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寫作:創造你的異想世界(30年紀念版) (電子書)

心靈寫作:創造你的異想世界(30年紀念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娜妲莉.高柏
图书标签:
  • 心灵写作
  • 创意写作
  • 想象力
  • 奇幻
  • 写作技巧
  • 自我成长
  • 心理学
  • 电子书
  • 30周年纪念版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創意寫作與療癒課程的必讀經典
★全球狂銷150萬冊,翻譯成14種語言
★30年紀念版,特別收錄國內生命書寫、故事療癒名家的感動分享
 
  30年前,《心靈寫作》出版後立刻登上暢銷榜,成為北美所有教導創意寫作與書寫治療的人必讀的書。中文版在臺灣出版後,14年來更開啟了華文世界心靈寫作的風氣,不僅是寫作治療課的必備經典,更是孤獨寫作者的私房老師。
 
  「寫作人的職責是將平凡化為生動,喚醒我們留心簡單中自有不凡之處。」因此,關於如何開始寫作?如何激勵自己?如何尋找題材?如何深化寫下的內容?甚至連如何找筆記本?在哪裡寫作?作者都在談笑風生的字裡行間,提出了令人驚喜的建議,讓自認平凡的讀者們不禁躍躍欲試。
 
  「練習寫作意味著全面探討自己的生命」,因此本書所談的不只是寫作,更是生活哲學、生命智慧。在書中,作者揉合教學、寫作、禪修以及生活的心得,為的就是提醒你:相信自己、要對自己的生活經驗有信心。如果你想活得更多彩、更快活,讓本書敦促你提起筆吧!那一刻,轉化生命的能量必將開啟!
 
名人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丁 凡(資深譯者、《療癒寫作》譯者)
  呂旭亞(諮商心理師、榮格心理分析師)
  周志建(心理學博士、故事療癒作家)
  侯俊明(藝術家)
  莊慧秋(文字工作者、心靈寫作課程講師)
  陳文玲(政大廣告系教授兼X書院總導師)
  詹美涓(作家、蘇黎世榮格學院分析師候選人)
 
  娜妲莉的寫作方法是一個人上路,卻能自我陪伴、自我映照,這些寫作工具讓我們敢於啓程,敢於向心靈暗夜出發。──呂旭亞
 
  作者的行文風格帶著耳目一新的輕鬆,不管是想要培養書寫能力,或是想要將書寫作為禪修以踏上自我探索旅程的讀者,都對本書給予了高評價。──New Age Retailer雜誌
 
