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與二二八展覽史料專輯 (電子書)

原住民族與二二八展覽史料專輯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图书标签:
  • 原住民族
  • 二二八事件
  • 台湾历史
  • 历史研究
  • 台湾文化
  • 电子书
  • 史料
  • 展览
  • 少数民族
  • 人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臺灣原住民族首次遇上現代國家,經歷文化與物質科技對傳統價值的衝突,原住民族開始吸收適應現代文明,轉化為自身發展動力。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原住民族面對中華民國接收後二二八事件動亂,衡量自身存續,各有抉擇。雖然事件當下,原住民族並未遭到大規模清鄉處決,但在政府深入掌控原住民族地區後,將日治時期原住民族主要菁英汙名整肅。
二二八對原住民族而言,是另一個殖民的開始,儘管戰後初期原住民族有「高山自治」,歸還土地、「正名」等主張,但在白色恐怖下,戛然斷裂,原住民族意識陷入隱流。
今政府已經向原住民族道歉,對受難者平反及家屬撫慰。不過,原住民族轉型正義並非只有政治和解,土地、語言、文化、生活的自主,仍是未竟之業。
历史的回响:探寻台湾文化与社会变迁的深度考察 本书聚焦于台湾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文化冲击、社会结构重塑以及族群关系的复杂演变。 它不是一部专注于单一事件的编年史,而是一份旨在勾勒出台湾本土力量如何在外部压力与内部革新中寻找自身定位的宏大图景。全书通过对口述历史的细致梳理、地方志的深入挖掘,以及对当时报章杂志、政府文告等一手资料的批判性解读,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历史叙事框架。 第一部分:南岛语族的根系与早期互动 本卷开篇溯源至台湾岛上数万年的原住民族历史。我们不满足于将原住民族视为历史背景中的“静止符号”,而是着重探讨了其内部社会组织、宇宙观以及与自然环境的深刻联结。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族群(如泰雅、赛德克、布农、阿美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狩猎采集与农耕技术的差异,以及随之形成的独特社会伦理。 接下来的章节转向了早期外来势力的介入。这部分内容避开了传统史学中常见的“大航海时代”的宏大叙事,转而聚焦于荷兰、西班牙时期,在台湾西南沿海地带形成的短暂殖民结构。我们重点考察了传教士的记录(如新港文书)如何反映了原住民族对新宗教、新贸易体系的接纳与抗拒,以及欧洲人对台湾“未开化”土地的认知偏差。这种偏差,是理解后世殖民政策的重要基石。 第二部分:汉人社会的迁移、定居与空间争夺 本书的第二核心板块,深入剖析了十七世纪中后期开始,以闽南、客家为主体的汉人移民社会在台湾西部的扎根过程。这一过程并非和平的“拓垦”,而是充满了剧烈的空间、资源与文化冲突。 我们首先考察了清领时期“开山抚番”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不同于官方宣称的“教化”目标,实际操作中,汉人移民群体(如漳州人、泉州人)如何通过“佃农制”、“以工换地”等经济手段,逐步蚕食原住民族的传统领域。书中引入了社会学中的“边界模糊”理论,分析了汉化(Romanization/Sinicization)现象在边境地带的复杂性:原住民如何在文化上被边缘化,又如何通过联姻、改习俗的方式“嵌入”新的社会结构,以求生存。 第三部分:日治时期:现代化、规训与知识的重构 日据时期构成了本书历史分析的另一关键转折点。日本殖民政府的“同化”政策,旨在建立一个统一的、现代化的“大日本帝国”国民身份,这对台湾原有的社会阶层和族群认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本部分细致描绘了殖民者如何通过人类学调查、土地测绘、户口普查等“科学化”手段,对台湾社会进行“分类建档”。例如,通过设立“社”与“番”的区划,将原住民族固定化、类型化,以方便于管理和资源调配(如樟脑、林业开发)。书中特别关注了原住民知识分子在这一时期的抗争与适应——他们如何利用日治提供的有限教育机会,反过来书写自己的历史,试图在殖民者的知识体系中争夺话语权。 此外,本书也探讨了日本殖民统治下,汉人社会内部的“现代化”实践。从公共卫生建设到地方自治的初步尝试,这些变革如何重塑了城市与乡村的地理面貌,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士绅、农工、商人)在新的政治经济体系中的角色转换。 第四部分:战后巨变:国家建构与族群认同的再定义 战后,国民政府的接收带来了新一轮的身份重塑。本书审视了这一时期“中华民国”国家认同建构的巨大工程,以及它如何对原有的族群光谱产生影响。 这一部分的分析核心在于探讨“国族”叙事对本土经验的覆盖与压制。书中详细梳理了不同群体在接收初期的心态——从最初的“回归祖国”的期望,到后来的幻灭与疏离。重点分析了当时的土地政策、语言推行(国语运动)以及社会管制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与文化表达方式。我们试图揭示,在高度集中的威权体制下,地方性的、多元的族群记忆是如何被推入“地下”,并以隐性的方式得以保存。 结论:在历史的交汇处回望 本书的结尾部分并未试图提供一个简单的“是非论断”,而是提供了一套方法论,鼓励读者从“多重在场性”的角度理解台湾历史。历史不是一条单一的、笔直的道路,而是无数条不同社会群体在特定历史节点相互交错、碰撞、渗透的复杂网络。通过对这些深刻的历史印记的梳理,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当代台湾社会在身份认同、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族群和解上面临的持续性挑战与机遇。这是一部关于韧性、关于适应、关于在巨大历史洪流中坚守自身文化脉络的深度研究。

