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三) (電子書)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三)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添壽
图书标签:
  • 臺灣政治思想史
  • 臺灣經濟思想史
  • 臺灣歷史
  • 政治經濟學
  • 思想史
  • 電子書
  • 學術著作
  • 臺灣研究
  • 歷史研究
  • 社會科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特色

  本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臺灣經驗與近代中國化,第二部分為臺灣觀點與治安史書寫,第三部分為臺灣企業與中國式管理。作者嘗試透過政治經濟學研究途徑以凸顯「相互主體性」、「歷史結構性」、「多元文化一體化」的思維,來加強臺灣與中國大陸歷史關係發展的論述。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三) 本書為探討臺灣歷史脈絡下,政治與經濟思想演變的學術專著。 第一部分:日治時期思想的形塑與轉向 本卷聚焦於日治時期(1895-1945)臺灣知識分子在殖民體制下,其政治意識與經濟理念的複雜發展歷程。這段時期,臺灣社會在總督府的統治下,經歷了從傳統漢學思想到現代思潮的劇烈衝擊。 一、殖民地現代化論述的辯證 本章深入分析臺灣知識精英如何回應殖民政府推動的基礎建設、教育改革與產業政策。探討「文明開化」的表象下,臺灣知識分子對「殖民地現代性」的接受、批判與調適。重點考察了知識分子在接受日本現代化成果的同時,如何抵抗其文化霸權與經濟剝削。研究涉及的文獻包括早期報刊上的社論、地方紳商的政策建議書,以及少數精英的日記與書信,揭示他們在體制內外尋求話語權的掙扎。 二、地方主義與民族自決的萌芽 殖民後期,隨著全球民族主義浪潮的興起,臺灣內部開始出現對「臺灣人自身」命運的深刻反思。本節梳理了早期社會運動(如反抗土地調查、抗徵稅運動)中蘊含的政治訴求,並分析了如林獻堂、蔣渭水等重要人物在「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中所展現的政治哲學基礎。我們辨析了在「內地延長主義」與「漸進改革論」之間擺盪的複雜心態,並追溯了早期社會主義與無政府主義思想在臺灣知識界的零星傳播及其本土化的嘗試。 三、經濟思想的轉型:從農業社會到產業規劃 日治時期,臺灣的經濟結構被總督府確立為「南進基地」的原料供應地。本章著重考察臺灣士紳與新興知識分子對此經濟定位的反思。探討了在糖業、米業壟斷背景下,知識界對土地所有權、金融體系和工業化的不同主張。特別關注了農業科學化運動(如改良品種、水利工程)在政治上的意涵,以及知識分子如何試圖將經濟發展與社會福祉連結起來的努力。 --- 第二部分:戰後初期的政經思潮與身份焦慮 戰後初期(1945-1960年代初期),臺灣經歷了政權的更迭與劇烈的社會動盪。本部分聚焦於此過渡期內,知識分子群體對「回歸祖國」的期待、對新政權的理解,以及隨後面對威權統治時,思想光譜的收縮與轉向。 一、從「祖國化」到政治幻滅 光復初期,臺灣知識分子普遍抱持著回歸祖國的民族主義熱情,期望建立一個新的、符合現代國家標準的政治體制。本節細緻考察了這一階段關於民主憲政、法治建構的論述,分析了早期報紙、學術刊物上對孫中山三民主義的詮釋,以及與新遷入的中國大陸菁英在政治理念上的摩擦與融合。隨著二二八事件與隨後的政治高壓,探討知識分子如何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以及由此產生的政治幻滅感。 二、經濟建設的初期擘劃與意識形態束縛 在經濟上,本章分析了戰後初期臺灣面臨的通貨膨脹、資源匱乏與美援的介入。考察了以尹仲容、李國鼎等為代表的技術官僚群體,在資源極度有限下所提出的初期經濟發展藍圖。這部分將區分兩種思維:一種是強調國家主導、計劃性的重建模式,另一種則是受西方自由主義影響,主張有限市場干預的觀點。同時,也探討了在「反共」意識形態主導下,任何對現行經濟體制提出根本性質疑的聲音是如何被邊緣化的。 三、保守主義的鞏固與現代性的遲滯 在政治高壓與文化重塑的雙重壓力下,本節探討了保守主義思想如何在學術界與文化領域取得主導地位。分析了在文學、歷史、哲學等領域,主流思想如何配合政治需求,強化「中華文化正統論」和「反共復國」的論述。重點關注了這一時期知識分子在言論空間極度受限下,如何運用象徵性語言進行隱晦的批判,或轉向內省性的文化研究,以維繫學術獨立的微小空間。 --- 第三部分:民間社會的聲音與早期反思 本卷的第三部分嘗試挖掘在官方話語之外,民間社會及邊緣群體中出現的、對政治與經濟體制提出質疑的早期思想火花。 一、戰後初期的社會倫理與鄉土意識 本章聚焦於戰後地方社會重組的過程中,傳統倫理觀念(如宗族、互助組織)與現代國家建構之間的張力。考察了如楊逵等作家的作品中,對底層人民在戰後結構性變動下所遭受的壓迫的深刻描繪,這類敘事往往蘊含著對社會正義的朴素訴求。 二、知識群體的「出走」與思想的流亡 分析了部分知識分子因政治迫害或理念不合而選擇移居海外的現象。雖然人數不多,但這些流亡的知識分子,特別是那些在香港、日本或美國形成的研究群體,他們的論述(無論是關於臺灣的本土性,還是對兩岸政治的評估)構成了後來臺灣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參考系外文本。 總結:思想史的縱深與臺灣主體性的確立 本卷旨在提供一個多層次、縱深的時間軸,展示臺灣政治經濟思想是如何在殖民遺緒、威權統治與全球思潮的交織下,緩慢地積累、轉化並最終醞釀出對「臺灣主體性」的深刻思考。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拒絕將臺灣思想史簡化為單一意識形態的傳播史,而是著重描繪知識分子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其思想實踐的複雜性、妥協性與創造性。 關鍵詞: 日治時期、殖民地現代性、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戰後初期、二二八事件、政治迫害、經濟建設、三民主義詮釋、本土意識、思想流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添壽 (筆名陳天授)


