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師道合: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 (電子書)

君師道合: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月萍
图书标签:
  • 晚明思想史
  • 君師道合
  • 三教合一
  • 儒學
  • 佛教
  • 道教
  • 宗教融合
  • 明代文化
  • 電子書
  • 學術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三教合一」的命題猶如一口古井,
看似陳舊,
往深處提煉,
又可伸觸潛藏於井底的水脈。
 
  《君師道合: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透過管志道、楊起元和周汝登,揭示晚明三教合流思維的演變,以及三教合一思想與君道、師道的關係。尤其值得思考的是,晚明儒者對明太祖的歷史記憶與政治認同,對政教統合的認可,試圖以「三教觀」來鞏固「君師道合」的想法,置於晚明的思想語境,到底說明了什麼?由此進一歩探索晚明三教思想的思維特色、三教的政治性意涵以及儒者對現實政教關懷等問題。

  本書選擇管志道、楊起元和周汝登為本書論述主要對象,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一)他們是廣義的陽明後學,在學承和個人學習經驗有所交錯,例如羅汝芳是楊起元的老師,但管志道和周汝登二人,亦深受羅汝芳啟發;(二)三人皆有深刻的三教思想關懷,而其三教思想扣緊著當時的政治、社會與學術重要問題;(三)彼此有深刻的論學往來,其中以管志道和楊起元,以及楊起元和周汝登的情誼最深。不僅有書信來往,也常互贈詩歌;(四)三人活動的時間,集中於隆慶、萬曆期間,並且都是南京學圈的重要儒者。最為關鍵是,三人獨特的三教觀和論述,有所交鋒又各有側重,因此適切成為理解晚明三教論述建構與發展的思想社群。值得留意的是,在《明儒學案》〈泰州學案〉黃宗羲摘錄了楊起元和周汝登的學說,但管志道僅有一小段傳記。而在當代學界,周汝登在思想史上頗有「能見度」以外,管志道和楊起元的思想鮮少被注意,可說已長久成為哲學史或思想史的「失蹤者」。

  《君師道合: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主要的論題核心在於探索晚明的三教合一論述,探討「合一」觀背後的「思想世界」與「歷史脈絡」,找出合一思想的現實關懷,究竟和儒者所面對的時代和思想危機有什麼關聯,以此建構晚明三教合一的論述場域。書中揭示中晚明三教合流思維的演變,以及儒者三教合一觀所包含的君道與師道的競爭關係。此外,追問三教合一論述又如何安頓政治權力與道德權威等問題。本書採取「論述」的概念,也是在前文討論的反思基礎上,認為「三教合一」不僅只是一個思想概念,或者是一種思想整合的複雜形態,圍繞著三教合一的各種話語如「出世法」、「君師道」及「治教」等,是晚明儒者的共同關懷,彼此的討論和回應形成重要的論述場域。

