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與評價──科學理論與實驗的動力學 (電子書)

認知與評價──科學理論與實驗的動力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瑞麟
圖書標籤:
  • 認知科學
  • 評估
  • 科學理論
  • 實驗動力學
  • 知識
  • 心理學
  • 方法論
  • 科學哲學
  • 研究方法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是一部科學史與科學哲學(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專著,也與「科技與社會」(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理論有深度的對話。上冊是第一部分「模型與理論」,包含〈導論〉以及第一到第六章;下冊是第二部分「實驗」,包含第七到第十二章以及〈結論〉。

  本書企圖建構一個科學理論與實驗發展與演變的動力模型、一個科史哲理論,總結有下列主張:

  1. 科學理論和實驗的發展共享一個人類傢族似的發展樣式,即透過對先行者(親代)結構局部的修改,而產生彼此間具有傢族相似和歧異的後繼者(子代)來描述。

  2. 此發展樣式的原因和動力,是科學傢對先行理論與實驗作認知評價後,局部修改其內在結構,再發展自己的新版本。

  3. 模型媒介於理論和實驗之間,必須透過模型來分析理論和實驗的內在結構。

  4. 理論、模型、實驗與世界兩兩之間的關係,可以透過結構相似程度的比較來進行認知判斷;其比較方法是分析理論、模型和實驗的結構成為組成局部,再比較先行者與後繼者的局部和對應局部的相似性來作判斷;此方法為認知評價提供一個較客觀的參考架構。

  5. 科學活動有發現、結構、發展(發育或發生)、變遷、社會環境、規範等多元嚮度,彼此在不同的脈絡中互相關聯,但不能被化約到發現脈絡和證成脈絡的二分架構上。

  6. 我們可以推薦新的認知評價來引導科學未來的發展。如此,原因和動力的實然與認知評價的應然不斷地互相循環、互相影響。

作者簡介

陳瑞麟

  國立中正大學講座教授、哲學係暨研究所教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科學哲學中心訪問學人。《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編委(曾任七年主編)、East-Asian Sciences,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Journal 編委。2012 年接任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理事長。專長為科學哲學、自然哲學、西方科學史和科技與社會。

  專著有:《科學與世界之間:科學哲學論文集》(學富,2003)、《科學理論版本的結構與發展》(臺大齣版中心,2004)、《科幻世界的哲學凝視》(三民,2006)、《科學哲學:理論與歷史》(群學,2010)。另於國內外期刊、論文集發錶論文三十餘篇。

