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遺事 (電子書)

晚清遺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高伯雨
圖書標籤:
  • 晚清史
  • 清史
  • 曆史
  • 傳記
  • 迴憶錄
  • 社會史
  • 文化史
  • 電子書
  • 近代史
  • 人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晚清遺事》內容極為豐富,可謂琳瑯滿目,美不勝收,而由於篇幅過大,因此分為正、續編齣版。
 
  書中提及的人物有龔定盦、袁子纔、王湘綺、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張謇、載灃、端方、夏壽田、羅振玉、哈同、曾紀芬、陳三立、譚嗣同、吳保初、丁惠康、辜鴻銘、鬍雪巖、袁世凱、張佩綸、彭玉麟、翁同龢、瞿鴻禨、李文田、寶竹坡、吳樾、楊崇伊、鹹豐皇帝、慶親王、康有為、徐世昌、清道人、盛宣懷、冒鶴亭、溥心畬、溥雪齋、溥傑、嵯峨浩等等。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有皇帝王公大臣、疆吏大員、名士纔子、財閥讒臣、富商烈士、王孫畫傢等等不一而足。
 
  而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張謇、辜鴻銘、王緗綺、溥心畬等人更同時有多篇文章來描述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讓你能做一更全麵的觀照。
 
本書特色
 
  彙集數十位作者親歷親聞,真實而有根有據,不同凡響。
  文筆粲然,可讀性極強,近身觀察,視角獨特!
《江山風雨:近代中國的權力更迭與社會變遷》 捲一:風雲際會:從傳統到現代的交匯點 (約300字) 本書深入剖析瞭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初,中國社會經曆的劇烈轉型。這一時期,古老的中華帝國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被迫直麵西方的堅船利炮與新的思想浪潮。我們首先將聚焦於道光、鹹豐年間,探討“天朝上國”的迷夢如何被鴉片戰爭的硝煙徹底擊碎。這不是簡單的軍事失敗史,而是對一個龐大政治實體內部結構性矛盾的細緻梳理——從僵化的官僚體製到日益加劇的土地兼並,從漕運的衰敗到白銀外流,無不預示著舊秩序的搖搖欲墜。 重點章節將詳細考察太平天國的興起與覆滅,將其視為傳統社會矛盾爆發的總匯。太平軍的宗教狂熱與初步的社會綱領,與清廷依靠地方漢族精英(如湘軍、淮軍)鎮壓的復雜過程,共同塑造瞭晚清初期的權力重構。這一階段,中央權威的衰退與地方實力的膨脹,為後續的自強運動埋下瞭伏筆。我們試圖呈現的,是一個在極端壓力下,精英階層如何試圖修補,卻又不斷被更深層次危機撕扯的動蕩圖景。 捲二:自救的睏境:洋務運動的得與失 (約400字) 洋務運動,作為晚清士大夫階層對時代挑戰的第一次集體迴應,被置於本書的核心位置進行審視。我們不滿足於羅列“船堅炮利”的成就,而是深入探究其指導思想的內在衝突。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重臣,如何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方針下,蹣跚學步地建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通訊網絡和教育體係。 通過對福州船政局、江南製造總局等關鍵案例的個案分析,本書揭示瞭洋務運動的根本睏境:它試圖在不觸動儒傢倫理和皇權專製的前提下,引進西方技術。這種“中體西用”的哲學悖論,導緻瞭人纔選拔的滯後、管理機製的腐敗以及資金籌措的無序。例如,洋務企業往往被視為地方大員的私産,缺乏現代股份製或國傢壟斷的有效監管。 此外,本書詳盡描繪瞭洋務派內部的路綫分歧,以及與保守派在權力分配、對外政策上的微妙博弈。甲午戰爭的災難性結局,並非單純的技術比拼,而是國傢整體體製和戰略遠見全麵落後的標誌。戰敗後的《馬關條約》不僅割讓瞭領土和賠款,更暴露瞭清政府在國際法和現代外交體係中的盲區。 捲三:思想的地震:維新變法與革命思潮的湧動 (約450字) 甲午戰後的“瓜分危機”徹底擊潰瞭洋務派的改良信心,思想界迎來瞭一場前所未有的地震。本捲著重分析瞭康有為、梁啓超所代錶的維新派,他們如何運用儒學經典來論證變法的閤理性,並試圖通過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戊戌變法)挽救危局。我們細緻重構瞭百日維新的政治生態,考察瞭光緒皇帝的改革決心、後黨勢力的頑固抵抗,以及袁世凱等關鍵人物在權力傾軋中的角色。 戊戌變法的失敗,使得革命思潮迅速抬頭。本書深入探討瞭孫中山早期革命活動的艱難曆程,從興中會的創立到屢次起義的挫摺。革命黨人不再將希望寄托於滿清皇室的自覺,而是明確提齣“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這種激進的政治訴求,與改良派希望保留君主立憲的中間路綫形成瞭鮮明對比。 更重要的是,我們考察瞭知識分子群體——留學生群體、新式知識分子——如何通過新式學堂、報刊雜誌,將西方自由、民主、民族主義的觀念,滲透到城市中産階級和新軍士兵的意識中。義和團運動作為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被置於全球帝國主義侵略和本土傳統信仰衝突的背景下進行考察,它既是反抗外部勢力的民間力量,也成為清政府政治僵局的犧牲品。八國聯軍的入侵與《辛醜條約》的簽訂,標誌著清政府徹底淪為“洋人的朝廷”。 捲四:帝國黃昏:終結與新生的邊緣 (約350字) 在義和團運動的廢墟之上,清政府被迫推行“新政”,這是其在最後十年裏最徹底的自救嘗試。本捲聚焦於清末“預備立憲”的虛僞性與中央權威的不可逆轉的衰退。立憲派(如張之洞的追隨者)與革命派(以同盟會為代錶)對未來政治形態的爭論,構成瞭1905年到1911年間最主要的政治景觀。 本書詳細分析瞭新政在軍事(新軍的建立)、教育(廢除科舉)和財政(藉外債支持改革)方麵取得的成就,但更著力於揭示這些成就如何反噬瞭皇權。新軍的建立為後來的軍事政變提供瞭武裝力量,而地方實業傢和受過新式教育的士紳,則在省谘議局中找到瞭挑戰中央政策的閤法平颱。 最終,辛亥革命並非一次精密的策劃,而是一係列連鎖反應的結果。從四川的保路運動中地方士紳的反抗,到武昌起義中新軍的倒戈,再到各省的“獨立”,本書力求描繪齣帝製時代是如何在短短數月內土崩瓦解的。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戲劇性的終結,而是一個在長期積重難返的結構性危機下,最終以一種近乎隨機和混亂的方式,走到瞭盡頭的曆史必然。本書力求還原一個充滿復雜人性和無奈抉擇的近代中國圖景,而非一個簡單的英雄史或失敗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原著/高伯雨(1906—1992)
 
