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智教養生活:經濟學教授媽媽教你做出最佳教養決策 (電子書)

機智教養生活:經濟學教授媽媽教你做出最佳教養決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蜜莉.奧斯特
图书标签:
  • 育儿
  • 经济学
  • 亲子关系
  • 教育
  • 家庭教育
  • 决策
  • 儿童发展
  • 行为经济学
  • 父母
  • 教养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紐約時報、時代雜誌、華盛頓郵報、書單、出版者周刊等
  多家媒體一致好評推薦!

 
  在教養路上,總會遇到各種問題、要做很多決策,
  你覺得不知所措嗎?
 
  經濟學教授媽媽教你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透過建立大局和理性決策模式,帶來教養新視野,
  讓你機智做決策、聰明當爸媽!
 
  隨著孩子進入學齡階段,父母開始遇到很多以前沒有的問題,像是「要怎麼幫孩子選學校」、「孩子幾歲比較適合擁有手機」。然而,這些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那麼,到底該怎麼做出好決策呢?

  在本書中,經濟學教授媽媽教你用經營公司的概念來打造企業化家庭,透過建構大局和理性決策模式,讓你機智做出最佳教養決策!
 
  【建構大局】
  你理想中的家庭生活,跟你實際的生活是否有落差?
  你和另一半曾在教養上因意見不合而鬧得不愉快嗎?
  以上這些,其實都與「家庭大局」有關!
  如果你和另一半能先建立出家庭的核心價值、原則、權責分配,這有助於你們成為彼此的神隊友,共同打造理想的家庭生活!

  家庭也可以跟企業一樣,有自己的使命宣言!
  創建一個基本框架來決定你想如何經營你的家庭,並決定哪些事情對你和你的家人最重要。一旦這些基本框架就緒,許多小的決策就會顯得容易!
 
  ★貼心安排:書末附練習本,協助父母建構大局,包括:設立使命宣言與優先事項、制定日程表、飲食與就寢原則、權責分配等
 
  【4F決策模式】
  企業中做決策的架構,也可以用在家庭中!
  界定問題(Frame the Question)、查核事實(Fact-Find)、最後決議(Final Decision)、後續評估(Follow-Up)的4F決策模式,幫助你理性做出好決策!
 
  ★貼心安排:透過案例來示範四F決策架構,包括:
  -八月出生的孩子,該延後入學嗎?
  -要送孩子去上私立學校嗎?
  -孩子想去參加過夜的夏令營,該讓他去嗎?
  -我的孩子是欺負別人的壞小孩,該怎麼辦?
  -孩子幾歲讓他擁有手機比較好?
 
  【檢視相關研究】
  針對常見的教養問題,幫忙碌的父母檢視相關研究、分析利弊,供父母做決策時參考。這些常見教養問題包括:
  -關於孩子的睡眠和營養,我該知道些什麼?
  -媽媽該去上班還是當全職主婦?
  -成為哪一種管教類型的家長比較好?
  -如何為孩子選擇學校?
  -該幫孩子安排哪些課外活動?
  -如何培養出自尊與自信的孩子?
  -接觸三C是否真的對孩子不好?
 
  ★貼心安排:附上研究結果的條列式重點整理,沒時間細看內容的父母也可直接看重點整理

本書特色

  1.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教養問題,本書為父母提供一套架構,父母可將其運用在自己家裡的問題上,以更理性的方式做出好決策

  2.針對父母常見的問題,檢視並整理了相關研究資料供父母參考,父母無需自行收集資料,就可吸收到這些資訊

  3.內容上有許多貼心的安排,有助於減輕父母負擔、協助父母實踐書中的方法

專業推薦

  OT莉莉(陳姸伶)|職能治療師
  小熊媽(張美蘭)|親職作家
  尚瑞君|作家、講師
  陳瑜|鏞鏞甫甫親子部落格
  黃瑽寧|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媽很想聊|親子教養 Podcast
  雞湯來了|家庭教育團隊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在育兒資訊雜沓的現今社會,讓爸媽容易迷失在重重知識海洋當中,這本書提出的4F概念及實際例子的練習,可以有效地幫助家長確立目標、問對問題、找到合適的答案!非常推薦!——OT莉莉(陳姸伶),職能治療師
 
