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食考:連日本人都大驚奇的和食百科 (電子書)

日本和食考:連日本人都大驚奇的和食百科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永山久夫
图书标签:
  • 和食
  • 日本料理
  • 美食
  • 文化
  • 饮食
  • 电子书
  • 百科全书
  • 传统料理
  • 食材
  • 烹饪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這樣品嘗和食更具風格,也更有味道!

一部日本料理愛好者不容錯過的「和食之國常識百科」!

舌尖上的和食精髓,你知多少?

 

‧日本米食就是好吃!想「再添一碗飯」,怎麼做才不失禮?

‧壽司到底該用筷子夾或伸手直接拿取,哪種吃法較講究?

‧吃蕎麥麵時,吸食麵條發出聲音是「麵騷擾」?還是……

 

本書細心考究、收錄的和食典故與傳承精神,

顛覆了多數人自認已懂的日本飲食文化觀!

-----------------------------------------------------------

日本料理愛好者必知的「和食之國常識百科」

上班族、商業菁英必備的「飲食文化素養」

豐富社交談資必讀的「和食餐桌禮儀指南」

 

【各界好評推薦】

茂呂美耶日本文化歷史作家

胡川安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徐銘志飲食旅遊作家

黃世銓清酒大丈夫專欄作家

萬岳乘潮人物雜誌社長

曹家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日文教師

蕭秀琴│作家

螺螄拜恩暢銷書人氣作家

 

 

和食在二一三年正式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日本料理與全球頂尖美食並列,

全世界流行吃和食,

關於和食的核心精髓,你知多少呢?

 

◇在居酒屋沒點卻端上桌的餐前小菜,需要付費嗎?

◇日本獨有的「吹干」法,如何煮出讓人一碗接一碗的美味米飯?

◇想嚐英式燉牛肉,卻意外創造日式「媽媽的味道」,其誕生祕辛?

◇一個是藥物,一個是點心,為何有著相同的「外郎」名稱?
◇專為戒菸的紳士淑女特製的成人零食是什麼?

 

本書作者長年關注研究日本古代到明治時代飲食,

書中精心探考、彙整各式日本飲食文化典故,

並解說許多連日本人都回答不出來的疑惑,

還有各類和食料理知識,兼具知識性與實用性。

不但是日本文化與料理愛好者不容錯過的「和食之國常識百科」,

更可做為商務洽談及社交時,適時帶動氣氛的談資。

從和食了解日本的風土民情,從探究料理的原點一窺時代的歷史面貌。

從此品嘗日本料理,更具風格,也更有味道!

 

 

【名家口碑場推薦

《日本和食考》從不同的面相,由禮儀文化、烹煮方式、自然環境、養生功效、最後尋找到日本料理的根。本書每篇都短小精闢,很適合在閒暇時間閱讀,讀完了不僅增加知識,還可以在餐桌上成為聊天的好題材。

                                    胡川安│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我喜歡和食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幾大理由……從這些角度出發,再對照而讀,便能更全面的理解和食文化的脈絡。

                                    徐銘志│飲食旅遊作家

 

這幾年因公務或私人出訪,常常往返日本和台灣,但如何正確的在外吃喝而不失禮或更了解異國的飲食文化,常常是自己頭大的問題。

在本書中,小從食物的起源、吃法,大到飲食文化典故,都鉅細靡遺的陳述,讓人能深入的了解和食精髓,進而對日本的飲食文化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在滿足口腹之欲的同時也可和日本文化相互呼應,讓吃不再只是吃而已。

 

                                    黃世銓│清酒大丈夫專欄作家

 

這本書開拓了我一個全新的知識領域……但是奇怪的是,我說的「全新的知識」可不是什麼罕見、跟生活毫不相關的學科領域,而是吃日本料理這件在台灣幾乎接近「直率」的街頭餐食,竟可以給它個九彎十八拐的曲折故事,雖然貌似工具書,但讓我近乎閱讀偵探小說地,一步步想解開謎底。

