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自戀狂:認識你身邊的極端自戀者,保護自己不再受傷 (電子書)

你所不知道的自戀狂:認識你身邊的極端自戀者,保護自己不再受傷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約瑟夫.布爾戈
图书标签:
  • 自恋
  • 人格障碍
  • 心理学
  • 人际关系
  • 情感虐待
  • 自我保护
  • 亲密关系
  • 操控
  • 毒性关系
  • 精神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我們生活周遭,到處都是自戀狂!
最全面最詳實的極端自戀者介紹指南

  極端自戀者比你想像的還要多!
  他們自我感覺良好,唯我獨尊,彷彿世界只為他們存在,
  這樣的人,你我的生活中總會出現一兩個,但也許你從來沒認出他們來……


  ‧聚會時,總是談論自己,硬要讓自己成為全場焦點
  ‧不管任何問題,「都是別人的錯!」
  ‧自以為什麼都懂,永遠在展現他高人一等的理解力,永遠準備要分享他的智慧
  ‧動不動就嫉妒別人,酸言酸語沒有好話
  ‧什麼事都要計較輸贏,想當永遠的贏家
  ‧開會時,無視他人的意見,但是做決定時,卻擺出「不聽我的就滾」的態度

  你可能從來沒想過,
  這些無視你、貶低你、攻擊你的行為,
  並不是因為你做錯了什麼,或是你為人處事有問題,
  而是他們都是「極端自戀者」,你只是他們的無辜受害者……


  每10個人,就有1個人是極端自戀者!
  你的家人、朋友、同事,都有可能是極端自戀者。他們會做出各種令人無法忍受的行為,更無法用理性和邏輯溝通。過度的自我感覺良好和缺乏同理心是他們的顯著特徵。

  當你遭受極端自戀者無理對待時,痛苦程度常常會讓你懷疑人生。或許我們無法迴避這些不可理喻的人,但本書將告訴你如何察覺他們,如何化解他們帶來的種種危險,以及如何與這些人相處而不被逼瘋。

  這些全球知名人士都是極端自戀者!

  萬事通型自戀者──史蒂夫‧賈伯斯

  賈伯斯以二元法對事物分門別類。人要不是「有知識」就是「傻瓜」。萬一你成了後者,他完全不把你當一回事,他會嘲笑你,罵你笨,或者故意在你面前讓你難堪。賈伯斯跟被他視為不如他的人在一起時,都會忍不住炫耀他那冷酷、令人畏縮的聰明才智。

  自戀型父母下的產物──老虎‧伍茲
  伍茲從小被父親培育成好鬥的競爭者,追求遠大夢想,但卻不曾學習過謙卑,以及顧及他人的感受。伍茲展現了兩個極端自戀的清楚特徵──膨脹的妄自尊大感和漠視他人的感受,以及伴隨第二個特徵而來的:傲慢、特權感和利用他人的態度。

  浮誇型自戀者──維基解密(WikiLeaks)網站創辦人朱利安.艾桑吉(Julian Assange)
  艾桑吉支持真相、透明,以及個人接觸政府祕密情報的權力,他看似是一位替小人物奮鬥的無私倡議者,結果證明他只是一個浮誇型自戀者。比起追求真相,他更感興趣的是公眾的喝采,享受他「搖滾巨星」的地位。他像是在找尋敵人,感受迫害和遭受背叛,讓自己像個烈士,把他自己跟有類似際遇的重要歷史人物連結了起來。

  自以為是型自戀者──唐納‧川普
  川普從踏入職場起,就有一種明顯誇大的傾向,為了製造他想要給別人的印象,常把事實擺一旁。無論在哪個場合,他總是在競爭,總是專注在如何讓他做的事比之前任何人所做的看起來更大、更棒。當他輸了,他會說他贏了;當他贏了,他會說贏得更多。當事情發展不如他的意時,他就像火山大噴發,尖叫,飆髒話,罵人懶惰和無能。