著者信息

政府鑒於地方歷史文獻對國家民族認識發展的重要,於民國37年6月1日成立臺灣省通志館,專責辦理臺灣省通志之纂修,民國38年7月改組為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除設委員、編纂從事文獻研究工作外,並分設編纂組、採集組及整理組,以負責臺灣省文獻史料的採集、整理、典藏、文獻書刊的出版及史志的纂修。及至民國47年配合組織調整,改隸民政廳;民國86年7月改隸文化處;民國88年7月因應臺灣省政府業務功能與組織調整,再度隸屬臺灣省政府;民國91年1月1日改隸國史館,更名為「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民國91年1月1日,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開啟了原文獻會的新頁,這個原就頗具文獻專業形象的機關,豐富的臺灣史料典藏,加上文獻、文物及史蹟三大樓的逐步完成,內部展示功能的充實,賡續完成入口意象、館史室的籌設及文獻步道的修建,使得內外軟硬體建設益臻完善。除緬懷彰顯文獻先賢、先哲卓越貢獻與無怨無悔的付出外,更具有見賢思齊與歷史文獻傳承之深遠意涵。然而時勢潮流不斷遞變,在既有的基礎上,追求創新與突破,未來將朝三項政策重點推動發展:

一、結合社會大眾,致力大眾史學推廣
發揚臺灣文獻為目標的施政導向,結合國內外相關學者專家、地方文史工作者及學術團體機構,鼓勵及協助社會大眾,從事有關大眾史學的推廣與應用,以達教育與學術交流之目的。

二、形塑臺灣文獻史料中心
館藏許多珍貴的史料,例如:臺灣總督府檔案、專賣局檔案、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檔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省級機關檔案、古文書、碑碣拓本、日文古籍、民俗文物等等,都是推廣臺灣文獻的無價寶藏。珍視整理各類檔案,加強蒐集古文書、獎勵民間捐贈文物,充實館藏。並將檔案、古文書、碑碣拓本與臺灣民俗文物等,逐步進行整編及數位化,期望結合各界力量,將臺灣文獻館形塑成為「臺灣文獻史料中心」。

三、推展臺灣歷史文化研究園區
臺灣歷史文化,是國家的根本,為順應時代潮流,推廣臺灣歷史文化,使國人有機會接觸並認識臺灣史,將歷史、文化、教育與觀光相結合,共同創造臺灣歷史文獻綿延流長的基業。