                                    萬岳乘│潮人物雜誌社長

 

在現今無國界的世界中,要能品嘗和食,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但要能清楚瞭解和食的深層魅力,卻又不是那麼輕易地能夠達成。

透過本書指引日式料理的奧妙之處,讓人明白料理背後的由來典故及當時社會文化的實況。讀完本書,不僅靈活你的五感,更將彷彿置身於食界文化遺產的薰陶之中。

                                    曹家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日文教師

 

本書以簡潔清晰的方式,讓對和食有興趣的讀者很快的進入了日本人的飲食世界,對熟悉並熱愛日本料理的人解惑和提醒,像是生魚片要從淡色的魚貝類吃到深紅色鮪魚,原來可以在擺盤的位置中發現這個道理,是一本很好的和食專書。

                                    蕭秀琴│作家

 

填飽肚子,也要餵足腦袋,讓大腦來趟豐盛的日本美食之旅吧!

                                    螺螄拜恩│暢銷書人氣作家

 

 

【本書特色】

˙與全球頂尖特色美食並列!和食(日本料理)於2013年正式納入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五項,與「法國美食術」、「西班牙、義大利、希臘、摩洛哥四國的地中海美食」、「地中海傳統美食」、「土耳其傳統美食keshkek(小麥粥)」齊名並列,挑動世界各地美食愛好者的味蕾。

˙全世界都在流行吃和食!日本料理乃世界公認烹調過程最一絲不苟的國際美食,不僅台灣人熱愛,其精緻與健康理念的精神內涵,同樣讓歐美民眾瘋狂樂嚐。

˙堪稱「和食之國常識百科」!日本飲食歷史圖片+繪圖穿插呈現,兼具知識性與實用性,可作為上班族在飲食交際時參考運用。

 

 

