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 (電子書)

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佐藤將之
图书标签:
  • 荀子
  • 禮治
  • 戰國
  • 諸子
  • 思想史
  • 政治哲學
  • 儒家
  • 先秦
  • 中國哲學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禮」字在全本《荀子》中出現342次,
本書以「禮」作為統攝荀子倫理體系的核心概念,

並透過「多(諸子)對一(荀子)」的比較,
理解荀子學說在先秦諸子的思想脈絡之下的定位與意義,

  本書旨在經由分析《荀子》中的「禮治論」,及其與戰國諸子思想如《墨子》、《莊子》、《管子》、《呂氏春秋》及《韓非子》等之間的關係,闡述《荀子》的政治哲學和歷史意義。全書以《荀子》的「禮」思想為中心,由三大重點展開論述:

  一、《荀子》哲學與戰國諸子思想交匯、統合的過程。
  二、《荀子》「禮治論」的淵源、建構及演變。
  三、《荀子》「禮治論」所界定「帝王」的各種角色。

  作者以縝密的剖析與論證,說明荀子是從建構國家、社會,甚至是「天、地、人」秩序的角度來思考,成就其「禮治論」,並以此影響了漢朝以降禮制國家的形成。藉由本書對《荀子》思想的爬梳,讀者當能循序漸進,一窺《荀子》禮治思想的堂奧。

