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學導論 (電子書)

翻譯學導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政
图书标签:
  • 翻译学
  • 翻译理论
  • 翻译实践
  • 语言学
  • 电子书
  • 学术
  • 教材
  • 入门
  • 跨文化交流
  • 应用语言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只要你不是浪費時間,留戀迂腐的翻譯手法,只要你不是像奴隸一樣將原文字字對應於譯文,你就會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全新主題。」
──古羅馬翻譯家賀拉斯

  ▪中國翻譯「六」大潮是哪六大?
  縱觀中國翻譯史,雖然翻譯活動紛繁複雜,但不同時期亦呈現出一定的特點。筆者認為中國的翻譯可大致分為六大潮,依次為:
  (一)東漢至北宋的佛經翻譯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
  (三)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時期的西學翻譯
  (四)民國時期的社會文學翻譯
  (五)1949年後的政治文獻翻譯
(六)1978年後的實用文獻翻譯

  ▪誰能翻譯中國典籍?
  英國學者葛瑞漢(A. C. Graham)宣稱:「中國典籍由中國人翻譯是不明智的,因為多數情況下,翻譯應當由目的語母語者承擔。」(…we can hardly leave translation to the Chinese, since there are few exceptions to the rule that translation is done into,not out of,one’s own language.)
  然而,英美人士翻譯中國典籍,問題也很多:誤解、扭曲和勉強現象較多。許淵沖說:「不少人認為中詩英譯,應該是英美漢學家的事,因為他們的表達能力更強;但是外國學者對中文的理解卻可能不如中國學者,所以最好是中外學者合譯。但是在翻譯某些典籍時,外國學者翻譯的和中外合作的譯文讀起來卻都不如一個中國譯者的譯文,這就說明翻譯的關鍵在於譯者的理解力。如果中國譯者對漢詩的理解足夠深,又有足夠的能力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那就可能譯得比英美譯者,甚至比中外學者合譯的作品更好。」

  ▪何謂「深化」的翻譯?
  「深化」包括加詞、分譯等法,即將原詩中的普通名詞深化為更具體的普通名詞,將某些意象具體化,使讀者更加明了。比如王昌齡〈出塞〉中的名句「萬里長征人未還」,中國讀者很容易就能掌握詩歌的意象,即連年的邊界戰爭使許多戰士失去生命。不過西方讀者大概不太了解中國長城一帶連年的戰爭,因此若要將「人」直譯為people就缺少味道。這時,可以譯為soldiers將人具體化為士兵,即「深化」。加詞法也是「深化」的方法之一,比如「人閒桂花落」中,有人加「看」,有人加「聽」,有人加「讓」。此外,還有分譯法,如林語堂把辛棄疾〈採桑子〉中的「愁滋味」分開譯成bitter and sour,也是將「愁」具體化。

