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五四的反啟蒙 (電子書)

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五四的反啟蒙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小妍
图书标签:
  • 五四运动
  • 反啟蒙
  • 文化批判
  • 思想史
  • 中国现代思想史
  • 理性与情感
  • 辩证法
  • 启蒙运动
  • 现代性
  • 知识分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9年正逢五四運動一百週年,對五四遺產的重新評價與禮讚
探索長期被主流論述遮蔽的唯情論及情感啟蒙論述,企圖還原一個完整的五四故事。

  情感與理性是否不相為謀,甚至水火不容?我們做決定之時,是否應該頭腦冷靜,亦即,不受情感干擾?

  情感與理性的關係,從歐洲啟蒙時代就是知識分子論辯的課題,也是彭小妍在《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五四的反啟蒙》一書中所探討的五四啟蒙時代的重要議題。歐洲啟蒙時期有笛卡兒的理性主義,同時也有休姆與盧梭的情感主義。中國五四時期梁啟超、蔡元培所領導的人生觀派主張情感啟蒙與唯情論,大力批判科學派的啟蒙理性主義。彭小妍在《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一書裡探討五四轟動一時的「科學與玄學論戰」──亦即「科學與人生觀論戰」──旨在說明中國現代知識分子並未在全球情感與理性的永恆辯論中缺席;五四知識分子在認識論層面上承接先儒、啟發後進,與西方古今哲學相互發明,日後新儒家實一脈相承。研究五四的精神遺產,不要忘記當年唯情論及情感啟蒙運動對啟蒙理性主義的批判。

  五四的啟蒙理性論述向來為研究主流,《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以五四反啟蒙論述為主軸,探討五四唯情論與啟蒙理性主義的辯證,開拓了一個嶄新的視野。本書從跨文化研究的角度追溯人生觀論述的歐亞連結脈絡,展現人生觀派發動的唯情論及情感啟蒙論述,上承歐洲啟蒙時期的情感論述,下接1960年代以來德勒茲發展的情動力概念以及李澤厚的「情本體」論。全書研究以唯情與理性的辯證,重新定義五四的知識論體系(episteme)。歷來主流論述以「全盤西化」、「拿來主義」描述五四一代,本書爬梳一般忽略的文獻資料,顯示五四知識分子在知識論上的跨文化串連,連通古今中西,打破了傳統/現代、中國/西方的二元論。重新認識五四知識界的唯情與理性辯證,目的是使現有的五四啟蒙理性論述複雜化,開展五四唯情論及情感啟蒙論述的知識論可能,更彰顯人生觀派知識分子與二戰前後新儒家興起的關聯。

  《唯情與理性的辯證》顯示,唯情論與啟蒙理性的辯證共同構成了五四精神的真髓。本書所謂情感啟蒙,不僅牽涉到心理學或神經科學上的情感,更是五四唯情論所主張的唯情,牽涉到我與非我、主體與客體的相互關係,與西方的情動力是相通的;唯情論認為「情」是道德觀、人倫觀、社會觀、政治觀、國家觀、宇宙觀的關鍵。

  《唯情與理性的辯證》共分六章,第一章〈「人生觀」與歐亞反啟蒙論述〉強調「人生觀」一詞作為跨文化語彙的重要性,掀起了五四時期的唯情與理性的辯證。第二章〈張東蓀《創化論》的翻譯──科學理性與「心」〉討論《創化論》的翻譯,使得「創造」、「直覺」、「綿延」等跨文化語彙,成為現代中國的日常用語,「創造社」的成立是最佳例子。哲學思想與文學的相互印證,是一個尚待開發的領域。本章結尾以徐復觀為例,探討戰後新儒家與人生觀論述的連結。第三章是〈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四章是〈蔡元培美育運動的情感啟蒙──跨文化觀點〉。第五章〈朱謙之與袁家驊的「唯情論」──直覺與理智〉,也論及杜威的「自然主義形而上學」,說明杜威的經驗主義目的在主張「可驗證」的形上學。第六章〈方東美的《科學哲學與人生》──科哲合作,理情交得〉除討論五四期間有關方東美的中西方哲學、文學、藝術的嫻熟修養,也探討人生哲學在五四時代及其後的影響,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無名氏六卷本的史詩式小說《無名書》(寫作於1945-1960)。
 
