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客 (電子書)

異鄉客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
图书标签:
  • 异乡人
  • 存在主义
  • 阿尔贝·加缪
  • 法国文学
  • 小说
  • 文学经典
  • 哲学
  • 荒诞
  • 孤独
  • 异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小說家心目中最完美的小說!
馬奎斯顛峰狀態的殿堂級神作!

  12個關於流浪的故事,12種孤獨到底的情狀
  每個人物都光彩奪目,每篇故事都宛如寶石

  〈一路順風,總統先生〉
  談論一個總統,
  最惡劣的行為或許是兩種混在一起講:真話與謊言。
  我們國家所經歷最悲慘的遭遇,就是我當上總統。
  而我這輩子最大的成功,是讓大家都忘了我……

  〈賣夢女郎〉
  她從沒說過她的真實姓名,
  我只聽過一個饒舌的德文外號:芙烈達夫人。
  我興高采烈地以無禮的口吻問她如何在遙遠的異鄉安頓。
  她回了我一個不可思議的答案:「我賣夢。」

  〈我只是來借個電話〉
  醫生將她編入住院名單,並註記了「躁鬱」的診斷。
  看著她不斷哭泣,醫生卻催眠般地說道:
  「想哭盡量哭,眼淚是最佳良藥。」
  然而她仍不停地呼喊:「我只是來借個電話……」

  〈雪地上的血跡〉
  「沒事,只是刺傷。」
  她舉起那隻戴著鑽戒、被玫瑰刺傷的手指。
  「想像一下,從馬德里一路滴到巴黎的雪地血跡,
  你不覺得很美,很適合一首歌嗎?」

  因為一個無法解釋的葬禮夢境,馬奎斯寫下了這些奇異又荒謬,寫實又夢幻的故事:落魄的流亡總統、賣夢維生的婦人、被關進瘋人院的正常人、泅泳在流光中的孩童,以及血流不止的女子……他以舉重若輕的筆法,將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寫得靈動輕盈、充滿魔力。本書也讓我們知道,馬奎斯不僅是一位實至名歸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更是一位最會說故事的小說家!

名人推薦

  胡淑雯 專文導讀
  王定國、伊格言、吳曉樂、高翊峰、陳雪、郭強生、黃崇凱、童偉格、韓麗珠 等小說家致敬推薦!

  【《異鄉客》與我】

  文學經典的重讀,是唯一真正能夠深入作家堂奧的門檻,這幾年來,除了孟若、石黑一雄,馬奎斯一直是我長期親炙的大師,一如這本寫實又深刻的《異鄉客》,雖只是短篇,卻不比《百年孤寂》遜色,反更顯其人間處境的孤寂,直探幽微的生命情境。——作家/王定國

  〈聖女〉的故事結尾是屈指可數令人想「起立鼓掌」的經典終局;而關於命運,〈雪地上的血跡〉則是我所讀過最恐怖的短篇之一──以上都是馬奎斯寫的,收錄於《異鄉客》,與魔幻寫實這件事幾乎一點關係也沒有。(出自《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16講》)——作家/伊格言

  什麼時候你會確信馬奎斯的《異鄉客》是一部經典?以我個人的經驗,就是在許多場合,從不同人口中,聽到馬奎斯與他的這部作品。一位文壇前輩指出,馬奎斯形成不少作家創作上的阻撓,今日若有誰企圖處理國難,流離失所,不可抗力的命運等等此材,很難迴避掉一個命題,「有馬奎斯了不是嗎」。一位作家造就的氣象,莫甚如此。從前讀《異鄉客》,彼時思緒多在鑽研技巧,感受懸疑氣氛,與摸索故事的敘事邏輯。今日重讀,竟深受故事底下的伏流所觸動,魔幻寫實的形式底下,馬奎斯暗中運勁的,是他對於「人可否主宰自身命運」的探究與關懷,十二則元素紛陳的故事則展現出,縱使俗務荒謬、動亂頻仍,我們的日子、情感與掙扎,永不失其意義。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有夢。最終謝謝皇冠出版社完整了馬奎斯的創作譜系,讀者彷彿步入一場燈火漸暗的盛宴,抬眼一數,那麼晚了,竟也沒有一個人離開。——作家/吳曉樂

