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冠疫情的衝擊與反思 (電子書)

臺灣新冠疫情的衝擊與反思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邱淑媞
圖書標籤:
  • 臺灣疫情
  • 新冠疫情
  • COVID-19
  • 公共衛生
  • 社會影響
  • 反思
  • 電子書
  • 臺灣研究
  • 疫情衝擊
  • 健康政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新冠防疫不僅是科學判斷與政府效能問題, 
  更是檢視參與決策官員的能力、人品以及全民監督是否有效的問題
 
  還記得,三年來的冷創意頻發和我們共同經歷的疫情日常嗎?—————
 
  口罩之亂、白牌車司機、7+7、敦睦艦群聚、萬華清茶館、滾動式修正、微解封、三級警戒、類封城、疫苗之亂、EUA、校正迴歸、搶殘劑、基隆小吃店、諾富特、新臺灣模式、3+11、Omicron、快篩之亂、3+4、九宮格之亂、防疫險之亂、0+7、自主應變、要怪就怪病毒?
 
  建立責任政治是全民的呼籲、也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臺灣各界良知推薦
 
  毛治國  前行政院院長
  江東亮  臺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馬英九  中華民國第十二、十三任總統 
  孫  震  臺大經濟研究學術基金會董事長
  陳文茜 「文茜的世界周報」監製兼主持人
  楊誌良   前衛生署署長    
  趙少康   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  
  盧秀芳 「中天辣晚報」主持人
 
全球防疫權威專傢推薦
 
  馬丁.麥基 Martin McKee   世衛組織歐洲衛生體係與政策瞭望研究主任
  華特.裏西亞爾迪 Walter Ricciardi  世界公衛聯盟前任理事長
  亞尼爾.巴爾楊 Yaneer Bar-Yam 世界衛生網絡共同創辦人
 
  邱教授有SARS 防疫經驗,此次新冠疫情期間受邀參與許多國際防疫工作,對政府更是多所諍言, 由她來分析,為歷史留下紀錄,善盡言責,再適當不過,我給予大力推薦! ── 前衛生署署長 楊誌良
 
  在本書中,邱教授將全球各主要國傢/地區的防疫政策與實施結果及數字,對照臺灣的情況,資料豐富、論理清晰,相信無論是醫生、醫學生、公共衛生學者及從業人員、政府官員、民意代錶、公共政策製定者或一般讀者,都能從書中獲益很多。── 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 趙少康
 
  防治新冠疫情,不能同島不同命,因為追求全民健康是公共衛生的終極目標!但是慈悲必須與智慧同行,纔能解決難題與睏境,而謙卑與學習,則是智慧的開端。── 臺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江東亮
 
  四十年前高希均教授曾提齣「決策錯誤比貪汙更可怕」及「決策延誤與決策錯誤一樣地可怕」。邱淑媞教授的新書以多年參與防疫的專業,同時也掌握世界公衛同行的相關政策與措施,在書中坦率與無私地分析、解讀颱灣情況;其提齣的批判與建議,值得公部門與一般民眾深思與重視。──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 王力行
 
  在臺灣最恐慌的那陣子,「中天辣晚報」團隊幾乎天天「騷擾」邱署長,在節目中聽不過癮的辣粉,早已多次呼喚署長齣書。這本新作,大傢引頸期盼多時,我也要藉這個機會,代錶團隊錶達對署長的最深感謝。── 「中天辣晚報」主持人 盧秀芳
 
全球防疫權威專傢推薦
 
  在這場全球大流行的最初幾個月,國際公共衛生界將臺灣視為一個值得仿效的國傢。透過推行清零政策,臺灣成功的保護其人民免於病毒的蹂躪摧殘。然而,正如我們現在所知,臺灣並未充分利用此一優勢,它放棄瞭成功的方法,容許傳染性更強的變種得以大肆傳播。就如同所有國傢一樣,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政治領域的因素。在這段時間裡,邱淑媞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傢共同緻力於推廣疫情帶來的教訓,她的新書對於記錄過去這幾年的事件將是寶貴的貢獻,可將她臺灣的經驗帶給更廣泛的讀者。──世衛組織歐洲衛生體係與政策瞭望研究主任 馬丁.麥基 Martin McKee
 
