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大眾化」的三線糾葛:台灣知識份子的文化思維及其角力(1930-1937) (電子書)

「文藝大眾化」的三線糾葛:台灣知識份子的文化思維及其角力(1930-1937)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趙勳達
图书标签:
  • 台灣文化
  • 知識分子
  • 文化思潮
  • 文藝大眾化
  • 文化政策
  • 台灣歷史
  • 1930年代
  • 文化角力
  • 殖民地文化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藝大眾化」一詞,隱含著以人民為依歸的價值取向,因此「文藝大眾化」的思維很容易便與本土性、民族性、大眾性這樣的概念相結合。回顧殖民地的情境,橫流其上的殖民論述往往以貶抑、扭曲台灣人民與文化的價值作為象徵權力的實踐,在這種情況下,能連結本土性、民族性、大眾性這些概念的「文藝大眾化」之思維,便可視為具備抵殖民之精神。「文藝大眾化」為一九三○
年代台灣文壇最進步的文學話語,不論是左、右翼知識份子,甚或是新傳統主義者,都在「文藝大眾化」的基礎上對話、合作,或是論爭。當左翼知識份子、右翼知識份子與新傳統主義者盡皆到位之後,其文化思維的角力便形成了本書所謂的「文藝大眾化」的三線糾葛。本書由三種知識份子的立場出發,析論其各自的文學主張,並討論這樣的主張在殖民地的情境中,究竟能產生多大的效果。由此對於「文藝大眾化」的相關討論,無疑是在建構一部一九三○年代的文學思想史。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图书简介,聚焦于台湾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潮与社会实践,但避开您原书的特定主题。 --- 书籍简介: 《日据下台湾的乡土再造:从「地方文化论」到「民族自觉」的激荡 (1920-1937)》 本书深入探讨了1920年代至1937年间,在日本殖民统治背景下,台湾知识分子群体所经历的复杂文化思辨与社会实践。这一时期,台湾社会正处于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剧烈碰撞的关键节点。知识分子群体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殖民政权的规训,开始积极介入台湾社会肌理的重塑,试图在“现代性”的冲击下,构建具有自我意识的“地方性”。 第一章:殖民现代性的双重束缚 本章考察了日本殖民政府在台湾推行的现代化政策,特别是其对教育、公共卫生和城市规划的影响。殖民现代性在提升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深刻的文化断裂感。知识分子在接受新知识体系的同时,也敏锐地意识到自身文化主体性的边缘化。我们分析了“同化论”思潮在知识界内部引发的争议,以及知识分子如何在新式教育的培养下,逐渐形成超越传统家族或地域限制的知识共同体。这一共同体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存在着对“如何面对殖民”这一核心议题的深刻分歧。 第二章:从地方改良到文化探索 进入1920年代,知识分子的活动重心逐渐从早期的政治抗争,转向对台湾“地方文化”的深入挖掘与重新诠释。本章重点剖析了“地方文化论”的兴起。这一思潮主张,要抵抗异文化的强势渗透,必须首先回归并理解本土的文化资源。研究者们开始系统地考察台湾的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地方文学与传统艺术。 我们详细分析了几个关键的文化团体与刊物在此阶段的角色。这些团体不只是被动的记录者,更是积极的阐释者。他们试图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具有现代意义的元素,以构建一种既能与世界接轨,又能立足本土的文化认同。然而,这种“再造”过程充满了张力:如何区分哪些是需要继承的“精华”,哪些是需要扬弃的“糟粕”?知识分子内部关于“传统”的界定标准,成为了争论的焦点。 第三章:文学的疗愈与批判 文学作为承载文化记忆与观念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本时期扮演了关键角色。本章集中探讨了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早期形态。在殖民地的审查制度下,知识分子巧妙地运用象征、隐喻和现实主义笔触,反映社会现实,揭示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 我们对比分析了不同文学流派在处理“乡土”议题时的差异。有些侧重于对乡村日常生活的细腻描摹,试图在琐碎的生活细节中寻找诗意与韧性;另一些则更具批判性,直接指向殖民体制对社会结构的破坏。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种无声的文化宣言,它们试图在读者的集体想象中,为“台湾人”这一身份提供一个可供安放的情感与道德空间。 第四章: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与转向 随着1930年代的到来,国际局势的紧张和日本内地“国体论”的加强,使得知识分子所处的文化环境愈发严峻。本章关注知识分子群体在“文化实践”与“社会改造”之间的取舍与挣扎。 面对日益高压的统治,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将视野从纯粹的文化构建转向更直接的社会关怀。他们探讨了教育公平、农民生活改善等议题,试图通过实际行动来提升社会整体的“现代性素养”。这一时期的讨论,充满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以及对如何避免文化精英主义的深刻反思。他们必须在“保持文化纯粹性”的理想与“面对现实困境”的需求之间,艰难地寻找平衡点。 第五章:地域性认同的复杂网络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旨在梳理知识分子在构建“地域性认同”时所形成的复杂网络。这种认同并非单一的“台湾人”身份,而是由多重、甚至相互矛盾的元素交织而成:对汉文化传统的继承、对日式现代生活的适应,以及对本土自然环境与风土人情的依恋。 我们通过对通信、日记及边缘出版物的考察,展现了知识分子群体内部信息流通的模式,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建立跨越地域、超越阶层的文化社群,来对抗殖民统治下的碎片化效应。最终,这一时期的文化探索,为日后台湾社会在面临更深层次的身份挑战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与文化韧性基础。 结论:文化的坚韧与未竟之业 1937年全面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这一文化探索期的剧烈终结。然而,本书认为,在1920至1937年间,台湾知识分子所进行的关于“何以为我”的艰难思辨与文化播种,不仅是对殖民统治的无声抵抗,更是在台湾现代史进程中,一次至关重要的自我定位尝试。他们所留下的文化遗产,至今仍是理解台湾社会精神结构的关键所在。 本书适合对东亚现代史、殖民地文化研究、知识分子史及台湾社会思潮变迁感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趙勳達