  在那段漫漫寫作短篇小說的時光,每當在文字的謎團迷路,或被突然造訪的故事困住,馬奎斯的《異鄉客》是引領我發現下一個詞彙的重讀之書。——小說家/高翊峰

  年輕時我熟讀馬奎斯的著作,只要坊間能找到的版本,我都買回來看,我喜愛他的作品,到了癡迷的程度。但《異鄉客》對我來說卻是非常特別的一部,有段時間,我時常帶在身上,好像護身符似地,那些短小的篇章,都很完美,他向我揭示了一個充滿寓言卻又無比真實的世界,至今我都還可以想起那每一篇內容,如果說入手馬奎斯的起點是《百年孤寂》,要看另一種馬奎斯,就一定是《異鄉客》。——作家/陳雪

  多年以來,《異鄉客》裡各個小說的情節,都像閃閃發亮的碎片,一直留在我的腦海,在許多個無意的瞬間,片段亳無原因地溢出,令人快樂而痛苦。例如,〈十七個中毒的英國人〉中,旅館裡那些並排而坐的粉紅色膝蓋;〈燈光似水流〉中那些淹沒在公寓裡的小孩;還有,讓我震慄多年的〈我只是來借個電話〉中,最後接受了這世界一切的荒謬與瘋狂,在療養院平靜地生活,稍微過胖的瑪莉亞。這些精緻的小說,全都在耐人尋味的骨節眼上收結,準備地擊中心之要害。——作家/韓麗珠

  【來自各界無比崇敬的最高讚譽】

  本書是馬奎斯顛峰狀態的展現,他用超現實的簡潔與魔幻般的意象,讓我們以獨特的視角看見現實裡的沉重與荒謬!――洛杉磯時報

  西班牙文中「peregrinos」的主要涵義是名詞「朝聖者」,但還有第二個形容詞的涵義,即「陌生的」、「意外的」、「異鄉的」……本書收集了馬奎斯一開始寫的以拉丁美洲之外的國家為背景的作品,這些故事多少帶有一些自傳性意味。――文學評論家/傑拉德.馬汀

