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細胞到生物圈:馬爾薩斯陷阱、地球係統演化史、拉馬剋歸來,在「好玩」過程中理解生物學的本質 (電子書)

從細胞到生物圈:馬爾薩斯陷阱、地球係統演化史、拉馬剋歸來,在「好玩」過程中理解生物學的本質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超
圖書標籤:
  • 生物學
  • 進化論
  • 生態學
  • 地球係統
  • 生命科學
  • 科學普及
  • 馬爾薩斯
  • 拉馬剋
  • 細胞生物學
  • 環境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神奇的自然歷史、遺傳與變異、穩定與適應、生命的起源與演化⋯⋯
跳脫死闆觀念,最有趣+最好玩+最嚴肅的生物課來瞭!

  【最有趣】不隻告訴你「其然」,還會告訴你「其所以然」!
  【最好玩】在不知不覺的「好玩」過程中理解生物學的本質!
  【最嚴肅】每一個知識、概念都是學者嚴謹的科學研究結果!

  ►首先,為瞭生存奮戰
  ──在漫長的演化歲月中,自然選擇造就瞭生物的適應

  ▎「冷凍」北美林蛙:人傢鼕眠,牠直接讓自己結冰!

  林蛙鼕眠時會完全進入冷凍狀態。牠把自己埋在2.5~5公分厚的樹枝和樹葉下,牠會被徹底凍成硬塊。最極端的情況下,牠身體裡2/3的水分都會結冰,這時牠不呼吸,沒有心跳,新陳代謝完全停止。待春暖花開時,伴隨著溫度的迴升,林蛙被慢慢「解凍」,短短幾分鐘之內,牠的心跳就能奇蹟般恢復,同時呼吸也變得正常。

  ▎南極冰魚的血液之謎:牠們體內沒有紅血球啦!
  冰魚將紅血球完全除去,並允許血紅素產生突變而退化。牠們的血液中隻有1%的血細胞,甚至可以說「牠們血管中流的是冰水」。冰魚擁有很大的鰓,並且皮膚沒有鱗片,上麵有異常粗大的微血管,這些特徵提高瞭牠們從環境中吸收氧的能力。冰魚的微管可在冰點之下正常組成,並且維持穩定的結構。牠們還「發明」瞭抗凍蛋白,這種特別的蛋白質幫助降低魚體內冰晶形成的臨界溫度,讓魚能在冰冷的海水中存活。

  ►再來,為瞭後代奮鬥
  ──自然選擇造就適者,但其青睞的是具有繁殖優勢的個體


  ▎來自性的獎賞:偶爾偷偷放縱一迴的寄生蟲!
  人體消化道裡的一種叫賈第蟲的寄生蟲,從來沒有被抓到過「齣軌」行為,但是它們還保留著減數分裂的全套基因,這意味著它們可能是趁著研究者不注意的時候偶爾偷偷摸摸放縱一迴。性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將基因進行重新組閤。若一成不變,現在可能是與環境高度適應的,但環境一旦發生改變,原來的優勢可能就成瞭災難。靠無性繁殖很難生存幾百萬年以上,滅絕似乎就是必然的結果。

  ▎花式求偶行為:美妙歌聲、華麗外錶、競技行為⋯⋯還有築巢?
  動物求偶行為十分複雜,雖沒有「語言」,但求偶形式韆奇百怪。有些鳥類會盡情歌唱嚮配偶錶達愛意;有些動物透過改變體色在異性麵前炫耀;雄杜父魚會咬住經過的雌魚頭部看其是否掙紮,不掙紮者便可以交配;雞結伴求偶卻隻有其中一隻交配成功;雌織巢鳥透過觀察雄織巢鳥所建鳥巢的堅固程度選擇雄性,還有我們熟知的雌螳螂殘忍殺夫行為⋯⋯動物世界隻遵循自然的法則,不受人類道德理念的約束,即凡是有利於物種延續的事物便都有存在的價值。

本書特色

  全書以「係統」、「適應」兩個角度作為切入點,針對閱讀特點與需求,全方位將生物學知識進行係統化建構,透過係統且有趣的描述將讀者帶入一個美妙的生物世界。本書可以作為生物學學習的重要課外讀物,具有極高的科普及學習輔助價值。
 
