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S古代基督信仰聖經註釋叢書箴言、傳道書、雅歌 (電子書)

ACCS古代基督信仰聖經註釋叢書箴言、傳道書、雅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伯特.賴特
图书标签:
  • 箴言
  • 傳道書
  • 雅歌
  • 聖經註釋
  • ACCS
  • 古代基督信仰
  • 舊約
  • 智慧文學
  • 電子書
  • 神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這套《古代基督信仰聖經註釋叢書》幫助了今日研讀聖經的人,完成了靠他們自己無法完成的事。拜今日電腦科技之賜,早期教父的浩瀚著作--其中不少是以古代語文著述--得以被梳理出來。從這些著作當中,學者藉著他們對古代教父的深切認識,以及對今日教會的熱切之心,親自為每卷書選取、整理材料,加以註解,以饗今日的讀者。書卷中的每段經文註釋均忠實地呈現與初代教會一致的解經內容,得一窺其獨特的洞見和修辭技巧。
 
  《古代基督信仰聖經註釋叢書》是普世教會的一項重大工程,旨在促進今日多樣的基督宗教傳統,與具共同信仰的先賢先輩之間,建立起重要的連結和交流。在這個分享的基礎上,我們聆聽初代教會的教牧神學家們,研究聖經文本時所作出的指引,以及他們在神學上、靈性上和牧養上所提供的洞見。
 
  在今日,「歷史批判」的解經方法在聖經文本和教會中都面臨了窘境。緊接而來的,是普世基督徒個人和教會群體所發出的呼聲,渴望尋求更具整全、深度和韌性的信仰。這套叢書也是一種後批判(postcritical)的更新,是對早期釋經傳統--教父解經摘錄(glossa ordinaria)--的一種復興;並以古代具權威的反省和洞見,仔細地推敲聖經的文本。
 
  這套註釋書並非用來取代那些二十世紀傑出的註釋書,而是要讓那些長久以來支撐著教會,直到近代才沉默下來的古代解經,能夠補充、重新建構我們的信仰。它邀請我們以欣賞的耳朵和受感的心靈來聆聽,信仰前輩們所見聞、闡釋的信仰。
 