  教養孩子不只是感性的愛與關懷,也需要很多理性的抉擇與實踐,這本書提供您情理兼備的雙重分析與幫助。——尚瑞君,作家、講師
 
  終於蛻變成充滿機智決策的聰明爸媽,不再天天火冒三丈!——陳瑜,鏞鏞甫甫親子部落格
 
  活用企業四F工具於家庭生活中,與隊友一起變「神」更「親密」!也讓為人父母關關難過,關關過。——親子教養 Podcast《媽很想聊》主持人杭容宇、鄧皓引
 
  作者經濟學媽媽借用企業決策四F架構,提供了教養新視野!用「經營公司」的心態「經營家庭關係」,共同擬定願景,並時時檢核策略,讓我們為家庭幸福更積極努力。——雞湯來了,家庭教育團隊
 
  這本書像是一個迷你的MBA課程,幫助父母建立日常生活的最佳實踐。因為是奧斯特的書,所以充滿數據,一切都以輕鬆、懷疑的風格呈現,是沒時間針對各項議題做研究的父母的必讀之書。——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奧斯特深入研究有關育兒問題的數據,消除混亂,為家庭提供做出更好決策的基礎。她前兩本關於懷孕和幼兒的書,讓她在育兒界受到矚目,現在她又回來了,研究讓有學齡兒童的父母夜不能寐的話題。——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
 
  奧斯特自稱是一個數據狂,敢於質疑現狀,告訴父母什麼是有意義的。——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奧斯特利用她作為商學院教授的經驗提出,我們如何更好地做出一些艱難的決策。一些謹慎的、受經濟學啟發的思考,可以幫助我們減少焦慮、緊張和壓力,僅就這一點來看,這本書就值得一讀。——華盛頓自由燈塔(The Washington Free Beacon)
 
  在奧斯特的幫助下,讀者不必擔心這一階段的育兒,而是可以接受(甚至享受)挑戰。——書單(Booklist)
 
  在這本非常實用的指南中,奧斯特為學齡階段孩子的父母提供了大量的理性指引。——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這是一本指引,為孩子的健康生活和未來成功,規劃出一條更少壓力和更加優化的道路。——時代(TIME)
 
  將企業方法與她標誌性的觀點相結合,奧斯特提供了你真正想要的輕鬆建議。——職業母親(Working Mother)
 
  奧斯特一貫流暢的行文,點綴了這本充滿機智的書。——沙龍(Salon)
 