  這本書讓人充分品味生命裡的不可思議……馬奎斯卓越的操控力和魅惑力,讓《異鄉客》萬分迷人,教人難忘!――紐約時報

  敏銳的心理描述……無比驚豔!――華盛頓郵報

  每篇故事都如瑰寶般光芒四射、燦爛輝煌!――西雅圖日報

  這本書是故事人的勝利!――舊金山紀事報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星辰之歌》的小说简介,字数在1500字左右,内容详尽,且不涉及任何关于电子书《異鄉客》的信息。 --- 《星辰之歌》 作者:[此处可填入虚构作者名,如:艾琳·凡德尔] 类型:史诗奇幻 / 宇宙探险 / 文明兴衰 字数:约 85 万字 引言 在宇宙的某个遥远角落,存在着一个被时间遗忘的星系——伊卡洛斯星环。这里曾是辉煌文明的摇篮,如今只剩下破碎的星体和沉默的遗迹。数千年来,星环的子民在残存的科技和古老的预言中挣扎求生。然而,当一颗被称为“零点之星”的超新星爆发,其携带的能量波纹打破了长久的沉寂,一个跨越亿万光年的阴谋,以及一个被尘封的真相,正悄然浮出水面。 《星辰之歌》是一部宏大叙事史诗,它不仅仅讲述了关于勇气和牺牲的故事,更深入探讨了文明的本质、记忆的重量,以及个体在浩瀚宇宙中所扮演的角色。故事以多线叙事展开,交织着古代的预言、现代的政治角力,以及对未知力量的敬畏与恐惧。 第一部:碎裂的回响 (The Shattered Echoes) 故事始于伊卡洛斯星环的核心世界——赛伦提斯。这个星球上生活着人类的后裔“光裔”,他们继承了先祖的超凡智慧,却也背负着对“大湮灭”的集体创伤记忆。我们的主角,凯尔·里安,是一名年轻的“星语者”,拥有解读古代星图和失落科技的能力。他并非贵族出身,而是生活在环带边缘的学者,专注于研究那些被官方视为异端的“残响”——早期文明留下的微弱信号。 在零点之星爆发的同期,赛伦提斯首都的中央档案馆发生了一起离奇的能量波动事件,导致数千年的历史记录瞬间蒸发。统治议会陷入恐慌,他们将事件归咎于“暗影教派”的破坏活动。凯尔却在爆炸的中心发现了一块奇异的水晶碎片,这碎片与他一直在研究的古代星图惊人地吻合。 水晶碎片引导凯尔踏上了一条充满危险的旅程。他结识了薇拉·索伦,一位叛逆的机械师,她精通旧日战舰的维修和改造,对议会的专制统治心怀不满。薇拉的飞船“漂泊者”成为了他们的座驾,承载着他们逃离追捕和探索真相的希望。 他们的首要目标是前往被封锁的“静默星域”,传说那里保存着大湮灭发生前最完整的知识库。然而,追踪他们的不仅有议会的“审判官”,更有来自星环之外的神秘力量——一支被称为“虚空守卫”的武装舰队,他们似乎对凯尔手中的碎片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 第二部:跨越纪元的迷宫 (The Labyrinth of Eras) 凯尔和薇拉成功突破了静默星域的屏障,进入了一个由失控的自动防御系统构建的迷宫。在这里,他们遇到了欧姆,一个被困在休眠舱中数万年的古老合成生命体。欧姆拥有关于伊卡洛斯文明兴衰的直接记忆,但他的数据核心被加密,只能通过完成一系列基于古代哲学和逻辑的“考验”才能逐步解锁。 随着信息的揭示,凯尔开始明白“大湮灭”并非自然灾难,而是一场被精心策划的种族清洗。他的先祖们曾掌握了足以重塑宇宙法则的终极力量——“源能矩阵”,而这个矩阵的钥匙,正隐藏在零点之星爆发所揭示出的新的空间坐标中。 与此同时,赛伦提斯的议会内部也暗流涌动。大法官雷诺,一个表面上维护秩序的强硬派,实际上是幕后黑手的傀儡。他秘密释放了一种被称为“心魔代码”的神经病毒,意图控制所有公民的思想,确保对“源能矩阵”的独家控制权。 薇拉的机械技术在这一部分发挥了关键作用。她不仅修复了欧姆的能源系统,还改造了“漂泊者”,使其能够适应跨越星域的极端环境。她利用自己的黑客技术,截获了雷诺法官与外部势力的通讯,发现了他们与一种被称为“造物主议会”的外部星际实体之间的勾结。 第三部:源能的抉择 (The Crucible of Genesis) 调查将凯尔和薇拉引向了星环的最边缘——“混沌之环”,一片充满未知辐射和时间扭曲现象的区域。在这里,他们发现了古代文明留下的最后堡垒,一个悬浮在黑洞边缘的巨型空间站,名为“方舟”。 在方舟的核心,凯尔找到了完整的“源能矩阵”蓝图,以及他家族的最终使命:他们是矩阵的守护者,而非使用者。源能矩阵本身是一种中性的力量,它既能创造新的恒星,也能瞬间抹除整个文明。 故事的高潮在于对“方舟”的争夺。雷诺法官的舰队与“虚空守卫”同时抵达。虚空守卫的目的并非矩阵本身,而是阻止任何一个局部的文明获得如此强大的力量,以维持宇宙的“平衡”——一个由他们主导的僵化秩序。 凯尔必须在两种毁灭性的力量之间做出选择:是将矩阵的力量释放,打破现有的权力结构,承担引发新一轮宇宙战争的风险;还是将其彻底封存,让伊卡洛斯星环永远沦为历史的尘埃? 在与欧姆和薇拉的并肩作战中,凯尔最终领悟了真正的“星辰之歌”并非关于力量的赞美,而是关于智慧与责任的平衡。他没有摧毁矩阵,也没有启动它。他选择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利用源能的微小部分,编写了一个“信息溢出”协议。 这个协议不会赋予任何人统治宇宙的能力,而是将所有失落文明的关键知识——包括他们的错误、他们的成就以及和平共处的哲学——以一种无法被单一势力垄断的方式,散布到整个星环,成为所有后继者的共同遗产。 尾声:新时代的曙光 随着雷诺法官的失败和虚空守卫的撤退,伊卡洛斯星环进入了一个动荡而充满希望的重建时期。凯尔和薇拉没有选择成为新的统治者,而是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星际和平的倡导者。 《星辰之歌》以对未来的展望收束。文明的记忆被重新点燃,星环中的各个种族开始意识到,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技术或军事优势,而在于共同面对未来的勇气。宇宙的篇章仍在继续,而星辰的歌声,将永远指引着求知者的道路。 核心主题: 历史的重负与解放: 如何面对和超越祖先的创伤与错误。 知识的悖论: 力量的获取与责任的承担之间的永恒矛盾。 个体在史诗中的作用: 一个普通学者如何通过坚持信念改变整个文明的走向。 秩序与自由: 对僵化制度的反思与对个体能动性的肯定。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1927年3月6日生於哥倫比亞阿拉卡塔卡,自小與外祖父母一同生活在炎熱多雨的小鎮巴蘭基亞,鄰近一個名叫「馬康多」的香蕉園。1940年與父母一同遷往內陸小鎮蘇克雷,1947年進入位在首都波哥大的哥倫比亞大學修讀法律,並沉迷於卡夫卡與福克納的作品,同時也開始在《觀察家報》發表短篇小說。1948年因內戰舉家遷往卡塔赫納繼續大學學業,並兼任《環球日報》記者。1954年出任《觀察家報》的記者與影評人,1955年發表〈一個船難倖存者的故事〉系列報導廣受好評,隨後出任該報的駐歐記者。1957年在巴黎與海明威邂逅,並奉其為「大師」。因景仰古巴革命,1960年擔任古巴的拉丁美洲通訊社駐波哥大和紐約記者。

