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大宇宙:抬頭望向天空尋找答案的人們,以及隱藏在星空中的歷史 (電子書)

人類大宇宙:抬頭望向天空尋找答案的人們,以及隱藏在星空中的歷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喬.馬錢特
图书标签:
  • 宇宙学
  • 天文学
  • 历史
  • 哲学
  • 人类学
  • 星空
  • 文化
  • 科学
  • 探索
  • 神秘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可以不准我出聲,燒光我的書,不准我與任何人說話,不准我做任何事,但卻不能禁止我在夜間仰望星空。」──伽利略(現代觀測天文學之父)
 
  人類與星辰的關係,塑造出文明與宇宙觀。
  如今,我們看似跟宇宙關係密切,實則比兩萬年前的人類更為疏離……
  你有多久沒抬頭仰望星空?

  ▍ 羅馬皇帝奧理略曾說:「觀察星星的運動,彷彿自己與星星同行一般。這樣的想像能洗去世俗生活的汙穢。」
 
  而「觀星」這行為,從來都是人類的本能。

  至少從兩萬年前開始,人類就懂得仰望星空,讚頌夜空的壯麗與神祕。而這些觀察體驗更衍生出創造力,由於讀懂星辰的運行規則與自然法則,人類制定了生息規律、社會制度、政治體系……科技更在近代蓬勃發展。

  人類的科技發展出「切換視角」的能力,從站在地球表面仰望星辰,轉變為飛向太空,從太空看地球、太陽系、系外行星……可是,人類本能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如今卻日漸喪失。
 
  ▍ 重新喚醒人類的本能,連結自遠古以來人類的智慧與情感火花。
 
  透過《人類大宇宙》,馬錢特博士試圖喚起人類的本能。她帶領我們遊歷法國拉斯科洞窟中的公牛壁畫,再到愛爾蘭紐格萊奇那座五千多年歷史的古墓中體驗日光。跟隨她探索中世紀僧侶如何認識時間的本質,再隨著前往大溪地探險的水手以星星為指引航行。我們發現了光如何透露出太陽的化學組成,也跟著愛因斯坦的研究,看他領悟出空間與時間實際上乃為一體;以及一顆四十億年歷史的隕石,如何激發外星生命的探索……
 
  ▍ 人類只是行星上的化學渣滓?
 
  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曾說:「人類只是『化學渣滓』,存在於一個中等大小的星球表面,繞著一個沒什麼重要性的星球運行。」而如今的物理學家則採取了更為懷柔的語調:

  「或許在這荒蕪而無意義的宇宙中,人類原本應該只是意外出現的過客,但我們仍應珍視自己的信仰、獨特的智力與自覺之窗。」
 
  在無窮無盡的大宇宙之下,《人類大宇宙》邀請你重新定位自己,喚醒與宇宙同在、潛能無限的內在宇宙。
 
得獎紀錄

  《人類大宇宙》榮獲:
  ★2020年經濟學人雜誌年度最佳圖書
  ★2020年史密森尼學會十大科學圖書
  ★2020年美國全國公共廣播(NPR)年度最佳圖書
  ★2020年美國圖書館期刊最佳科學與科技圖書
  ★2020年新聞週刊逃避混亂必讀好書
  ★書單網站(Booklist)星級特選評論
  ★出版人週刊星級特選評論

名人推薦

  【天文學界與占星學界齊聲推薦!】

  王為豪(中研院天文所研究員)
  黃崇源(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
  謝哲青(作家.旅行家)
  顏鴻選(星天日和創辦人.天文攝影師)
  占星之門安格斯
  ◎誠摰推薦(依姓氏與機構筆劃順序排列)

  黃崇源(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
  從遠古到現代,在滿天星斗下凝望天空的人類,如何在浩瀚的宇宙中思索人生意義。
 