  為許多長久以來的教養辯論增添了簡單和安心。——帕薩迪納(Pasadena)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您的书名完全不相关的书籍的详细简介: --- 《星尘低语:宇宙文明的兴衰与终极命运》 作者:阿丽亚娜·维特(Ariana Vett) 出版社:寰宇星图出版社 书籍类型:硬科幻 / 天体物理学 / 文明演化史 内容简介: 《星尘低语》并非一本探讨家庭教育或日常决策的书籍,它是一部宏大叙事的硬科幻史诗,深入剖析了宇宙尺度下文明的起源、繁荣、衰落,以及我们所处时空终极命运的复杂图景。本书的核心在于探索“智慧”这一现象如何在浩瀚的宇宙中播撒、挣扎、进化,并最终面对不可避免的热寂或坍缩。 作者阿丽亚娜·维特,一位在理论物理学和宇宙社会学交叉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以其严谨的科学基础和富有感染力的叙事笔触,构建了一个横跨数十亿年的宏伟时间轴。 第一部分:微观的起点——生命之种的播撒 本书从宇宙诞生之初的奇点开始,追溯了构建复杂生命所需的元素如何在超新星的残骸中形成,并探讨了“生命摇篮”的极端条件——从液态水的存在范围到恒星辐射的稳定性。维特教授详细分析了“稀有地球假说”与“平庸原理”之间的张力,并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数学模型,推演了在不同星系类型和星际介质环境下,生命诞生概率的区间。 她引入了“生态窗口期”的概念,强调了文明的早期发展阶段极度脆弱,易受伽马射线暴或附近超新星爆发的灭绝。书中对早期文明的形态进行了大胆的推测,从基于硅的晶体生命到依赖暗物质能量流动的非碳基智能体,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远超我们想象的生命多样性图景。 第二部分:文明的崛起与星际尺度的挑战 当生命跨越了初生的门槛,维特教授将视角转向了文明的指数级增长。本部分详尽记录了数个已知的或理论上的“超级文明”的崛起轨迹。其中,对“卡尔达舍夫等级”的经典划分进行了深入的扩展和修正,引入了“冯·诺依曼探测器自我复制效率”和“信息熵维持成本”作为衡量文明技术水平的关键指标。 书中对“大沉默”(Great Silence)现象的探讨尤为引人入胜。维特提出了几种创新的“费米悖论”解决方案,如“信息茧房理论”(文明在达到极高计算能力后,选择沉浸于内部模拟宇宙,停止对外扩张)和“技术趋同陷阱”(所有高级文明在试图控制超维度能量时,均因计算失误而自我湮灭)。 最引人注目的章节之一,是对“奥德赛文明”的复原性研究。这个文明在距今约五亿年前曾短暂地统一了银河系约三分之一的区域,但其崩溃的原因并非战争或资源枯竭,而是一种名为“认知饱和”的心理现象——当信息获取速度超过了物种的进化速度时,文明内部产生了不可逆转的疏离与停滞。 第三部分:超越光速的疆界与存在的悖论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本书进入了更具思辨性的领域。维特详细阐述了曲速引擎、虫洞稳定化以及多重宇宙间的有限跳跃所依赖的理论物理学基础,包括对负能量密度的精确操控和对时空拓扑结构的实时重塑。 然而,每一次技术上的飞跃,都伴随着对存在基础的深刻拷问。书中探讨了当文明能够完全上传意识、脱离生物躯壳后,其“身份”的连续性是否被保留。如果一个文明决定将所有个体意识上传至一个巨大的量子计算结构中,这个结构是否依然算作一个“活着的文明”,还是仅仅一个高效的、无机的“信息黑洞”? 维特教授以冷静的笔调分析了文明在面对“永生”时的伦理困境:当熵增成为唯一的敌人时,是否所有终极目标都将导向对时间本身的操纵?书中对“时间悖论”的探讨,远超传统科幻小说的范畴,它结合了最新的量子引力理论,试图描绘出超越四维时空的智慧形态。 第四部分:宇宙的终局——热寂与重生的微光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对宇宙终极命运的严肃预言。通过对宇宙学常数、暗能量演化模型的审视,维特教授清晰地描绘了“热寂”(Heat Death)的必然性——宇宙膨胀永无止境,所有能量最终均匀分散,温度趋于绝对零度,再无任何可做功的梯度。 然而,在绝对的黑暗中,维特提出了一种极为微弱的、基于量子涨落的“低语”——在极漫长的时间尺度上,即便在热寂状态下,量子隧道效应仍有可能偶尔产生极短暂的、高能的“虚粒子”事件。这些事件,即便微小到不足以孕育生命,也可能是下一次大爆炸的“种子”。 《星尘低语》是一部对人类渺小而又宏伟的地位进行深刻反思的巨著。它不仅是一部天体物理学的科普,更是一部关于存在、意义和时间尺度的哲学沉思录。它要求读者放下日常琐事,仰望星空,去思考:在宇宙的浩瀚背景下,我们努力的价值究竟何在? 本书适合对天体物理学、宇宙学、费米悖论以及宏大叙事科幻文学感兴趣的读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蜜莉.奧斯特


  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布朗大學經濟學教授。兩個孩子的媽媽,也是懷孕和育兒書籍的作家,她的目標是創造一個能讓孕婦和父母更輕鬆的世界,著有《兒童床邊的經濟學家:父母最關鍵的教養決策》等書。作品刊登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富比士》等媒體,也是TED Talk演說家。獲頒2022《時代》雜誌百大影響力人物。

