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與孔子的美育思想探析:由席勒對康德的批判談起 (電子書)

席勒與孔子的美育思想探析:由席勒對康德的批判談起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宗澤
图书标签:
  • 席勒
  • 孔子
  • 美育
  • 康德
  • 比较哲学
  • 中国哲学
  • 德国哲学
  • 审美理论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論述康德與席勒兩人之論辯,並指出席勒論美之觀點如何與孔子之美育思想相映發。席勒從康德的感性與理性之二元對立作出發,以道德之美來彌補理性和感性的鴻溝。

  道德美的行為看起來不依循規則,因本身已渾然忘卻規則,就像出乎本能一樣,輕而易舉完成道德義務,此種透過美育所完成的人格氣質,已類於孔子所謂的「隨心所欲不踰矩」的人格最高境界。由此可見中西方對美育思想之旨歸。
 
席勒与孔子的美育思想探析:由席勒对康德的批判谈起(电子书)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德国古典美学家弗里德里希·席勒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在美育思想上的异同与互鉴。全书以席勒对伊曼努尔·康德哲学的批判性继承为切入点,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对话框架,旨在揭示两者在人性完善、艺术教育以及审美体验等方面的深刻洞见。 第一部分:思想的基石——席勒对康德的批判与超越 本部分聚焦于席勒美学思想的哲学源头——康德的批判哲学。席勒深受康德《判断力批判》中关于“无功利性”和“审美判断的普遍性”的启发,但他敏锐地指出了康德理论在处理主观情感与客观规律之间的张力时所存在的局限性。 一、康德美学的界限与席勒的介入 详细分析康德如何将审美判断置于“无概念的普遍性”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之间,强调了美感作为连接感性与理性的桥梁作用。重点阐述席勒如何认为康德的区分虽然精妙,却可能导致主体在审美体验中产生一种疏离感,无法真正实现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席勒追求的不是纯粹的判断,而是“活生生的经验”。 二、从“美的判断”到“游戏的冲动” 本书深入剖析席勒《论人的美育书简》中的核心概念——“游戏冲动”(Spieltrieb)。阐述“游戏冲动”如何成为席勒对康德理论的根本性超越。它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状态,更是主体实现全面人性(Allgemeinheit der Menschheit)的关键动力。游戏冲动将感性冲动(Stofftrieb)和形式冲动(Formtrieb)统一起来,使得人在审美活动中达到真正的自由,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和僵化的理性的压迫。这种“游戏”状态,是为人的自由本质的预演。 三、自由与必然的统一:艺术的解放力量 探讨席勒如何通过“美的国家”(Schönheitsstaat)概念,将个体美育提升至社会理想层面。艺术作为媒介,使人们在暂时的审美体验中,预先体验到一种超越现实政治压迫的、基于和谐与自由的社会秩序。席勒的美育观强调,只有通过对形式和材料的自由把握,人才能真正成为“自由之人”。 第二部分:东方智慧的映照——孔子的仁与礼中的美育意蕴 本部分将视野转向东方,聚焦于孔子思想体系中蕴含的伦理美学与教育实践。虽然孔子并未建立专门的“美学理论”,但其“仁”与“礼”的教化过程,构成了古代中国实践美育的独特范式。 一、仁的涵养:内在的和谐与道德的完善 详细考察“仁”的内涵,将其视为一种内在的、生命力的充盈与和谐状态。仁的实现,要求主体不断地自我反思、克己复礼,这与席勒所追求的人性完善过程具有深刻的同构性。仁的境界,可以被视为一种内在的审美理想,一种道德上的“合目的性”。 二、礼的规范:外在形式的秩序与教化 分析“礼”在孔子思想中的作用。礼不仅是社会规范,更是将内在的道德情感外化、定型化的艺术形式。通过对程式化仪式的遵守和实践,个体得以将“仁”的潜能逐步显现。这种对外在形式的精准把握和情感的恰当表达,与席勒对“形式冲动”的强调不谋而合——形式是实现内容(情感/自由)的必要载体。 三、乐教的实践:感性陶冶与社会整合 集中探讨孔子对“乐”(音乐、歌舞等艺术形式)的推崇。孔子认为,真正的“乐”能“中正平和”,使人“和”而不淫,哀而不伤。这种基于音乐的教化,是直接作用于人心感性层面的,旨在培养人的情操,使其达到稳定、中庸的美德状态。这与席勒将艺术视为弥合理性与感性分裂的工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部分:跨文化对话——席勒与孔子的美育思想互鉴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精髓所在,通过对比和分析,探讨两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解决人类困境的共通之处。 一、自由(席勒)与中和(孔子)的张力与统一 比较席勒追求的激进的、通过艺术游戏实现的人性解放,与孔子追求的通过礼乐教化达成的社会和谐与个体节制。探讨席勒的“游戏”是否可以被理解为孔子所追求的“游于艺”的更深层次的形而上表达。两者似乎站在了自由与约束的两极,但最终目标都是导向一个完整而和谐的人。 二、审美中介的普遍性 强调席勒的“美育”和孔子的“乐教”都采用了非直接的、间接的教育方式——艺术媒介。这种中介性,使得教育绕开了纯粹的道德训诫和功利目的,使主体在愉悦和沉浸中完成自身的重塑。分析审美体验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模式,如何在东西方思想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净化和提升作用。 三、现代困境下的启示 最后,本书将历史对话延伸至当代。在技术异化、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个体的“感性冲动”与“理性要求”的冲突日益加剧。探讨席勒对艺术解放的呼唤,以及孔子对礼乐回归的强调,如何能为当代教育体系中被边缘化的审美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方向。本书旨在为当代的美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一套融汇西方批判哲学深度与东方伦理智慧广度的分析框架。 本书特色: 视角新颖: 首次将席勒对康德的批判性继承,作为解读其美育哲学的核心线索。 跨界融合: 成功构建了西方古典美学高峰与东方儒家思想典范之间的有效对话平台。 理论扎实: 深入剖析“游戏冲动”、“仁”、“礼”、“乐”等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实践关怀: 探讨理论如何反哺现代审美教育的缺失。 本书适合哲学、美学、教育学、比较文学以及对中西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深入研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宗澤


