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行道【德文直譯詳註本】:班雅明的「路上觀察學院」,走入充滿張力與火花的哲學街景 (電子書)

單行道【德文直譯詳註本】:班雅明的「路上觀察學院」,走入充滿張力與火花的哲學街景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華特.班雅明
图书标签:
  • 班雅明
  • 单行道
  • 哲学
  • 文化批评
  • 城市观察
  • 德文原著
  • 电子书
  • 文学
  • 思想
  • 现代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部都市記憶書寫實驗,無法被定位的班雅明唯一真正著作
如果他生在當代,《單行道》就是他的社群動態!
每一則「廢文」,都懷抱著把世界從睡夢中喚醒的希望──

  在班雅明生前唯一具自傳性質的出版著作,即名為《單行道》。自身的回憶不外乎就是關於一個地方的回憶,以及他如何在其中安身立命,如何行走悠遊。──蘇珊.桑塔格
 
如果說他曾經立志要在人生中達到什麼地位,那就是「德國文學唯一真正的批評家」,除此之外,類似這種要成為社會有用分子的想法,他其實是相當排斥的──漢娜.鄂蘭

  ◤「廢文」其實不廢!一本打破思維桎梏的書寫實
  當邏輯演繹走向極端,成為脫離現實的謎語,奠定西方文明的哲學,反成了思維的桎梏。如何讓哲學突破學院化的瓶頸,找回對現實的切入能力?班雅明的《單行道》就是這樣一本打著先鋒旗號的嘗試。六十篇對個人和公共生活空間的隨想,長近千言,短則一句,表面是輕鬆的格言隨想,內在裡自有靈動哲思。

  ◤向理智未察處投以光輝,照見社會問題與生活的
  班雅明捕捉現實中被一般理智所鄙視的微妙蹤跡,以非連續性的意象展現,披露現實中被人們忽略的真實。用個人獨到的體會,向生活中往往被忽略的隱祕投以光輝,讓人看清默默主宰人們行為模式的事物與聯繫。這部看似小巧、隨意的箴言集,正懷抱著「歐洲最後一位知識分子」把世界從睡夢中喚醒的希望!

  【未竟之事,有其重量】
  .對偉大的作家而言,那些已經完成的作品,分量要輕於他們耗其一生,但終究沒有完成的斷簡殘篇。
 
  【愛情,難免有色眼光】
  .在愛著的那個人眼裡,被愛的那個人好像總是寂寞的。
  .被愛的人無理取鬧時,真正愛著的那個人是喜悅的。

  【閱讀,環境早在變化】
  .電影和廣告迫使文字完全處於垂直立面上。一個現代人還沒等打開一本書,眼前就鋪天蓋地地飛來一團團相互掐架似的多彩多變的字體,以致他幾乎沒有機會沉浸在這本書的遠古寧靜當中。

  【手寫,威力不同凡響】
  .從一條鄉間公路上走過和在它上空飛過,公路所呈現的力量是不一樣的。同理,閱讀一段文字和謄抄一段文字,文章所呈現的力量也是迥然相異的。

  【廣告,總是無比誇張】
  .廣告的基本原則:把自己誇大七倍;把自己表現得七倍於人們的渴望。
  .今天,如商人般一眼就切準事物要害的最真實的目光,叫作廣告。它拆毀了觀察得以自由施展的空間,把事物如此危險地推向我們,直逼額頭。