  新北市板橋人,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曾任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後研究員、國立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研究科客員研究員(日本)。現為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地球村美日語中心日語教師。專長為日治時期台灣文學與文化思潮研究、孫中山研究。著有《《台灣新文學》(1935~1937)定位及其抵殖民精神研究》(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6)、《狂飆時刻: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高峰期(1930~1937)》(台南:台灣文學館,2011)。

图书目录

序 7
導言 9

第一章 「大眾」的抬頭:一九二○年代中期以降「大眾化」的三條路徑 25

第一節 「大眾」的三種解讀 26
一、右翼知識份子的解讀:「大眾」等同於民眾、平民 29
二、左翼知識份子的解讀:「大眾」等同於無產階級 34
三、新傳統主義者的解讀:「大眾」等同於眾人 38

第二節 右翼知識份子的文化思維 39
一、「民眾」的文學 39
二、平民文學內涵的轉變之一:與普羅文學相區隔 43
三、平民文學內涵的轉變之二:與中國民族主義相區隔 47

第三節 左翼知識份子的文化思維 53
一、「大眾」的文學 53
二、「弱小民族解放論」的大眾政治 56

第四節 新傳統主義者的維新思維 61
一、兩種傳統文人:傳統主義者(traditionalist)與新傳統主義者(neo-traditionalist) 61
二、「政治上的自由主義,文化上的保守主義」:穿梭於兩個場域之間的新傳統主義者 65
三、維新是為了守成:將「大眾化」解讀為普及化 74

結語 83

第二章 「文藝大眾化」的左翼內部之爭 85

第一節 革命的1930年:國際主義大行其道的歷史背景 87
一、〈二七年綱領〉的制定及其意義 88
二、「資本主義第三期」理論的內涵 92
三、「多數者獲得」:「資本主義第三期」理論的戰術 97