  極端自戀者八種型態徹底分析
  ‧霸凌型自戀者:我是贏家而你是輸家
  ‧自戀型父母:我從來都不想跟你一樣/我一直都想跟你一樣
  ‧挑逗型自戀者:我要你需要我
  ‧浮誇型自戀者:我是世界之王
  ‧萬事通型自戀者:我有好多事要告訴你
  ‧自以為是型自戀者:我才對,你錯了
  ‧懷恨型自戀者:敢質疑我,我就傷害你
  ‧成癮型自戀者:藥物比你對我更重要

  本書深入介紹八種極端自戀者的行為表現和成因,並提供完整的因應之道,讓你在面對極端自戀者的各種情緒攻擊時,提前將傷害減至最低。
  同時,也將告訴你,如何控制我們偶爾會展現的自戀傾向,尤其是會擾亂我們個人生活和造成人際關係麻煩的自戀行為。

  極端自戀者徹底分析,讓你一窺自戀狂的內心世界!

國外好評推薦

  「一本針對各類型自戀者和其行為的指引,睿智、新穎而且寶貴,針對如何應付或避開他們,提供生命與靈魂救贖的建議。」──《放棄的力量》(Mastering the Art of Quitting)作者佩格.史翠普(Peg Streep)

  「超棒的書!布爾戈博士寫出了探索極端自戀者極為有趣、清楚的書。他揭櫫了保護你的情感健康與自我價值的有效策略,免於遭受他們令人不知所措,常具有毀滅性行為的傷害。我高度推薦這本適時且重要的書。」──《父母會傷人》(Toxic arents)、《母愛創傷》(Mothers Who Can't Love)作者蘇珊‧佛沃博士(Susan Forward, PhD)

  「一本有趣、見解深刻的書,談論幾乎讓所有人都感到困惑、挫折的問題:自戀者與自戀人格障礙。隨著世界開始理解有效對付自戀者的重要性,本書將成為入門書之一。它描述了廣泛的自戀者不正常的動力,並揭露許多他們童年的創傷。布爾戈博士的筆觸,融合了謹慎與同理心──對自戀者以及熟悉他們的人皆然。」──《別等到被欺負了才懂這些事》(It's All Your Fault at Work: Managing Narcissists and Other High-Conflict People)共同作者比爾.艾迪(Bill Eddy)

  「布爾戈博士探索了自戀型人格的多種面貌,包括最少人研究和最不為人知的精神病學症狀。他用淺白語言描述了自戀的不同亞型,大膽提出冷漠且不討喜的浮誇型自戀者的刻板印象。同時他也提供了如何應付身邊自戀者的指引。」──《愛你,想你,恨你:走進邊緣人格的世界》(I hate you,don’t leave me ----understanding the Borderline Personality)共同作者傑洛.柯雷斯曼醫學博士(Jerold J. Kreisman, MD)

  「引人人勝又精準無比!布爾戈博士解釋了極端自戀者的眾多面貌,以及為了遠離麻煩,你應該知道的事。」──《為何主角都是你?自戀的7個要命徵兆》(Why Is It Always About You?The Seven Deadly Sins of Narcissism,暫譯)作者桑迪.霍奇基斯(Sandy Hotchkiss)

  「針對惱人自戀風潮的嶄新洞見,幫助我們辨識自戀者的徵兆,消除『身邊自戀者』造成的傷害。在一切強調自我的文化下,重要專家寫的這本好看、適時的書,提供了應付那些自顧自的人的真實指引。高度推薦!」──《我們都錯了!同理心才是孩子成功的關鍵》(UnSelfie)作者蜜雪兒.玻芭博士(Michele Borba, PhD)

