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暗之地:止微室談詩 (電子書)

幽暗之地:止微室談詩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秀實
图书标签:
  • 幽暗之地
  • 止微室
  • 诗歌
  • 电子书
  • 文学
  • 古典诗词
  • 中国古典文学
  • 文化
  • 艺术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為秀實「止微室談詩」系列的第五本。內容分為〈臺灣篇〉〈港澳篇〉〈大陸篇〉〈東南亞篇〉〈序與跋〉五部分共十八篇詩論。作者一貫從詩歌語言的角度,對詩歌文本作條分縷析,其精密處在一字詞的安排。帶領讀者走進詩人巧妙布置的「幽暗之地」,讓一首詩在冷漠的宇宙中焚燒起來。
 
本書特色
 
  ◇ 香港詩人秀實「止微室談詩」詩評系列的第五本,論及台港中三地及東南亞詩人的作品。
  ◇ 一本秀實與眾多詩人合奏的詩論,幽暗、隱密、深入又宏大,也是一本關於評論的評論。
 
各界推薦
 
  |詩人 姜豐  專序推薦|
幽暗之地:止微室談詩 (電子書) 图书简介: 《幽暗之地:止微室談詩 (電子書)》 并非一部关于古老废墟、神秘学说或是深邃冥想的指南。相反,它是一次对人类情感、语言结构与审美体验的精微探究。本书聚焦于“止微”这一概念——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如何精准捕捉并凝练那些稍纵即逝的、难以言喻的微小感受与思想火花,并将它们转化为具有永恒价值的诗性语言。 本书的结构并非传统的按时序或主题划分,而是模仿了一间名为“止微室”的虚拟空间——一个思想与文字交汇的沉思之所。在这里,探讨的焦点集中在当代诗歌创作的几个核心维度:词语的重量、意象的渗透力、节奏的内在律动,以及诗歌在面对现代性焦虑时所能承担的伦理责任。 第一部:词语的计量与炼金 此部分深入探讨了词汇选择的哲学基础。作者认为,诗歌的魅力并非在于词藻的华丽堆砌,而在于对每一个词语进行“称重”。我们将审视那些被日常语言过度消耗的词汇,如何通过独特的语境重塑其原始的能量。例如,探讨“光”与“影”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张力,以及“寂静”如何成为一种最强有力的发声。 重点章节概述: “失语的重量”: 分析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避免语言的稀释。这不是教导如何使用生僻词,而是如何让常用词回归其初始的“尖锐性”。 “名词的拓扑学”: 考察名词如何构建空间感和时间感。我们将解析特定场景下,名词排列组合所产生的几何美学。 “动词的隐形力量”: 动词是驱动诗歌前进的引擎。此部分着重探讨“是”(to be)的变体如何暗示存在状态的流动性,以及那些不被察觉的副词对画面细节的决定性影响。 本书拒绝宏大叙事,转而关注微观的语言现象。我们不谈论史诗,只谈论如何让一句简单的陈述拥有史诗般的回响。 第二部:意象的渗透与呼吸 “止微室”的第二阶段是关于如何构建“渗透性意象”。这些意象并非仅仅是视觉的描摹,而是能够穿透读者的感官屏障,直接触及潜意识层面的联想结构。本书批判了那些流于表面、易于被一眼看穿的陈词滥调的意象,倡导构建“多维意象体”。 核心议题探讨: “非对称关联的构建”: 探究不符合逻辑预期的事物间的连接(如“铁锈的味道”与“黎明的忧伤”)如何激发新的认知通道。 “感官的串流”: 诗歌不应只局限于视觉。本章详细分析了如何将听觉、嗅觉、触觉融入统一的画面,创造出一种近乎身体体验的阅读感受。例如,描述一种特定的“冷感”,不仅是通过温度,更是通过光线的角度和空气的密度来实现。 “沉默的图像”: 这是对“留白”艺术的深入研究。图像的“缺失”与图像的“存在”同样重要。我们如何通过描述事物周围的环境,来暗示那个被刻意排除在画面之外的核心事物? 这一部分强调了诗歌作为一种微观生态系统的构建,每一个意象都是一个生命体,需要恰当的土壤和光照才能存活。 第三部:内在的韵律与时间的雕塑 诗歌是凝固的音乐。在“止微室谈诗”中,韵律(Rhythm)被视为时间在文本中的物理显现。本书摒弃了对传统格律的机械模仿,转而着重分析“自由体”诗歌中蕴含的“内在强制性律动”。 研究范畴: “句末的停顿艺术”: 探究断行(line break)如何控制读者的呼吸和目光的移动速度。一个不合逻辑的断行,如何能突然增加信息传递的张力? “音节的密度与疏松”: 分析元音和辅音的组合在特定语境下的“听觉重量”。探讨如何利用音节的重复与变化,模拟心跳、水流或神经的紧绷感。 “回声与反向时间”: 诗歌的结尾往往决定了读者的最终体验。本书讨论了如何通过巧妙地呼应开篇的某些词汇或意象,在读者合上书页时,制造出一种时间回溯的错觉,使诗歌在合页后依然持续发声。 第四部:止微室的伦理:诗歌与世界的关系 最后一章将视角从文本内部转向文本外部。面对一个碎片化、快速消费的世界,诗歌的“微小”如何抵抗“宏大”的侵蚀?这里的“幽暗之地”指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黑暗,而是指现代人内心深处那些不愿被清晰命名的、潜意识的角落。 本书鼓励诗人成为这些幽暗角落的“光线测量师”。我们探讨诗歌的责任并非提供答案,而是更精准地描绘问题。 “抵抗遗忘的细节”: 诗歌如何捕捉那些注定要被历史洪流冲刷掉的、个体生命中的微小瞬间,并赋予其永恒的价值。 “谦卑的表达”: 在一个声音越来越大的世界里,真正的力量往往隐藏在最安静的表达中。如何保持诗歌的“内向性”,使其不被市场的喧嚣所裹挟。 “对话与独白”: 分析诗歌文本如何同时实现与作者的深刻独白,以及与未来读者的遥远而精准的对话。 结语: 《幽暗之地:止微室談詩 (電子書)》是一本写给所有对语言抱有敬畏之心的人的案头参考书。它不提供现成的模板,而是提供一套精密的分析工具,用以解构诗歌创作中最微妙的环节。阅读本书,就像进入一个没有噪音的工作室,专注于打磨那些决定一首诗能否真正“呼吸”的微小部件。它旨在唤醒读者对日常语言的警觉性,并鼓励创作者深入挖掘自己思维中那些最细微、最幽暗,却也最富于原创性的“止微”之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秀實
 