本書特色

  ★班雅明生前唯一非學術性著作,將個人社會體驗與美學觀點轉化為文學形式,呈現獨特而深刻的意象哲思。

  ★譯自德國知名出版社Suhrkamp Verlag的經典校註本,最完整的註釋說明,深刻理解班雅明的靈光囈語。

  ★短小的篇幅,深刻的內容,道出班雅明對於城市、文化的觀察與哲思,帶給讀者另一種欣賞日常的角度。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您提供的书名主题完全不相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书名: 《深空漂流者:人类在宇宙尺度的孤独与探索》 作者: 阿丽亚娜·维多利亚(Arianne Victoria) 装帧/格式: 精装本,附带全彩星图和航迹图集 页数: 680页 --- 导言:在寂静的边界上 《深空漂流者》并非一部科幻小说,而是一部严肃的、跨学科的硬科学与人文思辨的融合之作。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类文明在宇宙尺度上所面临的根本性挑战——深度、距离和时间。作者阿丽亚娜·维多利亚,一位在理论物理学和天体生物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以其精准的科学洞察力和富有诗意的叙事能力,带领读者进行一次超越太阳系的假想旅程。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审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关于我们在银河系中确切位置的哲学图景。维多利亚质疑的不仅仅是“我们是否孤独”,更是“如果孤独,这种孤独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在面对无限广袤的虚空时,我们的文化、历史和个体意义将如何重塑?” 第一部分:光年的疆界与时间的错位 本部分着重于定义和量化宇宙的“不可达性”。维多利亚首先详细剖析了当前推进技术(包括核聚变驱动、反物质引擎的理论模型)在面对光速限制时的窘境。她没有止步于技术瓶颈的罗列,而是将这些物理限制转化为存在的约束。 核心章节亮点: “光时延的心理学”: 探讨了当我们与最近的系外行星通信,延迟可能长达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时,这对社会结构、政治连续性和个体记忆维护的深远影响。她引用了心理学家对长期隔离状态的研究,将其投射到星际尺度的社会模型中。 相对论性的“时间膨胀悖论”: 通过对孪生悖论的深入分析,揭示了星际航行中,个体生命周期与地球历史进程的彻底脱钩。书中构建了几个详细的数学模型,用以说明“永恒的局外人”这一角色的社会经济学后果。 深空尘埃与宇宙背景辐射: 维多利亚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在星际介质中航行所面临的实际物理威胁,并将这些威胁置于人类生存叙事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强调了我们对微小粒子也必须保持敬畏之心。 第二部分:搜寻与寂静的几何学 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了搜寻地外文明(SETI)的理论基础及其局限性。维多利亚对德雷克公式进行了批判性的重估,并提出了“熵增文明衰减模型”,认为高级文明的生命周期可能远比我们预期的要短。 核心章节亮点: “费米悖论的几何表述”: 维多利亚将费米悖论从一个简单的“他们在哪里?”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关于空间曲率和信息传播效率的几何问题。她提出,一个真正先进的文明,其存在的痕迹可能以一种我们目前的传感器技术无法捕捉或识别的形态存在——可能是引力波的微小扭曲,或者是暗物质的结构化扰动。 生物圈的“自我设限”: 探讨了生命演化的终极瓶颈。她认为,驱动复杂性(如智慧和技术)的能量需求,可能在某个临界点后,与维持一个庞大社会结构所需的能量供给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换言之,文明在达到足够先进以进行星际旅行之前,就可能因内部资源耗竭或信息过载而崩溃。 “沉默的噪音”: 深入分析了我们目前接收到的所有宇宙射电信号。本书详细展示了如何区分恒星活动、脉冲星爆发与潜在的人工信号。维多利亚的结论是,迄今为止,宇宙向我们发出的最强烈信息,恰恰是它压倒性的、不含任何模式的随机噪音。 第三部分:流浪者的哲学与新的起源地 在对客观限制进行严密论证之后,第三部分转向了对人类精神的韧性与适应性的探讨。如果深空探索的本质是永恒的流浪,那么人类将如何重新定义“家园”? 核心章节亮点: “后地球文化”的构建: 维多利亚设想了在完全脱离行星引力、完全依赖人造生态系统(如奥尼尔圆柱体或世代飞船)的社会中,文化将如何演变。她着重分析了缺乏自然季节、日夜循环和地质时间感对艺术、宗教和法律体系的影响。 “人造伊甸园的维护成本”: 对封闭生态系统(如飞船或空间站)的脆弱性进行了详尽的工程伦理分析。维护一个与环境完全隔离的生态系统所需投入的持续警觉和资源,本身可能就成为限制文明扩张的最终枷锁。 星际遗产与“时间的碎片”: 维多利亚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在深空中,人类不再是历史的继承者,而更像是历史的“碎片携带者”。如何挑选哪些文化遗产、哪些记忆值得携带到跨越千年的旅程中,成为一个沉重的哲学负担。 结论:拥抱有限的无限 《深空漂流者》最终提供了一个清醒但并非绝望的结论。作者认为,人类最大的成就或许不是到达遥远的恒星,而是在意识到自身的渺小和宇宙的冷漠之后,依然选择以智慧和同理心构建我们有限的共同体。本书邀请读者直面宇宙尺度的孤独,并将这份孤独转化为对当下、对地球家园的更深层理解与珍惜。 --- 本书特色: 独家数据可视化: 包含作者团队基于NASA/ESA最新数据构建的,关于已知系外行星环境的真实尺度对比图集。 跨学科视角: 结合了拓扑学、群体动力学、认知神经科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前沿见解。 深刻的伦理思辨: 不仅讨论了“如何去”,更着重探讨了“我们应该成为谁”去面对广袤的黑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


