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學導論 (電子書)

翻譯學導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政
圖書標籤:
  • 翻譯學
  • 翻譯理論
  • 翻譯實踐
  • 語言學
  • 電子書
  • 學術
  • 教材
  • 入門
  • 跨文化交流
  • 應用語言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隻要你不是浪費時間,留戀迂腐的翻譯手法,隻要你不是像奴隸一樣將原文字字對應於譯文,你就會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全新主題。」
──古羅馬翻譯傢賀拉斯

  ▪中國翻譯「六」大潮是哪六大?
  縱觀中國翻譯史,雖然翻譯活動紛繁複雜,但不同時期亦呈現齣一定的特點。筆者認為中國的翻譯可大緻分為六大潮,依次為:
  (一)東漢至北宋的佛經翻譯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
  (三)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時期的西學翻譯
  (四)民國時期的社會文學翻譯
  (五)1949年後的政治文獻翻譯
(六)1978年後的實用文獻翻譯

  ▪誰能翻譯中國典籍?
  英國學者葛瑞漢(A. C. Graham)宣稱:「中國典籍由中國人翻譯是不明智的,因為多數情況下,翻譯應當由目的語母語者承擔。」(…we can hardly leave translation to the Chinese, since there are few exceptions to the rule that translation is done into,not out of,one’s own language.)
  然而,英美人士翻譯中國典籍,問題也很多:誤解、扭麯和勉強現象較多。許淵沖說:「不少人認為中詩英譯,應該是英美漢學傢的事,因為他們的錶達能力更強;但是外國學者對中文的理解卻可能不如中國學者,所以最好是中外學者閤譯。但是在翻譯某些典籍時,外國學者翻譯的和中外閤作的譯文讀起來卻都不如一個中國譯者的譯文,這就說明翻譯的關鍵在於譯者的理解力。如果中國譯者對漢詩的理解足夠深,又有足夠的能力用英語錶達自己的思想,那就可能譯得比英美譯者,甚至比中外學者閤譯的作品更好。」

  ▪何謂「深化」的翻譯?
  「深化」包括加詞、分譯等法,即將原詩中的普通名詞深化為更具體的普通名詞,將某些意象具體化,使讀者更加明瞭。比如王昌齡〈齣塞〉中的名句「萬裏長徵人未還」,中國讀者很容易就能掌握詩歌的意象,即連年的邊界戰爭使許多戰士失去生命。不過西方讀者大概不太瞭解中國長城一帶連年的戰爭,因此若要將「人」直譯為people就缺少味道。這時,可以譯為soldiers將人具體化為士兵,即「深化」。加詞法也是「深化」的方法之一,比如「人閒桂花落」中,有人加「看」,有人加「聽」,有人加「讓」。此外,還有分譯法,如林語堂把辛棄疾〈採桑子〉中的「愁滋味」分開譯成bitter and sour,也是將「愁」具體化。

  【本書特色】
  本書以知識梳理為主,以具體實用為綱,以簡潔易懂為本,將翻譯與其他領域的關聯進行概括性介紹,內容涉及翻譯與當代翻譯與語言、翻譯與哲學、翻譯與文化、文體與翻譯、翻譯主體性、不可譯性、翻譯理論、翻譯研究方法、翻譯技術等,希冀使其成為翻譯相關學科的知識小百科。全書共十五講,每一講結尾都附有思考題,以便讀者加深理解和掌握。
  本書供英語和翻譯專業本科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供對翻譯研究感興趣的人士作為參考用書。

著者信息

張政,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分別在《外語教學與研究》、《外語研究》、《外語教學》、《外語與外語教學》、《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等公開發錶論文50多篇,齣版專著20餘部,主持社科基金課題、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哲學社會科學課題等10項。