  【本書特色】
  本書以知識梳理為主,以具體實用為綱,以簡潔易懂為本,將翻譯與其他領域的關聯進行概括性介紹,內容涉及翻譯與當代翻譯與語言、翻譯與哲學、翻譯與文化、文體與翻譯、翻譯主體性、不可譯性、翻譯理論、翻譯研究方法、翻譯技術等,希冀使其成為翻譯相關學科的知識小百科。全書共十五講,每一講結尾都附有思考題,以便讀者加深理解和掌握。
  本書供英語和翻譯專業本科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供對翻譯研究感興趣的人士作為參考用書。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 --- 书名: 论现代城市规划中的生态韧性与社会公平 作者: 张伟 教授 出版社: 时代建筑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5月 --- 简介: 在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浪潮与气候变化挑战面前,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聚落核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本书《论现代城市规划中的生态韧性与社会公平》深入探讨了当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中的两大核心议题:如何构建能够抵御和快速从外部冲击(如自然灾害、疫情、经济波动)中恢复的“生态韧性”系统,以及如何在资源分配、空间布局与公共服务中实现更深层次的“社会公平”。 本书并非对现有规划范式的简单复述,而是立足于全球城市化加速的现实背景,结合跨学科的研究视角,试图为后疫情时代和低碳转型背景下的城市治理提供一套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第一部分:现代城市挑战与规划范式的重塑 本书首先回顾了二十世纪以来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从早期的功能分区、理性主义到后现代的批判性地域主义。作者指出,传统的以效率和增长为导向的规划模式在应对非线性风险和系统性危机时显得力不从心。 气候风险与城市脆弱性: 详细分析了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构成的直接威胁。书中引入了“系统性脆弱性指数”(SVI),用以量化城市在生态、社会和经济层面的薄弱环节。 城市化与空间不平等: 考察了全球范围内城市扩张与贫富分化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飞地化”(Enclaves)和“空间隔离”(Spatial Segregation)现象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规划决策如何无意或有意地固化社会阶层差异。 第二部分:生态韧性:从“适应”到“共生”的转变 韧性(Resilience)不再仅仅是抵抗冲击的能力,更是城市系统在压力下进行自我组织、学习和转型的能力。本书将生态学的原理引入城市规划,主张将城市视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生态系统。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集成: 详细阐述了在城市尺度推广绿色基础设施的必要性。这包括雨水花园、城市湿地、屋顶绿化以及生态廊道的构建。书中提供了多个国际案例,说明如何通过整合蓝绿网络来管理水文循环、降低热岛效应,并增强生物多样性。 关键基础设施的冗余与多样性: 探讨了能源、交通和通信系统的韧性设计。作者强调,单一依赖性的中心化系统是最大的风险源。因此,分散式能源网络(如微电网)、多模态交通系统和社区自给自足的能力是提升整体韧性的关键。 时间维度下的韧性管理: 韧性规划要求从“项目驱动”转向“过程管理”。书中引入了“预见性规划”(Anticipatory Planning)的概念,强调对未来“黑天鹅”事件的常态化情景模拟与预案制定。 第三部分:社会公平:规划中的伦理立场与实践工具 社会公平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成功的终极标准。本书认为,缺乏公平性的韧性设计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往往将风险转移给最弱势的群体。 正义规划的理论基础: 梳理了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在城市空间维度上的应用。重点讨论了“分配正义”(Distributive Justice)和“承认正义”(Recognition Justice)在规划决策中的体现。 “共享城市”的空间重构: 针对住房危机、交通可达性和公共空间质量的差异,本书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打破社会隔离的规划策略。这包括: 包容性分区(Inclusionary Zoning)的优化: 确保不同收入群体在优质社区中拥有合理的居住比例。 公共交通导向性发展(TOD)的公平性审查: 确保TOD项目不仅服务于通勤效率,更要惠及低收入社区的就业和生活需求。 社区主导的规划(Community-Led Planning): 探讨如何通过赋权工具,让边缘化群体深度参与到规划决策过程中,确保规划成果真正反映其需求。 环境不公的测绘与干预: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城市中的环境污染源、热点区域和公共资源匮乏区域进行精细化测绘,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干预措施,以实现环境正义。 第四部分:治理创新与跨界合作 本书的最后部分着眼于实现宏伟目标的制度保障。现代城市问题错综复杂,单靠政府部门的传统科层制已无法有效应对。 公私伙伴关系(PPP)的伦理边界: 审视了当前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强调在引入市场效率的同时,必须警惕将公共利益私有化的风险,并设计明确的社会责任条款。 跨部门协同治理模型: 强调规划、环保、社会保障和财政部门之间建立无缝衔接的决策机制。特别是提倡建立“韧性理事会”,吸纳科学家、社区代表和私营部门共同制定风险应对战略。 数据驱动的透明决策: 探讨了“智慧城市”技术在提升规划透明度和市民参与度方面的潜力,但同时警告过度依赖算法可能带来的“技术偏见”和对人本关怀的疏离。 总结: 《论现代城市规划中的生态韧性与社会公平》旨在提供一套平衡生态可持续性与社会包容性的规划哲学。它挑战了将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割裂处理的旧有思维,强调只有当城市系统在生态上稳定、在社会上公正时,才能真正实现长久的、高质量的发展。本书是城市规划师、政策制定者、城市管理者、环境科学家以及所有关注未来城市命运的读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

