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六):人文主義與文化篇 (電子書)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六):人文主義與文化篇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添壽
图书标签:
  • 臺灣史
  • 臺灣政治
  • 臺灣經濟
  • 臺灣文化
  • 人文主義
  • 思想史
  • 電子書
  • 學術研究
  • 文化研究
  • 歷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第一部分「《近代學人著作書目提要》補述」的文字,是收錄〈胡適1970年代重要著作書目提要的補述〉,與〈近代學人1970年代重要著作與胡適的文化記述〉兩篇。作者係採取圖書館學的研究途徑,和檢證其個人經驗的歷史方法,記述1970年代前後胡適與其他學人之間重要著作的文化互動。
 
  本書第二部分「中華儒家文化」的文字,是收錄〈余英時人文主義的通識治學之探討〉。余英時先生通識史學方面的著作和論述,還有其和胡適自由主義思想,迄今仍深刻影響著後人處事與治學之道。
 
  本書第三部分「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文字,收錄〈徐復觀激進的儒家思想與本土化〉一文,敘述徐復觀早期從事的政治與軍旅生涯,及五十歲來臺定居之後,脫離了政治圈的後半生的學術研究與文化評論的生活。 
 
本書特色
 
  從「歷史整合性」與「相互主體性」的思維與研究途徑開展,  
  在解析近代重要學人胡適、傅斯年、梁啟超、林語堂、柏楊等人學術中,
  掌握臺灣全面而宏觀的歷史脈絡流變,開拓讀者更廣闊超脫的思維。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六):人文主義與文化篇(電子書) (此處為您要求的、不包含原書內容的虛構書目簡介) 書名: 大航海時代後的全球秩序重塑:地緣政治、技術變革與國際法的新挑戰 作者群: 國際關係學、比較政治學、經濟史學、法律哲學領域資深學者聯合編撰 出版日期: 2024 年秋季 頁數: 約 680 頁(電子版) 定價: NT$ 880 --- 內容提要:二十一世紀的十字路口 本書匯集了當代國際學科前沿的深刻洞察,旨在系統梳理自二十世紀末「後冷戰時代」結束以來,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所經歷的根本性、顛覆性轉變。我們不再處於單極霸權或意識形態對峙的清晰框架內,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多層次、高度互聯,同時充滿結構性張力的複雜系統。本書聚焦於三大核心軸線的交織影響:地緣政治板塊的再分配、信息技術革命對國家主權的侵蝕與重塑,以及國際法體系在應對非國家行為體與氣候危機時所面臨的倫理與實踐困境。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四大部分,共收錄十六篇由領域內頂尖學者撰寫的專論,力求提供跨學科的、立體化的分析視角。 --- 第一部分:地緣政治的板塊漂移與權力中心轉移 (The Shifting Plates of Geopolitics) 此部分深入剖析了傳統強權的相對衰退與新興力量的崛起如何共同重塑了全球權力佈局。我們不僅考察了傳統的軍事與經濟指標,更著重於「軟實力」的轉移路徑——包括標準制定權、敘事主導權以及對關鍵資源(如稀土、數據鏈路)的控制。 章節亮點: 1. 「中等強權」的戰略再定位: 分析歐盟、印度、巴西等國家如何在美中兩大體系間尋求「戰略自主」的空間,及其對區域安全架構的深遠影響。探討多邊主義在實質性衰退下,區域性聯盟如何成為主要的穩定器或潛在的衝突催化劑。 2. 海上生命線的爭奪與「藍區」政治: 聚焦於關鍵海上通道(如南海、霍爾木茲海峽)的安全化趨勢。討論「印太戰略」的內涵演變,以及國家如何利用海域劃界爭議,將國內政治的訴求投射到國際空間,形成新的海洋安全困境。 3. 後殖民遺緒與全球治理的缺口: 檢視非洲和拉丁美洲在新興地緣政治博弈中的角色。分析非傳統發展援助模式(如「一帶一路」倡議)對當地政治經濟結構的潛在重塑,以及如何加劇既有的不平等與治理挑戰。 --- 第二部分:數字主權與技術治理的悖論 (Digital Sovereignty and the Paradox of Governance) 信息技術(特別是人工智慧、量子計算與區塊鏈技術)已不再僅是工具,而是重塑國家治理能力與公民社會互動的基礎設施。本部分探討了技術的指數級增長如何挑戰了傳統的國家主權概念,並在國家安全與個人自由之間製造了新的張力。 章節亮點: 1. 數據的國家化與數字鐵幕的建構: 比較分析不同政治體制下,對於數據跨境流動、隱私保護和網絡審查的法律框架。探討「數據民族主義」的興起,以及它如何阻礙全球供應鏈的效率和基礎研究的開放性。 2. 人工智慧的倫理邊界與軍事應用: 深入分析自主武器系統(AWS)的發展對國際人道法(IHL)的衝擊。探討國家如何在追求技術領先的同時,避免「演算法偏見」內化為國家政策,從而加劇社會內部的歧視。 3. 供應鏈的韌性與關鍵技術的「去風險化」: 專注於半導體、生物技術等戰略性產業的全球佈局。分析各國推動供應鏈「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經濟合理性與地緣政治動機,以及這對全球化概念的實質性修正。 --- 第三部分:氣候變遷、資源稀缺與新型衝突 (Climate Stress, Scarcity, and Emerging Conflicts) 氣候危機不再是遙遠的未來威脅,而是當下地緣政治穩定性的核心變數。本部分從政治生態學的角度,分析環境壓力如何轉化為社會動盪、人口遷移和國家間的競爭性資源管理。 章節亮點: 1. 氣候難民與邊界管理的合法性危機: 考察因海平面上升和極端天氣事件導致的大規模人口流離失所,對接收國的社會融合政策和國際難民法的壓力。探討如何確立「氣候難民」的法律地位。 2. 綠色轉型中的資源爭奪戰: 分析電動車電池、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對鋰、鈷等關鍵礦產的需求激增,如何引發新一輪的資源開採競爭,尤其是在全球南方地區。探討「綠色殖民主義」的隱憂。 3. 生態安全與國家安全的新界線: 討論氣候變遷對軍事基礎設施、糧食安全與水資源分配的具體影響。分析國際社會在減排承諾與經濟發展權之間的持續性張力。 --- 第四部分:國際法在碎片化時代的韌性與重構 (International Law in an Age of Fragmentation) 在全球秩序日益碎片化的背景下,傳統的國際法和多邊機構面臨著空前的合法性與執行力挑戰。本部分探討國際法如何適應非國家行為體(如跨國企業、駭客組織)的崛起,以及在意識形態競爭下,普遍性原則如何受到地方性敘事的挑戰。 章節亮點: 1. 普世價值與「國內化」的拉扯: 批判性分析人權話語在不同政治文化中的差異化詮釋,以及大國如何利用「主權原則」作為實施國內政策的擋箭牌。 2. 國際司法的有效性與政治化: 評估國際刑事法院(ICC)及其他國際司法機制在面對強權國家不配合時的局限性。探討新型的問責機制(如混合法庭、國際仲裁)的發展趨勢。 3. 跨國企業的法律責任與全球治理參與: 分析跨國公司在供應鏈中對環境與勞工標準的影響力,探討將企業行為納入國際法規管框架的必要性與困難。 --- 結語:邁向一種「務實的國際現實主義」 本書並非提供單一的解決方案,而是試圖描繪出當前全球體系的複雜病理圖。我們主張,未來的國際秩序將不再由單一意識形態或某個中心強權決定,而是由多重標準、技術驅動的摩擦力以及對環境極限的共同認知所共同塑造。唯有通過跨學科的嚴謹分析,理解這些根本性的結構轉變,決策者才能在不確定性中尋求相對穩定的治理路徑。 本書適合對國際政治、經濟史、技術哲學及國際法理論感興趣的學者、政策制定者、研究生與關心世界走向的知識分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添壽(筆名陳天授)
 
  1951年出生於臺灣臺南
 
  簡歷
  臺灣省政府經濟建設動員委員會研究委員
  國家發展研究院諮詢委員
  中華民國企業發展研究學會理事長
  中華國土安全管理學會常務監事
  中華檔案暨資訊微縮管理學會理事
  臺灣日報、臺灣新生報專欄撰述
  中央廣播電台知識寶庫節目主持人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董事
  先後任教於臺北商業大學、臺北教育大學、空中大學、警察大學等校
 
