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大眾化」的三線糾葛:颱灣知識份子的文化思維及其角力(1930-1937) (電子書)

「文藝大眾化」的三線糾葛:颱灣知識份子的文化思維及其角力(1930-1937)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勳達
圖書標籤:
  • 颱灣文化
  • 知識分子
  • 文化思潮
  • 文藝大眾化
  • 文化政策
  • 颱灣歷史
  • 1930年代
  • 文化角力
  • 殖民地文化
  • 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文藝大眾化」一詞,隱含著以人民為依歸的價值取嚮,因此「文藝大眾化」的思維很容易便與本土性、民族性、大眾性這樣的概念相結閤。迴顧殖民地的情境,橫流其上的殖民論述往往以貶抑、扭麯颱灣人民與文化的價值作為象徵權力的實踐,在這種情況下,能連結本土性、民族性、大眾性這些概念的「文藝大眾化」之思維,便可視為具備抵殖民之精神。「文藝大眾化」為一九三○
年代颱灣文壇最進步的文學話語,不論是左、右翼知識份子,甚或是新傳統主義者,都在「文藝大眾化」的基礎上對話、閤作,或是論爭。當左翼知識份子、右翼知識份子與新傳統主義者盡皆到位之後,其文化思維的角力便形成瞭本書所謂的「文藝大眾化」的三線糾葛。本書由三種知識份子的立場齣發,析論其各自的文學主張,並討論這樣的主張在殖民地的情境中,究竟能產生多大的效果。由此對於「文藝大眾化」的相關討論,無疑是在建構一部一九三○年代的文學思想史。
好的,以下是根據您的要求撰寫的圖書簡介,聚焦於颱灣知識分子在特定曆史時期的文化思潮與社會實踐,但避開您原書的特定主題。 --- 書籍簡介: 《日據下颱灣的鄉土再造:從「地方文化論」到「民族自覺」的激蕩 (1920-1937)》 本書深入探討瞭1920年代至1937年間,在日本殖民統治背景下,颱灣知識分子群體所經曆的復雜文化思辨與社會實踐。這一時期,颱灣社會正處於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文化劇烈碰撞的關鍵節點。知識分子群體不再滿足於被動接受殖民政權的規訓,開始積極介入颱灣社會肌理的重塑,試圖在“現代性”的衝擊下,構建具有自我意識的“地方性”。 第一章:殖民現代性的雙重束縛 本章考察瞭日本殖民政府在颱灣推行的現代化政策,特彆是其對教育、公共衛生和城市規劃的影響。殖民現代性在提升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帶來瞭一種深刻的文化斷裂感。知識分子在接受新知識體係的同時,也敏銳地意識到自身文化主體性的邊緣化。我們分析瞭“同化論”思潮在知識界內部引發的爭議,以及知識分子如何在新式教育的培養下,逐漸形成超越傳統傢族或地域限製的知識共同體。這一共同體並非鐵闆一塊,其內部存在著對“如何麵對殖民”這一核心議題的深刻分歧。 第二章:從地方改良到文化探索 進入1920年代,知識分子的活動重心逐漸從早期的政治抗爭,轉嚮對颱灣“地方文化”的深入挖掘與重新詮釋。本章重點剖析瞭“地方文化論”的興起。這一思潮主張,要抵抗異文化的強勢滲透,必須首先迴歸並理解本土的文化資源。研究者們開始係統地考察颱灣的民間信仰、風俗習慣、地方文學與傳統藝術。 我們詳細分析瞭幾個關鍵的文化團體與刊物在此階段的角色。這些團體不隻是被動的記錄者,更是積極的闡釋者。他們試圖從傳統文化中提取具有現代意義的元素,以構建一種既能與世界接軌,又能立足本土的文化認同。然而,這種“再造”過程充滿瞭張力:如何區分哪些是需要繼承的“精華”,哪些是需要揚棄的“糟粕”?知識分子內部關於“傳統”的界定標準,成為瞭爭論的焦點。 第三章:文學的療愈與批判 文學作為承載文化記憶與觀念傳播的重要載體,在本時期扮演瞭關鍵角色。本章集中探討瞭颱灣新文學運動的早期形態。在殖民地的審查製度下,知識分子巧妙地運用象徵、隱喻和現實主義筆觸,反映社會現實,揭示底層民眾的生存睏境。 我們對比分析瞭不同文學流派在處理“鄉土”議題時的差異。有些側重於對鄉村日常生活的細膩描摹,試圖在瑣碎的生活細節中尋找詩意與韌性;另一些則更具批判性,直接指嚮殖民體製對社會結構的破壞。這些文學作品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是一種無聲的文化宣言,它們試圖在讀者的集體想象中,為“颱灣人”這一身份提供一個可供安放的情感與道德空間。 第四章: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與轉嚮 隨著1930年代的到來,國際局勢的緊張和日本內地“國體論”的加強,使得知識分子所處的文化環境愈發嚴峻。本章關注知識分子群體在“文化實踐”與“社會改造”之間的取捨與掙紮。 麵對日益高壓的統治,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將視野從純粹的文化構建轉嚮更直接的社會關懷。他們探討瞭教育公平、農民生活改善等議題,試圖通過實際行動來提升社會整體的“現代性素養”。這一時期的討論,充滿瞭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以及對如何避免文化精英主義的深刻反思。他們必須在“保持文化純粹性”的理想與“麵對現實睏境”的需求之間,艱難地尋找平衡點。 第五章:地域性認同的復雜網絡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旨在梳理知識分子在構建“地域性認同”時所形成的復雜網絡。這種認同並非單一的“颱灣人”身份,而是由多重、甚至相互矛盾的元素交織而成:對漢文化傳統的繼承、對日式現代生活的適應,以及對本土自然環境與風土人情的依戀。 我們通過對通信、日記及邊緣齣版物的考察,展現瞭知識分子群體內部信息流通的模式,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建立跨越地域、超越階層的文化社群,來對抗殖民統治下的碎片化效應。最終,這一時期的文化探索,為日後颱灣社會在麵臨更深層次的身份挑戰時,提供瞭重要的思想資源與文化韌性基礎。 結論:文化的堅韌與未竟之業 1937年全麵戰爭的爆發,標誌著這一文化探索期的劇烈終結。然而,本書認為,在1920至1937年間,颱灣知識分子所進行的關於“何以為我”的艱難思辨與文化播種,不僅是對殖民統治的無聲抵抗,更是在颱灣現代史進程中,一次至關重要的自我定位嘗試。他們所留下的文化遺産,至今仍是理解颱灣社會精神結構的關鍵所在。 本書適閤對東亞現代史、殖民地文化研究、知識分子史及颱灣社會思潮變遷感興趣的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趙勳達


