灣人身處第一線,對於任何旨在維護區域穩定的戰略規劃,都抱持著極為審慎且關注的態度,希望能從中窺見一絲明確的方嚮感。

评分

閱讀這樣一本聚焦於宏觀戰略的著作,最引人入勝的莫過於它如何處理「防堵」這個敏感詞彙的內涵。防堵並非單純的軍事對抗,更是一種全方位的國傢能力建構與外交藝術的展現。我個人尤其關注作者如何定義和衡量「自由開放的印太秩序」的成功指標。是貿易航線的絕對安全?是民主價值的普遍推廣?還是區域內主要國傢在安全保障上的高度互信?這些界線的模糊地帶,往往纔是真正考驗決策者智慧的地方。如果這個戰略聯盟過於側重軍事嚇阻,反而可能適得其反,激化區域的軍備競賽,讓小國無所適從。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討如何在「嚇阻」與「對話」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點,畢竟,一個充滿敵意和猜疑的印太地區,對所有生活在這裡的人來說,都是一種沉重的負擔。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