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家》青春世代閱讀情報誌:20&21特別號vol.50 (電子書)

《讀家》青春世代閱讀情報誌:20&21特別號vol.50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青春博客來編輯室
图书标签:
  • 閱讀
  • 青春
  • 世代
  • 情報誌
  • 電子書
  • 文學
  • 文化
  • 雜誌
  • 20世紀
  • 21世紀
  • 讀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讀家50特別號──致青春
 
第50 期,十多歲,是不大不小的孩子,也是不大不小的大人。
一如插畫家盈青為這次主題獻上的創作理念:「當時的我們,對於社會的樣子都是想像出來的,好的、不好的都只能聽說而已,就因為這樣,我們很好奇那個所謂大人的世界,急著長大脫離「小孩」的身份,所以安排主角從窗子試圖爬出去的動作,代表著想長大,但是主角還是回頭了,因為再怎麼說,她也只是半個大人而已,還是會不捨、不安、迷惘。窗外沒有任何風景,只有一團白光,未來是未知的,所以充滿期待,也朦朧了整個房間。」
20&21 是從2020 到2021,也是全新的2021,這個特別的數字,致特別的你。
 
《讀家》青春世代閱讀情報誌(季刊)
課本不是青春閱讀的唯一的指南!由學科出發,以議題入門,提供更多內容,點燃青春的求知慾。
 
你可以在這裡閱讀到深度名人專訪──親愛的十七歲;也可以讀到最新青少年榜單分析──青春排行榜;老師、同學、專業選書師帶領大家一窺高中生究竟該讀些什麼?還有更多關於學習工具的專題企畫──學習力倍增;以及專屬於青春的文學創作!──青春大作家。《讀家》歡迎你的加入 !
 
