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官與正統:《昭明文選》與蕭梁帝國圖像 (電子書)

王官與正統:《昭明文選》與蕭梁帝國圖像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許聖和
图书标签:
  • 昭明文選
  • 蕭梁
  • 文學史
  • 帝國圖像
  • 文化研究
  • 六朝文學
  • 文本研究
  • 史料研究
  • 圖像研究
  • 中國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特色

  本書是對《昭明文選》選文模式與編撰意圖的全新研究,有別於傳統僅將《昭明文選》視為一本收集歷代美文之文學總集的視角,跳脫出被〈文選序〉中「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二語所框限住的詮釋架構,另闢蹊徑,轉由以《文選》編者蕭統所具有的「太子」身分與「監撫」政務,作為探討其選文定篇、知人論世的主要背景。也因此,當傳統被視為美文集成的《昭明文選》加入了編者蕭統的職能因素,不僅讓其「集其清英」的編選動作有了選材示範的涵義外,其所謂「文之時義」更具有託言聖王,以提升蕭梁帝國政治正統與文化正統之重大目的。

  是以,本書結合蕭梁所處之南北對立的政治局勢、蕭統身兼太子與監撫的雙重身分、與蕭梁時代文士參政的普遍風氣,提出蕭統編輯《文選》的三大意圖:其一,建構蕭梁帝國的政治正統性與文化正統性;其二,表達出自己理想的作者觀──「文士國士化」;其三,藉以凸顯太子監撫對國政參與之密切,並提升東宮文士集團的地位。
帝国书写与文化建构:中古文学史视域下的宫廷、士人与制度研究 本书聚焦于中国中古时期,特别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际的文学、政治与社会网络,深入剖析了精英阶层如何通过文本创作、制度实践与空间叙事,来构建和巩固其统治合法性与文化权威。 全书以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将文学史研究置于宏大的历史场域中进行考察,强调文学活动作为一种权力运作的面向。 第一部分:宫廷文化与政治合法性 本部分将重心放在南朝的萧梁时期,这一时期被视为中古文学艺术发展的高峰期,同时也深刻反映了皇权与士族之间的复杂张力。 一、 南朝帝王的文本政治:以“文治”塑形 考察南朝君主如何利用文学活动来构建其统治的合法性基础。不同于传统的武功宣扬,南朝帝王更倾向于“文治”的形象塑造。我们将分析宫廷内部的文集编纂、诗赋应制以及文学赏鉴活动,如何服务于皇权的意识形态宣传。重点将放在考察梁武帝萧衍本人作为伟大文人的身份构建,以及这种个人形象如何被制度化,成为维系皇室威望的重要工具。通过对宫廷藏书目录、著作郎的职能,以及帝王对文学流派的扶持与限制的梳理,揭示文学创作在朝堂议政与外交辞令中的实际效用。 二、 侯门望族的文化资本积累与身份认同 南北朝时期,门第观念根深蒂固。士族精英不仅通过祖荫来获取政治资源,更通过文化修养和文学成就来巩固其社会地位。本部分将探讨士人阶层如何将文学创作视为一种“文化资本”的积累过程。研究领域包括:世族子弟的教育路径(如《杂传》、《孝经》的研习)、私人著述在士人群体内部的传播与评价机制,以及“清谈”与文学鉴赏如何在私人府邸中成为区分贵贱的重要标志。特别关注那些出身寒门的士人,他们如何通过精湛的文笔,在既有的门第结构中谋求一席之地,以及他们所采用的策略与叙事模式。 三、 宫廷空间中的仪式化叙事 宫殿、园林与祭祀场所不仅是政治运作的物理空间,更是文化符号的载体。本部分将研究宫廷内的各种仪式(如朝会、宴饮、祭祀)如何通过特定的文学形式(如颂、诔、赞)进行叙事固化。分析这些叙事如何将君主的功德与天地秩序、祖先权威连接起来,从而构建一种超越人力所及的神圣性。我们将细致考察特定场合下所使用的辞藻、典故的选用,揭示其背后的政治意图。 第二部分:文本的流通与士人网络的重构 本部分将视野从宫廷转向更广阔的士人社会,考察文学作品在不同群体间的流动性,以及这种流动性如何影响了文化规范的形成与知识的传播。 四、 从私藏到公藏:知识的制度化与传播路径 中古时期的文集与史料的保存与传播,是权力运作的另一重要面向。本部分将探讨私家藏书(如族中秘笈、私家精选)与国家图书馆(如皇家藏书阁)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文献在抄写、注释、流传过程中,所发生的增删、修改或断裂现象,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取向与政治需要。