  原名秉蔭,又名貞白,筆名有超過二十五個之多,是著名的掌故大傢。在港期間,高伯雨編過晚報副刊,為報紙寫過稿,也開過畫展(因他曾隨溥心畬習畫,從楊韆裏習篆刻),更辦過文史刊物《大華》雜誌。但終其一生,可說寫稿為生,一寫就是五十多年,他曾自嘲為「稿匠」。據保守估計他一生所寫文字當有韆萬字之多。二0一二年香港牛津齣版社整理齣版高氏著作十巨冊《聽雨樓隨筆》,其中多冊是首次結集齣版。二0一六年許禮平撰寫《掌故傢高貞白》一書齣版(香港牛津齣版社)。
 
主編簡介
 
蔡登山
 
  曾任高職教師、電視颱編劇,年代及春暉電影公司企劃經理、行銷部總經理,瀋迷於電影及現代文學史料之間,幾達二十餘年。 一九九三年起,籌拍「作傢身影」係列紀錄片,擔任製片人與編劇,將史料與影像融於一爐。四年間完成魯迅、周作人、鬱達夫、徐誌摩、硃自清、老捨、冰心、瀋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傢心靈風氣之先。該係列紀錄片,並榮獲一九九九年教育文化金鐘獎。
 
  編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鬍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鼕》、《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等十數本著作。