  1965年駕車前往墨西哥城途中萌生《百年孤寂》的寫作構想,在閉關十八個月後,終於完成這部醞釀了二十年之久的經典之作。1967年《百年孤寂》甫出版便造成轟動,並於1969年獲頒義大利「基安恰諾獎」與法國「最佳外國作品獎」。1970年《百年孤寂》英譯本在美國出版,並被選為年度12本最佳作品之一,同年馬奎斯並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72年馬奎斯再獲頒美國「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以及拉丁美洲文學最高榮譽的「羅慕洛.加列戈斯獎」,1981年則獲法國政府頒發「榮譽軍團勳章」,1982年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並擔任法國西班牙語文化交流委員會主席、哥倫比亞語言科學院名譽院士。

  其他作品包括《預知死亡紀事》、《愛在瘟疫蔓延時》、《迷宮中的將軍》、《異鄉客》、《關於愛與其他的惡魔》、《苦妓回憶錄》等,每每一推出都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

  2014年4月17日逝世,享年87歲。

譯者簡介

葉淑吟


  西文譯者,永遠在忙碌中尋找翻譯的樂趣。譯有《百年孤寂》、《謎樣的雙眼》、《風中的瑪麗娜》、《南方女王》、《海圖迷蹤》、《愛情的文法課》、《時空旅行社》、《黃雨》、《聖草之書:芙烈達.卡蘿的祕密筆記》、《螺旋之謎》等書。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33654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7MB

图书试读



十二篇流浪的短篇故事


  為什麼是十二篇?為什麼是短篇故事?又為什麼是流浪?

  本書的十二篇故事是過去十八年來陸續寫下。還沒寫成最後的故事之前,其中五篇原本是新聞報導和電影劇本,一篇是電視影集,另外一篇我在十五年前的錄音訪問提過,一位朋友聽過我的敘述後謄寫和發表,現在我再依他的版本重寫。這是個特殊的創作經驗,值得在這裡解釋,讓有志在長大後當作家的小朋友,從現在就知道寫作是一種難以滿足和磨人的惡癖。

  七○年代初,我在巴塞隆納住滿五年,當時我做了一個受到啟發的夢,腦中浮現第一個靈感。我夢見我參加自己的葬禮,走在一群身著嚴肅喪服的朋友之間,但大家都帶著參加節慶般雀躍的心情。每個人都因為相聚而感到幸福。我比任何人都還開心,藉著死去的機會,能跟來自拉丁美洲許久不見的最親愛的老朋友共享愉快時光。葬禮結束後,他們紛紛離去,我想陪著他們,但其中一個要我認真看清楚,這場節慶對我來說已經結束。「只有你不能離開。」他對我說。就在這一刻,我才明白死亡意謂再也不能跟朋友在一起。

  不知道為什麼,我把這個前所未有的夢解釋成我對身分的覺醒,我心想,這是一個寫下拉丁美洲同胞在歐洲的匪夷所思遭遇的絕佳時間點。這是個令人振奮的發現,因為我才剛完成一部最棘手和困難的作品《族長的沒落》,還沒確定接下來的計畫。