  「約瑟夫.布爾戈幫助我們辨識自戀的各種不同面貌。透過揭露極端防衛行為背後的早年傷痛與創傷,他不僅讓我們了解那些傷腦筋,並且經常是很殘酷的行為背後原由,也讓我們對於出自絕望,以至於有那些行為的人寄予同情。它是你在了解生命中的極端自戀者時,一本清楚、有用的指引。」──《情感缺席的母親與創傷療癒》(The Emotionally Absent Mother and Healing From Trauma,暫譯)作者潔斯明.李.柯利(Jasmin Lee Cori)
洞悉人性的迷雾:一部关于复杂情感与人际关系的深度探索 书名:《阴影下的回响:解析现代社会中的情感操控与边界重建》 作者:[此处可填写真实作者名或使用笔名] 【书籍简介】 在信息洪流与快节奏生活的交织下,人际关系的微妙平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我们越来越频繁地与那些在情感上难以捉摸、行事风格令人费解的个体打交道。他们或许是我们亲密的伴侣、职场的同事、甚至是家庭成员。《阴影下的回响》并非一本聚焦于某一种特定人格障碍的教科书,而是一部深入探讨人际互动中“权力失衡”与“情感消耗”的实证性分析著作。 本书旨在为那些在复杂关系中感到困惑、精疲力尽的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观察框架。我们不再将焦点仅仅局限于病理学的诊断,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人类行为图景——那些微妙的、游走在正常与极端之间的情感边界行为。 第一部分:关系迷宫的入口——识别微妙的信号 我们从探讨“关系失衡”的初期迹象入手。许多人在关系陷入泥潭之前,往往只是模糊地感觉到“不对劲”。本书详细剖析了早期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几种“情感陷阱”: 1. “过度理想化”的开端与快速降温: 很多破坏性关系都始于一个令人目眩的开端,仿佛找到了“灵魂伴侣”。我们分析了这种“速热”现象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当期望值破灭后,关系如何迅速转为冰点。书中提供了详尽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区分浪漫的热情与预示危险的“光环效应”。 2. 模糊化的责任归属: 现代关系中,推卸责任已成为一种隐形技能。本章节深入研究了“责任漂移”的几种常见模式:如何通过含糊的语言、转移话题,甚至制造“受害者”形象来规避个人过失。我们提供了一套实用的“责任地图”,帮助读者精确地定位关系中的义务与权利。 3. 情感配给制: 有些人似乎只在需要时才展现“爱”与“关心”。本书将此称为“情感配给”。它探讨了这种间歇性的、不可预测的奖赏机制如何有效地将接收方锁定在期待与失落的循环中。通过对长期研究数据的梳理,我们揭示了这种模式对个体心理耐受力的长期侵蚀。 第二部分:操控的艺术与心理防御机制 在关系中,操控行为往往是隐藏在“关心”或“规则”之下的。本部分聚焦于那些精妙的、难以被当事人立即察觉的心理战术。 1. 话语权的战争:重塑现实的语言学分析: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最强大的工具。本书用大量的篇幅分析了“煤气灯效应”在日常对话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例如,如何通过重复否定、偷换概念或利用被操控者的记忆盲点,使其开始怀疑自身的感知和判断力。我们提供了一份“非语言信号与语言陷阱对照表”,以便读者在对话发生时能迅速进行自我核对。 2. 边界的渗透与侵蚀:从“关心”到“控制”: 边界的建立是健康关系的基础,但边界的瓦解往往始于微小的“越界”。本书细致描绘了边界被一步步侵蚀的过程——从最初的“小小的请求”,到后来的“我为你考虑”,最终演变成对个人空间、时间安排甚至思想的全面干预。我们提供了设立“不可协商的红线”的实用步骤。 3. 投射与镜像:理解“不是我的错”的心理动因: 当个体无法处理自身的负面情绪和缺陷时,投射行为便成为一种快速的心理逃避机制。本书超越了简单的理论解释,展示了投射是如何被巧妙地用于制造冲突,并将焦点完全引向受害者一方,使其疲于为不存在的问题进行辩护。 第三部分:重建自我——从消耗到赋能的路径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提供一条清晰的、可操作的自救之路。我们坚信,理解机制是摆脱困境的第一步,而行动则是最终的解脱。 1. 情感的“排毒”过程:应对残留的内疚感: 长期处于消耗性关系中的人,往往会内化一种挥之不去的“内疚感”或“责任感”。这一章节专注于处理这些后遗症。我们引入了“自我同情”的概念,并提供了多种冥想和认知重构练习,帮助读者剥离强加于己身的责任枷锁。 2. 制定高效的“退出策略”: 关系中断并非总是突然的断裂,有时它需要一个审慎的、分阶段的计划。本书提供了一系列基于情境的退出策略——从温和的“疏远式后撤”,到必要的“零接触协议”。我们强调了在关键时刻寻求外部专业支持的重要性。 3. 构建“内循环”支持系统: 摆脱消耗性关系后,如何确保不再重蹈覆辙是关键。本章指导读者识别并培养健康的人际连接,即那些真正提供滋养而非索取的社交网络。我们探讨了如何识别高质量的友谊、如何信任自己的直觉,以及如何将重心重新放回个人成长与实现上。 结语:我们与他人的共舞 《阴影下的回响》是一部关于“觉察力”的书。它提醒我们,人际关系的复杂性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自我认知。通过深入理解人性的阴暗面与光亮处,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内心疆域,最终,学会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以一种更健康、更有尊严的方式与他人共存。本书献给所有渴望在情感生活中夺回主动权、重建真实自我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約瑟夫‧布爾戈博士(JOSEPH BURGO, PH.D.)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博士,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臨床心理治療師。