  這套叢書是神學釋經、靈性閱讀、整全教導和講道,不可或缺的良伴。
好的,以下是为您撰写的图书简介,内容涵盖了《新约圣经导读》、《旧约圣经导读》、《使徒行传精读》、《罗马书释义》以及《约翰福音释义》等不包含您提及的《ACCS古代基督信仰聖經註釋叢書箴言、傳道書、雅歌 (電子書)》内容的图书信息。 --- 圣经研究系列:探索信仰的根基与新约的深度 本系列聚焦于对圣经核心文本的深入剖析与系统性导读,旨在帮助读者建立稳固的圣经知识体系,理解其历史背景、神学内涵以及对当代信徒的实际指导意义。我们将提供详尽的文本解读、背景梳理以及关键议题的探讨,使您在属灵的旅程中获得更深刻的洞察力。 --- 一、 新约圣经导读:从历史脉络到神学结构 面向对象: 渴望全面了解新约圣经结构、历史背景与核心教义的读者,包括初阶慕道友及寻求深化基础的信徒。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提供了一个宏大而清晰的框架,用以导航二十七卷新约书卷的广阔领域。它不仅仅是对每一卷书的简单概括,更着重于构建新约文本的内在逻辑联系。 第一部分:背景与语境的重构。 详细考察了公元一世纪犹太教的多元面貌、希腊化世界的影响,以及早期教会形成初期的社会政治环境。重点分析了新约文本形成的历史阶段,包括福音书的口头传统、书信的实际写作目的,以及启示录的文学类型。 第二部分:福音书的比较神学。 对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的独特视角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对观福音”的叙事策略及其神学侧重,并区分了约翰福音在基督论和圣灵论上的显著贡献。特别关注耶稣生平时期的地理、文化背景,帮助读者“回到”历史中的耶稣。 第三部分:保罗书信的系统梳理。 将保罗的书信群(如加拉太书、哥林多前后书)置于其具体宣教情境中进行解读。系统阐释了“因信称义”、“基督的身体”、“新约的职事”等核心教义如何在保罗的辩论和教导中得以确立和发展。 第四部分:希伯来书与普通书信的整合。 探讨了希伯来书如何运用旧约献祭体系来论证基督这位大祭司的超越性。同时,对雅各书、彼得前后书、犹大书等进行整合研究,分析它们如何回应早期教会面临的实际挑战,例如对行为的强调、忍耐的劝勉,以及对异端的防范。 第五部分:启示录的解释学。 提供了理解启示录所必需的文学和历史钥匙,区分了历史预言论、阶段论、世代论和完美论等主流解释路径,强调其作为安慰和劝勉受苦教会的文学本质。 本书特色: 强调文本如何“说话”,而非仅仅是“讲述历史”。通过详细的地图、时间轴和关键术语词汇表,将复杂的历史信息转化为易于吸收的知识结构。 --- 二、 旧约圣经导读:从创世到先知的宏大叙事 面向对象: 寻求全面掌握旧约圣经五大群组(律法、历史、诗歌、先知、五经)的结构与神学主题的读者。 核心内容概述: 本导读旨在揭示旧约圣经作为基督信仰基石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它带领读者走过从创世到被掳归回的数千年历程,理解上帝与以色列民族所立的约(Covenant)是如何一步步展开和预备新约的。 第一部分:律法与五经的奠基。 深入剖析了创世记中“创造”与“堕落”的神学意义,聚焦于挪亚之约、亚伯拉罕之约的普世性。详细阐释了出埃及记中上帝的启示(我是自有永有的),以及西奈山律法的结构(十诫、会幕、节期)及其在伦理和社会公义上的指导作用。申命记作为临别遗嘱,强调了对约的忠诚与对迦南地生活的预备。 第二部分:历史书中的王朝兴衰。 以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纪上下为核心,探讨“君王职分”的神学意涵。分析了扫罗、大卫、所罗门的得失,以及王国分裂(北国以色列与南国犹大)的根本原因——对一神论的偏离和偶像崇拜。焦点放在约的继承性与断裂性。 第三部分:先知书的呼声与审判。 这是本书的重点之一。将先知按时期划分:早期先知(如以利亚、以利沙)、亚述危机时期的先知(如阿摩司、何西阿、以赛亚)、巴比伦危机时期的先知(如耶利米、以西结),以及被掳后期的先知(如哈该、撒迦利亚)。重点梳理了先知对社会不公、宗教虚伪的严厉谴责,以及他们对“弥赛亚君王”和“新约”的盼望性预言。 第四部分:圣诗与智慧文学的内省。 虽然本书不深入诗篇和智慧书的细致注释,但会从宏观上界定它们在新约理解中的作用。例如,诗篇如何预表基督的受苦与得胜,以及箴言和传道书如何教导信徒在日常生活中敬畏上帝的智慧观。 本书特色: 强调旧约与新约之间“应验”与“实现”的动态关系,帮助读者理解旧约如何构成理解基督的必要前提。 --- 三、 使徒行传精读:圣灵驱动的教会普世化 面向对象: 关注教会历史、圣灵工作及初期宣教模式的读者。 核心内容概述: 《使徒行传》是新约中唯一一部历史书,记录了从耶路撒冷到地极的信仰扩张过程。本书旨在详细梳理这一“圣灵行传”,重点关注其历史真实性、神学模式和宣教策略。 