  本書是瞭解臺灣和世界新冠大流行應變措施的必讀之書。臺灣在新冠大流行的防疫錶現很齣色,防止瞭早期爆發,以及當 2021 年春季爆發疫情時能恢復清零,直到 2022 年 3 月,臺灣一直做得很好。與病毒共存是極其昂貴的教訓,迄今沒有任何國傢能輕易承擔得起。希望透過這本書對過去的迴顧,臺灣能看到未來如何更妥善地對付這一場尚未結束的大流行,或在麵對下一場大流行時能處理得更好。── 世界衛生網絡共同創辦人 亞尼爾.巴爾楊 Yaneer Bar-Yam 
 
  我們大傢都很欽佩臺灣在大流行初期所採取的及時、精準的措施,然而,令人費解或者卻也不難理解的是——後來它竟放棄瞭所有預防措施,攀上流行麯線高峰,並付齣瞭巨大傷亡的代價。── 世界公衛聯盟前任理事長 華特.裏西亞爾迪 Walter Ricciardi
臺北舊城區的百年光影:一窺艋舺的時光印記 書籍簡介 書名: 臺北舊城區的百年光影:一窺艋舺的時光印記 作者: 林子安 齣版社: 臺灣歷史文庫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 2024 年 5 月 頁數: 480 頁(含大量珍貴歷史照片與地圖) ISBN: 978-986-8888-11-2 --- 內容概述:穿越時空的繁華與滄桑 《臺北舊城區的百年光影:一窺艋舺的時光印記》是一部深度挖掘臺灣首府——臺北舊城(今萬華、大稻埕一帶)發展歷程的歷史地理專著。本書摒棄傳統的宏大敘事,選擇以「空間變遷」和「庶民生活」為經緯,細膩勾勒齣從清代「一府二鹿三艋舺」的鼎盛時期,到日治時期現代化轉型,直至戰後社會結構劇變的百年軌跡。 本書的核心不在於羅列政治事件,而在於探討特定地理空間如何形塑人們的集體記憶、商業模式與文化認同。作者林子安憑藉數十年對地方文獻、傢譜口述史料的爬梳與考證,將冰冷的歷史座標,重新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 --- 第一部:水陸交會的起點——艋舺的黃金時代 (1700s – 1895) 本書開篇,將讀者帶迴艋舺(萬華)作為臺北發源地的崢嶸歲月。此時期是艋舺憑藉淡水河水運網絡,一躍成為北臺灣貿易樞紐的關鍵時期。 章節重點聚焦: 1. 河岸的脈動: 詳細分析艋舺的碼頭文化,從龍山寺口、八舺仔到艋舺口,不同碼頭承載的貨物(米、糖、樟腦)類型及其對應的商業街區形成。深入探討「頂郊」(以郊商為主的上遊貿易)與「下郊」(以船戶、批發為主的下遊活動)之間的張力與閤作。 2. 信仰與社群的基石: 龍山寺不隻是宗教場所,更是早期移民的社會中心。本章解析寺廟周邊的「公會」組織、行郊的運作模式,以及在異地開墾中,地方信仰如何提供社會安全網的功能。 3. 空間的界線與秩序: 探討清代艋舺的街巷格局,如何體現漢人社會的宗族與職業分工。從艋舺的邊緣地帶(如墓地、郊外田地)到核心商業區的擴張,呈現齣早期都市發展的自然有機生長模式。 --- 第二部:現代化的衝擊與大稻埕的崛起 (1895 – 1945) 隨著日本殖民統治的到來,臺北的城市規劃進入瞭現代化階段。本書詳述瞭這一轉型期,舊城區如何麵對來自新興商業中心(大稻埕)的挑戰與競爭。 章節重點聚焦: 1. 鐵路與都市軸線的轉移: 探討縱貫鐵路通車對艋舺商業地位的釜底抽薪影響,以及如何促使大稻埕(以迪化街為核心)轉嚮對外貿易的新興模式。 2. 建築的變奏麯: 透過大量建築圖則與今昔對照照片,解析日治時期在艋舺和周邊地區興建的日式官署、洋樓與新式商行,如何與傳統閩南式街屋並存,形成獨特的「混閤建築景觀」。 3. 消費文化的萌芽: 介紹大稻埕茶葉、布匹、西藥等現代商品的引進,以及由此催生的咖啡館、戲院(如蓬萊閣)、公共澡堂等新型態的休閒與社交空間,反映齣上層市民階級的消費升級。 4. 地方知識的保存: 記錄戰前地方士紳在麵對殖民現代性時,如何透過地方學術社團、報紙雜誌,試圖記錄和保存自身的文化主體性。 --- 第三部:戰後重塑與記憶的疏離 (1945 – 1980s) 戰後,國民政府的遷入使臺北市中心正式轉移,舊城區進入瞭漫長的功能重置期。本書著墨於社會結構變動、都市更新的拉扯,以及空間記憶的斷裂。 章節重點聚焦: 1. 人口的遷徙與空間的再分配: 分析戰後外省族群的移入,如何改變瞭萬華地區的居住結構,以及原有眷村聚落的形成對地方社區的影響。 2. 五金與雜貨的堅守: 雖然商業中心西移,但萬華仍憑藉其作為批發集散地的基礎,發展齣獨特的五金、成衣、南北貨等專業街市(如西昌街、華中橋下)。本章分析這些傳統產業如何抵禦大型百貨公司的衝擊。 3. 空間的邊緣化與再生: 探討都市更新政策如何影響舊城區,特別是部分歷史街區的拆除與改建,如何造成瞭地方居民對「失落的傢園」的集體感傷。分析如艋舺公園周邊的社會議題,如何成為理解舊城區在現代化進程中焦慮的縮影。 4. 口述歷史的溫度: 收集瞭多位世居萬華的耆老訪談記錄,讓他們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迴溯兒時在青草巷抓藥、在澡堂社交、在碼頭看船隻起落的日常片段。 --- 特色與貢獻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其豐富的視覺材料與精準的地理定位。書中收錄瞭數百張從未公開或難以取得的珍貴歷史照片、清代地圖的拓印本、日治時期的測繪圖,並利用 GIS 技術重建瞭數個關鍵歷史節點的空間模型,讓讀者能「走入」當年的街景之中。 《臺北舊城區的百年光影》不僅是一本地方史著作,更是對臺灣都市發展模式的一份深刻註腳。它提醒我們,一個城市的靈魂,往往棲居於那些未被宏偉建築所覆蓋,卻在市井生活中持續呼吸的街角巷弄之間。本書適閤所有對臺灣城市發展史、建築史、社會學以及地方文史感興趣的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邱淑媞
 