关注那些成功进入官方视野的文集,它们如何被“定型”,成为后世士人学习的典范,而那些未能被主流认可的作品,其命运又如何。 五、 友朋交往与文学社群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的士人交往,往往以文学活动为核心。本部分将深入探究文学社群的组织形式、成员构成、交往的礼仪规范以及共同的审美趣味。通过分析书信、序跋、唱和诗等文本,重构这些知识网络(如江南的文社、北方的清流群体)。探讨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文学社群如何充当了士人互助、信息交流甚至政治互动的平台,从而在地方或朝廷中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文化影响力。 六、 地方精英与文化辐射:郡望之地的文学实践 研究焦点将扩展到京畿之外的郡望地区。考察地方豪族在维护其地域文化特色与接纳中央文化规范之间所做的努力。地方志的编纂、乡土文学的创作、以及地方性仪式的文学化,如何体现了地方精英对文化主导权的争夺或服从。对比江南与北方在文学风尚上的差异,探讨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对文学创作内容与形式的影响,并分析中央(如建康、洛阳)的文化辐射如何渗透并重塑地方文化景观。 第三部分:典范的塑造与历史的再书写 本部分关注文学典范的建立过程,及其对后世文风、史学撰写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七、 “文品”的建构与文学史的早期形态 中古时期对文人作品的评价标准(如“风骨”、“辞采”、“意境”)的形成,并非自然发生,而是特定群体(史家、评点者、学者)刻意建构的结果。本部分将梳理早期文学批评的源头,如《典论·论文》的影响,以及后世对其的继承与修正。重点分析这些“文品”标准如何在官方史书的传记撰写中被系统化,从而为特定文人群体进行政治定性与文化定位。 八、 悼亡、怀古与时代精神的投射 文学作品往往是时代精神的载体,尤其是在面对政权更迭、家族衰亡的背景下。本部分将选取悼亡诗、怀古诗作为切入点,分析士人如何通过对逝去美好事物的缅怀,间接表达对当前政治现实的不满或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考察“黍离之悲”等经典母题的反复出现,揭示其背后潜藏的家国之思、兴亡之叹,以及这种情感表达如何成为一种被社会默许的政治批判方式。 九、 儒家伦理与文学叙事的张力 中古文学叙事常常在恪守儒家伦理规范(如忠孝节义)与追求文学的审美自由之间寻求平衡。本部分将探讨小说、志怪、传记等非正统文体中,对传统伦理的挑战与柔化。研究那些“越轨”的情感表达或政治立场,是如何在最终的文本定型中被“驯化”或被特殊化处理的,以确保其不至于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根本威胁。 全书旨在提供一个细致入微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中古士人如何在帝国的文化与政治夹缝中,通过文字的生产与传播,塑造自己的身份,建构所属时代的文化图景,并最终影响了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聖和

  1979年10月生於臺北市,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學士班(2002)、碩士班(2006),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2016)。專攻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學術專長有「《文選》學」、「三國學」、「中國文學史」。曾開設過:《三國演義》、現代詩選及習作、現代散文、文學文化導論、編採寫作、跨域智慧與經典閱讀等課。發表論文計有:《博物思維與六朝文學》、〈論王維邊塞詩中的虛寫與實寫〉、〈張飛「國士」形象新論〉、〈「國事孫晧」與「故事孫晧」──從《三國志》到《高僧傳》間的觀察〉等文。

  曾任教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亞東技術學院,目前為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图书目录