探寻东瀛风土,品味匠心独运:一部关于日本历史、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深度剖析 书名:古韵今风:日本列岛的千年变迁与生活美学 作者:[虚构作者名,例如:田中 健一] 【图书简介】 《古韵今风:日本列岛的千年变迁与生活美学》是一部旨在全面、深入地考察日本列岛自史前时代直至近现代社会所经历的重大历史转折、文化演进及其独特的国民生活方式的宏大著作。本书超越了对单一文化符号(如动漫、流行音乐或传统和食)的浅尝辄止,而是力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认知框架,带领读者走进一个既保留着古老神道信仰的宁静致远,又充满现代科技活力的复杂国度。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以时间为轴,以议题为纲,力求展现日本文明演进的内在逻辑与外部影响。 第一部:岛屿的诞生与神意的初现 (上古至奈良时代) 本部分聚焦于日本列岛的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早期人类的生存哲学。从绳文时代的狩猎采集文化,到弥生时代稻作的传入与社会结构的初次分化,本书详细梳理了早期日本社会形态的演变。 核心议题: 地理决定论与孤立发展: 探讨日本列岛作为海洋包围的岛国,其自然条件的严苛性如何催生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这是理解神道教起源的关键。 大陆文明的冲击与消化: 重点分析了汉字、佛教、律令制度等从朝鲜半岛及中国大陆传入后的“日本化”过程。尤其关注摄关政治出现前,大和政权如何通过借鉴外来制度来巩固内部权力结构。 早期精神世界: 深入剖析《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的神话体系,解读天皇神性观念的奠基,以及早期贵族阶层的生活仪式与审美萌芽。 第二部:武士的崛起与美学的凝练 (平安末期至战国时代) 随着贵族文化的精致化达到了极致,新的军事阶层——武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动荡。这一时期是日本本土文化真正意义上独立成熟的关键阶段。 核心议题: 物哀与幽玄的兴衰: 剖析平安时代末期,贵族对“物哀”情怀的极致追求及其最终走向衰落的原因。在此背景下,禅宗思想如何被武士阶层吸纳,并催生出“幽玄”这一更具内敛力量的美学概念。 “下克上”的社会动力: 详细阐述战国乱世下,军事技术的革新(如铁炮的引入)如何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等级,以及大名们在文化赞助方面所采取的策略(如茶道、能剧的发展)。 城市文化的萌芽: 探讨在商业复苏的背景下,伴随城市人口增加而出现的早期庶民文化元素,为江户时代的文化繁荣埋下伏笔。 第三部:幕藩体制下的秩序与内向(江户时代) 德川幕府建立的近二百六十年的和平时期,是日本文化形态定型的关键时期。本书将详细分析这一高度中央集权下的封建体系是如何运作,并如何塑造了日本人的集体意识和细致入微的生活态度。 核心议题: “锁国”政策的深层影响: 辩证地看待锁国政策,它不仅是政治隔离,更是文化上自我纯化的过程。重点分析长崎出岛的“窗口”,以及民间对外部知识(兰学)的渴望与管理。 町人文化的勃兴: 深入探讨以大坂、江户为中心的“浮世”文化——浮世绘、净琉璃、歌舞伎等艺术形式如何从新兴的市民阶层中诞生,反映了市民阶层在严格等级制度下的精神寄托与娱乐需求。 儒家伦理与身份认同: 分析朱子学在幕府统治中的意识形态作用,以及它如何渗透到家庭结构、教育体系乃至个人行为规范中,强调“忠”、“义”、“忍耐”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第四部:明治维新与“脱亚入欧”的阵痛 (近现代转型期) 本书将着重探讨日本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一个封闭的封建国家,蜕变为一个寻求世界列强地位的工业化国家所经历的社会剧变、思想冲突与身份重塑。 核心议题: 文明开化与传统冲突: 分析西式教育、服饰、建筑、法律制度在本土社会中引起的巨大反作用力。探讨“和魂洋才”理念的提出,试图在现代化与民族性之间寻求的艰难平衡。 国家神道与天皇制重塑: 详细解析明治政府如何系统性地将神道教从宗教地位提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以服务于天皇集权和军事动员。 近代知识分子的困境: 考察福泽谕吉等先驱者思想的传播,以及在帝国主义扩张背景下,知识分子群体在自由主义与国家主义间的摇摆与挣扎。 第五部:战后重建与当代日本的“日常美学” 最后一部分关注二战后的恢复历程,以及当代日本社会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对“日常”与“精致”追求的深化。 核心议题: 战后民主化与自我认知重构: 分析战败对日本国民心理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在新的宪法框架下,社会价值观的集体转向。 微观生活哲学的复兴: 探讨战后日本如何将对效率和质量的追求,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极致的款待(おもてなし)到对材料和技艺的尊重,形成一种内化的生活哲学。 全球化与本土身份的再确认: 审视全球化浪潮下,当代日本文化产品(如设计、文学、电影)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以及新一代日本人如何重新审视和诠释自身的历史遗产。 本书特色: 本书不仅依赖一手历史文献的梳理,更融入了社会学、人类学和美学分析的视角,力图描绘出一幅立体、生动且充满思辨色彩的日本全景图。它将引导读者理解,构成今日日本的,是数千年历史积淀下的复杂纹理,是岛屿的坚韧、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恰到好处”的永恒追求。阅读此书,将是一次深入日本文化肌理的深刻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永山久夫NAGAYAMA HISAO
一九三二年出生於福島縣。
飲食文化研究家、長壽飲食研究所所長,曾獲平成三〇年度文化廳長官表彰。
研究自古以來以和食為中心的長壽飲食文化,造訪各地長壽村,對長壽者的飲食及生活型態進行採訪。
經常舉行演講,活躍於電視與雜誌等大眾媒體。是長年關注研究日本古代到明治時代飲食的「食事復元研究所」第一人。
著有:《日本古代食事典》、《和食之起源――自然烙印的繩文、彌生記憶》、《世界第一長壽飲食「和食」》等(以上書名皆為暫譯)。