  現任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榮譽教授
 
  著作
  《為有源頭活水來》
  《臺灣政經發展策略》
  《臺灣經濟發展史略》
  《文化創意與產業發展》
  《臺灣經濟發展史》
  《臺灣創意產業與策略管理》
  《臺灣治安制度史──警察與政治經濟的對話》
  《臺灣治安史研究──警察與政經體制關係的演變》《文創產業與城市行銷》
  《警察與國家發展──臺灣治安史的結構與變遷》
  《文學、文獻與文創──陳天授65作品自選集》
  《我的百歲母親手記──拙耕園故事》
  《臺南府城文化記述》
  《近代名人文化紀事》(電子書)
  《文創漫談》(電子書)
  《生活隨筆》(電子書)
  《生命筆記》(電子書)
  《臺灣治安史略》(電子書)
  《稻浪嘉南平原:拙耕園瑣記系列之肆》(電子書)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一):資本主義與市場篇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二):社會科學與警察篇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三):自由主義與民主篇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四):民族主義與兩岸篇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五):臺灣治安史略

图书目录

【臺灣政經史系列叢書】序
自 序
第一部分 《近代學人著作書目提要》補述
胡適1970年代臺灣重要 著作書目提要的補述

一、前言
二、恩師曹昇與胡適掌理的上海中國公學
三、恩師藍乾章及其掌理南港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
四、胡適1970年代前後重要著作的文化記述
五、結論

近代學人1970年代重要著作 與胡適的文化記述
一、前言
二、傅斯年殷海光著作與胡適的文化記述
三、梁啟超徐志摩著作與胡適的文化記述
四、林語堂梁實秋著作與胡適的文化記述
五、吳相湘郭廷以著作與胡適的文化記述
六、胡秋原錢賓四著作與胡適的文化記述
七、李敖柏楊著作與胡適的文化記述
八、結論

第二部分 中華儒家文化
余英時人文主義的通識治學之探討

一、前言
二、余英時的學術淵源
三、余英時的史學取徑
四、余英時的儒家思想
五、余英時的人文素養
六、結論

第三部分 中華文化主體性
徐復觀激進的儒家思想與本土化思維

一、前言
二、徐復觀的政治與學術之間
三、新儒家文化的緣起與發展
四、徐復觀激進儒家的本土化思維
五、結論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111890
  • EISBN:978957711189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4.7MB

图书试读

自序
 
  莎士比亞說:「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我徹底地服膺了莎翁這句具有高度「閱讀、學思與書寫」的意涵。尤其在歷盡人世的滄桑多變之後,更能感受出「人無法選擇自然的故鄉,但人可以選擇心靈的故鄉」。
 
  心靈的故鄉正是「經典名著」,它是可以如杜甫所言的「不廢江河萬古流」。「經典名著」固然可以其實我們選擇閱讀的書,也可以不限於所謂的「經典名著」。俗話說得好「開卷有益」,養成喜歡閱讀的好習慣,就可以溫暖我們的心靈故鄉。
 
  回溯我自15歲省立後壁初中(今改制國立後壁高中)畢業以前,都留在臺南市比較文化封閉的偏遠鄉下度過,直到高中聯考進入剛從臺南一中新化分校改制的省立(今改制國立)新化高中就讀,那是我第一次離家在外寄宿念書,如果我記憶沒有錯誤的話,那是我真正認識、想開始接觸胡適作品的年紀。
 
  當時同我租屋在臺南市新化鎮(今改區)大河溝邊的一戶寄宿家庭的另一房間宿友,他高我一屆,是高二唸社會組的田健明。他長得瘦瘦高高的平日喜歡拿著《自由中國》、《文星》等雜誌,和《文星叢刊》出版的蔣廷黻、李敖、龔德柏等人作品,我非常羨慕他自由自在閱讀的逍遙,迄今我都還記得他那具有文人獨特的神采。
 
