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 (電子書)

馬克思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鎌德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政治哲学
  • 经济学
  • 社会学
  • 历史
  • 共产主义
  • 资本论
  • 哲学
  • 电子书
  • 经典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馬克思在晚年說過:「就我所知,我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但為什麼馬克思要這麼說呢?
  為什麼我們今天還要讀馬克思呢?
 
  洪鎌德:「馬克思的觀念雖然無法直接應用到今日後資本主義時代世界局勢的分析與抨擊之上,但其追求人類解放的用意卻始終影響著未來歷史的走向。」
 
  本書剖析一個世紀以來,馬克思理論與革命實踐的演變及影響。一方面批判「正統馬克思主義」過份崇奉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社會主義之機械宿命,二方面展示「西方馬克思主義」與「新馬克思主義」所懷抱之烏托邦式願景,以為馬克思主義乃啟發人類解放意識、重視人類主體能動性與創造性之精神。全書詳實地描繪了馬克思的生平,並對其學說與貢獻作出公正、肯綮的評析。
启蒙之光: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研究 导论:思想的洪流与时代的脉动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哲学思想领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关键转折。我们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古老的理性探求与现代困境的思辨,聚焦于那些塑造了我们认知世界、理解社会结构以及构建个人价值体系的核心哲学流派与代表人物。这不是一部简单的思想史编年,而是一场对“我们如何思考”的系统性、批判性考察。我们相信,对过去思想的清晰认知,是把握当下复杂现实的基石。 第一部分:理性与经验的较量——早期现代性的奠基(约17世纪至18世纪) 本部分着重考察西方哲学从经院主义向现代科学方法论过渡的关键时期。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如何确立了主体性哲学的起点,并引发了后续关于心物二元论的无尽争论?洛克的经验主义如何通过“白板说”挑战了天赋观念,并为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奠定了认识论基础?休谟的彻底怀疑论,特别是他对因果律的解构,如何迫使哲学进入了一个必须重新审视其基础的境地? 我们将细致分析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探讨其试图调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努力,以及他如何构建了一个内在和谐的宇宙图景。同时,我们也将关注斯宾诺莎的“实体即上帝”的泛神论体系,考察其对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深刻影响。在这一阶段,哲学已不再仅仅是神学的婢女,而是开始以独立的姿态,寻求通过纯粹理性或感官经验来解释世界。 第二部分:康德的综合与批判的胜利(约18世纪末) 伊曼纽尔·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现代哲学的一个分水岭。本章将耗费大量笔墨,解析康德如何通过“哥白尼式的革命”,成功地将知识的来源从对象转向了主体自身。我们不仅会探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知识界限的划定——即“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别——更会深入分析《实践理性批判》中“绝对命令”的道德律令如何为现代伦理学确立了普遍性和自律性的标准。 康德的美学判断与目的论,尤其是在《判断力批判》中对崇高与优美的探讨,如何为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提供了哲学上的合法性?我们将比较莱布尼茨和康德在处理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上的根本差异,从而理解康德体系的内在张力与历史局限性。 第三部分:对理性霸权的挑战与精神的觉醒(约19世纪早期) 康德之后,德国唯心主义如潮水般涌现,对纯粹理性的绝对权威发起了全面冲击。费希特的“自我”如何被提升到绝对创生者的地位?谢林的自然哲学如何试图弥合主体与自然之间的裂痕? 黑格尔的宏大体系,作为本阶段的高潮,值得我们进行最详尽的阐释。我们将系统梳理其“绝对精神”的辩证发展逻辑——正题、反题、合题的运动规律如何被应用于历史、逻辑乃至艺术和宗教领域。黑格尔对历史作为“自由意识的进步”的理解,如何为后世的历史哲学和政治理论提供了革命性的视角?我们还将探讨黑格尔后期思想中,国家作为伦理实体的重要性,及其对国家权力的哲学论证。 第四部分:工具理性与生命哲学的对立(约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科学实证主义的崛起,对黑格尔宏大体系的反思成为必然。叔本华的“意志”概念,作为一种盲目、非理性的形而上学冲动,如何成为对西方理性主义的第一次强烈反动?尼采的“权力意志”和“超人”理论,则更进一步,对传统基督教道德和柏拉图主义形而上学进行了彻底的“价值重估”。 与此同时,实证主义哲学,特别是孔德的社会学和科学哲学,强调只有经验可证实的知识才是有效知识,这在方法论上与唯心主义形成了尖锐的对立。我们还将考察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先声,即他对普遍理性体系的拒绝,转而聚焦于个体在信仰抉择中的焦虑与激情。这一时期,哲学开始在宏大的系统建构和对个体生存境遇的深切关怀之间剧烈摇摆。 第五部分:语言、存在与意义的重构(20世纪的转向) 20世纪的哲学被两大主要潮流所主导:分析哲学和欧陆哲学。分析哲学的旗手们(如弗雷格、罗素)将关注点从对“世界本体”的探究,转向对“语言逻辑”的精确分析,试图通过逻辑建构来澄清哲学问题。维特根斯坦早期对逻辑原子论的探索,以及后期转向对语言“使用规则”(日常语言游戏)的考察,标志着分析哲学的重大方法论转变。 在欧陆,现象学运动兴起。胡塞尔通过“悬置”自然态度,旨在描述意识的本质结构,为“回到事物本身”提供了严格的方法。海德格尔则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在《存在与时间》中,他将关注点从“存在者”转向“存在”本身,对“此在”(Dasein)的追问,重新激活了对时间性、死亡和“在世”状态的形而上学思考。 结论:未完待续的对话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展示,现代西方哲学并非一个终结的体系,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自我修正的对话过程。从笛卡尔的确定性寻求,到康德的界限设定,再到黑格尔的历史视野,以及20世纪对语言和存在的重估,每一次思想的飞跃,都是对前一次范式的深刻反思。理解这些复杂的思想脉络,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当代社会中,科学主义、伦理困境以及身份政治背后的哲学根源。这部思想史的考察,旨在邀请读者加入这场历经数百年洗礼的、关于真理、价值与人生的不懈追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洪鎌德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學士
  維也納大學國家學博士
 