第一部分:从耶路撒冷到犹太地与撒玛利亚。 细致分析五旬节事件的意义,理解圣灵降临如何标志着教会的诞生和使命的开启。探讨早期耶路撒冷教会的共同体生活、结构和面对的挑战(如司提反的殉道)。 第二部分:保罗的转变与跨文化宣教。 详细分析保罗的蒙召经历,将其视为历史的关键转折点。深入研究保罗的三次宣教旅程,分析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亚略山、以弗所、哥林多)如何运用“情境化”的传福音方式,同时坚守核心真理。 第三部分:关键辩论与普世性主题。 集中讨论耶路撒冷会议(徒15章)的决定,即“外邦人是否需要行割礼”,这一决定对基督教摆脱犹太教宗派的限制、成为普世宗教至关重要。探讨彼得和保罗在面对律法和恩典时的不同侧重点,以及这些神学立场如何塑造了教会的身份。 第四部分:文学与历史的结构。 分析路加如何运用文学手法(如“转折点”和重复的主题)来构建叙事,论证基督教信仰的合法性与对罗马帝国的无害性。 本书特色: 将《使徒行传》视为“神学历史”,重点不在于记录每一个事件,而在于提炼出圣灵如何引导教会履行大使命的原则。 --- 四、 罗马书释义:恩典神学的精髓 面向对象: 寻求系统、深入理解保罗神学核心教义,特别是“因信称义”的读者。 核心内容概述: 《罗马书》被称为保罗神学的“百科全书”。本书将以逐章逐节的细致方式,解构保罗在罗马教会所阐述的宏大救赎计划。 第一部分:全人类的罪状与上帝的义(1-3章)。 详细阐释保罗对“普世性罪恶”的论证:无论是外邦人(藉着良知和自然启示)还是犹太人(藉着律法),都无法靠自身达到上帝的标准。这是引出“恩典”的必要铺垫。 第二部分:称义的确立:亚伯拉罕与基督(4-5章)。 集中火力分析“因信称义”的确据——亚伯拉罕的例子。阐明称义并非基于行为,而是基于对基督的信心。探讨罪的权势被打破,以及在基督里所获得的和平、盼望与爱。 第三部分:成圣的生命:脱离罪与律法(6-8章)。 区分“脱离律法的咒诅”与“脱离罪的权势”。深入探讨“与基督同死同复活”的洗礼神学,以及在基督里的新身份如何驱动信徒进入持续的成圣过程。尤其关注第八章对圣灵角色、苦难中的盼望以及“没有什么能隔绝我们与上帝的爱”的庄严宣告。 第四部分:上帝对以色列的计划与对教会的呼召(9-11章)。 探讨保罗在论述恩典时必然面对的难题——上帝对以色列的应许是否落空?分析了“拣选”的神学,以及以色列最终的归回,突显上帝计划的不可动摇性。 第五部分:信徒在世上的伦理生活(12-16章)。 将神学真理转化为实际行动指南。阐述“活祭”的敬拜观,并提供关于教会内部关系、顺服掌权者、处理食物与软弱弟兄等实际伦理问题的指导。 本书特色: 侧重于论证的严谨性,清晰界定保罗在不同阶段(称义、成圣、盼望)的逻辑推进,是理解教义改革运动根基的必备读物。 --- 五、 约翰福音释义:道成肉身的永恒启示 面向对象: 寻求深入理解“道成肉身”、“永生”概念以及约翰福音独特神学视角的读者。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聚焦于约翰福音,这卷书以其深邃的“神性”和高度的“属灵性”著称。它不侧重于耶稣在地上的事工时间线,而是着重于揭示耶稣的神性本质和祂所带来的永恒生命。 第一部分:序言的宣告与神人二性(约1:1-18)。 详细解读“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的永恒真理。分析约翰如何运用“光”、“生命”、“见证”等象征性语言来界定施洗约翰的角色,并确立耶稣的弥赛亚身份。 第二部分:七个“我是”的宣告与神性启示。 系统梳理了约翰福音中耶稣的七大“我是”的宣告(如“生命的粮”、“世界的光”、“门”、“好牧人”、“复活和生命”、“真葡萄树”)。每一项宣告都被视为对旧约形象的超越与实现,是上帝属性的直接彰显。 第三部分:信心的主题与永生(约20-21章)。 强调约翰福音的核心主题是“信”(Believe)——相信耶稣就是基督,就是上帝的儿子,并因此得着生命。深入分析了多马的怀疑与耶稣的再显现,以及对信徒的劝勉:“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并且叫你们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 第四部分:临别讲论(Farewell Discourse, 13-17章)。 详细阐释了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对门徒的教导,特别是关于“彼此相爱”(爱的最高命令)、“保惠师/圣灵的应许”以及耶稣在“大祭司祷告”中对天父的交托。 本书特色: 强调约翰福音的结构是围绕着“显出荣耀”和“接受生命”两条主线展开的,特别适合用于深度查经和系统性的基督论研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伯特‧賴特(J. Robert Wright)
 