  顏鴻選(星天日和創辦人)──
  人類是星塵之子,原以為追溯歷史就是在探究宇宙;但在讀過《人類大宇宙》之後才發現,原來探究宇宙,更是在尋找靈魂。
 
  占星之門安格斯──
  星光雖無處不照,唯宿仰望者心中。星星的智慧之唇,永遠仁慈地為傾聽的耳朵敞開。
 
  【各界人士讚譽】
  「馬錢特抬起我們的視線望向天空,重新喚醒我們對人類的讚嘆,此時此刻,我們十分迫切需要這份情感。」──亞曼達.馬斯卡瑞利(Amanda Mascarelli),《人類大歷史》總編輯
 
  「令人目眩神迷的文化論述,講解了我們和宇宙之間長久而變化不斷的關係,從洞窟壁畫和巨石陣開始,馬錢特追溯著人類的這趟壯闊之旅。本書將會改變你觀看夜空的方式。」──曼吉特.庫瑪爾(Manjit Kumar),著有《量子》(Quantum)
 
  「書中充滿了引人入勝的故事,喬.馬錢特將天文學與占星學交織在一起,數學物理學也和神祇與靈魂有所連結,讓我質疑起自己的現實,而澈底拜服在星星之下。──蓋雅.文斯(Gaia Vince),著有《人類世中的超越與冒險》(Transcendence and Adventures in the Anthropocene)
 
  「《人類大宇宙》邀請我們一同踏上旅程,重新述說我們與頭頂那片天空之間的美好關係,而天空中的謎團如何不斷攫住並促進人類的想像力,激發我們的創新。」──聖母大學人類學教授奧古斯汀.福恩特斯(Agustín Fuentes),著有《創意的火花》(The Creative Spark)
 
  「《人類大宇宙》這本書內容豐富而有深度,最重要的是讀起來非常有趣。喬.馬錢特詳述了悠久的人類歷史,從我們最古老的文化根源講到最新近的科學發展,文章的洞見分明,讀來令人愉悅。天體蒼穹和人類歷史的發展軌道顯然就在此處相逢,而讀者接收到了這些資訊、投入其中,受到完全的啟蒙。」──伊隆大學物理學教授普拉納布.達斯博士(Dr. Pranab Das)
 
  【媒體讚譽】
  「這番檢視令人神思泉湧,讓我們看到人類對天空的奇思妙想如何塑造出人類的文化,而且至今仍是如此。」──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馬錢特筆下的故事規模浩瀚而迷人,其中包含了許多人類故事的細節……這樣的論述既具啟發性也很有說服力。如果人類已經躺在水溝底,至少我們當中還有些人可能仰望著星空。」──衛報
 
  「馬錢特妙筆生花,她筆下的人物活靈活現、故事也流暢分明。她能夠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連結……經常都相當合理……提醒了我們,形塑人類的各種力量早在現代人出現之前就存在,而且在我們消失之後仍會存在良久。」──紐約時報
 
  「人類一直都對星星十分著迷,但是為什麼這些天體如此吸引著我們?喬.馬錢特以優美的文筆講述關於神靈、數學家與物理學家的故事,揭露了這段歷史悠久的關係……《人類大宇宙》不只讓人讀來心情愉悅,而且你會想跟每一位對天文學有興趣的好朋友分享。」──BBC科學焦點
 
  「這本書經過豐富的研究並引人入勝……讀者能夠在《人類大宇宙》中發現許多新鮮而有趣的資訊……每個人都應該讀一讀。」──英國天文學協會期刊
 
  「馬錢特帶著有如旋風般強烈的好奇心以及扣人心弦的說故事能力,帶領我們踏上穿越時空的旅程,指出我們對天空的感知如何在文明進化的每一段進程中提供資訊。」──NPR圖書迎賓大廳
 
  「馬錢特詳細描繪出人類著迷於夜空的歷史發展,並且探討星空是如何影響了藝術、信仰、科學及社會,以及現代社會與星空脫節後付出了什麼代價。」──今日美國,「不可錯過的五大好書」
 