譯者簡介

邱香凝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日本國立九州大學院比較社會文化學府碩士。喜愛閱讀與書寫,用翻譯看世界。育有一狗,最喜歡的一句話是「用認養取代購買」。


图书目录

【目錄】

〔推薦序〕了解日本料理的入門書--胡川安

〔推薦序〕全方位理解和食文化的脈絡之書--徐銘志

〔推薦序〕填飽肚子,也要餵足腦袋,讓大腦來趟豐盛的日本美食之旅吧!--螺螄拜恩

 

前言――追求極致美味的「和食」

 

1禮儀傳承!一窺「大和之心」堂奧

【請容我享用】……滿含感恩之意的飯前寒暄語

【再添一碗飯】……與招待者保持良好緣分的重要禮儀

【座次】……「凹間」被視為膜拜對象的座位,是室內重要場所

【餐前小菜】……具有「已接受點餐」之意,是居酒屋常見習慣

【壽司】……源自江戶時代的壽司吃法

【蕎麥麵】……外國人也認同的「大聲吸麵條理由」

【日本酒(之一)】……從瓶身酒標獲取多項資訊

【精進料理】……為佛教徒修行而生的簡樸料理及作法

【餐具的配置】……外觀與實用性兼具的和食餐桌配設

【筷子(之一)】……違反禮儀的「嫌箸」

【筷子(之二)】……將筷子視為祭祀用具,不喜歡共用筷子的日本人

【免洗筷】……正因為是木製,更必須知道的衛生觀念

 

2匠心獨具!學習「和食料理」訣竅

【米】……用「炊干」法煮出美味米飯

【炸豬排】……將法國的豬肉料理改造為日式風格的廚師絕活

【卷物料理】……兼顧口味、美觀與保存性,舉世罕見的飲食文化

【蒟蒻】……以不能水煮、火烤的芋類為原料,源自日本的食材

【豆腐料理】……模仿雁肉製成的「雁擬」

【生魚片】……以吃起來最美味的順序擺盤

【鰹魚半敲燒】……用菜刀敲打且以此命名的魚類料理

【鹽辛】……從善用剩餘食材的生活智慧所誕生的鮮味美食

【蛋】……對生蛋的品質管理,嚴謹程度全球罕見

【海苔】……消化生海苔的酵素帶來日本獨特的飲食生活

【柴魚乾】……在食物容易腐壞的氣候下濃縮美味的祕訣

【麴菌】……擅長製作發酵食品的日本,人工創造獨一無二「米麴菌」

【味噌】……與時俱進的萬年調味料

【竹葉】……竹子有多好,日本人都知道

【柿子】……可用作防水或防腐劑的「柿澀」

【殺菌袋裝食品】……來自美國「軍事技術」,世界首創「市售」殺菌袋裝食品

【拉麵】……源自南京町的南京麵,經過加拉巴哥式進化,蛻變為日本的國民美食

【杯麵】……從美國飲食文化獲得靈感,開發世界最初的「Cup Noodle」

【金平糖】……金平糖的星芒顆粒是日本人的技術結晶

【日本酒(之二)】……在沒有麴的時代,借助唾液發酵的釀造法

【日本酒(之三)】……評斷日本酒口味的三大重點

【日本酒(之四)】……純正代表日本風土的酒

【日本酒(之五)】……陳年日本酒與葡萄酒的滋味變化

【調味】……樽迴船使關東與關西的酒產生口味上的差異

 

3食在養生!揭開和食蘊藏的祕密「效能」

【醃漬食品】……超過六百種具有整腸效果的健康食品

【酸梅乾】……廣受世界矚目的酸梅乾藏有什麼威力?