譯者簡介

游綉雯


  普度大學兒童發展博士,現為自由譯者。譯作有《好家教,決定未來領袖》、《培養會思考的孩子》、《憂鬱症重生之歌》、《優勢教養,開啟孩子的正向力量》、《孩子的第二天性》、《大腦的鏡像學習法》等。

 

图书目录

前言
案例應用:延遲入學、提早入學、入學年齡
 
PART 1 家庭工具箱
1 建構「大局」
2 四個F
3 效率新境界
 
PART 2 大數據
4 睡眠
睡眠對孩子重要嗎?
恰當的睡眠時間
回到大局
 
5 家長就業
家長就業與孩子的表現
超越數據:考慮家長本身
回到大局
 
6 營養
健康飲食元素
打造飲食習慣
不只吃什麼,還有怎麼用餐
回到大局
 
7 教養風格
家長參與的好處
家長參與的壞處
回到大局
 
PART 3 數據研究
8 學校
學校選擇:公立學校、私立學校、特許學校
課後輔導,以及需要參加公文式教育嗎?
書籍與閱讀
案例應用:送孩子上私立學校
 
9 課外活動
身體與大腦
藉由課外活動培養性格
大學入學申請
暑假
案例應用:過夜夏令營
 
10 情緒
與他人互動
自尊與自信
案例應用:我的孩子是欺負人的壞小孩嗎?
 
11 娛樂
電子螢幕:觀看型態
社群媒體
案例應用:擁有手機的恰當年齡
 
結語
練習本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96409
  • EISBN:978957329682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8MB

图书试读



  (節錄)

  這本書的本質是一本商業書籍,是教養的商業模型。我會描述一個架構與數個系統,讓你以有點像經營企業的方式來經營家庭。我要說,這種策略切合這個新的教養時代。

  具體來說,我首先要為你的家庭勾勒「大局」。

  第一步需要審慎考量你的家庭以及教養型態。你希望自己的家庭生活呈現何種樣貌?這看似瑣碎,但其中許多環節,的確歸結到你們每天生活的基本架構。家人希望一起用餐嗎?哪幾天呢?一天的結束是什麼樣子呢?就寢時間早還是晚呢?週末怎麼過呢?在一週當中,當你期待週六、週日到來,你是很興奮看見日曆上有一堆課外活動與交誼活動,還是希望週末比較家庭導向或宗教導向呢?

  這個大局觀點也可以擴及稍微大一點的問題。雙親都外出工作嗎?或是你們想採取比較傳統的方式,媽媽待在家(如果家中成員包含媽媽)?或者較不傳統的方式,比方說,爸爸待在家(如果家中成員包含爸爸)?甚至更廣來說,也值得思考一下你們家的「教養哲學」。你有多重視並鼓勵孩子的獨立性格?你想從旁提供孩子多少協助?

  審慎思考大局不能只是臨時隨便想想。我會建議你確實坐下來——一個人,或和你的另一半,或和其他家庭利益相關者,一起坐下來——討論你們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貌。任何時間都可以討論(甚至在你們有孩子以前,就進行這類對話,可能會有所裨益),但是在孩子入學前後的年齡,正是至少重新審視這類討論的自然時機,因為隨著接下來上學時間增加,家庭的日常行程會有許多變動。

  事前有很多要做的事,但是某些報酬也是立即可見。了解大局還有一個附帶的好處,讓分配職責更為順利。一旦你知道某些基本原則,許多決定就可以「劃分歸屬」——由某個人立即做決定,無需再詢問家中其他決策成員。這使得職責歸屬更容易,因而可以減少家庭衝突。

  你與另一半可能發生衝突的原因很多,但在教養階段,我大膽地說,其中起碼有些原因是糾結在用微管理(micromanagement)的方式,處理上述各種複雜問題的傾向。而且我也敢說,我們當中多少有些人會在家裡實行這種我們在職場上絕對不會採行的微管理方式。
  假設你的工作場所每週提供一次午餐,而你的職責之一就是訂購這些餐飲。通常你會找一些三明治、餅乾和飲料的選項。大家都喜歡這種做法。

