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島語言Ⅱ (電子書)

南島語言Ⅱ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樂思
图书标签:
  • 南島語系
  • 語言學
  • 台灣原住民族語言
  • 菲律賓語系
  • 馬來西亞語系
  • 語言研究
  • 電子書
  • 學術
  • 文化
  • 人類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認識台灣原住民族各族群的語言
了解印度洋、太平洋國家語言狀況
送給南島語言學界的珍貴禮物

  白樂思(Robert Blust)教授是國際知名南島語言學權威學者,《南島語言》專書是近年來南島語言學極為重要的論著。白樂思教授著作等身,備受推崇,本書是他集大成的論著。

  南島語言北起台灣,南至紐西蘭,西至馬達加斯加島,東至復活節島,地理分布最廣,佔全球約三分之二的面積,共有一千多種語言,總人口已超過四億三千萬。南太平洋的上萬個島嶼,語言和方言的分布錯綜複雜,相關的調查研究報告散見於世界各地,白樂思教授都鉅細靡遺的敘述說明。

  2009 年本書首次正式出版,而後作者又陸續修訂補充,於 2013 年推出電子版。本譯著由六位南島語專業的學者李壬癸、張永利、李佩容、葉美利、黃慧娟、鄧芳青分工翻譯並補充註釋。

  這是第一本由單一作者執筆,試圖描述整個龐大南島語族的著作,不管在廣度與深度都很難有其他書可以超越,在南島語族 1250 個語言中,本書所提及的語言就有 812 個,在內容方面則是涵蓋了南島語族的環境及文化介紹,南島民族所居住的各個地理區塊都有涉及,並有語言結構的介紹(包括語音、音韻、構詞、句法等)、關於南島語研究的發展史、原始南島語音韻構擬、分群的假說等重新評估,作者亦提出其看法。