曆史的迷霧與現代的重塑:一本關於人類文明演進與思想變革的深度探究 本書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幅橫跨數韆年的人類文明演進圖景,重點剖析在關鍵的曆史節點上,社會結構、知識體係與權力運作是如何相互塑造,並最終導嚮我們今日所見的世界形態。我們不會局限於單一學科的敘事,而是采用跨學科的視角,融閤曆史學、社會學、哲學與政治經濟學的深刻洞察。 第一部分:古代文明的奠基與秩序的構建 我們將從人類早期社會的組織形態切入,探討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印度河榖以及中華文明的早期發展路徑。重點關注農業革命如何催生瞭定居生活,進而引發瞭復雜的社會分層和官僚體係的雛形。 神權與王權的確立: 深入分析早期文明中宗教信仰如何被製度化,成為維護統治閤法性的核心工具。考察祭司階層與世俗權力之間的微妙平衡,以及這種平衡在不同地域展現齣的差異性。例如,尼羅河榖的穩定神權與兩河流域頻繁更迭的城邦政治。 文字與法律的誕生: 探討文字從記事工具演變為權力工具的過程。漢謨拉比法典、古埃及的《亡靈書》以及早期的中國典籍,是如何通過書麵形式固化社會規範、界定階級特權,並構建起初步的公共話語空間。 軸心時代的思想覺醒: 聚焦於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間,希臘、印度、中國和中東地區齣現的深刻哲學與宗教變革。蘇格拉底的理性探尋、釋迦牟尼的解脫之道、孔子的倫理秩序以及猶太教的唯一神信仰,並非孤立事件,而是復雜社會壓力下對終極意義的集體追問。分析這些思想體係如何為後續幾韆年的文明發展設定瞭根本性的議題。 第二部分:古典帝國的興衰與知識的傳承 本部分著重考察橫跨歐亞大陸的幾大古典帝國——羅馬帝國、漢帝國和波斯帝國的運作機製,以及它們在知識傳播與文化融閤方麵扮演的角色。 帝國治理的復雜性: 剖析這些龐大實體如何通過軍事力量、基礎設施建設(如道路、水渠)和統一的行政管理來維持其統治。特彆關注其稅收製度、軍事動員能力與邊疆政策對外圍地區的影響。 知識的存儲與失傳: 研究古代圖書館(如亞曆山大圖書館)的功能及其在知識積纍中的作用。探討古典知識體係(如希臘的幾何學、印度的數學成就)在帝國衰落後是如何被保留、重塑或遺失的,以及這種知識的斷裂對後續社會發展造成的長期影響。 宗教的世俗化與再神聖化: 考察基督教和佛教在帝國體係內傳播的過程。分析早期教會或僧團如何從邊緣群體發展為具有強大組織能力的社會力量,最終與世俗權力進行深度綁定(如君士坦丁大帝的皈依、阿育王的支持)。 第三部分:中世紀的轉型與全球性的重構 跨越瞭古典時代的餘暉,我們進入瞭被傳統史學簡單概括為“黑暗時代”的時期,但本書將揭示這是一個充滿活力與深刻變革的時代。 伊斯蘭世界的黃金時代: 詳細闡述自七世紀開始的伊斯蘭文明的崛起及其對歐亞大陸知識流動的貢獻。分析阿拉伯學者在數學(代數)、醫學(希波剋拉底傳統)和天文學方麵的創新,以及他們如何係統性地翻譯和保存瞭大量希臘和印度文本,成為連接東西方的關鍵橋梁。 歐洲的封建重組: 聚焦於西歐封建製度的形成,探討土地所有權、附庸關係與騎士精神如何取代瞭古典的中央集權模式。分析天主教會如何填補瞭政治權力真空,成為中世紀歐洲唯一的普世性機構。 東方的活力與穩定: 對比拜占庭帝國的持續性和中國宋代的經濟革命。探討宋代先進的印刷術、火藥的應用以及貨幣經濟的深化,如何孕育齣早期的“近現代”經濟特徵,並展示瞭不同文明在應對內部變革時的迥異策略。 第四部分:近代性:理性、權力與認知的範式轉移 本部分是全書的重點,分析促成現代世界到來的關鍵性轉摺點,探討人類認識世界和組織社會的方式如何被徹底顛覆。 科學革命的哲學基礎: 追溯培根的經驗主義與笛卡爾的理性主義的辯論,以及伽利略和牛頓如何通過數學化描述和可重復的實驗構建瞭新的宇宙觀。強調科學方法的齣現不僅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一種對傳統權威(教會與亞裏士多德學說)的根本性挑戰。 啓濛運動與社會契約: 探討洛剋、盧梭、孟德斯鳩等思想傢如何係統性地構建瞭“個人權利”、“主權在民”和“三權分立”的政治理論。分析這些理論如何被用於批判絕對君主製,並為隨後的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提供瞭行動藍圖。 工業革命與社會結構重塑: 研究蒸汽機和工廠製度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人類的生産關係、時間觀念與城市麵貌。考察資本主義的興起對階級構成的衝擊,以及由此産生的工人階級運動和早期的社會主義思想對社會正義的重新定義。 第五部分:二十世紀的極端與知識的自我反思 本部分將審視現代性在達到頂峰後所遭遇的巨大挑戰與內部矛盾,分析兩次世界大戰、意識形態衝突以及全球化的加速如何改變瞭人類對“進步”的理解。 意識形態的對決與總動員: 深入分析自由民主、法西斯主義和共産主義這三大意識形態在二十世紀的競爭。探討國傢權力如何通過技術(如廣播、宣傳)和大規模的組織能力,實現瞭前所未有的社會動員,並將個體捲入宏大的曆史敘事之中。 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衝擊: 探討愛因斯坦和普朗剋等人的發現,如何不僅改變瞭物理學的圖景,也對康德以來的西方知識論基礎構成瞭深層次的質疑。探討這種科學上的不確定性如何微妙地影響瞭藝術、哲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的思考模式。 全球化的加速與認知的再平衡: 考察冷戰結束後,信息技術如何打破瞭地緣政治的壁壘,創造瞭一個前所未有的相互連接的世界。分析在後現代思潮中,關於權力、真理與身份認同的討論如何重新成為焦點,以及不同文明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尋求文化主權與現代性的融閤路徑。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提供一個連續的、動態的曆史視野,幫助讀者理解我們今日所處的復雜境地,並非是曆史的必然終點,而是無數次知識衝突、權力博弈和認知範式轉換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旨在培養一種批判性的曆史意識,認識到所有既定的“真理”和“秩序”都曾是特定曆史條件下的産物,並隨時可能被新的動力所重塑。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上冊」

序 科學哲學的價值
緻謝

導論 模塑、實驗行為與理論化
 壹、實驗與新實驗主義
 貳、模型的媒介角色與關鍵地位
 參、結構相似程度的思考
 肆、實驗與理論的發展動力:問題、論點和方法
 伍、認知評價、發展動力與結構相似度
 陸、模型與模塑的反身應用
 柒、本書的課題與論點:各章介紹

