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女兒(二版)【英國《衛報》評選「死前必讀的小說」】 (電子書)

時間的女兒(二版)【英國《衛報》評選「死前必讀的小說」】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約瑟芬.鐵伊
图书标签:
  • Virginia Woolf
  • 现代主义
  • 女性文学
  • 英国文学
  • 经典文学
  • 小说
  • 电子书
  • 文学名著
  • 意识流
  • 心理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真相在歷史中隱匿,時間最終會站在哪一邊?

晉升文學經典的歷史推理名作
英國《衛報》評選「死前必讀的小說」

  ◆《時間的女兒》應當被視為文學小說,而不只是個推理故事。——《華盛頓郵報》

  ◆《時間的女兒》要談的是,多數我們認知的歷史,如何被人竊占了。至少它讓讀者去質疑歷史,而不是接受。――著名科幻小說作家舟.沃頓(Jo Walton)/TOR.COM書評網站

  ◆「偵探領域的永恆經典!……而且是最精采的一本,歷久彌新。」——安東尼.鮑查(美國科幻、推理小說編輯、作家、評論家,美國推理作家協會創立者之一)

  ◆「不只是年度推理之最,更是經典推理之作!」——桃樂西.休斯(美國推理小說作者、評論家)

  《時間的女兒》在推理小說史上是一部絕對空前也極可能絕後的奇書,不只因為它到今天為止仍被美國推理作家協會集體票選為歷史推理的第一名作品(第二名是安伯托.艾可的響噹噹名著《玫瑰的名字》),而是因為它雄大無匹的企圖、寫作方式及其成果。——唐諾

  ●2009年英國衛報選為1000本死前必讀的小說之一
  ●美國推理作家協會票選歷史推理小說類第一名、百大推理小說第四名
  ●英國犯罪作家協會百大最愛推理小說第一名
  ●英國著名推理小說評論家H. R. F. 基亭選為百大最佳推理小說之一
  ●英國著名推理小說評論家朱利安.西蒙斯選為百大犯罪推理小說之一

  ■歷史翻案小說代表!
  他是莎士比亞筆下個性陰險的駝背跛子,也是文獻紀錄裡令人敬佩的政治家和將軍。
  他對敵人寬宏大量、對兄長忠心耿耿,卻被教科書記載是殺害小姪子的冷血凶手,
  從此成為童謠裡的怪物、純真的摧殘者,也是邪惡的同義詞。
  他是戰死沙場、英國金雀花王朝最後一位國王:理查三世。

  英國推理名家 約瑟芬.鐵伊 窮盡一生淬鍊的八部作品之一
  唐諾、詹宏志 專文導讀
  知名譯者丁世佳 作品

  因腳傷而在醫院修養的倫敦警官葛蘭特,善於由相貌判別人的善惡,他在無意中看到了一幅理查三世的畫像,覺得畫中人長得不像歷史描述中的惡人。據說他犯下了歷史上最醜惡的罪行——為了謀得王位,將兩位姪子關入倫敦塔,並悄悄派人謀殺了他們。然而,在葛蘭特的眼裡,畫像中的人卻是擁有一張大法官的面孔、偉大的統治者的面孔……

  病床上無所事事的葛蘭特,決定尋來不同的歷史典籍自行研究一番。他根據自己縝密的推理和友人提供的資料,一番抽絲剝繭後得到一個驚人的結論,不但揭開莎士比亞筆下凶殘不仁的「理查三世」真面目,更一舉推翻了流傳四百年之久的歷史定論。

  ■勇於求證與懷疑所謂的「真相」、「歷史」
  「真相乃時間之女,而非出自權威。」――英語古諺
  《時間的女兒》是「英國推理三女傑」之一的約瑟芬.鐵伊於1951發表的小說,出版後旋即成為推理史上的奇書、歷史推理的經典。鐵伊以真實歷史事件為題,以一張四百年前的畫像為引,旁徵博引各種史料,用安樂椅神探的形式,讓一樁看似蓋棺論定的歷史定論,重新有了不同的詮釋角度。

  「當時每一個在場的人都知道那個故事是胡說八道,但從來沒有任何人反駁。一個完全不實的故事變成了傳說,知道實情的人卻只袖手沉默。」

  「是的。非常有趣。歷史就是這樣寫成的。」

  《時間的女兒》故事雖然是對英國史上惡名昭彰的理查三世的翻案,實際上傳達的卻是對所謂「真相」、「歷史事實」勇於求證與懷疑的精神。歷史的撰寫與塑造,事件的事實真相,可能因為人的盲點與偏見、政治立場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釋版本。這點不管是在幾百年前的英國、七十年前鐵伊寫下作品的時候,甚至是現今網路傳播快速的當下,依然存在。無怪乎許多推理評論家與作家,都稱讚本書為歷久彌新的推理經典之作。