  「科學報導作家馬錢特在這趟啟發人心又令人入迷的旅程中,探索了人類與天空之間的關係,遊歷過科學、信仰、文化以及之間的一切事物。」──新聞週刊,「2020年逃避混亂必讀的25本秋季小說及非小說」
 
  「這本傑作堪可比擬哈拉瑞的《人類大歷史》,馬錢特認為我們需要體驗到毫無遮蔽的夜空所引發的奇觀,如此我們才能再一次感覺到自己和宇宙之間無可比擬的連結,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與地球生命的連結,這些生命既珍貴而脆弱,需要我們的關懷。」──書單星級特選評論
 
  「探究人類對夜空是如何入迷,這樣令人神思泉湧的論述影響了千百年以來的信念……結合了科學、歷史、哲學與宗教,馬錢特如史詩般的文字值得讀者細細品味。」──出版人週刊,星級特選評論
 
  「這是一趟天空之旅,其重點不僅僅是在外太空,更多是在描述天空對我們內在的影響……對宇宙學中的認知層面有興趣的讀者會很喜歡馬錢特在這本書中的探究。」──柯克斯書評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个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力求详细、自然,且不涉及您提供的图书内容。 --- 书名: 《熔炉与星辰:工业革命中的技术、社会与全球图景》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伊莱亚斯·范德比尔特] 出版信息: [虚构出版信息,例如:现代视野出版社,2024年] --- 图书简介:熔炉与星辰:工业革命中的技术、社会与全球图景 引言:蒸汽的轰鸣与世界的重塑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机器定义的世界,但鲜有人停下来审视这一切的起点——那场始于十八世纪末,并在十九世纪彻底改变人类命运的工业革命。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更迭故事,而是一场深入骨髓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大转型。本书旨在剥开历史的迷雾,探究从英国棉纺织厂的作坊到苏格兰的钢铁熔炉,再到横跨大洋的蒸汽轮船背后,那些驱动历史前进的复杂力量。我们将聚焦于那些被“进步”的叙事所掩盖的个体经验、制度的变革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性连锁反应。 第一部分:技术的萌芽与扩散——从作坊到工厂 工业革命的序幕,始于对效率近乎痴迷的追求。本书首先深入剖析了关键技术突破的社会土壤。我们不只是描述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而是考察它如何在兰开夏郡的特定经济环境中得以迅速应用,以及它如何颠覆了传统的家庭手工业模式。 棉花与煤炭的共生关系: 核心章节之一探讨了棉花作为“革命的燃料”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原材料,更是连接新大陆奴隶种植园、英国港口贸易网络与曼彻斯特新兴工厂的全球供应链的枢纽。与之相伴的是煤炭,这种看似粗粝的资源如何通过蒸汽机的应用,成为驱动工业化引擎的血液。我们将详细考察纽科门蒸汽机到瓦特改良机的演变,并分析这些机器如何重新定义了“工作”的概念——从按自然节奏劳作到服从机器的机械节律。 钢铁的觉醒: 随后,我们转向冶金学的突破。博兹代尔法和贝塞麦转炉的出现,标志着钢铁生产效率的飞跃。钢铁如何从昂贵的奢侈品转变为支撑桥梁、铁路和宏大建筑的基石?这一转变不仅关乎工程学的进步,更涉及资本的集中与规模经济的形成。我们追溯了那些早期的工程师和工厂主,他们如何在实践中将科学理论转化为生产力,并建立起影响后世的工业管理模式。 第二部分:社会的裂变与重构——城市化、阶级与新的生活 技术进步的背面,是社会结构的剧烈震荡。工业革命将大量人口从乡村引向拥挤、污秽的工业城市,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阶层对立与身份危机。 城市化之痛: 本书详述了十九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的成长轨迹。没有规划的快速扩张带来了卫生危机、住房短缺和新的疾病蔓延。通过考察早期城市规划者、公共卫生改革者的努力与挫折,我们得以窥见现代城市治理的雏形是如何在混乱中诞生的。我们不再将贫民窟视为简单的落后现象,而是视其为资本积累和劳动力供需失衡的直接产物。 新阶级的诞生与冲突: 工业资产阶级——那些拥有工厂、资本和生产资料的新贵族——与无产阶级——世代受雇于工厂的劳动力大军——之间的鸿沟日益加深。我们细致描绘了工厂童工的真实生活,探讨了工会运动如何从秘密结社发展为具有政治影响力的力量。这种阶级张力如何催生了新的政治哲学,从功利主义到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都与工人们对公平分配和工作尊严的诉求密不可分。 第三部分:全球化:铁轨、电报与帝国的新逻辑 工业革命并非孤立的本土现象,它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全球扩张性。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技术如何作为帝国主义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工具。 蒸汽驱动的扩张: 铁路和蒸汽船的普及,极大地压缩了时间和空间。铁路不仅是国内经济的动脉,更是帝国延伸至内陆腹地的利剑。我们分析了苏伊士运河的开凿及其对全球贸易路线的重塑,以及跨洋电报电缆如何首次实现了即时性的全球信息交流。这些技术如何改变了军事战略、殖民管理和金融资本的流动速度? 世界体系的重塑: 工业化国家对原材料的永不餍足的需求,加剧了对非工业化地区的剥削。本书探讨了“自由贸易”原则如何为工业品倾销打开大门,以及印度、中国等传统经济体是如何被动地卷入以英国为中心的全球分工体系中,成为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供应地。我们审视了技术优势与地缘政治权力之间的直接关联,理解了十九世纪末“瓜分世界”的内在驱动力。 结语:遗留的遗产与未竟的革命 《熔炉与星辰》最终将目光投向当代。工业革命的遗产——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到持续的社会不平等——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理解那场机器的诞生,是理解我们自身社会结构、环境困境和全球秩序的关键钥匙。这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通过技术力量,前所未有地改造了自身与所处环境的史诗。 本书特色: 跨学科叙事: 融合了技术史、社会学、经济史和环境史的视角。 丰富的史料基础: 引用了大量的工厂记录、工人回忆录、专利申请文件以及当时的政治漫画和报纸评论。 聚焦“摩擦点”: 侧重于技术应用与社会适应之间的冲突和张力,而非单纯的技术颂歌。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喬.馬錢特博士(Dr. Jo Marchant)