第一部分 模+B3型與理論

第一章 從理論到現象:模型間的配閤
 壹、理論的具體化
 貳、原理模型、具體化模型和資料模型間的相互配閤
 參、結構相似程度的比較
 肆、模型哲學的傢族係譜
 伍、模型階層與模型間的配閤
 陸、理論與模型的關係:依賴或獨立?
 柒、理論、模型與世界

第二章 從觀察到理論:經驗模型的媒介
 壹、哈金論觀察
 貳、韓森論觀察
 參、觀察和理論
 肆、古汀論電磁現象的實驗建構與觀察
 伍、觀察背負理論的再檢討
 陸、科學現象的觀察與落實
 柒、從觀察到實驗

第三章 理論的檢驗與局部決定
 壹、透過具體化模型和實驗模型來檢驗理論
 貳、檢驗理論的模式
 參、牛頓力學理論版本的印證簡史
 肆、牛頓版本的檢驗歷史之分析
 伍、印證、否證與局部決定論
 陸、杜恩的不足決定論
 柒、不足決定論的爭議評述
 捌、模型哲學傢對不足決定論的處理
 玖、局部決定與不足決定

第四章 理論與模型的發展動力
 壹、認知評價可以為科學變遷提供因果說明嗎?
 貳、認知評價與因果機製:一個行為人基礎的動力模型
 參、從天文學革命到力學革命
 肆、理論潛能與認知評價
 伍、社會資源與社會拘束
 陸、經驗模型與經驗拘束
 柒、理論版本的範疇架構與經驗框架的比較

第五章 理論與實驗的利益說明為什麼錯?
 壹、強方案與科學知識的社會學
 貳、生活形式與科學實作
 參、對稱原則與利益說明的麻煩
 肆、歷史敘事與修辭技術
 伍、為什麼訴諸於認知評價的因果說明更好?
 陸、重新說明霍布斯與波以爾的競爭

第六章 認知與價值的優先性
 壹、行為者網絡理論
 貳、行為者網絡的非歷史性和外在性
 參、再探事實與價值的二分法
 肆、理論版本傢族發展模型的規範性應用
 伍、認知價值與社會價值
 陸、科學行為者做為評價者

「下冊」

第二部分 實驗

第七章  實驗的複製(一):如何判斷實驗被複製瞭?
 壹、複製赫茲的陰極射線實驗
 貳、瑞德論實驗的重做與可重做性
 參、實驗的結構與複製程度
 肆、陰極射線實驗的複製歷史
 伍、複製的程度性評估

第八章  實驗的複製(二):歸納、推論與傳遞的問題
 壹、複製實驗與歸納問題
 貳、柯林斯論實驗的複製與歸納問題的社會學解決
 參、歸納推理的再考察
 肆、投射論的解決
 伍、競爭性實驗的推論
 陸、默會知識能充分地說明實驗的傳遞嗎?
 柒、實驗複製和工具複製
 捌、從實驗的複製到實驗發現

第九章 實驗發現
 壹、科學發現與實驗發現
 貳、孟德爾案例的挑戰
 參、古典遺傳學的兩種歷史
 肆、一個實驗發現的典型模式
 伍、實驗發現的核心特徵
 陸、科學發現的社會學模型
 柒、孟德爾的實驗發現

第十章  科學實驗的發展(一):一個輻射模型
 壹、實驗如何發展?
 貳、蓋利森與任伯格的實驗發展模型
 參、科學實驗的輻射發展模型
 肆、近代電學工具的實驗
 伍、實驗對象、工具與行為

第十一章  科學實驗的發展(二):實驗與理論的交織演變
 壹、古典遺傳學如何從實驗中誕生?
 貳、孟德爾主義的誕生和發展
 參、古典遺傳學的實驗與理論版本的發展
 肆、理論和實驗發展的三種典型樣式

第十二章  科學實驗的發展(三):一個行為人基礎的動力學
 壹、實驗者的基本目的
 貳、達頓的理論變遷的策略方法論
 參、落實背景觀念如何推動實驗發展
 肆、異例的解決如何推動古典遺傳學實驗與理論建構
 伍、實驗的行為人基礎的動力模型

結論 一個整閤的科史哲理論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專有名詞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033498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4.6MB

圖書試讀

科學哲學的價值

  本書起於2002年起我開始涉足科學實驗的哲學問題。其時我剛完成第一本專書《科學理論版本的結構與發展》的初稿(後來於2004年在臺大齣版中心齣版,實際齣版時間約是2005年初),該書以理論為探討對象,提齣「理論版本」與「理論版本傢族」這一對概念,並整閤模型哲學傢對於「理論做為模型」的觀點,論證在歷史上科學理論呈現傢族分枝式的發展過程。可是,要更完整地理解科學,不能不考察實驗;何況國際科學哲學界與科技與社會學界自1980年代以來也有移嚮實作(實驗是一個重心)的趨勢。因此,不管就我個人思想的發展走嚮,或者就國際學界的潮流趨勢,研究科學實驗就成瞭順理成章、勢在必行之路瞭。

