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講,近幾年台灣出版的社科類書籍,常常在強調「接地氣」的過程中,犧牲了理論的嚴謹性,變成一堆不痛不癢的「勵志文」。因此,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既期待又有點警惕。期待的是,如果能真正抓住杜威「行動中思考」的精神,那對於我們反思當前僵化的公共討論模式,肯定有所助益。警惕的是,別讓「新實用主義」成為一個過於寬泛的標籤,使得杜威的思想被簡化成某種「工具理性」的辯護詞。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探討,在強調「結果導向」的現代社會中,杜威的民主理想——那個強調持續性、包容性的「公開探究社群」——究竟還有多少可操作性?如果書中能提供一套超越意識形態對立的分析工具,幫助讀者跳脫藍綠或統獨的框架,用更「探究性」的方式看待爭議,那就太棒了,這才是一個真正有價值的知識論研究。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讓我聯想到大學時期修過的一門外系選修課,那位教授總愛把康德搬出來跟網路社群行為做連結,那時候就覺得,跨時代的理論對話很有意思,但要成功,關鍵在於橋樑的穩固性。這本聚焦在杜威社會知識論的研究,如果能有效處理「知識的社會建構」與「現代社會的複雜性」之間的鴻溝,它就具備了顛覆性的潛力。我尤其關注作者如何界定「現代價值」這個詞彙。它指的是倫理價值、政治價值,還是更偏向於一種認識論上的「有效性」?如果作者能細膩地描繪出,在一個後真相時代,杜威的民主教育觀念如何重新獲得生命力,例如,如何培養公民的「懷疑能力」和「經驗反思能力」,而不是被演算法推播的資訊所操控,那這本書的市場價值就不僅限於學術圈了。希望它能以一種近乎文學的筆觸,將哲學思辨轉化為對社會現場的深刻洞察。
评分從出版社的定位來看,這顯然是一本針對對哲學史和當代社會思潮有一定了解的讀者群所準備的深度讀物。我個人很欣賞這種將經典理論「重新激活」的嘗試。杜威的思想常常被誤解為過於樂觀或天真,尤其在看到現代社會的種種弊病後,更容易讓人產生「理論無用論」的疲憊感。因此,作者如何運用「新實用主義」這個當代視角,來回應這種懷疑,是本書成敗的關鍵。我想知道,在作者的詮釋下,杜威的社會知識論是否提供了一種超越傳統客觀主義和相對主義的第三條路徑?這條路徑是否能有效處理當前台灣社會在追求進步的過程中,常陷入的「先求共識再做事」的僵局?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在爭議中協調和前進」的思辨方法論,那它對政策制定者和社會運動參與者而言,將是極為寶貴的參考資源,遠超乎一般理論書籍的範疇。
评分這本關於杜威社會知識論及其現代價值的書,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份量,尤其提到「新實用主義」這個視角,讓人好奇作者如何將杜威這位經典思想家,拉到當代社會議題上去檢視。最近台灣社會的討論,從教育改革到公共政策,好像都繞不開「實用性」和「價值觀」的拉扯,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不錯的理論框架。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解析杜威強調的「經驗」與「民主實踐」之間的關係,畢竟,在資訊爆炸、價值多元的時代,如何找到一個穩固的基礎來推動社會進步,一直是個大哉問。如果書中能提供具體的案例分析,說明在當前數位化和全球化衝擊下,傳統的社會知識建構方式面臨了哪些挑戰,那肯定會讓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大大提升。整體來說,對於想深入了解杜威哲學如何與當代社會治理接軌的讀者,這本書聽起來是個不能錯過的參考。
评分讀完書封的簡介後,腦中立刻浮現出幾種不同的想像畫面。首先,是那種紮實的學術論證風格,預期作者會花費大量篇幅梳理杜威原始文本中的「社會知識論」概念,考證其核心的「探究過程」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但重點在於「現代價值」的連結,這才是考驗功力的部分。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是採取一種「繼承與轉化」的姿態,還是比較偏向「批判與重塑」?尤其在新實用主義的濾鏡下,像理查德·羅蒂(Richard Rorty)對真理的看法,會如何影響我們對杜威「科學化探究」的理解?如果作者能細膩地處理這種理論上的張力,而不只是單純地將杜威的理論「套用」到現代社會,那這本書的深度就非同凡響了。希望作者能展現出對哲學史脈絡的清晰掌握,讓我們看到這不僅僅是一本「時事評論」,而是一部嚴謹的學術對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