  本書第一章為導論。首先提出本書的問題反思,同時檢視「三教合一」研究的多重視野,把握其研究脈絡,最後再從題目和人物選擇考量說明,進一步勾勒出本書主要問題意識。第二章為「明中葉三教合流之衍變」,主要提供三教交涉的長時段演變背景,並且以王陽明作為主要分界點,探討其如何開拓包容性的三教觀,而後來學者在此思想基礎上,如何找到思想出路,以致跨出良知學話語,建立自己的思想關懷和立場。第三章探索管志道的「乾元統天」之學。第四章以楊起元「孝弟慈」大成之學為討論主軸。第五章則論周汝登的「三教統體」之學。第六章為結論。從管志道、楊起元與周汝登三教合一論述的比較,總結其如何蘊含「政教化」傾向。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君師道合: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实,旨在呈现该书的核心议题与研究深度,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痕迹,并严格控制字数在1500字左右。 --- 图书简介:《君師道合: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 导言:时代的困境与思想的突围 本书深入剖析了晚明士人知识群体在面对“三教”(儒、释、道)张力与融合的历史性课题时所构建的复杂思想图景。“晚明”并非仅是一个地理或时间概念,它是一个思想史上充满剧变与反思的时代。随着宋明理学的深化与僵化,以及佛教、道教思想的广泛流传与渗透,传统儒学内部关于“性命之学”的诠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维护儒家为核心的社会伦理与政治秩序的前提下,吸收并消化释、道两家的精神资源,以重塑一个更具生命力与超越性的“儒学新形态”,成为当时思想家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命题。 《君師道合》正是聚焦于这一“会通”思潮的内部逻辑、论证策略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它超越了传统史学中将三教简单视为并列或竞争关系的线性叙事,而是着力挖掘晚明士人如何通过精妙的文本重构与概念嫁接,构建起一套以“君师”身份为核心,以“道合”为终极目标的三教整合体系。 第一部分:形塑背景——“道合”的迫切性与儒学的内部分化 本书首先梳理了晚明社会结构与思想领域的关键转折点。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以及异端思潮的涌动,传统以程朱理学为圭臬的士大夫阶层发现,其思想工具箱已难以有效应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一方面,心学(尤其是王阳明学派)的流行极大地拓宽了儒家自我实践的领域,但其对“格物致知”的疏解,也为吸收佛道“心性论”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社会动荡和生命意识的觉醒,使得对于生死、出世与入世的终极关怀日益凸显,这正是佛、道二家最具优势的领域。 本部分详细辨析了“三教合一”思潮在晚明兴起的驱动力,尤其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1. 伦理困境的突破: 儒家强调的入世义务在面对个体精神慰藉的需求时显得苍白。 2. 本体论的互补: 对“天理”与“心性”的理解,如何在吸收佛家“空”的智慧与道家“自然”的境界后得以深化。 3. 知识论的重构: 晚明士人如何借用佛道概念(如“真如”、“太极”、“元气”)来修补或补充宋明理学的形上学基础。 第二部分:核心架构——“君師”身份的奠基与权力的合法性 本书的理论核心在于对“君師”这一特殊身份的考察。“君”代表政治伦理的担当,“師”则象征着精神教化的权威。晚明儒者力图通过确立自身的“君師”地位,来实现对三教话语权的最终整合,确保儒学在新的思想版图中的核心主导地位。 “君”的维度,体现在对“君君臣臣”秩序的坚守,以及对皇权合法性的儒学诠释。然而,此处的“君”不再是纯粹的政治概念,而是被赋予了“道”的负载,成为落实“道合”理想的实践主体。 “師”的维度,则展现出对佛、道二家教化仪式的汲取与改造。学者们通过自诩为“兼儒释道之精要”的导师,构建起一个超越教派壁垒的知识权威。本书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揭示了这种权威建构如何利用对《老子》、《庄子》、《坛经》、《楞严经》等经典的高度娴熟的解读技巧,将“异端”之学纳入“正统”框架。 具体分析了如李贽、吴从先等代表性人物,如何在其论述中巧妙地运用“会通”、“兼容”的策略,使儒家思想在吸收外来营养后,呈现出一种看似包容实则主导的新面貌。 第三部分:论证技艺——文本的互文性与概念的转义 如何将看似相悖的教义调和一致,是“君師道合”论述最具技术性的部分。本书详细剖析了晚明儒者所采用的几种关键的论证技艺: 1. 概念的“空化”与“实化”: 例如,如何将佛教的“空”观念,调和为儒家所强调的“性”的本源或“心”的虚灵,从而避免其彻底的虚无主义倾向。反之,则将儒家的“理”或“道”赋予佛家“真如”般的终极实在性。 2. 溯源求同的叙事: 大量引入上古典籍(如《易经》中的卦爻辞),试图证明儒家思想在源头上已经包含了佛道的核心精髓,二者并非外来,而是“失传”后被佛道重新阐发,现由儒者重新发现和整合。 3. 仪轨的简化与精神化: 论述者如何剥离佛道教义中可能挑战儒家纲常伦理的部分(如出家、崇拜等),而只保留其对个体心性修养有益的“内丹”或“禅定”之法,使其精神内核可以融入士人的日常修养之中。 本书特别关注“道”的复位,即晚明士人如何利用“道”作为中介范畴,既能涵摄儒家之“仁义礼智”,又能包容道家之“自然无为”与佛家之“诸法平等”。 结语:历史的遗产与未竟的融合 《君師道合》最终探讨了晚明三教融合思潮的历史局限性与深远遗产。这种高度复杂的思想整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儒学,使其暂时摆脱了僵化的泥淖,展现出高度的思辨活力,但其内在的紧张关系从未彻底消解。 这种以儒学为主导的整合,在清代乾嘉学派兴起后,逐渐走向“返本开新”,对“会通”的积极姿态有所保留。然而,晚明士人对个体精神价值的深刻关切,以及他们在思想史长河中对不同知识体系进行宏大综合的努力,为后世理解中国思想史的复杂性,提供了极为宝贵的个案研究。本书期望能为读者提供一把理解晚明士人心灵世界与知识建构的钥匙,从而更全面地把握中国思想在剧变时代的自我调适过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魏月萍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士,目前任教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教授有關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儒學與宗教等課程。研究關懷為三教合流、陽明後學、晚明四書注釋與科舉學、思想史方法論等課題,同時兼及新馬歷史與文學文化的知識生產研究。
 