著者信息

張政,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分別在《外語教學與研究》、《外語研究》、《外語教學》、《外語與外語教學》、《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等公開發表論文50多篇,出版專著20餘部,主持社科基金課題、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哲學社會科學課題等10項。

王贇,專職作者。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講 翻譯與當代中國
 第一節 中國翻譯發展歷程
 第二節 佛經翻譯
 第三節 科技翻譯
 第四節 社會文學翻譯
 第五節 實用文獻翻譯
第二講 「意義」概說
 第一節 「意義」的概念及其複雜性
 第二節 索緒爾的意義觀與翻譯
 第三節 重估意義的確定性和客觀性
 第四節 對意義客觀性的質疑
 第五節 意義的分類
 第六節 意義討論
第三講 翻譯與哲學
 第一節 哲學、語言與翻譯
 第二節 柏拉圖的床喻和翻譯
 第三節 亞里斯多德與本質主義
 第四節 尼采的翻譯觀
 第五節 德希達——翻譯哲學的解構主義
 第六節 韋努第——譯者的隱形
第四講 翻譯與文化
 第一節 「文化」的內涵
 第二節 文化與翻譯的關係
 第三節 中西文化差異與翻譯
 第四節 文化典籍翻譯
第五講 語言與翻譯
 第一節 語言探微
 第二節 語言學與翻譯研究
第六講 中國翻譯理論(I)
 第一節 「理論」的由來
 第二節 中國翻譯活動的緣起和翻譯六大潮
 第三節 東漢至北宋的佛經翻譯
 第四節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
 第五節 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時期的西學翻譯
第七講 中國翻譯理論(II)
 第一節 民國時期的文學翻譯
 第二節 1949年後的政治文獻翻譯
 第三節 1978年後的翻譯
第八講 西方翻譯理論(I)
 第一節 古代西方翻譯理論
 第二節 中世紀時期的西方翻譯理論
 第三節 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翻譯理論
 第四節 近代西方翻譯理論
第九講 西方翻譯理論(II)
 第一節 現代西方翻譯理論
 第二節 當代西方翻譯理論
第十講 不可譯性
 第一節 可譯論與不可譯論的緣起
 第二節 不可譯性的分類
 第三節 不可譯的相關討論
第十一講 詩歌翻譯
 第一節 詩歌翻譯概述
 第二節 中西方詩歌之對比
 第三節 中西方詩歌鑒賞與翻譯
第十二講 文體與翻譯
 第一節 文體的定義及分類
 第二節 不同文體的特點及翻譯
第十三講 翻譯主體論
 第一節 翻譯主體界定
 第二節 譯者主體性在翻譯活動中的體現
 第三節 翻譯主體性與主體間性
第十四講 現代翻譯技術
 第一節 機器翻譯簡史
 第二節 機器翻譯原理
 第三節 機器翻譯的困境與未來
 第四節 機器輔助翻譯
 第五節 網路翻譯
第十五講 翻譯研究方法
 第一節 人文社會科學方法論概述
 第二節 翻譯研究領域與研究類型
 第三節 翻譯研究方法的應用
 第四節 課題與研究設計
專名與術語對照表

