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晉三大戰略【安倍晉三的海洋民主國大聯盟,如何防堵中國崛起、鞏固自由開放的印太秩序!】(特別收錄「台灣如何回應」) (電子書)

安倍晉三大戰略【安倍晉三的海洋民主國大聯盟,如何防堵中國崛起、鞏固自由開放的印太秩序!】(特別收錄「台灣如何回應」)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麥可・葛林
图书标签:
  • 安倍晉三
  • 海洋民主國
  • 印太戰略
  • 中國崛起
  • 台灣安全
  • 地緣政治
  • 國際關係
  • 日本外交
  • 自由開放
  • 安全保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日澳印+韓國+台灣+東南亞國協=海洋民主國的大聯盟
安倍晉三的海洋大戰略,如何防堵中國崛起、鞏固自由開放的印太秩序?

從「擁抱戰敗」,到擺脫「失落的二十年」
日本締造出海權國家的新格局
既非戰前的軍國主義論,也非戰後的被動和平論,
而力圖打造亞洲海洋的國際新秩序!

台灣處在何種角色?是真空地帶還是關鍵地區?
「台灣有事」等同於「日本有事」,也等同於「日美同盟有事」
台灣人不可不知的安倍晉三大戰略!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不只是戰後日本任期最長的首相,可能也是對日本及亞洲影響最深遠的當代政治家。他在第二次任職首相期間(2012-2020)設計和主導推動的日本大戰略,將日本的國家利益防線從東亞大陸轉移至印度—太平洋,旨在帶領日本由傳統的陸權國家轉型為海權國家,堪稱是戰後日本的戰略大轉變,也是明治維新開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大變革。

  美國最權威的日本研究專家,麥可・葛林在本書深入探討由安倍晉三主導的日本戰略轉型及國家變革何以出現?原因是回應中國崛起後的擴張及稱霸野心。書展全面剖析安倍大戰略的本質、歷史淵源,以及對外關係方面涉及到的中國、美國、韓國、東南亞國協、印度、澳洲等印太重要國家。

  葛林認為,安倍晉三時代奠定的日本大戰略,結束了戰後主流的被動依附美日安保同盟的吉田主義,重塑了日本及亞洲地區的地緣政治與國際格局,他深信,日本一旦成功,我們的世界會更加安全繁榮。

  ■日本的戰略轉型──從陸權到海權的國家變革

  安倍大戰略的核心理念是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從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歷史說起。本書回顧歷史,認為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雖有海權思想的萌芽,但整體戰略仍然以陸權思想為核心,將大陸國家(如清國、俄國)視為假想敵,因此明治戰略的建構者──山縣有朋便將日本的國家利益防線劃定在朝鮮半島。然而,透過陸權思想所建構的國家戰略很快地就成為了日本對外擴張的理由,更是二戰時期日本軍國主義的濫觴。

  安倍大戰略與舊時的日本戰略最根本的區別,就是以海權取代陸權思想,將海洋確立為國家利益防線的根本所在。

  安倍戰略的海權思想,主要來自戰後學者高坂正堯與岡崎久彥的「現實主義海洋戰略」。透過此一思維,雖然日本仍然將大陸國家(中國、俄羅斯)視為假想敵,但不再採取過往的陸地競逐模式,而是更看重海洋防線的鞏固以及與國際盟邦的連結。因此,日本如何回應中國的挑戰,並重建與美國的盟友關係,便是安倍戰略在實踐中的最重要環節。

  因此,為了實現日本的海洋戰略目標,安倍晉三推動各種外交行動,如第一次任期的「四方安全對話」及「自由與繁榮之弧」,第二次任期的「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積極尋求具有共同民主價值觀的重要國家之合作。本書評價:「安倍晉三透過海洋作為戰略架構的做法已然生效:今天世人眼中的日本,不再是一個逃避戰敗歷史的國家,而是國際自由秩序的重要保護者。」

  ■安倍大戰略的核心──回應中國挑戰、強化美日關係

  然而,安倍戰略的最重要環節,還是日本如何回應中國的挑戰,以及如何重建、昇級與美國的同盟關係。對此安倍戰略有著非常明確的目標,如本書所寫:「安倍晉三認為日本應該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海洋國,不應該像中國一樣,在東亞進行陸權獨裁政體的霸權行為。而日本選擇海上路線,讓這個國家可以配合美國的亞洲防衛政策,扮演更重大的戰略角色。」