  娜妲莉的寫作像是豐盛的食物,她對生命的熱愛是我們最好的精神食糧。── 茱莉亞.卡麥隆(Julia Cameron),《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The Artist’s Way: The Spiritual Path to Higher Creativity)作者
《星辰的低语:宇宙奥秘与人类求索》 一 夜幕低垂,群星闪耀,那是超越了时间的沉默回响。本书并非带你进入个人心灵的幽微角落,而是将你的目光引向浩瀚无垠的宇宙尺度,探索那些触及人类认知边界的宏大议题。这是一部关于宇宙学、天体物理学以及人类文明在时间长河中定位的深度思辨之作。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星系之中,但有多少人真正停下来凝视过头顶的穹顶,思考那些光芒背后隐藏的物理定律与形而上学的困境?《星辰的低语》将带你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从宇宙的黎明——那个炽热、致密的奇点——开始,追溯其膨胀、冷却,直至形成今日所见的星系、恒星与行星的壮丽图景。 二、早期宇宙的结构与基本力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于描绘宇宙诞生之初的物理状态。我们将深入探讨大爆炸理论的最新进展,不仅仅是表面的描述,而是探究那些决定了物质存在的基本力的微妙平衡:引力、电磁力、强核力与弱核力。我们会详细解析暴胀理论(Inflationary Theory)如何解释宇宙的均匀性和结构形成的起始条件。 书中会用详尽的图表和精确的阐释,解释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那残存于宇宙空间中的古老余晖——是如何成为我们观测早期宇宙的“化石”。我们讨论的不仅仅是CMB的温度波动,而是这些波动如何蕴含着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最初印记,预示着未来宇宙的命运。你将了解到,正是这些微小的密度差异,经过数十亿年的引力作用,最终演化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星系团和超星系团的宏伟结构。 三、恒星的生命周期与元素的炼金术 恒星,是宇宙中最壮丽的熔炉。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角聚焦于恒星的诞生、演化及其最终的死亡。我们揭示了引力坍缩如何点燃核心的核聚变,将氢转化为氦,并以此作为恒星生命周期的核心驱动力。 但这远非全部。我们详细阐述了中等质量恒星和超大质量恒星在生命终点所扮演的截然不同的角色。对于前者,它们温和地抛洒出碳、氮、氧等构成生命所需的重元素;而对于后者,它们以超新星爆发的极端力量,锻造出周期表上更重的元素,如金、银和铀。人类的身体,乃至我们脚下的岩石,其物质基础都来自于远古恒星的“遗骸”。这种宇宙级的物质循环,揭示了生命与宇宙之间深刻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书中会详细分析不同类型超新星(Ia型、II型)的特征及其在测定宇宙膨胀速率中的作用。 四、暗物质与暗能量的谜团 现代天体物理学面临的两大核心挑战——暗物质与暗能量,构成了本书最引人入胜的章节。我们首先梳理了支持暗物质存在的观测证据:星系旋转曲线的异常、引力透镜效应的扭曲,以及宇宙大尺度结构形成的必要性。我们将回顾WIMPs、轴子等主要的候选理论,并探讨当前正在进行的地下实验和太空探测任务,试图直接捕捉这些“隐形”物质的踪迹。 随后,我们将进入对暗能量更深层次的探讨。自20世纪末发现宇宙加速膨胀以来,暗能量已成为主导宇宙演化的主要力量。本书将剖析宇宙学常数(Lambda)模型的局限性,并介绍替代性的理论,例如精质(Quintessence)模型。我们不仅分析了它们对宇宙命运的预测——是“大撕裂”(Big Rip)、“大冻结”(Big Freeze),还是回归坍缩——同时也探讨了哲学层面上的意义:如果宇宙的大部分构成是我们完全无法直接观测的,那么我们对“实在”的理解是否依然完整? 五、系外行星的探索与生命的可能性 将目光投向银河系内部,本书的第四部分聚焦于寻找地球之外的生命迹象。我们回顾了开普勒任务和TESS任务的革命性发现,详细介绍了凌星法、视向速度法等系外行星探测技术的原理和局限性。 书中细致分析了“宜居带”的复杂性,指出液态水并非生命存在的唯一先决条件。我们讨论了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如何通过分析系外行星大气的光谱,寻找生物标记物(Biosignatures),如氧气、甲烷的特定组合。更进一步,我们将审视德雷克方程(Drake Equation)的现代修正版本,试图评估在数千亿颗恒星的背景下,智慧生命存在的概率。这不是一个寻找“外星人”的通俗读物,而是一场严谨的、基于概率与物理学的生命起源和散布的科学探讨。 六、时空几何与引力波的全新窗口 在本书的尾声,我们转向对时空本身的探索。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理解宇宙宏观结构的基础,而引力波的直接探测,则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听觉”窗口。我们将解释LIGO和Virgo合作组织如何捕捉到黑洞和中子星并合产生的时空涟漪,以及这些事件如何帮助我们检验极端条件下的引力理论。 最终,本书将导向对宇宙终极命运的思考。从目前的观测数据来看,宇宙似乎正加速走向一个极度稀疏、寒冷的未来。我们探讨了时间和空间在宇宙尽头可能发生的形态学变化,以及人类文明,无论其科技如何发展,最终都将面临的熵增定律的绝对统治。这是一种带着敬畏感的、对人类在宇宙尺度下有限性的深刻认识。 《星辰的低语》是一部旨在拓展读者心智边界的作品,它要求读者暂时放下日常的烦恼,与最前沿的科学发现同行,去感受那份源自宇宙深处的、永恒的、令人谦卑的低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娜妲莉‧高柏 Natalie Goldberg
 