  經歷╱
  曾任慕尼黑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哈佛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波恩大學等校訪問學人、專任教授
  曾任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等校客座、顧問、榮譽教授
 
  現職╱
  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全校性終身講座教授
  國立體育大學兼任教授
 
  專長╱
  馬克思學(Marxologie)
  西洋政治、社會、文化等哲學
  政治經濟學和國際政治學

图书目录

馬克思
洪鎌德 著
「世界哲學家叢書」總序
序言
 
第一部身世、生涯、志業
第一章家世與少年時代
第一節馬克思的出身與家庭
第二節幼年與少年時代
 
第二章戀愛與升學
第一節燕妮及其父親
第二節波恩大學的年代
 
第三章大學生涯和博士學位
第一節柏林大學的時代
第二節狂飆的年代
第三節畢業與學位
 
第四章撰稿與辦報
第一節衣錦還鄉
第二節《萊茵報》的編輯與撰文
 
第五章結婚、勤讀與評論
第一節燕爾新婚
第二節黑格爾法律哲學批判與猶太人問題的討論
 
第六章巴黎之旅
第一節《德法年鑑》的編輯、發行和失敗
第二節巴黎的居留
第三節馬克思與恩格斯終生友誼的締造
 
第七章布魯塞爾的流亡
第一節由法京而赴比京
第二節馬克思與其女傭的畸戀
第三節馬、恩合寫《德意志意識形態》
 
第八章組織共產黨聯盟
第一節初訪英國
第二節《共產黨宣言》的起草
 
第九章1848年歐陸的大革命
第一節巴黎的起義
第二節《新萊茵報》的創辦、經營和關閉
 
第十章倫敦流亡的貧困
第一節居無定所、幾度搬遷
第二節安貧樂道與事業不順
第三節貧賤夫婦的病痛與孩子的夭折
 
第十一章撰稿、苦讀、出書
第一節文章憎命達—《論壇報》通訊員的鬱悴
第二節政治經濟學的鑽研與寫作
 
第十二章興訟、找錢、脫貧
第一節「譭謗」案的始末
第二節去荷蘭與柏林找錢
第三節革命情誼的考驗
第四節擺脫貧困、漸入佳境
 
第十三章《資本論》的出版
第一節撰寫過程的一波三折與作者的病痛
第二節作客漢堡與漢諾威
第三節出版後反應不夠熱烈
第四節《資本論》遲來的勝利
 
第十四章第一國際和巴黎公社
第一節第一國際的興起與運作
第二節馬克思的操盤
第三節第一國際的分裂
第四節普法戰爭與「國際」解體
第五節巴黎公社的旋生旋滅
 
第十五章病痛與悲哀的晚年
第一節療養、療養、再療養
第二節《哥達綱領》的批判
第三節愛妻與長女的相繼死亡
第四節馬克思的逝世
第二部觀念、思想、理論
 
第十六章馬克思論人與人性
第一節資本主義社會下人性的墮落
第二節黑格爾、費爾巴哈和馬克思人性觀的同異
第三節人與自然
第四節人與人類
第五節人與社會
第六節人與歷史
第七節結論與批評
 
