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死者協商:瑪格麗特.愛特伍談作家與寫作【劍橋大學文學講座】 (電子書)

與死者協商:瑪格麗特.愛特伍談作家與寫作【劍橋大學文學講座】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瑪格麗特.愛特伍
图书标签:
  • 瑪格麗特·愛特伍
  • 文學講座
  • 作家訪談
  • 寫作技巧
  • 劍橋大學
  • 電子書
  • 文學評論
  • 加拿大文學
  • 女性主義文學
  • 小說創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兩屆布克獎得主、諾貝爾文學獎熱門候選人
瑪格麗特.愛特伍給一般大眾的文學講堂

  故事在哪裡?故事在黑暗裡。
  靈感來時是靈光一現。進入敘事過程是一條黑暗的路,
  靈感之井是一口向下通往地底的洞……

  或許所有的寫作,其深層動機都是來自對「人必有死」這一點的畏懼和驚迷
  ──想要冒險前往地府一遊,並將某樣事物或某個人帶回人世。

  ★一本引人入勝的書――博學但不拘小節,俏皮詼諧但很務實。――《洛杉磯時報》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單德興教授 專文導讀

  當我們說某人是作家時,是什麼意思?他或她是藝術家嗎?藝術之神的大祭司?讀者的思想和道德的改進者?那麼,這些神秘的讀者是誰呢?在這本睿智且引人入勝的書中,當今用英語寫作的最聰明作家解決了她的藝術之謎:人們為什麼追求它,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使命,以及他們與真實和想像的讀者進行了哪些協商。

  本書原為 2000 年應劍橋大學之邀所發表的一系列燕卜蓀講座,兩年後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依照六場演講,共分為六個章節,在這些章節中,愛特伍分別提出以下疑問:

  1.    愛特伍以自己的成長及寫作的親身經歷,去探究作家這一行業的本質以及作家的自我定位,講述作家進行文學創作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2.    作家本身是具有二重性的,一半過日子,最終死去;另一半寫作,變成一個名字,與肉體無關,但與作品相連。這兩者之間有什麼牽連?
  3.    藝術和金錢的關係是什麼?作者進行文學創作是為了藝術獻身還是為了支付房租?
  4.    作家與外界社會的關係到底為何?作家有社會責任嗎?作家如何處理藝術形象與現實的差距?
  5.    作家為誰寫作?作家、書本、讀者的三角關係是什麼?書本介於作家和讀者之間,其功能或職責是什麼?讀者閱讀時,作家在哪裡?
  6.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無非都是走向死亡的過程,而寫作卻能跨越生與死的界限,作品到底如何溝通生者與逝者的思想?

  作家最常被問到三個問題:「你為誰而寫?為什麼要寫?這念頭從何而來?」愛特伍從作家自傳和報章訪談中,找出作家寫作的動機,列出 74 項答案,但這些林林總總的理由很難從其中找出共同動機,直到最後一章,愛特伍才回到本書開頭,嘗試去解答驅策作家寫作的重要動機,也就是本書書名「與死者協商」――寫作本身是對死亡恐懼的一種反應,一種對人生稍縱即逝、方生方死的體悟,加上創作的衝動。而為什麼寫作比起其他藝術,特別將人與死亡緊密相連?

  在文學作品中,作家有時候會讓主角冒險不惜進入死者的國度,然後再重回人間。在西方傳統以及許多其他傳統中,都有許多英雄前往地府一遊,這些英雄為什麼要這麼做?例如音樂家兼詩人奥菲斯前往陰間尋找亡妻尤瑞蒂絲,與冥界的統治者協商;但丁的整部《神曲》,作家創作出「地獄、煉獄與天堂」三篇龐大的架構,主要是為了想瞥見死去的碧翠絲,想在自己的詩作中讓她死而復活;美索不達米亞的史詩英雄吉爾伽美什,為了救回他的夥伴安奇度,去尋找永生不死的祕密,雖然他最後丟失了祕密之鑰,但旅程的尾聲是,他變得明智,知道了許多祕密事物,回來後將整個故事刻在岩石上。