第二節 不充分的台灣左翼文化思想接受狀態 101
一、對列寧主義的掌握度不足:論台灣文藝協會對列寧主義的接受 102
二、對高爾基文學的掌握度不足:從《台灣新文學》的「懸賞原稿募集」談起 109
三、對史達林主義的掌握度不足:論左翼本土主義飽受批判的困境 122
四、對島內文化場域的掌握度不足:吳坤煌與島外左翼文化論述的介入 128

第三節 誰是「正統」?:國際主義與本土主義的糾結 136
一、列寧的民族文化論述 136
二、史達林對列寧民族文化理論的深化 139
三、語言與大眾的「鍛冶場」 142
四、論爭之後:左翼知識份子的聯合陣線 147

結語 150

第三章 「文藝大眾化」的左右之爭 153

第一節 左翼文學路線的擴張與深化:論楊逵的理論建設 153
一、「真實的寫實主義」的提出 153
二、左翼大眾文學的可能性 162
三、「鄉土文學」的演繹:「殖民地文學」路線的實踐 172

第二節 左右的齟齬之一:「標語口號」式的普羅文學 182
一、三○年代初期之「標語口號」式的普羅文學路線 182
二、來自右翼陣營的批判:葉榮鐘的「第三文學論」 187
三、左翼陣營的自我反省:楊逵的論述 190

第三節 左右的齟齬之二:認識世界與改變世界之別 192
一、盧納察爾斯基的文學理論:認識世界與改變世界之別 192
二、左翼文學的三個境界:認識世界、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 195
三、熱腸與冷眼:「認識世界」的左右之別 204

第四節 左右的齟齬之三:純文藝文風的興起與《台灣文藝》的純文學化 210
一、對政治冷感的純文學 210
二、與純文學之間的角力:作為三○年代台灣文學場域之主流價值的「為人生而文學」論述 213
三、兩條純文學路徑的出現 215

結語 221

第四章 「文藝大眾化」的新舊之爭 223

第一節 通俗抑或自封 224
一、標榜通俗娛樂的《三六九小報》 224
二、通俗的狂歡效果? 228
三、通俗抑或自封 233

第二節 大眾化抑或化大眾 239
一、新傳統主義者的文心之一:對西方文學的態度 240
二、新傳統主義者的文心之二:偵探小說的書寫 243
三、新傳統主義者的文心之三:志怪小說的書寫 246
四、新傳統主義者的文心之四:緩解現代思想 259

第三節 台灣認同抑或中國想像 268
一、擺盪於台灣認同與中國想像之間:新舊文學的軌跡 268
二、新傳統主義者的族裔意識 275

第四節 1937年之後:《風月報》作為新舊文學相互競爭的場所 280
一、印刷成本暴漲導致增加篇幅勢不可行 282
二、編輯者掌握新舊文學篇幅消長的生殺大權 285
三、大力改革引發殖民當局的忌憚 286

結語 289

第五章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65909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70.5MB

图书试读

自序

  東亞區域研究近年來已成為學術界注目的範疇。不論是漢學、文學、哲學、史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皆成為傾力經營的對象。當東亞的傳統性與西方的現代性交會之後,雜揉二者的結果往往也就成為研究的課題。東亞社會接受西方現代性從來就是另類的。當西方現代性以「歷時性」的風貌呈現出發展的結果,東亞社會的現代性卻總是以「共時性」的現象出現。也因此,現代性的接受在東亞社會一直不是均質式的存在,其內部的角力與權力傾軋便造就了現代性接受上的多樣性。當然,台灣也不例外。

  一九二○年代台灣知識份子取法中國五四經驗而推展的台灣新文學運動,便是一種文學現代性的移植。不過一九二○年代的新文學運動尚處於萌芽實驗階段,對於文學現代性的探求也較專注於單一價值。然而台灣新文學運動的發展到了一九三○年代,呈現了多元並存的現代性風貌。此時的「文藝大眾化」一詞成為文學現代性的代名詞,也就理所當然成為文壇共同的信仰。「文藝大眾化」一詞在東亞社會的出現,原帶有無產階級文學的意識型態,亦即左翼色彩濃厚。然而進入了台灣社會,卻成為左、右翼知識份子,甚或傳統文人競相徵引的話語,此詞彙原有的左翼色彩也因此淡化不少,這可說是台灣文壇的一大特點。