【水果】……日本料理糖分高,不再附上甜點

【山葵】……吃壽司或生魚片搭配山葵,是為了預防食物中毒

【牛蒡】……能幫助腸內維他命的產生,是日本人喜歡的食材

【毛豆】……下酒菜絕對少不了它

【咖啡】……幕末武士當藥喝的茶包式咖啡

【懷石料理】……修行僧人果腹的食物,講求營養均衡的山產料理

【鰻魚】……日本人盛暑必吃的活力食物

【燒酌】……散發釀酒原料的鮮活芳香,素有「喝的香水」之稱的乙類燒酌

【屠蘇】……日本新年家戶必備,具有促進健康效果的酒

 

4原創再造!尋找日本料理的「根」

【會席料理】……從江戶時代開始的兩種「會席料理」

【幕之內便當】……從海外廣受歡迎的繽紛日式便當,看見日本人「攝取不捨」的民族性

【佃煮】……從大坂傳至江戶,漁民發明的保存食品

【蕎麥麵】……原是別無選擇才吃的庶民麵

【鰻魚丼】……熱愛鰻魚的「丼飯」創始人想出的好點子

【鐵火卷】……為方便好賭者食用而發明的速食

【麻糬(之一)】……因應天災和飢荒而儲備的食品

【碗子蕎麥麵】……這獨特吃法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御好燒】……靈感來自品茶時端出的和菓子「麩燒」

【蒙甲燒】……從東京下町特產發展為江戶屋台招牌的「蒙甲燒」

【章魚燒】……象徵大阪的B級美食始祖

【納豆】……為納豆菌提供良好環境的稻草

【雞肉串燒】……「雞肉串燒」不只是烤雞肉串

【天婦羅】……「舶來品」變成日本代表性的油炸料理

【涮涮鍋】……源自蒙古將冷凍肉解凍的方法

【HAYASHI RICE】……「HAYASHI」是指什麼?

【咖哩飯】……從海軍伙食變成國民美食

【馬鈴薯燉肉】……想嚐英式燉牛肉的滋味,意外創造了日式「媽媽的味道」

【銅鑼燒】……起初有個「金鍔」別名的圓形和菓子

【羊羹】……經典日式甜點竟源自羊肉湯?

【櫻餅】……為了重複利用櫻花落葉而發想的知名點心

【鮮奶油蛋糕】……原來日本人都不知道「short」的意思

 

5深入探究!日本人的「飲食習慣與信仰」

【御節料理】……源自節日時端上桌的「節會料理」

【七草粥】……正月的最後一道料理,據說「吃了就不會生病」

【南瓜】……冬至吃南瓜的習慣不只是迷信

【粽子、柏餅】……為什麼「兒童節」關西人吃粽子、關東人吃柏餅?

【湯頭】……水運的分歧導致關東、關西湯頭大不同

【飯糰】……最常見的飯糰為何不是圓球、圓柱狀,而是三角形?

【麻糬(之二)】……從麻糬形狀看不同地域的飲食文化歷史

【鮪魚】……日本人最愛的生魚片種類,江戶時代卻乏人問津

【河豚】……冒著死亡風險也要吃的美味魚類

【章魚】……歐美人不太吃的人氣海味

【鯉魚】……在中世紀的日本,被視為比鯛魚更吉利的淡水魚

【壽喜燒】……明明是火鍋卻稱為「燒」,日本人冬天必吃的料理

【可樂餅】……最早的可樂餅不是馬鈴薯做的

【紅豆飯】……喜慶日吃紅豆飯的特別意義

【外郎糕】……點心與藥,兩種「外郎」存在的原因

【牛奶糖】……為禁菸者發售的成人零食

【日本茶】……原是寺廟內才能喝到的國民飲料

【食物搭配禁忌】……食物搭配禁忌的科學根據

 

【參考文獻】

【參考網站】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482916
  • EISBN:978626318285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8歲~65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8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了解日本料理的入門書

胡川安

 

二○一三年對於日本人而言是值得慶賀的一年,富士山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的「世界文化有形遺產」,而「和食」則被列為「非物質」的文化遺產。