  前去死者國度,將某個已死之人帶回人世──這是一種人心深處的渴望,但也被視為極大的禁忌,而寫作可以帶來某種生命。詩人就是可以把冥界知識帶回人世的人,然後將這份知識給予讀者。所有的作家都向死者學習,期待自己能如同從冥界歸來的英雄般獲得某些珍寶、知識與體驗,藉由寫作與讀者分享。寫作或許有關黑暗,有關一種想要進入黑暗的欲望甚至強迫感,並且,幸運的話,可以照亮那黑暗,從中帶什麼回到亮處。這本書談的便是那種黑暗,還有那股欲望。

  愛特伍對她自己的寫作經歷進行了坦誠的評價,並廣泛閱讀從但丁到艾爾摩.連納的所有著作。這是一場雄心勃勃的藝術探索,樸實無華,充滿魅力,《與死者協商》是前所未有的對作家世界的寶貴內幕觀點。愛特伍旁徵博引,談及許多健在和過世的作家,也談及她自己在加拿大和國際文壇的寫作經驗軼事。輕快語調之下,是她嚴肅看待寫作之目的與樂趣的態度,以及對西方文學之傳統及迷思的深刻了解。

本書特色

  1.    愛特伍是兩屆布克獎得主,布克獎在英語世界的專業性更勝諾貝爾文學獎,被視為諾貝爾奬風向標。只有四位作家曾經獲得兩次布克獎,而近年愛特伍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預測排行榜上皆在前三名,由這樣的作家來談作家與寫作,十分具有參考價值。

  2.    本書不但有學術價值,行文也力求保留演講時的口語化,在愛特伍博學多聞的旁徵博引下,不時穿插她獨有的機智幽默,讓本書同時富有知識性與樂趣,讀來妙趣橫生。

  3.    本書不只是寫給文學專家和學生,也是寫給一般讀者。對於想了解寫作是什麼、了解作家這行業的讀者、或想成為作家的人、或資歷較淺的作家,都提供了豐富、深刻、獨到的觀點。

共同推薦

  馮品佳/陽明交通大學外文系終身講座教授
  黃宗慧/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朱宥勳/作家
  何曼莊/作家
  馬欣/作家
  劉芷妤/小說家
  陳祺勳/個人意見

媒體評論

  「很令人愉悅……坦率而熱情……清晰地瞥見作家工作和生活的陰影。」――《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

