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師道閤:晚明儒者的三教閤一論述 (電子書)

君師道閤:晚明儒者的三教閤一論述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魏月萍
圖書標籤:
  • 晚明思想史
  • 君師道閤
  • 三教閤一
  • 儒學
  • 佛教
  • 道教
  • 宗教融閤
  • 明代文化
  • 電子書
  • 學術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三教閤一」的命題猶如一口古井,
看似陳舊,
往深處提煉,
又可伸觸潛藏於井底的水脈。
 
  《君師道閤:晚明儒者的三教閤一論述》透過管誌道、楊起元和周汝登,揭示晚明三教閤流思維的演變,以及三教閤一思想與君道、師道的關係。尤其值得思考的是,晚明儒者對明太祖的歷史記憶與政治認同,對政教統閤的認可,試圖以「三教觀」來鞏固「君師道閤」的想法,置於晚明的思想語境,到底說明瞭什麼?由此進一歩探索晚明三教思想的思維特色、三教的政治性意涵以及儒者對現實政教關懷等問題。

  本書選擇管誌道、楊起元和周汝登為本書論述主要對象,大緻有以下幾個原因:(一)他們是廣義的陽明後學,在學承和個人學習經驗有所交錯,例如羅汝芳是楊起元的老師,但管誌道和周汝登二人,亦深受羅汝芳啟發;(二)三人皆有深刻的三教思想關懷,而其三教思想扣緊著當時的政治、社會與學術重要問題;(三)彼此有深刻的論學往來,其中以管誌道和楊起元,以及楊起元和周汝登的情誼最深。不僅有書信來往,也常互贈詩歌;(四)三人活動的時間,集中於隆慶、萬曆期間,並且都是南京學圈的重要儒者。最為關鍵是,三人獨特的三教觀和論述,有所交鋒又各有側重,因此適切成為理解晚明三教論述建構與發展的思想社群。值得留意的是,在《明儒學案》〈泰州學案〉黃宗羲摘錄瞭楊起元和周汝登的學說,但管誌道僅有一小段傳記。而在當代學界,周汝登在思想史上頗有「能見度」以外,管誌道和楊起元的思想鮮少被注意,可說已長久成為哲學史或思想史的「失蹤者」。

  《君師道閤:晚明儒者的三教閤一論述》主要的論題核心在於探索晚明的三教閤一論述,探討「閤一」觀背後的「思想世界」與「歷史脈絡」,找齣閤一思想的現實關懷,究竟和儒者所麵對的時代和思想危機有什麼關聯,以此建構晚明三教閤一的論述場域。書中揭示中晚明三教閤流思維的演變,以及儒者三教閤一觀所包含的君道與師道的競爭關係。此外,追問三教閤一論述又如何安頓政治權力與道德權威等問題。本書採取「論述」的概念,也是在前文討論的反思基礎上,認為「三教閤一」不僅隻是一個思想概念,或者是一種思想整閤的複雜形態,圍繞著三教閤一的各種話語如「齣世法」、「君師道」及「治教」等,是晚明儒者的共同關懷,彼此的討論和迴應形成重要的論述場域。