  詩人、畫家、教師,寫了14本書,其中《心靈寫作:創造你的異想世界》全球暢銷150萬本、譯成14種文字,成為北美所有教授與學習寫作療癒課程者必讀、必引述的經典。她結合禪修與書寫開辦「真正的祕密」書寫工作坊,學員來自世界各地。
 
  娜妲莉‧高柏大學時迷戀文學,畢業後與朋友合開健康食品餐廳,在做菜和閱讀間體會到寫作可以從生活出發,從此投入文字創作,並於1974年開始靜座、修禪,持續至今。她推廣「用寫作來修行」的觀念,認為寫作跟修行都需要學習相信自己的心,珍惜並洞察生命精隨,以專注、自我紀律、活潑創意和開放態度,讓心中的迴旋之歌從筆端流唱而出。
 
  目前住在美國新墨西哥州,持續寫作,其作品已翻譯成中文者有:《心靈寫作:創造你的異想世界》、《狂野寫作:進入書寫的心靈荒原》、《療癒寫作:啟動靈性的書寫祕密》、《寫,在燦爛的春天》,皆由心靈工坊出版。可參考她的網站:www.NatalieGoldberg.com。
 
譯者簡介
 
韓良憶
 
  台大外文系畢業,曾任職媒體,為著名旅遊與美食作家、譯者。著有《餐桌上的四季》、《只要不忘就好》、《巴黎到巴塞隆納,慢慢走》、《韓良憶的音樂廚房》、《吃.東.西》、《地址:威尼斯》、《在鬱金香之國小住》、《廚房裡的音樂會》、《流浪的味蕾》等書。譯作包括《心靈寫作:創造你的異想世界》、《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親密的陌生人:給邊緣人格親友的實用指南》(以上為心靈工坊出版),以及《山居歲月:我在普羅旺斯,美好的一年》、《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牡蠣之書》、《末日寂境》、《第四隻手》等。

图书目录

【來自四方的感動】我們都深受娜妲莉‧高柏啟發
【三十年紀念版序】沙漠中的心靈旅者/呂旭亞
【推薦序】用寫作來調心/呂旭亞
【前言】創作的精神/茱蒂‧蓋斯特
 
1.引言
2.初寫者的心、筆和紙?
3.初始的意念
4.把寫作當成練習
5.堆肥
6.藝術穩定性
7.列張寫作練習的題目表
8.打豆腐
9.煩人的編輯
10.不論眼前是什麼
11.汲取地下水
12.我們並不是詩
13.人吃車
14.寫作不是麥當勞漢堡
15.迷戀
16.原創的細節
17.細節的力量
18.烤一個蛋糕
19.再活一次
20.作家有副好身材
21.傾聽
22.別和蒼蠅結婚
23.勿用寫作來索愛
24.你有什麼深遠的夢想
25.句型結構
26.緊張不安地啜飲葡萄酒
27.別光用講的,顯示出來
28.務求明確
29.專心注意
30.平凡與不凡
31.談話是練習場
32.寫作是公共行動
33.一加一等於賓士汽車
34.當隻禽獸
35.提出聲明,回答問題
36.句子的行動
37.在餐廳寫作
38.寫作書房
39.重大的題材:情色文學
40.在本城作個觀光客
41.處處皆可寫作
42.更進一步
43.心生憐憫
44.懷疑是種折磨
45.一點甜頭
46.嶄新的一刻
47.我為何而寫
48.每個星期一
49.再談星期一
50.令人心動的留白
51.即興寫作攤位
52.任人漫遊的廣袤原野
53.鄉愿的個性
54.毫無阻礙
55.你愛吃的一餐
56.利用寂寞
57.藍色的口紅以及叼在唇邊的一根菸
58.回家
59.故事圈
60.寫作馬拉松
61.承認你寫的東西
62.信任自己
63.日本武士
64.重閱與重寫
65.我不想死
66.結語
 