吳序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文選序〉與蕭統選文原則新論
第三章 《文選》選文與蕭統東宮「監撫制」的關聯
第四章 《文選》選文與蕭梁帝國正統論
第五章 《文選》選文與「文士國士化」人才論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文獻
附表一 東宮僚屬職表
附表二 蕭統東宮僚屬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939016
  • EISBN:978986393955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7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顯然是一部聚焦於特定歷史時期的深度研究,對於關心魏晉南北朝史,尤其是南朝蕭梁政權如何運用文學與符號來鞏固其統治的同好來說,這本書無疑是個寶藏。雖然我還在摸索初期,但光是能從書名聯想到「文學與權力」的交織,就已經讓人對作者的切入角度充滿好奇。我猜測內容應該會深入探討《昭明文選》這部文學經典,如何被當時的統治階層視為一種「圖像」——一種視覺化、可被解讀的政治語言。這種跨領域的思考,遠比單純的文學賞析來得深刻。我期待書中能有許多精闢的論述,將抽象的文化符號與具體的宮廷政治情境連結起來,讓我能更立體地理解那個時代的士大夫階層是如何在文字中安放他們的忠誠與野心。

评分

老實說,我對「電子書」的形式比較有感情,因為它方便攜帶,隨時隨地都能翻閱。如果這本書的電子版能保持排版的清晰度和圖文的對應準確性,那將會大大提升我的閱讀體驗。我希望它的電子檔在縮放和註釋功能上做得夠人性化,畢竟這類研究型著作通常會有大量的引文和註解需要頻繁切換查閱。對於習慣在平板或電腦上閱讀的讀者而言,流暢的操作性是關鍵。如果編輯在轉製過程中,能確保那些可能存在的歷史圖像或版面結構的還原度,那真是太棒了。畢竟,探討「圖像」的書,如果圖像呈現不佳,那可就失色不少了。希望這電子版能兼顧學術嚴謹性與數位閱讀的便利性。

评分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類探討經典文本與特定政權關係的書籍,總會讓我反思現今社會對「經典」的定義與操作。我們今天閱讀《昭明文選》,可能只是著眼於其文學成就,但若是能透過這本書的視角,了解它在特定歷史情境下被賦予的政治使命,或許能讓我們對「經典化」的過程有更審慎的認識。每一部文學選集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背後必然有強大的文化推手或政治意圖在作用。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套分析工具,讓讀者在面對任何看似「理所當然」的文化遺產時,都能多問一句:「誰決定了它是經典?它又為誰服務?」這份批判性的思維,遠比記住多少歷史事實來得珍貴。

评分

我最近對比了幾本研究魏晉文學的書籍,發現很多著作往往在文學史梳理上做得不錯,但在「帝國建構」的層面,探討得相對較少。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將蕭梁的政治現實與《文選》的文學選擇做一個扎實的對話,那它的學術價值就會非常突出。我個人非常著迷於那些「被選擇」的文學傳統,因為「不被選擇」的往往才是更具爆發力的歷史真相。我想看看作者如何論證蕭氏政權如何「塑造」了文學的標準,藉由推崇某些風格或作家,來間接確立其統治的正當性。這種「文化政治學」的視角,對於理解古代中國的權力運作機制,絕對有重要的啟發作用。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很有味道,封面選用的那種微微泛黃的紙質感,配上典雅的書名字體,讓人一拿到手就感覺時光彷彿倒流回了六朝時期。我特別喜歡它排版上的用心,字裡行間的留白恰到好處,讀起來眼睛很舒服,不像有些學術書排得密密麻麻,讓人望之生畏。雖然我還沒完全深入到內容的細節裡,但光是這樣精緻的視覺呈現,就已經讓這本書在我的書架上顯得格外有分量。它給人的感覺不只是一本學術專著,更像是一件精心策劃的藝術品,讓人忍不住想好好珍藏。書本的厚度也相當實在,看得出編者在整理和呈現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光是翻閱的過程,就能感受到那種對傳統文化致敬的態度。對於喜歡實體書觸感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次愉悅的體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