探索生命宏大敘事的旅程:從微觀到宇觀的深度對話 這是一本緻力於拓寬我們理解生命復雜性的讀物,它不拘泥於單一學科的束縛,而是搭建起一座跨越時間、尺度與哲思的橋梁。 本書帶領讀者進行一場跨越生物學、地質學、生態學乃至哲學深處的宏大探索。我們關注的焦點,是如何在看似隨機的生命演化浪潮中,捕捉到決定性的轉摺點,以及驅動地球係統不斷自我重塑的底層邏輯。這不是一本教科書式的梳理,而是一場充滿思辨的旅程,旨在揭示生命力量的韌性與創造性。 第一部分:時間深處的代碼——生命起源與地質印記 生命的曆史是一部史詩,其開端隱藏在地球早期的極端環境中。本書將深入探究,在那個缺氧、高能、化學反應活躍的“冥古宙”和“太古宙”的熔爐中,無機物是如何一步步組織成具有自我復製能力的係統。 我們首先要理解“化學演化”的驅動力。我們不會僅僅停留在描述生命起源的假說上,而是會剖析支持這些假說的關鍵實驗證據,例如米勒-尤裏實驗的現代解讀,以及深海熱液噴口等極端環境在生命起源中的潛在角色。討論將聚焦於早期分子如何獲得信息存儲與催化功能,以及“RNA世界”假說在現代生物化學中的地位。 緊接著,我們將目光投嚮生命對地球環境的首次、也是最深刻的改造——“大氧化事件”。這不是一次平穩的過渡,而是一場導緻當時地球上絕大多數厭氧生命滅絕的全球性災難。本書將詳細解析藍藻等光閤生物如何通過光閤作用,將大氣成分從富含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還原性狀態,推嚮富氧的氧化性環境。這一事件不僅塑造瞭我們今天呼吸的空氣,更催生瞭高效的有氧呼吸,為復雜多細胞生命的齣現鋪平瞭道路。我們將探討地質記錄(如條帶狀鐵層BIFs和紅層)是如何記錄下這場全球性劇變的。 我們還會探討真核細胞的起源——一個生物演化史上最重大的飛躍。內共生理論(Endosymbiotic Theory)是理解綫粒體和葉綠體如何進入早期細胞並形成復雜生命體的核心。本書將從分子生物學和細胞動力學的角度,審視這一“吞噬與共生”的動態過程,並思考這種結構上的整閤對後續復雜性爆炸(如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決定性影響。 第二部分:復雜性的代價與演化的瓶頸 當生命體突破單細胞的限製,嚮多細胞、多器官係統邁進時,演化也隨之引入瞭新的挑戰和製約。 本書將深入探討“演化權衡”(Evolutionary Trade-offs)的本質。任何適應性特徵都不是免費的午餐,而是資源分配的結果。例如,高繁殖速度往往意味著較低的個體存活率和較少的資源投入到後代維護中。我們將使用具體的生物案例,分析生命體如何在不同的生態壓力下,在“數量”與“質量”、“生長”與“維護”之間進行微妙的平衡。 一個關鍵的議題是形態發生(Morphogenesis)的控製。從一個受精卵如何精確地構建齣一個具有完整器官係統的復雜動物或植物?這涉及到基因調控網絡、形態發生素(Morphogens)的擴散與信號傳導。我們將展示,即便是微小的基因調控網絡的變化,也可能導緻宏觀形態上的巨大差異,解釋瞭為什麼不同的演化支在形態上走嚮瞭截然不同的路徑。 此外,本書還將審視生物多樣性的維持機製。在一個充滿競爭和捕食的環境中,物種如何避免被完全排擠或吞並?我們將討論生態位分化(Niche Partitioning)、共生關係(從互利到寄生)如何通過精妙的相互作用,共同支撐起一個龐大且相對穩定的生態係統。這部分內容將挑戰“適者生存”這一簡單化理解,揭示閤作與相互依賴在維持生物圈穩定中的核心作用。 第三部分:係統思維與地球的未來 理解生命,最終必須將其置於地球這個宏大係統的背景下考量。生命與非生命環境(大氣、水圈、岩石圈)是緊密耦閤、相互影響的。 我們將聚焦於生物地球化學循環(Biogeochemical Cycles),特彆是碳、氮、磷等關鍵元素的循環。這些循環並非固定不變的,而是被生命活動塑形和驅動的。例如,陸地上的植被覆蓋如何影響風化速率和二氧化碳的長期固定;海洋中的浮遊生物如何通過“生物泵”將碳輸送到深海,影響氣候的長期走嚮。 在探討這些宏大係統時,本書將引入“反饋迴路”的概念。正反饋(如冰雪反照率降低導緻全球變暖加速)和負反饋(如CO2升高刺激植物生長吸收碳)是地球係統自我調節(或失衡)的關鍵機製。理解這些迴路,是理解地球係統穩定性的鑰匙。 最後,本書將探討人類在當前地質時期所扮演的角色。我們不再是生態係統中的一個普通成員,而是通過工業革命和技術發展,成為驅動全球化學循環和氣候變化的主要地質力量。通過迴顧過去生命對環境的劇烈改造曆史(如大氧化事件),本書旨在提供一個更深層次的視角,來評估當前人類活動對地球未來形態的深遠影響,並反思我們作為智慧生命,應如何與其所棲居的傢園進行可持續的互動。 總結而言,本書是一次對生命本質的追問:生命如何在無序中創造秩序?它如何穿越滅絕的深淵而不斷演化?以及,在宏大的時空尺度下,我們應當如何定位自身在地球故事中的位置? 它要求讀者跳齣單純的分子生物學框架,用更具係統性、更具曆史感的眼光,去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生物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超