  由於更早之前,我在老家後壁鄉(今改區)附近唸初中時,我就已經開始有接觸一些課外讀物的心得經驗。起先是閱讀我二哥和二姐他們從外地工作和念書放假帶回家裡來的《文壇》雜誌,和《羅蘭小語》等散文集方面的書刊,我也都會利用他(她)們在閱讀之餘的空檔,趕快借過來囫圇吞棗式的翻閱,我現在的青少年記憶和對嘉南平原鄉愁,或許是從那時期就已經逐漸形成。
 
  高中時期的喜歡上閱讀,那時我可能還無法體會和想像詩人拜倫(Lord Byron, 1788-1824)說這句:「一滴墨水可以喚起千萬人的思考,一本好書可以改變無數人的命運」的深意,但我的確是希望能透過閱讀來接觸外面的世界,和來改變自己的觀念。不論當時我自己是否能真正完全的讀懂買來的那些書,然而我堅信那都會是「開卷有益」的,尤其是對一位幼年生活在鄉下的小孩子來說,那是多麼滿懷著一股對於追求新知的喜悅。
 
  高一下學期我轉學回到由臺糖公司設校在新營鎮(今改區)南光中學,以及高二我又轉學到省立(今改國立)嘉義中學。不斷轉學的原因之一,就是那個時候我已經養成自己買書的習慣,我希望能到比較大城市的書店買到我想看的書。
 
  最先接觸的就是由遠東圖書公司出版的《胡適文選》、《胡適四十自述》,以後又廣泛閱讀【文星叢刊】出版李敖的《胡適評傳》,這是我從青少年時期以來一直喜歡蒐集,和有興趣接觸與胡適有關的作品,從而研究胡適思想和進一步撰寫其著作書目提要的開始。
 
  在這裡我一定要藉這機會向1970年代我在大學時期的兩位恩師表示崇高的謝意,一位是鼓勵我繼續往中國學術思想史研究的國文老師曹昇教授;另一位是啟蒙我在圖書館學領域的圖書館學系主任藍乾章教授。在本書內容有部分書寫方式,是我整合二位恩師的專業治學方法,從字裡行間也處處記下我這麼多年來對二位恩師的難忘與感懷之心。
 
  本書第一部分「《近代學人著作書目提要》補述」的文字,是收錄〈胡適1970年代重要著作書目提要的補述〉,與〈近代學人1970年代重要著作與胡適的文化記述〉兩篇。我係採取圖書館學的研究途徑,和檢證我個人經驗的歷史方法,記述1970年代前後胡適與其他學人之間重要著作的文化互動。
 
  1970年代前後我的構思撰寫《近代學人著作書目提要》階段,我大量購讀近代學人的重要著作,特別是包括當時還被政府列為禁書的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李‧何林《中國新文學研究參考資料》(原名為《近二十年中國文藝思潮》)、地平線出版社編審的《唯物辯證法論戰》等等。
 
  也因為有這麼一段年少輕狂時期的理想,儘管後來我有一段長達20年的時間未能完全留在學術界,但是當我在其他領域工作打拼的時候,例如1980年代後期和1990年代後期我的分別在《臺灣日報》撰寫專欄,和《中央廣播電臺》主持知識型節目時,我都非常受惠於當年所蒐集的豐富資料與文獻。
 
  本書第二部分「中華儒家文化」的文字,是收錄〈余英時人文主義的通識治學之探討〉。有關這篇論述,我應該要感謝余英時通識史學方面的著作和論述,他和胡適自由主義思想迄今一直影響我的處事與治學。
 
  特別是我在警大講授「臺灣治安史」課程的期間,我經常會陷入思考臺灣人歷史的幾經政權更迭,面對各階段不同的國家政府、社會秩序與庶民權益之間的複雜關係,讓我腦中不時浮起英國艾克頓(John Acton, 1834-1902)為什麼會說:「流亡是民族性的育嬰室,一如壓迫是自由主義的學校」的這句話來。
 
  警大通識中心提供了我多年來,在教學上無限寬廣思路與靈活應用的環境,我也全神貫注於把握可以自由思考與文字書寫的寶貴時光。儘管有時候自己也難免會陷入沈光文(1613-1688)的心境。這位夙有「臺灣孔子之稱」的儒生,在他寫的〈戲題〉詩:「十五年來一故吾,衰顏無奈白髭鬚;只應遍處題詩句,莫問量江事有無」的感慨。
 