  1951年出生於臺灣臺南

  主要簡歷:
  臺灣省政府經濟建設動員委員會研究委員
  國家發展研究院諮詢委員
  中華民國企業發展研究學會理事長
  中華國土安全管理學會常務監事
  臺灣日報、臺灣新生報專欄撰述
  中央廣播電台知識寶庫節目主持人
  台北城市科技大學董事
  先後任教於臺北商業大學、臺北教育大學、空中大學、警察大學等校
  現任臺北城市大學榮譽教授

  主要著作:
  《為有源頭活水來》
  《臺灣政經發展策略》
  《臺灣經濟發展史略》
  《文化創意與產業發展》
  《臺灣經濟發展史》
  《臺灣創意產業與策略管理》
  《臺灣治安制度史─警察與政治經濟的對話》
  《臺灣治安史研究─警察與政經體制關係的演變》
  《文創產業與城市行銷》
  《警察與國家發展─臺灣治安史的結構與變遷》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一)》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二)》
  《我的百歲母親手記》
  《臺南府城文化記述》 (電子書)
  《近代名人文化紀事》 (電子書)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部分 臺灣經驗與近代中國化
我撰寫《近代學人著作書目提要》的心路歷程
1950年代前後臺灣「胡適學」與自由主義思潮
近代臺灣發展本土化的變遷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警政發展(1912-1949)
 
第二部分 臺灣觀點與治安史書寫
我的臺灣治安史研究、教學和書寫
臺灣治安史的檔案文獻探討 
臺灣傳統治安史的分析(1624-1895)
臺灣日治時期殖民治安分析(1895-1945)
中華民國臺灣時期戒嚴治安分析(1945-1992)
 