《穿越迷雾:启蒙的重塑与现代性的回响》 第一章:思想的黎明与历史的断裂 本书深入探讨了十八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在欧洲与东亚地区思想图景的剧烈变迁,聚焦于“启蒙”这一核心概念如何被时代的洪流不断解构、重塑乃至颠覆。我们首先回到启蒙运动的古典语境,考察其在理性至上、科学实证和普遍人权这些基石之上所构建的宏伟叙事。这一时期的知识精英们,坚信人类心智有能力通过逻辑推演和经验观察,彻底扫除蒙昧,构建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他们对现代性的憧憬,建立在一个稳定、可预测的知识体系之上,将历史视为一个必然导向进步的线性进程。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结构性冲击、殖民扩张中暴露出的道德悖论,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这种对理性的盲目乐观开始出现裂痕。技术理性的异化、非理性潜意识的发现,以及民族主义狂热对普世价值的侵蚀,都迫使思想家们重新审视启蒙承诺的有效性。本章详细梳理了康德晚期思想的复杂性,以及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基础的颠覆性批判,为理解后续的现代性危机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章:经验主义的转向与现象学的视域 本章将视角转向哲学认识论的重大转型,即从宏大叙事向个体经验和意识结构的聚焦。胡塞尔的现象学运动,标志着对实证科学所宣称的“客观世界”的一次深刻的内在反思。现象学试图在“悬置”外部世界的既有假设后,还原经验的本真状态,探究意识如何构造意义。这种对“在世存在”(Being-in-the-world)的强调,虽然继承了早期启蒙对主体能动性的关注,却将其锚定在了现象的直接性上,而非抽象的普遍理性。 我们同时探讨了英美分析哲学的兴起,它如何通过对语言逻辑的严格限定,试图在经验知识的边界内建立清晰的知识图谱。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哲学路径——一个转向内在意识,一个转向语言分析——实则共同指向了对古典启蒙所构建的超验真理体系的疏离。它们试图在有限、可把握的经验场域内寻找意义,拒绝接受任何凌驾于经验之上的绝对权威。 第三章:社会建构与权力的编织 进入二十世纪,社会科学的勃兴带来了对“理性主体”的更具批判性的审视。福柯的思想成为理解现代权力运作机制的关键透镜。他揭示了知识与权力之间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主张“知识并非是对世界的无害描述,而是权力关系的产物和工具”。从疯癫史到性史,福柯的谱系学研究表明,我们所认为的“自然”或“理性”的分类和规范,实则是历史特定权力结构下被“规训”的结果。 这一部分还将考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特别是其对意识形态的分析。意识形态如何通过经济基础的投射,将特定的阶级利益包装成普遍适用的真理?社会理论家们如何揭示出,看似中立的技术进步或法律体系,是如何服务于特定的社会控制目的?通过对权力、知识与社会规范之间相互作用的细致剖析,本书论证了现代性并非一个单纯的理性解放过程,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张力的权力重组过程。 第四章:艺术的边界与情感的解放 启蒙运动曾试图用清晰的边界和明确的界限来定义美与艺术。然而,现代艺术的发展,特别是浪漫主义后期的遗产,以及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激进实践,恰恰是对这种清晰界限的全面冲击。艺术不再被视为对现实的模仿或理性的阐释,而成为挖掘潜意识、表达内在冲突和质疑既有价值的场域。 本章重点分析了情感(Pathos)在现代性经验中的回归。当冰冷的逻辑无法解释战争的残酷、个体的异化和存在的虚无感时,艺术和文学开始转向对“非理性”的深度挖掘。从表现主义对内心痛苦的夸张描摹,到意识流小说对时间与心绪的流动捕捉,这些都构成了对古典启蒙“清醒的理性”的一种反拨。艺术通过其模糊性、象征性和颠覆性,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审视既有真理的另一种可能性。 第五章:全球化语境下的现代性抉择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野扩展到全球背景下对现代性路径的反思,特别是对非西方文化在面对西方理性体系冲击时的复杂应对。现代性并非一个单一的、普适的模板,而是在不同文化场域中经历着本土化的重塑与抵抗。 我们探讨了不同文明在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观念时所产生的内部张力。例如,如何在维护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吸纳现代化的要素?这种抉择往往涉及对自身历史传统的重新评价,以及对“进步”意义的重新定义。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视角的框架,以理解现代性在不同地理和社会脉络中的复杂生成过程,认识到任何声称拥有绝对真理的单一叙事,都可能掩盖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冲突与权力运作。最终,本书呼吁一种更为审慎和多元的“后启蒙”思维,承认知识的局限性,并警惕任何形式的绝对化主张。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彭小妍