  1962 年齣生於臺南學甲。陽明醫學院醫學士,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碩士,臺灣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傢庭醫學專科醫師、教育部部定教授,現為國際健康促進聯盟全球執委會委員 ( 該聯盟為世界衛生組織於健康促進領域之官方閤作組織 )、國際高齡友善健康照護委員會主席、全球健康促進期刊副主編、振興醫院顧問、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兼任教授,並為健康永續教育基金會創辦人暨董事長、中華民國歷屆十大傑齣女青年協會理事長。
 
  曾任臺北榮總醫師、宜蘭縣及臺北市衛生局局長、國民健康局局長、國民健康署署長、臺灣健康醫院學會創會理事長、世界衛生組織健康促進醫院國際網絡監理會主席、國際健康促進聯盟全球副理事長( 負責專業培訓 ),並曾參選 2014 宜蘭縣縣長。資歷涵括臨床、衛生行政、學術及社會服務。曾獲選中華民國十大傑齣女青年、模範公務員、公務人員傑齣貢獻獎、孫運璿基金會傑齣公務員等。研究領域為實證基礎之衛生政策、健康促進、非傳染病防治、高齡友善、健康不平等,著有 SCI 及 SSCI 期刊論文 80 餘篇。
 
  擔任臺北市衛生局局長期間遭逢 SARS 襲臺,帶領同仁製定疫調、接觸者檢疫、校園停課、環境消毒等作業標準,為後來新冠防疫基層作業之基礎。在全球新冠大流行期間,廣泛參與國際相關事務,包括擔任國際醫院聯盟後新冠醫療改革委員會委員,擔任世界衛生網絡國際專傢並參與撰寫其全球防疫聲明、發錶於《刺胳針》醫學期刊,齣席反對強生英國自由日之緊急國際記者會、為 10 位全球專傢之一,以及參與聯閤國韌性永續城鄉發展倡議等。

圖書目錄

齣版者的話 為歷史留下紀錄,為未來接受檢驗  高希均  
推薦序 別讓「獨裁防疫」害瞭疫情  楊誌良  
推薦序 言所當言,毫不退縮  趙少康   
各界推薦—— 江東亮、盧秀芳、馬丁.麥基、華特.裏西亞爾迪、亞尼爾.巴爾楊
自序 那些年,我們共同經歷的新冠疫情  
 
前    言 當疫情來襲——COVID-19 按下瞭全球暫停鍵  
第 01 章 國內外新冠疫情三年綜覽,群體免疫在哪裡?  
 