本書特色

  對於首次接觸南島語的讀者:提供全面的介紹和深度的內容。

  對於本身從事南島語研究的學者:本書幫助讀者能從中理解其所研究的語言在龐大的語族中所處的位置,並檢視其所研究的語言結構在廣大語族中的獨特性或其與其他語言的共通性。

  對於非從事南島語研究的學者,特別是從事歷史語言研究的讀者:本書以實例說明一個語族的親屬關係如何建立,如何構擬原始語言,在當中所需要考量的細節,以及在過程中,不同學者對於相關現象的解釋及論證。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南島語言Ⅱ (電子書)》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丰富的内容信息,且不提及原书名或任何人工智能生成痕迹。 --- 《星辰之歌:失落文明的密码》 作者: 艾莉丝·凡尔纳 出版年份: 2023年 类型: 科幻/历史悬疑/语言学 内容概述: 《星辰之歌:失落文明的密码》是一部宏大叙事与细腻考证并重的史诗级作品。故事始于当代最负盛名的古文字学家——伊芙琳·里德博士的发现。她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深处的一处未被发掘的地下神庙中,找到了成千上万块刻有奇异符号的黑色玄武岩碑文。这些符号的结构异常复杂,既非已知的印加文字,也不同于任何已知的玛雅或阿兹特克铭文体系。 里德博士很快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在人类文明史上被完全抹去的史前高度发达文明的遗迹。她将其命名为“奥里恩文明”。随着研究的深入,她发现这些碑文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或神话,而是一套完整的、基于声波频率和几何数学的“星语系统”。 小说的主线围绕着里德博士及其国际团队破解这套复杂语言展开。他们面临的挑战是空前的:这套语言没有可参照的现代或古代语言范本,其语法结构颠覆了所有已知的语言学原理。他们必须借助尖端的量子计算模拟和对古代天文学的深度理解,才能触及奥里恩文明留下的信息核心。 核心主题与探索: 一、语言的起源与极限: 本书深入探讨了语言作为信息载体的本质。奥里恩语的构建方式暗示了一种超越人类当前理解的思维模式。它似乎能直接编码物质的振动频率和宇宙的背景信息。作者通过详实的虚构语言学分析,展示了如果语言不再仅仅依赖于听觉或视觉符号,而是直接作用于认知结构时,会发生什么。读者将跟随主角们经历从“解读符号”到“重构思维”的认知飞跃。 二、失落的科技与哲学: 随着密码的逐步解锁,奥里恩文明的真实面貌逐渐浮现。他们似乎掌握了控制地磁场、甚至进行星际间通讯的技术。然而,这些技术并非以机械装置的形式存在,而是通过对特定声波频率的精确控制和“意念引导”来实现。书中详细描述了奥里恩人对时间、空间和意识的哲学理解,他们认为物质世界只是一个低频的投影,而真正的存在是更高维度的信息流。 三、历史的修正与阴谋论: 随着信息量的增加,团队发现奥里恩文明的灭亡并非自然灾害,而是一场被精心策划的“信息清洗”。他们的知识被刻意隐藏,以防止某些“错误”的理念被后世文明继承。这引出了一个巨大的历史悬念:究竟是谁,出于何种目的,成功地抹去了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国际学术界和一些强大的秘密组织对里德博士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甚至试图夺取碑文和研究成果,这使得保护知识的斗争变得异常激烈。 四、人类的未来: 最终,里德博士团队成功地破译了奥里恩文明留下的“最终信息”——一个关于如何避免文明自我毁灭的警告,以及一个指向更远宇宙的“邀请函”。这本书的结局是开放而充满希望的,它迫使读者反思,人类现有的知识体系是否已经触及了发展的瓶颈,以及我们是否准备好接收来自“过去”的、关于“未来”的智慧。 本书特色: 细节丰富的虚构语言学构建: 作者花费大量篇幅构建了奥里恩语的逻辑体系,包括其音位学、形态学和句法结构,使其读起来既神秘又具有说服力。 紧张的考古探险与学术辩论: 故事穿插了在南美高海拔地区的艰苦探险,以及主角们与保守学术界之间关于“伪科学”与“革命性发现”的激烈交锋。 多线叙事结构: 故事在现代的破解工作、奥里恩文明的“记忆片段”(通过特定的激活技术重现的影像)以及隐藏在现代历史中的零星线索之间切换,节奏紧凑。 适合读者: 对古文字学、语言学理论、古代文明失落史、以及结合硬核科学与哲学思辨的科幻小说爱好者。 --- 《雾港编年:铁轨与海盐的时代》 作者: 乔纳森·克莱尔 出版年份: 2022年 类型: 社会历史小说/工业革命/地方志 内容概述: 《雾港编年:铁轨与海盐的时代》是一部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个虚构的北方海港城市“灰礁港”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这座城市是工业革命的缩影,充满了蒸汽、煤烟、阶级对立与快速的社会变迁。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座城市从一个宁静的渔村,如何被新兴的铁路枢纽和庞大的机械制造工厂所吞噬和重塑。 主要人物与群像: 小说采用了多视角叙事,主要围绕三条相互交织的生命线展开: 1. 维克多·哈罗德(工厂主): 一个白手起家的工业巨头。他坚信效率至上,是推动灰礁港现代化的主要力量。他的故事线聚焦于资本的积累、对工人的冷酷管理,以及他内心深处对工业进程失控的恐惧。他试图用金钱和权力来定义“进步”的含义。 2. 莉迪亚·莫尔斯(工会组织者): 一位出身于底层矿工家庭的女性。