  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方向為兩岸現代文學與跨文化研究。曾出版專著《超越寫實》、《海上說情欲:從張資平到劉吶鷗》、《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漫遊者與譯者》,小說《斷掌順娘》《純真年代》,主編有《楊逵全集》。

  2013年以《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漫遊者與譯者》(聯經出版)一書榮獲第37屆金鼎獎最佳非文學圖書獎。
 

图书目录


導 言 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五四的認識論
唯情論對唯心論、唯物論的批判
科學與人生觀論戰研究
五四啟蒙理性的檢討
反啟蒙思潮
跨文化語彙的方法論
本書架構
小結:我感故我在
 
第一章 「人生觀」與歐亞反啟蒙論述
啟蒙哲學問題所在:主客二分
倭依鏗與張君勱,《中國與歐洲的人生問題》
倭伊鏗的《大思想家的人生觀》
「人生觀」的日譯
西田幾多郎:何謂生命?
梁啟超的人生觀論述
張君勱的人生觀論述
小結
 
第二章 張東蓀《創化論》的翻譯
──科學理性與「心」
張東蓀的翻譯理論
「詮知之學」與「釋生之學」
理智與生命
具體時間:「真時」
抽象時間
生之動力
《創化論》與創造社
《創化論》與人生觀派
徐復觀〈心的文化〉
 
第三章 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東方化、西方化:羅素
何謂生活?
文化的三條路線
印度唯識論與西方認識論
中國的形上學:直覺vs. 理智
 
第四章 蔡元培美育運動的情感啟蒙──跨文化觀點
日本「美育」思想的跨文化性
中國的美育運動:王國維、蔡元培
《美育》雜誌
美育與「美的人生」:李石岑、蔡元培
小結:沈從文、冰心
 
第五章 朱謙之與袁家驊的「唯情論」──直覺與理智
朱謙之的〈唯情哲學發端〉
真情之流:此意識中的現象世界,即內在本體
情存於一感一應之中
情的「已發」、「未發」(not yet)與無限可能
神即「美的本體」,「情」即本然之美
朱謙之與沈從文、吳稚暉、鷗外.鷗
袁家驊的《唯情哲學》
「情人」與「超人」
朱謙之的《一個唯情論者的宇宙觀及人生觀》
東西文化一元論
對心理學及辯證法的批判
司馬長風、黃建中
牟宗三、胡適與杜威
小結:唯情論與張競生的唯美主義
 
第六章 方東美的《科學哲學與人生》──科哲合作,理情交得
哲學史與文學
近代科學的二元論
生物科學的啟發
何謂「情」?
笛卡兒的心物二元論與松果腺
情動力與唯情
「生命悲劇之二重奏」
人生哲學與五四及其後──吳稚暉、李石岑及無名氏等
 
結 論 唯情論與與啟蒙理性──還原一個完整的「五四故事」
巴金:追求真情的五四人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5302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1MB

图书试读

序(節錄)

  感與理性是否不相為謀,甚至水火不容?我們做決定之時,是否應該頭腦冷靜,亦即,不受情感干擾?神經科醫師達馬西歐(António Damásio)1994年出版專著《笛卡兒的失誤:情感、理性與大腦》(Descartes’ Error: Emotion, Reason, and the Human Brain),書中描述的神經病理學案例,發人深省。病人艾略特(Patient Elliot)本是個成功的生意人,因腦瘤而性格大變,開刀去除腦瘤後,額葉(frontal lobe)掌控情感的區域受損,結果他徒有完美的理性分析能力,卻無法做適切的判斷、也無法規畫時間,頻頻失業,人生一敗塗地。更令人震驚的是,艾略特在述說自己的人生悲劇時,毫無情感波動,難過的反而是醫師。常識認為情感只會干預理性,達馬西歐的研究證明不然,他的結論是:理性需要情感才能做出正確判斷,而情感奠基於身體的記憶及感受。全書主旨在批判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1596-1650)的心物、情理二元論。