  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
  ――《荀子.禮論》

儒家思想的古老根基与先秦思想的多元探索:一部关于早期中国政治哲学与伦理构建的深度考察 本书导言: 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诸子百家争鸣,为后世中华文明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石。在诸多思想流派中,儒家思想以其对“礼”与“仁”的强调,构建了一套影响深远的政治伦理体系。然而,儒家的“礼治”思想并非凭空产生,它深深植根于周代的政治传统,并与同时代其他学派的观点相互激荡、吸收与反思。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广阔的视角,跳出对单一思想家或学派的聚焦,转而探讨先秦时期思想图景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我们将深入考察在荀子之前,支撑儒家思想“礼治”理念形成的那些古老渊源,并审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国家治理、道德构建以及社会秩序维护上的不同尝试与争论。通过这种比较和溯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先秦思想的多元性是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底色。 第一部分:礼乐文明的遗产:周代政治伦理的深层结构 要理解先秦时期的任何一种政治哲学,都必须回溯到西周建立的“礼乐制度”。本书首先将详细分析周初的政治结构,阐述“礼”在维护宗法制度与社会等级中的核心功能。 1. 周礼的政治哲学基础:等级与秩序的统一 周代的“礼”不仅仅是仪式,而是一套完整的社会契约和权力分配体系。我们将剖析《周礼》、《仪礼》、《礼记》等文献中记载的礼制,探讨其如何通过明确的上下、内外、亲疏关系,实现了社会角色的固定化与国家治理的稳定性。这套制度强调“名分”与“正名”,认为社会和谐的基础在于每个人都应安守其位,履行相应的义务。这种对外部规范和制度的绝对尊重,构成了后世所有强调“治世”思想的共同起点。 2. 乐的教化功能与礼的内在精神 礼与乐在周代是密不可分的“一体两面”。乐,作为情感的表达和教化的工具,其作用在于调和和美化等级秩序。本书将讨论“乐中和”的理念,即音乐如何通过和谐的音律潜移默化地培养贵族的德行与情操。这种将审美、道德与政治功能相结合的做法,为后世的“教化”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范本。 3. 周代衰微与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 随着王权的衰落和春秋战国时代的到来,“礼崩乐坏”成为现实。这种制度性的危机,直接催生了思想家的反思。本书将分析,正是对周代理想的追怀与对现实混乱局面的不满,促使了不同学派开始构建各自的“理想国”方案。 第二部分:战国诸子的应对:从王道到霸道的多元探索 面对一个碎片化、充满冲突的战国世界,各个思想流派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国家治理方案。本书将侧重于那些与儒家形成对话、竞争或互补关系的学派。 1. 道家的自然无为与超越性 道家学派,特别是老庄思想,提供了一种对“人为制度”的根本性批判。他们主张“道法自然”,反对过度干预和繁琐的礼仪规范。本书将比较道家对“治理”的消极态度与儒家对“教化”的积极介入之间的根本分歧。道家思想的出现,为后世提供了从“制度”层面抽离出来,审视人性与自然规律的独特视角。 2. 法家的制度理性与中央集权 与儒家的德治理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法家的集权主张。本书将深入剖析商鞅、申不害、韩非等人提出的“法、术、势”理论。法家主张用严密的法律、权术的运用以及君主的权威来强制性地实现国家统一和效率最大化,这与儒家所依赖的道德感召和自我约束形成了尖锐的对立。这种制度理性与道德伦理的张力,贯穿了整个中国政治思想史。 3. 墨家的社会功利与兼爱思想 墨家学派的“兼爱”、“非攻”以及对节用、尚贤的提倡,构成了对儒家等级伦理的有力挑战。本书将考察墨家思想中对社会功利和普世关怀的强调,分析他们是如何试图用一种更具操作性和普适性的伦理体系来解决战乱带来的社会问题。墨家对“利”的关注,也迫使其他学派重新审视其理论的实践价值。 4. 名家的逻辑辩证与语言哲学 名家学派虽然在政治实践中影响力较小,但他们在逻辑和语言哲学上的贡献不容忽视。本书将探讨他们如何通过对“同”与“异”、“是非”的反复辩证,揭示了语言和概念在构建政治哲学时可能存在的陷阱与模糊性。这种对概念清晰性的追求,间接推动了后世思想家对术语定义的重视。 第三部分:思想的交融与转向:战国后期思想的整合趋势 在秦朝统一前夕,思想界出现了一种整合与重塑的趋势。各个学派开始有意识地吸收他家之长,以应对日益紧迫的统一大业。 1. 游说之术的兴起与实用主义的盛行 战国后期,谋士的地位空前提高,他们的说辞往往融合了法家的权术、儒家的仁义口号以及道家的韬晦之术。本书将分析这种“实用主义”如何影响了各家思想的表达方式,使其更贴近统治者的实际需求。 2. 诸子百家对治理复杂性的认知深化 在不断的冲突与实践中,早期思想家们逐渐意识到,单一的治理方案难以解决所有问题。道家的“清静”无法立刻平息战火;法家的“严刑”难以维持长期的社会向心力;儒家的“教化”则在乱世显得迟缓无力。这种对治理复杂性的深刻认知,促使思想的内核开始向更具包容性的方向发展,为后来的汉代“独尊儒术”中对其他学说的吸收与改造埋下了伏笔。 结语:构建思想史的立体空间 通过以上对周代遗产的回溯和对战国诸子多元探索的细致考察,本书试图描绘出一幅先秦思想的立体图景。它表明,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都不是孤立的产物,而是特定历史语境下,对既有传统进行继承、批判和综合的结果。理解这些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借鉴与抗衡,对于我们全面把握中国政治哲学(尤其是“礼治”思想的复杂起源)的深层结构至关重要。本书提供了一个理解先秦思想原初动态的框架,旨在深化读者对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理念形成过程的认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佐藤將之(Sato, Masayuki)


  1965年日本川崎市生。
  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博士。
  現為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先秦政治觀念」、「荀子哲學」以及「東亞比較思想史」。
  
  著有 The Confucian Quest for Order: The Originand Formation of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Xun Zi(《荀子禮治政治思想的形成與構造》)、《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等,及二十多篇以中、英、日以及韓文發表之期刊和專書論文。
 

图书目录

自序
導論
   
第一章 統治天下人民的帝王:《墨子》的「兼」與《荀子》
序言
第一節 〈兼愛〉的主題是否為「兼愛」?
第二節 戰國早期文獻中的「兼」
第三節 墨家的「兼」與「兼愛」:治理「天下」之君德
第四節 《荀子》的「兼」
小結

