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論:社會重建新觀 (電子書)

民主革命論:社會重建新觀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英時
图书标签:
  • 民主革命
  • 社会重建
  • 政治哲学
  • 历史
  • 政治思想
  • 中国近代史
  • 电子书
  • 理论
  • 革命
  • 社会变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民主是否只能從革命而來?革命是否必然帶來民主?
余英時先生全面解析了民主與革命的歧途與正道
提倡一種新的革命精神,並期許中國民主革命的重新展開
 
  《民主革命論》原於1954年在香港由自由出版社出版,初稿曾連續刊載於報章之上,後經大幅補充、改寫而成本書。余英時先生從懷疑革命、憎惡革命,而開啟對革命的研究;從反對「革命」到對革命的了解,而終於重新肯定革命更豐富、更嚴肅的意義,對革命此一理論概念有了「統之有宗,會之有元」的理解。
 
  雖然革命是近百年來歷史最重要的主題之一,然而這樣重要的問題,竟未獲得學者的全面探討。余先生在本書直指:「中國近百年來所發生的革命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革命;它祇是舊社會的解體,而不是新社會的重建。」中國革命的一連串失敗,正可說是偏激的革命精神之必然結果。
 
  余先生在本書高舉民主的革命精神,熱情而不盲目、積極而不殘酷、建設而不妥協。「祇有在這種革命精神的籠罩之下,民主革命才可以不致走入歧途,並能完成它自身的歷史任務」,「這種革命精神最初祇存在於少數人之間,隨著時間的進展,它逐漸地彌漫及於社會的每一角落,而形成一種普遍的時代精神」。到了這時,革命的時機才算成熟;革命的號召也就能獲得絕大多數人民的響應。
现代社会结构与政治转型的深度剖析 《权力结构的嬗变与公民社会的新叙事》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在经历工业化、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全球化浪潮冲击后,其内在的权力结构所发生的复杂而深刻的变迁。我们不再满足于对既有政治体制的表面观察,而是试图穿透意识形态的迷雾,探究支撑当代社会运转的底层逻辑和驱动力。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理解当代政治动态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工业遗产的消解与数字时代的权力重塑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传统工业社会中权力分配的基础——基于生产资料占有的阶级结构。作者详尽地描绘了福特主义生产模式崩溃后,资本如何从有形的工厂和土地转向无形的金融资产和数据流。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当“劳动”的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大规模、集中式的制造转向高度分散、知识密集型的服务和算法运营时,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准是否已经彻底重写? 我们引入了“信息资本”的概念,分析了那些掌握关键算法和数据基础设施的科技巨头,他们如何绕过传统的主权国家和既有的法律框架,构建起一种超越国界的、新的统治形态。这不仅仅是经济权力的集中,更是对社会认知和信息流通的有效控制。通过对“算法治理”案例的细致考察,我们揭示了看似高效、中立的自动化决策系统,如何在不经意间固化甚至加剧了社会不平等,以及公民在面对这些“黑箱决策”时的权利困境。 第二部分:主权国家的困境与跨国政治场域的兴起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国家的主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全球治理”的实践,指出在缺乏强有力、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全球性政治机构的情况下,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NGOs)以及特定意识形态驱动的非国家行为体,正在填补传统国家职能的真空。 我们对两种主要的“超主权”力量进行了对比分析:一是以国际金融机构和贸易协定为代表的“经济监管力量”,它们通过设置市场准入规则和金融制约,间接干预成员国内部的经济政策选择;二是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扩散,尤其是在社交媒体驱动下的“软实力投射”。我们探讨了民族身份认同如何在这一过程中被重新协商、激化或瓦解。本书认为,当代政治斗争的核心,正在从国家内部的意识形态对立,转向对“哪些规范和标准应该在全球层面被接受”的权力竞争。 第三部分:公民社会的重构与抗议运动的符号学 面对权力结构的复杂化,公民社会不再是简单的利益表达平台,而成为一个充满张力与创造力的场域。本章聚焦于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涌现的、形态各异的抗议运动——从城市占领运动到基于特定议题的数字化动员。我们不再仅仅关注抗议的诉求清单,而是深入分析其动员机制、符号语言以及组织逻辑。 我们采用符号学和叙事学的视角,研究了抗议者如何通过特定的视觉符号(如颜色、手势、口号)来“命名”他们所感知到的不公义。例如,如何将复杂的经济剥削转化为易于传播的“1%对99%”的二元对立叙事,以及这种叙事如何在构建集体认同的同时,也可能导致政治运动的内在分裂。此外,本书特别关注了“去中心化”的组织形式,分析了其在快速响应方面的优势,以及在追求长期制度变革时可能遭遇的领导力真空问题。 第四部分:重建信任与社会契约的未来想象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了建设性的思考。在一个高度碎片化、信任度普遍下降的时代,重建社会契约的基础显得尤为紧迫。我们拒绝简单的回归旧有范式,而是探讨了在新的技术和社会环境下,构建新型公共领域的可能性。 这包括对“数字民主”的审慎评估——如何设计能够真正促进理性公共讨论、而非仅仅放大情绪和极端声音的技术平台?我们提出了“增强型协商民主”的理论模型,主张将技术工具用于提高公民对复杂议题的理解深度,而非仅仅用于投票效率的提升。 最终,本书呼吁学者和行动者必须重新掌握对“公共性”(the Public Sphere)的定义权,警惕一切试图将政治领域私有化或算法化的企图。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批判性继承和对当下实践的细致观察,我们旨在为理解并参与未来的社会重建过程,提供一个扎实而富有启发性的参照系。本书适合所有关注政治哲学、社会学、传播学以及当代全球格局变迁的读者。 ---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野: 整合了政治经济学、社会网络分析、符号学及后结构主义理论。 案例驱动: 辅以全球范围内的具体案例分析,避免纯粹的理论空谈。 深刻洞察: 揭示了权力在传统机构衰落后,如何隐蔽地渗透到技术和文化领域。 前瞻性构建: 不仅诊断问题,更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挑战的政治和组织模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余英時(1930-2021)
 