Part I 前車之鑑
國際篇——
第 02 章 全球新冠防疫關鍵 30 天——世界衛生組織如何丟失瞭這一局  
第 03 章 防疫路線的抉擇  
本土篇——
第 04 章 SARS 教我們的事——臺灣 2003 抗疫纍積的公衛能量  
 
Part II 迎戰
第 05 章 2020-2022 臺灣疫情解碼——從榮耀、破口到洩洪  
第 06 章 2020 新冠第一局之榮光與陰影 
第 07 章 2021 五月破口,曝連環疏漏 
第 08 章 2022 失速共存,疫情大洩洪 
 
Part III 反思與前瞻
第 09 章 痛定思痛 
第 10 章 瘡痍傢園的疫後重建——傷痛深遠,振興比防疫更難
 
結    語 民主下的瘟疫——建立責任政治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圖錶目錄】
圖1-1 各國新冠疫情纍積死亡率長期變化
圖3-1 減災與清零國傢之疫情與管製比較
圖3-2 減災與清零路線之自由度比較
圖3-3 減災與清零國傢之檢驗量比較
圖3-4 2021開放之路多顛跛
圖3-5 五個國傢與Omicron遭遇之疫情麯線
圖5-1 臺灣新冠疫情每日發生率、死亡率與全球比較
圖5-2 臺灣每日病例緻死率與全球及其他國傢比較
圖6-1 臺灣檢驗量與其他國傢相比
圖7-1 臺灣新冠疫情纍積緻死率與五月額外死亡衝擊
圖8-1 臺灣2022新冠疫情與全球比較
圖8-2 臺灣疫情期間社區行動大數據
圖8-3 美國疾管署抗原快篩流程
圖8-4 口服抗病毒藥物每日領用情形
圖8-5 每日公布死亡個案有高比例列入重癥新案
圖8-6 六月平均每日Omicron死亡數與前15大死因比較
圖8-7 新冠每日確診/死亡麯線與2022纍積緻死率
圖8-8 臺灣纍積病例緻死率於2021年5月疫情期間之變化
圖8-9 防疫管製嚴格度分數
圖8-10 纍積超額死亡之長期變化
圖9-1 各縣市四月與七月疫情排名變化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257699
  • EISBN:978986525845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1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別讓「獨裁防疫」害瞭疫情(節錄)
楊誌良 前衛生署署長
 
  這次防疫跟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獨裁防疫」,就如前副總統呂秀蓮所說:必招緻重大失敗。以腸病毒而言,當年幼兒的死亡導緻社會重大不安,李登輝總統在總統府召開全國防疫會議,行政院長蕭萬長公開嚮社會道歉,當時的詹啟賢署長幾乎被轟下臺。但後來由他召集全國最佳的腸病毒治療團隊,訂齣治療的SOP,很快將疫情控製。現在每年仍有腸病毒,但傢長們已不再恐慌。
 
  SARS發生期間,陳水扁在總統府召開全國防疫會議,召集各黨派不同學者專傢會商,並接受本人建議,普遍建立簡易負壓病房,隔離病人,也是有效控製疫情的原因之一。
 
  然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重大,總統竟未召開全國防疫會議,所有各界的建議不論是否值得考量,總揮官一律拒絕。例如臺大公衛與彰化衛生局所舉辦的抗體調查,居然要加以懲處。高端疫苗隻到二期,就由蔡總統宣布使用,浪費民脂民膏。疫苗採購一再拖延,由民間三大團體捐贈1,500萬劑也一再刁難,非得由郭颱銘前往總統府懇求蔡總統恩準,民眾纔有大量疫苗接種。快篩劑的購買更是笑話,根本就是腐敗、失職。
 
  獨裁防疫造成大量的人命及健康的損失,民生經濟的損失更無法計算。麵對如此重大的疫情,蔡英文不如陳水扁從未召開全國防疫會議。嚴重失職的食藥署署長及衛福部長仍然位居高位,不然就是棄職去選臺北市長。
 
  作者邱教授有SARS防疫經驗,此次新冠疫情期間受邀參與許多國際防疫工作,對政府更是多所諍言,由她來分析,為歷史留下紀錄,善盡言責,再適當不過,我給予大力推薦!
 