第二章 天人之間的帝王:《莊子》的「道德」與《荀子》
序言
第一節 過去對《荀子》與「道家」思想關係之研究
第二節 《莊子》和《荀子》之間的思想關係與「道德」
第三節 《史記》中的「道德」和司馬遷對莊荀思想的評論
第四節 《論語》、《孟子》及《郭店老子》中的「德」概念
第五節 《莊子》「德」概念之特色
第六節 《荀子》「德」和「道德」概念的特質與《莊子》
附論 定州竹簡《文子》「道德」概念的思想特質
小結

第三章 教化人民的帝王:《管子》「經言」諸篇的「禮論」與《荀子》
序言
第一節 過去研究對現本《管子》及其與《荀子》之間的思想關係之主要見解與問題
第二節 創造「能自律自規」的人民:〈牧民〉的思想特質與《荀子》
第三節 君王的境界與條件:〈形勢〉的思想特質與《荀子》
第四節 人民的管理與教化:〈權修〉的思想特質與《荀子》
第五節 從「一國之制」到「天下之制」:〈立政〉的思想特質與《荀子》
第六節 作為達成資源的公正分配之朝廷:〈乘馬〉的思想特質與《荀子》
小結

第四章 具備神明的帝王:《管子》諸篇中的禮論與《荀子》
序言
第一節 《管子》禮論的整體特色
第二節 《管子》中〈君臣上〉和〈君臣下〉的政治思想與《荀子》的禮治思想
小結

第五章 效法天地秩序和體現文明秩序的帝王:《呂氏春秋》的「理義」與《荀子》的「禮義」
序言
第一節 過去《呂氏春秋》和《荀子》「理」的研究評述
第二節 《呂氏春秋》的「理」和「理義」
第三節 《荀子》的「理」概念與「禮義」
小結

第六章 《荀子》的「性」論與《韓非子》的人論
序言
第一節 當代學者針對荀子與韓非之間關係的觀點
第二節 《荀子》與《韓非子》的「性」概念
第三節 《荀子》及《韓非子》的「人」觀
第四節 韓非「人趨利避害」的思想來源
小結

結論

附錄
主要參考書目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39634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7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摘錄)

  本書為筆者的第三本專書,亦是第二本試圖釐清《荀子》政治哲學的作品。回想起來,筆者研究《荀子》的端緒起於1995年春天,當時就開始攻讀荷蘭萊頓大學的博士學位。沒想到十八年來,此主題仍是筆者中國哲學研究的核心。自萊頓大學畢業後,於2002年到臺灣大學服務,主要以《荀子》為研究方向,陸續出版了與此相關主題十篇以上的期刊以及專書論文,也推動了幾項相關研究計畫和研討會,並與《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以及《漢學研究集刊》(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合作編輯了兩本「《荀子》研究」的專刊。

  然而經歷這些嘗試,始終讓筆者感到無法消弭筆者個人見解與臺灣學者觀點間的鴻溝。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筆者研究《荀子》的第一本專書The Confucian Quest for Order: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XunZi,是以英文出版且份量達五百多頁之故。在中文學界幾乎沒有提及此書,當然筆者也意識到,用英文撰寫的中國古代思想著作本身就不太適合於中文讀者。以此契機,今日得以「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為題,將歷年來研究心得在「臺大哲學叢書」出版,對於身處中文學界已過了整整十年的筆者而言也算一償宿願。

  眼尖的讀者也許察覺到本書的書名「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似乎與筆者前作的副標“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Xun Zi”(中文譯做「荀子政治思想的起源和形成」)相當類似。也許有讀者懷疑「本書是否是筆者博士研究的翻譯或修改而重新出版之作呢?」。這個答案是否定的。本書與前作的內容分別來自於不同時期的研究,並且是針對不同內容的研究成果。既然如此,筆者為何以與前作相似之主題和方向來訂定本書的書名和內容呢?筆者為何還要針對《荀子》思想淵源的相關問題撰寫第二本著作呢?這是筆者須向讀者說明、交待的事。