  情感與理性的關係,從歐洲啟蒙時代就是知識分子論辯的課題,也是本書所探討的五四啟蒙時代的重要議題。歐洲啟蒙時期有笛卡兒的理性主義,同時也有休姆(David Hume, 1711-1776)與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的情感主義。中國五四時期梁啟超、蔡元培所領導的人生觀派主張情感啟蒙與唯情論,大力批判科學派的啟蒙理性主義。至1960年代,德國法蘭克福學派重啟情動力(affect)與理性(reason)的探討,人類非理性的層面獲得系統性的關注,如今情動概念已是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學界的核心議題。本書探討五四轟動一時的「科學與玄學論戰」──亦即「科學與人生觀論戰」──旨在說明中國現代知識分子並未在全球情感與理性的永恆辯論中缺席;五四知識分子在認識論層面上承接先儒、啟發後進,與西方古今哲學相互發明,日後新儒家實一脈相承。我們研究五四的精神遺產,不要忘記當年唯情論及情感啟蒙運動對啟蒙理性主義的批判;本書顯示,唯情論與啟蒙理性的辯證共同構成了五四精神的真髓。要強調的是,本書所謂情感啟蒙,不僅牽涉到心理學或神經科學上的情感(feeling或emotion),更是五四唯情論所主張的唯情,牽涉到我與非我、主體與客體的相互關係,與西方的情動力是相通的;唯情論認為「情」是道德觀、人倫觀、社會觀、政治觀、國家觀、宇宙觀的關鍵。

導言

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五四的認識論


  五四是「啟蒙理性」運動嗎?自1936年共產黨為了「新啟蒙理性」運動而重新詮釋五四運動以來(詳見下文),此為學界主流看法,但近年逐漸有學者提出異議。根據此基礎,本書質疑五四是啟蒙理性運動的常識,深入探討1923年科學與人生觀論戰的來龍去脈,發現梁啟超與蔡元培主導的人生觀運動提出「唯情論」,主張情感啟蒙(Enlightenment sentimentality),挑戰啟蒙理性主義(Enlightenment rationality)及科學主義(scientism)的主導,無論在思想界、文學界與藝術界均引起深刻迴響。人生觀派著書立說、邀請東西方相關哲學家來訪,系統性地連結歐亞的反啟蒙運動,影響深遠,然而學界卻少見這方面的研究。首先要澄清,本書所謂的「反啟蒙」(Counter-Enlightenment)並非反對啟蒙,而是啟蒙的悖反;情感啟蒙論述與啟蒙理性主義並轡齊驅,兩者都是歐洲啟蒙時代以來的產物,是一體的兩面。本書主張,五四的唯情論大力批判啟蒙的科學理性主義,認為情感的啟蒙才是解决人生問題的根本。當年人生觀論述與蔡元培的美育運動合流,又與無政府主義者如李石岑、吳稚暉相互支援,與創造社作家如郭沫若相濡以沫。人生觀派串連了古今中外相關學說,從跨文化觀點深入唯情與理性的認識論辯證,主要論點是:人對自我、他人及宇宙的認識,究竟是透過情,還是透過理性?換句話說,要追求真理,究竟必須透過情,還是理性?人與他人及宇宙萬物的聯繫何在?人生觀派的知識分子呼應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與倭伊鏗(Rudolf Eucken, 1846-1926)的人生哲學(Lebensphilosophie; philosophy of life;日文為「生命哲學」),認為哲學探討應脫離認識論純理性的知識探討;應從生命出發,探討人之所以為生的問題──也就是情。