  祖籍安徽潛山。燕京大學肄業,香港新亞書院第一屆畢業,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及漢學泰斗楊聯陞先生。曾任教於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1973至1975年間出任香港新亞書院校長兼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1年6月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
  
  2004年獲選美國哲學會會士,2006年獲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2014年獲頒第一屆「唐獎」。其著作等身,作育英才無數,並長期關心華人社會的民主發展,為當代史學研究者及知識人的典範。
 

图书目录

余英時文集編輯序言
代序 建立新的革命精神!
 
上篇 革命與反革命
第一章 論革命
第二章 論反革命
第三章 近代革命與反革命的分野
 
中篇 革命的範疇
第四章 論政治革命
第五章 論經濟革命
第六章 論文化革命
第七章 論社會革命
第八章 論民族革命

下篇 革命之路
第九章 論革命的路線
第十章 論革命的方法
第十一章 論革命的領導權
第十二章 論革命勢力的成長
 
附錄一 西方歷代思想家的革命觀
附錄二 開場白—革命問題討論(一)
附錄三 談政治革命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3963
  • EISBN:978957086452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9MB

图书试读

余英時文集編輯序言
  
  余英時先生是當代最重要的中國史學者,也是對於華人世界思想與文化影響深遠的知識人。
 
  余先生一生著作無數,研究範圍縱橫三千年中國思想與文化史,對中國史學研究有極為開創性的貢獻,作品每每別開生面,引發廣泛的迴響與討論。除了學術論著外,他更撰寫大量文章,針對當代政治、社會與文化議題發表意見。
  
  一九七六年九月,聯經出版了余先生的《歷史與思想》,這是余先生在台灣出版的第一本著作,也開啟了余先生與聯經此後深厚的關係。往後四十多年間,從《歷史與思想》到他的最後一本學術專書《論天人之際》,余先生在聯經一共出版了十二部作品。
  
  余先生過世之後,聯經開始著手規劃「余英時文集」出版事宜,將余先生過去在台灣尚未集結出版的文章,編成十六種書目,再加上原本的十二部作品,總計共二十八種,總字數超過四百五十萬字。這個數字展現了余先生旺盛的創作力,從中也可看見余先生一生思想發展的軌跡,以及他開闊的視野、精深的學問,與多面向的關懷。
  