  回顧筆者於2001年完成萊頓大學的博士研究,即第一本《荀子》思想起源的研究時,自認對於《荀子》研究大概是告一段落了。由於當時也獲得了蔣經國基金會的贊助,遂開始研究《韓非子》等文本中的政治哲學。不過,當The Confucian Quest for Order一書於2003年出版之後,歐美學界學者開始有一些迴響。其中以金鵬程(Paul Goldin)教授、Keith Knapp教授以及Kurtis Hagen教授有較為詳細的批評與指教。批評的內容大概可以歸納為兩點:(1)戰國早中期的諸思想是否如該書論述所示,對《荀子》思想造成了影響?(2)《荀子》的思想是否是提供給統治者的呢?之所以有這些疑問,筆者承認,部分原因是來自筆者在該階段研究時未能充分闡述而引起的疑慮。

  第一點批評的主要理由是針對筆者以“ethical argumentation”(倫理論辯)和“analytical discourse”(分析論述)兩個概括性的術語,來理解戰國時代的思想脈絡,並且以所謂「稷下學者」的影響來闡述《荀子》思想的來源,然而「稷下學者」的範圍迄今未有定論。因此,當筆者主張《荀子》的思想綜合了「倫理論辯」和「分析論述」,或稷下學者的「分析論述」深刻的影響了《荀子》思想時,許多讀者難免會認為筆者提出的「影響關係」說法,欠缺具體的文本證據(筆者對此之回應請見本書序論)。關於第二點,如Hagen教授所擔憂的,在理解《荀子》思想的特質時,假如過度重視「統治者」的角色,就會忽視《荀子》思想對「倫理教育」的莫大貢獻。

  有鑒於此,筆者認為確實有必要以戰國各諸子文獻為單位,來重新探究《荀子》思想源頭,提出更有說服力的論述。然而筆者仍保留《荀子》思想的核心特色—為「綜合」和「禮治」之看法。因此在重新探討時,繼續以「綜合」和「禮治」兩個關鍵術語為切入點,配合諸子文獻來理解《荀子》思想淵源與特質的妥適性。這就是本書的書名與探討的方向,與前作類似的主因。

  本書探討的問題意識雖有繼承前作之處,但是在處理問題的方式和獲得的結論與前作並不相同。主要在於:不同於筆者在前作中利用“ethical vs. analytical”的宏觀架構來分析戰國時代的整條思想脈絡,本書採用了較微觀的分析面向,盡量避免使用概括式術語。同時,也以《墨子》、《莊子》等個別諸子思想家為基本的分析單位。筆者相信,這樣的研究方法有助於釐清某些在過去被認為是《荀子》獨有的思想或主張,實際卻是與其他諸子所共有的情況。

  呼應第二點,耐人尋味的是,本書分析出《荀子》在援用《墨子》的「兼」、《莊子》的「道德」、《管子》的「禮制」以及《呂氏春秋》的「理」(和「理義」)之思想轉換過程中,其論述方向基本上都指向於闡述作為「天下之君」的各種條件。換言之,對第二點疑問的省思和分析,反而讓筆者確認《荀子》政治哲學應是旨在「栽培能夠治理天下的帝王」。

  讀者可能還有另一個疑問:如果本書是前作之擴充或續論,那麼,若未曾閱讀過前作,是否難以理解本書的內容?就此為出發點,為了讓沒有接觸過前作的讀者易於理解本書,筆者採取了兩種方式:第一,藉由本書的序論提供了對前作內容的整理和評述。第二,更重要地,雖然在問題意識上一脈相承,但本書的論述盡量不以前作所區分的「倫理論辯」和「分析論述」為勾勒戰國時代的思想脈絡之前提,且各章的論述範圍只限制於分析的目標文本和《荀子》間可能有的思想關係,完全依據本書各章的見解來導出結論。簡言之,讀者可以將本書看作一本討論「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的獨立專書。