  本書第三部分「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文字,收錄〈徐復觀激進的儒家思想與本土化思維〉一文,是我敘述了徐復觀早期的從事政治與軍旅生涯,50歲來臺定居臺中之後,完全脫離了政治圈的專任教職,展開他後半生的學術研究與文化評論的生活。
 
  我自己在1970年代從恩師曹昇教授的薦讀《孟子正義》,和接觸胡適、錢穆、徐復觀等人的著作。我現在回想自己在構思撰寫《近代學人著作書目提要》的階段,是抱定自己未來是要以學術研究為志業的。
 
  然而,人生不能如自己規劃的事十常八九。我在服完兵役之後的1970年代後期,原本想先留在圖書出版界謀生,兼以增加自己工作的磨練機會,但工作幾經波折下來,給我命運帶來轉機的是當蔣經國執政推動「吹臺青」的取用本省籍青年階段,我因緣際會在「本土化」的政策下,有幸參與了政府體制內的工作。
 
  這一階段的就業、成家與成長,乃至於後來赴國外進修的歷程之後,我就如同徐復觀50歲時候的轉換跑道機運,得以專心地在大學從事於教學與研究,過著閱讀、學思與書寫的平靜生活。也因為自己早年的認同和接受政府「本土化」政策,更讓我感佩於徐復觀對於儒家思想在臺灣本土化的激進思維。
 
  而在我人生進入古稀之年的時刻,讓我有機會自由來表達了我對於當前國家發展的看法。我願意用18世紀法國文學家,也是一位自由主義者的思想家康斯坦(Benjamin Constant, 1767-1830)。他剴切的指出:體制和統治思想一致所產生的所謂穩定政治的掌權者、主政者,將遭歷史見棄,趨炎附勢者也會一陣風般消失,為保有尊嚴和勇氣的文學創作者,得到最後的勝利。
 
  人類偉大思想史家的任務就是要在時間洪流中,釐清研究對象的起源、演變,在當時的意義及現代的意義。我對於審修自己過去所發表過,有關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方面的一系列論述,之所以選擇從「歷史整合性」與「相互主體性」的思維與研究途徑,就是我認為這才能掌握臺灣全面而宏觀的歷史脈絡流變,也才不致於陷入片段而偏頗的絕對狹隘思維。
  所以,我會擁抱中華文化主體性和中國儒家思想的可貴資產,因為我堅信21世紀將是有賴先秦儒家自由民主思想的根苗與茁壯,來達成全人類世界和平的理想。
 
  現在我檢視拙作《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我也將前五卷的全部篇章目次附錄在本書的最後。我誠摯地希望有志於研究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等相關議題的讀者,可以從中觀察和檢索自己所要研究的主題,這也是我學習圖書館學領域的應用,希望給讀者帶來閱讀、學思與書寫的捷徑。
 
  在這裡,我要引用胡適常用《老子》的話:「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其〕器長」,更也要學習大儒顧炎武(1613-1682)「遠路不須愁日暮,老年終自望河清」的認真精神,和一步一腳印的「閱讀、學思與書寫」功夫,或許可以做為我們從事人文主義通識治學者的座右銘,體會人生真正的價值只有在正確的地方,才會顯示出正確的價值。
 
  這亦正凸顯著為探究或拯救人類思考的,除了經濟學上的謀取最大利潤、政治學上的講求權力分配,和社會學上的強調公平正義之外,千萬不要忽略了我們要追求人文主義的根本價值,因為唯有從我們自己的內在體驗,不僅僅是自己具有生存與生活的人生意義,更是要彰顯整個宇宙的意義。
 
  這也是我為什麼要特別凸顯本《論叢》(卷一)的從資本主義與市場篇來論述起,透過(卷二)的社會科學與警察篇、(卷三)的自由主義與民主篇、(卷四)的民族主義與兩岸篇,(卷五)的臺灣治安史略等五卷之後,特別以(卷六)人文主義與文化篇嘗試來凸顯我的「所學、所思,故我在」的奮進人生,和我對國家社會服務的一股熱忱,還敬請仁人君子多所指教。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要完整梳理橫跨數十年的政治經濟思想發展,同時又要兼顧人文與文化層面,對任何研究團隊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我尤其關注論叢在處理「現代性焦慮」時的細膩程度。台灣在經歷了殖民、戰亂、威權統治後,對於「何謂進步?」「何謂真正的現代化?」的追問,絕對比許多穩定的西方社會來得更為迫切且充滿張力。人文主義思潮的引進,在台灣的語境下,是否曾經被簡化為一種對「落後」的自我譴責?或者,它是否成功地激發了對話,促使社會思考如何建立一種既不排斥外來知識,又能堅守自身價值體系的「地方現代性」?如果卷六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比較框架,對照不同時期知識領袖在這個問題上的核心論點,對於理解當前台灣的文化認同困境,將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评分