她目睹了工厂带来的贫富差距和工作环境的恶化,决心为工人们争取合理的待遇和权利。她的线索充满了底层抗争、秘密集会和与警察和工厂保安的周旋。她代表着对工业化人性代价的反思。 3. 阿奇博尔德·芬奇(铁路工程师/记录者): 一位对城市变迁抱有复杂情感的记录者和规划者。他负责设计和建设穿过城市腹地的巨大高架桥和火车站。他既是现代化的推手,也是怀旧的旁观者。他的日记构成了许多关键历史事件的侧面记录。 时代的切面: 一、铁路的征服: 故事的核心冲突之一是铁路的修建。庞大的铁路网络如何切割了旧有的社区、侵占了私人土地,以及它如何彻底改变了货物流通和人口迁徙的速度。小说对蒸汽机车的轰鸣、轨道铺设的艰辛以及新式信号系统的引入有着详尽的描述。 二、港口与码头的博弈: 灰礁港不仅是一个工业中心,其海洋贸易地位也受到挑战。小说描绘了古老的帆船时代与现代化的蒸汽货轮之间的冲突,反映了全球化初期,传统贸易模式被工业力量颠覆的景象。海盐、鱼获、煤炭和钢铁的运输构成了错综复杂的经济网络。 三、社会阶级的固化与流动: 随着城市财富的集中,贫民窟的形成与富人区的扩张形成鲜明对比。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工厂区(“铁砧区”)的恶劣生活条件,以及上流社会在庄园中举办的沙龙,探讨了在快速工业化背景下,阶级身份的形成与固化。 四、城市景观的变迁: 灰礁港的物理形态在小说中是一个重要角色。从雾气弥漫的码头,到不断升高的烟囱,再到第一次引入的电灯,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充满机械美学与环境污染并存的城市画卷。 叙事风格: 克莱尔的笔法沉稳、考据扎实,语言带有浓厚的十九世纪现实主义色彩,注重环境气氛的烘托。他擅长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描绘个体命运的挣扎与坚韧,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压抑感与爆发力。 适合读者: 喜爱欧洲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社会史、对工业革命影响下的城市发展感兴趣的读者,以及偏爱厚重历史细节和复杂人物群像作品的读者。 --- 《几何心智:从毕达哥拉斯到图灵的数学生命图景》 作者: 汉斯·冯·德勒 出版年份: 2024年 类型: 科学史/哲学/数学传记 内容概述: 《几何心智:从毕达哥拉斯到图灵的数学生命图景》并非一本传统的数学教科书,而是一部深入探讨数学思想如何塑造人类文明、以及数学家们心智世界的哲学性传记。作者汉斯·冯·德勒,一位享有盛誉的科学史学家,旨在揭示那些推动数学发展的关键人物,他们的个人挣扎、偏执和突破性洞见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核心线索与章节主题: 本书选取了历史上七位对数学概念产生根本性影响的人物,以他们对“真理”的不同理解为脉络,构建了一个关于数学发展路径的宏大叙事: 第一部分:神圣的和谐(毕达哥拉斯与柏拉图): 探讨了早期人类如何将数字与宇宙秩序、道德完美联系起来。重点分析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对“万物皆数”的信念,以及这种形而上学的驱动力如何促成了第一次伟大的抽象化飞跃。 第二部分:无限的疆域(牛顿与莱布尼茨): 聚焦于微积分的发明。作者详细对比了两位巨匠在发展该工具时的哲学差异——牛顿对“流变”的直觉把握,与莱布尼茨对符号系统逻辑严谨性的追求。这里探讨了数学符号系统对思维的解放作用。 第三部分:形式的堡垒(哥德尔与图灵): 这是本书最具前瞻性的部分。它探讨了20世纪对数学基础的系统性质疑。作者深入解析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深刻哲学含义——即任何足够复杂的系统都包含无法被证明的真命题。随后,转向艾伦·图灵如何通过“图灵机”的设想,将这些抽象的逻辑问题转化为可计算的机械过程,从而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科学的基石。 哲学思辨的交织: 本书贯穿始终的核心问题是:数学是人类心智的“发明”,还是对客观存在于宇宙中的“真理”的“发现”? 作者通过对每一位数学家的生平细节描绘——例如,牛顿的炼金术追求、高斯对公开表述的谨慎、以及黎曼在患病期间对几何空间的想象——来佐证不同的观点。它展示了数学的进步往往不是线性累积,而是伴随着巨大的直觉跳跃、孤独的沉思,有时甚至是近乎疯狂的专注。 本书的独到之处: 1. 强调“心智”的构建: 作者致力于描绘数学家们是如何“思考”的,而不是仅仅罗列他们的公式。每一个定理的诞生都被置于其发明者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精神困境之中。 2. 跨越时空的对话: 结构上,作者巧妙地让不同时代的思想家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辩论,清晰地展现了数学概念的继承性与革命性。 3. 严谨的学术性与流畅的叙事性结合: 虽然内容基于深厚的学术研究,但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清晰的逻辑梳理,使得即便是复杂的高级数学概念也能被非专业读者理解其历史和哲学意义。 适合读者: 对数学史、科学哲学、逻辑学以及传记文学感兴趣的读者,尤其适合那些希望了解数字背后人类智慧如何运作的思考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白樂思(Robert Blust)