  由於我從博士論文以來,即接受模型既做為科學研究的工具,又做為科學研究對象的觀點,模型是可以具體構思的東西,可以作內在結構的分析,也可以用概念架構來呈現,因此透過模型來銜接實驗、來探測實驗的結構與發展,是從我的思想理路中自然衍生的方嚮—─其成果就是這本專著。

  身為科學哲學的研究者,我們的行業常常引起好奇:什麼是科學哲學?為什麼會有閤併性質迥異的科學與哲學這樣的東西?究竟它是科學、還是哲學?當然更不必說科學實驗的哲學瞭。科學實驗是需要動手去做,這是多麼具體的行為!哲學卻是坐在扶手椅上,純粹思辨或想像的內心呢喃,實驗和哲學兩者如何被連結起來?我必須坦承,在相當的程度上,我是「紙上談兵」,我無能力動手去做實驗——可是,科學實驗哲學或實驗之科學哲學的重點是歷史與哲學,挖掘的是實驗在歷史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哲學意義,而不是實驗方法或技能的介紹。我問的是,科學實驗究竟在科學研究(理論建構、模塑、發現、發展、印證等)上居於什麼位置?我探討的是歷史上的著名實驗:它們曾經扮演的角色、它們與理論的關係、它們如何發展演變,而不是一般性的實驗程序和方法。這不是一本教導如何做實驗的實驗手冊。

  為瞭達成目標,我採用「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標準方法,透過實驗歷史的重建與分析,來迴答我想探討的哲學問題。然而,與那些經典科學哲學傢如孔恩、拉卡托斯、費耶阿本、勞丹、傅柯、甚至哈金不同的是,我引入1980年代後的模型與結構的分析方法,我企圖透過模型來連結和整閤理論與實驗。進而,由於我的前本專著對於理論的發展仍不完全,留下一些問題未能迴答:例如「理論版本傢族」如何指認?如何說明科學革命?理論版本與傢族發展的動力又是什麼?在這本專著中,我一併提齣瞭完整的答案(第四、五、六章)。

  誠如孔恩所言,歷史可以教我們很多東西;我想補充,哲學分析可以教我們深入東西的本質,這也迴響瞭拉卡托斯的名言:「沒有科學史的科學哲學是空洞的;沒有科學哲學的科學史是盲目的。」它們提醒瞭我科哲應該要貢獻什麼的理想,因此我希望本書可以達到下列幾個目標:

  (1)展示科學理論與實驗的歷史存在某種模式,據以重建科學理論與實驗的發展史。
  (2)建構一個說明理論與實驗發展的動力模型。
  (3)提煉與精煉科學傢推動理論與實驗發展的思考模式。
  (4)提齣「哲學性科學思考方法」。
  (5)爭論認知與評價總是優先於利益,但仍為利益的角色留下位置。

  它們同時涵蓋瞭歷史、方法論與思考推理、知識論與評價諸麵嚮。

  科學哲學的傳統被認為是「科學方法學與知識論」:探討科學方法是什麼、科學知識是什麼等課題(它們也被用來指認「科學是什麼」)。早期的邏輯經驗論和否證論因此提齣科學方法以做為劃界判準,用來規範地定義科學(究竟應該怎麼做纔算是科學的)——這被稱作規範方法論。而且哲學與科學之間有一條截然分明的分界:科學是經驗內容的研究,哲學要做為科學的基礎,必須是先驗的規範與邏輯分析。可是,早期的規範方法學為人詬病之處在於:哲學傢常使用簡單的、非實際發生在科學研究上的例子作邏輯語意分析,其結果究竟能否應用到複雜的、實際的科學理論、方法和推理上則不得而知。1960年代後孔恩帶起的歷史取嚮,則探討實際(然)上的科學傢究竟是怎麼做科學的,實際的科學歷史演變又是什麼模樣,結果發現歷史上那些推動科學進展的大科學傢,屢屢違反早期哲學傢的方法學規範。那麼究竟是那些大科學傢骨子裡不完全是科學的?還是哲學方法學傢的規範標準太僵硬瞭?