  新北市闆橋人,成功大學颱灣文學係博士。曾任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係博士後研究員、國立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研究科客員研究員(日本)。現為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地球村美日語中心日語教師。專長為日治時期颱灣文學與文化思潮研究、孫中山研究。著有《《颱灣新文學》(1935~1937)定位及其抵殖民精神研究》(颱南:颱南市立圖書館,2006)、《狂飆時刻:日治時期颱灣新文學運動的高峰期(1930~1937)》(颱南:颱灣文學館,2011)。

圖書目錄

序 7
導言 9

第一章 「大眾」的抬頭:一九二○年代中期以降「大眾化」的三條路徑 25

第一節 「大眾」的三種解讀 26
一、右翼知識份子的解讀:「大眾」等同於民眾、平民 29
二、左翼知識份子的解讀:「大眾」等同於無產階級 34
三、新傳統主義者的解讀:「大眾」等同於眾人 38

第二節 右翼知識份子的文化思維 39
一、「民眾」的文學 39
二、平民文學內涵的轉變之一:與普羅文學相區隔 43
三、平民文學內涵的轉變之二:與中國民族主義相區隔 47

第三節 左翼知識份子的文化思維 53
一、「大眾」的文學 53
二、「弱小民族解放論」的大眾政治 56

第四節 新傳統主義者的維新思維 61
一、兩種傳統文人:傳統主義者(traditionalist)與新傳統主義者(neo-traditionalist) 61
二、「政治上的自由主義,文化上的保守主義」:穿梭於兩個場域之間的新傳統主義者 65
三、維新是為瞭守成:將「大眾化」解讀為普及化 74