  生物科教師,在生物學學科教育、學習教育、生命教育等多個教育領域均有較深入的研究和實踐。各領域著作二十餘部,代錶作有《平臺教育理念:尋找並成就屬於自己的人生》、《學習,就是找對方法》、《種豆如何能得瓜》等。

趙奐

  生物科教師,分子生物學博士。指導學生獲得「英特爾國際科技工程大獎賽」一等獎,指導學生團隊獲「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金獎。著有《解讀生命體》等作品。

林祖榮

  生物科教師、國高中生物科教材作者,發錶論文200餘篇,著有《新課程理念與實施》、《高中生物讀本》等作品。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篇 係統:從細胞到生物圈

第一章 生命是一個低熵係統

生物係統像一座圍城
細胞膜上的馬剋士威惡魔
城外混亂Vs城內井然
生命體中的樂高積木

第二章 低熵係統需要從係統外攝取能量
「木材與木柴」─生命體中的兩類物質
細胞裡的發電廠
生命係統的高速公路
低熵之源

第三章係統需要獲取能源的資訊
能源也是資訊源
「牠」來瞭,所有細胞做好準備
細胞中的麥剋風
把訊號抹掉

第四章迴饋調節與係統穩態
遊泳池的管理員
馬爾薩斯陷阱
缺席的管理者
正迴饋─生與死

第五章係統的演化
地球係統演化史
分工
資訊安排
癒閤的 傷口

第六章係統失調與潰散
失調
褪色的大堡礁
消失的文明
什麼是死亡

第二篇 適應:生命的主鏇律

第七章 為瞭生存奮戰

冰魚與林蛙的故事
從嗜熱菌說起
隨機應變
軍備競賽
結成同盟

第八章為瞭後代奮戰
病毒來襲
沒有父親的無性生殖
性的獎賞
求偶行為
兩性結閤的有性生殖
操縱
犧牲自我

第九章包容與妥協也是適應
直立行走的利與弊
瘧疾與遺傳病
兩難的端粒
垃圾DNA

第十章拉馬剋「歸來」
拉馬剋與獲得性遺傳
鼕日饑荒
DNA甲基化
玳瑁貓
食物改變命運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325999
  • EISBN:978626332664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4MB

圖書試讀

序言

  這本書是我們師徒三人閤作的作品,林祖榮老師是我和趙奐的指導教授。我們三個人都是中學的生物老師。

  「生物學」教學於我們而言,並非單純工作那麼簡單,在生物學的學習和教授過程中,其博大的方法與思想、精謹的邏輯與係統、深廣的內涵與外延,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思維,使我們在生物學的海洋中暢遊時驚喜不斷、收穫連連;使我們麵對紛繁複雜的世界時能夠從容不迫、鮮疑少惑。

  正是因為我們對生物學的喜愛,也是因為我們對生物學教學的喜歡,更是因為我們希望透過努力將這份生物學中的美妙帶給更多的孩子,所以我們決定編寫一本既有趣又適閤中學生嚴肅閱讀的書籍。基於這種想法,就有瞭你手中的這本書。

  你手中這本有關生物學的書籍是有趣的,與隻是知識概念羅列的課本相比,這本書不但告訴你「其然」,還會告訴你「其所以然」,讓你從死闆的概念中跳脫齣來,每一個概念的來龍去脈、每一個知識的前因後果都躍然紙上,讓你在不知不覺的「好玩」過程中理解生物學的本真。

  你手中這本有關生物學的書籍是嚴肅的,其中的每一個生物學概念、思想、方法都是經歷瞭很多學者細緻嚴謹的科學研究而獲得的。身為編寫者的我們並不是這些科學結論的研究者,我們能承諾給大傢的是書中的每一個知識都有更為專業的生物學研究作為保障,也有更為專業的生物學專著或論文作為根據,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進行更為專業且深入的閱讀。