图书序言

  • EISBN:9789865486105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0MB

图书试读

前言

  「無通識則無專才,無通儒則無專才」。
  有關「通才」與「專才」的論述古已有之。社會需要專才,但要成為專才,必須先成為通才。翻譯專才,除了需要具備深厚的雙語知識外,還要熟諳翻譯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繫,因為翻譯並非簡單的語際轉換,它還涉及文學、藝術學、哲學、社會學、語言學、符號學、史學、美學等多重領域。一自批准大學開設翻譯專業碩士(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簡稱為MTI)以來,翻譯教學、翻譯研究、翻譯實踐等更是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翻譯學導論》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編寫的,旨在為英語及翻譯專業的大學生和研究生提供清晰完整的翻譯學脈絡,勾勒出翻譯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繫,引領其輕鬆自如地走進翻譯藝術殿堂。
本書編寫基於以下考慮:
  1. 概括性:《翻譯學導論》突顯「導」字,編者汲取國際研究成果,經過遴選和梳理,將翻譯研究領域的主要特點進行概括性介紹,並指出翻譯與其他基礎學科間的聯繫,幫助讀者縱覽翻譯學全貌,對所涉領域知其精要。
  2. 知識性:本書力求以知識介紹為主,以具體實用為綱,以簡潔易懂為本,為讀者提供翻譯相關學科的知識小百科,旨在以開闊的視野、清晰的脈絡、簡明的語言、精練的內容,給英語及翻譯專業的大學生和研究生以及翻譯愛好者以啟迪。
  3. 趣味性:為避免內容過於厚重冗長、深奧晦澀、泛泛而談、東鱗西爪等問題,本書編者在梳理經典翻譯理論與著述過程中披沙揀金,認真遴選例證,合理安排結構,反覆推敲語言,使讀者能知之、好之、樂之。
  4. 學術性:本書汲取方家時賢的學術成果,嚴格按學術規範註明出處,同時注意歸納梳理、條分縷析,儘量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據。
  全書共分十五講。第一講聚焦翻譯與當代中國文化形態的關係,廓清中國翻譯發展的過程,對中國翻譯歷史及其代表性翻譯活動進行脈絡式概覽,並選取其中規模最宏大、影響最深遠的翻譯活動進行重點分析,揭示其在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中的體現。第二講重點討論了「意義」的概念和複雜性,介紹了索緒爾的意義觀及其對翻譯的影響,重新評估了意義的客觀性和確定性,以此說明意義在翻譯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意義與翻譯的關係。第三講探討了哲學的含義以及哲學與翻譯的關係,介紹了柏拉圖、尼采、德希達以及韋努第等人的哲學思想及其對翻譯的啟示,以展示西方譯論在西方哲學思潮的影響下不斷發展的過程。第四講從「文化」的來源與內涵切入,分析了文化源頭的差異對文化發展的影響,進而探討了翻譯與文化互彰互動的關係。