翻開電子書的目錄,我就開始在腦海中勾勒出幾條可能的論述線索。首先,「人文主義」在台灣的具體意涵,絕對不是簡單引介歐美學術概念了事。它必然是與戰後初期知識分子面臨的「生存困境」緊密相連。那時候的知識分子,要麼選擇依附體制,為政權的合法性背書;要麼遠離政治,沉浸於純粹的藝術或學術象牙塔。那麼,那些試圖在兩者之間開闢道路的人,他們如何運用人文精神來批判社會弊病,同時又避免引來更嚴重的政治迫害?這背後隱藏著極為複雜的道德抉擇和策略運作。我非常想知道,論叢是否梳理了從戰前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知識分子傳統,如何與戰後來台的學術力量進行磨合、碰撞,最終熔鑄出具有台灣特色的「文化抵抗」模式。這不僅是思想史的梳理,更是對一代知識人精神品格的深層探問。

评分

關於「文化篇」的設定,我個人認為是極具野心的。因為政治經濟思想的發展,往往與社會文化的底層結構密不可分。特別是在台灣這樣一個快速現代化、全球化衝擊極大的場域,文化如何成為政治權力鬥爭的戰場,或者說,如何成為抵抗權力的最後堡壘?如果論叢能夠細緻地分析,例如,在文學、藝術、教育體系中,那些關於「國民性」、「美學標準」、「歷史書寫」的爭論,其實是如何映射了不同政治派系對於「國家未來藍圖」的想像與角力,那就太厲害了。我希望它能超越學院式的定義,去觸碰那些與庶民生活、集體記憶交織在一起的文化現象,探討在威權的鐵幕下,人民如何透過文化實踐來維護自身的意義感與主體性。這種自下而上的力量,往往是僵化政治體制最難以被完全馴服的部分。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出現,對於目前學術界普遍偏重於制度變遷或經濟發展模型的研究風氣,無疑是一股清流。它提醒我們,任何政治經濟的結構,最終都是由活生生的人的思想和價值觀所塑造和支撐的。人文主義精神的探討,就是要回到這些價值的源頭去尋找答案。我個人希望,這套論叢不僅是學術上的總結,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召喚,鼓勵新一代的思考者,在面對當前更複雜的全球變局與內部分歧時,不要遺忘了那份對「人之所以為人」的關懷與探尋。畢竟,政治與經濟的目標,最終還是要服務於提升人類的福祉與精神的自由。這種跨越學科界線的宏觀視野,正是優秀思想史著作所應具備的風範,也是我期待從這部卷六中獲得的啟發。

评分

這本《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六,光是這個標題就讓人眼睛一亮,特別是「人文主義與文化篇」這幾個字,簡直是抓住了當代台灣社會脈動的核心。雖然我手上拿的是電子書,但那種翻閱史料、梳理思想脈絡的儀式感,絲毫沒有打折。這類型的專書,對於我們這些長期關注台灣主體性建構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精神上的大補丸。我特別期待它如何處理戰後初期,在美援與威權體制雙重夾擊下,知識分子如何承接和轉化西方的人文思潮,並試圖在極端政治壓力下,為台灣社會尋找一條不同於純粹馬克思主義或西方自由主義的「在地化」思想出路。畢竟,台灣的特殊性,從來都不是單一意識形態能完全概括的。我預期作者群會深入探討那些在主流敘事中被邊緣化的聲音,像是鄉土文學論戰後,知識界如何重塑文化自覺的議題,那種在夾縫中求生存、力圖為「人」的尊嚴辯護的掙扎與努力,才是最動人的史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