王贇,專職作者。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講 翻譯與當代中國
 第一節 中國翻譯發展歷程
 第二節 佛經翻譯
 第三節 科技翻譯
 第四節 社會文學翻譯
 第五節 實用文獻翻譯
第二講 「意義」概說
 第一節 「意義」的概念及其複雜性
 第二節 索緒爾的意義觀與翻譯
 第三節 重估意義的確定性和客觀性
 第四節 對意義客觀性的質疑
 第五節 意義的分類
 第六節 意義討論
第三講 翻譯與哲學
 第一節 哲學、語言與翻譯
 第二節 柏拉圖的床喻和翻譯
 第三節 亞裏斯多德與本質主義
 第四節 尼采的翻譯觀
 第五節 德希達——翻譯哲學的解構主義
 第六節 韋努第——譯者的隱形
第四講 翻譯與文化
 第一節 「文化」的內涵
 第二節 文化與翻譯的關係
 第三節 中西文化差異與翻譯
 第四節 文化典籍翻譯
第五講 語言與翻譯
 第一節 語言探微
 第二節 語言學與翻譯研究
第六講 中國翻譯理論(I)
 第一節 「理論」的由來
 第二節 中國翻譯活動的緣起和翻譯六大潮
 第三節 東漢至北宋的佛經翻譯
 第四節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
 第五節 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時期的西學翻譯
第七講 中國翻譯理論(II)
 第一節 民國時期的文學翻譯
 第二節 1949年後的政治文獻翻譯
 第三節 1978年後的翻譯
第八講 西方翻譯理論(I)
 第一節 古代西方翻譯理論
 第二節 中世紀時期的西方翻譯理論
 第三節 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翻譯理論
 第四節 近代西方翻譯理論
第九講 西方翻譯理論(II)
 第一節 現代西方翻譯理論
 第二節 當代西方翻譯理論
第十講 不可譯性
 第一節 可譯論與不可譯論的緣起
 第二節 不可譯性的分類
 第三節 不可譯的相關討論
第十一講 詩歌翻譯
 第一節 詩歌翻譯概述
 第二節 中西方詩歌之對比
 第三節 中西方詩歌鑒賞與翻譯
第十二講 文體與翻譯
 第一節 文體的定義及分類
 第二節 不同文體的特點及翻譯
第十三講 翻譯主體論
 第一節 翻譯主體界定
 第二節 譯者主體性在翻譯活動中的體現
 第三節 翻譯主體性與主體間性
第十四講 現代翻譯技術
 第一節 機器翻譯簡史
 第二節 機器翻譯原理
 第三節 機器翻譯的睏境與未來
 第四節 機器輔助翻譯
 第五節 網路翻譯
第十五講 翻譯研究方法
 第一節 人文社會科學方法論概述
 第二節 翻譯研究領域與研究類型
 第三節 翻譯研究方法的應用
 第四節 課題與研究設計
專名與術語對照錶