  秀實,創「婕詩派」。出任世界華文作家交流協會詩學顧問,香港中文大學專業學院寫作班導師,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委會審批員,廣州外語外貿大學創意寫作班導師,廣東省文化傳播學會南方詩歌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顧問。曾獲「新北市文學獎新詩獎」「香港大學中文系新詩教學獎」等獎項。著有詩集《步出夏門行》《婕詩派》《臺北翅膀》等,評論集《賞花賞詩》《望穿秋水》《畫龍逐鹿》《劉半農詩歌研究》等,另有散文集﹑小說集等著作凡三十餘種。於《有荷》《台客詩刊》《乾坤詩刊》有詩歌評論專欄。2020年獲頒羅馬尼亞東西國際學院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rient-Occident(Romania)院士銜。

图书目录

藏在句讀裡的如歌行板──秀實《幽暗之地:止微室談詩》序言/姜豐
 
|台灣篇|
談路易士詩集《行過之生命》
述說與散文詩的文體座標─兼談台灣女性散文詩五家
 
|港澳篇|
燈火纏夢讀郁瀅
傷逝──序井蛙詩集《紀念冷水河》
幽暗之地談童常
剪裁成面譜,或一場霧──談招小波的人物詩寫作
幽暗之地,提燈之人──序招小波詩集《提燈─我寫清流詩人100家》
敘事之必要──文榕散文詩略議
語言與隱喻──讀陳德錦詩集《疑問》中的幾篇作品
巧‧光滑‧未焚燃──席地詩印象
 
|大陸篇|
坐山觀虎──讀王法詩集《東北有虎》
黛色一生中的四月
法中有我,詩以載道──詩話林鴻年
 
|東南亞篇|
語言之外的孤單──蘇榮超詩集《奶與茶的一次偶遇》裡的疾病詩
布置為局──談舒然詩〈聚首〉
隱藏與悖論──談語凡詩〈父親與查無此人〉
 
|序與後記|
牛角的對應物:談「地誌詩」的寫作──詩集《步出夏門行》序
南冠客思深──《當代台灣詩選》後記
 
|附錄|
我的理想國/秀實
秀實著作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35057
  • EISBN:978626953506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27.9MB