  「一本引人入勝的書――博學但不拘小節,俏皮詼諧但很務實。」――《洛杉磯時報》

  「聰明、深入人性、有勇氣……我從來沒有遇到過一本書,更優雅地觸及文學手藝的核心及其要求……愛特伍萬歲!」――邁克爾.帕肯納姆,《巴爾的摩太陽報》

  「這位令人驚歎的女性的聲音,這個優秀作家的榜樣,是非凡的。」――《波士頓環球報》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文学、创作过程以及作家在当代社会中角色的深度探讨的图书简介,它聚焦于文学理论、文化批评以及创意写作的实践层面。 --- 《灵感的炼金术:从词语到世界的构建之路》 一部关于文学创作、文本结构与文化回响的深度解析 本书深入探究了文学创作这一古老而又不断演变的实践。它并非单纯的创作指南,而是一场对文学本体论、文本的社会功能以及作家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承担的责任的细致审视。作者以兼具学者般的严谨与创作者般的敏锐,带领读者穿越语言的迷宫,探索文字如何从无形的思想转化为具有物质重量的文化实体。 第一部分:词语的起源与结构的基石 本部分着重考察语言作为创作媒介的本质。作者认为,词语并非中立的工具,它们携带着历史的沉积和意识形态的重量。我们首先探讨了“词语的考古学”,即追溯常用词汇在不同时代和语境下的意义漂移,这对于任何试图进行精确表达的写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核心章节详细剖析了叙事结构的底层逻辑。我们超越了传统的三幕式或英雄之旅的简单框架,深入到亚里士多德以来叙事理论的演变。探讨了非线性叙事、多声部叙事(Polyphony)的复杂性,以及如何通过打破线性时间感来揭示更深层的真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意象的密度”进行了细致分析,阐释了如何通过精炼的意象群构建起庞大而自洽的世界观,使读者理解为何某些片段具有超越故事本身的永恒力量。 第二部分:作家的身份与文化场域 文学的诞生离不开其诞生的环境。本部分将焦点从文本内部转向外部世界,探讨作家在社会文化场域中的位置。 “谁在讲述故事?”这是一个贯穿全书的核心议题。作者挑战了“孤独的天才”的神话,主张作家与其创作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的、互为塑造的关系。我们审视了不同历史时期(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对作家的期待与要求。书中详细分析了“声音”的构建过程,区分了作者的声音、叙述者的声音与文本本身的声音之间的张力。真正的写作艺术,在于如何管理和平衡这些声音,使其既能保持个体独特性,又不至于脱离与读者的基本沟通渠道。 此外,本书对“真实性”的探讨尤为深刻。在虚构与非虚构的边界日益模糊的当代,作家如何处理历史材料、个人记忆与想象力的介入?书中通过对大量传记性与自传性作品的案例分析,揭示了记忆的不确定性如何成为艺术创造力的源泉,而非写作的障碍。 第三部分:创作的实践与持续的自我革新 对于那些寻求精进技艺的写作者而言,本书的后半部分提供了超越表面技巧的指导。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写出畅销书”的速成手册,而是关于“如何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写作”的哲学思考。 关于“风格的磨砺”: 风格被视为思想的外化,而非装饰。作者提出,风格的成熟是一个不断“去除”的过程,即剔除多余的、陈旧的表达方式,直至剩下最精准、最不可替代的语言形态。书中特别关注了“节奏的控制”,即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内部的韵律感,这种节奏如何影响读者的情感加载和信息接收速度。 “翻译的悖论”: 创作的本质之一在于翻译——将内部世界的外在化。书中探讨了写作过程中的自我怀疑、灵感的捕捉与耗竭,以及如何通过建立严格的“写作仪式”来对抗创作中的惰性与恐惧。重点阐述了“修改的力量”,强调初稿只是原材料的堆砌,真正的艺术诞生于残酷的自我审视与重塑之中。 第四部分:文学与时代的对话——知识分子的责任 最后,本书转向文学的社会责任与未来走向。在信息爆炸和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文学的独特价值何在? 作者认为,文学仍然是进行复杂伦理探讨、培养同理心以及抵抗单向度思维的最有效工具之一。它提供了一种慢速、沉浸式的体验,迫使我们面对那些无法用数据或口号简单概括的生存困境。本书探讨了文学如何介入公共议题,如何在不沦为宣传工具的前提下保持其批判性力量。 《灵感的炼金术》是一份献给所有热爱阅读、致力于探究语言深层力量的读者的邀请函。它要求读者以审慎的目光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叙事方式,并激励创作者以更大的勇气和更深的洞察力,去构建那些能够经受时间考验、并能真正触及人类共通经验的文学作品。这本书旨在激发一种新的创作自觉:认识到每一次下笔,都是对世界的一次再定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