图书目录

館長序/張鴻銘
前言

征服與現代性
‧ Formosan、番、蕃、高砂族
‧ 土地流失
‧ 收繳槍枝
‧ 語言文字
‧ 首次現代國家意識

政權更迭
‧ 與新政權的接觸
‧ 「回復」姓名
‧ 山地行政
‧ 槍枝與流言

二二八事件的抉擇
‧ 各地區原住民族的反應
北部地區
中部地區
東部地區
‧ 原住民族泛族群意識─高山自治
‧ 二二八事件綏靖與善後

覺醒與重挫
‧ 高山族、臺灣族、山地同胞
‧土地生存權
‧ 理想的追尋
‧ 汙名織罪

創傷、平反與未來
‧ 創傷未止恐懼不斷
‧ 原住民族覺醒與政府平反
‧ 未竟之路

高一生
林瑞昌
杜孝生

原住民族的存在與未來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19549
  • EISBN:978626711963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71.7MB

图书试读

二二八事件是臺灣歷史上的傷痛,不同族群對這段歷史記憶有著不同的詮釋與認知。長期以來,原住民族與二二八事件的關係,一直隱晦,咸少被討論。一方面資料蒐整不易,當事人多遭遇不幸,或在後續的白色恐怖中噤聲,而凋零消失;另一方面,原住民族失去臺灣主體的角色,政治意識觀點常遭威權體制的分化左右,讓許多人無法認知到還原歷史真相,是認識自我族群,走出悲情的必經之路,而選擇排斥或避而不談。
本館向來關注原住民族的議題,自陳儀深館長接掌國史館以來,鼓勵並指示同仁,爬梳琢磨原住民族的歷史研究。經委託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謝若蘭教授及其團隊的研究,走訪受難家屬,獲得許多珍貴的相片與文獻資料,從不同族群視野與學術觀點,提供寶貴意見,協助本館多方蒐羅文獻檔案資料,以其研究成果為藍本,籌劃2021年2月20日「臺灣原住民族與二二八」展覽,將展覽內容的呈現與檔案資料的解讀更具多元與啟發性。
此次展覽努力嘗試以原住民族的觀點,重新檢視他們在二二八事件中角色,當面對不同政權和時代動盪時,原住民族知識份子如何展現自覺能動性,以原住民族為主體,找尋族群的存在與定位,一反過往對原住民族被動、附屬的刻板印象。展覽想要傳達不僅是歷史事實呈現,而是一種原住民族正向及希望的動力。
還原歷史必須建立在第一手檔案資料的基礎上,儘管文獻的詮釋解讀難免不同。轉型正義的推動與政治檔案條例的通過,促成政治檔案解密與加速檔案開放運用,亦是讓本次展覽得以籌辦之主因。
然而,原住民族與二二八的史料何其浩瀚,展覽空間有限,為補檔案取捨遺珠之憾,本館特編輯出版展覽史料專輯,依據展覽五大主題「征服與現代性」、「政權更迭」、「二二八事件的抉擇」、「覺醒與頓挫」、「創傷、平反與未來」等,蒐羅更多檔案、照片資料,包含高英傑(高一生)、湯進賢(湯守仁)、杜銘哲(杜孝生)、方鈴美(方義仲)、林日龍(林瑞昌)、高白蘭(高澤照)、南天爵(南志信)、馬來盛(馬智禮)等事件家屬及相關個人,以及國史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國家安全局、原住民族委員會、國家人權博物館、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國家圖書館、臺灣圖書館、公共資訊圖書館、臺灣歷史博物館等機關構所提供資料,豐富原住民族議題討論與對話的養分,提供臺灣多元族群間的相互理解,與思索邁向共同未來的方向。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長 張鴻銘 謹識
2022年8月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台灣社會變遷的在地讀者,我必須說,這類型的專題彙編,其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原住民族群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處境,長久以來在主流論述中常常是「被隱形」的,他們承受的創傷和隨後的結構性排斥,往往被簡化成附帶的枝節。然而,這本專輯似乎致力於將這些被壓抑的聲音拉回歷史光譜的中心位置。我尤其欣賞它在呈現史料時所展現出的克制與尊重,沒有過度的煽情,而是讓原始的資料自己說話,那些當時的會議紀錄、受難者的口述摘錄,甚至是一些展覽海報的影像,都帶著一種歷經歲月沉澱下來的重量感。它迫使我們去思考,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不同族群之間的互動、誤解與共存是如何被暴力撕裂的。這本書的深度,足以讓一個對這段歷史有基本認識的人,產生更深層次的共鳴與反思,它不是給你「答案」,而是給你更「精準的提問」去面對過去。