  本書以「文藝大眾化」為關鍵詞,主張這個當時被台灣知識份子普遍視為最進步的文學話語,實則體現出台灣社會與知識份子對於現代性接受的程度。過去的台灣文學研究習慣將新舊文學領域分開討論,並且已各自形成卓然的論述。不過,在東亞區域研究的概念中,這並不是一個合理的做法。因此,本書首開先例,將日治時期台灣各類知識份子都放在同一座天平上,衡量各種知識份子之間對於文學現代性的理解以及文學實踐的實績。如此一來,才能呈現台灣文學場域接受現代性所產生的多元面貌。並且在透過與中國、日本等東亞國家的現代性接受的比較與參照之下,台灣在東亞文明中的定位以及台灣文學與文化發展的特殊性也才得以建立。

  最後,感謝恩師林瑞明先生一路以來的支持與提攜,以及陳芳明先生、陳萬益先生、游勝冠先生、柳書琴先生、陳建忠先生等師長對我的關懷與指教。當然,本書得以出版,最是需要感謝國立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的青睞與協助,在此任職博士後研究員的一年餘期間,汪榮祖主任的博學廣識與既嚴謹又極富創意的治學態度,以及康來新老師謙沖和藹、樂於與我分享各種觀點的無私精神,都對本書的完成有極大的助益。再者,審查委員陳萬益先生、陳芳明先生、陳建忠先生皆以我的成長為己任,其用心良苦讓我感念不已,這些批評與指教不僅成為本書成書時的關鍵,更成為我此後思考相關學術命題時也十分受用的意見。不僅如此,藉由人文中心所舉辦各類演講與研討會,得以接觸來自哲學、經濟學、歷史學、社會學、語言學等不同學門的觀點,也使我開拓了許多嶄新的視野。再加上人文中心所提供的優良環境,以及中心助理曉婷、玉婷、啟明的傾力相助,讓我心無旁騖地完成此書,也才有今日得以出版的可能。

  一部書的完成,需要感謝的人太多,絕非三言兩語所能道盡,所有我未能提及的師長、家人、同學、朋友們,謝謝您。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關於日治時期台灣知識分子文化思維的探討,光是書名就讓人充滿好奇,特別是「文藝大眾化」這個主題,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究竟承載了多少社會期待與時代重量。我總覺得,那段歷史的斷層感很重,對於當時的知識分子而言,要如何在日方的文化政策與台灣本土意識之間找到平衡點,本身就是一場艱難的拔河。他們所追求的「大眾化」,是真正深入基層的文化啟蒙,還是為了迎合某種時代潮流而做的姿態調整?這個「三線糾葛」的說法,點出了問題的複雜性,我想,這絕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多方勢力拉扯下的微妙光譜。尤其關注1930年代,那正是日本殖民統治進入高峰期,思想控制日益嚴密,文化菁英們的言行都必須更加謹慎,每一次的創作、每一次的論述,都可能潛藏著深層的政治意涵。光是想像他們在當時的報刊雜誌上,如何用隱晦的文字來表達對鄉土的關懷或對現代化的嚮往,就讓人心潮澎湃。這本書若能細膩描摹出那種「如履薄冰」的文化處境,絕對是研究台灣現代文學與思想史的不可多得的珍貴材料,對於我們理解今日台灣文化主體性的形成脈絡,想必有著關鍵性的啟發作用。