圖書目錄

《晚清遺事》(正、續編)編輯前言/蔡登山
三位風流纔子的怪行趣聞——從龔定盦、袁子纔到王湘綺/誌彬
龔定盦:狂放不羈
袁子纔:一生好色
王湘綺:不離周媽

晚清中興名賢聯話/花寫影
撰聯懸座右以自警勉
江忠源李鴻章所懸聯
彭玉麟不愧剛直之名
左宗棠說大話能做到
郭嵩燾被譏為「洋孟」
駱秉章智如鬍量如曾
瀋葆楨為林則徐快婿
俠盜之間四字懸座右
從侍餐小事看張治中
鬍林翼之傢世與特行
陶澍望女婿勿過努力
如夫人認義母有內幕
官、鬍閤祠一二趣事
題嶽陽樓聯吐露胸懷
兩文忠詩誤瞭打鞦風
張之洞謁鬍文忠祠詩
輓羅羅山羅澹邨名聯
鬍左大發雅興撰鼓詞
精冰鑑術激賞左宗棠
陶澍翁婿間的風趣事
想起一個對不住典故
曾國藩詩陶被拒門外
李子木恃纔自討沒趣
翁同龢對曾有過誤解
鮑超被圍嚮文正告急
一句唐詩活畫一猛將
遊南華寺的一件趣事
英雄屠狗有一段掌故

左宗棠與鬍光墉一段深厚關係/鈞天
一幅聯語建立深厚交誼
曾文正認文襄求纔太急
鬍光墉是江南一帶財閥
曾國荃亦認鬍揮霍無度
經濟影響力量大得驚人
籌軍餉購軍火功不可沒
收積錢銀貨物無益子孫
佐理文襄經常剋敵緻果
存戶擠提錢莊紛紛倒閉
滿清政府乘機殺雞儆猴
曾九帥說瞭許多公道話
一段史實遺留前輩風範

李鴻章對待洋人有一套手法/聞愚
李鴻章視洋人如市儈
洋人對王爺視若無睹
吃飯穿衣渾身皆經濟
老氣橫鞦戲弄法大使
維德迴憶錄中的李氏
對土耳其王公施報復

晚清名臣張之洞遺事談/楊竹樓
西太後親擢探花郎
湖園召見傷心無語
諒山之役運籌有功
我佛山人的精采描寫
高淩霨一朝時來運轉
口氣之大幾乎噴倒人
馮啟鈞大殺「革命黨」
纍召纍止耄毛始拜相
因禍得禍陸鍾琦替死

張之洞與劉坤一、袁世凱之間/偉霖
一封奏摺參掉劉坤一
勵行新政遭嚴厲彈劾
老氣橫鞦視袁如後輩
輕視老袁非科甲齣身
即席擬稿苦煞袁世凱
扔沙石老袁啼笑皆非
一副對聯齣瞭口惡氣
生死關頭替袁說好話
慈禧壽辰頤和園聽戲
被賞聽戲是件苦差使
看戲一天要花二韆兩

中國第一位實業傢:張謇中狀元記/林熙

南通狀元張謇外史/費子彬

「九百九十九」五個大字
敗戰又敗和奏劾李鴻章
策劃東南亞自保的幕後人
京劇名小生可以做皇帝
具有歷史價值的兩文件
最服膺後漢高士田子泰
南通新劇場聽戲敲詩
有意栽花與無心插柳
翁同龢是張唯一知己
是一位專業的成功者

從張謇跪接西太後說起/澤蒼
讀書人豈僅做叩頭蟲
凡百事業須經濟推動
實業之後再興及教育
籌辦紗廠費五年時間
要為書生們齣一口氣
蘇北墾荒花費瞭十年
南通成為唯一模範縣

張季直在開國前後的重要事蹟/鈞天
對清廷作最後的忠告
對外交內政三點意見
內外濛古都贊助共和
對清室善後大費心力
民國元年張府的門聯
國父力邀齣長實業部
私人保證嚮三井藉款
保證書
堅決反對抵押漢冶萍

閒來無事話狀元/竹坡
洋博士難比土狀元
劉春霖死狀元絕種
劉狀元晚年行好運
中馬票易中狀元難
經過三考如淘金沙
張謇中狀元如有神助
館閣體書法庸俗之極
說幾位不幸的三鼎甲
龍汝言高中純靠運氣
龍狀元怕老婆誤大事
光緒一朝的十三個狀元
王壽彭全憑姓字佔鰲頭
有清一代山東齣六狀元
清朝任提學民國充秘書
狀元行老運廳長兼校長
與北洋軍閥一同被通緝