  然而若進一步深究:本書是否有助於充分理解《荀子》哲學的特質,筆者恐怕必須承認本書尚未能釐清《荀子》思想的整體特色。主要原因在於,本書尚未將筆者所發現的《荀子》各項特色與「性惡論」、「天人之分」等等過往許多研究關注過的思想特質相比較。在此意義上,前作和本書只能算是《荀子》研究的奠基作業(a ground work)。另以奠基作業的角度來看,本書的成果仍屬不足。由於時間的限制,本書尚未對《黃帝帛書》,以及近年越受重視的「郭店楚簡」、「上海博物館藏楚簡」等新出土文獻,和《荀子》思想之間的關係進行較為徹底的分析。而且,前作和本書對於目前流行於學界的先秦邏輯思想及語言哲學問題,以及它們對《荀子》的影響幾無探究。由於這些主題是許多學者的興趣所在,缺乏相關探討的本書或許會讓讀者感到缺憾。

  儘管如此,筆者相信如果考量到過去的《荀子》思想研究視野,大多只局限在《荀子》文本,就算涉及《荀子》與諸子思想的比較分析,多數的討論也只停留在描述「一對一」之間的異同比較層次而已。就此而論,本書的「奠基」作業相較於過去的相關研究,是能讓讀者進一步以「多(諸子思想)對一(《荀子》)」的比較方式,綜合理解《荀子》在先秦思想的各種脈絡中的定位和意義。

  說明至此,本書在論述上又有那些特色呢?首先,本書的各篇章是匯集筆者已發表、出版的期刊或專書論文(發表情形另見作者跋),然而這並非單純集結論文而成的文集,而是按計畫進行撰寫的專書著作。此一計畫得以具體實現,來自筆者2008年申請「國科會補助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寫作計畫」,並於次年獲得一年期的補助。只是在臺灣的評鑑制度普遍要求作者把自己的學術成果在具備學術審查制度的期刊發表。因此筆者每完成新的一章,就先投稿給期刊進行審查、出版。雖然本書各篇章是匯集自期刊或專書論文,但筆者相信已盡最大的努力將各篇論文轉化為專書的單章論述,在「全書」的結構中讓各章節內容保持連貫。

  就內容上,本書的核心觀點以及書中所要論證的方向,大概可歸納出三點:(1)《荀子》哲學的基本特質展現於其綜合與統合的過程;(2)這樣的思想統合是藉由「禮」和「禮義」概念來達成的,並構成《荀子》的「禮治論」;(3)禮治論界定了「治理」整體人類之帝王的各種角色。就架構上,筆者努力藉由「序論—結論」之結構來統合本書整體論述。具體而言:在基礎架構上,本書各章提供「序言」和「小結」,並於「小結」中整理摘要該章探討的主要內容;在整體架構上,提供統貫全書的「序論」和「結論」。本書除了在序論提供前作內容之評述,結論則呼應序論所提出的相關問題。因此,讀者只要閱讀本書的「序論」和「結論」,就可以掌握本書的整體內容和重點。同樣的,閱讀各章的序言和小結,也就可以清楚理解各章之梗概。