图书试读

 
藏在句讀裡的如歌行板──秀實《幽暗之地:止微室談詩》序言
姜豐
 
  讀秀實詩文,時而會有台灣詩人瘂弦詩歌〈如歌的行板〉感覺:「溫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一點點酒和木樨花之必要……/觀音在遠遠的山上/罌粟在罌粟的田裡。」秀實的內心大概還是有一個溫柔敦厚詩教下的自我,詩思所及,無所不包,然而又總點到即止,使人回味,如歌的、行板一樣的,輕輕揭開欲表達之物,又輕輕放下。
 
  一口氣讀完他的最新評論集,想洋洋灑灑寫下剖析他一生為詩、行止的宏文,腦中浮現的卻是他評詩人林鴻年〈法中有我,詩以載道〉的文字:「我祖籍番禺,每次回省城,得與鴻年相聚,均以詩佐酒,浮一大白,而不知地老天荒……於鴻年而言,詩當是解酒之藥,他獨醒於混濁之詩壇,我倆互惜互重,乃為文以記。」這段話是評論林鴻年的〈詩歌,我的前世〉,該詩中有句:「我的今生/常自詡是位清流另類之人/隱於市 隱於朝/不見詩人/不談詩。」秀實大概是很想發揮一番的,最後也只是談到了與詩人的交情,詩的「解酒之藥」功效。或者如筆者插言,詩歌也像昊天中的微塵,藉著雨水而幻成扶搖天地的彩虹,藉著地形又變為滋育萬有的大塊,「其情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經》)。秀實大概也會服膺詩歌的求真氣質之重要,詩歌的求真意志是流淌在文化血脈中的,完全逾越體裁、風格、國族、性別等等的束縛;只是「真」,然而不足為人道,是善於隱遁的自然,是一個就算去反覆揭示也依然隱遁的祕密,於是又是美的──一種貫穿人類精神史的美感。秀實的詩文,讀之亦是這樣地美的,時而有舉重若輕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飲酒‧其五〉)。他既然自己在詩文中都不怎麼深入及點明,為什麼別人要看到和說出呢?秀實自己的詩文世界都是清雅的,帶著隱密高貴意念的書寫,也如林鴻年詩中所敘,是一位「清流另類之人」吧!
 
  然而我還是開始寫秀實這本評論集的序言了。一開始就對他戲言:「這不就是評論的評論嗎?」然後隨手一番評論集,翻到也是他評林鴻年詩風中「清愁」時候所引用北宋楊萬里〈紅葉〉:「詩人滿腹著清愁,吐作千詩未肯休。」秀實也有他的「清愁」,那與千古而下的楊萬里又如何相通的呢?筆者的加入又有沒有清愁呢?這無盡祕密的談話是共生於一個心靈烏托邦的存在的。話語、語言、詩共生的世界,若是非要「一言以蔽之」,大概是他在〈我的理想國〉一文中提到的:「河流穿越兩岸有樹葉小如點子枝丫瘦削的樹木,我立著,樹游走。」長長的句子,配以兩個初讀違反直覺的短句,而依然有一氣呵成之感。此文是他的夫子自道,自然不必筆者再贅言;想補充的是他的詩學理念,如他在〈隱藏與悖論─談語凡詩〈父親與查無此人〉〉中的一段話:
 
  詩題〈父親與查無此人〉這個題目充滿悖論(paradox)。美國新批評家克利安思.布魯克斯說:「科學家的真理要求其語言清除悖論的一切痕跡,詩人要表達的只能用悖論的語言。」語凡深明為詩之道,則以〈父親與查無此人〉為題。「父親」是個有溫度的詞,標示了血緣與脈絡,帶有強烈感情的色彩。而「查無此人」則是冷酷的片語,指向斷絕與失望。向一個至親的人喊「查無此人」,自是心懷悲愴。而此人於此,僅僅成了一個無宗族姓氏的符號。「查」字表示此人確實存在,只因線索斷落或與自己關係疏離,以致在生命中,恍若不曾存在過。而這種父子疏離的現實,與動亂的時代息息相關。
 
  筆者不禁聯想到禪宗名詩:「蘭那行自周,空手把鋤頭。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留。」(宋釋印肅《金剛隨機無盡頌‧一相無相分第九》)悖逆詩語不僅可以是秀實那樣的美文體句子,也可以用來剖讀詩友的詩文,甚至可以如這首禪詩講解存在感的基本經驗。而這所有的經驗(里爾克說「詩是經驗」)又藏在哪裡呢?那應該是藏在一個個漫長句子的句讀、換氣、沉思的靈韻當中吧!
 