清末監國攝政王載灃的一生/焦夢鹿
自小過著傳統貴族生活
環境薰陶養成拘謹性格
奉派做專使往德國道歉
訛傳親王由薙髮匠頂替
為覲見禮節邦交幾破裂
德國之行總算不辱君命
慈禧懿旨賜婚榮祿之女
溥儀自傳提及父母婚姻
光緒末正式任軍機大臣
慈禧死前決以溥儀入嗣
拿不起放不下認真窩囊
想求新求好又不求甚解
滿漢八旗近臣均錶失望
傷透腦筋之下允設內閣
武昌變作命袁世凱組閣
政兵財三權都歸袁世凱
清室退位五萬俸祿照拿
醇王福晉花錢有如泥沙
福晉想復闢誤信袁得亮
載灃從未做過「復闢夢」
享盡榮華到老貧病交睏

端方、夏壽田的生死交情/洛生
奉命入川查辦爭路事件
同誌認為非殺端方不可
收藏藝術品一世吃不完
夏壽田填詞有不祥之兆
感懷知己一掬同情之淚

羅振玉與清代實錄/慕意

哈同花園形形色色/龐貫青

辦喪事 既奇又闊
請狀元 抬高身價
姬覺彌 亡命東北
愛儷園 獨特名畫
羅迦陵 七巧生日
南京路 哈同修建
乏後嗣 廣蓄子女
西太後 召見進宮
上尊號 效法皇室
設大學 別創一格
習書法 怪詔百齣
收小費 生財有道
憑蠻力 擊退綁匪
患肺病 迦陵歸天
捕竊賊 監守自盜
爭遺產 涉訟法院
焚冥器 火光沖天
燒名園 弄假成真

曾國藩的幼女崇德老人/林熙

清末四公子軼事——陳三立、譚嗣同、吳保初、丁惠康/高士
明末清末民國的四公子
—陳三立
—譚嗣同
—吳保初
—丁惠康

記辜鴻銘這個怪人/楊竹樓
《清史稿》的辜鴻銘傳
好辯罵世、鄙視洋人
德國領事、啞口無言
英國領事、氣為之奪
老辜宴客警察無奈何
兩個自取其辱的學生
一個十足的「保皇黨」
一生不能忘約幾句話
要殺嚴復林紓謝天下

辜鴻銘促進中西文化交流/月滿樓
與張之洞、關係密切
辦兵工廠、要找專傢
湖北新政、辦得像樣
極力宣揚、孔子之教
批評時政、一針見血
淑姑蓉子、缺一不可
見解獨特、近乎頑固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28282
  • EISBN:978626712854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2.5MB

圖書試讀

《晚清遺事》(正、續編)編輯前言
 
蔡登山
 
  早在十多年前當時筆者常在中研院圖書館找資料,屢屢翻閱諸多港颱老舊文史雜誌,見到有好的文章就隨手影印下來,時日既久,纍積文章之多,可謂盈韆纍萬,但苦無時間整理。直至二0一四年間,見堆積之文章已氾濫成災,乃費時分類整理齣一部份,將之編輯成書,分別有《袁世凱的開場與收場》、《北洋軍閥:雄霸一方》、《北洋軍閥:潰敗滅亡》、《太陽旗下的傀儡:滿洲國、華北政權與川島芳子秘話》諸書之齣版,然而這僅是我蒐集的這些資料的一小部分而已,但礙於沒時間整理,其餘也就繼續擱著。這兩年適逢疫情肆虐及中研院近史所圖書館外觀在整修,院外人士無法入內,於是我就利用這段時間把這舊有的資料再整理一下,將陸續編齣《晚清遺事》(正、續編)、《民初珍史》、《抗戰紀聞》諸書。
 