言所當言,毫不退縮(節錄)
趙少康 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
 
  截至2022年9月初,臺灣官方確診新冠肺炎大約近550萬人,黑數起碼有一倍,死亡約10,000名……如果政府一開始就做好應該做的事情,死亡及確診人數應該大幅下降,這些冤死的人跟他們的傢人要嚮誰去討公道?
 
  大傢難道忘瞭,最早在人們最需要口罩的時候缺口罩,必須在藥房前排隊等候;後來在人們最需要疫苗的時候缺疫苗,要勞動外國及民間捐獻,政府還百般阻撓民間採購疫苗的行動,一方麵是要護航高端,讓高端賺得盆滿缽滿,另一方麵則是怕民間的高效率凸顯政府的無能無效率。為瞭阻擋民間疫苗進口,連「德國製造的BNT」都被政府說成是「中國大陸做的」——這樣的謊話都敢說。什麼樣的政府、什麼樣的官員,為瞭政治會置人民生死於不顧?
 
  篩檢也是一樣,政府把權力抓在手裡,一點不肯放給民間,PCR又貴又慢,篩檢站又少,沒有效率到極點,不知讓多少人不能及時知道自己染疫而受害或傳染別人。後來由於申請保險理賠及各種原因需要,醫院被搶做PCR的民眾塞爆,政府纔突然宣布:「快篩陽性視同確診」,一時間快篩劑又不夠瞭,民間搶成一團,連劣品、贋品都到處充斥,有關係者大發國難財。
 
  政府把防疫當成搞政治,把指揮中心當成選舉舞臺,防疫節奏完全配閤選舉時程推進,最高潮就是陳時中被民進黨徵召競選臺北市長,還把指揮中心離別記者會當造勢場閤。臺灣好好的防疫前段班在這批人的操控下變成後段班,疫苗、PCR、快篩、防疫器材、藥品,不知道中間有人賺瞭多少國難財,難怪坊間傳言,不知多少人的钜額選舉經費都準備好瞭,聞之令人不勝唏噓。
 
  邱淑媞教授這本《臺灣新冠疫情的衝擊與反思》將全球各主要國傢/地區的防疫政策與實施結果及數字,與臺灣的情況對照比較,資料豐富,論理清晰,醫生、醫學生、公共衛生學者及從業人員、政府官員、民意代錶、公共政策製定者及一般讀者看完後,必定都能夠從書中獲益很多。
 
自序

那些年,我們共同經歷的新冠疫情(節錄)
邱淑媞
 
  當全球科技競爭進入人工智慧、無人車、無人機、精準智慧醫療的時代,誰會想到,一場瘟疫,瞬間改變瞭一切。1%到2%,這個數字,到底是高、還是低?這是新冠在第一年最開始所看到的緻死率數據,考倒多少決策者的智慧。兩年多下來,它的感染數不僅超過1918流感,超額死亡數也直逼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數!在臺灣,感染死亡與其他超額死亡閤計也已超過5.5個九二一地震規模。
 
  猶如打開潘朵拉的盒子,新冠的多變、狡猾、一環接一環的傷害,簡直沒完沒瞭,旅遊、經商、上班、上課、留學、聚會⋯⋯,都麵臨難以預測的中斷與失序。而在瘟疫衝擊下,身處不同社會階級者,命運有相當大的落差。
 
  全球化往來日益密切,不久後一定會有下一個全球性瘟疫。如果重來一次,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瞭如何取捨因應?是要歷史重演,或能記取教訓?
 
  本書探討新冠疫情與防疫政策對人群及社會產生之衝擊,難免涉及決策相關主事者,但,書的本意,並非針對任何個人。官員或政客,都是一時的。值得深入探索的,是蒼生的生死與社會的永續發展—政策是否辜負瞭人民,或者,再更深入的想,政治人物有沒有辜負民主、是否在危機下扮演瞭他們該扮演的角色,當他們做決定時,到底為誰在著想、是什麼在左右著他們的決策,而人民又付齣什麼代價?
 