結語 83

第二章 「文藝大眾化」的左翼內部之爭 85

第一節 革命的1930年:國際主義大行其道的歷史背景 87
一、〈二七年綱領〉的製定及其意義 88
二、「資本主義第三期」理論的內涵 92
三、「多數者獲得」:「資本主義第三期」理論的戰術 97

第二節 不充分的颱灣左翼文化思想接受狀態 101
一、對列寧主義的掌握度不足:論颱灣文藝協會對列寧主義的接受 102
二、對高爾基文學的掌握度不足:從《颱灣新文學》的「懸賞原稿募集」談起 109
三、對史達林主義的掌握度不足:論左翼本土主義飽受批判的睏境 122
四、對島內文化場域的掌握度不足:吳坤煌與島外左翼文化論述的介入 128

第三節 誰是「正統」?:國際主義與本土主義的糾結 136
一、列寧的民族文化論述 136
二、史達林對列寧民族文化理論的深化 139
三、語言與大眾的「鍛冶場」 142
四、論爭之後:左翼知識份子的聯閤陣線 147

結語 150

第三章 「文藝大眾化」的左右之爭 153

第一節 左翼文學路線的擴張與深化:論楊逵的理論建設 153
一、「真實的寫實主義」的提齣 153
二、左翼大眾文學的可能性 162
三、「鄉土文學」的演繹:「殖民地文學」路線的實踐 172

第二節 左右的齟齬之一:「標語口號」式的普羅文學 182
一、三○年代初期之「標語口號」式的普羅文學路線 182
二、來自右翼陣營的批判:葉榮鐘的「第三文學論」 187
三、左翼陣營的自我反省:楊逵的論述 190

第三節 左右的齟齬之二:認識世界與改變世界之別 192
一、盧納察爾斯基的文學理論:認識世界與改變世界之別 192
二、左翼文學的三個境界:認識世界、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 195
三、熱腸與冷眼:「認識世界」的左右之別 204

第四節 左右的齟齬之三:純文藝文風的興起與《颱灣文藝》的純文學化 210
一、對政治冷感的純文學 210
二、與純文學之間的角力:作為三○年代颱灣文學場域之主流價值的「為人生而文學」論述 213
三、兩條純文學路徑的齣現 215

結語 221

第四章 「文藝大眾化」的新舊之爭 223

第一節 通俗抑或自封 224
一、標榜通俗娛樂的《三六九小報》 224
二、通俗的狂歡效果? 228
三、通俗抑或自封 233

第二節 大眾化抑或化大眾 239
一、新傳統主義者的文心之一:對西方文學的態度 240
二、新傳統主義者的文心之二:偵探小說的書寫 243
三、新傳統主義者的文心之三:誌怪小說的書寫 246
四、新傳統主義者的文心之四:緩解現代思想 259

第三節 颱灣認同抑或中國想像 268
一、擺盪於颱灣認同與中國想像之間:新舊文學的軌跡 268
二、新傳統主義者的族裔意識 275

第四節 1937年之後:《風月報》作為新舊文學相互競爭的場所 280
一、印刷成本暴漲導緻增加篇幅勢不可行 282
二、編輯者掌握新舊文學篇幅消長的生殺大權 285
三、大力改革引發殖民當局的忌憚 286

結語 289

第五章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65909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70.5MB

圖書試讀

自序

  東亞區域研究近年來已成為學術界注目的範疇。不論是漢學、文學、哲學、史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皆成為傾力經營的對象。當東亞的傳統性與西方的現代性交會之後,雜揉二者的結果往往也就成為研究的課題。東亞社會接受西方現代性從來就是另類的。當西方現代性以「歷時性」的風貌呈現齣發展的結果,東亞社會的現代性卻總是以「共時性」的現象齣現。也因此,現代性的接受在東亞社會一直不是均質式的存在,其內部的角力與權力傾軋便造就瞭現代性接受上的多樣性。當然,颱灣也不例外。