  本書的編寫首先要感謝的是學習生物學的同學們,正是你們的需求給予瞭我們靈感,正是你們的勤奮給予瞭我們動力;接下來要感謝的是和我們一樣熱愛生物學的生物組老師們,與你們並肩作戰是一種榮幸和幸福;再要感謝的是為本書的編寫提供瞭資料的生物學專業研究者們,我們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瞭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編寫期間,我們有幸聯繫上瞭王立銘教授和硃欽士教授,他們的慷慨令我們感動不已,還有更多我們沒有聯繫到的研究者,在此一併錶示感謝;還要感謝我們任教的實驗中學,是這個和睦的大傢庭讓我們師徒三人有機會相遇、相知……此書的完成需要感謝的人太多,難免掛一漏萬,在此嚮所有幫助過我們的人錶達我們的敬意。

  由於能力有限,書中難免有疏漏之處,歡迎大傢交流、指正。

張超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的取嚮似乎有點偏嚮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界處,畢竟「馬爾薩斯陷阱」是經典的人口學概念,把它拉到地球係統的演化史中討論,肯定會涉及資源有限性與物種競爭的根本問題。我猜測作者可能是在探討,無論是早期生命的競爭,還是現代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不是都逃不齣這種「供給與需求失衡」的結構性限製。我特別有興趣的是,作者如何將宏觀的氣候變遷和微觀的細胞適應性連結起來。如果能找到某個關鍵的歷史事件,比如某次大滅絕,並從細胞層麵解釋為何有些物種能挺過,有些卻不行,那種由小觀大的視角會非常引人入勝。我期待看到一種將「歷史的必然性」與「隨機的偶然性」並陳的論述結構。

评分

最近颱灣這幾年很流行那種「跨學科整閤」的學習趨勢,像是生物、物理、化學甚至社會學都要攪和在一起,這本書聽起來就完全符閤這個調性。光是「拉馬剋歸來」這個標題就夠聳動瞭,畢竟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幾乎已經是生物學的鐵律瞭,拉馬剋的獲得性遺傳論在過去常常被當成是「錯誤的理論」來批判,但現在遺傳學和錶觀遺傳學的發展,似乎又讓這些老觀念有瞭重新被討論的空間。我非常期待作者能怎麼在這兩者之間進行平衡與辯證,而不是簡單地「推翻」誰或「擁護」誰。如果能提供一些最新的研究進展,讓我們知道科學界目前對遺傳變異的理解到瞭什麼程度,那就太有價值瞭。畢竟,身為一個對生命科學有興趣的讀者,我最想瞭解的就是「現在的科學傢們到底在想什麼」。

评分

說真的,現在的科普書,如果不能做到「好玩」,我看不到三頁大概就想闔上瞭。重點不在於內容有多硬核,而在於作者怎麼「說故事」。我希望這本書在講解那些艱澀的生態學或演化學理論時,能像一個老教授在課後跟學生私下聊天那樣輕鬆自在,而不是照本宣科。例如,在談論「生物圈」這個大概念時,如果能用我們在颱灣的生活經驗來舉例,像是從高山到平原的垂直分布,或者我們常吃的某種水果是如何在特定氣候下演化齣來的,這樣親切感就會大大提升。我特別關注那種能激發「原來如此!」感覺的論述方式,而不是讀完後隻記得幾個專有名詞。如果這本書能讓我下次在野外觀察動植物時,腦中能自動連結到書中的某個演化機製,那它就成功瞭。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光是「從細胞到生物圈」就讓人覺得充滿瞭宏大的視野,彷彿可以一窺生命的奧秘是如何層層疊疊構築起來的。我最近在找那種可以把科學概念講得深入淺齣,又不會讓人覺得枯燥無味的科普讀物,特別是那種能把複雜的生物學原理,用我們日常生活中能理解的方式解釋齣來的書。聽說這本還牽扯到馬爾薩斯陷阱這種經濟學和生態學交叉的概念,就讓人很好奇作者是怎麼把這麼多看似不相關的領域串聯起來的。我希望這本書能不隻是停留在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啟發,讓我能用更宏觀的角度去看待周遭的生態現象,而不是隻知道教科書上的定義而已。特別是對地球係統演化史的描寫,如果能配上生動的插圖或是時間軸的對比,那就更棒瞭,畢竟時間尺度的概念對我們來說是很抽象的。

评分

我對「電子書」的載體其實有點小小的期待和顧慮。如果這本書的排版設計得好,特別是那些涉及複雜係統和時間線的圖錶,是否能利用電子書的互動性來加分?例如,點擊某個名詞可以彈齣詳細解釋,或者可以拖動時間軸來查看不同地質年代的生物圈樣貌。如果隻是把紙本書的內容直接掃描或排版上去,那體驗就會大打摺扣。我希望這本電子書的設計者有意識地考慮到數位的優勢,讓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體驗」。畢竟,當我們在談論「好玩」的學習過程時,媒介的選擇和呈現方式也是非常關鍵的一環。總之,我希望這是一本不隻讓腦袋充實,連翻閱的過程都感到愉悅的深度好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