原註
附錄:延伸閱讀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70523
  • EISBN:978986357052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1MB

图书试读

三十年紀念版序
 
沙漠中的心靈旅者                             
呂旭亞(榮格分析師、心理諮商師)
                                            
  在舊金山的一場榮格會議裡,一個與會者邀我去他新墨西哥州的退隱中心,他說我可以去那裡修行、靜默、寫作,沒有期限、完全免費。我住在千里之遙的台灣,要跑去美國西南部的沙漠裡打坐、寫東西,聽來有點無稽。可是那個邀約好像觸動了一個深埋的情感,讓我無法就當成一個尋常的邀約,我小心地把那個地址保留著。
 
  墨西哥高原裡的沙漠巨石、枯乾土壤、頑強仙人掌,無生命、永恆、炙熱又隱匿人跡的景致,一直是我最愛的地表風景,而那裡,也是娜妲莉.高柏精神的原鄉。娜妲莉在自己的創作裡描述了那片永恆的沙漠、熱烈的生命和素樸的生活,也用那樣的風景地貌描述了她的生活和當中的生命真相。那個邀請讓我想像著自己也能去道斯鎮(Taos)上她常去的咖啡館,點杯咖啡坐在角落裡埋頭書寫,過一段娜妲莉的書寫修行日子。追偶像嗎?好像不是,而是自己終於到了生命的ㄧ個階段,可以辨認出一些人,和自己有精神上的血緣關係,屬於同一部族,來自同一系譜。
 
  三十多年前,娜妲莉.高柏搬到新墨西哥州的道斯鎮,每天為自己的作家夢努力的書寫,她綜合出了一些方法、概念,要幫自己突破書寫的困境,她稱這個方法為「自由書寫」。娜妲莉自己的創作還沒被出版社青睞,治療創作阻塞的書寫方法反倒率先受到注目,成了她這本暢銷百萬的名著《心靈寫作:創造你的異想世界》。我在這本書出版十多年後才讀到它,那時我也面臨著寫作的困境,透過這本書,有一整年我和朋友找遍城裡的咖啡館從事娜妲莉的寫作練習,她成了我遠距離的心靈老師。當時我住在舊金山,朋友告訴我娜妲莉要到城裡為舊金山禪中心做募款演講,那是一場票價昂貴的演講,我即使窮暴了,還是決定要去。那一夜其實就是去聽她唸了一篇書稿,和全場百分之九十的女性觀眾一起,聽她的聲音、看她真實的面貌,和幾百個人一起跟她共度一個夜晚,因為我們都曾在某一個書寫歷程中得到她的幫助。我沒有更進一步追逐我的偶像,因為那樣就夠了,連去參加她的寫作工作坊、去新墨西哥州道斯鎮都不用了,我們是族人,遙遠的血緣,辨認過後,銘記在心。
 
  娜妲莉用書寫來修行,書寫成為她心靈修鍊的一種練習。那是一種持續不斷的練習,所以她強調建立一種生活結構,讓書寫成為其中的一塊。對我而言,娜妲莉是理性強大,內在陽性堅定的女子。只有這樣的女性才能在禪宗的訓練下,持續數十年不斷,甚至由此而發展出書寫的修行法。她擁有我期待發展的一種能力,用紀律和練習,建立一個素樸的生活藍圖,用每天的練習,一步步完成靈性的覺醒。 
 