  安倍戰略回應中國崛起的方式,並非軍事競爭,而是外交戰與經濟戰。本書指出,日本無法迴避與富裕的中國開展經濟合作,又要制衡中國稱霸的野心,而必須對兩國間的往來採取保護措施。因此,在安倍領導下的日本沒有設法將中國趕出區域合作,而是推動多邊貿易與外交協議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訴求國際力量的合作來抑制中國的崛起。

  另一方面,對日本來說最不可或缺的國際力量,就是美國的支持。安倍戰略最成功的一點,便是全面升級了日美同盟關係。在二戰結束後,身為戰敗國的日本全力拚經濟,但外交及國家安全長期依賴美國保護,而缺乏戰略主動性,這種狀態本書稱之為「吉田主義」(來自日本前首相吉田茂)。然而,安倍大戰略讓日本徹底告別了「吉田主義」的時代,展開與美國更加緊密且全面的合作。二〇一五年,日本與美國重新制定了《美日防衛合作指針》,日本主動承擔美國維護東亞自由秩序的任務,不再是美國的戰略附屬品。

  同時面對中國的挑戰,日本也不再主張日美中三邊關係,而是改以更加堅定的美日同盟立場來面對中國。本書對此評價說,「安倍大戰略最令人印象深刻之處,就是它成功影響了日本外交政策中最重要的單一變數──美國。」

  ■台灣版獨家附錄──台灣對安倍大戰略的思考與回應

  「台灣有事等同於日本有事,更是日美同盟有事」是安倍晉三發表於二〇二一年的宣言,更是安倍大戰略的最佳注解。安倍晉三不只明確表達美日同盟捍衛台灣安全的立場,更凸顯了維護台海和平不再只是美國的義務,也成為日本的國家利益所在。面對中國稱霸的野心,台灣及日本透過安倍大戰略的連結,已經形成新的命運共同體。然而問題在於,這一表述中的台灣依舊是被動的存在。

  台灣政治的獨特性,始於這座島嶼不斷被外力勢力殖民的歷史,以至於它無法出現基於自身的主體戰略,反而歷來扮演他者的戰略基地。當下的台灣一方面處在專制中國的直接軍事威脅下,一方面內部存在政治認同的巨大分歧。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處在何種角色?是真空地帶還是關鍵地區?台灣應該如何思考安倍大戰略所帶來的東亞局勢轉變?又應該如何逐漸形成基於自己利益線的戰略思考?這是每個富有使命感的台灣人都要嚴肅思考的時代課題。

  為此,本書特別增加台灣版附錄「台灣對安倍大戰略的思考與回應」,收錄賴怡忠、李世暉、郭育仁、矢板明夫四位學者及媒體人的文章,從台灣角度對安倍大戰略進行在地的回應及反思,以饗讀者。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台灣學者回應安倍大戰略】
  .矢板明夫(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
  .李世暉(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副教授、台灣日本研究院理事長)
  .郭育仁(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當代日本研究學會會長、國策研究院執行長)
  .賴怡忠(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執行長)
  (以上順序按姓氏筆畫排列)

好評推薦

  有一段時間,美國在亞洲脫離了我們作為西方領導者的傳統職責。麥可・葛林周到而專業地記錄了安倍晉三進入那個空白的過程。這是本學術嚴謹並且深入觀察主要決策者互動的研究著作,將在未來成為亞洲主義者制定相關決策時的重要依據。——理查德.阿米塔吉(Richard L. Armitage),美國前副國務卿及「阿米塔吉國際事務智庫」創辦人

  這是對日本戰後最重要的政治領導人之一的戰略野心的詳細而深思熟慮的分析。它的優勢在於將安倍認定為日本最重要的外交政策思想家之一,並詳細說明了安倍如何利用外交政策機會,在一個日益挑戰其戰後戰略的世界中更好地定位日本。——席拉.史密斯(Sheila A. Smith),《重整日本:軍事力量的政治》作者