第十七章馬克思論個人、階級與社會
第一節前言:人是歷史和社會的動物
第二節個人與個人主義
第三節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
第四節階級社會的出現與發展
第五節階級屬性與類別
第六節普勞階級與階級鬥爭
第七節個人、自然、社會
第八節社會經濟形構
第九節社會與社群
第十節結論:馬克思個人與社會觀之評析
 
第十八章馬克思論歷史—歷史唯物論的析評
第一節歷史的創造與歷史的理解
第二節唯物史觀的理念泉源
第三節唯物史觀的要義
第四節由技術面轉向社會面—階級社會及其變遷
第五節唯物史觀中物質或唯物主義的意涵
第六節辯證法和歷史的辯證發展
第七節結論與評估
 
第十九章馬克思的經濟學說
第一節馬克思經濟理論與資產階級經濟學說相左
第二節價值與價格
第三節剝削理論
第四節利潤率的降低趨勢
第五節資本主義的危機
第六節資本主義的崩潰
第七節馬克思經濟思想的評論
 
第二十章馬克思的國家學說
第一節國家生機說與國家工具說
第二節嚮往黑格爾的理性國家觀
第三節黑格爾國家學說的批判
第四節國家形同宗教虛幻的共同體
第五節人的解放和普勞階級的歷史角色
第六節現代國家、普勞階級和社會革命
第七節人的異化和資產階級的國家
第八節唯物史觀與資本主義的國家
第九節國家為階級統治的剝削工具
第十節國家為社會寄生蟲說
第十一節國家的消亡論
第十二節馬克思國家觀的結論與批評
 
第二十一章馬克思的政治觀
第一節政治及其相關的議題
第二節古希臘與現代政治本質的不同
第三節國家有機說與人性復歸
第四節公共事務與私人活動的分別
第五節政治如同宗教虛幻不實
第六節政治的根源在於經濟
第七節政治是否受經濟決定?
第八節革命、鬥爭、解放、危機
第九節結論:馬克思政治觀的摘要與批評
第三部演變、影響、展望
 
第二十二章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
第一節馬克思主義的出現
第二節正統的馬克思主義—社會民主的理論與實踐
第三節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蘇維埃馬克思主義的崛起
第四節西方馬克思主義
 
第二十三章馬克思與當代
第一節新馬克思主義與後馬克思主義
第二節女性主義與歧異的政治
第三節資本主義的變化—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
第四節國家的角色和政治化的資本主義
第五節世界體系和環球的資本主義
第六節半世紀以來西方資本主義發展實況
 
第二十四章馬克思與未來
第一節兩種馬克思主義
第二節馬克思主義實證化與科學化的弊端
第三節馬克思主義的過時失效
第四節馬克思與烏托邦
 
參考書目
馬克思年表
人名索引
事物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932392
  • EISBN:9786263072091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5MB

图书试读

三版序
 
  本書初版為1997年十月,由於全書二十四章中,多達十五章詳述馬克思身世、生涯和志業,敘述客觀平實,為華文世界中馬克思傳記裡的異類,其原因為有別於早期蘇共、德共、中共等官方的出版品,把馬克思頌揚為超人。反之,本書深加考究發現他就如同常人一般擁有愛慾情仇,也有對其髪妻不忠實的缺德行徑。不過就正能量的描述,依稀可以感受到他遭逢到刻骨銘心的貧病之痛,以及堅苦卓絕迎擊橫逆的奮鬥生涯。他是把其理論付諸實踐的革命家,儘管礙於現實無法達成他共產社會落實的美夢,但他多少看到他已達到自我實現的心志。隨後九章討論馬克思人性觀、社會觀和歷史觀點。此外,也詳述他的經濟學說和國家看法。全書最後三章則敘述馬克思的思想怎樣演變成為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後來的擴張、遠播和演展,以及其對當前的影響和未來的展望。
 