  經歷: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兼任講師、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著作:
  1. 期刊論文 譯作兩篇,各為〈前指乎?反指乎?論道德經首章中的兩個其字〉及〈道德底再現?汪暉與中國現代性底倫理〉;另自撰兩篇,各為〈王國維與席勒美學〉及〈蔡元培思想中的德國資源〉。
  2. 專書論著為《席勒與孔子的美育思想探析──由席勒對康德的批判談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導論
一、問題緣起
二、章節安排

第二章 席勒美學之基本架構
一、美的客觀概念
二、「自由寓於現象之中」之涵意
三、美底表象之客觀根據
四、「自然寓於技法之中」之涵義

第三章 優美的道德
一、一則故事
二、康德情理二分之倫理學
三、席勒人性學觀點
四、優美的道德

第四章 席勒美學與孔子美育之比較
一、國人對於席勒美學之評論
二、席勒美學與孔子美育之比較

第五章 餘論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939238
  • EISBN:978986393945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7.5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尤其是「由席勒對康德的批判談起」,這個引子設計得非常巧妙,立刻將讀者的思維拉入到德意志古典哲學的精確辯證之中。在台灣,康德的美學被視為西方美學的高峰,其「超驗美學」的嚴謹性令人敬畏。然而,許多人也感受到康德哲學中那種「知性」與「感性」之間難以跨越的鴻溝,導致美感經驗似乎總帶著一絲疏離感。席勒正是抓住了這一點,試圖用「遊戲」來彌合這一裂縫,讓美成為人類自由實現的場域。我個人對此的理解是,席勒試圖將美從康德的「靜觀」(Contemplation)層次,拉回到「活動」(Activity)層面。如果作者能夠清晰地梳理出席勒如何透過對康德美學判斷的修正,重新賦予藝術創作以生命力和實踐意義,這對我們理解當代藝術教育的困境將大有裨益。畢竟,在當前這個強調「實用價值」的社會氛圍中,如何重新證明藝術在塑造完整人格上的不可替代性,正是席勒思想的當代價值所在,而這也正是我們從孔子「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傳統中可以汲取的養分。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光是看著就覺得很有深度,光是「席勒」和「孔子」這兩個名字並列,就已經讓我這位長期在台灣接受教育的讀者感到非常好奇。畢竟,一個是德國古典哲學和美學的代表人物,另一個則是中華文化兩千多年來的精神導師,兩者的思想光譜乍看之下似乎相距甚遠。然而,書名中「美育思想探析」這個核心,卻暗示著作者找到了一個巧妙的切入點,將這兩位巨匠的理念進行跨文化的對話。我個人尤其關注的是,作者如何處理席勒那種對康德美學的繼承與超越,特別是席勒如何從對康德「知性與感性對立」的批判中,發展出他更具體、更具實踐性的美育觀。在台灣的學術圈裡,我們經常討論美育對人格陶冶的重要性,但多半聚焦在杜威或國內學者的觀點上,對於席勒那種將「遊戲衝動」(Spieltrieb)提升到形上學高度的論述,往往只停留在概念層面。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更豐富的文本細讀和比較分析,將席勒那種試圖透過藝術活動來調和人類的「感性本能」與「形式本能」的努力,清晰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並讓我們看到這種德國思辨傳統如何能反過來映照出孔子思想中「禮樂相成」的東方智慧,那種將道德實踐與藝術情操融為一爐的境界。