  娜妲莉是一個過著乾淨生活的藝術家、禪者,由裡而外過著素樸的生活。她堅持每個禮拜跑步、爬山、去有機農產的小農市集買食物。她身上有我渴望的特質,可是我也看到自己無法跟隨的部份──她去小農市集,我則是靠連鎖超市、大賣場舒壓。有一段時間,我用去超市採買食物和吃洋芋片來調節無法寫作的焦慮,和她相比,我跟這個世界混的太深,太散亂無序了。對她有紀律且純粹的生活方式,我有一種永遠無法企及的自卑,那個自卑混合了渴望,是平凡的我們面對心靈導師的心情。
 
  我這樣憧憬大師的心情在幾年後得到釋放,因為她在書寫與公開演講時透露了自己不僅用寫作修行,也接受心理治療。娜妲莉曾在美國首府華盛頓對一群心理治療師演講,她說自己努力坐禪二十多年,心裡始終有一塊堅硬的地方,無法用坐禪穿透。後來,在長達七年的時間裡,她每週兩次和一位心理治療師一對一談話,終於,心裡那塊堅硬之地可以被她穿透了。她觸碰了自己私密的過往、童年的孤獨與被棄,這對她來說,是她最深度的禪坐。穿透自己童年的創傷,她的創作和修行又到了另一個階段,追求覺悟是她的生命目標,寫作是她的修行法門,而心理治療卻可以不違和地與靈性發展並肩而行,助她化解傷痛,移除心裡的巨石,讓修行更跨一大步。聽她如是分享,我鬆了很大一口氣,原來禪者娜妲莉也離我不遠。她用寫作,我用心理分析,各自尋找自己的本心,我最深的修行是在心理分析與夢的解析裡。我和我的分析師,我和我的分析個案,都是用心理療法在坐禪,因為那是我們往自我覺察、自我覺醒的路上最堅持的工具。
 
  禪修裡對於紀律、結構、持續面對、不逃避、練習、放下的強調,其實也是深度心理工作裡的重要要素。只是,藉著另一個人的見證和支持,我們從一些生活中的困境出發,一步步走上覺知、覺醒的路。另一個人的相伴是心理治療的重要要素,因為過程艱難,有守護的力量才能讓我們放心走下去。對我而言,沒有一個地方比墨西哥高原的地景風貌更能恰當顯現如此的心靈樣貌,乾燥的沙漠裡滿佈各式各樣的仙人掌,它們用獨特的方式保護自己,方能在艱困的環境下堅毅存活。當對的時機到來之時,沙漠會霎時被這些銳利的仙人掌轉化為豐盛的花園。我在心靈的工作上,也常看到許多乾涸艱難的風景,要穿越其間艱困異常,挑戰重重,不亞於在沙漠中旅行,但我們仍堅持著,因為我們知道底下蘊藏著珍寶。娜妲莉的寫作方法是一個人上路,卻能自我陪伴、自我映照,這些寫作工具讓我們敢於啓程,敢於向心靈暗夜出發。就像被沙漠高原的景致吸引,並將旅行途中遇到的旅人,視為族人,寫作、修行、心理工作讓我們共享同樣的生命風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坦白说,第一眼并不算特别吸睛,但那种沉淀下来的质感,反而有一种老派文人的韵味在里面。拿到手(或者说,点开电子书)之后,我最先留意到的是它的排版,字里行间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读起来非常舒服,不像有些出版品为了塞更多内容,把字挤得密密麻麻,让人光是看目录就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这本书的作者,在中文写作圈里算是老前辈了,他的文字功底自然是不用多说,那种行云流水、信手拈来的叙事能力,在现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真的显得弥足珍贵。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心靈”这个主题的处理,不是那种空泛的励志口号,而是更深入到日常经验的肌理之中,去挖掘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未曾深思的情感底色。读完第一部分,就感觉自己的思绪被轻轻地梳理了一遍,好像那些原本纠结在一起的线头,都被他用一种极其温柔又坚定的方式,慢慢地解开了。这本书更像是一个老朋友的絮语,没有高高在上的指导感,只有平等的交流,让人愿意一页一页地往下翻,去探索他构建的那个“异想世界”的入口究竟藏在哪里。整体的阅读体验,是平静中带着力量的,非常适合在夜深人静时,泡上一杯茶,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我得给它打上一个大大的“匠心独白”的标签。它不像一般书籍那样有明确的章节划分和逻辑推进,反而更像是一组组精心打磨过的、相互呼应的碎片,它们共同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罗了人类复杂情感的地图。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初期可能会让习惯了快节奏阅读的读者感到一丝困惑,但一旦你适应了作者的节奏,就会发现这才是通往“异想世界”的真正路径。它要求读者主动地去建立连接,去思考“A点”和“Z点”之间隐藏的关联,这极大地锻炼了读者的主动思考能力。我个人特别喜欢其中几篇关于“时间感知”的探讨,作者描述的那些模糊的、流动的记忆片段,简直就是把我心底深处那些难以言喻的感受给精准地描摹了出来。我甚至想过,如果把这本书拆开,随便挑出一句话来,都能单独拿去做成一张精致的卡片,因为它单独存在时,也具有一种完整的艺术张力。这绝对不是那种可以囫囵吞枣的书,它需要你慢下来,用放大镜去看待每一个词汇的重量。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这次阅读体验,我会选择“浸润”。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和触感,它很少使用抽象的理论名词,而是倾向于用具体的意象来描绘那些抽象的情感状态。比如,作者描述“孤独”时,他可能不会直接说“我很孤单”,而是会用一段关于“黄昏时分,一扇半开的窗户与远方传来的火车汽笛”的场景描写来烘托那种氛围。这种“让读者自己去感受”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适合被当成一部文学作品来阅读,而不是一本指导手册。它所构建的那个“异想世界”,不是一个架空的奇幻大陆,而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被压抑和遗忘的角落。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进行了一次长途的、没有目的地漫步,虽然疲惫,但全身心的感官都被重新唤醒了。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给你提供多少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能帮你把那些原本混沌不清的感受,清晰、美丽地“翻译”出来。