圖書序言

  • EISBN:9789865486105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0MB

圖書試讀

前言

  「無通識則無專纔,無通儒則無專纔」。
  有關「通纔」與「專纔」的論述古已有之。社會需要專纔,但要成為專纔,必須先成為通纔。翻譯專纔,除瞭需要具備深厚的雙語知識外,還要熟諳翻譯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繫,因為翻譯並非簡單的語際轉換,它還涉及文學、藝術學、哲學、社會學、語言學、符號學、史學、美學等多重領域。一自批準大學開設翻譯專業碩士(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簡稱為MTI)以來,翻譯教學、翻譯研究、翻譯實踐等更是呈現齣一派欣欣嚮榮的景象。《翻譯學導論》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編寫的,旨在為英語及翻譯專業的大學生和研究生提供清晰完整的翻譯學脈絡,勾勒齣翻譯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繫,引領其輕鬆自如地走進翻譯藝術殿堂。
本書編寫基於以下考慮:
  1. 概括性:《翻譯學導論》突顯「導」字,編者汲取國際研究成果,經過遴選和梳理,將翻譯研究領域的主要特點進行概括性介紹,並指齣翻譯與其他基礎學科間的聯繫,幫助讀者縱覽翻譯學全貌,對所涉領域知其精要。
  2. 知識性:本書力求以知識介紹為主,以具體實用為綱,以簡潔易懂為本,為讀者提供翻譯相關學科的知識小百科,旨在以開闊的視野、清晰的脈絡、簡明的語言、精練的內容,給英語及翻譯專業的大學生和研究生以及翻譯愛好者以啟迪。
  3. 趣味性:為避免內容過於厚重冗長、深奧晦澀、泛泛而談、東鱗西爪等問題,本書編者在梳理經典翻譯理論與著述過程中披沙揀金,認真遴選例證,閤理安排結構,反覆推敲語言,使讀者能知之、好之、樂之。
  4. 學術性:本書汲取方傢時賢的學術成果,嚴格按學術規範註明齣處,同時注意歸納梳理、條分縷析,儘量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據。
  全書共分十五講。第一講聚焦翻譯與當代中國文化形態的關係,廓清中國翻譯發展的過程,對中國翻譯歷史及其代錶性翻譯活動進行脈絡式概覽,並選取其中規模最宏大、影響最深遠的翻譯活動進行重點分析,揭示其在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中的體現。第二講重點討論瞭「意義」的概念和複雜性,介紹瞭索緒爾的意義觀及其對翻譯的影響,重新評估瞭意義的客觀性和確定性,以此說明意義在翻譯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意義與翻譯的關係。第三講探討瞭哲學的含義以及哲學與翻譯的關係,介紹瞭柏拉圖、尼采、德希達以及韋努第等人的哲學思想及其對翻譯的啟示,以展示西方譯論在西方哲學思潮的影響下不斷發展的過程。第四講從「文化」的來源與內涵切入,分析瞭文化源頭的差異對文化發展的影響,進而探討瞭翻譯與文化互彰互動的關係。鑒於典籍作為文化載體的重要地位,本講結尾還簡要迴顧瞭典籍翻譯的歷史,探討瞭典籍翻譯的問題與應對方略,旨在為宏觀的文化翻譯理論提供實例參考。第五講討論瞭語言的本質、功能、局限性,對比瞭中西方語言的差異,全麵瞭解語言概貌,梳理瞭語言與翻譯的關係,且簡要迴顧瞭語言學發展對於翻譯研究的深遠影響,並從語義學、語篇學、語用學和功能語言學等當今主流語言學研究角度分別論述語言學對於翻譯理論研究和實踐的指導作用,旨在為語言學與翻譯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思路。第六講和第七講追溯瞭「理論」一詞的由來,探討瞭理論與實踐的關係,然後介紹瞭中國翻譯活動的發展進程,並對其中的標誌性事件和翻譯傢進行瞭評述,最後歸納齣中國譯論主要涉及翻譯性質、翻譯目的、可譯性、翻譯標準、翻譯原則、語言對比、文體比較、翻譯主體性、翻譯機構等方麵。第八講和第九講與前兩講編排結構有相似之處,編者將西方翻譯理論按時間順序劃分為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近代、現代、當代六個階段,梳理瞭不同時期西方翻譯理論發展的軌跡,重點介紹瞭具有代錶性的翻譯傢、翻譯理論傢,以及他們的譯作、論著和主要翻譯思想,簡述瞭不同翻譯理論的淵源、發展、特點和作用等。第十講從可譯論和不可譯論的觀點談起,概述瞭中西方持可譯論和不可譯論觀點的代錶人物及其思想,由此深入討論不可譯性的分類並列舉相關例子。最後對幾組容易混淆的概念進行對比分析,以期對「不可譯性」這一譯界爭論的焦點進行較為詳細的梳理和探討。第十一講首先梳理瞭古今中外對於詩歌的定義,展現瞭翻譯名傢對詩歌翻譯的不同觀點,對比瞭中西方詩歌的起源、發展、社會文化特徵、語言特徵,最後對中西方詩歌的鑒賞與翻譯進行瞭重點介紹。第十二講介紹瞭文體的定義及其發展演變,並對文體進行瞭分類,以小說、詩歌、戲劇三種文學類文體和廣告、新聞、科技、法律四種非文學類文體為線索,討論瞭不同文體的特點,並舉例分析瞭相應的翻譯策略,也指齣瞭譯者主體性在不同文體翻譯中的體現。第十三講透過追溯西方哲學傢關於主體性問題的研究,引齣對主客體概念的討論,並介紹瞭不同翻譯理論傢對該問題的不同看法,探討瞭譯者主體性的發揮在筆譯和口譯活動中的不同體現。第十四講首先梳理瞭機器翻譯的歷史,詳述瞭機器翻譯的原理、過程和方法,分析瞭機器翻譯的難點以及影響機器翻譯品質的因素,對機器輔助翻譯與翻譯記憶、機器輔助翻譯與語料庫的關係、機器輔助翻譯的利與弊進行瞭簡要的論述;本講還分析瞭網路翻譯的特點,旨在較全麵地呈現機器翻譯的發展概貌。第十五講首先概述瞭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和體係,為分析和解釋翻譯現象奠定基礎,並介紹瞭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歸納法與演繹法、實證研究等研究方法及其應用,最後透過案例進一步說明如何選題、如何撰寫翻譯研究的學術論文等,旨在幫讀者架構翻譯研究基礎。
每講結尾均列齣思考題,旨在幫助讀者鞏固知識要點,加深印象,及時總結與吸收。書後還附有常用的翻譯專名與術語對照錶,供讀者查閱。
  本書中引用、藉鑑、吸納瞭前輩時賢的觀點、論述及研究成果,並按照學術研究慣例和規範進行瞭標註。同時,囿於我們的學術視野和認識能力,尚有許多富有新意的研究成果沒有得到介紹、引述,祈望見諒。

編者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