  德國猶太裔哲學家、文化評論家、文學家,被譽為「歐洲最後一位知識分子」。

  1892年生於柏林,出身猶太富商家庭,求學時期先後於弗萊堡大學、柏林洪堡德大學、慕尼黑大學等校攻讀哲學,最終於瑞士伯恩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回到柏林後,求取法蘭克福大學教授職位未果,遂以寫作、翻譯為生,間或從事學術研究。其間定期於《法蘭克福日報》(Frankfurter Zeitung)與《文學世界》(Die literarische Welt)等處發表文章,並選譯、出版了波特萊爾的詩作。

  1933年希特勒登臺掌權後,班雅明離開德國開始流亡,足跡遍及西班牙、丹麥、義大利與法國等地。

  1940年,德軍攻陷巴黎,班雅明逃至法、西邊境,卻於入境時受阻,絕望之下服嗎啡自殺,享年48歲。

  班雅明生前在文友之間享有盛譽,然其作品尚未獲大眾與學界主流認可。其遺稿在好友阿多諾、朔勒姆、漢娜.鄂蘭等人的編輯整理與大力推動下,自1950年代中期陸續出版,其論著豐富的解釋力吸引了越來越多學者的目光,儼然成為重審現代性與歐洲文化史的關鍵節點。

  代表作有《德國浪漫派的藝術批評概念》、《德意志悲苦劇的起源》、《單行道》、《柏林童年》、《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評歌德〈親和力〉》等。

譯者簡介

姜雪


  北京大學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從事德國文學研究,近期主要從事班雅明研究及翻譯。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微/唯物見著──黃涵榆(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從單行道走到夜空並重組星座的一種閱讀可能──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加油站
早餐室
一一三號
致男人們       
標準鐘
回來吧!一切都得到了原諒!
配有豪華傢俱的十居室住宅
中國貨
手套
墨西哥使館
致公眾:請呵護這片綠地
建築工地
內政部
旗子──
──降半旗
帝國全景
地下挖掘工作
為過分挑剔的貴婦服務的理髮師
小心臺階!
宣誓就職的審計員
教輔工具書
德國人喝德國啤酒!
禁止張貼!
十三號
武器和彈藥
急救
室內設計
紙張和文具
時髦服飾用品
放大
古代藝術品
鐘錶和金飾
弧光燈
內陽臺
失物招領處
最多停放三輛計程車的招呼站
陣亡戰士紀念碑
火災警報器
旅遊紀念品
眼鏡驗光師
玩具
門診部
牆面出租
辦公用品
貨物托運:運送和打包
內部改造,關門歇業!
「奧革阿斯」自助餐館
郵票商店
有人講義大利語
技術緊急救援
縫紉用具
稅務諮詢處
給資金短缺者的法律保護
夜間急診門鈴
阿麗婭娜夫人住在左邊的第二個庭院
面具存放間
賽馬投注站
立飲啤酒館
禁止乞討和兜售!
到天文館去
 
譯後記
 
附錄
評華特.班雅明的著作──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
哲學裡的諧歌劇──恩斯特.布洛赫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95690
  • EISBN:978626709575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微/唯物見著
黃涵榆(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他短暫而傳奇的人生(1892-1940)裡見證了現代世界巨大的變動(包括兩次世界大戰、法西斯納粹與史達林共產主義政權的崛起),為世人留下極為豐富的思想遺產。其著作跨越哲學、神學、政治學、文學、藝術、科技、媒體等領域,形式與題材多元,筆鋒細膩深刻,堪稱現代歐陸哲學最為獨特的一位思想家與作家,其影響力至今未減。

  自二十世紀以來,班雅明儼然已成為現代都市經驗最為獨特的書寫者。他的都市系列書寫—包括〈那不勒斯〉(1925)、〈莫斯科〉(1927)、《單行道》(1928)、《柏林紀事》(1932)、〈第二帝國的巴黎〉(1938)、《柏林童年》(1938)以及在世來不及完成的《拱廊街計畫》——以獨特的哲學、美學與倫理學的視角,帶著些許憂鬱的情懷,重現了世紀交替與二十世紀前半葉現代都市的萬千世界。在這些作品裡,班雅明並沒有採用任何特定的理論框架,而是以一種極富親近性的觀察與回憶筆觸娓娓道來,引領讀者走過諸多歷史遺跡、物件、地景與文本。閱讀班雅明的都市記憶書寫讓讀者變身和班雅明一樣,漫遊在都市街道,捕捉拼湊幻化萬千的影像、聲響、氣味、知覺與印象。

