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宗教思想史(下) (電子書)

基督宗教思想史(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鴻信
图书标签:
  • 基督教思想史
  • 基督教
  • 宗教思想
  • 神学
  • 历史
  • 文化
  • 哲学
  • 西方思想
  • 电子书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介紹兩千年來主要在西方傳播的基督教信仰與希伯來文化、希臘文化、拉丁文化、歐美多元文化,以及全球各地文化等交融互動中形成的思想演變史,分成上下兩冊。上冊涵蓋初代教會時期與中世紀教會時期,而下冊涵蓋宗教改革時期、啟蒙運動時期與近代教會時期。

  本書可與西方歷史、西方思想史、西方哲學史等領域相互參照,適合作為基督宗教概論、基督宗教史、西方思想史、西方哲學史等課程的學習者參考。

  回首這兩千年的基督宗教思想史,起承轉合,高潮迭起,江山代有人才出,有如觀賞一齣精彩絕倫的大戲──「聽教會二千年思潮澎湃,觀天下神學家精彩演出」。

《西方政治思想史:从古希腊到现代》 本书特色: 本书全面梳理了西方政治思想的演变脉络,深度剖析了自古希腊城邦的萌芽至现当代政治哲学的重大思潮与关键人物。它不仅仅是一部思想史的梳理,更是一部政治文明的考察报告,探讨了人类在追求理想社会、维护正义秩序与个体自由方面的持久探索与挣扎。 第一部分:古典时代的奠基(古希腊与古罗马) 一、城邦的诞生与政治的起源 本书开篇追溯了西方政治思想的源头——古希腊的城邦(Polis)。城邦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聚居地,更是一种独特的政治生活共同体。我们深入探讨了荷马史诗中所蕴含的早期社会秩序观念,以及从血缘贵族统治向公民政治过渡的艰难历程。 二、柏拉图的理想国与正义的追问 核心章节聚焦于柏拉图。我们细致分析了《理想国》中“理念论”如何成为其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柏拉图对雅典民主的批判,特别是对智者学派相对主义的反对,构成了其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书中详述了“哲学王”的设想,探讨了这种精英治理模式在理论上的严密性与实践上的局限性。此外,还对比研究了柏拉图晚期思想,如《法律篇》中对成文法的回归,展现了其思想的内在张力与发展。 三、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与政治的科学化 紧接着,本书转向亚里士多德,他标志着政治学从形而上学的思辨转向了经验性的观察与分类。我们详细阐述了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政治的动物”这一核心论断,它强调了政治生活对于人类实现“善好生活”(Eudaimonia)的本质性意义。书中梳理了他对不同政体的经典分类法(君主制、贵族制、共和制及其变体),并着重分析了他对“混合政体”的推崇,认为这是实现政治稳定和公民德性的最佳路径。我们还探讨了亚里士多德对私有财产和家庭的辩护,以及其在政治伦理学方面的贡献。 四、罗马的法治精神与共和主义的遗产 进入古罗马时期,重点转向了政治实践与法律理性。本书分析了西塞罗(Cicero)如何调和希腊哲学与罗马的务实精神,构建了以“自然法”为基础的共和主义理论。自然法观念的引入,为后世的普世伦理与政治合法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同时,我们也考察了罗马法体系的成熟,它奠定了西方法律制度的基石,强调了公民身份、契约精神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早期理念。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信仰与权力 五、教权与王权的交织 中世纪思想的核心主题是神权与世俗权力的关系。本书系统介绍了奥古斯丁(Augustine)的“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二元对立,分析了这一思想如何影响了中世纪对国家本质的理解——国家被视为原罪的产物,其主要功能在于维持尘世秩序,等待天国的降临。 六、经院哲学对政治的精细化论证 重点分析了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基督教化改造。阿奎那构建了“永恒法、自然法、人性法、制定法”的四重法律阶梯。书中详细解释了自然法在世俗政治中的中介作用,论证了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上帝,但其行使必须遵循自然理性。此外,我们也触及了中世纪晚期对君权神授理论的早期挑战。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开端与冲突 七、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转向 随着中世纪的衰落,政治思想开始关注现世的权力运作。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被置于核心地位。本书着重剖析《君主论》中对“德性”(Virtù)与“命运”(Fortuna)的辩证关系,以及“政治现实主义”的诞生。马基雅维利将政治学从伦理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一门纯粹关于获取和维持权力的技术。 八、宗教改革与主权国家的兴起 宗教改革对政治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讨论了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在“双重王国”理论中的国家观,以及这些理论如何间接促成了世俗政权力量的强化。在这一背景下,让·博丹(Jean Bodin)关于“绝对主权”的论述成为焦点,他试图为新生的民族国家提供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理论基础。 九、社会契约论的勃兴:天赋权利与国家合法性 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石——社会契约论被详细展开。 霍布斯(Hobbes): 分析了“自然状态”的“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如何导向对“利维坦”——绝对主权的臣服。本书侧重于霍布斯对秩序的绝对优先性论断及其对自由的严格限制。 洛克(Locke): 阐述了洛克对自然状态的乐观修正,即自然权利(生命、自由和财产)的存在。洛克的政府目的是保护这些权利,他的“信托”理论为后世的有限政府和革命权提供了理论武器。 卢梭(Rousseau): 深入探讨了《社会契约论》中“公意”(General Will)的概念,以及“天赋自由”如何在政治共同体中得到真正的实现。卢梭对私有财产和不平等的批判,及其对直接民主的偏好,构成了对洛克自由主义的重要挑战。 第四部分:启蒙运动的辉煌与多元化 十、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 本书详细考察了孟德斯鸠的政治观察法,特别是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的“三权分立”理论。我们分析了英国宪政实践如何启发了他对权力相互制约的设想,以及分权理论如何超越了单纯的机构划分,成为保障公民自由的关键机制。 十一、康德的道德律令与永久和平 康德的思想在政治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在于其对个人道德自主性的绝对强调。本书阐释了康德如何将启蒙的理性要求延伸至政治领域,提出了“法治国家”的理想形态,以及通过建立国际法联盟以实现“永久和平”的构想,为国际关系理论奠定了基础。 十二、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与国家实体性 黑格尔的政治哲学标志着国家观念的复兴。我们分析了黑格尔如何将历史视为“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过程,并论述了国家——特别是“客观精神”的最高体现——如何超越了社会契约论中原子化的个体,成为伦理生活的最终载体。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五部分:19世纪的激进批判与回应 十三、功利主义的伦理计算 边沁和密尔(John Stuart Mill)的功利主义被视为对自由主义的量化尝试。本书详细阐释了“最大幸福原则”,并重点分析了密尔在《论自由》中对功利主义的精细化修正,特别是对“伤害原则”的界定和对思想与表达自由的捍卫,展示了古典自由主义的成熟形态。 十四、马克思主义对现有秩序的颠覆 本书将马克思和恩格斯视为对资产阶级国家理论最深刻的批判者。我们剖析了“历史唯物主义”如何揭示了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和法律)的基础是经济的生产关系。书中详细解释了“异化劳动”、“阶级斗争”以及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本质,并探讨了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的理论构想。 十六、保守主义的传统守护 与激进思潮形成对照,本书也回顾了伯克(Edmund Burke)的保守主义。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的批判,伯克捍卫了有机演化的传统、习俗和既有制度的价值,强调了审慎渐进的改革而非激进的理性重构,为后世的保守主义思潮提供了理论资源。 总结与展望 全书最后总结了西方政治思想如何围绕“自由与秩序”、“个体与共同体”、“理性与传统”这三大永恒的张力轴线展开论述,并为读者理解当代政治纷争——从自由民主的困境到全球化治理的挑战——提供了必要的历史与理论工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鴻信