  某個星期,你徵詢一位同事,是否可以處理訂午餐的工作,因為有個工作計畫,讓你忙得天昏地暗。他們說,可以,沒問題。

  你的同事上網點餐,突然,你忍不住站在他們身後批評:「不要選那麼多火雞肉的品項,沒人喜歡火雞肉。不對,不是那種素食三明治。不要點太多花生口味的餅乾!等等,我們通常不點水果。你們在搞什麼啊?」

  你絕對不會這樣做。

  為什麼不會呢?首先,這會浪費你的時間。你原先請同事代勞,這樣你才可以完成其他事情。第二,這樣做不尊重別人。這不是你和其他成人,或和你所信任、尊重並共事的人交談的方式。最後,這根本無關緊要!也許別人還滿喜歡吃火雞肉三明治的。即使他們不喜歡,最糟的情況就是,有些人這週會吃到較不合意的午餐。

  現在想像一下,通常你是那個幫你五歲的孩子上夏令營做準備的人:你替他穿鞋穿襪、打包好他想吃的點心、替他抹防曬乳。有天早上,你忙著念書給你兩歲的孩子聽,所以請另一半幫孩子打理。

  當你念完書,下樓看看情況。「穿錯鞋了!他喜歡比較不熟的香蕉,他絕對不會吃有褐色斑點的香蕉!我們早上不是用藍色的防曬乳,要用綠色的防曬乳!」

  也許你也絕對不會做出這樣的事。但我猜,這感覺比前述的職場情境,更有可能發生。

  然而,不該這麼做的理由,兩者都一樣。你在浪費時間、你不尊重你的另一半,而且這並不重要!穿什麼鞋子都可以。你對香蕉的想法可能有誤,但即使你是對的,孩子一天不吃點心,也沒什麼大不了。而且你究竟為什麼要使用兩種不同的防曬乳呢?

  不是說這個決定裡的任何環節,都無需再討論,例如你們可能以後會討論關於什麼是恰當點心的問題。那是你們家庭大局的一部分。然而你們這麼做的原因是,如此一來,你們不必每天早上討論孩子是否可以吃巧克力麥片棒。現在每個人都能夠做決定,包括你的另一半,他做了一個完全合理的選擇,即使那不是你會挑選的點心。

  對許多每天的日常做好家庭大局的選擇,將會決定你們的活動。但是並非所有的問題都能依此決定。

  時不時(甚或還更頻繁),更重要的問題會出現:該選擇哪所學校、回家作業的議題、選擇哪個夏令營、孩子被霸凌(或霸凌別人)時該如何因應。採行企業化家庭管理方法的第二個重要部分,就是要設計一個架構來做出這些重要的決策。

  這個架構的目標是在問「我們如何能夠做出良好的選擇?」請注意,問題並非「我們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因為你無法保證自己會做出唯一正確的選擇。教養兒女本來就會犯錯。無可避免的,有時候你所做的選擇,後來證明是錯的。然而你所能做的是,以正確的方法,推敲眼前的選項,並且妥善做出決定。

  當家人面對重大選擇時,我提供四個F的架構作為參考:

  .界定問題(Frame the Question):思考你要問的問題。這往往是最困難的步驟,雖然看似容易,但是在許多情況下,我們剛開始的問題不夠明確,所以其實無法作答。「什麼樣的學校合適呢?」就不是你能好好回答的問題。較好的問法是:「我們應該把孩子送到A學校還是B學校?」

  .查核事實(Fact-Find):蒐集你所需要的證據、數據與各項細節。這可能會牽涉到要多加了解每天的行程,並仔細思考如何有效執行(或不可行)。這也可能牽涉到每個選項利弊得失的數據。這個步驟會費時最久,是全面釐清所統整的各項元素的機會。

