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覯政治思想研究:儒家功利學派在宋代的發展 (電子書)

李覯政治思想研究:儒家功利學派在宋代的發展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春貴
图书标签:
  • 李覯
  • 宋代思想史
  • 儒家
  • 功利主义
  • 政治思想
  • 学术研究
  • 宋代
  • 中国哲学
  • 电子书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李覯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年輕時,他以康國濟民為意,精心撰寫文章,希望引起朝廷主政者的注意。因科場不利,自三十五歲便退居家鄉,專事寫作和教育,成為當時江南著名學者。李覯是宋代儒家功利學派的代表,主張義利統一、義利並行,也是李覯重建了儒家功利主義傳統。

  作者對李覯政治思想的考察,除了以宋代社會政治危機與變革為背景,也以宋學興起為背景。不僅仔細檢視了李覯對前人思想資源的利用,也突出了他在構建起理論體系的過程中所實現的學術方法變革。

  全書共分為七個大章節,首章談作者的研究方法與前人對李覯之研究,以大陸學者和臺灣學者為例子;第二章談李覯的生平、思想及著作,對李覯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並還原了宋代的科舉制度;第三章談李覯政治思想的時代背景,分析宋代重文輕武的利弊與當時朝廷面臨的危機;第四章談《周易》、《周禮》等古籍對李覯思想的影響,以及李覯對孟子、荀子主張的批判與繼承;第五章談李覯的政治思想特點,講述其理想的社會模式、捍衛儒學的立場、反對過度迷信佛法的主張;第六章談李覯政治思想的影響、儒家功利主義發展,以王安石變法評述李覯的政制主張;第七章談李覯思想的現代價值,呼籲當代人應遵循「義利統一」、「義利並行」的原則,同步進行社會的公平正義和經濟發展。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宋代学术与思想史的著作简介,与《李覯政治思想研究:儒家功利學派在宋代的發展》无关,内容详尽: --- 《宋代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从理学到社会实践的转向》 导言:超越庙堂的宋代图景 宋代,一个常被置于“文化鼎盛”与“军事积弱”的复杂坐标系中的时代。传统史学往往聚焦于理学大师的宏大叙事、科举制度的僵化,或朝堂上的党争。然而,当我们试图理解宋代社会真正的活力时,目光必须转向那些构成时代肌理的普通士大夫阶层。他们不仅是思想的阐发者,更是国家治理的执行者、乡村社会的调解者、日常生活美学的塑造者。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宋代士大夫群体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的相互作用,探讨他们如何在理学思潮的浸润下,将其抽象的道德原则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实践,并在此过程中,构建起一套复杂而精致的自我身份认同系统。我们摒弃将士大夫简单视为“儒家精英”的刻板印象,力求还原一个充满挣扎、选择与适应的群体肖像。 第一部分:知识的生产与士人的身份构建 宋代士人身份的形成,是教育、科举与社会网络三重交织的结果。本部分着重探讨士人如何从“学者”转型为“官员”乃至“乡绅”的身份流动过程。 第一章:书院的兴盛与教育的普及化 不同于唐代官学的主导地位,宋代书院作为民间知识生产和传播中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考察了如白鹿洞、岳麓等著名书院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对地方精英的培养模式。书院不再仅仅是传授经义的场所,更是士人进行道德自我规训和朋党组织萌芽的试验田。通过分析存留的书院碑记和师生往来书信,可以清晰看到,知识的掌握已成为进入社会上层的关键通行证,但同时,对“义理”的坚持也构成了士人对官场世俗化的反抗基调。 第二章:科举的压力与“内圣外王”的张力 科举制度是士人进入体制的必经之路,但其对士人精神世界的塑造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它强化了对儒家经典的统一诠释标准,促使士人对“圣人之学”的投入;另一方面,当考试内容逐渐僵化、对策导向日益明显时,士人如何在科考的功利性与追求“真知”的理想性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一个持续的困境。本章将利用明清以来逐渐清晰的科举档案,探讨“中举”前后的士人心理变化及其对未来政治实践的影响。 第三章:朋友圈与社交网络:士大夫的“江湖” 士人的政治生涯往往并非完全依赖朝廷的任命,其人脉网络(“朋党”或“交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细致考察了士大夫阶层通过诗社、饮宴、互赠书画、以及共同参与地方义举所建立起来的紧密关系网。这种基于“道义”而非单纯血缘的联盟,构成了宋代政治生态中一个强大且隐蔽的支撑系统。例如,对特定政治集团成员的书信往来频率和内容分析,揭示了其私下对朝政的评论与互助机制。 第二部分:实践的场域:从心学到“治生”的转化 士人的精神追求必须落实到现实世界中,否则将沦为空谈。本部分关注士大夫如何在政治、经济和家族层面实践他们的儒家理想。 第四章:地方治理中的士人角色与权责边界 当士人被任命为地方官员时,他们面对的不再是抽象的“民瘼”,而是具体的税收、水利、教化与司法问题。本章对比分析了知州、县令在处理赈灾、修缮地方设施(如义仓、桥梁)时的策略差异。许多理学大家在地方实践中,往往不得不采取实用主义的措施,这与他们在家中推崇的严苛的道德规范形成了有趣的对比。我们探讨了这种“知行合一”在实践层面的妥协与创新。 第五章:家族、经济与“义利”的调和 宋代士人极其重视家族的延续与繁荣。我们考察了士大夫如何通过制定族规家训,将抽象的儒家伦理(如孝悌、睦邻)转化为具体的经济活动规范,例如土地的共同经营、宗族的互助基金(义庄)的设立,以及对子弟教育的投入。这些“义利”并举的经济实践,是士人维持其社会地位和政治资本的重要基础。对族谱和家礼文献的分析显示,宋人对“体面”的追求,实质上是对其道德优越性的社会化证明。 第六章:休闲生活中的精神寄托:诗文、品鉴与园林 士大夫的闲暇时光并非全然虚度,而是其精神世界的重要反馈场。本书细致考察了宋代文人对山水园林的偏爱、对古器物(如青铜器、瓷器)的鉴赏热潮,以及诗词创作中的“意境”追求。这些活动不仅是个人品味的体现,更是士人之间识别彼此“高下”的密码。通过对特定园林志和文人笔记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试图通过构建一个理想化的审美空间,来抵抗现实政治的污浊与人生的无常。 结论:一个自我建构的复杂共同体 宋代士大夫是一个在道德理想与现实需求之间不断寻求平衡的群体。他们的精神世界是理学构筑的,但他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却充满了对实用主义的妥协与适应。本书最终认为,正是这种内在的复杂性与外在实践的丰富性,共同塑造了宋代社会既精致又充满张力的文化景观。理解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我们才能真正把握宋代文明的深度与广度。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導言