媒體讚譽

  推理小說已經存在百年之久,至少早在一九○五年,評論家就提出,任何能想得到的變化都已經出現,而形式也注定變不出新花樣。

  但是,每年都會有新的發現,證明真正有原創的天才之士,可以翻新任何一種形式,雖然平庸可能才是一般人接受的作品……《時間的女兒》是推理界恆久的經典作品之一……沒有太多作品可以超越它。──安東尼.鮑查(美國科幻、推理小說編輯、作家、評論家),一九五二年《紐約時報》

  不只是年度推理之最,更是經典推理之作!──桃樂西.休斯(美國推理小說作者、評論家)

  這部小說一推出即大獲成功,五十年來始終穩定再刷出版,讀者讚美有之、咒罵有之,取決於他們怎麼看待理查三世這個飽受爭議的人物,不過這部作品仍以其獨特的原創性、巧妙和人性廣受歡迎。

  單就技術層面而言,這是一部推理小說。故事的主人翁是亞倫.葛蘭特(除非有人認為是理查三世),一個蘇格蘭警場的探長,也是鐵伊作品中時常出現的人物。眾口鑠金之下,懸疑開始產生,其中有不少意外的轉折。鐵伊擅於此道。但《時間的女兒》應當被視為文學小說,而不只是個推理故事。如此看來,它卓然超群。──Jonathan Yardley,《華盛頓郵報》