  在這本非常重要的書中,麥可・葛林揭示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政治和外交政策,如何成為日本對中國戰略的基本路線。葛林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學者,他展示了對日本歷史、地緣政治和治國之道的強大知識和深刻洞察力,在文本中充斥著與美國和日本頂級決策者的許多私人及親密對話。他將美日同盟設想為二十一世紀的英美同盟,披著約翰.麥克默里(John MacMurray)和喬治.凱南(George Kennan)的太平洋戰略的使命。——船橋洋一,《崩潰:福島核危機》作者
自由的灯塔:塑造二十一世纪的全球秩序 本书导言:秩序的脆弱与重塑 世界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冷战后的单极时刻已然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大国竞争的回归,以及对既有国际规范和制度的系统性挑战。权力结构的变迁,尤其是在亚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全球政治的版图。本书旨在深入剖析驱动当代国际体系变动的核心力量、主要参与者的战略选择,以及在这一复杂博弈中,新兴的规范性框架如何被构建和维护。我们不关注某一特定人物的政治遗产或政策细节,而是着眼于宏观的历史趋势、地缘政治的永恒法则,以及全球治理理念的演进。 第一部分:全球权力转移的动力学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全面考察二十一世纪初以来,全球权力格局发生的根本性转变。这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简单位移,更是技术范式、军事投射能力和意识形态影响力的综合转移。 第一章:经济引擎的再分配与产业链的重塑 全球经济重心正向东方倾斜,这并非一个线性或平滑的过程,而是充满了摩擦和结构性冲突。本章将分析技术进步如何成为重塑经济优势的关键变量。从半导体供应链的战略意义,到关键矿产资源的控制权争夺,经济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组成部分。我们将探讨全球化模式的演变——从效率优先到韧性与安全并重——以及这种转变对发展中国家融入国际体系构成的挑战。我们还将审视不同经济体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中所采取的差异化战略,这些战略正深刻影响着未来十年的资源分配和地缘政治平衡。 第二章:军事投射与区域安全架构的动摇 传统军事力量的平衡正在被新的能力,如高超音速武器、网络战和太空资产的军事化所颠覆。本章聚焦于关键海域的战略重要性,分析海上通道安全对于全球贸易的不可替代性。我们将考察不同区域安全组织(如现有的安全条约体系和新兴的多边对话机制)在应对安全困境时的有效性与局限性。核心议题在于,当传统的威慑理论面临非对称挑战时,如何构建一个可信且具有前瞻性的防御态势,以防止局部冲突升级为区域性危机。 第三部分:规范性冲突与意识形态的角力 国际关系不仅仅是物质力量的较量,更是关于“何为正义”、“何为合法治理”的深刻辩论。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价值体系和治理模式之间的紧张关系。 第三章:主权、干预与国际法的新诠释 冷战后建立起来的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石的国际法体系正面临来自不同政治哲学的压力。本章深入探讨国家主权原则在面对人权保护、跨国犯罪和新兴网络空间治理问题时的张力。我们将分析“不干涉内政”的传统原则如何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流行病控制、恐怖主义融资)时被重新审视。重点在于,不同政治实体如何利用法律和规范性话语权,为自身的战略行动寻求合法性。 第四章:民主与威权模式的全球竞争力 本书探讨了两种主要的政治治理模式——基于自由主义原则的民主制度与强调国家控制的威权模式——在二十一世纪的全球竞争中所展现出的各自的优势与结构性缺陷。这不仅仅是关于选举制度的优劣,更关乎信息流通、创新激励机制和危机动员能力。我们分析了“软实力”的当代形态,即一个国家(或政体)能否通过其提供的公共产品、技术标准和文化吸引力,来塑造其他国家的行为偏好。 第三部分:构建可持续的印太平衡 鉴于当前地缘政治的核心热点区域,本书的第三部分将集中讨论如何在一个权力快速转移的背景下,维持一个稳定、开放且以规则为基础的地区秩序。 第五章:多边主义的实践与边界 区域合作机制不再是简单的经济互补,而是成为地缘政治竞争的前沿阵地。本章考察了各种多边框架(无论是聚焦于经济、安全还是气候合作的平台)在实践中如何被用来构建“排他性”或“包容性”的联盟。我们将分析建立信任的机制(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在不同文化和政治背景下的适用性。这里的核心挑战是如何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同时,确保区域经济的互联互通不被政治对立所“脱钩”或“去风险化”。 第六章: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韧性与战略模糊 全球秩序的稳定需要参与者具备应对“黑天鹅”事件的能力。本章探讨了长期战略规划中的韧性要素,包括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关键基础设施的冗余设计,以及社会对信息战的抵抗力。同时,我们也分析了战略模糊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即在关键时刻,避免过度承诺或预先划定红线,从而为外交斡旋留下空间。成功的长期战略,在于平衡竞争的紧迫性与合作的必要性。 结语:未来的选择 本书的结论并非是对未来走向的预言,而是对当前路径的审视。全球秩序的形态,最终取决于各个主要行为体在面对权力更迭时的选择:是选择加剧零和博弈,还是致力于共同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全球公共产品体系。本书旨在为理解这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战略抉择提供一个深刻且非教条的分析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麥可・葛林(Michael J. Green)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政策研究院博士,美國喬治城大學艾德蒙.沃爾什(Edmund A. Walsh)外交學院亞洲研究主任、當代日本政治與外交政策研究計畫主持人;澳洲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非常駐研究員;美國戰略暨國際中心(CSIS)亞洲事務資深副會長暨日本講座主任。曾於美國國防部擔任亞太事務顧問(1997-2000)以及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擔任亞洲事務主任及高級主任(2001-2005年)。