第一節「一個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 ............................................................................. 9
第二節 李覯研究文獻綜述 ........................................................................................................... 16
一、專題論文 ............................................................................................................................. 17
二、專著、碩博論文 ............................................................................................................. 23
三、思想通史著作中的相關章節 ................................................................................. 28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30
一、系統研究法 ........................................................................................................................ 31
二、發生研究法 ........................................................................................................................ 33
三、解析研究法 ........................................................................................................................ 33
四、基源問題研究法 ............................................................................................................. 34
五、概念框架分析法 ............................................................................................................. 34
六、比較分析法 ........................................................................................................................ 35
七、思想史與其他領域結合的方法 ............................................................................ 35
八、文獻研究法 ........................................................................................................................ 36

第二章 李覯的生平、思想發展及著述
第一節 李覯的生平 ............................................................................................................................ 43
一、少年求學 ............................................................................................................................. 43
二、坎坷不遇 ............................................................................................................................. 44
三、退居生涯 ............................................................................................................................. 48
四、壯志未酬 ............................................................................................................................. 49
第二節 李覯的思想發展 ................................................................................................................. 50
一、政治理論的建構 ............................................................................................................. 51
二、關注現實,呼籲改革 .................................................................................................. 53
三、非孟的典型 ........................................................................................................................ 56
第三節 李覯著作的刊刻情況 ...................................................................................................... 58

第三章 李覯政治思想的時代背景
第一節 唐宋變革 ................................................................................................................................. 65
第二節 盛世隱憂 ................................................................................................................................. 67
一、祖宗之法 ............................................................................................................................. 68
二、開拓轉向保守,盛世滋長危機 ............................................................................ 73
三、積貧積弱局面的形成 .................................................................................................. 75
第三節 宋學之興 ................................................................................................................................. 77
一、宋學發生的原因 ............................................................................................................. 78
二、宋代儒學復興的三種觀察視角 ............................................................................ 84
第四節 范仲淹的影響 ...................................................................................................................... 86
一、易學思想之影響 ............................................................................................................. 89
二、政治思想之影響 ............................................................................................................. 91