  我花了大約兩年時間把想起的事件一一記下,但還沒決定接下來怎麼處理。我在家裡沒有筆記本,開始寫的那天晚上,就用孩子們借我的作業簿。我們經常旅行,每回他們都把作業簿一起帶著,就怕遺失。後來我一共記下六十四個事件,細節都有,只欠耕耘出來。

  一九七四年,我從巴塞隆納踏上回程,抵達墨西哥後,我清楚知道這不該像是我一開始以為的一本小說,而是一本短篇故事集,雖然每一篇都是新聞事件,但加入詩意跳脫原本平凡的格局。在當時,我已經寫過三本故事集。然而,那三本沒有一本是以整本來構思和寫作,每一篇故事都是獨立發展的偶然事件。因此,一九七四年的故事集如果能一氣呵成寫完,語調和風格如果能統一,在讀者記憶留下整體的印象,應該會是一場精采的冒險寫作。

  頭兩個故事《雪地上的血跡》和《富比士女士的快樂夏日》都是一九七六年完筆,並立刻刊在幾個國家的文學副刊。我馬不停蹄,一天也沒懈怠,但是第三篇故事寫到一半,也就是我的葬禮的那篇,卻感覺比寫一本小說還累。我在第四篇也遇到一樣情形。我心力交瘁,力不從心,遲遲無法寫完。現在我知道原因:寫短篇故事太過耗費心力,不輸寫長篇小說。寫一部長篇小說,必須在第一段把全部確定完畢:架構、語調、風格、節奏、長度,有時甚至包括某個角色的特性。接下來只需要享受寫作的樂趣,一種最私密和孤單的樂趣,如果有人一生都不必修改書稿,那是因為下筆寫開頭和結尾的態度都一樣一絲不苟。相反地,短篇故事沒有開頭也沒有結尾:只有寫不寫得出來。依據我和他人的經驗可以得知,如果寫不出來,大多數時候改從另一條路重新下筆比較不那麼痛苦,不然就丟進垃圾桶吧。我記得一句不知道是誰說過的話,頗能安慰人:「好的作家受讚賞,不是因為出版的作品,是曾經撕破的創作。」我沒撕破那些草稿和筆記,但做了更糟的事:束之高閣。

  我記得我把作業簿擱在墨西哥那張書桌上,淹沒在如同暴風雨的紙堆間,一直到一九七八年。有一天,當我翻找其他東西,我發現我已許久沒看到作業簿的蹤影。我當下沒放在心上。後來當我確定從桌上不翼而飛,開始驚慌失措。家中每一個角落都翻遍了。我們搬動家具,移開書架上的書,就是怕掉落在書本後面,我們還查問傭人和朋友,其實這個動作難以饒恕。沒有一點線索。唯一可能的解釋是──或者該說是合理的解釋,我經常處理紙張,就在其中幾次把作業簿給一起丟進垃圾桶。

  我對自己的反應很吃驚:竟然把遺忘將近四年的東西看成攸關名譽。我願意不惜代價,只求失而復得,這是個跟寫書一樣艱鉅的任務。最後我把三十個故事的筆記重新寫出來。絞盡腦汁的過程反而像是一種淨化,我心狠手辣,慢慢地刪除我看來救回來也於事無補的幾個,去蕪存菁後剩下十八個。這一次我大膽決定寫下去,一刻也不停歇,但我很快就發現失去熱情。然而,我沒像建議後輩的新作家那樣,把稿子扔進垃圾堆,而是收起來以防萬一。一九七九年,當我開始寫《預知死亡紀事》,我發覺自己喪失在寫兩本書之間的空檔寫作的習慣,再次動筆越來越吃力。因此就在一九八○年十月到一九八四年三月,我要求自己替不同國家的報社寫週刊短文,藉著紀律保持筆感。這時我想,我跟那本作業簿的筆記格格不入,依然是文學類型問題,其實不該寫成短篇故事,而是新聞報導比較妥當。但是刊登了五篇從筆記挑選的新聞報導後,我又改變想法:更適合拍成電影。就這樣,誕生了五部電影跟一部電視劇。

  我從未料到寫成新聞報導跟拍成電影,竟改變我對這幾篇短篇故事最原始的一些想法,因此就在確定最後寫作形式和準備動筆之後,我得拿起鑷子小心翼翼挑出哪些是我的想法,哪些是寫劇本期間導演給我的靈感。此外,同時跟五個不同的創作者合作,讓我想出改用其他方式寫這些短篇故事:一抓到空檔就寫,累了或者遇到臨時插進來的案子就停,然後再繼續下一篇故事。不到一年,十八篇的六篇扔進紙簍裡,包括我的葬禮在內,因為我永遠寫不出夢裡的那種聚會。剩下的故事似乎氣夠長,能夠活得長長久久。