  文集中的書目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余先生的學術論著,除了過去在聯經出版的十二部作品外,此次新增兩冊《中國歷史研究的反思》古代史篇與現代史篇,收錄了余先生尚未集結出版之單篇論文,包括不同時期發表之中英文文章,以及應邀為辛亥革命、戊戌變法、五四運動等重要歷史議題撰寫的反思或訪談。《我的治學經驗》則是余先生畢生讀書、治學的經驗談。
  
  其次,則是余先生的社會關懷,包括他多年來撰寫的時事評論(《時論集》),以及他擔任自由亞洲電台評論員期間,對於華人世界政治局勢所做的評析(《政論集》)。其中,他針對當代中國的政治及其領導人多有鍼砭,對於香港與台灣的情勢以及民主政治的未來,也提出其觀察與見解。
  
  余先生除了是位知識淵博的學者,同時也是位溫暖而慷慨的友人和長者。文集中也反映余先生生活交遊的一面。如《書信選》與《詩存》呈現余先生與師長、友朋的魚雁往返、詩文唱和,從中既展現了他的人格本色,也可看出其思想脈絡。《序文集》是他應各方請託而完成的作品,《雜文集》則蒐羅不少余先生為同輩學人撰寫的追憶文章,也記錄他與文化和出版界的交往。
  
  文集的另一重點,是收錄了余先生二十多歲,居住於香港期間的著作,包括六冊專書,以及發表於報章雜誌上的各類文章(《香港時代文集》)。這七冊文集的寫作年代集中於一九五○年代前半,見證了一位自由主義者的青年時代,也是余先生一生澎湃思想的起點。
  
  本次文集的編輯過程,獲得許多專家學者的協助,其中,中央研究院王汎森院士與中央警察大學李顯裕教授,分別提供手中蒐集的大量相關資料,為文集的成形奠定重要基礎。
  
  最後,本次文集的出版,要特別感謝余夫人陳淑平女士的支持,她並慨然捐出余先生所有在聯經出版著作的版稅,委由聯經成立「余英時人文著作出版獎助基金」,用於獎助出版人文領域之學術論著,代表了余英時、陳淑平夫婦期勉下一代學人的美意,也期待能夠延續余先生對於人文學術研究的偉大貢獻。
 
代序
 
建立新的革命精神!
 
  近百年來我們一直沉浮在革命的浪潮之中:革命洪流的泛濫沖毀了舊中國的堤岸,也淹沒了新中國的禾苗;革命曾給予我們以希望,也加予我們以苦難;革命曾摧垮了腐敗的舊統治者,卻又帶來了凶暴的新統治者。正如狄更斯在《雙城記》中開頭所說的:「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光明的時代,這是黑暗的時代;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這,走向天堂,這,步往地獄!」但是,對於我們,對於我們廣大的善良人民,我們所實際感受到的不是幸福而是災害,不是光明而是黑暗,不是天堂而是地獄!這樣,我從懷疑革命、憎惡革命,而開始了我對革命的研究。
  
  根據我個人初步的認識,中國近百年來所發生的革命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革命;它祇是舊社會的解體,而不是新社會的重建。中國的革命一再陷入錯誤的泥淖之中自有其客觀的社會因素,這些因素也是本書所要探究的中心課題之一。但是,對於革命的任何客觀研究並不是否定革命與人的關係。反之,人的主觀努力常常是革命的決定性的因素。我們的革命自然也不能例外。革命最初是由少數人發端的;這些少數人是怎樣展開革命運動的呢?撇開其他一切不談,首先他必須具備一種與一切安於現狀的人們截然不同的新精神,這精神驅使他去開創一個新的時代。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革命精神」。每一時代有每一時代的精神,每一民族有每一民族的精神;因之,革命精神也隨著革命性質、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殊異。但在這許多不同之中卻存在著一個最相同之點,那就是革命精神的健全與否,絕無例外地規定著革命的成功或失敗。從這一角度看,中國革命的一連串的失敗也可以說是我們偏激的革命精神的必然結果。
  
  往者已矣!我們且不必去重翻歷史的舊帳。我從反對「革命」到追求對革命的瞭解,而終於重新肯定了革命的更豐富、更嚴肅的意義之後,一個新的革命精神的影子一直縈迴在我的腦際。在我們這個混亂的時代、這個殘破的國家,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革命精神呢?這是最迫切需要答覆的問題,也是最不容易答覆的問題。下面我試著提出我個人的答案。
  