  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台灣神學院、美國富勒神學院與耶魯大學碩士;1990年取得德國圖賓根大學神學博士,1998年取得英國諾丁漢大學哲學博士,現為台灣神學院系統神學教授與基督教思想研究中心主任、臺灣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

  著有《加爾文神學》、《覺醒中的自由:路德神學精要》、《莫特曼神學》、《忘我之域之一:誰啟蒙誰?─論啟蒙》、《忘我之域之二:點與線─論人》、《忘我之域之三:落葉隨風─論忘我》、《基督宗教與東亞儒學的對話:以信仰與道德的分際為中心》、《納尼亞神學:路易斯的心靈與悸動》,並主編《跨文化視野中的人文精神:儒、佛、耶、猶的觀點與對話芻議》、《基督宗教之人觀與罪觀:兼論對華人文化的意義》等書。

图书目录

第三部分 宗教改革至啟蒙運動時期(1517-18世紀):多元文化百花齊放
導 言
第一章 第一代德國改革者:馬丁‧路德
第二章 第一代瑞士改革者:慈運理
第三章 第二代改革者:加爾文
第四章 清教徒運動
第五章 正統派與敬虔派
第六章 重洗派與浸信會
第七章 英格蘭衛斯理大復興
第八章 啟蒙運動
總 結                                                      

第四部分 近代教會時期(19-21世紀):邁向現代社會
導 言
第一章 19世紀德國士來馬赫的神學整合
第二章 19世紀「人中心」的自由神學
第三章 世紀交接與「上帝中心」的新正統派
第四章 上帝論進路:巴特
第五章 人論進路:存在主義神學
總 結 