  這些就是本書的十二篇故事。又過了兩年,中間陸陸續續寫,到了九月準備印刷。如果我沒在最後一刻咬著最後一個疑問不放,或許這些短篇故事不停往返抽屜和垃圾桶之間的朝聖之旅已經結束。因為故事的舞臺在歐洲的不同城市,我是在遠方憑著記憶寫下,我想要證實我的回憶是否在二十年過後依舊忠於原貌,於是展開一場短暫的確認之旅,前往巴塞隆納、日內瓦、羅馬和巴黎。

  這幾座城市跟我記憶中的樣貌已全然不同。每一座都變得陌生,如同所有的現代歐洲城市發生驚人的變化:我腦中千真萬確的回憶顯得如真似幻,虛假的回憶卻太具威力,取代了現實。因此,我看不清幻滅與懷舊的分界。這是最後的解決辦法。我終於找到完成本書最欠缺的東西,這個東西只有隨著歲月流逝才能獲得:一種從時間來看的觀點。

  結束幸福的旅程之後,我把所有的故事從頭再寫一遍,在瘋狂投入的八個月中,我不需要問自己真實的經歷是從哪裡結束,從哪裡開始化為想像力,不用確定二十年前的歐洲經歷是否確實,反而成為我繼續前進的助力。這一次寫作十分順利,有時我感覺自己是為了說故事的樂趣而寫,或許這種心境就是飄飄然吧。此外,同時寫所有的故事,自由自在地穿梭在每一個之間,讓我能綜觀全貌,不必重複經歷每個故事起頭的疲憊,以及抓出不必要的累贅和嚴重矛盾的地方。我想我把這本故事集寫成最接近心中的理想。

  這本書在經過漫長的顛沛流離,在面對種種未卜的險惡和掙扎著求生之後已經完成,準備送上桌陳列。所有的故事,除了前兩篇之外,都在同個時間完成,每一篇都註明動筆的日期。這個版本的故事是依照作業簿上的順序排列。

  我始終相信,故事的每個版本都是越改越好。那麼要怎麼知道哪個會是最終版本?這是這一行的秘密,無法依照理解力法則來判斷,只能靠直覺的魔法,就像廚娘知道湯什麼時候煮好。總之,為以防萬一,我不再重讀,一如我也從不重讀我的每一部作品,就怕到時後悔。讀這幾篇故事的人應該會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處理吧。幸好對這十二篇走過朝聖之旅的故事來說,最後進紙簍應該就像回到家一樣輕鬆。

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
一九九二年四月,印第安卡塔赫納
導讀
 
與死亡同樣珍貴
作家/胡淑雯
 
  我有兩次出國小住的經驗,一次八個月,去洛杉磯,另一次三個月,去巴黎,在斤斤計較行李負重之餘,兩次都帶了馬奎斯的《異鄉客》。這本書豐饒的程度,與它的輕盈同步,像某種不存在的終極行李箱,在極小值裡塞入極大值,適合所有的遠方。我將它擺在床邊,每晚睡前讀幾頁,也經常讀給床伴聽。這些故事怎麼也讀不爛,飽滿、精緻、蒼涼,時而幽默到奢侈的程度。我記得初讀的震撼,也喜愛那熟悉過後依舊不死的新鮮感。
 
  新鮮,如〈聖女〉一篇中,死了十一年,體膚依舊完好如初的七歲女孩,手握的玫瑰聞起來,跟入殮時同樣芬芳。她跟那些「看起來就像死人」的木乃伊完全不在同一層次,張著孩童溫柔的雙眼,「彷彿正從死亡的世界望向我們」。然而那種凝視,對人間來說,未免太過古老深邃,令人難以消受。卻也正是這一份「難」,開啟了小說的美學時空。馬奎斯說,書中的故事皆以新聞實錄為根據,這說法,反而讓小說的魔力更強,以致,當我們得知女孩的身體「沒有重量」,瞬間就接受了這不可能的神蹟。同樣,當書中某個角色說,「這不能當電影題材,沒有人會相信的。」這句話說的正是,這是一則真人真事。真實,與真實的保證,讓想像力更敢於衝撞,衝撞文明與理性。
 