  而如果沒有或者消解了悖論詩語呢?秀實常在詩友前自詡:「我是一個知道自己為什麼寫詩的人。」筆者想,他更多非悖論的詩語表達的或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將在獨有的述說中誕生」(〈黛色一生中的四月〉),也就是「詩歌的藝術在語言的述說」(同上)。秀實由此重塑和再造了一個與現實平行的詩語世界,他安居於中,一個詞與物與他者獲得某種微妙、銷魂同一的藝術世界,這也就是他的寫詩重要緣由了吧!
 
  比較起秀實為了曲終奏雅而說的「理想國」,大概「異托邦」更符合他對自身詩文、詩人生活狀態的總體看法,譬如他在〈語言之外的孤單─蘇榮超詩集《奶與茶的一次偶遇》裡的疾病詩〉中談的:「香港詩歌大略而言,均欠缺來自土地的『熱度』。過客視香港為橋樑,掘金者視香港為礦山。兩者均把這個城市看作『暫留地』,這是一個時代的現象。奧地利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的『所有的人都生活在異鄉,所有的故鄉都杳無人跡』。或者,這正正是香港詩人的處境。」拈看此語,倒也可以看出秀實對自己身為香港詩人的身分認同之反思,似乎在呼喚一種詩友同道的認同與寂寞籲告。評論集中更有秀實藉著論詩友席地時談論詩之為「理解」橋樑之功用,大致來講是把詩歌當成津梁處渡人之舟,只要讀者沒有「霧失樓台,月迷津渡」,也就可以把此一玩,找到心靈幽祕之地的共震、心底隱密火焰的共續。此「異托邦」自有風物萬千,可以流浪異域、久歷繁華,再回首,看到先將來時的當下世界不同的風景。
 
  年來秀實又作起小說,讀他的〈敘事之必要──文榕散文詩略議〉、〈語言與隱喻─讀陳德錦詩集《疑問》中的幾篇作品〉,可見他對這兩位作者的熟悉和細讀文本的剖白入微;除卻我讀他倆作品的感受,只看秀實,我卻更多是分別感到秀實秉有的話語、語言本體經驗的深入,詩語的感通、澄明的純藝術傾向。讀者細讀這兩篇評論,當可看出詩人感知方式轉小說家、轉戲劇性敘述的趣致,此不贅言。
 
  評論集中也有序詩人招小波詩集《提燈──我寫清流詩人100家》的〈幽暗之地,提燈之人〉,筆者這裡再評說,便是「評論的評論」的評論了,話語場化為詩語流水般,滾滾而來,不擇地而流,詩的汪洋大海於焉而成。而這「評論的評論」的評論想提到的,是其中議及的詩歌的「毒」,好詩的不可分割的整體性,「等天空下刀子的時候,我們就有用不完的鐵了」等金句。好詩往往擺脫了作者,孤懸於虛空當中,等待有緣人看到它的意旨、價值。同為評論中人,我也要仿效秀實那樣更多看到詩語觸及的世界奧義,然後回到祕密的沉默當中吧!但是,「評論的評論的評論」實在還是需要的,是這樣的吧?至少它加入了秀實與眾多詩人合奏的聲部,幽暗、隱密、深入又宏大,構成一闕藏在句讀裡的如歌行板。
 
  這本評論集中還有許多涉及到秀實思考詩歌、散文詩文體界線及創作發揮的動力機制等的議題,間中提到他對他的個體詩學「婕體詩」的發揮,可以看到他用「婕體詩」寫作、論詩的進境,識者自取。至於他是怎樣做的?趕緊翻開這本評論集吧!集中開頭幾個評論都首要涉及這些議題。
 
  (2022年4月28日於香港)
 