  1939 年出生於渥太華,加拿大最傑出的小說家、詩人,同時也寫短篇故事、評論、劇本,以及創作兒童文學與圖像小說。她是《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公認的「加拿大文學女王」,更是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極高的重量級候選人,至今已發表六十多部作品,翻譯超過四十種語言。愛特伍在 1985 年以小說《使女的故事》榮獲「總督文學獎」,2000 年《盲眼刺客》獲英國布克文學獎,《雙面葛蕾斯》獲頒加拿大季勒文學獎,並獲義大利最負盛名的蒙德羅文學獎(Premio Mondello);2005 年獲頒愛丁堡圖書節啟蒙獎(Edinburgh Book Festival Enlightenment),得獎理由是對世界文學與思想的傑出貢獻;2008 年榮膺西班牙艾斯杜里亞斯親王文學獎(Prince of Asturias Prize for Literature);2016 年獲英國筆會/品特文學獎;2019 年以《證詞》再次獲得布克獎,成為少數兩度獲得此獎的作家。其餘作品在世界各國亦獲獎無數,幾乎囊括諾貝爾文學獎以外的所有文學大獎。

  她的作品涵蓋多種主題,包括性別和身分、宗教和神話、語言的力量、氣候變遷和「強權政治」。她的許多詩歌都受到她從小就感興趣的神話和童話故事的啟發。

  2017年《使女的故事》翻拍為電視影集,大獲好評,獲得第75屆金球獎戲劇類最佳影集,代表作《瘋狂亞當》三部曲正由 Hulu 改編劇本籌拍中。

  獲獎無數的愛特伍,不只在文學領域有傲人成就,她還當過漫畫家、插畫家、編劇、劇作家和操偶師,豐富經歷、慧黠幽默和對世界無窮的好奇心,讓她的作品饒富趣味與洞見。她目前居住在多倫多。最新作品是散文集《炙手可熱的問題》(2022)。

譯者簡介

嚴韻


  倫敦大學戲劇研究碩士,著有詩集《日光夜景》、《日重光行》。曾專職翻譯,譯作四十餘本。現為文化工作者。

图书目录

導讀:穿梭於幽明之間  單德興
導言:進入迷宮
楔子

第一章 定位:你以為你是誰?
「作家」是什麽,我又是如何成為作家的?
第二章 雙重:一手傑齊爾一手海德,以及滑溜的化身
為何雙重性必然存在
第三章 專注:文筆大神
阿波羅 vs. 財神:作家該皈依何者?
第四章 誘惑:普羅斯佩洛、奧茲巫師、梅菲斯托一干人等
是誰揮動魔杖,操縱戲偶,在惡魔的書上簽名?
第五章 交流:從誰也不是到誰也不是
永遠的三角關系:作者,讀者,作為中介的書
第六章 向下行:與死者協商
是誰到地府一遊,又為了什麽?

參考書目
致謝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897094
  • EISBN:978986489710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7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哇塞,這本書的書名《與死者協商:瑪格麗特.愛特伍談作家與寫作【劍橋大學文學講座】》光聽起來就很有料,感覺會是一場文學界的深度對談,而且還是愛特伍這位文學巨擘親自來分享,光是想像那個場景就讓人覺得心潮澎湃。我猜想,這本書大概不會只是教你怎麼寫出暢銷小說那種淺層的技巧,搞不好會深入探討創作背後的哲學思辨,像是作家如何面對創作的孤寂、如何與歷史的重量共處,或者甚至是探討「寫作」本身這個行為,對一個人的生命有什麼樣的意義。畢竟,愛特伍的作品風格這麼獨特,她的思維肯定不是一般人能輕易模仿的,所以這本書或許更像是一本「精神食糧」,能讓你對「作家」這個身份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尤其期待她怎麼看待「死亡」這個主題在文學中的角色,畢竟書名就提到了「與死者協商」,這聽起來就充滿了魔幻寫實的張力,很想知道她是如何將這種宏大的概念,化為具體的寫作實踐。總之,光是書名帶給我的預期,就讓我對這本書的深度充滿了信心,希望它真的能帶給我一些全新的啟發,而不是老調重彈的寫作指南。