  《時間的女兒》要談的是,多數我們認知的歷史,如何被人竊占了。至少它讓讀者去質疑歷史,而不是接受。──舟.沃頓(著名科幻小說家),Tor.com

  鐵伊的風格與創造奇怪角色的本領,是推理界最上乘。──《紐約客》雜誌

  我們絕對可信賴鐵伊筆下的一個個故事具有原創性和懸疑感,人物有趣且結局難以預測。──Spectator

  多數人都會認為《時間的女兒》是部有趣與迷人的作品,且在好一段時日之內都不會改變這個想法。──Observer

  意外的轉折與極為嫻熟的敘事,構成了這部懸疑故事……高度可信且有說服力。──Spectator

  與眾不同的偵探故事。獨創、令人刺激、也讓人享受。──Sunday Times

  上等的懸疑故事,布局嫻熟,文筆優美。──《洛杉磯時報》

  真是一流之作……驚喜不斷。──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時光之河:跨越世紀的家族史詩》 【書本簡介】 《時光之河》是一部宏大、細膩且引人入勝的家族史詩,它以一個虛構的歐洲貴族家庭——凡薩里家族——在兩百年間的興衰沉浮為線索,描繪了一幅跨越啟蒙運動、工業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直至冷戰結束的時代畫卷。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特定人物的傳記,更是對時間、記憶、權力與愛情的深刻探索。 故事始於十八世紀末的義大利北部,凡薩里家族的先祖,里卡多,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商人,他敏銳地察覺到時代變革的浪潮。他巧妙地利用政治動盪積累財富,並購置了位於托斯卡納鄉間的古老莊園——維塔莊園。這座莊園成為了後世凡薩里家族的權力中心與精神寄託,也是無數秘密與陰謀的見證者。 第一部:黃金時代與初次裂痕(1790-1850) 里卡多的兒子,馬西莫,繼承了家族的商業帝國,並開始向歐洲的金融中心——倫敦和巴黎拓展。他堅信理性與進步的力量,將家族財富投入到新興的鐵路和航運業中。然而,在追求世俗成功的同時,馬西莫與他的妻子、一位具有東歐血統的堅定天主教徒伊莎貝拉之間,產生了深刻的價值觀衝突。伊莎貝拉試圖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維護家族的傳統榮譽與信仰,她的努力在馬西莫的實用主義面前顯得蒼白無力。這一時期的敘事著重刻畫了工業化初期,貴族階層如何笨拙地適應資本主義的殘酷競爭,以及傳統美學與現代效率之間的摩擦。 書中細緻描寫了十九世紀初的社交場景,從米蘭的歌劇院到巴黎的沙龍,凡薩里家族成員的每一次亮相,都是一場精心編排的權力展示。同時,也揭示了他們光鮮外表下的焦慮:對遺失地位的恐懼,以及對家族血脈延續的執著。 第二部:戰火與理想的幻滅(1880-1935) 時間快轉至十九世紀末,凡薩里家族的第三代面臨著民族主義高漲和政治動盪的挑戰。喬瓦尼,一位充滿理想主義的藝術家兼銀行家,試圖將家族的財富用於支持義大利的藝術復興運動,並在佛羅倫斯建立了一座私人博物館。然而,他的浪漫與天真,使他無法看清即將到來的世界大戰對歐洲文明的毀滅性影響。 這一部分著墨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凡薩里家族成員分散在歐洲各地的不同陣營:有人在戰壕裡掙扎,有人則在後方利用戰爭牟利,從而導致了家族內部的巨大分裂和道德困境。戰後,當法西斯主義的陰影籠罩歐洲時,家族內部對於支持或反對新興政權的立場出現了決定性的分歧。喬瓦尼的女兒,艾琳娜,選擇了一條危險的道路,暗中資助反對派活動,這條路將她與家族的政治核心徹底疏遠。這一階段的筆觸冷峻而充滿張力,探討了個人良知與家族生存義務之間的永恆拉扯。 第三部:記憶的重量與現代性的回聲(1940-2000)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維塔莊園成為了被佔領軍和抵抗組織爭奪的焦點。家族的第四代,馬可,一位堅毅但沉默的農學家,被迫在自己的土地上做出艱難的選擇,他既要保護倖存的家人,又要維護那片祖輩留下的土地不被徹底摧毀。這段經歷塑造了他內向、務實的性格,也讓他對歷史的敘事產生了深刻的懷疑——究竟誰才是真正的英雄或罪人? 戰後,隨著歐洲的重建和經濟奇蹟的到來,凡薩里家族的最後一代成員,索菲亞,決定放棄歐洲的傳統束縛,前往美國尋求新的生活和事業。索菲亞是家族中第一位真正意義上完全擺脫了舊大陸枷鎖的女性。她投身於蓬勃發展的學術界,成為一名專攻時間哲學的歷史學家。然而,無論她走得多遠,維塔莊園留下的歷史印記,以及那些未被言明的家族罪責與犧牲,始終以潛流的方式影響著她的認知和情感。 故事的結尾,索菲亞重新回到維塔莊園,試圖通過整理舊日的信件、日記和遺物,拼湊出一個完整、誠實的凡薩里家族歷史。她發現,時間並沒有撫平所有的傷痕,反而將不同的時代碎片以一種奇特的方式編織在一起。 主題探討: 《時光之河》的核心魅力在於其對“時間性”的精妙處理。作者運用了非線性敘事手法,穿插了不同時代的物件(如一封未寄出的情書、一張過期的火車票、一幅褪色的肖像畫)作為錨點,將過去的場景無縫連接到當下。本書深入探討了以下主題: 1. 記憶與遺忘的悖論: 家族如何選擇性地記住歷史,哪些真相被刻意掩埋,哪些謊言被視為必要的傳說。 2. 地理與身份: 歐洲的土地是如何形塑人的性格,以及“家園”的概念在現代社會中的瓦解與重構。 3. 個體意志與歷史洪流: 凡薩里家族成員在面對不可抗拒的時代巨變時,所展現出的韌性、妥協與反抗。 這是一部需要讀者耐心品味的傑作,它要求讀者不僅關注情節的推進,更要沉浸於細膩的心理描寫和深厚的文化氛圍之中。它揭示了一個真理:每一個家族的歷史,都是由無數個破碎的時刻和未竟的夢想所構成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約瑟芬.鐵伊 Josephine Tey

 
  本名伊莉莎白.麥金塔許(Elizabeth Mackintosh), 1896年7月25日生於蘇格蘭因弗內斯,長大後在當地的皇家學院求學。鐵伊於伯明罕的安斯地體育訓練學院接受三年訓練後,先後在利物浦附近和坦布里奇.威爾斯的體育訓練學院中任教。後來,她把這段在學校就讀與任教的經歷寫進了1947年出版的小說《萍小姐的主意》裡,一個發生在一家虛構的萊伊斯體育訓練學院中的故事。1926年,她的母親去世,鐵伊為了照顧住在洛克耐斯殘疾的父親,決定辭去教職並開始執筆寫作,一生未婚。

  約瑟芬.鐵伊是一九三○年代以降、推理史上最輝煌的第二黃金時期,人稱「英國推理三女傑」中的其中一位,另外兩位女傑,阿嘉莎.克莉絲蒂與桃樂絲.榭爾絲,都是產量豐碩的作家,鐵伊卻窮盡一生之力只寫了八部推理小說,每本皆水準齊一,是推理史上極少數一生當中沒有任何失敗作品的大師。1929年,鐵伊以戈登.戴維奧特(Gordon Daviot)為筆名出版了處女作《排隊的人》,創造了她此後推理小說作品中的主角亞倫.葛蘭特,但直至7年後才又寫了第二本推理小說《一先令蠟燭》。其餘六本葛蘭特探案系列均於其晚年出版。此外她也以戈登.戴維奧特為名發表過為數眾多的劇作,其中最成功的是1392年的〈波爾多的理查〉(Richard of Bordeaux)。