  我認為革命的第一重精神是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范仲淹要我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顧亭林則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都是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革命不是少數人出風頭的事,不是一群人表現雄才大略的事,不是「彼可取而代之」的事,不是殺人放火的事,不是你打倒我我打倒你的事,也不是這個階級消滅那個階級的事;它是全面社會的重建,整個文明的改造,和普遍福利的增進。這樣一個偉大的目標斷不是那為一己或一小群人的利害打算的人們所能夠完成的,我們祇有具備著壯闊的襟度、偉大的抱負,並視他人的痛苦如自己的痛苦,然後才能獻身於革命的大業。在革命的行列中,個人主義的色彩應該盡量減少;個人權利、群己權界在常態發展的社會裡都是必須講求的,可是自願為革命大業而奮鬥的人卻不應斤斤計較這些。為大我而犧牲小我並不是否定小我的存在,而是化小我於大我之中,為革命而暫時放棄個人的若干權利也正是為社會上絕大多數的人求取更多的個人權利。如果你不願如此,你儘可以不參加革命運動,革命也絕不能帶有絲毫的勉強;但一旦你參加了革命,你便不能沒有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革命精神。
  
  然而僅僅有了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並不夠保證我們成為革命者;因為具有這種精神的人同樣可以選擇保守的方向,在舊社會的傳統理念之下,為維持舊社會的存在而努力。例如范仲淹雖有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卻顯然不是革命者;此外中國還有許多傳統智識分子也是如此。因而更進一步我們還得有衝決網羅的精神。舊社會的持續不墜絕不是完全依賴著有形的力量;事實上它是有一層層無形的天羅地網在束縛著我們的成長,腐蝕著我們的靈魂,消磨著我們的壯志。譚嗣同說得好:「初當衝決利祿之網羅,次衝決俗學若考據、若詞章之網羅,次衝決全球群學之網羅,次衝決君主之網羅,次衝決倫常之網羅,次衝決天之網羅,次衝決全球群教之網羅,終將衝決佛法之網羅。」誠然,譚氏衝決網羅的內容今天已十九失去了意義,可是他這種否定舊有一切的勇氣卻仍然不失為一種蓬勃的革命精神。在社會上,我們曾看到無數人,滿口的新名詞,言論比誰都激烈,然而到了實踐關頭竟和舊社會的腐敗分子毫無二致。為什麼呢?這都是因為缺乏衝決網羅—尤其是「利祿之網羅」的精神。我們往往因不能毅然捨棄我們在舊社會中的既得利益,在義與利的衝突之下,終於走上了投降妥協的路。其實我們如果不能身體力行地衝決舊社會的天羅地網,在自己的新的精神還未曾建立起來之前便處處抱著退縮的態度、妥協的思想,那麼我們絕不可能完成革命的事業,更不必說創造新的社會了!因此「衝決網羅」乃是革命的一種必不可少的精神。
  
  有了以天下為己任的胸襟和衝決網羅的勇氣,是不是就算具備了健全的革命精神了呢?還是不夠,我們知道,革命不僅是情感之事,更重要的還得仰賴著理性—個人的理性、歷史的理性—的光輝。我們不難發現古往今來多少革命志士,有著救世的胸懷,也有著沸騰的情感,祇是因為認不清歷史文化的連續性,以為革命祇是不顧一切的破壞,於是在狂熱症的驅使之下,走上了殘殺恐怖的革命道路。結果革命給人們的不是更多幸福,而是更深的苦難。這樣,我們瞭解了革命的第三重精神—弘毅精神的重要性。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革命正是「任重而道遠」之事:社會的全面重建,任不可謂不重;百年以至數百年的大業,道不可謂不遠。有些革命志士一方面誤認革命祇是政權的推翻或階級鬥爭;他們的革命目標既如此偏狹,胸襟自不免也隨之縮小。於是許多本來都可以成為革命同志的人們,在他們眼中竟都成了革命的對象,而遭到無辜的迫害。「不革命即反革命」,「對敵人的寬大即是對自己的殘酷」等等偏激之詞也都成了他們的革命信條。這是缺乏「弘」的精神的表現。另一方面他們同時又把革命看得太容易,把破壞舊社會看作革命的全部內涵,因而相信一夜之間可以完成革命的神蹟。在這種「速變」的要求之下,一切殘暴的革命方法便很自然地被採用了。他們革命的熱忱化成了匹夫之勇;雖一時表現得波濤洶湧,卻不能持久,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又是缺乏「毅」的精神的明證。而弘毅兩種精神則都是理性而不是情感的產物;因之這二者實際上祇是一種精神的兩面表現,是絕對分不開的。有了弘毅精神,革命才不會發生盲目衝動的危險,才可以有計劃、有步驟地重新建設一個新的社會!
  