  喬.馬錢特博士是一名獲獎無數的科學報導作家,現居倫敦。她在倫敦的聖巴多羅買醫院附設醫學院取得基因學及醫學微生物學的博士學位,同時為畢業於倫敦帝國學院的科技傳播學碩士(論文是以實證醫學為主題)。

  她曾經於《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及《自然》(Nature)等科學期刊擔任編輯,文章也散見於其他出版刊物,包括《衛報》、英國版《連線》(Wired)、《觀察家評論》(The Observer Review)、《新科學人》以及《自然》等。她也曾參與廣播及電視節目,包括BBC廣播四台的《一週之始》(Start the Week)及《今日》(Today)等節目、CNN與國家地理頻道。

  馬錢特經常巡迴世界各地演講,著作《齒輪間的宇宙》(Decoding the Heavens)入圍2009年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決選。她的前作《治癒力》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亦入圍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決選名單。
 
譯者簡介

徐立妍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筆譯組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現從事翻譯,並擔任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兼任講師。譯有《一九八四》、《麗茲波頓的謀殺審判》、《繞頸之物》、《華氏451度》、《奶與蜜》等書。
 

图书目录

序曲
 
1 神話
2 土地
3 命運
4 信仰
5 時間
6 海洋
7 權力
8 光
9 藝術
10 生命
11 外星
12 心智
 
後話
謝詞
參考書目與資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97741
  • EISBN:978957329826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8MB