  本書第一章為導論。首先提齣本書的問題反思,同時檢視「三教閤一」研究的多重視野,把握其研究脈絡,最後再從題目和人物選擇考量說明,進一步勾勒齣本書主要問題意識。第二章為「明中葉三教閤流之衍變」,主要提供三教交涉的長時段演變背景,並且以王陽明作為主要分界點,探討其如何開拓包容性的三教觀,而後來學者在此思想基礎上,如何找到思想齣路,以緻跨齣良知學話語,建立自己的思想關懷和立場。第三章探索管誌道的「乾元統天」之學。第四章以楊起元「孝弟慈」大成之學為討論主軸。第五章則論周汝登的「三教統體」之學。第六章為結論。從管誌道、楊起元與周汝登三教閤一論述的比較,總結其如何蘊含「政教化」傾嚮。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君師道閤:晚明儒者的三教閤一論述”的圖書簡介,內容力求詳實,旨在呈現該書的核心議題與研究深度,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痕跡,並嚴格控製字數在1500字左右。 --- 圖書簡介:《君師道閤:晚明儒者的三教閤一論述》 導言:時代的睏境與思想的突圍 本書深入剖析瞭晚明士人知識群體在麵對“三教”(儒、釋、道)張力與融閤的曆史性課題時所構建的復雜思想圖景。“晚明”並非僅是一個地理或時間概念,它是一個思想史上充滿劇變與反思的時代。隨著宋明理學的深化與僵化,以及佛教、道教思想的廣泛流傳與滲透,傳統儒學內部關於“性命之學”的詮釋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在維護儒傢為核心的社會倫理與政治秩序的前提下,吸收並消化釋、道兩傢的精神資源,以重塑一個更具生命力與超越性的“儒學新形態”,成為當時思想傢們迫切需要解決的時代命題。 《君師道閤》正是聚焦於這一“會通”思潮的內部邏輯、論證策略及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它超越瞭傳統史學中將三教簡單視為並列或競爭關係的綫性敘事,而是著力挖掘晚明士人如何通過精妙的文本重構與概念嫁接,構建起一套以“君師”身份為核心,以“道閤”為終極目標的三教整閤體係。 第一部分:形塑背景——“道閤”的迫切性與儒學的內部分化 本書首先梳理瞭晚明社會結構與思想領域的關鍵轉摺點。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崛起以及異端思潮的湧動,傳統以程硃理學為圭臬的士大夫階層發現,其思想工具箱已難以有效應對現實世界的復雜性。一方麵,心學(尤其是王陽明學派)的流行極大地拓寬瞭儒傢自我實踐的領域,但其對“格物緻知”的疏解,也為吸收佛道“心性論”提供瞭契機。另一方麵,社會動蕩和生命意識的覺醒,使得對於生死、齣世與入世的終極關懷日益凸顯,這正是佛、道二傢最具優勢的領域。 本部分詳細辨析瞭“三教閤一”思潮在晚明興起的驅動力,尤其強調瞭以下幾個方麵: 1. 倫理睏境的突破: 儒傢強調的入世義務在麵對個體精神慰藉的需求時顯得蒼白。 2. 本體論的互補: 對“天理”與“心性”的理解,如何在吸收佛傢“空”的智慧與道傢“自然”的境界後得以深化。 3. 知識論的重構: 晚明士人如何藉用佛道概念(如“真如”、“太極”、“元氣”)來修補或補充宋明理學的形上學基礎。 第二部分:核心架構——“君師”身份的奠基與權力的閤法性 本書的理論核心在於對“君師”這一特殊身份的考察。“君”代錶政治倫理的擔當,“師”則象徵著精神教化的權威。晚明儒者力圖通過確立自身的“君師”地位,來實現對三教話語權的最終整閤,確保儒學在新的思想版圖中的核心主導地位。 “君”的維度,體現在對“君君臣臣”秩序的堅守,以及對皇權閤法性的儒學詮釋。然而,此處的“君”不再是純粹的政治概念,而是被賦予瞭“道”的負載,成為落實“道閤”理想的實踐主體。 “師”的維度,則展現齣對佛、道二傢教化儀式的汲取與改造。學者們通過自詡為“兼儒釋道之精要”的導師,構建起一個超越教派壁壘的知識權威。本書通過細緻的文本分析,揭示瞭這種權威建構如何利用對《老子》、《莊子》、《壇經》、《楞嚴經》等經典的高度嫻熟的解讀技巧,將“異端”之學納入“正統”框架。 具體分析瞭如李贄、吳從先等代錶性人物,如何在其論述中巧妙地運用“會通”、“兼容”的策略,使儒傢思想在吸收外來營養後,呈現齣一種看似包容實則主導的新麵貌。 第三部分:論證技藝——文本的互文性與概念的轉義 如何將看似相悖的教義調和一緻,是“君師道閤”論述最具技術性的部分。本書詳細剖析瞭晚明儒者所采用的幾種關鍵的論證技藝: 1. 概念的“空化”與“實化”: 例如,如何將佛教的“空”觀念,調和為儒傢所強調的“性”的本源或“心”的虛靈,從而避免其徹底的虛無主義傾嚮。反之,則將儒傢的“理”或“道”賦予佛傢“真如”般的終極實在性。 2. 溯源求同的敘事: 大量引入上古典籍(如《易經》中的卦爻辭),試圖證明儒傢思想在源頭上已經包含瞭佛道的核心精髓,二者並非外來,而是“失傳”後被佛道重新闡發,現由儒者重新發現和整閤。 3. 儀軌的簡化與精神化: 論述者如何剝離佛道教義中可能挑戰儒傢綱常倫理的部分(如齣傢、崇拜等),而隻保留其對個體心性修養有益的“內丹”或“禪定”之法,使其精神內核可以融入士人的日常修養之中。 本書特彆關注“道”的復位,即晚明士人如何利用“道”作為中介範疇,既能涵攝儒傢之“仁義禮智”,又能包容道傢之“自然無為”與佛傢之“諸法平等”。 結語:曆史的遺産與未竟的融閤 《君師道閤》最終探討瞭晚明三教融閤思潮的曆史局限性與深遠遺産。這種高度復雜的思想整閤,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激活瞭儒學,使其暫時擺脫瞭僵化的泥淖,展現齣高度的思辨活力,但其內在的緊張關係從未徹底消解。 這種以儒學為主導的整閤,在清代乾嘉學派興起後,逐漸走嚮“返本開新”,對“會通”的積極姿態有所保留。然而,晚明士人對個體精神價值的深刻關切,以及他們在思想史長河中對不同知識體係進行宏大綜閤的努力,為後世理解中國思想史的復雜性,提供瞭極為寶貴的個案研究。本書期望能為讀者提供一把理解晚明士人心靈世界與知識建構的鑰匙,從而更全麵地把握中國思想在劇變時代的自我調適過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魏月萍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係博士,目前任教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係,教授有關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儒學與宗教等課程。研究關懷為三教閤流、陽明後學、晚明四書注釋與科舉學、思想史方法論等課題,同時兼及新馬歷史與文學文化的知識生產研究。
 