评分

作為一個在台灣生活,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讀者,我對「孔子」二字的出現自然抱持著一種親切感,但也伴隨著一種審慎的期待。因為過去許多西方哲學與東方思想的對照研究,往往流於表面,簡單地將「仁」等同於某個西方概念,或是將「禮」簡化為僵化的規範。我特別希望作者在處理孔子的美學思想時,能夠跳脫出那種「道德先行」的刻板印象。孔子的美育觀,絕非只是教人如何吟詩作賦,而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那種恰到ку適度的情志表達。這背後隱含著一套極為精細的「節制」哲學。反觀席勒,他對感性衝動的解放是如此熱切,似乎與孔子那種對「度」的極致追求有所牴觸。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席勒的「美感教育」最終目的——建立一個「美的政治共同體」——與孔子的「德治社會」在實踐路徑上的異同,我想會非常有啟發性。例如,席勒的理想需要一個藝術家階層來引導,而孔子的理想則要求全民皆有君子之風。這兩者在現實操作上的落腳點,我想是極值得探討的。

评分

我猜測這本電子書在結構上,應該會先紮實地重建席勒對康德美學的「解構」過程,這部分需要極高的哲學功底,才能在不失準確性的前提下,將複雜的辯證邏輯梳理得讓非德語哲學專業的讀者也能理解。對於台灣讀者而言,通常在接觸席勒時,往往是直接跳到《論人的美育書簡》,而略過了其思想的艱難起點——對康德理論的內在批判。因此,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細緻地呈現這個「出發點」。當這個基礎打穩後,再去對照孔子的「中庸之道」和「樂教」理念,兩者的對話才顯得有憑有據。我個人好奇的是,作者會如何處理「形式」(席勒)與「內容/倫理」(孔子)的關係。席勒追求的是「形式的自由」,而孔子的「樂」雖是形式的體現,卻始終指向人倫的「內容」。這兩種看似不同的終極追求,究竟是殊途同歸,還是在某個關鍵的轉折點上出現了決定性的分野?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框架,讓我們看清這兩種偉大文明在追求「和諧人性」上的不同策略,那麼它絕對是一部值得反覆閱讀的跨文化比較研究佳作。

评分

說實話,光是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的腦海中就已經浮現出無數個需要釐清的哲學問題。我對席勒「自由」的追求,以及他如何將藝術視為人類擺脫自然必然性和道德義務束縛的唯一途徑,一直抱持著高度的興趣。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強調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的核心關懷終究是倫理實踐與社會秩序的建立。那麼,席勒那種近乎純粹的美學烏托邦,究竟與孔子所追求的「溫、良、恭、儉、讓」的實際人格養成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張力與和諧?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運用席勒對康德的「批判」作為橋樑,來處理這個東西方思想的巨大鴻溝。康德的美學判斷是基於「無目的的合目的性」,這是一種高度抽離的狀態;而孔子的「樂」則是深深紮根於人倫情感與社會規範之中的。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展示,席勒在批判康德的二元對立後,所建立的「遊戲」場域,實際上與孔子在「禮」的規範中達成的「中和之美」有某種異曲同工之妙,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非同小可了。我期待的不是簡單的並列,而是深刻的結構性對話,讓我們看見美育在不同文化脈絡下,對於「人之所以為人」的終極關懷是如何體現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