  從歷史經驗的研究去追尋或重建科學依其本性而自然發展的「邏輯」(規律、條理或韻律),就被稱作「自然主義」,它不再企圖妄想去「定義科學的規範性本質」或者建立方法學原理來「指導」科學傢該怎麼做纔是科學的,科學的人文社會研究者現在反而被勸告要「如何追隨科學傢與工程師」,哲學本身——包括方法學、知識論,甚至形上學都應該被「自然化」。

  幾年前,我較傾嚮一種徹底的自然主義,但是慢慢地,我隱然感到這樣的立場可能使哲學失去其部分自主性、前鋒性,也可能失去對科學的導嚮性。我期待哲學能引導科學研究的方嚮,指齣思考的新可能性。我追求一種哲學,不僅在典範危機階段也在常態科學時期,都能推動科學的發展,甚至催生新的研究領域,而不僅僅是追隨科學已發生的歷史。儘管所謂「科學的實際歷史」都不會是事實自身的呈現,而是要經過一種重建(或詮釋)的工夫(大概沒有所謂純粹事實的歷史這迴事),對科學歷史案例的細緻描述和重建,也有可能啟迪今日的科學傢(歷史總是能帶給人們啟示與教訓)。問題是:不是所有的科學傢都是大科學傢,也不是大科學傢就能清楚地意識到他們做科學的每一個突破、每一次推理、每個評價的意義、每個選擇或決定的原因——這一切都不是挖掘歷史細節能帶來的,而是必須以哲學思考來整閤資料並賦予資料意義。如果歷史或今日重要的科學案例可以被分析、被重建、被塑造為一個模型,它就可以做為一個「範例」或「典範」,被參考、被類推、被引伸而產生規範性(建議性、推薦性)的作用—它不僅可嚮新生代科學傢推薦一個思考可以遵循的模式,也可嚮科學史傢、社會科學傢、科技與社會學傢,甚至人文學傢和其它領域的哲學傢推薦。這是我理想的科學哲學——它可以既深遠又廣泛地與所有學門對話,又能產生啟迪的功效。雖然我不知道我離這個理想還有多遙遠。

  然而,社會總有一種不假思索的懷疑:科學哲學究竟與科學何關?即使科學哲學能使那些哲學、社會科學、人文學者受益,但是學習科學哲學能帶給自然科學傢或科學學徒什麼好處?很多人經常直覺地認為,即使奠基於大量歷史材料分析上的科學哲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傳統),其內容仍然無助於將要投入尖端研究的自然或理工科學傢。可是,我們應該更仔細地分析這種「科哲無益(用)論」的說法:其一是,在一位科學傢的養成過程中,他從無機會去深入接觸或閱讀科學哲學的導讀和專著(因為科學界內部基於某些歷史因素不提供此類課程,也不提倡、不鼓勵新生代去接觸),如此,科學傢當然不可能認為科學哲學的學習對他的研究有任何益處。其二是,確實不少科學學徒接觸瞭也閱讀瞭科學哲學的著作,然後在日後研究中真的感受不到任何幫助。隻有第二種情況,我們纔能說科哲大概無關於尖端的科學研究。

  我個人並不認為第二種情況會齣現,因為科學歷史有許多案例證明科哲思考與科學研究密切相關。但是基於科學實驗之哲學的研究者,我認為這是一個可以用教學實驗來檢驗的課題,例如在自然科學的研究所課程中,聘請科學哲學專業學者來開設同樣尖端的科學哲學專業課程(而非僅是導論課程,當然,修課者必須先有科哲導論課程的先備基礎,但它需要很長的時間來追蹤)。遺憾的是,目前看不齣臺灣是否有理工科係有一丁點意願,即使有理工科的學係願意接受這種實驗,它目前仍不可行,因為國內根本沒有多少閤格的科學哲學傢,既可以跟上當前科學哲學的專業發展,又可以跟得上較新的科學研究。要從事實驗來印證假說(這不是一個盲目的實驗,而是有其歷史的證據),必須先發展科學哲學,接受科學哲學加上科技哲學為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學術的一部分,並培養更多專業人纔——這也是我對國內學術界的呼籲。

  在一些偶然的機會中,我與(自然)科學傢、科學史傢或科技社會學傢意見分歧時,常常聽到這類迴應:「你是從哲學觀點來看,和我們的科學、或歷史、或社會學的觀點不同。」有時我雖然附和,但是骨子裡並不同意,因為並不存在所謂的「哲學觀點」、「科學觀點」、「歷史觀點」或「社會學觀點」等。我同意我們來自不同的領域傳統,但是每一個領域、學門、傳統都不存在一個單一或統一的觀點。如果我們討論的是同一個對象、同一組材料,我們的觀點不同,也許是因為我的觀點源於哲學的傳統,你的觀點基於科學實作或是歷史研究的訓練,但是並非我的觀點就不是科學的,你的觀點就不是哲學的;而是我和你的觀點是不同的哲學觀點(例如不同的方法論、知識論、實作理論、史觀,甚至形上學)。例如,生物學哲學傢可能分析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如何得到天擇演化論的推理模式,或者天擇是否有層次可言,得到和生物學傢或者生物史傢不同的結論,但是這並不代錶他的結論就不是科學的。(依據《物種起源》或其它科學文獻來分析能說不是科學嗎?)換言之,哲學和科學是一個連續體,當一個人的問題越傾嚮反省經驗知識的本質與方法的基本原理,或追問究竟是什麼、世界存在什麼基本事物時,他就越接近哲學;當他的問題越傾嚮去說明事情為什麼會發生、如何發生、發生經過是什麼時,他就較接近科學或歷史。毫無疑問,科學傢能夠、而且常常進入哲學的領域、從事哲學思索,他們應該要有哲學的訓練——這正是我一直在強調的觀點。當然,這絕不代錶我要用思辨來取代經驗與實作調查。迴想十七世紀的大科學傢們,他們稱自己的工作是「自然哲學」或是「實驗哲學」,我們應該復興這段輝煌歷史的精神。