  這三重精神都齊全了,就革命本身說,已經可以算是完整的革命精神。但是,再深一層看,把革命全程配合到歷史的長流中去,我們顯然可以發現,這種革命依然存在著嚴重的危機。當在這三重精神指導之下的革命已經完成了,那又該是怎樣一種情景呢?誰能保證領導革命的人們不會重新成為革命的對象呢?上述的三重精神都是積極性的,也就是使革命的領導者可以逐漸獲得權力並鞏固此權力的掌握的精神。我們不敢說人類一定有著愛好權力的天性,可是權力對於人們的引誘力卻無疑是夠大的。在革命過程中所獲致的權力最後很容易成為革命者本身的一種「執」,而引導他們走向新暴君的途徑。歷史上有許多革命成功後反而變了質的,都是因為擺脫不了權力執的緣故,在這裡,革命第四重精神—「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精神被肯定了。老子的精神本是消極的,可是這種消極精神在限制積極的革命精神的過度發展上卻被賦予了更積極的意義。革命需要「生」、需要「為」、需要「長」;但不能「有」、不能「恃」、更不能「宰」,一旦革命陷入了「有」、「恃」、「宰」的泥淖之中,則前面三重革命精神便會立刻化為烏有。法國名史學家譚恩(Hippolyte Taine)曾指出法國革命的領袖們之所以進入瘋狂的狀態,乃是由於恐怕失去革命的果實所致。這正是「有」、「恃」、「宰」的最好註腳。但「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精神,也並不是叫我們在革命成功之後便立刻退出社會;它與「功成身退」、「急流勇退」等等為一己利害打算的明哲保身的哲學毫無相通之處。社會的進步是永無休止的,革命的完成並不意味著社會發展的中止。因之,即使在那時我們也依然要「生」、要「為」、要「長」的;問題祇在如何防止「有」、「恃」、「宰」罷了!
  
  這四重精神—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衝決網羅的精神、弘毅的精神,和「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精神—的融合構成了我們今天所需要的健全的革命精神。在這樣一種革命精神的感召與控制之下,革命才能熱情而不盲目、積極而不殘酷、建設而不妥協。這四重精神也可以說是一層一層地建築起來的,它們的次序也正可以解釋為革命發展的四個階段。
  
  「革命精神」一詞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少數最流行的口號之一,它的真義究竟如何卻很少人曾嚴肅的加以考慮。但革命精神也並不是憑空產生的:每一革命都表現一特殊的革命精神,每一革命精神都通過一特殊時空的人的活動而顯現。因之,我在這裡所說的革命精神便不是一般性的革命精神,而有其特殊的時代性。這一革命精神,正如為本書的名稱所顯示的,乃是民主的革命精神。我不敢說,這種革命精神可以適用於古往今來的一切革命,但我卻敢說,祇有在這種革命精神的籠罩之下,民主革命才可以不致走入歧途,並能完成它自身的歷史任務。
  
  革命精神雖然起於社會上大多數人們的共同革命要求,但卻出現在實際革命發生之前,並且是實際革命的最高指導。這種革命精神最初祇存在於少數人之間,隨著時間的進展,它逐漸地彌漫及於社會的每一角落,而形成一種普遍的時代精神。到了這時,革命的時機才算成熟;革命的號召也就能獲得絕大多數人民的響應了!我們今天又在面臨著一個新的革命,這一新的革命迫切地需要著上述那種革命精神的支持;可是我們矚目四望,這種新的革命精神卻顯然還不曾建立起來。我深信,中國民主革命的重新展開,必有待於一群具有這種新的革命精神的革命志士的出現;而革命大業的最後完成則更有待於此一新革命精神的光芒照遍每一個人的心頭!如果我這一番對革命問題的討論也能夠使讀者們獲得同樣的信念,那麼這本書的出版總算是沒有白費紙張了!
 