  .最後決議(Final Decision):一旦有了證據以後,召開家庭會議,並做出決定。這看似理所當然,但許多人經常省略召開此一決策會議,反而會每次用不同的資料反覆討論問題。因此建議大家在同一時間集思廣益,做成決定,結束討論。

  .後續評估(Follow-Up):大多數決策都應該接受後續評估。一旦做出決策並付諸實行,最後的步驟就是訂定具體計畫,決定何時重新檢視該決策。希望你做出了恰當的選擇,如果發現決策不當,那麼最好盡早重新考慮。

  這些結構的組合:綜觀大局的策略,及其連帶的日程安排與大原則,加上適用於較不常見決策的四個F,為你的企業化家庭提供了一個全面性的架構。不過,你可能會想,數據在哪裡呢?儘管到目前為止我強調了決策的架構,但本書大部分的內容可以說就是數據。那麼數據的角色究竟何在呢?

  簡短的回答是:無所不在!更具體來說,數據會呈現在你們的大局發展,以及你的個人決策中。舉一個具體的例子,在你所需要考量的大局中,其中的一部分就是家人共進晚餐:你們打算每天晚上一起共進晚餐嗎?這裡面涵括諸多衡量,而其中之一很可能是,這對孩子的發展是否重要(我的朋友班尼告訴我,他們家人一起用餐,因為「有人說不這麼做的話,我的孩子會成為連環殺手。」當然啦,如果這是真的,那這會是你做決定時要納入考量的一個因素)。

  然而缺乏證據,你就無法知道家人共進晚餐和某些結果之間的關聯,是真實的或只是信口開河。你需要數據,就如同在懷孕期間與幼兒教養上的許多決定一樣,你需要分辨證據的優劣。或許家人共進晚餐與較佳的成績表現之間,的確有相關性,但這和家人共進晚餐導致這些較佳的成績是兩回事。很可能那些共進晚餐的家庭與家庭之間,彼此在其他方面也有差異。釐清相關性與因果關係,是這項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環。事實上,我以前出版的書籍也強調了這點。

  當我們論及個人決策時——關於學校、運動、社會發展或花在社群媒體的時間,我們也會發現數據很重要。這些數據並不總是針對某個特定的決定。事實上,當我們審視諸如家庭作業的成效之類的證據時,這可能對許多不同的家庭決策都很關鍵,雖然對每個家庭而言,其重要性對各項決策可能不盡相同。但是,手邊有這些數據,會有助於進行四個F中的第二項——查核事實,無論你如何界定具體問題。

  沒有舉例,很難理解如何應用這個架構。所以下一章會從一個事例起頭。我特別舉了一個在學齡前常見的例子:幼兒園大班(kindergarten,譯註:幼兒園大班是美國小學的最低年級)入學年齡的問題,這個問題又稱為「延遲入學」(redshirt)。我希望這個例子能幫助你理解,如何從頭理清類似這類問題,即使你永遠不必面對這個特定的課題。

  然後我會再回頭,對架構方法的每個步驟詳加解釋。我會從發展家庭大局的觀念開始說起,也會談到這種做法能有助你更迅速做日常決策。然後我會提供更多有關四個F的細節。這些實用工具最後會以簡介我所愛用的谷歌文件(Google Docs)、任務管理軟體,以及其他電腦化解決方法,如何有利協調整合你的生活課題做結。

  本書的第二部分轉而談到,我認為對發展家庭大局有所助益的各項數據:睡眠、營養、家長就業的證據,並對這些數據到底能否告訴你,你應該成為「何種類型」的家長,稍做討論。

  最後,我會以案例研究的形式,有效率、更深入地解析數據。例如我會以現有的數據來討論不同類型的學校。然後我會用一個討論學校時可能出現的問題案例,對之詳加闡述,按部就班告訴你,如何使用這些數據與企業化家庭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就像在「真正的」商學院中所做的案例研究一樣,你不太可能會遇到這個特定問題。但是前事不忘乃後事之師,我們可以從中學習。詳讀一個已經獲得解決的案例,或許是想像自己如何克服難題的最佳方式。