评分

講真話,我過去對於「展覽史料」這類文獻比較少涉獵,總覺得那類東西可能比較偏向藝術史或傳播學的範疇。但這本《原住民族與二二八展覽史料專輯》,徹底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讓我意識到,公共展覽本身就是一種強有力的歷史詮釋權力的展現,誰有能力將記憶「擺出來」供人觀看,誰就在某種程度上形塑了集體認知。書中收錄的那些不同時期、不同主體策劃的展覽資料,簡直就是一堂生動的「記憶政治學」課程。我們可以看到,同樣的事件素材,如何因為策展人的意識形態或社會氛圍的轉變,被賦予截然不同的意義。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後威權時代的台灣人來說,理解這種「被建構」的歷史過程,比單純記憶「發生了什麼」更加重要。這本書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視角,去解剖台灣社會是如何一步步從集體失憶走向主動記憶的艱難歷程。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問世,對我來說簡直是及時雨,特別是對於我們這些關心台灣歷史脈絡的朋友而言,簡直是如獲至寶。我記得年輕時想深入了解二二八事件的來龍去脈,總是在圖書館裡翻找那些比較冷門、甚至有些禁忌的資料,往往都是零散的片段,拼湊起來的圖像總是模糊不清。這本書的出現,似乎是把過去那些散落的珍珠串成了一條完整的項鍊,讓我們能更全面、更立體地去理解這段沉重歷史背後,那些與原住民族群息息相關的悲劇與掙扎。尤其是在當代台灣社會對於轉型正義的討論越來越熱烈的氛圍下,能夠看到這麼多第一手的史料被整理出來,確實讓人感到非常振奮。它不只是在記錄一個事件,更是在重塑我們對「台灣人」這個身份的理解,提醒我們歷史的多元性,那些曾經被邊緣化、被忽視的聲音,現在終於有機會被聽見、被看見。這份用心,單從資料的廣度就能窺見一斑,這絕對是研究者、教育工作者,乃至於每一位關心這塊土地未來的公民,都應該擁有的重要參考書。光是翻閱目錄,就能感受到編纂者的宏大視野與細膩考究。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資料蒐集規模之浩大,確實令人肅然起敬。我特別留意到它在處理原住民族視角時所展現出的細膩度。這不僅僅是把他們的受難紀錄放在一起,而是試圖連結起殖民體制下累積的歷史創傷,與二二八事件爆發後的直接衝擊之間的關係。閱讀這些資料,讓我更深刻體會到,對於許多原住民家庭來說,1947年並不是一個孤立的起點,而是更長久壓迫體系中的一個節點。書中的某些圖文對照,那種歷史的厚重感幾乎要穿透螢幕。我認為,它為後續想進行跨族群歷史和解研究的學者,提供了一個極為堅實的基礎。我們不能只停留在紀念特定事件的層面,更需要理解不同群體在歷史洪流中交織、碰撞的複雜性。這本書的貢獻,在於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橋樑,讓「二二八」的敘事不再單一化,而是擴展到了更廣闊的、包含台灣多元主體性的歷史空間之中。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下載這本電子書的時候,我其實有點擔心它的內容會不會太過學術化,畢竟牽涉到「展覽史料」這個主題,總怕會變成一堆枯燥的文獻堆砌。但實際閱讀後,我的疑慮完全被消除了,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流暢,它不僅僅是史料的彙編,更像是一部用視覺與文字共同訴說的歷史長卷。你可以從中看到不同年代、不同主辦單位如何詮釋和呈現這些敏感議題,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研究價值的現象。例如,早期的展覽可能著重於宏觀的政治敘事,但隨著時間推移,資料中開始浮現出更多個案式的、關於受難者家庭記憶的描繪,那種情感的張力是非常震撼人心的。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沒有直接給你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觀看歷史的角度工具組」,讓你親身去體會,隨著台灣社會的民主化進程,我們看待歷史的眼光是如何逐漸變得更加複雜和深刻。對於想知道「為什麼有些歷史記憶會以某種方式被呈現?」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價值是難以估量的,它展示了歷史敘事權的轉移過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