結 論
附 錄
壹、參考書目及簡介
貳、譯名對照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38915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2MB

图书试读

序(節錄)

  本人在台灣神學院教授「教理史」課程時,曾將授課資料編寫成《教理史》兩冊,於1995年出版,並於2001年校正合訂成精裝版。「教理史」的全名為「基督宗教教理史」,亦即「基督宗教教義史」或「基督宗教思想史」,為歷世歷代基督徒對於基督教信仰的體驗與認識之演變史。本書參照《教理史》,按大專教科書體例寫成,行文盡量與整體西方思想史互動,希望具體呈現出西方文化思想精髓之基督宗教思想,以彌補臺灣長期以來缺乏介紹基督宗教思想史教科書之不足,同時對於西方思想史、西方哲學史等探討西方文化思想的領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適合作為基督宗教概論、基督宗教史、西方思想史、西方哲學史等課程,以及主修歷史、宗教、哲學、神學的大學程度學習者參考。

  任何一種思想的形成,既孕育於其社會條件與時代背景,亦有其思想本身的傳承發展與內在理路。相應於此,從歷史研究角度而言需要兩種方向,一種是思想史研究,另一種是社會史研究。當代歷史研究偏向社會史的探究,然而比較周全的研究方向應當是社會史與思想史互相參照。思想史研究參照社會史研究所見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與條件,有助於理解在真實生活處境裡的思想源頭,然而社會史研究亦應參照思想史研究,在千絲萬縷的社會因素中,抽絲剝繭找出其條理性。

  基督教信仰在西方世界傳播了近兩千年,這兩千年的基督宗教思想史便是了解基督教信仰內涵最直接的一條道路。本書把主要焦點放在這兩千年西方的基督宗教思想史,由於受限於篇幅,有關中國神學家的貢獻只能寄望其他專著。不過,來到21世紀,基督教信仰傳播的重心正由西而東、由北而南,基督宗教已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西方「洋教」,不但其起源於東方,其詮釋也正逐漸地轉向非西方世界,此時此刻更是需要對於現有基督宗教思想史做一基礎性理解,並期盼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會遇的璀璨果實。另外,生活在21世紀全球化時代的我們,正面對前現代、現代與後現代全部攪和在一起的複雜現象,其中基督宗教思潮的轉換值得關注,但同樣限於篇幅,有關後現代思潮的部分只能點到為止。

  本書介紹二千年來基督宗教在與豐富的文化互動中形成基督宗教思想的歷史,上冊主要描述基督宗教起源於希伯來文化、成形於希臘文化而發展於拉丁文化,其中第一部分初代教會時期(30-590)介紹在基督宗教的形成過程中希伯來文化、希臘文化與拉丁文化的會遇互動,第二部分中世紀教會時期(590-1517)則介紹基督宗教在拉丁文化盛世中與文化充分結合發展。

  下冊主要描述基督宗教如何與歐洲多元文化融合,而清教徒的出走把基督宗教帶到新大陸,宣教師們則把基督教信仰帶到全世界各地而有更加開闊的發展。其中第三部分探討宗教改革至啟蒙運動時期(1517-18世紀),基督宗教如何進入一個多元文化百花齊放的世代,緊接著第四部分近代教 會時期(19-21世紀)則介紹基督宗教如何因應啟蒙運動的挑戰而邁向現代社會的多元文化並存。

  本書期望為初學者鋪路,著重建立基本概念以及宏觀角度的整體性認識,盼有助於學習者了解西方文化思想的重要源頭。書中採用兩個角度:其一是縱的角度,從時間先後順序的觀點觀察思想演變的經過,注重在歷史脈絡下各種思想流派與思想家如何交互影響。其二是橫的角度,採用專題歸類的方法把一段思想史或者個別思想家的觀點加以分類整理,力求條理分明。整體而言,前者重視歷史,後者則強調思想,然而探討思想史二者缺一不可。若是缺了前者,無法認識思想發展的來龍去脈;缺了後者,則無法把握思想本身的繁複面貌。回首二千年的基督宗教思想史,有如「聽教會二千年思潮澎湃,觀天下神學家精彩演出」,令人感慨萬千。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市面上絕大多數的基督宗教思想史書籍,在講到近代以後,內容就會變得越來越模糊,彷彿理性與信仰的辯論到了啟蒙時代就突然停滯了。對於下冊而言,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勇敢地面對「現代性」對神學帶來的巨大衝擊,比如康德哲學對宗教的內化要求,以及十九世紀的自由主義神學如何試圖調和科學發現與傳統教義之間的矛盾。如果這本書能詳盡地分析施萊爾馬赫的「情感論」在思想史上的地位,並探討它如何為現代宗教體驗找到了新的立足點,我會認為這本書的價值非常高。更進一步,如果它能觸及到二十世紀初的辯證神學(如巴特)對傳統自由主義神學的反動,並闡述其如何重塑了當代神學的視野,那就真的太棒了。我希望這本「下」冊,不只是一個歷史的終結,更是一個關於當代思想如何形成的清晰註腳。