图书目录

序一 李焯然
序二 呂妙芬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syncretism與「合一」的歧義
第二節 「三教合一」研究的多重視野
第三節 本書主要問題意識
第四節 各章論述結構

第二章 明中葉三教合流之衍變
第一節 王陽明「道一教三」思想及其影響
第二節 王畿以「良知」範圍三教
第三節 顏鈞、羅汝芳、耿定向以「心學」論三教
第四節 管志道以「孔矩」收二氏
小結

第三章 管志道:以「乾元統天」為法界,以「群龍旡首」為行門
第一節 管志道與泰州學派的關係
一、接受後再抗拒的良知學
二、重「行」不重「悟」
三、信得及「一以貫之」
第二節 對晚明學風的批判
一、狂偽風氣
二、霸儒與霸禪
三、素王意識
第三節 以「乾元統天」為「法界」
第四節 以「群龍旡首」為「行門」
一、「群龍旡首」之內涵
二、君師道合
小結

第四章 楊起元:以「孝弟慈」為三教之大成
第一節 楊起元對管志道「群龍旡首」的回應
「六龍觀」:重龍之「德」甚於「位」
第二節 三教皆務為治為「一」
一、佛可助儒
二、佛可治理天下
第三節 孝與「合一」思想
一、「感應」的宗教體驗
二、「愛身」與「孝」的倫理
第四節 德統君師
一、君即天
二、君師之大成
小結

第五章 周汝登:三教「統體」與君師道
第一節 周汝登對「良知」的信仰
一、悟「良知」與「一心」
二、萬法總是調心
第二節 「一心」為三教之統體
一、心無對治
二、三教統體
第三節 宗譜意識與君師道
一、傳心道統譜系的建構
二、帝王之治與君師道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4765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MB

图书试读

序一

李焯然


  三教合一的觀念,在中國已經有比較悠久的歷史。早在魏晉南北朝時代,三教融合的風氣便開始蔓延,至宋、元而更盛。南北朝以來,儒者傾向佛、道,或佛徒兼修儒、道的例子,不勝枚舉。唐代官方所舉行的三教講論,更促成了三教思想的交流和融合。宋代以後出現的「三教堂」,和一些寺廟供奉孔子、釋迦牟尼、老子的「三聖圖」、「三教圖」、「三聖像」,說明了三教合一風氣的流行。宋代的大儒,如張載、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等,亦無不受佛、道思想的影響。這可見佛、道二教已普遍地在思想家的腦海中植根。而宋、元期間三教調和論者的著作,如沙門契嵩的《輔教編》、張商英的《護法論》、夏元鼐的《三教歸一圖說》、李純甫的《鳴道集》、陶宗儀的《三教一源圖》、劉謐的《三教平心論》等,加深了三教合一觀的理論建構,對明代三教合一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開途作用。