评分

讀完這本書的篇目介紹,我立刻聯想到那段時期台灣知識界內部觀點的分歧與張力,那種「角力」的意涵,遠比表面的學術論辯來得深刻。1930年代,隨著新文化運動的餘波未歇,加上經濟大蕭條帶來的社會問題日益浮現,知識分子面臨的抉擇不再是「要不要進步」,而是「要用什麼樣的方式進步」,以及「進步的對象是誰」。是追隨內地的現代主義思潮,還是堅守鄉土文學的根基?這中間的路線之爭,往往牽動著個人生涯的抉擇,甚至是家庭生計的考量。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剖析不同世代、不同立場的文化人,在面對「大眾化」這個共同旗幟時,各自詮釋出來的內涵差異。那種在理想與現實、本土與外來、精英與普羅大眾之間不斷擺盪的狀態,才是形塑台灣現代性的關鍵動能。如果作者能深入挖掘那些在主流論述中被忽略的聲音,將那些在夾縫中求生存、掙扎著發聲的知識群體還原出來,這本書的價值就更高了。這不只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對一段集體記憶的搶救。

评分

我認為,研究日治時期台灣知識分子的思想脈絡,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理解我們現在的文化處境。「文藝大眾化」的理想,在那個時空背景下,無疑帶有強烈的啟蒙色彩,他們試圖以文化力量來凝聚或喚醒某種集體意識。然而,歷史的弔詭之處就在於,往往越是美好的理想,在現實面前越是顯得脆弱。我很好奇,作者如何處理「成功」與「失敗」的界線?那些看似未能實現的大眾化目標,是否在無意中為後來的文化發展埋下了種子?尤其是在1937年,隨著全面戰爭爆發,知識分子面臨的選擇更加極端化,許多人被迫轉向戰時體制下的文化動員,或者徹底銷聲匿跡。這段過渡期的分析至關重要,它決定了戰後台灣知識分子如何重新定位自己。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套細膩的分析框架,讓我們不只看到他們的光芒與理想,更能理解他們在歷史洪流下的無力感與掙扎,從中汲取對當代文化論述的反思與警惕。

评分

光是書名中的「三線糾葛」就讓我浮現出許多畫面,它暗示著絕非單純的兩派對立,而是錯綜複雜的三角關係。或許一線是本土意識的堅守者,一線是傾向內地現代化的引進者,那麼「第三線」會是什麼?會不會是那些試圖在殖民體制內尋求改良、採取較為溫和的務實路線的文化工作者?或者,那「第三線」其實是夾在台灣與日本之間,一種更模糊、更依賴於經濟或職業考量的中間光譜?我希望作者能清晰地描繪出這三股力量是如何相互滲透、相互制衡的。這段時期,知識分子的政治立場常常是隱晦不明的,他們可能在公開場合發表擁護體制的言論,私底下卻是堅定的文化反抗者,這種內外層次的剝離,非常考驗研究者的眼光。能將這種心理層面的掙扎,轉化為清晰的學術論述,才是這本書的功力所在。如果能發掘出一些當時鮮為人知的文人書信或日記,那就更貼近那個時代的真實脈動了。

评分

這本書的時代聚焦在1930到1937年間,這個時期的台灣文化光譜變化極快,從早期的啟蒙思潮逐漸轉向更內斂、更注重社會寫實的趨勢,直到戰爭陰影籠罩下的轉折點。我對於那種「文化思維」的分析尤其感興趣,因為那不僅僅是文學風格的轉變,更是一種世界觀的重塑。知識分子如何理解自己作為「台灣人」在帝國體系中的位置?他們對「文化」的定義,是著眼於提升生活品質,還是作為抵抗異文化的精神堡壘?「大眾化」的嘗試,在那個訊息傳播受限的年代,究竟是透過何種媒介來實現的?是新劇、白話文小說,還是地方性的讀物?我猜想,作者必然會探討到,當知識分子試圖將高深的學理或文學技巧轉譯給一般民眾時,必然會發生意義的損耗或扭曲,這種「轉譯的困境」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如果書中能對這些媒介的傳播效果與接受度有紮實的考察,那將會是非常有力量的論證。這段時間的知識分子,簡直是在黑暗中摸索著文化的火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