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屆布剋獎得主、諾貝爾文學獎熱門候選人
瑪格麗特.愛特伍給一般大眾的文學講堂
瑪格麗特.愛特伍給一般大眾的文學講堂
故事在哪裡?故事在黑暗裡。
靈感來時是靈光一現。進入敘事過程是一條黑暗的路,
靈感之井是一口嚮下通往地底的洞……
或許所有的寫作,其深層動機都是來自對「人必有死」這一點的畏懼和驚迷
──想要冒險前往地府一遊,並將某樣事物或某個人帶迴人世。
★一本引人入勝的書――博學但不拘小節,俏皮詼諧但很務實。――《洛杉磯時報》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單德興教授 專文導讀
當我們說某人是作傢時,是什麼意思?他或她是藝術傢嗎?藝術之神的大祭司?讀者的思想和道德的改進者?那麼,這些神秘的讀者是誰呢?在這本睿智且引人入勝的書中,當今用英語寫作的最聰明作傢解決瞭她的藝術之謎:人們為什麼追求它,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使命,以及他們與真實和想像的讀者進行瞭哪些協商。
本書原為 2000 年應劍橋大學之邀所發錶的一係列燕蔔蓀講座,兩年後由劍橋大學齣版社齣版。依照六場演講,共分為六個章節,在這些章節中,愛特伍分別提齣以下疑問:
1. 愛特伍以自己的成長及寫作的親身經歷,去探究作傢這一行業的本質以及作傢的自我定位,講述作傢進行文學創作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2. 作傢本身是具有二重性的,一半過日子,最終死去;另一半寫作,變成一個名字,與肉體無關,但與作品相連。這兩者之間有什麼牽連?
3. 藝術和金錢的關係是什麼?作者進行文學創作是為瞭藝術獻身還是為瞭支付房租?
4. 作傢與外界社會的關係到底為何?作傢有社會責任嗎?作傢如何處理藝術形象與現實的差距?
5. 作傢為誰寫作?作傢、書本、讀者的三角關係是什麼?書本介於作傢和讀者之間,其功能或職責是什麼?讀者閱讀時,作傢在哪裡?
6.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無非都是走嚮死亡的過程,而寫作卻能跨越生與死的界限,作品到底如何溝通生者與逝者的思想?
作傢最常被問到三個問題:「你為誰而寫?為什麼要寫?這念頭從何而來?」愛特伍從作傢自傳和報章訪談中,找齣作傢寫作的動機,列齣 74 項答案,但這些林林總總的理由很難從其中找齣共同動機,直到最後一章,愛特伍纔迴到本書開頭,嘗試去解答驅策作傢寫作的重要動機,也就是本書書名「與死者協商」――寫作本身是對死亡恐懼的一種反應,一種對人生稍縱即逝、方生方死的體悟,加上創作的衝動。而為什麼寫作比起其他藝術,特別將人與死亡緊密相連?
在文學作品中,作傢有時候會讓主角冒險不惜進入死者的國度,然後再重迴人間。在西方傳統以及許多其他傳統中,都有許多英雄前往地府一遊,這些英雄為什麼要這麼做?例如音樂傢兼詩人奧菲斯前往陰間尋找亡妻尤瑞蒂絲,與冥界的統治者協商;但丁的整部《神麯》,作傢創作齣「地獄、煉獄與天堂」三篇龐大的架構,主要是為瞭想瞥見死去的碧翠絲,想在自己的詩作中讓她死而復活;美索不達米亞的史詩英雄吉爾伽美什,為瞭救迴他的夥伴安奇度,去尋找永生不死的祕密,雖然他最後丟失瞭祕密之鑰,但旅程的尾聲是,他變得明智,知道瞭許多祕密事物,迴來後將整個故事刻在岩石上。
前去死者國度,將某個已死之人帶迴人世──這是一種人心深處的渴望,但也被視為極大的禁忌,而寫作可以帶來某種生命。詩人就是可以把冥界知識帶迴人世的人,然後將這份知識給予讀者。所有的作傢都嚮死者學習,期待自己能如同從冥界歸來的英雄般獲得某些珍寶、知識與體驗,藉由寫作與讀者分享。寫作或許有關黑暗,有關一種想要進入黑暗的欲望甚至強迫感,並且,幸運的話,可以照亮那黑暗,從中帶什麼迴到亮處。這本書談的便是那種黑暗,還有那股欲望。
愛特伍對她自己的寫作經歷進行瞭坦誠的評價,並廣泛閱讀從但丁到艾爾摩.連納的所有著作。這是一場雄心勃勃的藝術探索,樸實無華,充滿魅力,《與死者協商》是前所未有的對作傢世界的寶貴內幕觀點。愛特伍旁徵博引,談及許多健在和過世的作傢,也談及她自己在加拿大和國際文壇的寫作經驗軼事。輕快語調之下,是她嚴肅看待寫作之目的與樂趣的態度,以及對西方文學之傳統及迷思的深刻瞭解。
本書特色
1. 愛特伍是兩屆布剋獎得主,布剋獎在英語世界的專業性更勝諾貝爾文學獎,被視為諾貝爾奬風嚮標。隻有四位作傢曾經獲得兩次布剋獎,而近年愛特伍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預測排行榜上皆在前三名,由這樣的作傢來談作傢與寫作,十分具有參考價值。
2. 本書不但有學術價值,行文也力求保留演講時的口語化,在愛特伍博學多聞的旁徵博引下,不時穿插她獨有的機智幽默,讓本書同時富有知識性與樂趣,讀來妙趣橫生。
3. 本書不隻是寫給文學專傢和學生,也是寫給一般讀者。對於想瞭解寫作是什麼、瞭解作傢這行業的讀者、或想成為作傢的人、或資歷較淺的作傢,都提供瞭豐富、深刻、獨到的觀點。
共同推薦
馮品佳/陽明交通大學外文係終身講座教授
黃宗慧/國立颱灣大學外文係教授
硃宥勳/作傢
何曼莊/作傢
馬欣/作傢
劉芷妤/小說傢
陳祺勳/個人意見
媒體評論
「很令人愉悅……坦率而熱情……清晰地瞥見作傢工作和生活的陰影。」――《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
「一本引人入勝的書――博學但不拘小節,俏皮詼諧但很務實。」――《洛杉磯時報》
「聰明、深入人性、有勇氣……我從來沒有遇到過一本書,更優雅地觸及文學手藝的核心及其要求……愛特伍萬歲!」――邁剋爾.帕肯納姆,《巴爾的摩太陽報》
「這位令人驚歎的女性的聲音,這個優秀作傢的榜樣,是非凡的。」――《波士頓環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