第四章 政治思想的歷史淵源
第一節 李覯與《周易》 .............................................................................................................. 104
一、李覯的《周易》觀與易學方法論 ................................................................... 105
二、李覯對《周易》的闡發 ......................................................................................... 108
第二節 李覯與《周禮》 .............................................................................................................. 112
一、李覯的《周禮》觀及其禮學研究 ................................................................... 113
二、李覯對《周禮》的闡發 ......................................................................................... 117
第三節 李覯對孟子的繼承與批判 ........................................................................................ 123
一、李覯對孟子思想的繼承 ......................................................................................... 124
二、李覯對孟子的批評及「疑孟公案」 .............................................................. 127
第四節 李覯對荀子的繼承與發展 ........................................................................................ 131
一、禮與法 ................................................................................................................................ 132
二、功利思想 .......................................................................................................................... 134
三、民本與尊君 ..................................................................................................................... 137

第五章 李覯政治思想的基本內容
第一節 哲學基礎 .............................................................................................................................. 151
一、唯物主義天道觀 .......................................................................................................... 151
二、人性三品五類說 .......................................................................................................... 154
第二節 理想社會模式 ................................................................................................................... 155
一、「一於禮」而「天下大和」 .............................................................................. 155
二、對《禮論》的桿衛 .................................................................................................... 159
三、李覯與朱熹對儒家核心價值體系的不同梳理 ........................................ 161
第三節 捍衛儒學 .............................................................................................................................. 167
一、教化先於刑罰 ............................................................................................................... 168
二、儒理優於佛理 ............................................................................................................... 172
第四節 政制主張 .............................................................................................................................. 179
一、政體革新 .......................................................................................................................... 180
二、富國之策 .......................................................................................................................... 189
第五節 李覯政治思想的特點 ................................................................................................... 197
一、強烈的變革取向 .......................................................................................................... 197
二、堅定的民本立場 .......................................................................................................... 198
三、義利統一的功利觀 .................................................................................................... 198

第六章 李覯政治思想的影響
第一節 李覯與早期理學家 ........................................................................................................ 209
一、李覯與孫復 ..................................................................................................................... 210
二、李覯與胡瑗 ..................................................................................................................... 213
三、李覯與石介 ..................................................................................................................... 217
四、李覯與張載 ..................................................................................................................... 220
第二節 李覯與儒家功利主義傳統 ........................................................................................ 226
一、先秦功利主義的發展 ............................................................................................... 228
二、從荀子到李覯:儒家功利主義的建立與重建 ........................................ 235
三、李覯之後儒家功利主義的發展 ......................................................................... 242
第三節 李覯政治思想的定位 ................................................................................................... 262

第七章 李覯政治思想的現代價值
一、「救弊之術,莫大乎通變」 .............................................................................. 282
二、富國與富民 ..................................................................................................................... 282
三、義利統一,義利並行 ............................................................................................... 284
四、既得利益集團問題 .................................................................................................... 285

第八章 結語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16090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0.8MB

图书试读



  李覯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北宋儒家功利派的開創性人物。公元一九八〇年,我在《李覯集》前言中寫道:「李覯的思想,不僅是當時社會條件的產物,而且還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根源。李覯多方面地汲取了前人的思想,具體說,其倫理觀,主要是繼承了儒家的綱常名教觀念。其經濟思想,則是以《周禮》為思想資料,並雜糅管子、商鞅、韓非等富國強兵、重農抑商的主張。在軍事上,除改造《周禮》外,還從《孫子》、《管子》、《商君書》、《司馬法》以及歷代實邊政策中攝取營養。其法學觀點,則繼承了韓非、商鞅『刑無等級』(《商君書· 賞刑》)、『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等思想。其哲學思想則是以《周易》為資料,以王弼《周易》注為基礎而加以改造,從客觀唯心主義轉向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其無神論觀點不僅繼承了荀況等對於鬼神卜相等迷信說教的批判,而且直接吸取了韓愈排斥佛教的思想。當然,所謂吸取繼承,並不是依樣照搬,而是結合現實有所改造,有所豐富,因而具有求實的特點和強烈的針對性,散發著時代的氣息。」

  後來我在《李覯思想定位與歷史定位》一文中進一步指出:「這段話不僅道出了李覯思想的多源性,而且說出李覯基本是個儒家,這是從核心價值上說的。其思想特點是求實和針對性。我認為儒學發展中有一個功利學派,比較重視義理與功利 的結合,重視社會實際,竭力批判社會現實,力圖革新社會,在北宋李覯是代表人 物或開創人物。此後王安石、陳亮、葉適、辛棄疾多屬於這派人物,明末清初的經世致用派即實學都和這派有關聯。這需要有志之士做深入探索。」