  他在心理治療方面有三十多年的實踐經驗,擅長將乏味與難懂的心理專業知識,轉化成大眾容易接受且易懂的文字。曾經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今日美國》(USA TODAY)等媒體撰稿。

譯者簡介

蔡文英


  東吳大學畢業,主修日文,輔修英文。喜歡翻譯。譯作有《發現我的天才》、《遊習世紀》、《媒體新勢力》、《野心與願景》等。

图书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我有許多不同面貌──自戀的光譜
自戀的光譜/隔壁的自戀者/鏡中的自戀者

第二章  我很容易受傷──自尊與自戀性傷害
太不公平了!/羞愧的力量/無法在一開始發現的事

第三章  我是贏家而你是輸家──霸凌型自戀者
我不是輸家,你才是/破損的「正常設計藍圖」/不計代價地求勝/你不是我這一國的/如何應付霸凌型自戀者

第四章  我從來都不想跟你一樣/我一直都想跟你一樣──自戀型父母
你具備了所有的天分/他將會改變世界/拚命尋求認同/如何應對自戀型父母

第五章  我要你需要我──挑逗型自戀者
至少在那一刻,世界上其他人完全不重要/令人心碎的人/拜金世界的自戀者/如何應付挑逗型自戀者

第六章  我是世界之王──浮誇型自戀者
你是下一個美國偶像/什麼都不缺的孩子/支持小人物/如何應付浮誇型自戀者

第七章  我有好多事要告訴你──萬事通型自戀者
我一點也不像他們/自戀者大師/與眾不同的想法/如何應付萬事通型自戀者

第八章  我才對,你錯了──自以為是型自戀者
你考慮過我的需求嗎?/自戀偏執狂/贏家全拿/如何應付自以為是型自戀者

第九章  敢質疑我,我就傷害你──懷恨型自戀者
你永遠都別想在這個城市工作/受攻擊的自戀者/如何應付懷恨型自戀者

第十章  藥物比你對我更重要──成癮型自戀者
我在那裡變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自尊和羞恥感的殺傷力/鏡中的那個人/如何應付成癮型自戀者

第十一章  我很難搞但不是完全無法應付──應付你身邊的自戀者
設下界限/忍住報復的衝動/培養一些憐憫心/擺脫這類人/與這種人扯上關係,幾乎沒有好處/自戀型的孩子:在這種情況下你必須說「不」/改變你自己,而不是去改變成癮者/你在自戀光譜上的哪個位置?