鑒於典籍作為文化載體的重要地位,本講結尾還簡要回顧了典籍翻譯的歷史,探討了典籍翻譯的問題與應對方略,旨在為宏觀的文化翻譯理論提供實例參考。第五講討論了語言的本質、功能、局限性,對比了中西方語言的差異,全面了解語言概貌,梳理了語言與翻譯的關係,且簡要回顧了語言學發展對於翻譯研究的深遠影響,並從語義學、語篇學、語用學和功能語言學等當今主流語言學研究角度分別論述語言學對於翻譯理論研究和實踐的指導作用,旨在為語言學與翻譯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思路。第六講和第七講追溯了「理論」一詞的由來,探討了理論與實踐的關係,然後介紹了中國翻譯活動的發展進程,並對其中的標誌性事件和翻譯家進行了評述,最後歸納出中國譯論主要涉及翻譯性質、翻譯目的、可譯性、翻譯標準、翻譯原則、語言對比、文體比較、翻譯主體性、翻譯機構等方面。第八講和第九講與前兩講編排結構有相似之處,編者將西方翻譯理論按時間順序劃分為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近代、現代、當代六個階段,梳理了不同時期西方翻譯理論發展的軌跡,重點介紹了具有代表性的翻譯家、翻譯理論家,以及他們的譯作、論著和主要翻譯思想,簡述了不同翻譯理論的淵源、發展、特點和作用等。第十講從可譯論和不可譯論的觀點談起,概述了中西方持可譯論和不可譯論觀點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由此深入討論不可譯性的分類並列舉相關例子。最後對幾組容易混淆的概念進行對比分析,以期對「不可譯性」這一譯界爭論的焦點進行較為詳細的梳理和探討。第十一講首先梳理了古今中外對於詩歌的定義,展現了翻譯名家對詩歌翻譯的不同觀點,對比了中西方詩歌的起源、發展、社會文化特徵、語言特徵,最後對中西方詩歌的鑒賞與翻譯進行了重點介紹。第十二講介紹了文體的定義及其發展演變,並對文體進行了分類,以小說、詩歌、戲劇三種文學類文體和廣告、新聞、科技、法律四種非文學類文體為線索,討論了不同文體的特點,並舉例分析了相應的翻譯策略,也指出了譯者主體性在不同文體翻譯中的體現。第十三講透過追溯西方哲學家關於主體性問題的研究,引出對主客體概念的討論,並介紹了不同翻譯理論家對該問題的不同看法,探討了譯者主體性的發揮在筆譯和口譯活動中的不同體現。第十四講首先梳理了機器翻譯的歷史,詳述了機器翻譯的原理、過程和方法,分析了機器翻譯的難點以及影響機器翻譯品質的因素,對機器輔助翻譯與翻譯記憶、機器輔助翻譯與語料庫的關係、機器輔助翻譯的利與弊進行了簡要的論述;本講還分析了網路翻譯的特點,旨在較全面地呈現機器翻譯的發展概貌。第十五講首先概述了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和體系,為分析和解釋翻譯現象奠定基礎,並介紹了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歸納法與演繹法、實證研究等研究方法及其應用,最後透過案例進一步說明如何選題、如何撰寫翻譯研究的學術論文等,旨在幫讀者架構翻譯研究基礎。
每講結尾均列出思考題,旨在幫助讀者鞏固知識要點,加深印象,及時總結與吸收。書後還附有常用的翻譯專名與術語對照表,供讀者查閱。
  本書中引用、借鑑、吸納了前輩時賢的觀點、論述及研究成果,並按照學術研究慣例和規範進行了標註。同時,囿於我們的學術視野和認識能力,尚有許多富有新意的研究成果沒有得到介紹、引述,祈望見諒。