  這些文章幾乎都是香港雜誌居多,他們當時十之八九都用的是筆名(甚至臨時隨意採用一個名字),因此真實姓名就很難查考,雖是如此,但其所寫的文章卻都是親歷親聞,有根有據的,這批執筆者學問都很好,或為遺老或因政治原因寓居香江,他們之前都曾任要職,如「花寫影」者,從文章得知是位將領級的人物,但其詩詞古文的造詣又極高,可惜真實姓名無從查考。其他的諸多作者情況亦然。而用真實姓名的如費子彬,其祖籍江蘇武進的孟河,他的遠祖費宏,在明世宗朝官居首輔,因鑑於宦海多故,勉子孫勿再從政,開始以醫為業。計自明中葉以迄有清一代,孟河費氏之醫學,代有傳人,亙數百年之久而盛譽不衰。清代著名文人如俞樾、翁同龢、李慈銘等人的著作,都有關於孟河費氏醫藥之記載。尤以從不輕許人的李慈銘,在其《越縵堂日記》中推崇孟河費伯雄為「當代第一名醫」。費伯雄有獨子費畹滋,通六藝,精書畫,著有《舌鑑》、《群方警要》二書,皆為醫學名著。畹滋有三子,其中老三費惠甫,就是費子彬的父親。費子彬儘管傢學淵源,但他並不急於繼承醫道。在他裘馬少年時代即遠走京華,公卿笑傲,極得段祺瑞之器重。燕都本為人文薈萃之區,他所結交的又都屬當代碩彥,側帽歌場,寄情詩酒,又誰知他從政之外,還懷有濟世活人之絕學?到瞭一九二六年鞦,他南鏇上海,在靜安寺路鳴玉坊,創設孟河費氏醫院。當時求者紛遝,有醫門如市之盛。其所以如此,不但是由於三百多年的名醫世傢,還在於費子彬對於治癥有獨擅的心得,所謂「輕藥治重癥」,這是中醫最難達到的造詣,譬之太極拳術之「四兩撥韆金」,寥寥幾味草藥,卻讓您藥到病除,不費吹灰之力。一九四九年春,費子彬由上海南下,懸壺濟世於香江數十年。費子彬於龔定盦詩集研讀甚精,掩捲背誦,無所摯肘,故其於診務之餘,遣興寄情,每就龔句剪裁,綴集渾融,天衣無縫,曾寫有《古玉虹樓集龔定廠詩》。至於宋訓倫字馨菴,號心冷,原籍浙江吳興,生於福州,移居上海,幼承傢學,身受古典庭訓,一九三二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先後供職於浙江地方銀行、上海中國銀行總行、香港郵政儲金匯業局等,一九四九年後,離滬寓港,服務於香港航運巨擘經營之輪船公司三十餘年,後寓泰國曼榖。他賦詩填詞以寄託情興,文辭燦燦而有勝趣,曾匯集詞作與論詞相關文稿成《聲菴詞稿》一書。而劉豁公,安徽桐城人。近代戲劇理論傢。在上海主要從事戲麯創作和理論研究,與京劇理論傢馮小隱、姚哀民、楊塵因等編輯《鞠部叢刊》,發錶瞭不少關於京劇名伶的評價文章。齣版《京劇考證二百齣》、《戲學大全》、《梅郎集暨新麯本》,還親自創作戲劇,編輯、撰寫通俗小說,又主編《戲劇月刊》,奠定瞭他在戲劇評論界的重要地位。策劃和運作瞭「四大名旦」的選舉,所齣《梅蘭芳》、《尚小雲》、《程硯鞦》、《荀慧生‧言菊朋》、《譚鑫培》、《楊小樓》六個專號,為後來研究中國近代戲麯史,提供瞭珍貴的史料。一九四九年以後來臺,除在雜誌報刊發錶文章外,亦主編《戲劇叢談》不定期刊物。近日我蒐集他來颱後的文章,有《劉豁公文存》一書齣版。
 
  而書中的「林熙」、「竹坡」、「洛生」、「高伯雨」、「楊竹樓」都是高伯雨的筆名,其中「楊竹樓」之筆名,我透過香港著名的收藏傢和掌故傢許禮平先生詢問其女兒高季子女士說不知他父親有此筆名,但我根據其文章內容,行文風格,引用文獻,判斷還是他,其中的鐵證是楊竹樓在〈記辜鴻銘這個怪人〉中有寫到「這個王某畢業後,在貝滿女子中學敎物理,有一個時期,他住北辰宮寄宿捨,和我的房間相對,我一見到他,就想起辜鴻銘的影響之大。」而高伯雨曾以「林熙」的筆名寫有〈我和北平的北辰宮公寓〉(發錶於一九八0年十一月一日齣版的《大成》雜誌)時間上是在一九三四年,是完全吻閤的。高伯雨原名秉蔭,又名貞白,筆名有超過二十五個之多,是著名的掌故大傢。在港期間,高伯雨編過晚報副刊,為報紙寫過稿,也開過畫展(因他曾隨溥心畬習畫,從楊韆裏習篆刻),更辦過文史刊物《大華》雜誌。但終其一生,可說寫稿為生,一寫就是五十多年,他曾自嘲為「稿匠」。據保守估計他一生所寫文字當有韆萬字之多。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如此龐大的著作,最後結集齣版的隻有以「聽雨樓」命名的文集五種(一九九八年遼寧教育齣版社齣版的《聽雨樓隨筆》,還在高氏去世之後),及以秦仲龢為名翻譯的《紫禁城的黃昏》和《英使謁見乾隆紀實》。其他還有幾種雜著,如《乾隆慈禧陵墓被盜記》、《中國歷史文物趣談》、《春風廬聯話》、《歐美文壇逸話》等,但都是戔戔小冊。直至二0一二年香港牛津齣版社整理齣版高氏著作十巨冊《聽雨樓隨筆》,其中多冊是首次結集齣版。有的是在《大華》雜誌的、有的是在《信報》的專欄,都屬於較短小精幹的文章。二0一六年許禮平撰寫《掌故傢高貞白》一書齣版(香港牛津齣版社)。
 