  本書曾列入作者在臺大國發所碩博士班、體大體育研究所博士班、輔大哲學系和交大通識教育中心馬克思學說分析和批判課程的教科書,獲得學生群體的好評。北大著名馬克思主義教授黃楠森和曹玉文(兩位已逝世),廈門大學張艷濤、南開大學石鎮平,深圳大學張守奎教授等的引薦,這本書在中國也曾贏得一些讀者的讚賞。
 
  本書在2015 年二月得到再版,曾補充作者自1997 年以來有關馬克思主義或與馬克思學(Marxologie)有關著作,如《新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科學》(1995)、《馬克思社會學說之析評》(1997)、《從韋伯看馬克思――現代兩大思想家的對壘》(1998)、《人的解放――21世紀馬克思學說新探》(2000)、《法律社會學》(2001)、《當代主義》(2004)(各列專章討論馬克思對相關問題的看法)、《西方馬克思主義》(2004)等書。近年新著有《從唯心到唯物――黑格爾哲學對馬克思主義的衝擊》(2007)、《黑格爾哲學之當代詮釋》(2007)、《馬克思的思想之生成與演變――略談對運動哲學的啟示》(2010) 、《西方馬克思主義之興衰》(2010) 、《全球化下的國際關係新論》(2011) 、《當代政治社會學》(2013)(各列專章討論馬克思的學說)、《個人與社會――馬克思人性論與社會觀之析評》(2014) 、《馬克思與時代批判》(2018)。
 
  《馬克思誕生兩百年後世局之演變》(2018),係臺灣學術界對馬克思兩百年前誕生舉辦紀念活動之文集,此一著作由曾志隆主編,其首篇導論〈馬克思兩百年誕辰的當代意義〉則由本書作者執筆。
 
  由上述可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學始終懷著深切的關懷與認真的探究。作者所理解的馬克思學說是人本主義、人文思想和人道精神的馬克思思想,也是如何發掘人性的潛能,把它轉化為人性的顯能之人文主張。撇開階級鬥爭、世界革命、政權保持之外,馬克思理念要求人的自我實現和人類的解放。
 
  希望這本再版的舊書為讀者帶來嶄新的觀點,並體會馬克思所以令人敬仰的不只是人格特質的卓越,更是他對世人的關心和厚望。
     
交大終身講座教授洪鎌德
誌於新竹市十八尖山西麓寒舍
2020 年11月11日

序言
 
  這本書是作者研究馬克思的學說30餘年,講授馬克思主義(包括古典、西方、新、後馬克思主義)20餘年教研的一點心得。也是本人歷經臺灣白色恐怖期間,有機會親炙早期馬克思思想批判者如葉青、林一新、嚴靈峰、鄭學稼、胡秋原等人,而後來又有機會到當年稱為西德的馬克思故國留學,跟德奧政治、法律、經濟與社會有關之思想史教授(如Alfred Verdross, Stephan Verosta, Nikolas Lobkowicz, Hans Maier, Dieter Oberndörfer等)學習,並遵循馬克思的旅程跑過萊茵流域、慕尼黑、維也納、柏林、漢諾威、漢堡、巴黎、布魯塞爾、倫敦、洛桑諸大城。最後並兩次到其故鄉特利爾,也去過恩格斯出生的烏佩塔爾之巴門鎮訪遊,從而對馬克思的生平與志業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1983年春適為馬克思逝世一百週年紀念,由聯合國文教科學組織與德國社民黨舉辦的擴大紀念活動中,作者以東南亞代表身分受邀赴德訪問,並參與環球各國學者專家之研討。會上結識中共中央馬列斯毛編譯所所長,承其邀請美意,遂藉北京大學之聘,於1987、1989、1991年三度赴中國十餘所大學講授西方馬克思主義和新馬克思主義,並擔任北大、復旦、浙大、中國人大、廈大、中山大學、上海等諸大學之客座與顧問教授。
 
  1992年作者辭卻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系教職後,返回母校臺大講學,並在東海、輔仁、淡江與東吳大學開授古典馬克思主義、新馬克思主義、當代思潮諸課,指導博碩士學生多名。此外,前後出版有關馬克思思想介紹之專書計七種、文章四十多篇。
 