非物質當然不是說「和食」是形而上、看不見的東西,而是「和食」存在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說是藏於民間、隨手可得。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網頁上,將「和食」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因在於「新鮮多樣的食材與尊重原汁原味」、「營養均衡的健康飲食生活」、「表現自然之美與四季變化」,以及「與新年等傳統儀式密切相關」。

台灣人對於日本料理十分熟悉,有過去的殖民傳統,也和台灣人喜歡到日本旅遊有關。我的祖父以前在鹿港養鰻魚,大量外銷日本。記憶中祖母殺鰻魚的時候,將木釘插在鰻魚的頭上,抓住尾巴,拉直後用把鋒利的刀將鰻魚切成平整的兩半。後來我才知道祖母這樣的刀工和「蒲燒」有關,即將鰻魚切開並剔除骨頭後,沾上醬油,串上竹籤加以燒烤。

或許是家庭的關係,還有自己喜歡美食與旅行。我在世界不同地方居住過,像是巴黎、紐約、東京,也探訪當地的美食。每個人對於什麼是美食,答案或許不同,有些人喜歡找餐廳、尋訪不同的美味店家;有些人翻閱美食雜誌,從米其林或是網路評鑑當中找資料;有些人則是尋訪各式各樣的山珍海味,從珍貴的食材中了解料理。
但是,我走的是一條不一樣的路。
或許因為我學的是歷史,也受過文化人類學的訓練,所以透過文化了解飲食,從歷史追尋料理的原點。

講到原點,大家想到的是什麼呢?

我先提幾個概念,大家或許都耳熟能詳:簡單、自然、無添加、當令當季……等都可以成為美味的原點,這些想法背後隱含的是一種「真」滋味,是自然本來的味道、是食材原初的滋味、是有季節感的風味。

除此之外,我也從神話當中找尋日本料理的原點。在《和食古早味》中,我認為日本料理的起點是一種宗教性的尊敬,從神話中理解日本天皇的權力來源,天皇因為掌握了稻米種作的祕密,而被賦予管理人間世界的權力。

因為和食有如此豐富的文化意涵,所以了解和食不只是從好吃或不好吃談起,可以從禮儀的傳承,了解日本人餐桌上的文化,或是座次象徵的意涵,以免在吃飯的時候有所冒犯。除此之外,大家看日劇的時候,也會看到日本吃麵的時候都要大聲吸麵條,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從飲食當中看到文化的差異,認識我們所不知道的日本。

如果飲食有儀式般的啟示、是人間世界的起點,那麼,飲食就不只是每天的三餐而已,而是具有尊敬自然,尊重萬事萬物所生養的一切。從和食了解自然所孕育的食材,海裡、山裡所滋養的一切都是上天給予人間世界的禮物,必須加以珍視。知名的陶藝家,也是美食家北大路魯山人就說:

 

料理食材不知有幾千幾萬種,每一種都有獨特的原味。無論任何食材,都有其他食材無法取代的味道,這是創造出天地的自然力量。若說料理是為了活用食材的原味,那麼善用所有能利用的部分,才值得稱做料理。

 

《日本和食考》從不同的面相,由禮儀文化、烹煮方式、自然環境、養生功效、最後尋找到日本料理的根。本書每篇都短小精闢,很適合在閒暇時間閱讀,讀完了不僅增加知識,還可以在餐桌上成為聊天的好題材。

 

*本文作者為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推薦序〕
全方位理解和食文化的脈絡之書

徐銘志

 

從二○二○年初以來,世界巨變,從來也沒想過,說走就走的國外旅行會嘎然而止,特別是時不時就得哈日一下的行程。但也好在,那些旅行中的吉光片羽還烙印在我們的心裡,時不時拿出來回味溫習,也能稍稍解不能前進日本旅行的渴。