  《晚清遺事》內容極為豐富,可謂琳瑯滿目,美不勝收,而由於篇幅過大,因此分為正、續編齣版。書中提及的人物有龔定盦、袁子纔、王湘綺、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張謇、載灃、端方、夏壽田、羅振玉、哈同、曾紀芬、陳三立、譚嗣同、吳保初、丁惠康、辜鴻銘、鬍雪巖、袁世凱、張佩綸、彭玉麟、翁同龢、瞿鴻禨、李文田、寶竹坡、吳樾、楊崇伊、鹹豐皇帝、慶親王、康有為、徐世昌、清道人、盛宣懷、冒鶴亭、溥心畬、溥雪齋、溥傑、嵯峨浩等等。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有皇帝王公大臣、疆吏大員、名士纔子、財閥讒臣、富商烈士、王孫畫傢等等不一而足。而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張謇、辜鴻銘、王緗綺、溥心畬等人更同時有多篇文章來描述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讓你能做一更全麵的觀照。
 
  相傳晚清鹹(豐)同(治)中興諸賢,有撰聯語,或單句,或錄古人格言,懸諸座右,以作警惕自勉習慣;此習慣起於陶澍、林則徐等督兩江時,而盛於文正(曾國藩)時代。花寫影在〈晚清中興名賢聯話〉中提及清同治年間,欽差大臣瀋葆楨來颱籌辦防務,上疏朝廷,為鄭成功追諡建祠,列入祀典。將開山王廟擴建成「明延平郡王祠」。瀋葆楨親撰聯曰:
 
  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
  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刱格完人。
 
  有「同治甲戌鼕月穀旦,巡臺使者瀋葆楨敬書」字樣。此聯寫齣鄭成功當年之處境,最為貼切,讓其餘諸聯為之失色!瀋葆楨是林則徐的乘龍快婿,其纔識學力,實不在張之洞、李鴻章之下,為船政大臣,連膺疆寄。花寫影寫〈曾國藩薄皇帝而不為〉談到諸將領都想擁曾國藩而自立為王,但沒想到曾國藩卻光風霽月,朗朗乾坤,「不為」就是「不為」,決不是可為不可為,更不是敢不敢為,或能不能為,而是壓根兒不想為。於是他提筆寫下:
 
  倚天照海花無數;
  流水高山心自知。
  
  我們更冥想當文正為此聯時,其浩氣流轉,襟懷磊落之概,已穆然躍於紙上!而其對諸將手寫此聯時之手揮目送,無人無我意態,所謂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感人之深也!而林斌寫〈談談曾國藩的私生活〉其中有談到曾國藩善於觀人,曾國藩有他一套的說法:「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宇」,「事業看精神」,「壽夭看指爪」,「風波看跟腳」,「若要看條理,盡在語言中」。一日李鴻章令淮勇中三位將領往見國藩,次日李往問究竟,曾氏對李說:「昨天臉上有麻子那一位,將來功名事業,恐不有你我之下;那個子高高的也很好;至於那位身材短小的,前途有限,將來頂多做一個道員罷瞭。」李問曾氏何以見得?國藩說:「他們三人來時,我叫他們在我大廳閣子外麵階臺上站著,始終沒有正式見麵,沒同他們說一句話,大約快有兩個時辰,我就叫他們走瞭。在這中間,那位麻子認為我不傳見他們,叫他們站立許久,是一種恥辱,因此麵紅耳赤,大有攘袖揎拳、要打人之勢,可見他有大丈夫威武不能屈的氣概。那位高個子,在這很長的時間中,始終彬彬有禮,毫無倦容的站著,錶示此人沉毅有為,亦是絕好的人纔。你知道,我大廳內,有一個穿衣鏡,我這一兩個時辰中間,在廳內兩頭走動,無論我麵對他們,或背對著他們,所有他們一舉一動,我都看得十分清楚。當我麵對他們的時候,那個矮個子恭恭敬敬的站好;我背過去,他就隨便懈怠下來,有時還嚮那兩位嬉笑,這種人,實在沒有多大齣息。」。而所謂有麻子的,是劉銘傳,大個子是張樹聲。矮小的一位,是吳× ×。後來他們的成就正如曾國藩所料者也。
 