  四年前當本人在臺大三研所(後改名國發所)擔任客座教授時,曾承蒙世界哲學家叢書主編傅偉勳教授與韋政通教授之好意,要作者接受三民書局之約聘為馬克思作傳,並為其學說與貢獻作一公正之評析。在經過慎重考慮後,決定接受此一挑戰。由於此時正是環球進入後冷戰的世紀杪,也正是舊蘇聯垮臺,東歐各國揚棄共產主義體制,而中、韓、越、古巴等信奉馬列主義者又面對改革開放的轉型期。因之,此一介紹馬克思學說與生平的工作,便面對嚴峻的挑戰,必須配合時代潮流的趨勢,作適時合理的述評,才不致陷於反共者之汙衊與親共者之狡辯。為此,本書腹稿的醞釀,便花費不少的時間。不幸主編者之一的竹中與臺大之前輩傅偉勳教授竟於盛年逝世,不克親自看見本書之出梓,令人深覺痛惜,也是作者無可彌補之遺憾。
 
  本書儘量取材馬克思及其戰友恩格斯的著作之德文原版,與英、法、日、中諸譯版,作為陳述馬克思生平、志業與思想之本源,另酌以英、美、德、法、日、中等國學者之評論與分析,來詳盡介紹其理念與學說。為此,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個部分詳述馬克思的身世、家庭、少年與青年時由中學至大學的求學過程,以及學成後擔任短命的《萊茵報》編輯與當道過節的情況。依次介紹其婚姻,以及1843年秋以後流浪法、比、英,而最後定居倫敦的情形。此一傳記有異於正統馬克思主義者以英雄、以鬥士來美化,甚至神化馬克思,反而對作為常人的馬克思之坎坷生涯、病痛人生、夭折子女、恩愛伉儷,乃至其貧窮、喜憎、憤怒、狂妄、自私都有翔實的報導,這是一部華文馬克思傳記中的異數,值得讀者深思回味。
 
  在第二部分,本書介紹馬克思最重大的幾項學說,包括他的人性觀、個人論、階級鬥爭說、社會觀、歷史唯物論,以及經濟、國家、政治、革命等觀點。配合作者近年研究馬克思的自由觀、正義觀、民主觀、倫理觀、社群觀、解放觀,當可以把馬克思學說的神髓,以淺白易懂的文字傳達給讀者,而絕非正統或官方共產主義者僵硬失效的教條之炒作。
 
  第三部分則將馬克思一個世紀來對人類的影響與貢獻作出勾繪,一面批判正統馬克思主義過分崇奉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社會主義之機械宿命,他方面展示以批判和啟發人類解放意識而重人類主體動能與創造精神之西方與新馬克思主義之意義。更重要的,本書完全師法法國哲學家呂貝爾(Maximilien Rubel, 1905~1996)所倡導的馬克思學(marxologie),力求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對馬克思的志業與學說作出評析。
 
  此書寫作過程中,承蒙海峽兩岸五地(臺灣、中國、港、星、澳門)不少專家學者的指教,特別是臺大、淡大、輔仁、東吳、東海諸大學師生的研討,這是作者深為感謝之處。三研所碩士生邱思慎、李世泉、郭俊麟、王啟彰、胡志強協助打字、校對,功勞尤大,此外,政研所梁文傑、胡正光、社研所應靜海諸同學也熱心協助,都令我十二萬分的感激。本書係在本人多次返回新加坡與家人歡聚的假期,抽空趕稿。任教新加坡大學歐洲研究學程之內子蘇淑玉女士,幫忙借書、閱稿、整理文件,尤其令人感動。擔任律師職的長女寧馨和現任建築師的次女琮如之關懷和鼓勵,也是使此書終於問世的驅力,這都令作者深為感激的。
 
  但願此書為華文世界的讀者帶來認識馬克思為人與學思歷程的契機,也是對他的志業與貢獻有所瞭解的導讀,這將是本人最大的願望。
 
臺大國發所教授洪鎌德
1997年9月15日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結尾處理,我覺得處理得非常高明,也讓我久久不能平復。它沒有落入傳統學術著作那種「總結陳詞」的窠臼,反倒是將討論的空間完全開放給了讀者。在最後幾章,作者將馬克思的分析工具,應用到當前台灣社會熱議的幾個議題上,比如高房價、低薪資結構的僵化等。但最特別的是,它並沒有直接給出「解方」,而是透過提出一系列尖銳的問題,邀請讀者自己去運用馬克思的視角去「診斷」問題的根源。這種「拋磚引玉」的寫法,讓讀完書的我,感到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行動的慾望,而不是看完一本歷史書後的滿足感。對於一個習慣被餵食結論的讀者來說,這種鼓勵獨立思考的結尾方式,實在是太有啟發性了。我闔上電子書後,還花了好一段時間在思考書中提出的幾個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的設想,可見其後勁十足,是本讓人讀完後會「動起來」的好書。