  唯情論對唯心論、唯物論的批判

  科學與人生觀論爭雖在1923年才爆發,事實上從1910年代初,在梁啟超及蔡元培領導下,人生觀論述就已經醞釀了(詳見本書第一章至第四章)。「唯心論」與「唯物論」二元對立乃眾所周知,五四時期的「唯情論」批判兩者,主張心物合一,卻少有人注意。對人生觀派而言,無論唯心、唯物,都偏重理智(reason),淪為理性主義,蒙蔽了真理;唯情論以直覺(intuition)出發,才能求得真理。人生觀派的理論基礎是1918年張東蓀翻譯的柏格森《創化論》(1907),直覺就是柏格森的主張。柏格森此書一方面批判知識論脫離生命而走向唯心論,一方面反對斯賓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的生物學走向唯物論;五四的唯情論顯然承接了柏格森「創化論」對唯心與唯物的批判,但進一步以「唯情」來解決心物的二分。就西方現代哲學的發展而言,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性擇說」(sexual selection)的出現,使愛慾的本能成為探討心物合一的關鍵,於是笛卡兒的心物二元論成為被批判的對象,現代哲學家如柏格森、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等均主張精神與物質的合一 ;人生觀派的唯情論主張心物合一,並非特立獨行。由於達爾文主義的影響,杜威的經驗主義主張,哲學理論必須能夠以科學實證方法驗證;但他反對科學主義或理智主義,認為情感、想像、價值才是哲學的源頭,而非理智、科學或事實。他反對的是「由上而下」的傳統形而上學,主張哲學應該「由下而上」,從生活或人生發展出價值判斷的內在標準。亦即,杜威經驗主義哲學的目的是由生命(life)本身探討「內在超越」(參考第五章「牟宗三、胡適與杜威」一節)。由「外在超越」到「內在超越」的轉折,也就是體認到「形而上」存在於「形而下」之中,這是現代哲學的特質。不僅是朱謙之(1889-1972)與袁家驊(1903-1980)的唯情論,戰後新儒家的研究亦如此,如徐復觀(1903-1982)〈心的文化〉(1979)、杜維明〈超越而內在──儒家精神方向的特色〉(1989)、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的〈結局:內向超越〉(參考第二章「徐復觀〈心的文化〉」一節)。

  唯情論亦批判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的主客分離,主張「情」連結了人生與宇宙、心與物、我與非我、精神與身體,打破主觀與客觀的界線;認為理智只是情之一部分,不能取而代之;情透過直覺,能直探真理,要靠理智追求真理,無乃緣木求魚。此處要強調的是,論戰爆發前後所浮現的唯情論,並非僅止於一般意義上的情感(feeling)或情緒(emotion),而是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 1632-1677)、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德勒茲(Gilles Deleuze, 1925-1995)等所關注,具有感受力(to be affected)與回應力(to affect)的情感動能,即「情動力」(affect);亦是中國傳統概念中源自《易經》的「情」──即充沛流動於天地萬物、形體與形體、形與神之間,相互作用、相互感應的情;如同朱謙之所說,「宇宙進化都成立於這一感一應的關係上」,變化不已(詳見第五章、第六章)。斯賓諾莎、尼采、德勒茲學說的連接點是柏格森;五四的唯情論一方面是對柏格森的響應與批判,一方面以柏格森創化論的角度重新檢視傳統學術(包括儒釋道)。亦即,五四唯情論的主要來源是柏格森與傳統中國學術,與西方的情動力理論異曲同工。

  唯情論的創發,證明了傳統學術與西方理論互相發明的可能;當前新儒家以跨文化實踐自許,其實五四的唯情論早已先行。本書由朱謙之與袁家驊的唯情論來對照西方的情動力理論,顯示朱、袁等人充分掌握傳統中文,以傳統學術為資源,在闡發西方理論時方不致佶屈聱牙、捉襟見肘,更彰顯傳統學術因西方學術的介入而轉化;唯情論的創發就是跨文化實踐的最佳展示。唯情論在五四時期有性博士張競生的呼應,其提倡的「唯美主義」就是對唯情論的修正;唯情論以「情」為宇宙人生的最高價值,張則以「美」為「一切人生行為的根源」。雖因長期被主流論述掩蓋,唯情論幾已消失在知識界,但是二戰後移居港臺的文學及哲學研究者,仍有提起唯情論的,例如《中國新文學史》(1979)的作者司馬長風、《比較倫理學》([1944] 1965)的作者黃建中,及繼承司馬長風抒情傳統的陳國球。由於陳國球的持續努力,新世紀以來,在大陸也逐漸有文學研究者使用唯情論的概念討論司馬長風,甚至湯顯祖(請參閱第六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現在的出版品,常常為了追求銷量或聳動性,標題往往比內容精彩上百倍,但看到「唯情與理性的辯證」這種用詞,腦袋裡馬上浮現出一種學術研究的嚴謹感,這讓我對內容的深度抱持著期待。我個人對那種只著重於描繪宏大敘事,卻忽略了個體生命經驗的論述,總是提不起興趣。歷史不是冰冷的統計數字,而是無數個鮮活生命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選擇與掙扎。我希望這本書能展現出,在那個追求「德先生」與「賽先生」的狂熱年代,個體的情感世界,究竟是被理性給壓抑了,還是反而成為了推動某些變革的內在動力。如果能透過具體的史料或人物側寫,來展現這種內在的張力,那會比單純的理論探討來得更有說服力。畢竟,我們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光講理性,難免枯燥;光談情感,又顯得輕浮。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誠懇的交會點,才是考驗作者功力的關鍵所在。這本書的書名,至少在「企圖心」上是給了我一個正面的訊號,希望內文不會讓我失望。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光是看到「五四」兩個字,我就忍不住要拿起手機查一下,是不是真的如我所想,是關於那個時代的深刻反思。身為一個長期關注台灣社會變遷的讀者,我總覺得,歷史的脈絡一旦被截斷或曲解,我們當下所做的很多努力,都會顯得有些空中樓閣。特別是提到「反啟蒙」這三個字,更讓我警覺起來。啟蒙的火花在歷史長河中,有時候微弱得像是快要熄滅,但它對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塑造,絕對是無可取代的基石。我期望這本書能深入挖掘,在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知識分子是如何在激烈的東西方文化碰撞中掙扎,他們對傳統的揚棄與對現代性的追尋,究竟達成了怎樣一種辯證的平衡?如果只是單純的批判或謳歌,那都顯得失之偏頗。真正的洞察,往往藏在那些矛盾與拉扯之中,那才是歷史最迷人也最令人心痛的地方。我很想知道,作者如何處理「情感」與「理性」這兩個看似對立,卻又互相依存的元素,尤其是在追求社會變革的巨大壓力下,人性如何被形塑,這對照我們現在的生活,或許能提供一些不一樣的視角。