评分

總體而言,這本《與死者協商》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份文學遺囑,而非一本指導手冊。它所承載的重量,來自於愛特伍數十年來在文學界屹立不搖的地位。我期待看到,一位站在文學頂端的視角,是如何回望整個文學史的長河,並對未來的寫作者發出某種警示或期許。特別是針對「協商」這個詞,我覺得非常引人遐思,作家在創作過程中,到底需要跟誰進行協商?是時代的審美、讀者的期待、還是內心那個不斷自我懷疑的聲音?如果愛特伍能在這本書中,坦誠地剖析這種內在的拉扯與和解的過程,那將會是極其震撼人心的閱讀體驗。這本書不只是為了想當作家的讀者準備的,對於所有熱愛深度思考、關心文化傳承的台灣讀者來說,都應該會是一場心靈的洗禮。我已經準備好迎接一場充滿智慧與深度的文學盛宴了。

评分

說真的,當我看到「劍橋大學文學講座」這個副標題時,我的期待值直接拉滿了,這不是隨便哪位名家開的小型分享會能比擬的,背後肯定有著嚴謹的學術結構和深厚的文學底蘊作為支撐。我腦中浮現的畫面是,愛特伍坐在那種古老的講堂裡,燈光柔和,聽眾都是各國的文學愛好者和學者,她不疾不徐地闡述著她的創作心法。我猜測,書中的內容應該會大量穿插她個人在不同寫作階段的心路歷程,可能還會提到她年輕時是如何掙扎於社會對女性作家的期待,又如何一步步掙脫框架,找到自己獨特的聲音。重點是,我希望這本書能有那種「時代見證者」的厚重感,她經歷了那麼多文學潮流的起伏,肯定對當代寫作的困境有著獨到的見解。比如說,在數位時代資訊爆炸的洪流中,作家該如何保持專注,如何讓文字的重量沉澱下來,這絕對是當代創作者最需要解答的迷思。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穿越時空的智慧,引導我們思考「好的文學」該如何定義,那就太有價值了。

评分

這本書的取名方式實在太狡猾了,它成功地勾起了我對「幕後」故事的好奇心。所謂「與死者協商」,我猜想這可能不單純是指文學史上的前輩,或許也包含了作家與自己過去的自我、被時代遺忘的聲音,甚至是一種對「未完成作品」的對話。這種敘事結構,聽起來就比一般作家自傳來得更有層次感。我非常好奇,愛特伍這位以描寫女性困境和反烏托邦世界聞名的文學家,她是如何看待「文學的責任」?是不是作家有義務去記錄那些被主流歷史忽略的聲音?如果有的話,她是如何在保持文學美學的同時,成功地達成這種社會關懷的?我很期待看到她在分享創作時,會不會透露一些關於角色塑造的「小秘密」,例如她是如何讓那些看似虛構的角色,卻擁有如此真實到讓人感到不安的生命力。這本書如果能揭示出,文學的魔力究竟是源於精準的觀察,還是深不可測的想像力,那對我來說就是一本值得反覆翻閱的寶典了。

评分

從書名來看,我認為這本書的風格應該會非常「愛特伍式」——理性、犀利,但字裡行間又隱藏著深刻的悲憫。我總覺得,偉大的作家在談論寫作時,往往會流露出對語言本身最純粹的敬畏。我希望這本書能跳脫出「如何寫作」的技術層面,轉而探討「為什麼要寫作」這個終極問題。面對愛特伍的文字,我預期會讀到那種經過千錘百鍊才磨出的精準詞彙,每一個動詞、每一個形容詞都像是經過精密的計算,沒有一絲多餘的贅肉。對於一個渴望提升自己文字表達能力的讀者來說,光是學習她如何組織長句和建構觀點,就已經是極大的收穫了。另外,我還想知道,她如何看待文學創作中的「痛苦」與「喜悅」之間的關係?是不是每一次深刻的創作,都必然伴隨著某種程度的自我撕裂?這種關於創作本質的探討,遠比討論市場趨勢來得重要得多,也更具收藏價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