  白樂思教授是南島語學界最具權威的學者之一, 1967 年自夏威夷大學獲得人類學學士學位,之後改攻讀語言學, 1974 年取得夏威夷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在進入夏威夷大學任教之前,亦曾服務於澳洲國立大學以及荷蘭萊登大學。自 1969 迄今發表超過 200 篇的期刊論文、七本專書,以及 29 篇關於南島語研究專書的書評,專長研究領域涵蓋語音學、構詞學、原始語言構擬、分群假說以及語言與文化等方面的議題,是為多產的著作家,其所發表文章的質與量,可說當今無人能及。其所親自調查過的南島語共有 100 種,區域涵蓋台灣、菲律賓、婆羅洲、東南亞大陸、蘇門答臘、爪哇-峇厘、蘇拉維西、東印尼、麥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調查時數從 6 小時到 450 小時不等。其中,白樂思教授所調查過的台灣南島語包括:邵語、噶瑪蘭語、巴宰語、阿美語、排灣語以及賽夏語,其中整理出版的邵語辭典,內容精深、詞彙豐富,為台灣南島語詞典中的曠世巨作之一。

  此外,白樂思教授於 2010 年開始與 Stephen Trussel 合作建置南島語比較辭典(Austronesian Comparative Dictionary, www.trussel2.com/ACD),共有兩萬多筆構擬的原始形式(proto forms),這是截至目前為止最龐大的南島語研究計畫,也是白樂思教授書寫本書第八章及第九章時的基礎。白樂思教授者對於整個南島語的認識,在當今世代下幾乎無人能出乎其右,本書可謂是作者數十年研究的精華。

譯者簡介

李壬癸


  美國夏威夷大學語言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院士。

張永利

  清華大學語言所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研究員。

李佩容

  英國艾塞克斯大學描述語言學博士,現任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教授。

葉美利

  台灣師範大學英語所博士,現任清華大學台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黃慧娟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語言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鄧芳青

  澳洲國立大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图书目录

4 語音系統
4.0 介紹  
4.1 音位庫(Phoneme inventories)  
4.2 詞素結構(音段組合限制 phonotactics)
4.3 音韻規律(Phonological processes)  
4.4 換位(Metathesis)  
4.5 共謀現象(Conspiracies)  
4.6 偶然互補(Accidental Complementation)  
4.7 雙重互補(Double Complementation)  
4.8 自由變異(Free variation)  
 
5 詞彙
5.0 導論 
5.1 數詞與數詞系統  
5.2 數詞類別詞 
5.3 顏色詞  
5.4 指示詞,方位詞,方向詞  
5.5 代名詞  
5.6 隱喻  
5.7 語言名稱與問候語  
5.8 語意演變  
5.9 詞對現象  
5.10 詞彙演變  
5.11 語言古生物學  
 
6 構詞
6.0 簡介  
6.1 構詞類型    
6.2 次詞素(Submorphemes)  
6.3 成詞的重要詞綴   
6.4 環綴  
6.5 元音交替(Ablaut)  
6.6 超音段構詞  
6.7 零形構詞:詞基為命令式  
6.8 刪減構詞(Subtractive morphology)  
6.9 重疊 
6.10 三疊  
6.11 複合  
6.12 構詞變化  
 
7 句法
7.0 導論  
7.1 語態系統  
7.2 作格語言變賓格語言還是賓格語言變作格語言?  
7.3 詞序  
7.4 否定詞  
7.5 領屬結構  
7.6 詞類  
7.7 趨向詞  
7.8 命令式  
7.9 疑問句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3918
  • EISBN:978957086422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3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從台灣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在選材和切入點上,展現了一種非常獨特且珍貴的視角。它似乎在努力搭建一個跨越地理或文化藩籬的溝通橋樑,讓本地讀者能夠更容易地理解那些可能源自於不同體系或學派的理論。作者在解釋一些關鍵概念時,常常會不著痕跡地與本地讀者的既有知識背景進行對照或類比,這種「在地上」的寫作方式,極大地降低了閱讀的門檻,也讓知識的吸收變得更有效率。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者腔調,而是充滿了關懷與希望,讓人感覺到作者是真心希望這些寶貴的知識能夠被更廣泛的群眾所理解和應用。這本書的出現,感覺就像是為我們這個世代的學習者,提供了一張清晰的路線圖,引導我們深入探索一個充滿魅力的領域,絕對是值得細細品味、反覆研讀的佳作。