  三教合一觀念得以在明代推廣,明初帝王的贊助,有密切的關係。明初太祖及成祖,對佛、道二教都有所兼好,同時也是三教合一論的支持者。明太祖的〈三教論〉、〈宦釋論〉、〈釋道論〉等篇,明確指出釋、道「暗助王綱」,除了反映太祖對三教的態度,也表明了官方的立場,將三教合一論結合到政治的層面,對三教的融合有深遠的影響。明代提倡三教合一的思想家,如羅汝芳、管志道、楊起元、李贄等人,都曾徵引明太祖作為典範,可見官方的言論,對三教合一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晚明是三教合一論的高峰,人才輩出,群芳爭豔,各說紛呈。如祝允明、陸西星、袁黃、焦竑等人,都曾經是學術界的研究對象,其中尤以有「三教先生」之稱的林兆恩,更受思想史、宗教史學者的關注。但因為眾說紛紜,加以一些學人的觀點長期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晚明三教合一論述的整體面目,仍亟待學術界去加以梳理。魏月萍博士的新著《君師道合: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便是要填補學術界的空白,並嘗試通過對管志道、楊起元、周汝登三人的三教合一論述,去闡釋晚明學者如何調整君、師道的關係。《君師道合: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濫觴於月萍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博士論文。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生課程仍保留英國學制的傳統,論文呈交了以後,指導老師及論文委員會便無權干預,論文是否通過完全由三名外審專家決定,而且外審專家名字保密,直至學位獲得通過才會公開。月萍的論文送審,很快就得到通過,當年外審專家之一,復旦大學葛兆光教授在報告中指出:「過去,余英時先生曾經認為,陽明學說由於對君主政治的失望,改變了宋代士大夫『得君行道』的取向,而轉向了『覺民行道』。這當然指出了陽明學的大體的轉向,也得到很多學者的贊同。但是,這一描述對於本論文指出的後期陽明學者在『三教合一』口號下的思想新變化,卻未能包含。本論文指出,管志道倡『三教合一』的基礎和前提在『位』,楊起元倡『三教合一』的基礎和前提在『德』,周汝登倡『三教合一』的基礎和前提在『心』。雖然互有差異,但是目的都指向了『君道』和『師道』的合一,他們注重『外部制度與秩序的建立』,指向『君師道合』的政治理想,或把『孝弟慈』作為重建家國秩序的基礎,要求回到明太祖的《六諭》,稱這是『君師的大成』,或仍然強調陽明提倡的『良知』,並把它當作三教的統體。但是,卻強調各種身分等級的人『盡分安心不生妄想』,強調帝王之心和帝王之道應『本於心』,仍然關注點在重建政治和社會秩序。因此,這三個人的共同取向,倒是證明了晚明的社會背景下,士大夫尤其是陽明後學中,由於立足於『救弊』立場之外,更有向政治力量傾斜的現象。於是又出現了強調『君師道合』,希望重新『得君行道』,即借助皇權即政治權力實現秩序理想的轉向。明末泰州這些陽明學者表現了重返政治中心的意味。這顯示了論文作者有意識溝通思想史和政治史的努力,也提出了一個有價值的新解釋。」葛教授的評語,精闢透徹的道出了月萍研究的價值和貢獻。

  月萍畢業於馬來西亞的馬來亞大學中文系,獲榮譽學士學位,隨之負笈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深造,師從古清美教授,獲碩士學位。其後以優異成績考入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課程,獲研究生院全額獎學金。在校期間成績優異,屢獲師長嘉許,並於研究生考試中,以全部甲等之優異成績,名列全班之冠,獲頒校內研究生中最高榮譽的「校長獎學金」。期間先後獲得國立臺灣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學人交流計畫獎助、台北漢學研究中心外籍學人來華漢學計畫獎助,以及蔣經國學術交流計畫獎助等。二○○五年她獲得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生田野調查研究獎助,前往美國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訪學三個月,得以向余英時、William Theodore de Bary、Peter Bol、Benjamin Elman等著名學人問學請益。後來余英時教授特別來信,稱讚她為年輕一代中不可多得者。月萍畢業以後仍然努力不懈,每年都到國外訪書問學。已故東京大學溝口雄三教授認識多年,當年在他東京練馬區的家吃餃子,在他的書房發現遍尋不獲的《聖朝破邪集》的喜悅,至今仍歷歷在目。溝口教授晚年甚少出門,我沒有機會再見到他,常引以為憾,反而月萍在溝口教授去世前,跟他有數面之緣,亦算是一段學術因緣。

  《君師道合: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是月萍過去十年學術研究的結晶,讀者閱讀是書,當發現其思辨精密,條理清晰,為晚明思想史的研究,開拓出嶄新的思路和圖景。我樂見其成,特此為序。