閱讀《日本和食考》這本書,也是如此,一面發出原來如此的認同、頻頻點頭之際,一面也想起了自己曾經踏遍日本的足跡。或許是愛吃之人,從最北冬日白雪皚皚的北海道,到南端海島風情的石垣島,長達近二十年的日本旅行經驗中,總是離不開美食;也在一餐一餐之間,漸漸累積出對於日本文化的理解與認識。

猶記得,在還沒熟識日本飲食文化前上居酒屋,對於點菜流程、到餐前小菜(お通し,Otoshi)根本一竅不通。店員送來的餐前小菜,不但不在菜單上,還讓人以為是店家招待,直到結帳時才發現是有計費的。若不理解居酒屋餐前小菜的文化時,是很容易造成誤會的。至於,為什麼有這收費的餐前小菜?《日本和食考》有來龍去脈。

知道的越多,也就越來越能融入當地。點餐也是,進到居酒屋或日本餐廳,除了立即奉上的小菜、熱毛巾外,菜單才剛到手,店員往往站在一旁等待。不了解的人便會苦惱:明明才剛拿到菜單,怎麼可能就直接點餐?其實,進到日本餐廳,通常一入座會先點飲料酒水,店員端上的速度也頗快,彷彿這杯子碰撞、互道乾杯的儀式是不可或缺的暖場。而至於需要點的菜色,則在點完飲品後,慢慢再看即可。

我也發現,日本人很愛在開場第一杯喝生啤酒,屁股一坐下,連飲料菜單都不看,就直接說:生(是的,連啤酒也不說省略了)!有樣學樣,每當我喊出「生」這個字,多少有駕輕就熟的成就感。

《日本和食考》這本書還寫了更多不為人知的飲食脈絡。像是,居酒屋常見的毛豆,其實能成為啤酒的好搭檔是有科學根據的,「毛豆含有促進酒精分解的甲硫胺酸,以及能分解酒精中糖分的維他命B1和恢復肝功能的島胺酸,具有防止宿醉及消除疲勞的效果。」

看完這本書,還必須對日本人詮釋與轉換的能力感到欽佩。不少書裡提到的飲食,最初都不是來自本地,而源於國外。壽司一般認為是從東南亞所傳入,在江戶時代所流傳起來的;炸豬排是從法國菜而來,然而最終的面目,卻與來源大大不同,且成為反攻全球的日本庶民美味;天麩羅從「舶來品」,變成日本代表性的油炸料理;就連京都流行的金平糖,都是由傳教士帶到日本的西洋點心,只不過後來日本的職人精神,又將其改變為星芒狀,製作難度倍增。好似日本跑在全球化的前端,卻又將全球化的產物在地化後,再次推向全球化的舞台。

當日本的清酒出現在紐約、歐洲的高級餐廳;當和食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食,已成為顯學。就連最近我的京都作家朋友也出版了一本日英對照的和食書籍,以插畫和簡短文字闡述代表性和食,放眼世界的野心顯而易見。對照《日本和食考》便發現,雖然兩本書籍架構與概念不盡相同,書裡的和食卻是諸多雷同,從丼飯、壽司、鰻魚飯,到烏龍麵、蕎麥麵等。

我喜歡和食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幾大理由。一,尊重天然食材的多樣性與味道二,從健康出發的均衡飲食三,展現自然之美與季節推移四,和傳統節慶緊密結合。從這些角度出發,再對照《日本和食考》而讀,便能更全面的理解和食文化的脈絡。

紙上神遊,還是不過癮?反正食材供應鏈都已是全球化底下的一環,那就自己動動手,來場舌尖上的日本行吧!