评分

拿到這本電子書的時候,我其實是帶著一點點「挑戰」的心態去嘗試閱讀的。畢竟,這類主題的深度內容,如果作者的敘事方式不夠引人入勝,很容易就會讓人想滑手機去看別的。然而,這本書的作者展現了一種令人驚豔的敘事功力。他/她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將複雜的理論或田野資料,轉化成可以被一般有興趣的讀者所吸收的語言。整個閱讀過程,我幾乎沒有感覺到那種「在讀教科書」的枯燥感,反而像是在聽一場精彩的講座,中間穿插的案例分析和比對,都處理得非常巧妙。特別是那些理論框架的建構,作者沒有用那種高高在上、難以理解的術語去堆砌,而是透過層層遞進的邏輯,讓你一步步跟著他的思路走,最終豁然開朗。這對於想要跨領域了解相關知識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完全不會有被排擠在外的感覺,這種對讀者友善的寫作態度,在學術出版品中真的不多見,非常值得稱讚。

评分

我對於知識的傳遞方式一直很講究,尤其是在數位時代,書籍的「體驗」變得格外重要。這本電子書在這方面給了我極大的驚喜。翻閱的流暢度、頁面切換的即時性,都做得非常到位,這代表後端製作團隊在電子化處理上下足了功夫,沒有那種粗糙的掃描感或是文字跑位的問題,閱讀的連貫性得到了極大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它在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取得了很好的平衡。雖然我還沒細讀所有章節,但從快速瀏覽的章節摘要中,可以明顯看出作者的研究視野非常開闊,不僅僅是聚焦在某個狹隘的點上,而是試圖勾勒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這種宏觀的視角,對於建立讀者的全局觀非常有幫助,它不會讓你只看到樹木,而錯過了整片森林。這本書的格局,給人一種「紮實且不失野心」的感覺,它似乎在試圖定義或重塑我們對這個領域的一些既有認知,光是這種挑戰權威的氣魄就已經很吸引人了。

评分

老實說,我對這類主題的研究成果,通常會預期看到大量的註腳和參考文獻,這固然是學術嚴謹性的體現,但有時候也會讓閱讀體驗打折。不過,這本電子書在處理引證和資料呈現上,顯得相當有節制和美感。它並沒有犧牲掉學術的嚴謹度,但卻將那些需要驗證的細節處理得相當隱晦而優雅,不會在主要論述的流暢度上造成干擾。這需要作者對自己的材料有極高的掌握度,才能做到如此收放自如。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論述中偶爾流露出的個人觀點,那種帶著謙遜的思辨,讓整本書不再只是單純的資料彙編,而是多了一層「思考的過程」的展現。讀起來讓人覺得,這不只是一份研究報告,更像是與一位思想者進行的一場深度對話,能引發讀者自己也開始反覆思考和辯證,這種互動性是電子書中很難得的品質。

评分

這本書拿到手,光看封面那個設計就讓我眼睛一亮,很有種復古又帶著點現代感的風格,設計師的品味真的很不錯。我本來對這類的學術性書籍沒抱太大期待,通常都是那種硬邦邦、字多到讓人頭昏眼花的排版,但這本的版面處理非常舒服,留白得宜,而且字體選用很細緻,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力,這點真的要給它拍拍手。從內容的編排來看,作者顯然花了很多心思在結構上,像是章節的過渡非常自然,不是那種硬生生地把資料堆砌在一起的感覺,而是像在聽一位資深學者娓娓道來,讓你很自然地就能進入那個學術的脈絡裡。光是看到目錄的劃分,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對於這個領域的掌握度有多麼精準,每一個主題的安排都像是經過深思熟慮,不會讓讀者在知識的海洋裡迷失方向。總之,光從外觀和排版來看,這本書的製作水準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對一般學術電子書的想像,讓人忍不住想趕快深入閱讀裡面的內容,期待它能帶給我什麼樣的啟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