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與二二八展覽史料專輯 (電子書)

原住民族與二二八展覽史料專輯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臺灣原住民族首次遇上現代國傢,經歷文化與物質科技對傳統價值的衝突,原住民族開始吸收適應現代文明,轉化為自身發展動力。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原住民族麵對中華民國接收後二二八事件動亂,衡量自身存續,各有抉擇。雖然事件當下,原住民族並未遭到大規模清鄉處決,但在政府深入掌控原住民族地區後,將日治時期原住民族主要菁英汙名整肅。
二二八對原住民族而言,是另一個殖民的開始,儘管戰後初期原住民族有「高山自治」,歸還土地、「正名」等主張,但在白色恐怖下,戛然斷裂,原住民族意識陷入隱流。
今政府已經嚮原住民族道歉,對受難者平反及傢屬撫慰。不過,原住民族轉型正義並非隻有政治和解,土地、語言、文化、生活的自主,仍是未竟之業。

著者信息

政府鑒於地方歷史文獻對國傢民族認識發展的重要,於民國37年6月1日成立臺灣省通誌館,專責辦理臺灣省通誌之纂修,民國38年7月改組為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除設委員、編纂從事文獻研究工作外,並分設編纂組、採集組及整理組,以負責臺灣省文獻史料的採集、整理、典藏、文獻書刊的齣版及史誌的纂修。及至民國47年配閤組織調整,改隸民政廳;民國86年7月改隸文化處;民國88年7月因應臺灣省政府業務功能與組織調整,再度隸屬臺灣省政府;民國91年1月1日改隸國史館,更名為「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民國91年1月1日,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開啟瞭原文獻會的新頁,這個原就頗具文獻專業形象的機關,豐富的臺灣史料典藏,加上文獻、文物及史蹟三大樓的逐步完成,內部展示功能的充實,賡續完成入口意象、館史室的籌設及文獻步道的修建,使得內外軟硬體建設益臻完善。除緬懷彰顯文獻先賢、先哲卓越貢獻與無怨無悔的付齣外,更具有見賢思齊與歷史文獻傳承之深遠意涵。然而時勢潮流不斷遞變,在既有的基礎上,追求創新與突破,未來將朝三項政策重點推動發展:

一、結閤社會大眾,緻力大眾史學推廣
發揚臺灣文獻為目標的施政導嚮,結閤國內外相關學者專傢、地方文史工作者及學術團體機構,鼓勵及協助社會大眾,從事有關大眾史學的推廣與應用,以達教育與學術交流之目的。

二、形塑臺灣文獻史料中心
館藏許多珍貴的史料,例如:臺灣總督府檔案、專賣局檔案、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檔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省級機關檔案、古文書、碑碣拓本、日文古籍、民俗文物等等,都是推廣臺灣文獻的無價寶藏。珍視整理各類檔案,加強蒐集古文書、獎勵民間捐贈文物,充實館藏。並將檔案、古文書、碑碣拓本與臺灣民俗文物等,逐步進行整編及數位化,期望結閤各界力量,將臺灣文獻館形塑成為「臺灣文獻史料中心」。

三、推展臺灣歷史文化研究園區
臺灣歷史文化,是國傢的根本,為順應時代潮流,推廣臺灣歷史文化,使國人有機會接觸並認識臺灣史,將歷史、文化、教育與觀光相結閤,共同創造臺灣歷史文獻綿延流長的基業。

圖書目錄

館長序/張鴻銘
前言

徵服與現代性
‧ Formosan、番、蕃、高砂族
‧ 土地流失
‧ 收繳槍枝
‧ 語言文字
‧ 首次現代國傢意識

政權更迭
‧ 與新政權的接觸
‧ 「迴復」姓名
‧ 山地行政
‧ 槍枝與流言

二二八事件的抉擇
‧ 各地區原住民族的反應
北部地區
中部地區
東部地區
‧ 原住民族泛族群意識─高山自治
‧ 二二八事件綏靖與善後

覺醒與重挫
‧ 高山族、臺灣族、山地同胞
‧土地生存權
‧ 理想的追尋
‧ 汙名織罪

創傷、平反與未來
‧ 創傷未止恐懼不斷
‧ 原住民族覺醒與政府平反
‧ 未竟之路

高一生
林瑞昌
杜孝生

原住民族的存在與未來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二二八事件是臺灣歷史上的傷痛,不同族群對這段歷史記憶有著不同的詮釋與認知。長期以來,原住民族與二二八事件的關係,一直隱晦,鹹少被討論。一方麵資料蒐整不易,當事人多遭遇不幸,或在後續的白色恐怖中噤聲,而凋零消失;另一方麵,原住民族失去臺灣主體的角色,政治意識觀點常遭威權體製的分化左右,讓許多人無法認知到還原歷史真相,是認識自我族群,走齣悲情的必經之路,而選擇排斥或避而不談。
本館嚮來關注原住民族的議題,自陳儀深館長接掌國史館以來,鼓勵並指示同仁,爬梳琢磨原住民族的歷史研究。經委託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謝若蘭教授及其團隊的研究,走訪受難傢屬,獲得許多珍貴的相片與文獻資料,從不同族群視野與學術觀點,提供寶貴意見,協助本館多方蒐羅文獻檔案資料,以其研究成果為藍本,籌劃2021年2月20日「臺灣原住民族與二二八」展覽,將展覽內容的呈現與檔案資料的解讀更具多元與啟發性。
此次展覽努力嘗試以原住民族的觀點,重新檢視他們在二二八事件中角色,當麵對不同政權和時代動盪時,原住民族知識份子如何展現自覺能動性,以原住民族為主體,找尋族群的存在與定位,一反過往對原住民族被動、附屬的刻闆印象。展覽想要傳達不僅是歷史事實呈現,而是一種原住民族正嚮及希望的動力。
還原歷史必須建立在第一手檔案資料的基礎上,儘管文獻的詮釋解讀難免不同。轉型正義的推動與政治檔案條例的通過,促成政治檔案解密與加速檔案開放運用,亦是讓本次展覽得以籌辦之主因。
然而,原住民族與二二八的史料何其浩瀚,展覽空間有限,為補檔案取捨遺珠之憾,本館特編輯齣版展覽史料專輯,依據展覽五大主題「徵服與現代性」、「政權更迭」、「二二八事件的抉擇」、「覺醒與頓挫」、「創傷、平反與未來」等,蒐羅更多檔案、照片資料,包含高英傑(高一生)、湯進賢(湯守仁)、杜銘哲(杜孝生)、方鈴美(方義仲)、林日龍(林瑞昌)、高白蘭(高澤照)、南天爵(南誌信)、馬來盛(馬智禮)等事件傢屬及相關個人,以及國史館、國傢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國傢安全局、原住民族委員會、國傢人權博物館、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國傢圖書館、臺灣圖書館、公共資訊圖書館、臺灣歷史博物館等機關構所提供資料,豐富原住民族議題討論與對話的養分,提供臺灣多元族群間的相互理解,與思索邁嚮共同未來的方嚮。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長 張鴻銘 謹識
2022年8月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