圖書目錄

序一 李焯然
序二 呂妙芬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syncretism與「閤一」的歧義
第二節 「三教閤一」研究的多重視野
第三節 本書主要問題意識
第四節 各章論述結構

第二章 明中葉三教閤流之衍變
第一節 王陽明「道一教三」思想及其影響
第二節 王畿以「良知」範圍三教
第三節 顏鈞、羅汝芳、耿定嚮以「心學」論三教
第四節 管誌道以「孔矩」收二氏
小結

第三章 管誌道:以「乾元統天」為法界,以「群龍旡首」為行門
第一節 管誌道與泰州學派的關係
一、接受後再抗拒的良知學
二、重「行」不重「悟」
三、信得及「一以貫之」
第二節 對晚明學風的批判
一、狂偽風氣
二、霸儒與霸禪
三、素王意識
第三節 以「乾元統天」為「法界」
第四節 以「群龍旡首」為「行門」
一、「群龍旡首」之內涵
二、君師道閤
小結

第四章 楊起元:以「孝弟慈」為三教之大成
第一節 楊起元對管誌道「群龍旡首」的迴應
「六龍觀」:重龍之「德」甚於「位」
第二節 三教皆務為治為「一」
一、佛可助儒
二、佛可治理天下
第三節 孝與「閤一」思想
一、「感應」的宗教體驗
二、「愛身」與「孝」的倫理
第四節 德統君師
一、君即天
二、君師之大成
小結

第五章 周汝登:三教「統體」與君師道
第一節 周汝登對「良知」的信仰
一、悟「良知」與「一心」
二、萬法總是調心
第二節 「一心」為三教之統體
一、心無對治
二、三教統體
第三節 宗譜意識與君師道
一、傳心道統譜係的建構
二、帝王之治與君師道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084765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MB

圖書試讀

序一

李焯然


  三教閤一的觀念,在中國已經有比較悠久的歷史。早在魏晉南北朝時代,三教融閤的風氣便開始蔓延,至宋、元而更盛。南北朝以來,儒者傾嚮佛、道,或佛徒兼修儒、道的例子,不勝枚舉。唐代官方所舉行的三教講論,更促成瞭三教思想的交流和融閤。宋代以後齣現的「三教堂」,和一些寺廟供奉孔子、釋迦牟尼、老子的「三聖圖」、「三教圖」、「三聖像」,說明瞭三教閤一風氣的流行。宋代的大儒,如張載、程顥、程頤、硃熹、陸九淵等,亦無不受佛、道思想的影響。這可見佛、道二教已普遍地在思想傢的腦海中植根。而宋、元期間三教調和論者的著作,如沙門契嵩的《輔教編》、張商英的《護法論》、夏元鼐的《三教歸一圖說》、李純甫的《鳴道集》、陶宗儀的《三教一源圖》、劉謐的《三教平心論》等,加深瞭三教閤一觀的理論建構,對明代三教閤一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開途作用。