图书试读

序曲

  將近一百四十億年前,一切自虛無中霹靂而生,我們的宇宙從一個熾熱、壓縮又微小到無法想像的小點中迸發誕生,接著幾乎是在一瞬間便往外膨脹,形成太空的這個空間以超過光速的程度急速擴張,一直到所有存在的物體大約成為一顆葡萄柚的大小。然後,宇宙持續擴張、冷卻,接著形成了最初的物質,就在那第一秒內,中子、質子、電子、光子、中微子等各種粒子組成的高密度團相互推擠,形成一股驚人而熾灼的熱,散發出有如霧般的光。宇宙生成大約三十八萬年後,這顆泡泡已經擴張到幾千萬光年以外的地方,並且冷卻到了幾千度左右,這樣的溫度足以讓原子組合在一起,宇宙第一次透出了光。一開始只是一閃即逝的光,然後黑暗再度籠罩,還要再過幾千萬年,重力才能夠吸引住稍有密度的各種物質,粗暴地將一團團氣體碰撞在一起,形成最早的星星及星系,就這樣,天空的燈光一個個亮了起來。大多數的宇宙學入門大概都會以自己的方式描述這一連串事件,但謎團仍未解開:大霹靂(Big Bang)真的是一切的開端嗎?或者我們的宇宙只是在另一個更大的多重宇宙中一顆不斷膨脹的泡泡?宇宙會永遠擴張下去嗎?或者到最後會在一次大擠壓中再次崩塌?不過,眾人都能同意宇宙的普遍性質及宇宙是怎麼回事,目前已經揭露的事實是,這是一台龐大且精細的機器,由物理粒子組成,並且其中的作用力也依循著數學方程式及法則。這本書要說的是不同的故事。宇宙的科學解釋是我們現代文明的巔峰,如此擲地有聲的見解足以消弭其他所有不同看法。研究宇宙的宇宙學曾一度被形容為在哲學及精神層面上的廣泛追尋,要找出人類存在的意義,要問我們是誰、我們在哪裡、我們為何在此地,如今卻是數學天文學的一個分支。那麼,那些大哉問怎麼了呢?我們對於宇宙已經沒有其他什麼需要知道的嗎?這本書並不是要詳細描述最新的天文學進展,是要介紹長久以來,人們從星辰收集到的知識歷史,是關於人們的宇宙觀如何讓他們認識了現實的本質及生命的意義;關於我們已經捨棄的那些神祇與靈魂、神話與神獸、宮殿與天體;關於科學觀點如何成為主流,而這段路程又是如何形塑今日的我們。這是一段關於人的故事,講述了祭司、女神、探險家、革命家和君王,故事並非由大霹靂開始,甚至也不是由科學的誕生開始,而是由最早抬頭望向星星的人類開始,以及他們在天空中找到的答案。

  ●

  為何要在乎過去對天上的信仰?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通常不會如此。我們知道,科學是立基於試圖理解天堂的念頭,不過學者要更全面追溯人類歷史進展時就鮮少以此為焦點,我認為此舉對於我們要理解自己從何而來造成了巨大的盲點。事實上,人們在天空中所看到的模式一直都主宰著人們在地上生活的方式,形塑了對於時間與空間、權力與事實、生與死等概念。
  
  我們在古老的過往中便看見這一點:執著於日食的巴比倫人;建造金字塔以引導靈魂前往星星所在之處的埃及法老;在太陽旗幟下奮戰的羅馬皇帝。對宇宙的概念也形塑了現代世界,即使我們忘記這些影響力的根源,卻也已經深植在社會當中,存在我們的國會、教堂、藝廊、時鐘與地圖裡。從基督教的誕生,乃至歐洲的探險及主宰星球,其中核心的影響力正是對太陽、月亮、星星的信仰,他們指引著不羈的立法人員創建了民主與人權原則、引導經濟學家建立資本主義所仰賴的框架,甚至指示畫家畫出了第一幅抽象畫。