第三部分 臺灣企業與中國式管理
近代管理思潮與臺灣企業管理演進
中國式人間學管理的探討
多元化一體發展的臺灣文創產業分析
臺灣媽祖文創產業的客製型服務管理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939931
  • EISBN:978986393998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3.4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談到內容深度,這套書的選題非常精準,它沒有貪心地想涵蓋所有面向,而是鎖定在「政治經濟思想」這個核心交會點上進行挖掘。從早期的殖民地治理思潮,到戰後國民政府遷台後的意識形態建構,再到後來的本土化運動中各種思想流派的碰撞與融合,脈絡梳理得極為清晰。作者並沒有採取簡單的「好人/壞人」式的二元對立敘事,而是試圖呈現出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思想家們是如何在內外壓力下做出抉擇和闡釋的。這種嘗試去理解「為什麼」他們會這樣想,而不是單純批判「他們想了什麼」,是這套書最寶貴的地方。對於我們這些在台灣長大,卻常常對自身政治體系如何成形感到困惑的讀者來說,它提供了一套非常嚴謹的分析框架,讓我們得以跳脫日常的政治口水戰,從學理層面重新審視一些既定印象。

评分

我特別留意了一下這套書在「經濟思想」這塊的著墨。許多台灣政治史的論述,往往過度集中在威權體制的壓迫與民主化進程,對於經濟政策背後的學理依據討論相對較少。但這套叢書顯然彌補了這個空缺。它仔細探討了從早期的進口替代到後來的出口導向策略背後,決策者們參考了哪些西方或日本的經濟學理論,以及這些理論如何在台灣特殊的資源稟賦下被扭曲或創新性地應用。這使得整個政治經濟的互動面貌變得立體起來。它不再是單純的「政治決定經濟」,而是看到思想的流動如何支撐起了制度的變遷。不過,有一點小小的遺憾是,相較於對戰後經濟發展的論述,對於日治時期經濟思想的探討似乎略顯保守,或許是史料取得的困難,但這讓整體論述在時間軸的平衡上略微失衡。

评分

這套叢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走懷舊路線,封面選用的紙質和字體,讓人彷彿回到那個還在用實體書店翻書的年代。整體色調偏向穩重的大地色系,給人一種沉澱下來慢慢閱讀的感覺。不過,說真的,內頁的排版稍微有點密集,對於長時間閱讀的人來說,眼睛可能會比較吃力一點。光是看到目錄那一長串的章節標題,就已經能感受到這套書的厚度了。它不像一般暢銷書那樣追求快速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部需要你投入時間和心力去細細品味的學術專著。作者對於史料的掌握度令人印象深刻,光是看引文的格式和參考文獻的廣度,就知道背後下了多少功夫。這不是那種走馬看花、蜻蜓點水的論述,而是紮根於對台灣歷史脈絡的深刻理解。我個人特別喜歡它在章節過渡時處理得非常自然,不會讓人有突然被拉到另一個主題的突兀感,整體結構的邏輯性相當強。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載入速度和排版適應性倒是蠻讓我驚喜的。畢竟這種厚重的歷史文獻,如果電子化後排版混亂,那閱讀體驗就完全垮了。幸好,這電子版的轉換做得相當到位,無論是在手機的小螢幕上看,還是在平板上閱讀,字體大小和行距都能自動調整得宜,不會出現字被切掉或者圖片錯位的窘境。不過,有些圖表在縮放後,清晰度就顯得有些勉強,這或許是原檔案解析度的限制吧。關於內容的實用性,這套書更像是一部知識的寶庫,適合那些真正對台灣的政治思想發展有濃厚興趣的研究者或深度愛好者。它不是用來輕鬆消遣的讀物,更像是工具書,當你需要回溯某個特定年代的論辯焦點時,它能提供非常紮實的背景資料。我個人覺得,如果能有一個更強大的內部搜索功能,對於查找特定關鍵詞會更加方便,雖然一般的PDF搜索也能用,但對於這種學術著作來說,精確度要求更高。

评分

閱讀這套書的過程,讓我對「思想史」這門學科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體會。它不像政治史那樣直接描述事件,也不像社會學那樣分析結構,它更像是挖掘那些驅動事件和結構背後的「潛意識」——那些看不見、摸不著,卻決定了社會走向的觀念。特別是在處理不同時期知識分子面臨的「忠誠」與「獨立」的拉扯時,那種複雜的人性掙扎被刻畫得入木三分。作者似乎用了很大篇幅來解構「進步」和「落後」這類標籤是如何被用來論述政治權力的,這在當前這個充滿身份認同論述的環境中,顯得尤為重要。它教會我們,任何一種看似天經地義的政治主張,背後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語境和思想根源,我們需要學會刨根究底。總體來說,這是一套需要反覆閱讀、值得在書架上佔據重要位置的重量級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