  (姜豐,新港派作家。香港創意寫作研究生畢業,作家、詩人、詩歌和藝術評論者、拉康派非執業心理諮詢師。著有《遠去的浪漫派的夕陽》、《極速心城》等。做過數十位著名詩人和藝術家的獨立評論。)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或者说下载下来)的时候,我原本是抱着一种「哦,又是一本诗集」的心态的。毕竟现在市面上各种诗文集多如牛毛,要找到真正能触动人心的,越来越不容易。然而,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感觉到这股文字里头带着一股子冷冽又沉静的气息。它不像有些诗人那样急于抒发满腔热情,反而像是在一个昏暗的房间里,用蜡烛的光慢慢照亮角落里的蛛丝马迹。那种感觉很奇妙,好像作者不是在跟你说话,而是在跟你一起凝视着某种难以名状的空寂。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不急不缓的节奏,读起来需要放慢呼吸,才能捕捉到那些藏在字里行间,那种若有似无的哲思。这种书,你不能指望一口气读完,它需要时间去消化,去回味,甚至需要你在安静的夜晚,关掉手机,让那些日常的喧嚣都沉下去,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想要搭建的那个「幽暗之地」的氛围。它不是用来炫耀学识的,更像是一种心灵的疗程,让你暂时逃离白天的伪装,去面对自己内心深处那些不愿被外界审视的角落。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偏向文人雅士圈子里的出版物,向来是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有时候「深刻」这两个字,很容易变成故弄玄虚的代名词,搞得读者一头雾水,读完还是一头雾水。但是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在营造那种晦涩的意境时,并没有完全切断与日常经验的联系。它像是在用一种非常古典的笔法,描绘现代人精神世界的某种疏离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词汇选择上的那种精准度,每一个词语都像经过千锤百炼,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眼在那里堆砌篇幅。如果你仔细推敲那些意象,会发现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复杂的互文关系,读起来就像在解一个精致的谜题,但谜底不是一个具体的答案,而是一种感觉的达成。这种阅读体验是很难得的,因为它要求读者主动参与到意义的建构中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对于那些厌倦了直白叙事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思考空间。

评分

老实说,我本来对台湾文学作品的接触不算特别深入,大多停留在教科书里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这次偶然看到这本,被它那种略带疏离感的书名吸引了。读完初稿(我是在一个咖啡馆里断断续续读完的),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作者的内心世界一定非常丰富,而且他对东方美学,特别是那种「留白」的艺术掌握得炉火纯青。很多段落,作者似乎刻意省略了最直接的情绪表达,而是用环境描写或者一些极具象征意义的物件来代替,这份克制,反而比直抒胸臆更有力量。这让我想起以前看的水墨画,笔触看似随意,实则处处是法度。对我而言,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探讨了什么宏大的主题,而在于它成功地建立了一种阅读的仪式感。它告诉你,慢下来,感受文字带来的物理震动,而不是信息传递的效率。这种对阅读本质的回归,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简直是一股清流。

评分

我是一个偏爱叙事性作品的读者,我对诗歌常常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太抽象抓不住重点。但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有趣的尝试。它虽然是诗集,但它的结构和行文逻辑,竟然带有一种散文的悠长韵味,让人在阅读时,不会有那种“诗歌特有的跳跃感”带来的不适。我特别关注作者是如何处理时间这个概念的,感觉他笔下的时间不是线性的,而是像一个盘旋上升的螺旋,过去、现在、甚至某种预设的未来,都在同一个意象中交织。这种处理方式,让原本可能显得沉闷的“哲思”变得鲜活起来。对我来说,阅读它更像是在参与一次精神上的漫游,跟着作者的思路,从一个幽暗的角落,走到另一个更深邃的空间。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可靠的地图,让你自己去探索那些光线难以到达的地方。

评分

朋友推荐我看的,当时还半信半疑,毕竟现代诗歌能写出新意太难了。但读了之后,我得承认,我被它内在的某种韧性给折服了。它不像有些文艺作品那样,一味地追求华丽或者颠覆,而是稳扎稳打地,从一个非常微小的切口,深入到人性的复杂层面。我感觉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似乎总能捕捉到生活中那些常被我们忽略的细节,然后将它们放大、提炼,赋予其不一样的重量。这让我在阅读时,时不时会停下来,看着窗外,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曾在类似的瞬间,错过了什么重要的感受。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内敛”,它不喧哗,不张扬,但当你真正沉浸进去时,那种情感的暗流会让你措手不及。它像是一杯陈年的老茶,初入口可能觉得平淡无奇,但回甘悠长,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它的醇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