  接著交代本書的來源。本書部分是修改自過去已發錶的論文,一些是新寫、但已在會議中發錶並得到一些意見迴饋。各章來源如下:

  第一章全新寫作。第二章以2005 年〈科學現象的觀察與建構〉(《東吳哲學學報》第11期)一文為基礎修改而來的,內容變動不大。第三章由英文論文(Chen, R.-L. [2004a], “Testing through Realizable Models,”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臺大哲學論評》第27期)部分節次譯迴中文修改而來,但本章可算是全新的寫作,特別強調「實驗」,也增加瞭「不足決定論」的討論。

  第四章專為本書全新寫作,主要在於迴答前作遺留的問題,並將「理論」的發展與變遷的動力學(如何用理論版本傢族來說明科學革命的現象)發展完整。第陸節來自陳瑞麟和薛甯中(2009)閤著論文的一部分,即〈概念變遷:斷裂或連續?〉,收於陳瑞麟主編,《分析的技藝——林正弘教授七十祝壽論文集》(臺北:學富齣版社)。第五章專為本書全新寫作(部分內容改寫自《科學哲學:理論與歷史》一書的第八章),討論與批判「科技與社會」的開山理論「科學知識的社會學」理論傢族(包含對科學理論與實驗的討論),目的在於和臺灣的科技與社會社群對話。第六章也是全新寫作,與科技與社會的另一大理論「行為者網絡理論」對話,並爭論認知與評價的優先性,但其內容第參、肆節改寫自陳瑞麟(2007),〈科學哲學在「科技與社會」中的角色與挑戰〉,《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8:一文部分節次;第伍節來自陳瑞麟(2005),〈論科學評價與其在科技政策中的涵意〉,《臺灣科技法律與政策論叢》第2捲第4期。

  第七章有一個較長的發展歷史。它的主要內容最初以〈赫茲的陰極射線實驗被複製瞭嗎?——關於實驗的複製與傳遞之問題及其解決〉,於2004年3月27日發錶於「第七屆科學史研討會」(中華民國科技史學會舉辦)。濛與會者傅大為、陳恆安教授等提供寶貴意見。後又改寫成英文論文The Structure of Experimentation and the Replication Degree: Reconsidering the replication of Hertz’s cathode ray experiment,於2005年9月發錶於第六屆東亞STS會議(由中國瀋陽東北大學科學與技術哲學研究中心主辦),濛與會者韓國學者洪性旭(Sungook Hong)、薑波等提供評論。後來我再度修改內容,並由Sam Gilbert修飾英文修辭,Gilbert也對英文版的內容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最後我參酌Gilbert的意見後,精煉瞭許多概念並修改定稿。我於2006年4月於中正大學哲學係發錶英文版本定稿的演說,濛與會者中正大學哲學係師生提供踴躍意見和評論(尤其是參與會議的心理係教授襲充文、哲學係王文方、許漢、謝世民、吳秀瑾等教授,不及備載);之後我又於2006年6月「自然化的知識論與科學哲學」國際會議(東吳大學哲學係舉辦)上發錶該篇英文論文,濛與會者Ronald Giere教授、Joseph Rouse教授、苑舉正教授提供寶貴意見。Rouse教授更在會後以email寫作較長評論寄給筆者;Giere教授除瞭對本文給予支持性的總評外,甚至還幫筆者修飾瞭一些英文字彙,並提供許多細節的意見和評論。我已參考諸人的意見不斷地修飾與精煉本文,因此在此特別感謝所有對此文提供意見的朋友。本章的英文版(內容大緻相同)已發錶於Mi, Chiengkuo Michael & Ruey-Lin Chen (2007), eds.,Naturalizing Epistem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 Amsterdam: Rodopi Press. Philosophical Studies Series, Vol. 7, edited by Ernest Sosa。第八章為國科會計畫「科學實驗與可落實模型(2/2)」的報告修改而來。該論文曾就一些物理問題請教臺大物理係林敏聰教授,並於2005年2月25-26日發錶於中正大學舉行的「國科會哲學學門86-92年研究成果發錶會」,濛與會者林正弘、吳瑞媛、王榮麟、苑舉正等教授提齣問題與意見。

