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這闋詞的心境,因為學習,世路能夠看透,因為學習,心田才能到處悠然,才能像鷗鳥一般自由飛翔。學無止境,近耳順之年才修讀博士,因為修讀博士,開始關注女性書寫的領域,也發表一些與此領域相關的論文。當然,精神與體力都不如年少,那曾經可以熬夜苦讀的身軀,已有初老現象,加上還有繁忙的教學工作,所以偶有苦悶在所難免。疲倦時,我喜歡到寧靜湖散步,看黑白天鵝的優雅姿態,湖水下牠們的雙腳必須不停滑動著,當下總想起徐志摩的詩:「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處漫溯!」 將十年來陸續發表與女性書寫有關的論文結集成書是我的夢,即使划起槳來,緩慢而疲倦,青草更青處的景色,仍是我的想望,於是,我學會了不放棄,學會再累,也要優雅書寫並悅讀。
從歷代的女性書寫中可以尋找到時代歷史之聲音,也可以看到她們不同之自我挑戰。她們穿越時空,彼此以書寫慶祝著,歌頌著,她們相信勇氣,我們也該相信,她們誠摯的邀請我們的靈魂,當我們閱讀書寫中任何一段文字,擁有這些文字的空氣,呼吸是這樣純粹,有如森林透出的晨光。因為書寫穿越時空的女人們。她們在她們的時代,寫出怎樣的自己呢?從班婕妤手持圓扇,班昭手握史書,到徐燦成立女性社群的對話書寫,接著秋瑾手持刀劍的心烈如男子。如今,席慕蓉奔馳蒙古原鄉,蘇偉貞以麥克風演講出人生百態。女人們各有姿態,有溫柔者,有豪放者,有冷靜理性者,亦女人家之爭鳴也。
發表這些女性議題論文期間,我經歷了母親的過世,母親給的蘭花,我繫在香水樹上,每當仲春時節,蘭花就會盛開,這些蘭花有如母親微笑的叮嚀,讓我覺得溫暖。書寫論文過程中,女性書寫苦悶的靈魂,告訴我書寫也是療癒的一環。
學著悲而不傷,怨而不怒。喜歡徐陵在〈鴛鴦賦〉中所言:「山雞映水那自得,孤鸞照鏡不成雙。」若將怨成為願,縱然孤獨,也可以怡然自得才是啊!在與出版社佩玲討論出書的那個八月,我將好多本書在太陽底下曝曬,希望這些書帶著陽光的能量,歸還圖書館之後,讓借回這些書的愛書人能在閱讀時發現屬於靈感的光。
本書將這些論文結集成書,加上插圖與照片,以圖文的方式引領讀者更容易聯想她們的容顏;筆者也以新詩書寫這些女性的特質。讓我們看她們如何面對她們的環境,如何以抒情體物書寫,如何因為困境苦難而悲而傷而悼,因怨而恨而怒之心靈抒懷狀態。此書可觀察出女性之書寫並非只為了情感之沉醉,書寫如果可以銷憂,也可以解決當下所處之現實困境。至於女性為何事何人而悲而怨?張淑香言:「詩可以怨」是透過創作而致的作用,在創作過程中,作者必須面臨一項挑戰:就是如何把實際人生中個人「感覺經驗的怨」轉化、塑造、體現為普遍性的「藝術經驗之怨」。女性文本所呈現之典型人物,會因為不同之歷史情境而有不同解讀,因此書寫策略與實際效應之間,除了生活對話之外,亦蘊含著批判力,透過悲怨書寫,更貼近女性心靈。
筆者在閱讀這幾位女性書寫的過程中,頗有感受,因此以新詩的方式歌詠她們:為班婕妤賦詩寫下「青春的影,在圓扇落款,輕輕一點扇尖,就是冷暖的橋樑,可以陪伴感動,可以如風流散,答案在心靈中換季。」只因觀察到從班婕妤到徐燦,女子手中的那把扇子,與諸葛亮蘇東坡的扇子是多麼不同啊!班婕妤情愛的冷暖扇子,到徐燦「長憶擷芳諸女伴,共搖紈扇小窗涼。」是與女伴好友共搖的友誼之扇。我為班昭賦詩寫下「班昭以手為書穿針引線,讀了史,寫了賦,瞳孔透著光,指出愛的方向。」為徐燦賦詩寫下「一扇窗,讓書寫有了心跳,活躍出一段閱讀歲月,她在拙政園的花已經撐開了天。」為秋瑾賦詩寫下「有一把刀,可以讓夢亮起來,有一雙腳,不必纏,奔跑,永遠不會過時。路上,迎著風,淋著雨,這愁,煞人心啊!」筆者為這幾位女性書寫新詩的方式,從女性身旁的物件開始到庭園的景色,到秋瑾奔跑在路上,試圖點出女性書寫已由戶內跨到庭園跨到路上了!