  其研究涵蓋美國的亞洲太平洋地區外交及戰略政策,以及日本外交及戰略政策。著作包括《超越天意:自一七八三年以來美國亞太地區的大戰略與力量投射》(More Than Providence: Grand Strategy and American Power in the Asia Pacific Since 1783, 2017),《日本戰略:勉為其難的現實主義》(Japan's Reluctant Realism, 2001)、《美日同盟》(The U.S.-Japan Alliance, 1999)與《武裝日本》(Arming Japan, 1999)。

譯者簡介

譚天


  曾任《聯合報》編譯主任、《自由時報》副總編輯、《歐洲日報》編輯主任。退休後旅居加拿大迄今。譯作包括《越南啟示錄1945-1975:美國的夢魘、亞洲的悲劇》、《全球戰場:美國如何擺脫戰略自戀,面對全球七大安全挑戰?》、《2034全面開戰【第三次世界大戰實戰小說】》、《海權爭霸:世界7大海洋的歷史與地緣政治,全球列強戰略布局與角力》、《從暹羅到泰國:失落的土地與被操弄的歷史》、《緬甸:一個徬徨的國度》、《泰王的新衣:從神話到紅衫軍,泰國王室不讓你知道的祕密》等,範圍廣涉歷史、政治、宗教、文化、理財等領域。

图书目录

■前言
安倍回來了/新的大戰略/反面論點的思考/歷史脈絡:日本國家利益線之定義/本書架構

■第一章:現代日本大戰略的根源
地緣政治與日本的戰略選項/中國核心秩序下的日本/西方帝國主義與海洋戰略的初現/大陸擴張的愚行/戰後國家戰略的探尋/現實主義和平論/從勉為其難的現實主義到海洋戰略的捲土重來/安倍鞏固了戰略架構

■第二章:中國
不必惹禍上身的競爭?/海洋國與它們的大陸對手/安全挑戰/「像被剃光了毛的羊一樣」/外交挑戰/擴及到區域與全球論壇的競爭/安倍比習近平技高一籌/經濟挑戰/穩住經濟關係…差一點就成了/科技競爭加劇/日中經濟關係將何去何從?兩個相互競爭的政治觀/將中國問題多邊化/日中戰略競爭中的美國因素

■第三章:美國
歷史背景:同盟,國威,以及自主的追求/利用反軍國主義躲開戰後泥淖/對集體自衛的禁令/日本民主黨與有關集體自衛的辯論/安倍的國家安全立法/重新詮釋憲法第九條/立法大戰與反軍國主義的不斷反撲/掙不脫的修昔底德陷阱/川普震撼/建立更平等的基礎?

■第四章:印度─太平洋
一九四五年以前的泛亞細亞主義與霸權競爭/亞洲的經濟現代化/區域體制的角色/冷戰期間的區域主義與體制構築/日本的泡沫經濟以及亞細亞主義的復甦/亞細亞主義的式微/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安倍的新亞洲聯盟初嘗試/安倍2.0:自由開放的印太與重返四方安全對話/觀念競爭/面對歷史/以實作倡導民主/亞洲經濟連通的地緣政治/設法影響──而非打破──一帶一路/長程競爭:區域與全球性規則制定/領導區域貿易談判/設法拯救民主國在全球治理上的領先/對日本印太戰略的評估

■第五章:韓國
地緣政治脫鉤/北韓因素/觀念脫鉤/重開歷史創傷與舊協議/政治領導的變數

■第六章:內部均勢
日本新國家安全體制的前身/戰後官僚政治/小泉革命與日本民主黨的權力下放/安倍與日本新國家安全體制/情報功能中央化/邁向聯兵作戰/量的內在均勢/軍事戰力/戰略競爭與體制整合

■結論:吉田主義的結束
如果沒有安倍?/美國與日本:新特殊關係/我們也就只有這樣的美國人了

■謝詞

■台灣版附錄:台灣對安倍大戰略的思考與回應

.賴怡忠:安倍給日本的戰略遺產與日台關係的缺位
.李世暉:日本國家戰略的台灣因素
.矢板明夫:安倍晉三的海洋大戰略,不只改造日本,更會改變亞洲!
.郭育仁:美中戰略博弈與安倍主義