  鐵伊創作小說的態度十分嚴謹,對細節的考究特別認真,小說中一些看似輕描淡寫的歷史故事均有史可依,經過再三考證之後才下筆。1951年,鐵伊最負盛名的作品《時間的女兒》出版後,旋即成為歷史推理小說經典。她於1952年2月13日逝於倫敦。

  ■作品列表:
  排隊的人(The Man in the Queue) 1929
  一先令蠟燭(A Shilling for Candle) 1936
  萍小姐的主意(Miss Pym Disposes) 1947
  法蘭柴思事件(The Franchise Affair) 1949
  博來.法拉先生(Brat Farrar) 1949
  一張俊美的臉(To Love and Be Wise) 1950
  時間的女兒(The Daughter of Time) 1951
  歌唱的砂(The Singing Sands) 1952

譯者簡介

丁世佳


  以文字轉換餬口已逾半生,涉獵廣泛。英日文譯作散見各大書店。

  最新作品有《在說出再見之前》、《今天天氣不錯我打算把上司幹掉》、《狐狸小八》等等。近日重操舊業,再度邁入有聲領域,親自朗讀《時間的女兒》有聲版。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897018
  • EISBN:9789864897032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5MB

图书试读

導讀

時間的難產與不孕
唐諾


  我認得一位聰明驕傲的朋友,偏愛所有動腦鬥智的遊戲,包括電腦踩地雷遊戲最快紀錄87秒,卻始終不看推理小說,有回,他聽我們眾人高談闊論推理小說煩了,撂下一句狠話,「我這輩子所知道最好的推理小說,是陳寅恪先生的《方以智晚節考》。」

  好傢伙,拿一代歷史大家的著作來修理人,這當然是極沉重的一擊。

  還好,我並沒有忘掉一個名字:約瑟芬.鐵伊。

  我的回答是,「那你應該看一本英國的推理小說,叫《時間的女兒》,這部小說講的是一名對人的長相有特別感受的蘇格蘭場探長,他因為摔斷腿住院,哪裡也不能去,只能老實躺在病床上,卻因此偵破了一樁四百年的謀殺案:英王理查三世,究竟有沒有派人暗殺掉據說被他禁在倫敦塔的兩名小姪兒,好保住他的王位──」

  時間的女兒,The Daughter of Time這個書名出自一句英國古諺:Truth is the daughter of time.意思是時間終究會把真相給「生」出來,水落石出,報應不爽。

  推理史上第一奇書

  約瑟芬.鐵伊,是古典推理最高峰的第二黃金期三大女傑之一,但走的路子和與她齊名的阿嘉莎.克莉絲蒂、桃樂絲.榭爾絲大大不同,鐵伊毫不掩飾她對那種不斷複製、下筆如流水的討好讀者作品的厭惡,克莉絲蒂一生出書近百種,榭爾絲也達五十。但鐵伊一輩子只寫八本推理小說,本本俱在水準之上──否則她如何能以一敵十,和大產量的克莉絲蒂和榭爾絲並駕齊驅?

  其中最特別的是這本《時間的女兒》。

  老實說,出版這本書,只能說是作為編輯人的宿命和任性。

  宿命是說,你很難不出版它,否則你會像哪件該做的事沒做好一樣,睡覺都睡不好──《時間的女兒》在推理小說史上是一部絕對空前也極可能絕後的奇書,不只因為它到今天為止仍被美國推理作家協會集體票選為歷史推理的第一名作品(第二名是安伯托.艾可的響噹噹名著《玫瑰的名字》),而是因為它雄大無匹的企圖、寫作方式及其成果。一般而言,歷史推理所做的仍是虛擬的演義方式,借用歷史的某一個時段、人物、傳說或事件材料,作家丟進一則犯罪故事,試圖由此產生化學變化,好碰撞出不同趣味的火花,但《時間的女兒》不是這樣,它不躲不閃不援引「小說家可以虛構」的特權,正面攻打一則幾乎不可撼動達四百年的歷史定論,比絕大多數的正統歷史著作還嚴謹還磊落。