  牛津大學哲學博士,紐約聖公會神學院(General Theological Seminary New York City)的教會歷史聖馬可教授(St. Mark’s Professor of Ecclesiastical History)。他寫作或編輯了好幾本書,主題都是關於美國聖公會的歷史與靈修學,包括《美國聖公會指南》(Handbook of American Orthodoxy)、《祈禱書的靈修學》(Prayer Book Spirituality)、《宗派的共融》(A Communion of Communions)和《高舉十架》(Lift High the Cross)。
 
編者簡介
 
  中文版總編
  黃錫木博士
  南非普勒陀利亞大學文學博士,主修希臘文(1990),並曾為美國俄利根大學語言系之訪問學人(1996-97)。資深神學教育工作者。現任聯合聖經公會(亞太區)翻譯顧問(1993-96,2003-),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榮譽副研究員並兼任講師。中英文學術編著逾半百。
  
  副總編
  吳國傑博士
  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 主修教父學(2000)。現任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神學思想副教授。學術論文散見於多份中英文學刊。
 
  編輯委員
  余達心牧師(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榮休院長)、黃鳳儀修女(香港聖神修院新約研究兼任講師)、溫司卡博士(美國南衛理公會大學帕金斯神學院〔Perkins School of Theology. SouthternMethodist University〕 聖經科教授)
 
  編輯顧問
  周永健牧師(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榮休院長)
  房志榮神父(台灣輔仁大學榮休教授)
  溫以諾牧師(美國威斯頓神學院〔Western〕宣教系教授)
  潘乃昭牧師(新加坡三一神學院神學教授)
  聶基道都主教(正教會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聖統‧前香港及東南亞都主教)
 
  編譯小組 
  劉慶萍
 
  英文版總編
  托馬斯‧奧登(Thomas C. Oden)博士
  美國新澤西州麥迪遜(Madi son)德魯大學(Drew University)神學院神學與倫理畢慈(Henry Anson Buttz)講座教授。當今美國具代表性的基督教神學家,學術地位備受尊崇。
 
  副總編
  克理斯托弗‧霍爾(Christopher A. Hall)博士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東方學院(Eastern College)聖經與神學副教授。為本叢書英文版副總編。
  
  事務總監 約珥‧埃洛斯基(Joel Elowsky)
  翻譯主任 約珥‧斯坎德雷特(Joel Scandrett)
  研究主任 邁克爾‧格拉普(Michael Glerup)
  編輯主任 蘇珊‧基珀(Susan Kipper)、沃倫‧羅伯遜(Warren Robertson)
 
  原文版本研究主任 康士坦‧加弗理坎(Konstantin Gavrilkin)

图书目录

中文版總序/i
英文版叢書總序/iii
使用指南/v
縮寫表/ix
箴言、傳道書、雅歌導言/xiii

註釋
箴言/1
傳道書/259
雅歌/395

附錄
本書引用的早期基督信仰作家和引用的文獻/515
教父生平概述及佚名作品簡介/531

圖表
人物及佚名作品時間圖表/564

參考書目
原文著作參考書目/ 573
英譯本參考書目/ 586

索引
作者和作品索引/597
主題索引/600
中文索引/619
聖經經文索引/629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98152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8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套叢書在整體論述上展現出的學術嚴謹性,讓我感到非常信賴。特別是它在處理智慧文學與後續希臘化時期哲學思潮的交會點時,展現的跨學科視野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在分析《傳道書》中對「知識無用論」的批判時,註釋並沒有將其孤立看待,而是將其置於更宏大的近東思想史背景中進行比較,同時也預先鋪陳了在《新約》中,保羅如何透過基督的啟示,將所謂「日光之下」的知識提升到「在基督裡」的智慧層次。這種「舊約根基—新約實現」的編排邏輯,讓讀者在閱讀時能夠清晰地看到整本聖經救贖故事的連貫性,避免了將舊約智慧文學視為獨立於救恩歷史之外的「道德指南」。這種紮實的神學脈絡梳理,對於我們在面對當代社會中各種多元價值觀的衝擊時,能夠提供一個堅固的錨點,知道我們的信仰基礎是建立在經過時間考驗的、有歷史深度的神聖啟示之上,而不是曇花一現的時代思潮。