■注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29548
  • EISBN:9786267129555
  • 叢書系列:八旗國際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5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厚重感,不僅來自於探討的議題之宏大,更來自於對歷史經驗的借鑒。印太戰略的提出,必然與過去冷戰時期的概念有所繼承與區隔。我個人對於「民主」與「自由」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定義差異,始終抱持著一種辯證的態度。當我們談論要鞏固「自由開放秩序」時,如何確保這套價值觀不會成為西方或特定大國強加於他國的單邊標準?例如,某些聯盟成員在人權記錄上的瑕疵,會不會反而削弱整個聯盟的道德制高點和對話能力?處理這種內部的價值觀分歧,或許比外部的防堵更具挑戰性。一個真正有韌性的聯盟,應該是能夠允許內部存在健康的異議,而非一味要求步調劃一。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已經讓人充滿了對當前地緣政治角力的好奇心。在我們這個世代,如何面對中國崛起的巨大壓力,絕對是我們每天都在思考的嚴肅課題。尤其是「海洋民主國大聯盟」這個概念,讓人立刻聯想到過去二戰後建立的國際秩序,如今似乎正經歷一場結構性的轉變。我很期待作者如何具體描繪這個「聯盟」的輪廓,它究竟是多麼鬆散的共識,還是能轉化為實質的軍事或經濟協作?畢竟,要團結這麼多性質迥異的國家,共同對抗一個經濟體量龐大且意識形態對立的對手,其挑戰性不言而喻。從日本這個戰略位置來看,安倍先生的視角無疑是極具份量的,他對於如何利用既有的國際機制,同時又能靈活應對非傳統威脅的論述,想必會提供一套非常務實的思維框架。我們台灣人身處第一線,對於任何旨在維護區域穩定的戰略規劃,都抱持著極為審慎且關注的態度,希望能從中窺見一絲明確的方向感。

评分

從書籍的編排來看,特別收錄「台灣如何回應」這一章節,無疑是為了迎合包括我們在內廣大讀者的期待。這部分內容的深度與細膩度,將直接決定全書的說服力。台灣的「回應」不應該只停留在對外部戰略的被動接受或讚揚,更需要展現出主動的戰略規劃能力。我們的回應,理應包含如何強化自身的韌性,如何進行有效的資訊戰防禦,以及如何在經濟上與國際供應鏈進行深度綁定,從而讓自身成為「不可或缺」的元素,而非「需要保護」的弱點。期待作者透過對台灣回應的觀察,能進一步反思大聯盟在實施戰略時,是否充分理解了非核心成員國在生存壓力下的多重考量與微妙平衡。

评分

閱讀這樣一本聚焦於宏觀戰略的著作,最引人入勝的莫過於它如何處理「防堵」這個敏感詞彙的內涵。防堵並非單純的軍事對抗,更是一種全方位的國家能力建構與外交藝術的展現。我個人尤其關注作者如何定義和衡量「自由開放的印太秩序」的成功指標。是貿易航線的絕對安全?是民主價值的普遍推廣?還是區域內主要國家在安全保障上的高度互信?這些界線的模糊地帶,往往才是真正考驗決策者智慧的地方。如果這個戰略聯盟過於側重軍事嚇阻,反而可能適得其反,激化區域的軍備競賽,讓小國無所適從。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討如何在「嚇阻」與「對話」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點,畢竟,一個充滿敵意和猜疑的印太地區,對所有生活在這裡的人來說,都是一種沉重的負擔。

评分

身為一個關心國際時事的台灣讀者,對於任何探討如何應對區域霸權挑戰的論述,都會下意識地去檢視其中對台灣角色的定位。雖然書名強調的是大聯盟的建構,但台灣在其中所扮演的「戰略楔子」或「民主前沿」的角色,必然是無法迴避的核心議題。我很好奇,在安倍先生的構想中,台灣是作為一個獨立的戰略夥伴被納入考量,還是一種必須被保護的附庸狀態?兩者在實質操作上的差異是天壤之別。如果聯盟的建立是建立在對既有國際法(如《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堅持上,那麼台灣在南海、東海的權益主張,應當如何與這個大聯盟的共同利益相結合?這牽涉到複雜的國際法理與現實政治的拉鋸,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深刻的見解,而不是僅僅將台灣視為一個籌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