  這需要膽識,膽子+學識──有造反的膽子不夠,還要有足夠支撐的豐碩學識。

  而出版此書所以說基於編輯人的任性,原因在於,我個人實在不相信台灣的推理迷準備好了讀這樣一本書──讓我學習鐵伊的膽量,有話直說,這些年來,台灣的推理迷泰半習於也安於清楚模式化、輕飄飄表達方式的日本推理小說,《時間的女兒》無疑是密度太高、太嚴重的作品,它不像坊間日式推理,只要求讀者幾小時無所事事的時間而已,還包括謙遜的閱讀態度、細膩的思維、高度的文學鑑賞力以及基本的英國歷史認識。鐵伊不是會討好讀者、侍候讀者的寫作者,《時間的女兒》尤其箇中之最。

  這部奇書比較像推理大海中的瓶中書,寫給茫茫人世中的有緣之人。

  歷史交代

  好,《時間的女兒》到底挑起了怎麼樣的烽火?簡單說,它挑戰了英王理查三世在英國歷史上永恆邪惡象徵的四百年定論,如果鐵伊是對的,那數百年來所有英國人求學生涯所唸的歷史教科書裡的記敘將完全是胡說八道:被英人譽為聖人、撰寫過不朽名著《烏托邦》、至今仍被認定是英史第一良相的湯瑪士.摩爾,在此事件中將成為是非不明的老糊塗蛋,或更嚴重,成為為諂媚君王亨利七世而不惜歪曲歷史的小人;而曠世大文豪莎士比亞依據摩爾《理查三世史》所書寫的名劇《理查三世》,則是一齣廉價可笑的大鬧劇。

  事情大了。

  往下,我們交代一下歷史背景,這滿困難的,因為一來這段歷史糾結盤纏,其次英國這些王公貴族為小孩取名字又沒什麼想像力,永遠在亨利、理查、愛德華、伊莉莎白、瑪格莉特這幾個有限名字打轉,亂上加亂,我們試試看有沒有辦法講來簡明扼要,如果不能,那就抱歉請大家自行翻閱一下史書了。

  時間大約在十五世紀中,由於在位的英王亨利六世一直有精神上的疾病,無法續任國王職位,大權握於王后瑪格莉特(原法國公主)手中,遂爆發王位的爭奪大戰,交戰雙方分別是南方偏向平民大眾的約克黨,和北方以諸侯貴族為主的蘭開斯特黨,這場征戰持續約三十年,由於約克軍以白玫瑰為記,蘭開斯特軍以紅玫瑰為記,所以歷史上稱之為「玫瑰戰爭」。

  一四六一年三月,在陶頓一地發生一場決定性的會戰,是役約克軍大勝,英國王位遂正式落入約克家愛德華四世手中,是為約克王朝的開端。

  愛德華四世登基時年僅十九歲,是原約克公爵的兒子,他的父親和大弟在征戰中敗死,並被蘭開斯特軍梟首高懸城牆之上,底下還有兩位弟弟,老三是耳根奇軟、後來叛亂被監禁而死的喬治,最小的理查就是日後鼎鼎大名的理查三世。

  相傳愛德華四世高大英挺但頭腦簡單,極好女色,他登基後不顧皇家的娶妻慣例,瘋狂愛上一位原蘭開斯特黨爵士約翰.格雷的寡婦伊莉莎白,伊莉莎白是英史上有數的絕色美女,在和愛德華四世結婚成為王后前已生有二子,婚後,他替愛德華四世又生了兩個男孩(即相傳被理查三世害死的塔中王子)和五名女兒。

  愛德華四世在位二十二年,但玫瑰戰爭並未真正落幕,蘭開斯特餘黨結合法國的力量仍不時作亂,朝中亦不乏原蘭開斯特黨徒蠢蠢欲動。其中最嚴重的一回起於愛德華四世的表親沃瑞克公爵,沃瑞克公爵是幫約克家打天下的功臣,他本欲將女兒嫁予愛德華四世好為王后,一計不成後轉而將女兒伊莎貝爾嫁給喬治,並說動喬治結合蘭開斯特黨奪取他哥哥王位,一度成功的將愛德華四世逼出倫敦,後來靠著理查潛入敵營,說動他三哥反正,同時也是靠著這位當時年僅十八歲的理查領軍,在倫敦近郊的巴納特大會戰中再次擊潰沃瑞克公爵、蘭開斯特黨和法蘭西聯軍,這場亂軍才化險為夷。

  一四八三年酒色不斷的愛德華四世病逝,此時長子愛德華五世才十三歲,次子李察十一歲,因此遺命由弟弟理查(這個理查是理查三世)為護國主。然後,依英國傳統歷史的記載,大權在握的理查忽然變身了,由戰功彪炳且敬愛兄長的國之棟梁,露出猙獰的面目,搖身成為往後四百年英國人人耳熟能詳的「駝子」、「血腥者」、「凶手」、「怪物」……等等英文辭典中所有髒名詞的總匯,他的罪狀大致可歸納為:

  1.指控哥哥愛德華四世和王后伊莉莎白的婚姻不合法,以剝奪姪子愛德華五世的繼承權,竊占王位。

  2.拔除保皇的海斯汀勳爵等三位重臣,並下令將愛德華四世晚年的寵妃珍.雪爾裸體遊街示眾。

  3.為去除愛德華四世一脈的合法性,公開指稱哥哥愛德華四世和喬治兩人並非他父親約克公爵的親生子,破壞自己母親的名節。

  4.最罪大惡極的,他派人謀殺了倫敦塔的兩名小王子。

  這個罪大惡極的理查三世在位只兩年。一四八五年,後來成為都鐸王朝開創者亨利七世的亨利.都鐸,糾集蘭開斯特軍,並在法蘭西王傾力支持下,和理查三世會戰於博斯沃斯,在這場著名的大戰役中,理查三世的大將史坦利倒戈,約克軍大敗,理查三世死於沙場,正式結束了約克王朝,也正式結束了玫瑰戰爭。莎士比亞的《理查三世》一劇的高潮戲便是這場約克家最後一役,他描寫會戰前一夜理查三世夜不成眠,為幻覺(或他害死人的鬼魂)折磨幾近瘋狂,戰敗後又懦夫般高喊要用王國換一匹馬逃走,極盡肥皂劇之能事把理查三世徹底打入萬劫不復的惡人地獄。

  所謂的「東尼潘帝」

  這裡,我們可能有個疑問,如果疑點真如鐵伊所言之多,即使這段歷史的記敘,相傳出自後來都鐸王朝的聖人摩爾手中,一般人信之不疑,難道就沒有某些個「不因人舉言」的清醒史家發現不對勁嗎?就沒有人訝異過理查三世遽然且近乎不合理的轉變?沒有人注意到理查對敵手的寬宏?沒有人察覺他治下的英國政績斐然?四百年來的千千萬萬英國人全瞎了眼不成?

  這點鐵伊非常光棍,她沒在小說中假稱葛蘭特探長是驚天動地的世紀新發現者(小說有權如此也不難做到),相反的,她讓葛蘭特和協助他的年輕美國人布藍特在追案過程中清楚找出來,原來每一個世紀都曾有不同的學者跳出來質疑此事。由此,遂令《時間的女兒》一書除了驚悚尋找真正的歷史凶手而外,轉入另一層更沉重更感傷的陰黯歷史死角。

  書中,葛蘭特(鐵伊)提出一個名詞叫「東尼潘帝」。葛蘭特解釋,這原是南威爾斯的一處地名,傳說一九一○年溫斯頓.邱吉爾擔任英國內政部長時,曾派遣軍隊血腥鎮壓當地罷工抗議的礦工,並開槍掃射,這個地名遂成為南威爾斯人的永恆仇恨象徵。然而,事實的真相是,當時派去維持秩序的是首都紀律嚴明的警察,除了雨衣什麼武器也沒帶,所謂的流血事件也只是在場有一兩個人流了鼻血而已。葛蘭特說,「重點是當時每一個在場的人都知道那個故事是胡說八道,但從來沒有任何人反駁。現在已經沒辦法翻案了。一個完全不實的故事變成了傳說,知道實情的人卻只袖手沉默。」

  鐵伊並沒只抓著「東尼潘帝」這單一事件無限上綱,試圖以一個荒謬特例來指控歷史整體;相反的,她通過葛蘭特和布藍特的交談,或與表妹蘿拉的通信,不斷發掘出更多的「東尼潘帝」來。其中,布蘭特提出美國獨立戰爭前的波士頓大屠殺,說歷史真相不過是一群暴民向英軍崗哨扔石頭,總計死了四個人而已;蘿拉提供的蘇格蘭殉教事件甚至更精采,該地有兩方大紀念碑,鐫刻著一則動人的聖潔傳說,紀念兩位殉教投水而死的偉大女性,然而當時在地的人誰都曉得,文件紀錄也清楚登載,這兩位了不起的女士既不是殉教者,也根本沒淹死,她們因通敵叛國被起訴,而且獲緩刑安然無恙。

  同樣的,知道實情的人一致閉口不言,聽任虛假的傳說流傳,直到當時活著的人全部死去,留下堅強的傳說和更堅強的石碑,成為該地的驕傲和觀光賣點,至此,結論簡單的打上了句號。