  這本書從筆記階段到完稿,相隔了二十年。馬奎斯為了查核自己的記憶,在付印前重回歐洲,重新認識巴賽隆納、羅馬、巴黎、日內瓦,卻發現自己對記憶沒有一點把握。然而,在「假記憶」強而有力的自信底下,馬奎斯得到某種「唯歲月流逝」才能獲得的自由。旅程後,他花了八個月的時間瘋狂將每一個故事從頭改寫,於是我們得到了這本一九九二年問世的短篇集,在馬奎斯獲得諾貝爾獎十年之後,再一次,於這本小說中,經歷了「魔幻寫實」的力量。但我們千萬不要忘記馬奎斯的提醒:你們所謂的魔幻,是我們的寫實,「魔幻寫實」這個字眼,反而加深了「拉丁美洲的孤寂」。
 
  此刻,在我寫作當下的二○二○年,是一個聖人匱乏,甚至,不歡迎聖人的時代。小說中,那個一九七○年代的歐洲,管理神聖事務的教會,已演化出一套世俗的官僚作業。〈聖女〉中,女孩的父親第一次也唯一一次離家,就是天殺的遠途,從哥倫比亞安地斯山區的小村莊,來到天主教的心臟羅馬,這趟為女兒「封聖」的旅程,在不斷碰壁的枯耗中已漫漫度過二十二年。教宗都已經死掉五個了,「聖者」還在等待。那等待的聖者,是沒有重量的女孩,也是那艱苦卓絕的父親,一個從不抱怨的鄉下人。在官僚的拖延中,一種神聖性死亡了,另一種神聖性誕生了。然而在後續的短篇〈我只是來借個電話〉與〈雪地上的血跡〉,官僚殺死的是世俗,是那名之為愛情的,無上世俗的幸福。
 
  死亡,是這本小說的核心。我們在十二篇作品中經歷了十二種死亡。北風可以殺人。燈光可以像水一樣積蓄、淹高,將小孩溺死。絕色美女在飛機上睡死,令身旁的「我」看得入迷深怕失去了自己,以致「我唯一的願望是看見她醒著,如此,我才能恢復自由。」獨居的老娼瑪莉亞,在夢兆中預見了自己的死訊,她積極辦理後事,訓練小狗替自己哭墓、認墓、認路、等紅綠燈、跟著公車路線往返來去……每一種能力都需要反覆訓練、反覆排演、反覆驗收,她幾乎就要成功了,夢中的場景即將兌現,那攜帶著暴力暗示的男人果然出現了,但是,尾隨在她身後的似乎不是死神,而是不可能的青春。當年輕的男人問她,「我可以上去嗎?」她說,「我可不容許你這樣嘲弄我。」這一刻,她發現自己漫長的、有過無數男人的一生,從未有過如此害怕做決定的時刻。她開始爬樓梯,感覺膝蓋發抖,無法呼吸,以為這本是死亡當下的驚恐,心臟緊張得簡直要爆裂,「老天哪,」她驚愕地自言自語,「所以這根本不是死亡啊。」我尤其鍾愛以下這段:當男人再問一次,「我可以上去嗎?」她尊嚴地改用西班牙語,好確保對方聽得懂,而她的回答是:「隨便你。」真是太幽默了我的天啊。
 
  青春之後還有青春。退休之後還有事業。比如我最喜愛的開篇〈一路順風,總統先生〉,政變後流亡的前總統,在日內瓦等死,被同鄉的救護車司機盯上了,本是為了拉關係、撈好處,推銷全套的喪禮服務,包括屍體防腐與運送回國。但隨著雙方關係的進展,司機與其太太自以為機關算盡,做出的盡是倒貼幫助老總統的事。終於,老總統回家了,不料身體卻沒有依照咖啡渣的諭示走向衰亡。一年多以後的七十五歲那年,他決定重返政壇,雖說「每個人都跟我一樣:獨占我們配不上的榮譽,不知該怎麼做好這份工作。他們有些人只追求權力,但是大多數人要的更少:只求一份工作。」貌似高貴的作為,背後的動機往往並不高貴。然而這不可愛嗎?一如那對司機夫妻,出於卑瑣的理由,做出了高貴的事。在目送老總統驚險地在火車最後一節的敞篷區,保持即將墜車卻始終不墜的平衡,太太含淚勉強笑了出來,說,「天哪,那個男人怎麼也死不了!」
 