  高伯雨(竹坡)的〈閒來無事話狀元〉談到說起狀元之矜貴,真是世上無雙,較諸今日鍍金的洋博士要名貴韆百倍。三年齣一個狀元,已經難得瞭,何況這名狀元又是從全國那幾十萬個讀書人中考齣來的一個第一名。舊時代的女子以嫁得狀元郎為榮,故此舊小說、戲麯、彈詞等,都是小生落難、小姐後花園贈金、高中狀元後奉旨完婚那一套。試問博士有否乎?而他以林熙筆名寫的〈中國第一位實業傢:張謇中狀元記〉及費子彬的〈南通狀元張謇外史〉,澤蒼的〈從張謇跪接西太後說起〉到鈞天的〈張季直在開國前後的重要事蹟〉這幾篇都在寫張謇,也就是張季直,他是晚清狀元,是南通著名的實業傢。在南通隨處可見張謇所創之事業,如公園、博物院、天文臺、圖書館、通州師範、女工傳習所。後人常盛讚張季直:「當清民交替之際,國人談教育,談實業,談自治者,必首舉南通,事雖發動於一隅,而影響及於全國。」
 
  聞愚的〈李鴻章對待洋人有一套手法〉和思遙的〈李鴻章齣使瑣事〉都在寫李鴻章與外國人打交道的情況。李鴻章是清代鹹同中興名臣之一,其後更迭主外交事務,成為中外知名的人物。當時李氏譽滿天下,謗亦隨之。譽之者稱他忍辱負重,老成謀國;毀之者罵他媚外辱國,甚至加以「漢奸」的頭銜。而李鴻章遺疏有無保薦袁世凱,曾引起過爭論。高山流的文章說他閲過全文,其中並無保薦任何人繼任直督的話,這是事實。由此,可證流傳或不足信。袁世凱以戊戌告密,簾眷至隆,拳亂保障一方,又頗博時譽,兼有榮祿在內奧援,復得洋人之推重,擢督畿輔,固不必恃文忠之保薦也。但花寫影的文章則有不同的看法,他說徐世昌曾告訴他當時於式枚(晦若)曾用「附片」代閤肥(李鴻章)草疏薦袁,有「環顧宇內人纔,無齣世凱右者!」。袁世凱有緻於晦若函雲:「……此雖齣節相之口授,實亦由足下之玉成,弟當詔示子孫,永銘大德!茲隨函奉上骨董八件(另附一單於函末),戔戔之物,聊錶謝忱……」看瞭袁氏此函,則閤肥臨逝前,有薦袁一疏,殆為事實。
 
  鈞天的〈左宗棠與鬍光墉一段深厚關係〉和鐘起鳳的〈晚清江浙活財神鬍雪巖興衰史〉談的就是「紅頂商人」鬍雪巖(光墉)的故事。鬍雪巖為清末之江浙巨富,長袖善舞,曾有「活財神」之稱。左宗棠徵新疆時,他在滬杭專責為左氏料理軍𩝔武器的採辦轉運諸務,並經常藉墊巨款,供前方支付軍餉,為當時左氏最得力的助手。鬍雪巖以金融業和國際貿易崛起,涉身龐大的政商勾結係統,他前後和王有齡、蔣益澧、左宗棠等疆吏權臣互相利用,不斷提升層次。做為他政治靠山的疆吏權位愈高,他的事業和信用也水漲船高、急速擴張。他龐大的關係企業建立在政商一體兩麵的信用擴張上,他的金錢王國也潰敗於斯。小說傢高陽曾寫過鬍雪巖係列小說六冊:包括《鬍雪巖》(上)(中)(下)、《紅頂商人》、《燈火樓臺》(上)(下)轟動一時,而其取材卻是在此真實的史料中。
 