 
【20&21特別號vol.50】
 
dear seventeen
張志祺:還願意追求跟改變,就是青春吧!/02
 
special edition
致高中生最愛經典 /04&08
50名人手寫致青春  /05
閱讀代言人十年回歸 /06
青春排行榜閱讀觀察/ 07
 
readING
青春一起讀:五月天怪獸、鄭宜農 /09
 
young writer
雨豆、織錦文學獎作品大賞/ 10
 
young points
「閱讀全壘打」得獎作品大公開 / 12
《圖說百年中華:從晚清到民國的時代剪影》 一部以視覺敘事,深描中國社會百年劇變的重量級歷史畫卷 本書特色: 海量珍稀圖像,構築視覺長廊: 網羅晚清至民國時期,從未面世或鮮少公開的歷史照片、新聞剪報、廣告傳單、私人信件插圖及藝術作品,數量超過千幅。這些圖像不僅是歷史的記錄,更是時代氛圍的直觀體現。 專業史學視角,深度解讀圖像背後的故事: 由多位知名歷史學家與圖像研究專家聯合撰稿,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對每一張圖片進行考證與解讀,揭示其背後的政治角力、社會結構變遷、生活習俗演化及文化思潮衝擊。 主題宏大細膩,層層遞進: 全書劃分為「帝國的黃昏與新生」、「革命的洪流與塑造」、「都市的崛起與迷思」、「鄉土的掙扎與變遷」、「文化衝突與融合」五大板塊,全面覆蓋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外交等多個層面。 跳脫傳統敘事框架: 不僅關注宏大敘事(如戰爭、政權更迭),更著重於「尋常百姓家」的微觀歷史,透過服飾的變遷、空間的利用、日常的飲食,展現普通人在劇烈時代轉型中的生存智慧與心路歷程。 內容詳述: 第一部:帝國的黃昏與新生(約 1880s – 1911) 本章聚焦於古老帝制在內憂外患中逐漸崩解的過程。我們將從慈禧太后的宮廷日常照片談起,對比同一時期沿海通商口岸的繁華景象。特別收錄了晚清海軍、鐵路建設的工程圖與幕後影像,直觀呈現「師夷長技」的嘗試與困境。此外,深入探討了士紳階層的轉型,他們如何在傳統教育崩塌後,轉而擁抱新式學堂,以及他們在地方自治運動中的角色。圖像中,舊式長袍與新式西裝的並存,預示著一場不可逆轉的文化斷裂。 第二部:革命的洪流與塑造(約 1911 – 1928) 辛亥革命的爆發,其視覺衝擊力是空前的。本部分詳盡記錄了武昌起義的初期場景,以及隨後成立的臨時政府的嚴肅佈景。我們將細緻分析民國初年「共和」口號的視覺符號化過程——從國旗的設計演變到新式軍服的推廣。著重呈現軍閥割據時期,各地軍閥的肖像特寫與其統治下鄉村的蕭條景象。透過對報紙上政治宣傳畫的分析,剖析早期國民政府與革命黨試圖建構民族認同的努力。 第三部:都市的崛起與迷思(約 1920s – 1937, 盛世與亂局交織) 上海、天津、廣州,這些新興的都會成為現代化的試驗場。本章是本書中圖像最為豐富的部分之一。我們將聚焦於摩登女性的崛起——從「女學生」到「摩登女郎」,她們的服飾、化妝、娛樂活動(如電影院、舞廳)被大量影像記錄。同時,也呈現了光鮮背後的陰影:工廠裡女工的勞作場景、貧民窟的生活狀態,以及租界與華界之間涇渭分明的社會隔離。對比了外國企業的廣告與中國本土商家的競爭性宣傳。 第四部:鄉土的掙扎與變遷(全時段,側重基層社會) 如果說都市是現代化的前沿,那麼鄉村則承載了最深厚的傳統,也承受了最劇烈的衝擊。本章不再聚焦於農會或土改,而是側重於日常生活層面。透過人類學家在華北、華中地區的田野記錄,我們得以窺見傳統農耕技術的堅韌、宗族制度的殘餘、地方戲曲的生命力,以及面對自然災害和地方武力威脅時,農民的韌性。特別收錄了關於婚喪嫁娶等傳統儀式的珍貴照片,為後人保留了鮮活的民俗記憶。 第五部:文化衝突與融合(全時段,思想的激盪) 文化與思想的較量,在這一百年中從未停歇。本部分以知識分子為中心,展現了「新文化運動」時期白話文的推廣、西學東漸的書本封面、翻譯作品的風貌。我們將展示從傳統經學到實用科學的教學場景對比。同時,也探討了藝術領域的革新,如油畫、攝影術的引進,以及文學家筆下的時代精神。深入分析了國學復興思潮與全盤西化論戰的視覺體現,展現了中國知識界尋找自身定位的艱難歷程。 結語:時代的註腳與未完的篇章 《圖說百年中華》的最終目的,是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觀察視角。它不是一部單線論的教科書,而是一部由無數個「瞬間」拼湊而成的宏大拼圖。閱讀本書,如同穿越時光隧道,親身站立於一百年前的街頭巷尾,去感受那份從清末的沉重、民國初年的迷茫,到後續抗戰爆發前的最後一絲光亮與不安。 適合讀者群: 歷史愛好者、社會學與人類學研究者、視覺藝術與攝影史學者,以及所有對近代中國發展脈絡抱有深厚興趣的讀者。本書的豐富圖像資料,使其成為研究近代中國社會史不可或缺的參考文獻。

著者信息

青春博客來——專為青春世代打造的內容平台,藉由書評、專訪和活動記錄等方式提供最新的閱讀指南。盼在數位化的洪流中擴「讀」的能量:悅讀─ 貼近讀者角度, 伴讀─讓閱讀做你的朋友,解讀─探索閱讀需求;讓「家」為大家之言,期待用閱讀讓心回家。亦提供投稿師生發表的平台,期待用雙向的交流,在課堂外,激盪出更多元的閱讀可能。