銘謝
建議閱讀清單
注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45374
  • EISBN:978626704539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5MB

图书试读

序言

  「自戀」(narcissism)這個詞在近年遭到了濫用,大大降低了它的影響力和重要性。如今在沉迷於自拍、受社交媒體驅策的文化中,自戀多多少少變成了「虛榮」的同義詞。

  說某人是「自戀者」(narcissist),成了專家、評論家愛用的一種「外行診斷」(lay diagnosis),他們很喜歡用它來指稱最近捲入醜聞的名人或行為不檢被抓包的政客。大多數人則把自戀當成一種羞辱或貶抑,用來讓自以為重要的人出醜。我們將它用在社會各個階層的男女身上,從在公開場合舉止失當的名演員,到時常把自己的美照放到社群媒體上的朋友們。

  時至今日,幾乎人人都是自戀者。

  當一個標籤被用在那麼多人身上,它的意義就變得不容易理解,並且過於籠統。形容某人是一個「自戀者」,已經變成一種陳腔濫調,如此稀鬆平常,以至於我們不再思考它的真正含義。

  本書的宗旨在於避免「自戀」淪為不太重要的概念,同時也將解釋它的複雜本質。在自戀相關表現的「光譜」(continuum,又譯為連續體)上,一端是健康的自愛,另一端為病態的自戀。在第一章,我們將探索美國精神醫學學(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所定義的「自戀型人格違常」(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NPD)的特徵(這個臨床診斷僅適用於一%的總人口),但是本書大部分重點則在於我所指稱的「極端自戀者」(Extreme Narcissist)。

  他們居然占了人口的一○%。

  這些人還沒達到自戀型人格違常的「診斷閾值」(diagnostic threshold),而且跟那些有點自我感覺太良好的普通自戀者,也有許多重要的差異性。

  極端自戀者不只是愛炫耀又惱人而已,他們還很危險。

  自戀在心理學上的意義與診斷

  這不是一本談論診斷自戀的書。我認為貼上診斷的標籤並沒有太大的價值,只會將複雜的個人特徵化為刻板的印象。貼上診斷標籤完全無助於我們去了解為何極端自戀者會那樣的表現,以及他們在更具破壞性且經常是蓄意的傷害性行為背後,所隱藏的心靈傷痛。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你將學會從朋友、家人和同事當中,認出極端自戀者,同時逐漸了解是什麼原因在驅使他們。過程中,你也將學會一些應付身邊極端自戀者的有用方法。一旦你能辨認其他人的自戀行為,以及它如何影響你的心理,你將能避免激起極端自戀者做出最有害的表現。而且你可以在不傷及他們脆弱的自我意識,也不會做出進一步激怒他們的反應下,發展出應付生命中那些極端自戀者的有效方法。

  我希望你也能在過程中更了解自己,知道你的防衛性反應如何讓你偶爾也變成了自戀者。你將學會辨識並且控制偶爾展現的自戀傾向,尤其是會擾亂個人生活和造成人際關係麻煩的自戀傾向。

  關於我不認識的自戀者

  我在本書中討論到一些有極端自戀典型特徵的真人實例,部分是眾所周知的名人。每當我提到美國前職業公路自由車賽車手藍斯.阿姆斯壯(Lance Armstrong),或是前紐約州州長艾略特.史必哲(Eliot Spitzer)之類的知名人物,用他們的人生故事來解釋自戀者的心理時,通常會有一、兩位不以為然的讀者來質問,我怎麼能「擅自」診斷一個從未見過面的人。

  針對這個疑問,我的答案很簡單:我從未擅自診斷過任何人,更別說是陌生人。我向來不認為診斷標籤有什麼價值。

  另一方面,雖然我不會擅自替未曾謀面的人診斷,但是每當我看到自戀行為,即便那個人與我距離遙遠,我也能一眼看穿。在我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治療過自戀者,閱讀了相關資料,也寫了關於自戀的文章。在那些期間及之後,我也做了多年的個人分析,逐漸接受自己的自戀及背後的原因。感謝我的案主信任我的治療,讓我有機會探索他們自戀的許多表現,讓我了解到自戀是一種對抗痛苦的防衛方式,儘管自戀者的痛苦經常是看不出來的。