评分

我對五四運動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教科書上那些比較簡化的版本,強調的是對舊文化和舊道德的徹底決裂。但隨著年歲漸長,我開始懷疑,那種「徹底」二字,是不是其實隱藏了多少未能言說的妥協或轉向?特別是這本書提到了「反啟蒙」,這簡直是直指核心的提問!啟蒙的目標是要帶來自由與進步,但如果為了追求這種目標,反而壓抑了更多元的聲音,甚至走向了某種教條式的真理,那它本身不就成了新的「蒙昧」嗎?這種自我否決的過程,在台灣的歷史論述中,似乎也偶爾可見,我們總是在反抗舊勢力的同時,不知不覺地複製了另一種權威。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界定這個「反啟蒙」的內涵?它是一種對啟蒙理想的修正,還是一種徹底的否定?如果是一種修正,那修正後的道路,究竟導向了什麼樣的社會樣貌?這牽涉到我們如何看待自身在現代化過程中的位置,是成功地承接了啟蒙的遺產,還是走上了一條岔路,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

评分

最近幾年,台灣社會對於「身份認同」和「價值觀重塑」的討論越來越熱烈,許多人都在重新檢視我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而五四時期,正是一個對「中國性」進行大規模重構的關鍵時刻。因此,這本書如果能觸及到「情感」與「理性」的辯證如何影響了最終的文化與政治選擇,那它的當代啟示意義就非同小可了。畢竟,一個社會的基調,往往是由那些最深層次的價值觀決定的,而這些價值觀,正是情感與理性交織作用的結果。我特別在意的是,在那個急欲擺脫傳統包袱的過程中,有哪些「看似非理性」的情感,最終卻成為了推動歷史前進的隱性力量?而哪些「看似理性」的口號,反而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反效果?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回顧歷史,更能提供一種方法論,讓我們理解,在面對複雜的社會變革時,我們應該如何審視自己的情感驅力和理性判斷,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尤其是在「反啟蒙」這個充滿悖論的語境下,我期待一場深刻的自我叩問。

评分

讀書的樂趣之一,就是透過別人的思考框架,來校準自己的認知地圖。這本書的「辯證」一詞,讓我聯想到黑格爾的辯證法,但套用到「唯情」與「理性」這種如此貼近人性本質的議題上,感覺會更加細膩和複雜。在一個社會價值觀劇烈動盪的時期,人們的情感很容易被煽動,被捲入集體的激情之中。而理性,則像是試圖在混亂中建立秩序的錨。但過於絕對的理性,又會顯得冷酷無情,抹殺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如何描繪五四時代的知識分子,如何在這種高溫的社會氣氛下,試圖維持住內在的平衡?他們的情感(例如對國家民族的熱愛、對個人解放的渴望)是如何與他們所倡導的理性原則產生互動?是互相強化,還是互相掣肘?這不僅僅是對歷史事件的分析,更是一種對人性在極端環境下表現的深刻洞察。如果能從中讀出一些關於如何在個人理想與社會責任之間取得平衡的線索,那就太棒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