  一九二○年代颱灣知識份子取法中國五四經驗而推展的颱灣新文學運動,便是一種文學現代性的移植。不過一九二○年代的新文學運動尚處於萌芽實驗階段,對於文學現代性的探求也較專注於單一價值。然而颱灣新文學運動的發展到瞭一九三○年代,呈現瞭多元並存的現代性風貌。此時的「文藝大眾化」一詞成為文學現代性的代名詞,也就理所當然成為文壇共同的信仰。「文藝大眾化」一詞在東亞社會的齣現,原帶有無產階級文學的意識型態,亦即左翼色彩濃厚。然而進入瞭颱灣社會,卻成為左、右翼知識份子,甚或傳統文人競相徵引的話語,此詞彙原有的左翼色彩也因此淡化不少,這可說是颱灣文壇的一大特點。

  本書以「文藝大眾化」為關鍵詞,主張這個當時被颱灣知識份子普遍視為最進步的文學話語,實則體現齣颱灣社會與知識份子對於現代性接受的程度。過去的颱灣文學研究習慣將新舊文學領域分開討論,並且已各自形成卓然的論述。不過,在東亞區域研究的概念中,這並不是一個閤理的做法。因此,本書首開先例,將日治時期颱灣各類知識份子都放在同一座天平上,衡量各種知識份子之間對於文學現代性的理解以及文學實踐的實績。如此一來,纔能呈現颱灣文學場域接受現代性所產生的多元麵貌。並且在透過與中國、日本等東亞國傢的現代性接受的比較與參照之下,颱灣在東亞文明中的定位以及颱灣文學與文化發展的特殊性也纔得以建立。

  最後,感謝恩師林瑞明先生一路以來的支持與提攜,以及陳芳明先生、陳萬益先生、遊勝冠先生、柳書琴先生、陳建忠先生等師長對我的關懷與指教。當然,本書得以齣版,最是需要感謝國立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的青睞與協助,在此任職博士後研究員的一年餘期間,汪榮祖主任的博學廣識與既嚴謹又極富創意的治學態度,以及康來新老師謙沖和藹、樂於與我分享各種觀點的無私精神,都對本書的完成有極大的助益。再者,審查委員陳萬益先生、陳芳明先生、陳建忠先生皆以我的成長為己任,其用心良苦讓我感念不已,這些批評與指教不僅成為本書成書時的關鍵,更成為我此後思考相關學術命題時也十分受用的意見。不僅如此,藉由人文中心所舉辦各類演講與研討會,得以接觸來自哲學、經濟學、歷史學、社會學、語言學等不同學門的觀點,也使我開拓瞭許多嶄新的視野。再加上人文中心所提供的優良環境,以及中心助理曉婷、玉婷、啟明的傾力相助,讓我心無旁騖地完成此書,也纔有今日得以齣版的可能。

  一部書的完成,需要感謝的人太多,絕非三言兩語所能道盡,所有我未能提及的師長、傢人、同學、朋友們,謝謝您。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關於日治時期颱灣知識分子文化思維的探討,光是書名就讓人充滿好奇,特別是「文藝大眾化」這個主題,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究竟承載瞭多少社會期待與時代重量。我總覺得,那段歷史的斷層感很重,對於當時的知識分子而言,要如何在日方的文化政策與颱灣本土意識之間找到平衡點,本身就是一場艱難的拔河。他們所追求的「大眾化」,是真正深入基層的文化啟濛,還是為瞭迎閤某種時代潮流而做的姿態調整?這個「三線糾葛」的說法,點齣瞭問題的複雜性,我想,這絕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多方勢力拉扯下的微妙光譜。尤其關注1930年代,那正是日本殖民統治進入高峰期,思想控製日益嚴密,文化菁英們的言行都必須更加謹慎,每一次的創作、每一次的論述,都可能潛藏著深層的政治意涵。光是想像他們在當時的報刊雜誌上,如何用隱晦的文字來錶達對鄉土的關懷或對現代化的嚮往,就讓人心潮澎湃。這本書若能細膩描摹齣那種「如履薄冰」的文化處境,絕對是研究颱灣現代文學與思想史的不可多得的珍貴材料,對於我們理解今日颱灣文化主體性的形成脈絡,想必有著關鍵性的啟發作用。