學生田明玉將這些詩句的意境,繪製仕女繪圖呈現,期望增加閱讀此書時之豐富想像力。職是之故,在傳承與創發之間,就如羅倫茲的「蝴蝶效應」,一隻蝴蝶的振翅,將對隨後發生的事件帶來漣漪般影響深遠的效應。筆者才疏淺陋,希冀借此女性心靈書寫之探討,可拓展女性抒情之?究視野。
在此湘鳳要感謝所有協助此書得以順利出版的人,才女田明玉與我討論如何繪製這些女性之特質,用心繪出本書之重要女性圖檔;才子蔡志懋一筆一畫的以書法表現這些女性之詩詞;陳浩然教官提共拙政園的實景照片。謝謝瓊玲老師向元華出版社推薦了我,總編輯佩玲女史更是不厭其煩的閱讀此書的章節,並適時的鼓勵我,嚴謹的態度,給了我勇氣迎接挑戰,讓我在孤獨無助時有了明確的目標,也謝謝進榮教授不厭其煩的幫我借書還書。這些貴人我銘記在心!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散發出一種沉靜又帶點古典韻味的氣質,讓我立刻聯想到那種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深度研究。我個人對於那種將不同時代的女性文學家放在一起做對照分析的著作,總是抱持著極高的期待。因為歷史上的女性,無論是生活背景還是文學風格都有巨大的差異,如何從這些看似不相干的個案中,提煉出共同的「女性書寫」特徵,考驗著作者的史學功力和文學敏感度。我特別好奇,作者是採取一種線性發展的梳理方式,還是以主題性的切割來進行探討?如果是後者,那本書的結構可能會非常靈活,能夠容納更多元的解讀空間。總之,這本書給我的初步印象是,它不是一本輕鬆的閒書,而是一趟需要帶上筆記本、隨時準備與作者一同思辨的文學之旅。對於真正想理解台灣(或華文世界)女性文學發展脈絡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書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參考書。
评分老實說,看到書名中出現「班婕妤」和「蘇偉貞」這兩個名字,我的第一個反應是:這跨度也太大了!一個是漢代的宮廷文學代表,一個是當代極具批判精神的作家,中間隔著千年的時光和截然不同的社會結構,作者的筆力要能撐起這樣的對比,實屬不易。我猜測,這本書的核心或許不在於比較她們的文學成就高低,而是探討「在不同時代的框架下,女性如何運用文字進行自我確立與情感抒發」。比如,班婕妤在皇權下的幽怨與無奈,與蘇偉貞在現代社會中對性別、家庭結構的質疑與解構,兩者之間是否存在某種潛意識的呼應?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如此巨大的歷史落差中,找到那條貫穿始終的「心靈線索」。這種宏觀的視野,讓這本書顯得格局很大,不僅僅是女性文學史的補遺,更像是一部關於「書寫與身份建構」的哲學思考。
评分對於我這樣一個平時就喜歡在文學與社會學之間遊走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定位非常吸引人。它不是純粹的文學評論,也不是枯燥的歷史考證,而是一種結合了性別研究、文學史觀照的跨界探索。我非常好奇作者在處理蘇偉貞的作品時,會採取何種切入點?畢竟蘇偉貞的文字風格強烈、批判性高,探討其作品的「心靈書寫」時,如何避免落入當代論述的窠臼,又能展現出與古代書寫者的深刻連結?這種「繼承與斷裂」的辯證關係,往往是評斷一部優秀文史著作的標準。我預感這本書的論證會非常縝密,結構紮實,足以提供一個嶄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在歷史長河中閃耀過、卻常被我們以現代標準輕易評判的女性身影,給予她們應有的複雜性與深度。
评分哇,看到這本書的名字,立刻就覺得很有味道,雖然我還沒翻開來看,但光是「女性之心靈書寫身影」這幾個字,就已經勾起了我對歷史上那些才華洋溢、卻又常被時代陰影遮蔽的女性文人的好奇心。書名直接點出了主題,讓人聯想到那些在男性主導的文學世界中,如何用自己的筆觸,描繪出細膩幽微的情感與時代下的掙扎。我猜想,作者在梳理這些女性的生命軌跡時,一定下了不少功夫,去挖掘那些隱藏在史書字裡行間的女性聲音。這種深入文本、探討性別視角下的文學創作,在當代社會讀來,特別有意義。畢竟,我們現在談論的許多女性議題,其實早已有前人鋪陳的路徑,只是她們的聲音可能被歷史的灰塵掩蓋了。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古今的書寫身影連結起來,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想必會非常引人入勝,讓人忍不住想趕快翻閱,看看那些被遺忘或被誤讀的靈魂,是如何在文字中找到永恆的居所。
评分最近幾年,關於「身體書寫」和「女性主體性」的討論非常熱烈,而這本書光從書名來看,就顯然是切入這個核心議題的。我認為,女性的書寫,從來就不只是文字技巧的比拼,它往往承載著對自身處境的詰問,是對傳統規範的反抗,或是在有限空間內建立精神自洽的努力。我期盼作者能深入探討這些「身影」是如何面對社會對女性的期許與束縛的。例如,在古典文學中,女性的形象常被塑造成賢妻良母或是才德兼備的附屬品,那麼這些真正拿起筆的女性,她們的書寫是在迎合,還是在悄悄地顛覆這些框架?這種「檯面上說的」和「紙面上寫的」之間的張力,往往是解讀古典女性文學的關鍵。如果這本書能提供細膩的文本分析,揭示這些書寫背後隱藏的策略和決心,那絕對是極具價值的貢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