余英時 一九五三年十月廿日在香港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的节奏感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是很有特点的,它似乎故意设计了一些反直觉的转折,试图打破读者的固有认知。对于追求思想刺激的人来说,这或许是一种享受。我尝试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审视书中的“革命”观,试图理解这种“新观”是如何扎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的。然而,在跨文化的比较分析上,我感觉力度不够强。如果能更深入地比较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文明背景下的“民主”如何被理解和实践,这本书的论述基础可能会更加坚实,也更能展现其“世界观”的格局。目前的叙述,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聚焦于西方近现代民主理论的框架内进行修补和创新,这使得对于非西方社会,比如我们亚洲社会特有的权力结构和集体主义文化,其解释力略显不足。它提出了一个宏伟的理论框架,但这个框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延展性和适应性,留下了许多问号。

评分

不得不说,作者在概念的提炼和术语的使用上展现了极高的学术功底,读起来确实需要集中注意力,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语义差别。特别是关于“社会契约”在当代数字环境下的重构那几章,信息量很大,概念密度极高。然而,也正是这种高密度的学术语言,造成了一定的阅读门槛。对我来说,一个好的理论著作,应该在保持其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尽可能地将复杂性以清晰易懂的方式传达给更广大的知识寻求者。这本书在追求“深刻”的过程中,似乎牺牲了一定的“可及性”。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将这些晦涩理论“翻译”成可供社会运动或政策制定者理解的语言的努力。它像是一份写给同行学者的内部报告,而非一份面向社会大众、旨在激发全民参与重建的宣言。这使得它的实际社会影响力,可能受限于其自身的语言风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是电子书,但其封面视觉语言和整体风格传达出的那种严肃和思辨感,是相当有水准的。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这是一本需要认真对待的著作”的氛围。然而,这种厚重的包装之下,内容传递的效果却有些参差不齐。我特别关注社会重建的“路径依赖”问题,也就是在既有的历史框架下,如何跳脱出旧有的思维定势。这本书中关于“重塑公民身份”的部分,提到了不少重要的概念,比如重新定义“公共领域”的边界,这很有启发性。但遗憾的是,这些概念的论证深度,似乎没有跟上其概念本身所承载的重量。举例来说,在讨论代议制失灵时,期望能看到更多关于新型协商机制的实践性探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批判。对于台湾这个正在不断经历政治淬炼的社会而言,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深刻的诊断,更迫切的是可操作的药方,这本书在这方面着墨稍显不足。

评分

坦白说,我是在朋友强烈推荐下才点开这本书的,一开始还挺期待能看到一些颠覆性的新观点,毕竟“新观”这两个字在书名里很有吸引力。但读完之后,感受就比较复杂了。它确实触及了许多当代民主社会都面临的核心矛盾,比如民粹主义的兴起、信息茧房的固化,以及公民参与的效能问题。然而,在论述这些问题时,我发现作者似乎更倾向于使用一种宏观的、高度抽象的理论语言,这使得一些本来很有潜力的议题,变得有些难以捉摸,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在看世界。我个人比较偏好那种能够将深奥理论与鲜活案例紧密结合的写作方式,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革命”的张力所在。对我来说,真正的社会重建,是从一个个微观的、具体的制度改革和文化转变开始的,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顶层的设计蓝图,而少了点自下而上的那种草根力量的描绘,这多少让我觉得有点意犹未尽。

评分

这本电子书的排版和阅读体验真的没话说,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抓得很好,在平板上看了一整天眼睛也不会觉得特别累。不过,说实话,光是阅读体验好还不够,我更期待内容能带来一些启发性的火花。从书名来看,《民主革命論:社會重建新觀》听起来就很有份量,感觉像是要对现有的政治和社会结构进行一次彻底的梳理和反思。我原本以为会看到很多针对当前台湾政治困境的深度剖析,或是对未来社会蓝图的细腻勾勒。但阅读过程中,我总觉得有些地方的论证略显跳跃,像是作者急着要抵达某个结论,却忽略了中间一些关键的逻辑衔接。当然,这本书探讨的议题无疑是宏大且重要的,只是在具体案例的引用上,如果能更加贴近我们日常的社会脉络,或许能让更多读者,特别是像我这样对政治理论有兴趣,但又希望看到实践可能性的普通人,产生更强的共鸣感。整体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但距离真正“重建”的细节,似乎还有一段距离要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