編者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翻譯學導論(電子書)》的封面設計,說實話,有點讓我這個老讀者感到意外。它走的是一種比較簡約的現代風格,字體排版俐落,配色大膽地選用了高飽和度的藍綠色調,給人一種既專業又帶點科技感的印象。不過,我光是看著封面,就忍不住開始在心裡盤算,這本書的內核究竟會不會像它的外表一樣,是走前衛路線,還是其實骨子裡還是那套紮實穩重的理論框架?畢竟,翻譯學這門學問,既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又不斷被新媒體和AI技術衝擊,內容的平衡拿捏非常關鍵。我尤其好奇,在「電子書」這個載體下,它是否會利用到數位化的優勢,比如加入更多互動式的案例連結,或者提供一些線上資源的導引,而不僅僅是把紙本書的內容直接數位化。如果只是後者,那對我來說吸引力就沒那麼大了。我期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重新梳理和定義「翻譯」這回事,而不只是複述那些教科書上的陳腔濫調。從這個外觀來看,它似乎想傳達一種「這是面向未來的翻譯學」的訊息,但實際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才是真正決定這本書價值的地方。

评分

總體來說,對於一本定位於「導論」的書籍,它的問題界定能力和理論概括的精準度是衡量其優劣的兩把尺。我希望這本書不是試圖塞入過於龐雜的細枝末節,讓人眼花繚亂,而是能夠清晰地勾勒出翻譯學這塊領域的整體版圖,讓初學者能建立起穩固的知識骨架。在理論的鋪陳上,我更青睞那種能展現「辯證思考」的寫法,也就是說,作者不只是羅列A理論與B理論,而是能解釋它們在何種條件下會互相補充,又在何種情境下會產生衝突。此外,一本好的導論,應當具備足夠的「啟發性」,它應該能激發讀者去思考「還有哪些問題尚未被解答」,而不是讀完後讓人覺得「我已經知道所有答案了」。如果這本電子書能在結尾處,巧妙地指出未來翻譯研究的幾條潛在研究路徑,並提供適當的參考文獻指引,讓讀者感受到這是一扇不斷向外延伸的門,而不是一個封閉的知識終點,那麼它在台灣學術界中的地位就會更加穩固了。

评分

閱讀體驗上,作為一本電子書,它的排版細節處理得如何,對我的專注度影響極大。畢竟,翻譯學的文本往往包含大量的術語對照、引文引用和理論模型圖表。如果這些圖表在小螢幕上呈現得模糊不清,或者關鍵術語的標註不夠即時(比如點擊可彈出解釋),那麼閱讀的流暢度就會大打折扣。我特別留意了它對專業術語的處理方式。在學術閱讀中,我最怕遇到一種情況:作者用了一個生僻的術語概念,卻沒有明確指出它在當前學界主流中的對應位置,導致讀者需要頻繁跳轉去查閱其他文獻。這本電子書的介面設計,似乎非常強調「批註」和「高亮」功能的可自訂性,這對於學術研究者來說是個實用功能。然而,如果這些互動功能只是流於形式,沒有真正強化知識的吸收效率,那它就失去了「電子書」相較於實體書的優勢。我希望它能提供更智慧化的閱讀輔助,而不是僅僅是一個可翻頁的PDF版本。

评分

翻開目錄的瞬間,我的閱讀雷達立刻進入了高度警戒狀態。我很在意作者是如何組織章節的邏輯線索的。是從歷史演變開始爬梳,逐步深入到當代理論的辯證,還是反其道而行,先拋出幾個極具爭議性的當代翻譯難題,再回溯尋找理論支撐?我注意到幾個關鍵詞的排列組合,像是「文化轉碼」、「權力結構分析」以及「後殖民視角下的譯者主體性」,這些字眼本身就暗示著這本書的取向不會是單純的「對等論」與「功能論」的機械對比。這讓我想起多年前某本經典翻譯學著作,它在理論詮釋上雖然嚴謹,但對於實務操作的銜接點描述得較為薄弱。因此,我這次非常期待這本電子書能否在理論的懸空處,搭起一座通往實際翻譯情境的橋樑。如果能針對不同文類(例如:文學、科技文件、影視字幕)的翻譯策略,提供更細緻的脈絡分析,那無疑是極大的加分項。總體來說,目錄結構的編排,初步來看,展現了一種試圖超越傳統框架的野心,但最終的評斷仍取決於內容的說服力。

评分

從台灣學術環境的角度來看待這本《翻譯學導論》,我會非常關心它如何處理「華語翻譯」的特殊性。我們身處的文化語境,在與西方(特別是歐美)主流學術對話時,經常面臨「主體性被邊緣化」的困境。我期望看到作者能夠深入探討,當我們在研究全球化語境下的翻譯策略時,如何有效地將台灣本土的語言現象、文化特徵和譯介史觀點納入理論建構之中,而不只是將其視為對西方理論的被動套用。例如,在討論翻譯倫理時,是否會觸及到政治敏感度對譯者決策的影響?在討論術語規範化時,是否會考量到台灣與大陸在用詞上的差異性與選擇?如果這本書能提供紮實的案例分析,並且這些案例能夠直接連結到我們日常接觸到的文本(例如台灣的文學翻譯、或是本地化的影視文本),那麼它對在地學生的價值就不可估量。否則,如果內容過於聚焦於歐美文本的翻譯研究,對我們來說,就只是一本「理論的轉述」,而非「本土的建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