序二

呂妙芬


  月萍是我的學妹,但是在臺大中文所讀書時我們並未相遇,她小好幾屆。我記得尚未謀面前,就曾聽古清美老師提起最近指導一位馬來西亞僑生寫了羅近溪有關「破光景」的碩論,可以聽出古老師對論文頗滿意,還特別說覺得這位學生適合讀宋明理學。後來我和月萍見了面,幾次聽她說著自己博論的構想,我總會想起古老師的評語,覺得她確實適合讀宋明理學。多年來月萍一如學生般素樸而熱情地研讀理學,極有活力地參與各地學術研討會。許多人都覺得宋明理學抽象而困難,但月萍不同,她更常說的是讀書的快樂。她常說只要有書讀,就感到滿足快樂,或許正是這樣的個性,她特別適合研讀泰州學。

  月萍在臺灣完成碩士後,到新加坡攻讀博士,受業於李焯然老師。她在博士生階段,就已走訪過美國、日本、中國等地,向許多學者請益。從她的書中我們看到她除了保持對思想義理的熱愛外,歷史和政治的脈絡、其他學者的研究心得都成為她思考的養分。《君師道合: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一書是月萍博論改寫成的專書,她選擇對管志道、楊起元、周汝登三位晚明士人的思想進行深入研究,再比較分析,想要探究的是晚明關於三教合一的論述,及相關的歷史意涵。何謂「三教合一」?不同人對於「合一」的想法、對於「教」的界定有何異同?晚明士人以怎樣的態度來看待三教的關係?他們的論述,除了有自我生命、思想、宗教的意義外,是否也有現實政治的關懷,反映了怎樣的政教理想與藍圖?誠如月萍自己所說,本書想要探索晚明三教合一觀背後的「思想世界」與「歷史脈絡」。而月萍透過對管志道等泰州學者的研究,看到泰州學不僅有積極進取、重視師道的一面,也有強調君師道合、制衡師道的一面。我想即使這個看法未必能涵蓋全面,至少再次提醒我們:君權的特殊地位與合法性、三教的政治性意涵、晚明理學家對現實政教的關切等,都是研究晚明思想史不可忽略的重要面向。

  晚明思想界活絡多元、三教關係交錯複雜。嚴格說來,人人各自成家,學派歸屬、思想異同、學風流變本就難辨,若再加上現實政治際遇、社會影響、不同歷史時期的學術建構與傳衍,所需考慮的層面就更複雜,這個領域的研究本自有其挑戰性。幾篇論文、一本書、甚至一個人畢生的研究,所能完成的工作都是有限的,而我們研究的成果大概也是為了引發更多的思考和對話,甚至是別人翻新改寫之作吧。或許也因為此,這個研究領域格外吸引人,近年來我們也見證了陽明後學逐漸蔚為顯學的變化。月萍在這塊園地耕耘多年,她守著自己心儀的思想家,一步步將研究的視角拉開,幾年來反覆思索著「三教合一」的理論與歷史意涵,她自己在學術耕耘的過程中所經歷的成長與滿足,我相信既是知識性的,也是精神性的,而且一路上有許多學友的切磋攻錯與祝福。在此,我除了恭喜月萍的專書出版外,也祝福她的研究成果能夠帶出更多的討論與對話。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君師道合: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電子書)的選題,光是看到標題就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晚明時期,社會結構劇烈變動,傳統儒學面臨空前的挑戰,士人面對佛教、道教的興盛,如何重新確立儒學的核心價值與地位,是非常關鍵的議題。許多史學研究都指出,那是一個思想碰撞極為激烈的時代,各種「會通」、「融合」的嘗試層出不窮。我特別期待能看到作者如何細膩地梳理出,在那個「萬馬齊喑」的氛圍下,那些被視為「正統」的儒者,他們是如何運用自身的學術資源,去解構與重組「三教」的內涵,建構出一個既能安頓個人心靈,又能維護社會秩序的論述體系。特別是「君師」二字,隱含了政治倫理與道德教化的雙重意涵,這在明末的政治亂象中,無疑是極具張力的主題。這本書若能深入剖析這些思想家在面對時代困境時的「掙扎」與「超越」,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文獻的羅列,那將會是非常有價值的貢獻。整體來看,這本書的切入點相當精準,直指晚明思潮的核心難題。