  第九章前柒節以〈孟德爾究竟發現瞭什麼?一個實驗發現的典型模式〉為名發錶於《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第9期(2009年10月),頁123-172。現在配閤本書主題,調動節次,並作一些微小的文字修飾,並增加「科學發現的社會學模式」一節成為本章。本章於2011年改寫擴大成英文版Experimental Discovery, Data Models, and Mechanisms in Biology: An Example from Mendel’s Work,增加二十世紀初Griffith的細菌注射實驗和十九世紀末Driesch 的海膽胚胎實驗以做為對比, 並引入機製(mechanism)概念,在國際審查後收於Chao, Hsian-Ke, Szu-Ting Chen, and Roberta Millstein共同編輯的專書Mechanism and Causality in the Philosophy of Biology and Economics,預定於2012 年底由Springer齣版。

  第十章的理論係基於〈科學實驗的輻射發展〉一文(《歐美研究》第37捲第4期,頁535-591)。該文以輻射模式重建瞭早期電學實驗的發展。當時我尚未將結構相似性的概念發展完全,並受到蓋利森的理論、實驗和工具三種傳統的影響。然而,在本書中,我企圖擺脫那種模式,沿著我自己的結構程度比較來思考實驗的發展模式,因此作瞭理論的精煉,也縮節原文中較繁瑣的歷史細節,隻討論該文中起電機和萊頓瓶的部分。讀者若欲瞭解近代電學的實驗發展,可參看《歐美研究》該文。第十一和十二章的前身為〈古典遺傳學的實驗動力學〉,曾於2010年「中正哲學跨領域講座」和臺灣哲學學會中發錶,承濛楊倍昌、陳恆安、賴伯琦、林正弘等教授和其他與會者惠賜寶貴意見。後來在本書書稿中,拆成兩章,一方麵承接第九章的內容,另方麵延伸第十章的理論架構,把一個實驗動力學的模型發展完成。

  最後,本書值得一提的特色是同時分析物理學實驗和生物學實驗,而且企圖發展同一個動力模型來交代兩者的結構與發展。本書迴應瞭當前科哲從專業分化走嚮整閤的新趨勢。因為,國際科哲界的現況是分化當傢,「特殊科學的哲學」大行其道。從二十世紀科哲的歷史可知,早期科哲分析主要以物理學理論為分析的案例,並有強烈的「統一科學」傾嚮,把物理化學的案例分析完瞭,科學就被理解瞭。即使有生物學、心理學、社會科學等研究,其內容都是在展現這些學科應如何嚮物理學看齊(如何或應該被化約到物理學上)。1960年代的歷史取嚮也不例外。慢慢地,1970年代的科哲開始擴張到生物學理論,爭論它們與物理理論性質迥異,繼而心理學、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經濟學和社會科學一一成為分析的案例,其特性慢慢被揭示,不可化約到物理理論上逐步地被證明。科學哲學開始分化成物理學哲學、生物學哲學、心理學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然而,這些分殊科學的哲學都是以理論為主。1980年代開始重視實驗,但也先以物理學實驗為案例,直到二十一世紀後,生物學哲學傢纔開始分析生物學實驗。

  專業化與分化的結果,使得當代科學哲學傢必須學習最新的科學知識,但是也導緻物理學哲學傢、生物學哲學傢、認知與神經科學哲學傢、經濟學哲學傢、社會科學哲學傢越來越專業,越來越像科學傢,無法再單單根據自己的專業去推論「科學應該如何如何」,彼此間也難以再討論共同的科學方法,共同的發展歷史等等。科學由早期邏輯經驗論的「統一科學」帝國,瓦解成各據一地、自主統治的諸侯王國,科學不統一理所當然。然而,理論內容與方法上的不統一並不意味諸學科之間都是孤島,不相往來,也不意味沒有跨領域的現象,更不代錶科學哲學傢不會互相學習。現在,不同領域的物理學哲學傢、生物學哲學傢、經濟學哲學傢又感到有必要重新聚在一起,互相討論與理解彼此的差異,理解這科學不統一之中,又有什麼樣的可資閤作、相互藉鏡的相通與跨越之處。這個新趨勢,筆者正參與其間,例如從2008年起,與清華大學經濟係的趙相科、哲學所的陳思廷、還有臺灣大學哲學係的王榮麟,我們已經閤作舉辦瞭兩次「生物學哲學與經濟學哲學國際會議」,我個人則在2012年5月間參與在巴黎舉辦的Individuals across sciences會議,它可能是特別設計讓國際上專業的物理學哲學傢和生物學哲學傢共聚一堂對話的先驅性會議。總之,我期待這些新的發展能預告臺灣未來更多科哲專著的方嚮。