  對案主的痛苦感同身受,是我的工作的主要核心,也是讓我能全然了解那些迫使他們表現出自戀行為背後原因的唯一方法。在接下來的章節,我將描述許多案主,以及我從他們身上學會的事(當然,他們的個人特徵與生活細節都已經更改,以隱匿其真實身分)。雖然我從未真正見過那些本書將討論到的公眾人物,但也透過仔細閱讀傑出傳記作家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藍迪.塔拉普雷利(J. Randy Taraborrelli)等人的作品,找出這些公眾人物的痛苦,試著以同理心去理解他們。

  過程中,我花了很多時間,試圖去了解一些曾經有強烈攻擊行為的名人。在每一個人身上,我設法找到能清楚看到他們遭受痛苦的那一刻。在描述他們常見的粗暴行為,像是惡意對待親近的人、蓄意的傷害時,我一直試著記住他們痛苦的那一刻。

  眾所周知,自戀者欠缺同理心,如果我們光是評判他們,對他們的攻擊性行為大肆冷嘲熱諷,那麼我們的反應其實與他們無異。我邀請你跟我一起努力用同理心去理解,而不是去評判他們。不管他們是否有表現出來,或者心裡明不明白「極端自戀者總是在逃離痛苦」這件事,在你繼續往下閱讀時,都請記住這一點。

  就某種程度而言,要對自戀的名人,以及不會威脅到自身安全的陌生人,懷有同理心並不困難,因為你不必跟他們互動,不必忍受他們的敵意和輕蔑,也無須活在因不經意的怠慢而遭到報復的恐懼中。

  相較之下,跟你有交情的極端自戀者所帶來的挑戰大得多,縱使你已經盡最大努力保護自己或是對他們的傲慢讓步,你仍有可能遭到攻擊。有些自戀者只顧自己、聽不進他人說的話,但有些自戀者卻具有危險性,不僅會造成你個人、職業和財務上的浩劫,還經常攻擊你的自尊。當他們對你的人生施加的影響力愈大,你的自我觀感也會大幅受到他們的影響。

  當你身邊的極端自戀者表現出「你很愚蠢、不如人、很丟臉」的態度時,你可能感到受傷或生氣,而且要你對攻擊自己的人抱持同理心,聽起來像是要你挑戰當超人。你可以努力用理智去理解他們,而不是為了保護自己去反擊,表達你的憤怒。我將讓你看到,在應付極端自戀者這件事上,主要取決於你能熟練地控制好自己對於他們行為的反應,以及他們攻擊你的自尊時,你能控制好自己的防衛性反應。本書的中心主題在於,想有效應付身邊的自戀者,很多時候意味著你得逐步接受自己的自戀。

  撰寫本書時,我盡量避免使用理論和專業行話,想辦法以跟朋友討論感覺時的日常情感語言來呈現。我引用了幾位寫過自戀主題的重要理論家的參考資料,他們的觀點影響了我。想進一步了解這些理論的讀者,可以在本書最後找到建議閱讀書單。如果你想要綜觀最重要的自戀相關理論,以及理論之間的關聯,我特別推薦安德魯.莫里森(Andrew Morrison)的傑作。

  不過,我並不認為,想要了解自戀就得精通錯綜複雜的精神分析理論。實際上,極端自戀者害怕自己是冒牌貨,將會暴露出他們的微不足道、醜陋、有缺陷或毫無價值。因為他們害怕自己事實上是「輸家」,因此不斷努力,好被別人當成「贏家」。極端自戀的核心是:潛在贏家與他們鄙視的輸家之間無可避免的關聯。

  我相信人人都能了解這一點。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打破了社會對「成功人士」或「有魅力的人」的美化濾鏡。我們常常被教導要自信、要敢於表達自己,但這本書精準地畫出了「自信」與「病態自戀」之間的楚河漢界。那種連「批評」都無法承受,遇到任何不順遂就歸咎於外部世界的極端表現,真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負擔。我最欣賞它沒有用過於激烈的詞彙去煽動讀者,而是保持著一種專業的、帶著同理心的筆觸,去描述這些行為模式帶來的實際傷害。它不只是在講理論,更是在講述「生存之道」。對於那些因為長期被自戀者伴侶或家人控制,導致自我價值感低落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劑強心針。它讓你重新拾起「我有權利不接受這種對待」的信念,那種從內心深處燃起的自我保護意識,是任何物質獎賞都無法取代的。