评分

说真的,我本来对这种名字带点“心灵鸡汤”或“自我成长”标签的书是有点敬谢不敏的,毕竟市面上这类作品太多了,大多都是翻来覆去那几套说辞,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局。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完全跳脱了那种俗套的窠臼。它不是教你如何“成功”,也不是告诉你应该“放下”什么,它更像是在搭建一个让你进行“自我对话”的舞台。作者的用词非常讲究,很多句子乍看之下平淡无奇,但细细咂摸,里面蕴含的哲理和洞察力是相当深刻的。我发现自己读到某些段落时,会忍不住停下来,合上书本,对着窗外发呆好一阵子,去回味那句话在自己生命中投射出的具体情景。这种阅读体验,已经超越了“阅读”本身,更像是一场深度的内观练习。它没有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提问的工具。对于像我这样,在生活与创作之间拉扯,时常感到迷茫的中年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难得的清醒感——不是要你变得更强大去对抗世界,而是要你更诚实地去面对自己内心那个最柔软、最真实的部分。那种被理解的感觉,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来得动人。

评分

这本书的“纪念版”身份,其实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对作者创作心路历程的致敬。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本身,更包含了这三四十年间,作者对“心灵”和“世界”这两个宏大命题不断探索和反思的重量。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代的共鸣感。尤其是在探讨“创造力”的那几个章节里,作者没有使用当代流行的各种“爆款公式”,反而回溯到最本源的冲动——那种纯粹想把心中所见化为笔下之物的欲望。这种回归本源的姿态,在当下这个追求效率和变现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有力量。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创造,首先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忠诚。我读完之后,确实拿起笔(或者打开文档)时,那种犹豫和自我设限的感觉减轻了不少,不是因为我突然学会了什么神奇的技巧,而是因为作者让我重新相信了“我所感受的,就是有价值的”。这种由内而外的自信和松弛感,是任何速成指南都无法给予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