评分

電子書的形式本身,其實也給予了學術傳播新的可能性,尤其是對於這種需要大量引文和交叉參照的複雜主題。我猜想,如果編排得當,讀者在閱讀時或許可以更容易地跳轉比對不同儒者對同一佛教或道教概念的詮釋差異,這對學術研究的效率絕對有加分作用。不過,從讀者的體驗角度來說,對於像「三教合一」這樣需要緊密邏輯鏈條支撐的論述,如果行文過於跳躍,或者缺乏清晰的脈絡梳理,即使內容再紮實,也容易讓初涉此領域的讀者感到吃力。晚明士人的文章風格本身就帶有標榜個人獨特性的傾向,這在學術論述中可能轉化為論述結構上的不夠一致性。因此,我非常期望這本電子書的作者,能夠在整理這些錯綜複雜的觀點時,展現出高度清晰的結構性思維,用現代學術的框架,有效地錨定那些歷史文本中的「浮動」意義,讓讀者能夠清晰地把握住「君師道合」這一核心主張的內在邏輯起承轉合。

评分

對於一個長期關注東亞思想史的讀者而言,晚明這個「轉捩點」的意義,怎麼強調都不為過。那是一個古典價值體系開始瓦解,現代性雛形隱約浮現的關鍵時刻。儒家思想要如何自處,如何與已經深入民間的佛教禪宗和道教丹鼎之學進行有效的對話,甚至是「競爭」,是當時知識分子必須解決的生存難題。這本《君師道合》既然聚焦於「三教合一」的論述,它必然要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這種融合,究竟是為了鞏固儒學的領導地位(一種策略性的收編),還是真誠地相信三者在根本上是相通的(一種本體論的契合)?不同學者的側重點顯然不同。我個人比較關注那些試圖在「人倫日用」與「宇宙本源」之間架橋的努力。如果書中能清晰區分出不同儒者之間在「合一」程度上的差異,例如有人重在倫理層面融會,有人則試圖在形上層面打通,那麼這部著作的層次感就會大大提升。否則,一概而論「三教合一」,很容易流於表面。

评分

說實在的,現在市面上談論明清思想史的學術著作多如牛毛,但真正能讓人讀起來津津有味,又充滿啟發性的並不多見。很多時候,歷史學家對清談的「思想史」分析,容易流於對概念的形上化抽象,讓人抓不到時代的脈動和士人的真實處境。我非常好奇這本電子書在處理「三教合一論述」時,會採用哪種方法論的取徑?是傾向於社會史的脈絡分析,還是更著重於哲學概念的演變?如果作者能將這些高深的理學辯證,有效地連結到當時的社會風氣、士人的日常生活,甚至是他們在科舉、在地方治理上的實際作為,那就太棒了。例如,在面對民間的民間信仰和異教思潮時,儒者如何將那些他們看似「駁雜」的元素,巧妙地納入自己的「天理」框架中,這才是最考驗功力的部分。畢竟,儒學的生命力,往往就體現在它吸納和轉化的能力上。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更具體、更「落地」的案例分析,而不是只在書齋裡打轉的理論推演。

评分

閱讀歷史思想著作,最吸引我的地方往往是那些「不合時宜」的聲音。在晚明,儘管許多儒者高舉「三教合一」的大旗,似乎營造出一片和諧的氛圍,但骨子裡,儒家士大夫對於維護其「獨尊」地位的焦慮感,絕對是暗流洶湧的。這本書的標題雖然是「合一論述」,但我更希望它能揭示出這種「合一」背後所隱藏的「張力」與「妥協」。例如,當儒者接受了佛教的「空」或道教的「道」,他們是如何在不損害「仁義禮智信」核心價值的基礎上完成這種吸收的?這種吸收,有沒有造成某些核心概念的「稀釋」或「變質」?如果作者能大膽地提出一些挑戰傳統看法的觀點,揭示出這些論述在實踐層面的矛盾性,而不是僅僅將其視為一種成功的思想融合,那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可讀性就會提升到另一個層次。總之,期待它能是一部既有深度考證,又有獨到見解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