  如此,鐵伊讓我們進一步曉得,「東尼潘帝」不是歷史的偶然特例,它更可能是歷史傳聞鑄造過程某種遍在的方式。

  如果我們以為鐵伊所說「東尼潘帝」的概念,指的是古遠淹渺,甚至無文字無歷史記載的時代,如古希臘荷馬神話或如中國的堯舜禹三代,遂教真相考無可考的歷史慨歎和無奈,那我們可能就徹底錯解了鐵伊的不平和憤怒了,鐵伊在《時間的女兒》書中指出的種種東尼潘帝,悉數是中世紀以降、甚至近在手邊的當代史例子。換句話說,不是因種種外在限制讓人們無緣看到或找到真相,而是目睹真相的人因奇奇怪怪的心思閉口不談,有機會後來聽到或找到真相的人選擇避開或掩耳不信。書中,蘿拉在那封貢獻了蘇格蘭女殉教者東尼潘帝的信函附言中,講了一段關愛也深沉的話,「你跟別人說某個傳說不是真的,告訴他們事實的時候,他們通常都會生你的氣,而不是怪造謠的人。真是奇怪。他們不想破壞自己的成見。我覺得不知怎地這會讓他們不安,他們討厭這樣,所以拒絕聽實話,而且不願意去想。如果他們只是覺得無所謂的話,那這種反應很自然而且可以理解。但是他們的感覺強烈得多,積極得多。他們惱羞成怒了。很奇怪吧,對不對。」

  「起向高樓撞曉鐘,不信人間耳盡聾。」這兩句豪勇的詩句,仔細想來其實憂傷無比。如果我沒意會錯誤的話,不信世人皆聾只是一份不服輸的信念,是起身搏命一擊,這兩句詩透露的客觀事實是,我雖然不信,但長久以來他們都聾了。

  時間為萬物之母

  從鐵伊的東尼潘帝,我們會想到,時間,其實是個麻煩的母親,她會不孕,她會難產,當她生產時,所生的並不只有一個名叫「真相」的獨生千金而已,她還生出更多各式各樣奇奇怪怪的女兒來。

  所以事情清楚了,鐵伊取這個書名,又在扉頁引述那句古諺,絕不是歡欣的發現更不是堅實的證言,這是反諷。

  了解鐵伊是反諷,大家哽在喉嚨裡、急欲追問的這個問題其實也就可以不必要問了:《時間的女兒》一書,從一九五一年擲地如金石出現至今,是否幫理查三世平反了惡名?改寫了教科書上這段歷史記載?

  答案當然是沒有。今天,英國的小學生仍得戰慄地聽塔中王子的舊版本,這兩個可憐的男孩如何被壞叔叔害死:這個壞叔叔是駝子,是凶手,是血腥者,是怪物,是喪心病狂……我們外國人旅遊泰晤士河畔的倫敦塔,導遊書上提醒你看的仍是這個陰森森的謀殺現場──我們說過,改變理查三世這則大東尼潘帝代價太昂貴了,要翻掉整整四百年,還要命地包括兩名歷史上的不朽巨人:湯瑪士.摩爾和威廉.莎士比亞。

  從一幅畫像開始

  然而,《時間的女兒》也不是完全徒勞的一件事,鐵伊至少勇敢且大聲的把她相信的結論再說了一遍,再一次催生歷史的真相。說來好玩,也由於《時間的女兒》一書在推理史的不朽地位,倒使得歐美的老推理迷成為這星球上站理查三世這邊密度最高的一組人──是,時間不會自動生出真相來,她只提供機會,讓人不絕望而已,你得努力幫她催生。

  腦袋清晰縝密但也文筆漂亮的鐵伊,在這部宛如一流歷史學術著作的小說中,唯一使用到小說家特權的部分是,她讓整個探案開始於葛蘭特不小心看到這幅畫像副本,他對人長相的奇特感覺,令他無法相信畫像中人是冷血變態的凶手,他把畫像拿給出入病房的醫生、護士、管家、部屬、女友等每一個人看,每一個人都提出一己不同的有趣感受,只除了一點,沒有人認為其中有任何一絲邪惡的氣息。