  高伯雨還有一篇談及〈曾國藩的幼女崇德老人〉這和同為掌故大傢的徐一士的〈讀崇德老人紀念冊〉有異麯同工之巧閤,似乎這本《崇德老人自訂年譜》成瞭掌故傢必讀的書。崇德老人其實就是曾國藩的幼女曾紀芬,書中記載瞭曾紀芬後來嫁給瞭聶緝槼(仲芳),因此該年譜可視為聶傢與曾傢整個傢族史,甚為好看,也是難得一見的豐富珍貴史料,是研究掌故者的瑰寶。其中談到曾紀澤的日記中對聶仲芳負麵的評語,左宗棠認為「日記雲雲,是劼剛一時失檢,未可據為定評」。但關於曾紀澤光緒四年九月十五日的這段日記,據高伯雨說僅見於最早的《曾侯日記》(光緒七年鞦申報館仿聚珍版排印,尊聞閣主人編),而後來的《曾惠敏公日記》,(見《曾惠敏公遺集》,光緒十九年江南製造總局刊印),及曾紀澤的孫子曾約農在臺灣影印的《曾惠敏公手寫日記》,(見吳相湘主編之《中國史學叢書》第十三輯,臺灣學生書局一九六五年據手稿影印齣版。)均找不到此段記載。高伯雨認為「曾紀澤一定後來因妹夫已漸『生性』,而且也齣來替皇上辦事瞭,不好留下這些話給子孫,傷瞭兩傢的感情,於是把這天的日記重寫,不留一些塗抹之跡。」由此可見日記也可以刪改的,例如《翁同龢日記》手稿本也有過挖補的痕跡。另外曾紀芬記錄光緒八年時任兩江總督的左宗棠約她見麵的情形。原來十年前,擔任兩江總督之任的正是曾國藩,那時候曾紀芬尚待字閨中,隨父母一同住在這座府邸裡。曾紀芬說:「別此地正十年,撫今追昔,百感交集,故其後文襄雖屢次詢及,餘終不願往」。左宗棠知悉其意後,特意打開總督府的正門,派人把曾紀芬請進去。曾紀芬在其《自訂年譜》中雲:「肩輿直至三堂,下輿相見禮畢,文襄謂餘曰:『文正是壬申生耶?』餘曰:『辛未也。』文襄曰:『然則長吾一歲,宜以叔父視吾矣。』因令餘周視署中,重尋十年前臥起之室,餘敬諾之。」左宗棠與曾紀芬這段對話,非常精妙。曾國藩長左宗棠一歲,左宗棠固久知之,此處顯然是故意說錯曾國藩的生年,然後藉機搭話,嚮曾紀芬錶達關照的意願,做得自然而然、不露痕跡。然後左宗棠很暖心地陪著曾紀芬找到瞭當年她曾經住過的起居之室。可以想像當時曾紀芬的內心,會是何等的溫暖。都說官場人情淡薄,而左宗棠卻在曾國藩故去多年之後,把他心底最溫情的父輩之情給瞭曾紀芬。後來曾國荃到南京時,曾紀芬還迴憶道:「嗣後忠襄公(按:曾國荃)至寧,文襄語及之曰:『滿小姐已認吾傢為其外傢矣。』湘俗謂小者曰滿,故以稱餘也。」——也就是說,左宗棠認為自己傢就是曾國藩小女曾紀芬的娘傢瞭。
 
  以上僅能鼎爐一嚐,書不盡意。非常感謝這些精彩的作者群,雖然十之八九不知真實姓名,或有的知道但也聯繫不上後人,在此僅能緻上萬分謝忱。感謝許禮平兄幫我聯繫上香港的高伯雨女兒高季子女士,濛其應允收錄其父親的幾篇文章,以光篇幅。而在颱北的著名建築設計師宋緒康兄也答應我收錄其父親宋訓倫的文章,並贈送我其父的著作《聲菴詞稿》一書,該書在宋訓倫生前就已齣版,當時還請翻譯《紅樓夢》的英國著名漢學傢閔福德(John Minford)譯成英文,中英並存。更難得是附有錄音,把詞真正地唱齣來,別開詞壇的新境界。這些都是值得我再三感謝的,附記於此,以誌莫忘。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