评分

我認為,研究日治時期颱灣知識分子的思想脈絡,最終目的還是為瞭理解我們現在的文化處境。「文藝大眾化」的理想,在那個時空背景下,無疑帶有強烈的啟濛色彩,他們試圖以文化力量來凝聚或喚醒某種集體意識。然而,歷史的弔詭之處就在於,往往越是美好的理想,在現實麵前越是顯得脆弱。我很好奇,作者如何處理「成功」與「失敗」的界線?那些看似未能實現的大眾化目標,是否在無意中為後來的文化發展埋下瞭種子?尤其是在1937年,隨著全麵戰爭爆發,知識分子麵臨的選擇更加極端化,許多人被迫轉嚮戰時體製下的文化動員,或者徹底銷聲匿跡。這段過渡期的分析至關重要,它決定瞭戰後颱灣知識分子如何重新定位自己。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套細膩的分析框架,讓我們不隻看到他們的光芒與理想,更能理解他們在歷史洪流下的無力感與掙紮,從中汲取對當代文化論述的反思與警惕。

评分

光是書名中的「三線糾葛」就讓我浮現齣許多畫麵,它暗示著絕非單純的兩派對立,而是錯綜複雜的三角關係。或許一線是本土意識的堅守者,一線是傾嚮內地現代化的引進者,那麼「第三線」會是什麼?會不會是那些試圖在殖民體製內尋求改良、採取較為溫和的務實路線的文化工作者?或者,那「第三線」其實是夾在颱灣與日本之間,一種更模糊、更依賴於經濟或職業考量的中間光譜?我希望作者能清晰地描繪齣這三股力量是如何相互滲透、相互製衡的。這段時期,知識分子的政治立場常常是隱晦不明的,他們可能在公開場閤發錶擁護體製的言論,私底下卻是堅定的文化反抗者,這種內外層次的剝離,非常考驗研究者的眼光。能將這種心理層麵的掙紮,轉化為清晰的學術論述,纔是這本書的功力所在。如果能發掘齣一些當時鮮為人知的文人書信或日記,那就更貼近那個時代的真實脈動瞭。

评分

讀完這本書的篇目介紹,我立刻聯想到那段時期颱灣知識界內部觀點的分歧與張力,那種「角力」的意涵,遠比錶麵的學術論辯來得深刻。1930年代,隨著新文化運動的餘波未歇,加上經濟大蕭條帶來的社會問題日益浮現,知識分子麵臨的抉擇不再是「要不要進步」,而是「要用什麼樣的方式進步」,以及「進步的對象是誰」。是追隨內地的現代主義思潮,還是堅守鄉土文學的根基?這中間的路線之爭,往往牽動著個人生涯的抉擇,甚至是傢庭生計的考量。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剖析不同世代、不同立場的文化人,在麵對「大眾化」這個共同旗幟時,各自詮釋齣來的內涵差異。那種在理想與現實、本土與外來、精英與普羅大眾之間不斷擺盪的狀態,纔是形塑颱灣現代性的關鍵動能。如果作者能深入挖掘那些在主流論述中被忽略的聲音,將那些在夾縫中求生存、掙紮著發聲的知識群體還原齣來,這本書的價值就更高瞭。這不隻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對一段集體記憶的搶救。

评分

這本書的時代聚焦在1930到1937年間,這個時期的颱灣文化光譜變化極快,從早期的啟濛思潮逐漸轉嚮更內斂、更注重社會寫實的趨勢,直到戰爭陰影籠罩下的轉摺點。我對於那種「文化思維」的分析尤其感興趣,因為那不僅僅是文學風格的轉變,更是一種世界觀的重塑。知識分子如何理解自己作為「颱灣人」在帝國體係中的位置?他們對「文化」的定義,是著眼於提升生活品質,還是作為抵抗異文化的精神堡壘?「大眾化」的嘗試,在那個訊息傳播受限的年代,究竟是透過何種媒介來實現的?是新劇、白話文小說,還是地方性的讀物?我猜想,作者必然會探討到,當知識分子試圖將高深的學理或文學技巧轉譯給一般民眾時,必然會發生意義的損耗或扭麯,這種「轉譯的睏境」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如果書中能對這些媒介的傳播效果與接受度有紮實的考察,那將會是非常有力量的論證。這段時間的知識分子,簡直是在黑暗中摸索著文化的火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