  腿傷只能盯著天花板的葛蘭特,遂因此決意探入這樁四百年前的謀殺案。

  而出版社也決意將這幅理查三世的畫像印上封面,幫葛蘭特詢問更多人看這畫的感受,然後,歷史上最了不起的探案開始了──

  (本文原出自一九九八年臉譜出版社之《時間的女兒》一書導讀,徵得作者唐諾先生同意後,文中提到的人名、地名、引文,以及部分內容因應新版譯本而有所調整。)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次讀完後,我花了整整一天,幾乎沒有碰別的事情,只是讓書中的情節和人物在腦海中盤旋。這種需要「消化」的書,現在真的太少了。很多新書讀完後,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但《時間的女兒》不一樣,它的尾韻非常悠長。我特別注意到了作者在結構上的匠心獨具,那種看似鬆散,實則緊密相扣的線索安排,讓人拍案叫絕。你以為某個角色已經退場,但過沒多久,他/她又會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出現,徹底顛覆你先前的認知。這證明了作者對整體架構的掌控力極強。而且,這本書的翻譯品質也相當值得稱讚,流暢自然,完全沒有翻譯腔,這對於理解這種深度文學作品來說,簡直是太重要了。它讓人感覺,這就是一本「從一開始就是用中文寫的傑作」,絲毫沒有隔閡感。

评分

說真的,這本書的格局,遠遠超出了我一開始的預期。我原本以為會是聚焦在某個特定事件的發展,但隨著情節的推進,我發現它探討的是更宏大、更普世的主題。書中幾處關於「記憶」與「遺忘」的哲學思辨,讓我不得不停下來,反覆咀嚼那些句子。這不是那種讀完就闔上的書,它會在你腦中持續發酵,持續產生新的聯想。身為一個台灣讀者,我很欣賞這本書雖然取材於異國文化背景,但它所觸及的核心情感,卻是完全共通的——那種對逝去時光的追憶,對未來的不安,以及對當下的珍惜。有些橋段的處理,那種留白的美學,處理得極為高明,不把話說死,留給讀者足夠的想像空間去填補,反而讓故事更添層次感。這本書已經不是單純的「娛樂性閱讀」,它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洗禮,讓人對「存在」這件事有了更深的體悟。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簡直就像是重新學習如何「慢下來」看世界。老實說,我一開始有點擔心內容會不會太過晦澀難懂,畢竟文學名著有時難免給人一種距離感。但出乎意料地,作者的筆觸雖然充滿文學性,卻異常地貼近人心。它不是那種故作高深的文字遊戲,而是用最精準的詞彙,描繪出複雜的人類情感糾葛。特別是其中對於角色內心世界的刻畫,簡直是神乎其技。你幾乎可以感受到他們呼吸的頻率,他們在微小決定下的掙扎與釋然。我特別喜歡作者對於場景的描寫,那種帶有時代感的畫面感非常強烈,彷彿你聞得到那年代的氣味,聽得到遠處的鐘聲。這讓我聯想到,有些故事,它們需要的不是華麗的辭藻,而是最真實的共鳴。這本書,顯然做到了,它不只是在講述一個故事,它更像是在邀請你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關於你與你所處的時間的關係。

评分

這本書,坦白說,剛拿到手的時候,我還真有點猶豫。畢竟現在市面上的小說浩如煙海,要挑出一本真正能讓人沉浸其中的並不容易。但這本《時間的女兒》,光是那個帶著點神祕又詩意的書名,加上外界傳聞的那些重量級推薦,還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得說,光是從封面設計和排版上看,就已經能感受到一種低調的質感,這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暢銷書會有的樣子。翻開第一頁,那種敘事語氣,輕柔卻充滿力量,像是一股清流慢慢注入心田。作者對於情節的鋪陳,絲毫不急不徐,每一步都像是精心設計的棋局,讓人忍不住想往下看,想知道這個「時間的女兒」究竟承載了什麼樣的秘密與哀愁。它沒有那種戲劇性的高潮迭起,更多的是一種細膩入微的情感捕捉,關於人性、關於選擇,以及那些時間洪流中難以挽回的瞬間。我感覺自己像是被作者溫柔地拉進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去體驗一些或許我們都曾經歷過,卻被遺忘的深刻感受。這種閱讀體驗,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中,簡直是一股難得的清風。

评分

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部作品帶給我的感受,我會選「餘韻無窮」。我通常是個很注重情節轉折的讀者,但這本書的魅力不在於那些驚天動地的意外,而在於它如何將平凡的生活片段,提升到近乎史詩的層次。每一個角色的命運,都像是一根絲線,交織成一幅巨大而複雜的時代織錦。透過他們的視角,我看到了時間是如何無情地改變一切,同時又是多麼慷慨地給予我們重新開始的機會。我會推薦給身邊所有對文學、對人生有更高追求的朋友們。這本書不是用來「打發時間」的,它是用來「珍視時間」的。它讓你重新審視你過去做過的每一個選擇,並鼓勵你用更開闊的心胸去面對未來。總之,這是一部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文學作品,讀了絕對不虧,而且是那種會想珍藏在書櫃最顯眼位置、時不時拿出來重讀的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