图书目录

親愛的十七歲 dear seventeen
特別企劃special edition
閱讀大現場 readING
青春大作家 young  writer
青春漾觀點 young points
 

图书序言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5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雜誌的封面設計真的很有意思,很有設計感,一看就知道是專門針對年輕人市場的,那個字體的選用和色彩的搭配,都抓住了現在流行的那種不羈又帶點文青的氛圍。光是看到這個封面,我就忍不住想翻開看看裡面到底藏了多少驚喜。畢竟現在的青少年看的東西越來越多元,傳統的書評可能已經滿足不了他們,這種「情報誌」的形式,聽起來就比較活潑、比較像朋友在跟你分享最新資訊的感覺。我蠻好奇他們這次有沒有介紹到一些比較小眾、獨立出版的作品,或是那些在網路論壇上討論度很高但還沒被主流媒體關注到的作家。希望內容不要太過於商業化,而是真正能帶領讀者探索更多元的閱讀風景。

评分

電子書的閱讀體驗跟紙本書很不一樣,對於一本強調「情報誌」概念的刊物來說,數位化的呈現方式至關重要。我非常在意排版和互動性。如果它只是一堆文字的堆疊,那跟在網路上看文章沒兩樣了。我希望它能充分利用電子書的特性,例如內嵌影片、音訊連結(或許是推薦書籍有聲書片段,或是作家訪談的音檔?),讓讀者在瀏覽特定內容時,能立即獲得更豐富的感官刺激。如果排版過於擁擠,閱讀起來會很累,尤其是在手機或平板上,所以簡潔、流暢的閱讀體驗,是衡量一本電子情報誌是否成功的關鍵指標之一。

评分

說到閱讀情報,現在大家獲取資訊的管道太多了,從IG到Podcast都有,一本實體(或電子)雜誌如果沒有點真材實料,真的很難在眾多資訊洪流中脫穎而出。我特別關注像這種「特別號」的企劃,通常代表著編輯團隊花了更多心力去做深度專題。我猜測,既然是20&21年這個關鍵的時間點發行,會不會有一些關於疫情後時代的文學觀察?像是疫情對創作生態、閱讀習慣帶來了什麼樣的衝擊與轉變?或者,會不會有專欄在討論數位時代下,傳統紙本書的意義到底在哪裡?我希望看到的是有深度的文化思辨,而不是流於表面的新書推薦清單。如果能有些對談,邀請幾位風格迥異的創作者來聊聊他們對「未來閱讀」的想像,那就更棒了。

评分

這本《讀家》的定位很明確,是「青春世代」的閱讀指南,這就讓我很想知道,他們是如何定義這個世代的閱讀品味?是偏好快節奏、視覺化的敘事,還是其實他們對經典文學依然抱有熱情?我個人比較期待看到一些跨領域的連結。例如,如果能把文學作品跟當紅的影視劇、獨立音樂做個對照分析,甚至介紹一些啟發了這些影視劇本的文學根源,那種閱讀體驗就會變得更立體、更有趣。畢竟,現在的年輕人是透過各種媒介一起吸收資訊的,一本好的情報誌應該要能串連這些看似不相干的文化現象,讓閱讀不再是孤立的行為,而是能融入他們整個生活脈絡的。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台灣出版市場的人,我總覺得現在的年輕讀者面臨的選擇太多,反而容易產生「選擇焦慮」。所以,一本好的情報誌,其實肩負著某種程度的「守門人」或「導航員」的角色。我希望《讀家》能提供一些非常個人化、帶有強烈編輯主觀性的推薦。不要只是告訴我「這本書很紅」,而是要告訴我「為什麼你(編輯)覺得這本書對你這個年紀的讀者很重要」。如果能有那種「如果X世代的你只讀一本書,我會推薦這本」的風格,那種帶有使命感的推薦,會比單純的資訊羅列更有吸引力。我想看看他們如何用他們的語言,去重新詮釋那些可能被忽略的優秀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