 

*本為作者為飲食旅遊作家,著有《私・京都100選》、《暖食餐桌,在我家》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號稱「連日本人都大驚奇」的和食百科,光書名就夠吸引人了,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對日本料理的熱愛程度簡直是情何以堪,從拉麵、壽司到精緻的懷石料理,幾乎是台灣餐飲界的主流文化之一了。然而,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美味背後,到底隱藏著多少我們不曾深究的文化脈絡與歷史淵源呢?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個深入日本鄉間小店的旅人,帶領我們繞過那些觀光客常去的熱門餐廳,去探索那些真正根植於在地風土、隨著季節更迭而演變的傳統技法與食材選用哲學。我特別好奇,書中是否會揭露一些連在台灣的日本料理師傅都未必知道的「冷知識」,比如說某種醬油的釀造秘辛,或是傳統高湯裡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影響全局的細節處理。畢竟,真正的料理精神,往往就藏在那看似樸實無華的細節之中,而非表面的華麗擺盤。光是想像翻開書頁就能聞到那股米飯與海味的香氣,就讓人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究竟是如何捕捉到這份「大驚奇」的。

评分

身為一個資深吃貨,我對食物的鑑賞能力,早已不只停留在「好吃」這個膚淺的層面,更在於理解「為什麼好吃」。這本電子書的標題點出了關鍵字——「考」,這代表了研究與探討的性質,而不是單純的介紹。我殷切期盼,作者能夠像個嚴謹的學者般,對和食的流派、美學進行一番梳理。例如,對於「一汁三菜」這個基本概念,其背後所蘊含的營養學考量與美學平衡,是否會有精闢的論述?又或者,那些極致簡約的食器選擇,如何與食物本身產生共鳴與對話?在這個充斥著快速、方便飲食的年代,還有人願意花費心力去考究這些看似繁瑣的細節,實在難能可貴。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只是知識,更是一種重新審視我們日常飲食的哲學高度。

评分

說實話,對台灣讀者來說,閱讀日文書籍或相關的文化解讀時,最怕的就是那種翻譯腔過重,或是文化解讀上「以日為尊」的敘事角度。我比較期待這本由華文世界(假設是台灣或華語地區作者)所著的「考」,能夠帶來一個更貼近我們自身飲食經驗的對照視角。我們在品嘗日本料理時,常常會自然地與中式或台式烹飪習慣進行比較,這種「他者」的觀照,反而能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和食的獨特性。例如,在處理「出汁」(高湯)的藝術上,與我們重視的「熬製濃湯」有何根本性的差異?如果作者能以一種既尊重原文化,又能提供在地讀者理解橋樑的語氣來書寫,那麼這本「百科」的價值就不僅限於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跨文化的美味對話。

评分

收到電子書的當下,我的第一個念頭是,這個主題太廣泛了,要如何在一本書的篇幅內做到「百科」的程度又不流於表面?這對作者的功力是一大考驗。我特別關注它如何處理「地方限定」的和食,例如北海道的漁獲、沖繩的飲食特色,這些區域性的差異,往往是構成日本飲食多元性的關鍵。我希望作者不是只挑選東京、大阪這些大都會區的「名物」來寫,而是能深入探討那些隨著時代變遷、瀕臨失傳的鄉野古早味。當我們談論「和食之美」時,不應只想到高價的懷石料理,更應看到農家餐桌上那份質樸的生命力。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地域性的獨特性與普世的和食精神串聯起來,那它絕對能成為我書架上(或雲端硬碟裡)的必讀經典。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美食書籍多到氾濫,很多都只是圖文並茂的食譜彙編,看了半天還是搞不清楚這道菜的「靈魂」到底在哪裡。我對這本《日本和食考》的期待,更偏向於一種深入骨髓的文化探討,而不是教我怎麼在家複製一個味道八成像的玉子燒。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像個偵探一樣,追溯每一道經典和食背後的社會變遷、宗教影響,甚至是地理環境塑造出的獨特風味。比方說,為什麼關東和關西的味噌風味會如此南轅北轍?這背後是否牽涉到兩地水質的差異,或是歷史上貿易路線的不同?如果書中能夠提供這種宏觀的視角,將一碗湯、一塊魚的意義提升到國家文化層面的探討,那絕對是物超所值。我總覺得,真正能讓人「驚奇」的,不是誰家的食材更貴,而是那份「理所當然」背後所累積的數百年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