评分

這本關於馬克思的電子書,光是書名就讓人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我以前在大學時期就接觸過一些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入門書籍,那時候總覺得那些概念離我們生活很遙遠,像是一套深奧的哲學體系,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啃讀才能抓到核心。然而,這本電子書的編排方式,卻讓我這個有點年紀的讀者,重新燃起了好奇心。它不是那種硬梆梆的學術論述,而是用一種比較貼近現代人思維的方式,去解構了馬克思思想的幾個關鍵面向。例如,它對於「異化勞動」的描述,就非常生動地連結到現在許多上班族在面對例行公事時的那種無力感,讓我讀起來很有共鳴,彷彿作者就在身邊跟我聊天,把那些原本抽象的詞彙,具象化成我們日常會遇到的情境。這本書的排版也很用心,電子書的格式讓閱讀體驗很流暢,隨時可以做筆記或查閱相關資料,對於想重溫或初次接觸這個領域的朋友來說,無疑是個相當友善的入門磚。總之,這本書成功地讓一位對馬克思有些許距離感的讀者,重新拉近了與這位思想巨擘的距離,感覺像是上了一堂生動的當代社會學導論課,收穫滿滿。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點開這本電子書時,我有點擔心它會不會又是一本充斥著德文翻譯腔的學術著作。畢竟,馬克思的作品本身閱讀難度就不低,如果翻譯得不夠「在地化」,讀起來就會像在吃隔夜飯一樣乏味。幸運的是,這本電子書的文字風格相當活潑,作者在解釋資本論裡那些複雜的經濟結構時,並沒有直接照搬原文的嚴謹句式,而是巧妙地運用了許多台灣讀者熟悉的譬喻和生活實例。比如,當它討論到「剩餘價值」的概念時,書裡舉了一個關於珍珠奶茶原料成本與售價的例子,那瞬間我彷彿腦中自動播放起了老闆斤斤計較的畫面,一下子就明白了那個剝削的機制是如何運作的。這種「接地氣」的敘事手法,極大地降低了理解門檻,讓原本覺得難以上手的理論,變得可以輕鬆討論。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歷史脈絡的梳理,它沒有把馬克思孤立在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背景下,而是不斷地與當代全球化、數位經濟的現象進行對話,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是回顧歷史,更像是一面照現今社會的鏡子,很有思辨的價值。

评分

這本書的電子書設計,真的讓我很驚豔,特別是對於內容的呈現方式。我常常覺得傳統的紙本書在處理複雜的圖表和概念系統時,有時候會顯得很僵硬,但電子書的好處就是彈性高。這本關於馬克思的書,充分利用了這一點,它在介紹歷史唯物論的辯證過程時,插入了不少互動式的時間軸和關鍵詞的彈跳解釋。當你點擊某個專有名詞,會立刻彈出一個簡潔明瞭的側邊欄來解釋它的前因後果,這對於我這種喜歡快速驗證理解程度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救星。而且,它在引用原典的章節時,都直接提供了超連結,可以讓我無縫切換到更深入的文本研究,這一點對於想進一步鑽研的讀者來說,非常加分。整體閱讀下來,感覺作者和編輯團隊在「數位內容呈現」這塊下了不少苦功,讓這本偏向思想史的著作,讀起來完全沒有枯燥感,反而充滿了探索的樂趣,非常適合在通勤的捷運上隨手翻閱。

评分

坦白說,我對馬克思的認識,一直停留在教科書裡「革命家」、「批判者」的刻板印象上,總覺得他就是那個主張推翻現有體制的人,但對於他思想體系的內在邏輯和哲學基礎,一直有些模糊。這本電子書最大的貢獻,我覺得在於它非常細膩地梳理了馬克思思想的「演變歷程」。它不是將馬克思描繪成一個一成不變的理論家,而是展現了他思想從青年時期的哲學思辨,如何逐漸轉向對政治經濟學的深入剖析。書中對於他早期「人本主義」與晚期「科學社會主義」之間那種微妙的張力,有著相當精闢的論述。這種層層遞進的分析,讓我終於理解,為什麼他的理論在不同時代會被不同的人引用和詮釋。對於想了解「馬克思是怎麼想的」多過於「馬克思說了什麼」的讀者,這本書的深度分析絕對值得細細品味,它提供了一種更全面、更立體的馬克思形象,遠超乎我原先的預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