  今日光害籠罩著我們的星球,星星幾乎消失了,過去在黑暗的夜空中能看見上千顆星星,但今日在城市裡的我們只能看見幾十顆。天文學家擔心,就連這些很快也會遠遠不敵人造衛星的數量,在美國和歐洲的大多數人根本再也看不見銀河。看著自然遺產這樣逐漸消蝕實在是災難一場,我們與銀河系及浩瀚宇宙之間的連結也會就此消逝。沒有人為此群起大聲疾呼,大多數人只是聳聳肩,依舊盯著自己的手機,絲毫不擔心即將失去這片在歷史上其他每一種人類文化都視為必要的景象。

  但是,我們仍然努力想弄清楚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科學在這方面的進展十分成功:今天一個五歲小孩比起幾千年前的古早文化更清楚物理宇宙的歷史、組成及本質,但是科學也將這些文化在生命中發現的意義拆解了大半,將個人經驗屏除在我們對現實的理解之外,取而代之的是時空概念抽象而數學化的網格。地球從存在的中心被踢到了邊緣,生命被重塑成隨機意外的結果,而且也完全不管神明了,現在一切都能以物理法則來解釋。我們在宇宙秩序中完全不是什麼有意義的角色,而是如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所言,我們只是「化學渣滓」,存在於一個中等大小的星球表面,繞著一個沒什麼重要性的星球運行。

  幾百年來不斷有人批評反對這樣冰冷機械式地解釋人性,過程中經常全盤否決科學的見解,一直到不久之前仍屬於禁忌話題,但現在即使是受人敬重的科學家也對此表達擔憂,他們認為或許物理物質並非宇宙全貌、並非我們的全貌;或許,科學只看見了全貌的一半。我們可以解釋星體與星系,但心智呢?意識本身呢?這些論戰逐漸形成一場世紀之戰,可能會改變整個西方的世界觀。

  畫下戰線之後,我想我們必須換個角度思考,提出概述,因此這是一本關於宇宙的書,不是科學指南,是從人性出發。我不長篇大論地講述,而是選擇了十二個時刻,你或許也可以稱之為墊腳石,讓我們理解歷史上的人們是如何看待天空,尤其是這十二篇故事依循著西方物質宇宙觀點的崛起,爬梳這套宇宙模型如何主導我們的生活。這些故事從人類最早透過洞穴壁畫及巨石陣來表達人性開始追溯,途中講述了基督教、民主及科學等重要傳統的誕生,最後進行到追尋外星生命以及近來飛入真正的且虛擬的太空之旅。

  這趟旅程能夠解釋今日的我們是誰,或許還能指引出未來的航道。所謂當局者迷,我們很難看見其極限,因此我希望拉遠距離去檢視人類宇宙信仰的深度歷史,或許有助於我們探索世界觀的界線,還可能看得更遠。我們是如何成為無意義的宇宙中被動的機械?這些信念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方式?而我們由此又能前往何方?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人類大宇宙:抬頭望向天空尋找答案的人們,以及隱藏在星空中的歷史》光聽書名就讓人心潮澎湃,感覺這不只是一本科普書,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我最近剛看完,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於天文學的掌握簡直是爐火純青,但他最厲害的地方,在於他能把那些艱澀的物理定律、星系演化的理論,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甚至可以說是有點「詩意」的方式講出來。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硬邦邦的學術味,反倒像是聽一位知識淵博的長輩,在夏夜的院子裡,指著滿天星斗跟你娓娓道來宇宙的奧秘。特別是關於近代天文學的發展史那一段,描述那些偉大科學家如何一步步推翻舊有觀念,建立新的宇宙觀,那種探索未知、挑戰權威的精神,真的會讓人熱血沸騰。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那種宏大感和渺小感交織在一起的複雜情緒,是很少有書籍能帶給我的。它成功地將冷冰冰的科學數據,轉化為一則則引人入勝的故事,讓即使是對天文學一知半解的讀者,也能輕鬆領略到星空背後的壯闊與深邃。