  本書各章除了闡述該章主題之戰國諸子文獻思想和《荀子》思想之間的關係之外,還盡量收集過去的相關研究,並在每章「序言」或第一節提供平均三、四頁分量的評述。再者,全書的序論對過去中國古代的「禮」概念和「儀禮論」在《荀子》思想中的角色也加以評述,讀者經過本書的整理也可以獲悉相關研究的情形。唯獨《墨子》—《荀子》思想關係的過去研究,由於涉及比較中日近代中國哲學研究的廣闊議題,字數過多所以無法收錄於第一章的序言中,只好以〈日本近代墨學研究之崛起與中日學者之墨荀思想關係論探析〉一文,另外獨立發表於《人文論叢》,敬請見諒。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簡介,馬上聯想到幾年前為了準備某個歷史選考,啃了半本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那種啃學術硬骨頭的感覺又回來了。這本《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顯然不是輕鬆的讀物,它承載著對傳統經典的敬畏與嚴謹的學術態度。我特別好奇作者在處理「戰國諸子」這個環節時,會採用何種比較研究的方法。是單純地羅列荀子與墨家、道家在禮樂觀上的異同,還是會更進一步探討在當時社會結構崩解的背景下,這些思想流派如何回應同一個時代的危機?這種跨學派的對話,往往能激發出最深刻的洞見。如果作者能夠清晰地勾勒出荀子在諸子百家中「立於中道」的艱難處境,並論證其禮法觀如何成為一種務實的社會工程學,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越了單純的文獻解讀,而成為對先秦政治哲學的深刻反思了。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標題,讓我聯想到那些在圖書館裡,翻閱著泛黃的線裝古籍,試圖在字裡行間拼湊出歷史全貌的學徒時光。探究「禮治思想的淵源」,這本身就是一項對學術誠信的考驗,因為這要求研究者不能只看荀子自己說了什麼,更要看他是從哪裡「借用」或「轉化」了什麼。我對於作者如何處理荀子與特定學派的「交集」特別感興趣。譬如說,在處理荀子對「名實相符」的強調時,會不會與當時的「名家」產生深刻的辯證關係?又或者,在強調人力可以「化性起務」的過程中,如何避免落入徹底的「人定勝天」的傲慢?如果這本書能夠以一種近乎偵探辦案的嚴謹態度,層層剝開荀子思想的「保護層」,揭示出其理論結構中那些紮根於戰國社會現實的、帶有強烈實用主義色彩的底色,那麼,這本研究成果無疑會是今年在學術領域中,值得被高度關注的一部力作。

评分

對於一個長期關注思想史的讀者來說,最讓人興奮的就是看到有新的角度來重新詮釋經典人物。荀子常被貼上「性惡論者」、「重禮法」的標籤,但他的思想體系其實遠比這複雜豐富。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挖掘「淵源」,我預期它會挑戰一些傳統上對荀子的刻板印象。例如,他對比孔子和孟子,他的「師承」觀念究竟在「禮」的層面上有多少創新?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文本證據,來證明荀子的「隆禮重法」並非僵硬的教條主義,而是一種在戰亂頻仍的時代背景下,為了維繫社會秩序所發展出來的精妙的制度設計。這類研究的難度在於,如何在高深的古文解釋中,又能提煉出對當代社會治理仍有啟發性的觀點,這需要高超的駕馭文字與思想脈絡的能力。

评分

這本關於荀子的著作,光是看到書名就覺得很有學術份量,讓人忍不住想深入探討。我個人對於先秦思想的脈絡一直很感興趣,尤其是戰國時期各家學說的碰撞,那種思想的火花實在是太迷人了。這本書顯然不是泛泛而談的通俗讀物,而是紮紮實實做過考證、爬梳過文獻的深度研究。特別是聚焦在「禮治思想的淵源」,這點非常關鍵,因為理解一個思想家如何建立他的體系,必須回溯到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對前人學說的吸收與批判。我猜測作者在書中必然會花費不少篇幅去比對《禮記》、甚至更早期的文獻中關於「禮」的論述,然後再將荀子的理論置於這個宏大的光譜下來分析其獨特性和繼承性。對於像我這樣想深入理解儒家發展史的讀者來說,這種結構清晰、邏輯嚴謹的探討,簡直是教科書等級的參考資料,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細膩地拆解荀子「性惡論」與「禮法」之間的內在聯繫。

评分

說實在的,現在市面上關於先秦諸子的書汗牛充棟,很多都是重複來回咀嚼老觀念,缺乏真正讓人眼前一亮的觀點。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明確標註了對「戰國諸子」的「研究」,我立刻判斷這應該是一部「有骨氣」的學術作品。我想像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在「宏觀的時代背景」與「微觀的文本細讀」之間切換。例如,在討論荀子如何吸收法家某些觀念,又如何巧妙地將其「儒家化」的過程中,需要極為精確的文字把握。我個人最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梳理出荀子思想體系中那些潛藏的、尚未被充分挖掘的「張力」——比如他對天道自然性的認定與他對人為政治倫理的強調之間的微妙平衡。如果能把這種張力描繪出來,這本書就成功地讓荀子「立體」起來了,而不是成為教科書裡的一個扁平符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