  教養這個年齡層的孩子有點令人提心吊膽。我的意思是,教養總是令人提心吊膽,但這個年齡層的孩子有一種在稚齡孩童身上感受不到的、令人為之卻步的感覺。任何失誤——說錯話、做了錯誤的選擇,其後果會讓人感覺糟透了。然而,這時期的教養也有更大的可能性!我們有了一些喘息空間,可以花更多時間來做選擇,為自己的家庭量身打造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就某方面來說,你可以將這視為一種升職,我們現在都成為管理階層了。就像所有的升職一樣,雖然為人長官很好,但有時候我們會希望自己能回到奉命行事的時候。但是我建議大家要迎接升職,不要畏懼。我們可以做到的,而打造企業化家庭對此能有所幫助。

  大家會經常告訴你,養兒育女是一份工作(儘管薪資過低,員工經常告訴你他們討厭你,而且你毀了他們的人生)。所以也許現在正是開始把它當做一份正職對待的時候了。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號稱要用經濟學的理性思維來處理教養問題的書,其實蠻顛覆我過去的認知。我一直以為教養就是靠直覺、靠經驗,不然就是跟著網路上那些「專家」的建議走。結果作者居然把家庭資源分配、機會成本這些概念搬進來討論小孩的教育投資?初看之下會覺得有點太學術、太冷冰冰了,畢竟教養的本來就是充滿情感的拉鋸戰啊!不過仔細讀下去,反而會發現這種框架其實很有用。它不是要你變成機器人父母,而是提供一個決策的工具箱。舉例來說,當你面對「要不要花大錢去學區買房,還是把錢拿去投資小孩的才藝班」這種兩難時,書裡會引導你去計算不同選擇背後的「預期報酬率」和「風險」。這跟我們平時在職場上做決策的邏輯其實是相通的。身為一個在科技業打滾多年的媽媽,我發現自己過去很多時候都是憑著「感覺」在做決定,覺得別人家小孩學鋼琴,我家小孩就不能落後,這其實就是一種非理性的從眾行為。這本書讓我開始學會問自己更深層的問題:我希望透過這個選擇,我的孩子未來能獲得什麼樣的「競爭優勢」?這個優勢值不值得我現在犧牲其他資源?雖然書裡有些經濟學術語需要花點時間消化,但整體來說,它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可以量化的視角來看待那些黏膩又複雜的親子關係,讓我感覺自己對教養的掌控感提升了不少,不再是只會焦慮的追隨者了。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相當有條理,不像有些教養書籍內容零散,東拉西扯。它似乎是圍繞著幾個核心的經濟學概念去展開,讓讀者能夠循序漸進地建立起這套「教養分析框架」。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短期滿足」與「長期誘因」之間的權衡時所展現的細膩度。例如,在面對孩子要求玩電動玩具時,過去的我可能會用「為了健康」或「為了學習」這種道德綁架的方式去禁止。但這本書提供了一個不同的切入點:將遊戲時間視為一種「機會成本」極高的娛樂選項。如果孩子能用同樣的時間去發展一項未來可能帶來高回報的技能(例如程式設計基礎),那麼限制遊戲時間就是一種「資源重配」。它不是在說玩遊戲「不好」,而是在探討,在有限的時間資源下,它是否是當前時間的最佳用途。這種將教養決策「中性化」的論述方式,讓我能夠抽離情緒,更客觀地與孩子進行溝通,因為我們不是在吵誰對誰錯,而是在討論哪一種資源分配方案對我們這個家庭最有利。這讓親子溝通的效率大幅提升,因為雙方都必須拿出「論據」而非僅僅是「情緒」來支持自己的主張。總體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一套思維工具,而不是一套標準操作手冊,對於希望跳脫傳統教養框架、追求更有效率家庭管理的父母來說,絕對值得細細品味。