  民主的真諦,在容納不同聲音。本書用科學與事實,對政策進行檢驗、發齣客觀批判,期待防疫更好。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齣現,在我看來,是一個時代的必然。我們不能隻是將新冠疫情視為一個「已經過去」的插麯,它所揭示的全球化風險、供應鏈的脆弱性,以及政府與公民社會的協作模式,都是我們必須內化到國傢戰略中的寶貴經驗。因此,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架構圖」,讓我們能從「戰時思維」中抽離齣來,開始建立一套更具前瞻性、更具彈性的長期應對框架。它不應該隻是一份迴顧報告,而應該是一份**行動指南**。特別是關於數位轉型與遠距辦公的社會影響,這場疫情加速瞭數十年的變革,我想看看書中是如何評估這些變革的長期影響,以及颱灣社會是否已做好準備迎接一個更加虛實整閤的新常態。

评分

讀完(未讀,但預期)這本書的書名後,我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畫麵,是不同族群、不同世代在疫情衝擊下的差異化體驗。我想知道,作者是否有深入探討那些被邊緣化的群體,例如基層勞工、移工,或是獨居長者,他們在防疫政策的執行過程中,是否因為資訊不對等或資源分配的落差,承受瞭不成比例的壓力?颱灣的健保製度在這次危機中扮演瞭關鍵角色,但我們也看到醫療量能的緊繃與前線醫護的辛勞。我希望能從書中看到更宏觀的視角,去檢視我們引以為傲的公共衛生體係,在極端壓力下究竟暴露瞭哪些結構性的脆弱點?例如,口罩國傢隊的成功經驗固然值得肯定,但後續的物資儲備與風險評估機製,是否有得到充分的反思與強化?這不隻是技術問題,更是信任與治理效能的考驗,是我們必須誠實麵對的課題。

评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標題雖然直白,但內容必然承載瞭大量的真實故事與數據。我個人非常偏好那種能夠將宏觀數據與微觀個案結閤起來的敘事方式。我猜測,作者一定收集瞭許多關於不同行業別(觀光業、餐飲業、科技業)的衝擊數據,這部分對理解颱灣經濟的韌性至關重要。更重要的是,我想知道,在那些被大規模封鎖或限製的時期,普通民眾如何重新定義「正常生活」?是充滿瞭抱怨與消極抵抗,還是激發瞭更多在地社群的互助精神?如果書中能描繪齣颱灣社會在壓力下所展現的「韌性美學」——那種在夾縫中尋求生存與創新的生命力,我會給予極高的評價。這種美學,纔是颱灣獨有的文化資產。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坦白說,第一眼看過去就很有重量感,那種樸實中帶著一絲嚴肅的氣息,讓我覺得作者絕對不是在寫什麼輕鬆的小品。光是看到「臺灣新冠疫情」這幾個字,我的思緒馬上就被拉迴瞭那幾年,那些日子裡,我們經歷的焦慮、物資搶購的荒謬,還有麵對確診數字攀升時的無力感,都像跑馬燈一樣閃過。我特別好奇,這本書是如何去梳理這段集體記憶的?是偏重於政策層麵的分析,還是更深入地觸及到社會結構在危機下如何被檢視與拉扯?颱灣社會在應對疫情的過程中,展現齣的韌性與爭議性並存,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細膩的描摹,而非流於錶麵的口水戰。畢竟,疫情不僅僅是一場公共衛生事件,它更像是一麵放大鏡,照齣瞭我們社會長期纍積的各種矛盾與優勢。如果能從中提煉齣一些未來預防或應對危機的實際啟示,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停留在歷史記錄,而是成為一本具有前瞻性的參考文獻瞭。

评分

說實話,當我看到「反思」這個詞時,我心裡其實有點警惕。因為在颱灣,任何關於疫情的大型論述,很容易就會被簡化成政治立場的攻防,變成非黑即白的對立。我希望這本書能超越意識形態的藩籬,真正做到「實事求是」。我個人最關心的是,疫情對颱灣民主社會的「心靈」造成瞭什麼樣的影響?社交距離政策如何改變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假訊息(Disinformation)的氾濫,對社會信任結構造成瞭多大程度的侵蝕?這部分往往是許多論述所忽略的「軟性傷害」。如果作者能夠像一位社會學傢那樣,冷靜地梳理齣資訊戰、心理健康與社會凝聚力之間的複雜關係,並且提齣如何在下一次危機來臨時,保護我們的「社會免疫力」,那這本書的深度就非同凡響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