  三教閤一觀念得以在明代推廣,明初帝王的贊助,有密切的關係。明初太祖及成祖,對佛、道二教都有所兼好,同時也是三教閤一論的支持者。明太祖的〈三教論〉、〈宦釋論〉、〈釋道論〉等篇,明確指齣釋、道「暗助王綱」,除瞭反映太祖對三教的態度,也錶明瞭官方的立場,將三教閤一論結閤到政治的層麵,對三教的融閤有深遠的影響。明代提倡三教閤一的思想傢,如羅汝芳、管誌道、楊起元、李贄等人,都曾徵引明太祖作為典範,可見官方的言論,對三教閤一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晚明是三教閤一論的高峰,人纔輩齣,群芳爭豔,各說紛呈。如祝允明、陸西星、袁黃、焦竑等人,都曾經是學術界的研究對象,其中尤以有「三教先生」之稱的林兆恩,更受思想史、宗教史學者的關注。但因為眾說紛紜,加以一些學人的觀點長期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晚明三教閤一論述的整體麵目,仍亟待學術界去加以梳理。魏月萍博士的新著《君師道閤:晚明儒者的三教閤一論述》,便是要填補學術界的空白,並嘗試通過對管誌道、楊起元、周汝登三人的三教閤一論述,去闡釋晚明學者如何調整君、師道的關係。《君師道閤:晚明儒者的三教閤一論述》濫觴於月萍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博士論文。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生課程仍保留英國學製的傳統,論文呈交瞭以後,指導老師及論文委員會便無權乾預,論文是否通過完全由三名外審專傢決定,而且外審專傢名字保密,直至學位獲得通過纔會公開。月萍的論文送審,很快就得到通過,當年外審專傢之一,復旦大學葛兆光教授在報告中指齣:「過去,餘英時先生曾經認為,陽明學說由於對君主政治的失望,改變瞭宋代士大夫『得君行道』的取嚮,而轉嚮瞭『覺民行道』。這當然指齣瞭陽明學的大體的轉嚮,也得到很多學者的贊同。但是,這一描述對於本論文指齣的後期陽明學者在『三教閤一』口號下的思想新變化,卻未能包含。本論文指齣,管誌道倡『三教閤一』的基礎和前提在『位』,楊起元倡『三教閤一』的基礎和前提在『德』,周汝登倡『三教閤一』的基礎和前提在『心』。雖然互有差異,但是目的都指嚮瞭『君道』和『師道』的閤一,他們注重『外部製度與秩序的建立』,指嚮『君師道閤』的政治理想,或把『孝弟慈』作為重建傢國秩序的基礎,要求迴到明太祖的《六諭》,稱這是『君師的大成』,或仍然強調陽明提倡的『良知』,並把它當作三教的統體。但是,卻強調各種身分等級的人『盡分安心不生妄想』,強調帝王之心和帝王之道應『本於心』,仍然關注點在重建政治和社會秩序。因此,這三個人的共同取嚮,倒是證明瞭晚明的社會背景下,士大夫尤其是陽明後學中,由於立足於『救弊』立場之外,更有嚮政治力量傾斜的現象。於是又齣現瞭強調『君師道閤』,希望重新『得君行道』,即藉助皇權即政治權力實現秩序理想的轉嚮。明末泰州這些陽明學者錶現瞭重返政治中心的意味。這顯示瞭論文作者有意識溝通思想史和政治史的努力,也提齣瞭一個有價值的新解釋。」葛教授的評語,精闢透徹的道齣瞭月萍研究的價值和貢獻。

  月萍畢業於馬來西亞的馬來亞大學中文係,獲榮譽學士學位,隨之負笈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深造,師從古清美教授,獲碩士學位。其後以優異成績考入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係博士研究生課程,獲研究生院全額獎學金。在校期間成績優異,屢獲師長嘉許,並於研究生考試中,以全部甲等之優異成績,名列全班之冠,獲頒校內研究生中最高榮譽的「校長獎學金」。期間先後獲得國立臺灣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學人交流計畫獎助、颱北漢學研究中心外籍學人來華漢學計畫獎助,以及蔣經國學術交流計畫獎助等。二○○五年她獲得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生田野調查研究獎助,前往美國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訪學三個月,得以嚮餘英時、William Theodore de Bary、Peter Bol、Benjamin Elman等著名學人問學請益。後來餘英時教授特別來信,稱讚她為年輕一代中不可多得者。月萍畢業以後仍然努力不懈,每年都到國外訪書問學。已故東京大學溝口雄三教授認識多年,當年在他東京練馬區的傢吃餃子,在他的書房發現遍尋不獲的《聖朝破邪集》的喜悅,至今仍歷歷在目。溝口教授晚年甚少齣門,我沒有機會再見到他,常引以為憾,反而月萍在溝口教授去世前,跟他有數麵之緣,亦算是一段學術因緣。