國立中正大學講座教授、哲學係暨研究所教授 陳瑞麟

用戶評價

评分

整體來說,這本著作給我的感受是非常「紮實」與「前瞻」。它沒有過度使用華麗的辭藻來包裝學術論點,而是用最精確的語言去描繪複雜的認知與評價機製。我特別留意到電子書在引註和參考文獻的處理上非常細緻,這對於需要追溯原始文獻的研究者來說,是極大的便利。雖然這類探討認知基礎的書籍往往給人一種「遙不可及」的距離感,但作者在這本書裡似乎努力拉近瞭理論與實踐的鴻溝。特別是對於如何設計一個「無偏見」的實驗來驗證一個理論,裡麵的探討想必會非常深入。我預期,讀完這本書後,我在未來設計自己的研究時,會更審慎地對待每一個實驗參數的選擇,以及如何嚮審查委員清晰地解釋我們「為什麼」選擇這樣的方式來評價我們得到的數據。這是一本能真正提升研究者內功的書。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的很有質感,走的是一種沉穩的學術路線,那種紮實的學理探討感就從排版裡透齣來瞭。我特別喜歡它對學術視野的鋪陳,雖然我還沒完全啃完,但光是從目錄和導讀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構建知識體係上的用心。感覺這不是一本快速瀏覽就能消化的書,而是需要時間去慢慢咀嚼、反覆對照不同章節的論點。書中對於「認知」和「評價」這兩個核心概念的界定,似乎有著非常嚴謹的哲學基礎,這讓我覺得它在學術上的站位相當高。讀起來像是在跟一位老練的教授對話,他不會輕易拋齣結論,而是引導你去思考那些更深層次的假設與前提。尤其對那些在研究方法論上有睏惑的人來說,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全新的思考框架,讓我們跳脫齣單純的數據分析,去更宏觀地理解「為何我們要這樣判斷」的背後邏輯。那種深度探索的感覺,讓我對後續的閱讀充滿期待,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在書架上佔有一席之地的工具書。

评分

說真的,光是看到「科學理論與實驗的動力學」這幾個字,我就知道這本電子書的份量不輕,但更吸引我的是它試圖在看似靜態的理論與變動的實驗之間,找到一個動態的平衡點。對於我們這些常年在第一線做研究的人來說,最頭痛的就是理論有時候太僵硬,而實驗數據又太零碎。這本書似乎想扮演一個橋樑的角色,去闡述理論是如何在實驗的反覆檢驗下被修正、進化,甚至最終被拋棄或取代的整個過程。我尤其關注它如何處理那些「偽科學」的邊界問題,或者說,當一個理論無法被實驗結果支持時,學術共同體是如何進行「評價」和「集體認可」的。這種社會學和心理學交織的探討,非常貼閤我對科學哲學的興趣。電子書的排版很好,雖然內容很硬,但重點標示和關鍵詞的設計,讓我在快速翻閱時能抓住核心論點,這對在通勤時間學習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有些非常成功的理論,在後來的實驗中會顯得力不從心,而有些看似邊緣的假說,卻能透過新的實驗技術被重新檢驗並發光發熱。這本電子書似乎正中我的下懷,它探討的「動力學」概念,就是要打破傳統上認為理論是靜態不變的刻闆印象。對我來說,最有價值的部分可能是它如何論述「評價體係」的結構性問題,也就是說,誰有權力決定一個理論是「好」是「壞」?這個評價的標準本身是不是也受到當時社會文化、資金流嚮的影響?這已經超齣瞭單純的科學方法論範疇,帶有一種批判的色彩。雖然我還沒看到具體的案例分析,但從前言的基調來看,作者對於學術圈內的「同溫層」現象是有所警惕的,這讓我對這本書的批判性深度充滿信心,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反思的工具。

评分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用颱灣話來講,就是「很有料、不灌水」。它不像市麵上很多學術翻譯書那樣,讀起來生澀彆扭,反而帶有一種清晰的邏輯推演,彷彿作者在為我們這些後輩一步一步地拆解複雜的邏輯鏈條。我特別欣賞作者在闡述複雜概念時,那種從最基礎的公理齣發,逐步疊加的論證方式。舉例來說,當它討論到「認知偏誤」如何影響「科學評價標準」時,它並沒有停留在錶層的心理學描述,而是深入到瞭演化生物學的視角去探討人類大腦的先天限製。這讓我覺得,這不隻是一本純粹的學術專著,更像是一部跨學科的思辨錄。如果未來能有配套的討論會或讀書會,我想這本書會激發齣非常多精彩的觀點碰撞,因為它的論點是如此的具有挑戰性,能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認知習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