评分

我必須稱讚作者的敘事結構安排得非常有層次感。從一開始的自我懷疑、到辨識特徵、接著深入探討背後成因,最後才是實戰的應對策略,這讓讀者能夠循序漸進地消化這些沉重但重要的知識。尤其對於職場上那些愛搶功勞、習慣性打壓下屬,卻又極度善於包裝自己的主管,這本書提供了極佳的視角。我以前總以為是自己不夠努力,才會被他們壓制得喘不過氣,讀完才明白,那是一種系統性的權力遊戲,他們需要透過貶低別人來鞏固自己的地位。書中教導的如何「冷靜回應」和「證據保存」,簡直是我的及時雨。以前都是情緒性反駁,結果只會讓對方抓住把柄大做文章,現在我學會用更抽離、更客觀的方式來應對,效果立竿見影。這本書不只適合被傷害的受害者,對於想了解人性複雜面的普通讀者,也是一本極具價值的參考書。

评分

這本書真是讓我茅塞頓開,原本以為身邊那些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不過是比較愛現,沒想到深入了解後,才發現原來問題根源這麼深。以前總覺得自己是不是太敏感,常常被那些言行舉止充滿優越感的人搞得心力交瘁,總覺得自己付出的關心都被當成理所當然,甚至還會反過來指責我太小題大作。這本書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把那些「聽起來很正常,做起來卻很怪」的行為模式一一拆解,讓我終於明白,這不是我的問題,而是對方心理結構上的偏差。特別是對於那些隱藏得很好的自戀者,表面上光鮮亮麗,私底下卻是充滿操縱和貶抑,這種對照真的讓人不寒而慄。讀完之後,我開始學會設定界線,不再輕易被那些言語陷阱套住,感覺像是拿到了一本「防身武功秘笈」,至少在面對那些情境時,心裡有底氣多了,知道該如何抽離,不再讓自己的情緒被綁架。對於長期在這種關係中受苦的朋友,這本書絕對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至少能讓人看清現實,勇敢地做出改變。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翻這本書,我還抱持著懷疑的態度,畢竟市面上講心理學的書百百種,很多都流於表面,或是過度學術化讓人望之卻步。但這本不一樣,它非常務實,像是鄰家大哥大姊在跟你聊心事一樣,用詞淺顯易懂,卻又處處藏著關鍵洞察。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自戀型人格的親密關係經營學」,我簡直是在對照我過去幾段失敗的感情史在看。那些忽冷忽熱、不斷需要被崇拜、以及在衝突中永遠都是受害者的戲碼,現在回頭看,根本就是教科書等級的展示。書中提到,自戀者在關係中追求的不是對等,而是不斷地「餵養」他們那塊永遠填不滿的虛榮心,一旦你停止供養,就會迎來毀滅性的報復或徹底的忽視。這種清晰的解析,讓我對過去的痛苦有了更深層的理解,也更堅定了我遠離這類消耗型人格的決心。它不是教你如何「修復」他們,而是教你如何「自救」。

评分

坦白說,市面上關於自戀的書籍很多都把焦點放在「如何治癒他們」,這往往讓讀者陷入無盡的挫折感中,因為事實上,除非他們自己願意,否則改變的機率趨近於零。但這本《你所不知道的自戀狂》的視角非常務實且清醒,它把重點放在「如何保護自己不受傷害」。這種焦點的轉移,對長期處於情緒勒索和精神折磨中的人來說,是極大的解放。書中對於如何識別「灰色岩石法」(Gray Rock Technique)等實用技巧的介紹,更是手把手地教導讀者如何降低自己的「情緒價值」,讓自己不再成為自戀者的目標獵物。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真正意義不在於診斷別人,而在於重建自己的心理防線。讀完之後,面對那些試圖侵蝕我個人空間的言行,我的反應速度和防禦能力都提升了一個檔次,讓我終於能把精力重新放回真正關心我的人事物上,生活品質得到了實質的改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