评分

坦白說,我原本以為這類主題的書會偏向硬核的理論推導,畢竟電子書的篇幅有限,要涵蓋「人類」與「大宇宙」的連結,難度不小。然而,作者的敘事功力實在讓人驚艷。他沒有花太多篇幅去鑽研太過複雜的數學模型,反而著重於「人」這個主體在探索宇宙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從古代文明對星象的崇拜與解讀,到伽利略的望遠鏡革命,再到現代太空探測器的發射,書中清晰地勾勒出人類對宇宙好奇心的演變軌跡。那種「尋找答案」的過程,其實就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縮影,我們如何從地心說走到星際旅行的想像,每一步都充滿了掙扎與突破。這種以人文角度切入天文史的寫法,讓我覺得自己不只在吸收知識,更像是在參與一場人類精神的壯遊。特別是對某些天文事件的描寫,例如超新星爆發或黑洞的觀測,作者總能精準地抓到那種「見證歷史」的震撼感,讀完後讓人忍不住想立馬衝到戶外,好好感受一下頭頂上那片星海的重量。

评分

我通常對那種標榜「宏大敘事」的書籍會抱持一點警惕,因為很容易寫得空泛無力。但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能在描述宇宙尺度的宏大時,同時緊扣住「人們」這個核心。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科學家的小故事和他們研究過程中的困境,讓整個探索的旅程變得有血有肉,而不是一串冰冷的數據點。像是描述哈伯望遠鏡發射前的重重困難,或是普朗克衛星數據分析的艱辛,這些細節的描寫,讓讀者深刻體會到每一次科學突破背後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代價。這種對人類智慧的讚頌,才是本書真正的靈魂所在。它讓我感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一切,都是無數先賢在黑暗中摸索、一步步點亮火光的成果。讀完後,那種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憧憬感,久久無法平息,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世界抱持好奇心,不甘心只活在眼前的讀者們。

评分

講實在話,最近市面上講宇宙的書多到爆炸,很多都是把維基百科的內容重新包裝一下,讀起來味同嚼蠟。但這本《人類大宇宙》完全不是那種貨色。它的文字風格非常成熟穩重,但又不失生動,簡直是教科書與散文的完美結合體。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深入探討了天文學如何影響了我們的哲學思維和文化藝術。書中不只談望遠鏡,也談到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如何將星空意象融入畫作,以及太空競賽如何重塑了冷戰時期的地緣政治格局。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讓原本以為會很單一的閱讀體驗變得異常豐富多元。它讓我意識到,抬頭看天,從來都不是一件純粹的科學行為,它內嵌了人類社會所有的慾望、恐懼和希望。當我看到作者描述古代文明如何透過觀察星辰來制定曆法、指導農耕時,那種人與自然、人與宇宙之間古老的連結感,真是讓人感到無比親切和震撼。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閱讀體驗也相當不錯,雖然是電子書,但作者在章節之間的銜接處理得非常流暢,沒有那種為了湊字數而硬塞內容的感覺。我尤其欣賞它在探討「隱藏在星空中的歷史」這部分所下的功夫。這裡指的「歷史」不單指天文學的歷史,更包含了地球生命起源的線索,以及我們對於「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的終極叩問。書中對於系外行星的研究、甚至是對暗物質和暗能量的討論,雖然是當前科學最前沿且充滿爭議的領域,但作者的解讀卻是極為審慎且充滿敬畏的。他沒有給出武斷的結論,而是呈現了目前科學界正在努力的方向,以及我們現階段的認知邊界。這種誠懇的態度,讓讀者感到被尊重,不會被當成是只會接受單一答案的學生。整體閱讀下來,它提供了一個非常紮實的知識框架,同時又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人類對自身存在意義的永恆追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