评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看到書名裡有「經濟學教授媽媽」這幾個字,我的直覺反應是「完了,又是那種只會用金錢衡量一切的書」。在台灣的教養環境裡,這種「萬物皆可量化」的論調有時候會讓人感到窒息,彷彿只要不是用金錢換來的成就,就缺乏價值。然而,閱讀下去,我發現這本書的「經濟學」其實更接近於「資源配置學」和「決策科學」,而非單純的拜金主義。它核心的論點其實是關於「稀缺性」:時間是稀缺的,金錢是稀缺的,父母的耐心與專注力更是稀缺到爆。重點是如何在這些極度稀缺的資源下,做出「次佳」甚至「邊際效益最高」的選擇。書中舉了一個很貼近生活的例子,關於週末的安排:帶孩子去昂貴的親子農場玩半天,換來孩子一天的開心,但父母筋疲力盡;還是待在家裡,父母可以好好休息充電,孩子可能有點無聊。經濟學的分析會告訴你,如果父母的「邊際效用」在休息後顯著提升,那麼犧牲一點孩子的短暫快樂,去換取父母的長期戰鬥力,可能是一個更明智的長期投資。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敢於挑戰「為了孩子,父母必須犧牲一切」的傳統教養神話,提倡一種更平衡、更可持續的家庭資源管理模式,這對我這種常常處於身心俱疲邊緣的職業婦女來說,簡直是及時雨。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驚豔的地方,不在於它提供了多少標準答案,而是它教我如何「提問」。以前看教養書,內容總是告訴我「要怎麼做」,例如「每天陪孩子閱讀半小時」、「晚餐一定要一起吃」等等,這些都是具體的SOP。但《機智教養生活》比較像是一本方法論的教科書。它不會直接告訴你,面對孩子考試失常時,你應該是責罵還是安慰,而是引導你去分析當下的「資訊不對稱」程度——你掌握了多少關於孩子狀態的真實資訊?這次失常是系統性的能力問題(需要長期補救),還是偶發性的心理壓力(只需要短期支持)?這種將教養問題「模型化」的處理方式,對於我們這種習慣用分析工具來解決日常難題的職場人士來說,簡直是久旱逢甘霖。書中對於「風險趨避程度」的討論也很有趣。不同家庭的風險承受度不同,有些家長極度害怕孩子落後,所以會選擇「保守型」教養策略,投入大量資源在已知的成功路徑上;有些家長則願意承擔較高風險,鼓勵孩子嘗試邊緣的新興領域。這本書讓我第一次可以清晰地定位自家在教養光譜上的位置,並且理解為什麼我們會對某些教養決策感到焦慮——往往是因為我們在做一個與自身風險偏好不符的選擇。它讓教養從一種模糊的「感覺」變成一種可以被審視、被校準的「策略」。

评分

坦白講,剛開始翻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內心其實是有些抗拒的。我總覺得,教養這檔事,尤其在台灣這樣人情味很重的社會氛圍下,太過強調「效益最大化」是不是有點太功利了?畢竟,誰不是希望孩子快樂健康長大就好?幹嘛搞得像在規劃一場商業併購案?書中提到的一些決策模型,比如「沉沒成本謬誤」在教養上的應用,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我以前就常犯這種錯誤,對某個才藝投入了兩年,就算小孩明顯沒興趣,我還是會想:「都花了這麼多時間了,再撐一下看看!」這種「舊帳心態」其實是在浪費當下的資源,錯失了轉向更有潛力的其他選項的機會。這本書很直接地指出了這種思維的盲點,並且提供了解構它的方法。它讓我意識到,所謂的「愛」不應該成為我們做出最優決策的絆腳石。真正的愛,或許是願意承認錯誤、願意及時止損,然後將寶貴的資源(時間、金錢、父母的精力)導向更能促進孩子長期發展的方向。當然,這並不代表書裡主張冷血無情,而是提供了一個更清晰的濾鏡,讓我們分辨哪些是情緒驅動的「非理性支出」,哪些是深思熟慮的「策略性投資」。閱讀的過程就像是上了一堂高階的家庭財務規劃課,只是標的物從股票基金變成了小孩的未來發展路徑,思考層次被拉高了許多,很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