评分

至於《雅歌》,這部分簡直是曠野中的甘泉!在台灣的傳統教會環境裡,對於《雅歌》的處理常常顯得非常保守,往往直接將其完全寓意化為基督與教會的關係,雖然這是一種正統觀點,但卻常常讓這卷書中那種炙熱、原始、充滿生命力的愛情描寫變得索然無味。這本註釋的優點在於,它極為出色地平衡了「字面上的情愛描寫」與「神學上的高舉」。它非常細緻地分析了詩歌中大量的比喻,像是「鴿子」、「羚羊」、「石榴樹」,並結合了古代迦南文學的背景,讓讀者明白,上帝創造的愛本身就是美好的,是值得歌頌的。它並沒有迴避男女之間那種直白、熱烈的渴望與盟約的宣告,而是肯定了這種親密關係是上帝美好創造的一部分。同時,它也很有力地闡釋了這種強烈的、排他性的愛,如何預表了基督對祂教會那種完全委身、無法分離的至高之愛。閱讀時,我彷彿能聽到那種在耶路撒冷山間迴盪的、充滿生命力的呼喚,這對我理解上帝的熱情與祂對我們關係的看重,帶來了全新的體悟,實在是令人振奮。

评分

閱讀《傳道書》的部分時,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坦誠與哲思的深度,完全沒有迴避人類存在的巨大困境。《傳道書》在華人文化圈中,有時候會被解讀成一種虛無主義的辯護,但這本註釋卻非常精準地捕捉到「傳道者」那種在「日光之下」親身經歷一切「虛空」(Hebel)後的深刻洞察力。它不是在否定生命的價值,而是在挑戰我們將生命的價值錨定在那些終將消逝的事物上,像是財富、享樂、名望。我特別欣賞它對希伯來文「Hebel」一詞的譯註與闡發,指出它更接近於「氣息般短暫、抓不住、不穩固」的概念,而非單純的「沒有意義」。這種細膩的區分,讓讀者在面對生活中的失落、不公義、以及生命意義的追尋瓶頸時,能夠有一個更貼近文本的理解。註釋沒有試圖用簡單的神學口號去覆蓋這些痛苦,反而引導我們看到,正是在這種徹底的誠實面對虛空之後,才能真正將目光轉向那份「上帝所賜的,就應當喜樂享受」的恩典,那是超越了日光之下限制的終極盼望。這對我這樣經常在忙碌生活中感到疲憊的台灣職場人士來說,無疑是一劑清醒劑。

评分

從台灣讀者的角度出發,我認為這套註釋的語言風格非常適中,既不會像某些西方學術著作那樣過度晦澀難懂,也不會像某些靈修書籍那樣流於空泛,它達到了學術深度與可讀性之間的完美平衡。它大量引用的古代近東文獻對照,如美索不達米亞的教誨文學,非常有效地幫助我們「去異域化」聖經文本,理解這些話語在當時聽起來是多麼有衝擊力和普世性。此外,編者在某些關鍵詞彙的處理上,也充分考慮到了不同文化背景讀者的認知差異,比如在解釋「義」(Tzedaqah)這個概念時,不只是強調個人的正直,更擴展到社會公義的層面,這在台灣當代社會對公平正義議題高度關注的氛圍下,顯得尤為貼切和及時。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位學識淵博、又極具同理心的老師,引導你進入這些古老經卷的深處,讓你在汲取知識的同時,生命也被溫柔地觸動與挑戰。我非常推薦給所有渴望深入了解智慧文學、而不滿足於表面解讀的華語讀者。

评分

看到這本《箴言、傳道書、雅歌》的註釋書,身為一個長期在台灣讀聖經的信徒,我真的覺得這套叢書的編排和深度非常對我胃口。台灣的教會界,特別是傳統宗派,對於舊約智慧文學的探討,有時候會偏重於教條式的應用,或是流於過於淺白的人生哲理,但這本註釋在處理《箴言》時,展現出來的細膩度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只是告訴我們「要聽從教導、遠離淫婦」,而是深入探討了希伯來文在描述智慧(Hokhmah)與愚昧(Ivvelet)時,那種文化與社會脈絡下的立體含義。例如,它對「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這句話的解析,就跳脫了單純的心靈雞湯,而是結合了古代近東的王權觀念和契約倫理來闡釋,讓人明白這種「敬畏」其實是一種主體性的、負責任的生命態度,而不僅僅是一種情感上的懼怕。書中對於箴言文學形式的分析,像是對偶句、平行句的結構性拆解,也讓我這個習慣快速閱讀的人,能夠慢下來,真正去品味作者是如何透過文學技巧來傳遞永恆真理的。整體來說,它給予的不是速效良方,而是紮實的、值得一再回味的聖經神學基礎,對於想在信仰生活中建立更堅實根基的讀者來說,是極為寶貴的資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