  張春貴博士對李覯思想進行過長期研究,所以我的一些觀點得到張春貴博士積極回應。他的《李覯政治思想研究》副標題是「儒家功利派在宋代的的發展」,這讓我十分驚嘆和欣喜。驚嘆的是他深厚的積累、廣泛地閱讀,以及對各種研究結果的深入思索和評論。欣喜的是儒家功利派的研究獲得如此值得稱道的精緻成果,應該說這是對思想史研究的一項不小的貢獻。同時也欣賞作者深入淺出的寫作才華、開闊的視野、高度的探索能力。這使他的大作既具有深入的學術性,也具有大眾的可讀性。所以當張春貴博士讓我為他的大作寫個小序時,我扶病命筆,樂從其命。
 
王國軒

用户评价

评分

從出版的品質來看,這本電子書的裝幀與資訊呈現,似乎是針對專業研究者或對宋代思想有深入興趣的讀者群設計的。我希望這不是一本只停留在文獻整理層次的「集大成」之作,而是能提出具有批判性見解的論述。例如,李覯的功利思想,與後來的明清之際的實學思潮,兩者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思想上的「遠親」關係?如果作者能夠在結語部分,將李覯的研究成果,縱向地連結到後世的發展,甚至橫向地與同時代其他地區(如日本或朝鮮半島)的儒學發展進行比較,那這本書的學術貢獻度將會非常可觀。期待它能成為一個堅實的基石,引導未來的學者們從更寬廣的基礎上,重新評估宋代儒學多元發展的可能性。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和排版看起來很有質感,給人一種沉穩、紮實的學術氣息。我特別好奇作者在研究方法上是否有採用什麼創新的視角。例如,他是否會將李覯的政治觀點,放在更廣闊的東亞思想交流的脈絡下去審視?畢竟宋代的思想傳播範圍是很廣的,單純以「儒家」框架來限縮討論,可能會遺漏掉一些有趣的對話與影響。如果作者能展現出跨學科的視野,比如說結合社會經濟史的視角來解讀李覯對「治理」的看法,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會大大提升。我個人對於那種能夠打破學科壁壘,建立起宏觀思想圖景的研究特別有興趣。希望這本書不只是一份扎實的文獻整理,更能提供一個看待宋代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嶄新窗口。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學術專書,有些真的寫得太過於艱澀難懂,簡直是文字的迷宮。我非常關切這本《李覯政治思想研究》在學術嚴謹性與可讀性之間,是如何拿捏平衡的。如果它能夠用清晰的論述結構,將李覯龐雜的思想體系一層一層剝開,並且精準地定位他在宋代思想史上的確切位置,那我就會非常欣賞。尤其「功利學派」這個標籤,究竟是後世學者的歸納,還是李覯本人就有意識地朝這個方向發展?這中間的細微差別,需要非常細膩的考證。我希望作者不只是陳述李覯說了什麼,更重要的是,要解釋他為什麼這麼說,以及他的理論在當時的政治實踐中產生了什麼樣的迴響或阻力。畢竟,政治思想不是空中樓閣,它必然與具體的時代背景和社會需求緊密相關,能夠把這些關聯性描述得深刻入微,才是真正上乘的學術著作。

评分

這本看起來很有深度的書,光看書名《李覯政治思想研究:儒家功利學派在宋代的發展》,就讓人聯想到宋代複雜的學術氛圍。身為一個對歷史和思想史略有涉獵的讀者,我個人對於「儒家功利學派」這個概念非常感興趣。畢竟,傳統上我們對儒家思想的印象多半是偏向道德倫理和仁義的探討,如果能深入研究出宋代時期,儒家思想如何與「功利」的面向結合,並且形成一個獨立的學派,那絕對是極具啟發性的。特別是李覯這位人物,他雖然不像朱熹或陸九淵那樣名聲響亮,但如果他的思想能代表某種特定的發展趨勢,那麼探討他的學說,無疑能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理解那個時代的思潮動盪。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在史料中梳理出李覯思想的脈絡,以及他如何從既有的儒學基礎上,開闢出這條獨特的「功利」路徑。這對於理解宋代士大夫面對現實政治困境時,所採取的思想應對策略,想必會有極大的幫助。

评分

坦白講,我對宋代士大夫處理「義」與「利」的辯證關係,始終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去觀察。傳統儒學對「利」的警惕是出了名的,但宋代社會的發展,使得士大夫不得不面對更複雜的財富分配和國家財政問題。李覯若真的被定位為「功利學派」的代表人物,那他如何化解這種內在的張力,讓他對「利」的肯定不至於被主流儒學斥為異端?這中間的論證過程想必是全書的精華所在。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細緻地勾勒出李覯如何為其「功利」主張披上合乎儒家正統的外衣,或者,他是否大膽地挑戰了既有的道德框架。這種在傳統與創新之間走鋼索的學說,往往最能反映出時代轉型的陣痛與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