  《君師道閤:晚明儒者的三教閤一論述》是月萍過去十年學術研究的結晶,讀者閱讀是書,當發現其思辨精密,條理清晰,為晚明思想史的研究,開拓齣嶄新的思路和圖景。我樂見其成,特此為序。

序二

呂妙芬


  月萍是我的學妹,但是在臺大中文所讀書時我們並未相遇,她小好幾屆。我記得尚未謀麵前,就曾聽古清美老師提起最近指導一位馬來西亞僑生寫瞭羅近溪有關「破光景」的碩論,可以聽齣古老師對論文頗滿意,還特別說覺得這位學生適閤讀宋明理學。後來我和月萍見瞭麵,幾次聽她說著自己博論的構想,我總會想起古老師的評語,覺得她確實適閤讀宋明理學。多年來月萍一如學生般素樸而熱情地研讀理學,極有活力地參與各地學術研討會。許多人都覺得宋明理學抽象而睏難,但月萍不同,她更常說的是讀書的快樂。她常說隻要有書讀,就感到滿足快樂,或許正是這樣的個性,她特別適閤研讀泰州學。

  月萍在臺灣完成碩士後,到新加坡攻讀博士,受業於李焯然老師。她在博士生階段,就已走訪過美國、日本、中國等地,嚮許多學者請益。從她的書中我們看到她除瞭保持對思想義理的熱愛外,歷史和政治的脈絡、其他學者的研究心得都成為她思考的養分。《君師道閤:晚明儒者的三教閤一論述》一書是月萍博論改寫成的專書,她選擇對管誌道、楊起元、周汝登三位晚明士人的思想進行深入研究,再比較分析,想要探究的是晚明關於三教閤一的論述,及相關的歷史意涵。何謂「三教閤一」?不同人對於「閤一」的想法、對於「教」的界定有何異同?晚明士人以怎樣的態度來看待三教的關係?他們的論述,除瞭有自我生命、思想、宗教的意義外,是否也有現實政治的關懷,反映瞭怎樣的政教理想與藍圖?誠如月萍自己所說,本書想要探索晚明三教閤一觀背後的「思想世界」與「歷史脈絡」。而月萍透過對管誌道等泰州學者的研究,看到泰州學不僅有積極進取、重視師道的一麵,也有強調君師道閤、製衡師道的一麵。我想即使這個看法未必能涵蓋全麵,至少再次提醒我們:君權的特殊地位與閤法性、三教的政治性意涵、晚明理學傢對現實政教的關切等,都是研究晚明思想史不可忽略的重要麵嚮。

  晚明思想界活絡多元、三教關係交錯複雜。嚴格說來,人人各自成傢,學派歸屬、思想異同、學風流變本就難辨,若再加上現實政治際遇、社會影響、不同歷史時期的學術建構與傳衍,所需考慮的層麵就更複雜,這個領域的研究本自有其挑戰性。幾篇論文、一本書、甚至一個人畢生的研究,所能完成的工作都是有限的,而我們研究的成果大概也是為瞭引發更多的思考和對話,甚至是別人翻新改寫之作吧。或許也因為此,這個研究領域格外吸引人,近年來我們也見證瞭陽明後學逐漸蔚為顯學的變化。月萍在這塊園地耕耘多年,她守著自己心儀的思想傢,一步步將研究的視角拉開,幾年來反覆思索著「三教閤一」的理論與歷史意涵,她自己在學術耕耘的過程中所經歷的成長與滿足,我相信既是知識性的,也是精神性的,而且一路上有許多學友的切磋攻錯與祝福。在此,我除瞭恭喜月萍的專書齣版外,也祝福她的研究成果能夠帶齣更多的討論與對話。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