  這篇小說的靈感,據馬奎斯說,源自他親身的夢。在夢中,他參加了自己的葬禮。摯愛的朋友們都來了,個個都身穿葬服,心情卻像在過節,他們因為相聚而感到幸福。一個人的葬亡,是一群人珍貴的相聚。葬禮結束,馬奎斯想要跟朋友們一起離開,但是不行,「唯有你不能走,」夢中的朋友這樣果斷地阻止他。
 
  只有他不能走。
  只有我不能走。
 
  馬奎斯說,這時我才明白,死亡的意思是,你再也不能跟朋友在一起了。
  原來這就是流亡,就是離散。馬奎斯知道自己要寫什麼了。
 
  在這本小說中,我們讀到拉美人在歐洲的離散。並且在多年後的今天,也許,讀到了香港人的離散,圖博(藏人)的離散,以及,我們自身的離散。這本書我已讀過許多遍,最近再讀一遍,竟一再想起台灣的老政治犯,與政治犯的葬禮。他們跟馬奎斯的夢中同樣,因為一位老難友的葬亡,而得到難能可貴的、相聚的機會。而這樣的相聚,每發生一次就少一次。每一次都跟最後一次同樣珍貴。每一次都跟死亡同樣珍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在情感層面的描寫非常打動人心,那種細膩入微的情感流動,讓人不禁為之動容。作者對於人性的探討相當深入,沒有過度美化或醜化,而是呈現了一種真實而複雜的樣貌。讀完之後,心中會留下一些揮之不去的餘韻,讓人思考自己與周遭世界的關係。不過,我個人對於結尾的處理有點保留,感覺收尾得太過倉促,很多可以深入探討的議題,最後只留下一個開放式的結局,雖然開放式結局有其魅力,但總覺得有點意猶未盡,希望能有更明確的收束,讓讀者的情緒能有一個更完整的釋放出口。

评分

這本小說的文字功力確實令人驚艷,作者對於情節的鋪陳極為細膩,每一個轉折都設計得讓人拍案叫絕。讀著讀著,彷彿自己也被捲入了那個時代的洪流之中,角色的內心掙扎與環境的壓迫感,描寫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在刻畫人物情感的細微變化時,那種層次感和真實性,讓讀者很難抽離。不過,有些段落的敘事節奏稍微有點慢,雖然細膩,但偶爾會讓人覺得有點拖沓,需要一點耐心才能進入狀況。整體來說,如果喜歡那種需要細細品味的文學作品,這本絕對值得一試,它展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學底蘊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

评分

這部作品的語言運用非常獨特,充滿了濃厚的在地色彩,讀起來讓人倍感親切。作者的遣詞用字,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流暢感,這種平衡掌握得相當到位。我特別喜歡書中對話的處理,自然而不矯揉造作,很有生活感,彷彿身邊的朋友正在跟你聊天一樣。只是,有些讀者可能會覺得書中的某些文化意涵需要一些背景知識才能完全理解,對於初次接觸這類主題的讀者來說,可能會稍微有點門檻。總體而言,它是一本很「台灣味」的作品,值得細細品味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深意。

评分

老實說,我對這本書的整體風格還算滿意,它的世界觀建構得相當完整,讓人可以很自然地沉浸其中。作者在描述場景和氛圍的營造上,有一種獨特的魅力,讀起來很有畫面感,特別是那些充滿懷舊氣息的描寫,簡直讓人彷彿穿越時空,回到那個特定的年代。不過,書中的某些人物設定,我覺得稍嫌刻板,有些地方的反應不夠出人意料,比較符合預期,少了那麼一點點驚喜感。但瑕不掩瑜,就以一個休閒閱讀的角度來看,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逃離現實的管道,讓人在忙碌之餘能有片刻的放鬆。

评分

關於情節的設計,我認為作者的創意確實值得肯定,許多巧妙的安排讓人意想不到。特別是書中某些關鍵情節的轉折,設計得非常精巧,讓人在閱讀時始終保持著好奇心,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然而,或許是因為情節太過緊湊,導致某些角色的成長線顯得有點倉促,他們在關鍵時刻的轉變讓人感覺有點「工具化」,少了些鋪陳的深度。如果能在這些地方多花點筆墨,讓角色的轉變更具說服力,那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會再提升一個層次。這是一個小小的遺憾,但瑕不掩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