评分

天啊,這本《基督宗教思想史(下)》電子書的封面設計簡直是把歷史的厚重感和學術的嚴謹性完美融合了,那種深邃的色調和古典的字體搭配,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一本輕鬆的入門讀物,而是紮紮實實的硬貨。光是看到它放在電子書架上的模樣,就覺得自己彷彿已經踏入了中世紀的修道院,準備好要面對那些艱澀的哲學辯論了。我特別欣賞出版社在排版上的用心,電子書雖然方便,但很多時候為了適應各種裝置會犧牲掉閱讀的質感,不過看來這本在數位化的過程中還是保有了一定的「書卷氣」,這對於研究歷史和神學的人來說非常重要,畢竟我們讀的不是流行小說,而是需要沉浸其中的思想脈絡。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穿梭於文藝復興後期的神學轉向,去探討那些影響了西方文明數百年的關鍵論點,希望它對現代思潮的追溯能有更深刻的著墨,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歷史事件的陳述上。總之,光是視覺上的體驗就已經讓我對這趟知識的旅程充滿了期待,感覺買到了一份可以反覆咀嚼的學術饗宴。

评分

我得說,電子書這種載體對於我這種需要隨時查閱、隨時做筆記的重度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來的。特別是這種厚重的思想史著作,如果搬上實體書,光是重量就夠人受的,電子版的好處就是我可以輕輕鬆鬆地在平板上劃線、做標籤,甚至直接複製貼上關鍵術語到我的研究資料庫裡頭去比對文獻。不過,電子書最怕的就是排版混亂,尤其是當它涉及到拉丁文或希臘文的引文時,如果斷行不佳或者字體更換突兀,閱讀體驗就會瞬間崩塌。我非常期待這本電子書在處理專業術語和多語言引文時,能夠保持專業水準,不要因為數位化而犧牲了學術的精準性。對於下冊來說,涵蓋的時期會更貼近現代,思想的轉向也更為複雜,如果它能提供完善的索引功能,讓我可以快速定位到某一特定哲學家的關鍵論述,那對我的參考價值將會大幅提升,不只是單純的線性閱讀,更像是一個隨身攜帶的、可檢索的資料庫。

评分

拿到任何一本關於基督宗教思想史的書,我的目光都會不由自主地飄向它對「宗教改革」的論述部分,因為那真的是西方文化斷裂點最明顯的地方。我希望這本下冊能提供一個非常細膩的視角,去剖析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思想是如何在經院哲學的基礎上「顛覆」了既有的神學體系,而不是簡單地將其歸因於政治或社會因素。我特別想知道,作者如何處理「唯獨信心」、「唯獨聖經」這些核心教義,它們在思想史上的根源究竟追溯到哪一個階段的經院論戰?如果能有足夠的篇幅去探討加爾文在日內瓦的體制建設,並將其與早期教父的教會治理模式做一場跨時空的對比,那將會是極具洞察力的寫法。我對這類將神學理論與實際歷史影響緊密結合的論述模式情有獨鍾,畢竟思想不是空中樓閣,它們最終都要在現實世界中激起滔天巨浪。

评分

說真的,我最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深入剖析後期教父學以及經院哲學後期發展的書籍,市面上的很多「思想史」都太過於蜻蜓點水,稍微觸及到奧卡姆的「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原則後就匆匆收尾了,根本沒能好好解釋清楚這背後蘊含的語言學與形上學的斷裂。我很希望這本下冊能夠在經院哲學的黃昏時期,詳盡地梳理清楚,那些關於普遍性與特殊性、理性與信仰之間張力的最終辯證走向,畢竟這直接影響了後來的宗教改革。如果它能提供足夠豐富的原始文獻引述和深入的註釋,那就太棒了,這樣我才能避免掉那種「二手知識」的空泛感,直接跟著歷史巨匠對話。我尤其關注,它對於從托馬斯到鄧斯·司各脫再到奧卡姆這一脈的論述是否能夠清晰區分,畢竟這三位大師之間的細微差別,往往才是理解現代科學思想萌芽的關鍵所在。總之,我對其學術深度抱持著高度的審視與期待,希望它能提供足夠的養分來支持我後續的研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