  《單行道》是班雅明早期的都市記憶書寫實驗之作,他以個人在柏林街道上的生活點滴為基本素材,但也涵蓋法國與義大利,堪稱一部二十世紀初期的歐洲文化簡史。然而,大敘述從來不是班雅明的菜。我們在包括《單行道》的都市記憶書寫看到的是由各種物件(鐘、門、手套、廣告、書本、文具、旅遊紀念品、郵票等等)、空間(例如餐廳、地窖、圖書館、商店、街道、宮殿與市集)、文學與藝術作品、閱讀、遊戲、旅遊、分離、收藏、捉迷藏、夢境(包括自己的自殺場景)等活動交織而成的「小敘述」。這些小敘述以格言、隨筆、詩句、文學評論、筆記等多樣的形式展開。也有篇幅比其他篇章要長許多且主題迥異的「類評論」,像是〈帝國全景〉談德國歷史變遷、封閉的民族性與虛無主義、現代德國都市文明的破敗、貧困、看不見希望的生命狀態。

  這樣的書寫風格體現了班雅明都市記憶書寫最重要的題材—「漫遊」(flâneurie)。作為作者的班雅明如同自己的以及他所詮釋的作品(特別是波特萊爾)中的漫遊者(flâneur),釋出敘述和書寫的主控權,浸潤在現代都市的各種事物之中,不依循任何預定的路徑進行即興演出,讀者的閱讀歷程也彷彿都市漫遊充滿驚奇。各個篇章的標題與內容總有令人意想不到、玩味不已的連結。舉例而言,〈宣誓就職的審計員〉原德文標題裡的Bücherrevisor 由Bücher 和Revisor(意為審閱者、校對員)組成,Bücher 既指帳本又指書本,暗藏本文反思書本出版變遷的線索;譯者對類似的布局都做了精要的註解。除此之外,文中隨處可見文字遊戲或隨性聯想,例如妓女與書本(都可以帶上床)、火災警報器與階級鬥爭、作家與外科醫師的類比,有時借用廣告或電影臺詞亦製造出巧妙的聲響效果。班雅明將兒童透過玩具遊戲構築他們的生命世界類比為建築工地,「因為孩子們自有一套獨特的方式,喜歡接近明顯看來正在生產東西的各種地方;他們感到自己被建築、園藝、家務勞作以及縫紉和木匠活產生出的碎料深深地吸引。」班雅明也總是不會忘記以如詩的雋永文字讓讀者駐足許久:

  〈古代藝術品.舊地圖〉:「少數人才追求永恆的遠行。[他們]是些憂鬱的人,因為他們害怕觸碰故鄉的土地。他們尋找的,是讓他們遠離思鄉之憂鬱的人,並對他忠誠不渝。」

  〈古代藝術品.扇子〉:「想像力是一種能夠滲透進無限小的事物裡去的天賦。」

  〈弧光燈〉:「唯有不抱希望地愛他的那個人才懂他。」

  〈內陽臺.歐石竹〉:「在愛著的那個人眼裡,被愛的那個人好像總是寂寞的。」

  讀者不妨就讓思緒無拘無束地漫遊,無需預設立場或焦躁地求取顯而易見、不言可喻的關聯。用班雅明自己的話來說,「閱讀者聽憑自己的內心在幻想的自由空氣裡悸動,而繕寫者則讓那條道路來調遣自己。」不同章節間並沒有、也不需要有線性的布局或邏輯順序,閱讀的時候可隨意選擇路徑,像是穿過一扇時空任意門走進幻化萬千的現代世界。於是,郵票不只是郵票,而是「布滿了細密的小數字、小字母、小葉片和小眼睛」,小孩子能夠像格列佛一樣,漫遊在郵票上的國家和民族之間。這不僅是通關密語、解碼或符號的模擬與轉譯,而是對於事物的專注與傾聽,是感受力的重新配置。

  《單行道》的都市美學如同蒙太奇星陣(constellation)圖像,捕捉到都市生活稍縱即逝的經驗片段。班雅明在他生存的年代裡,面對的是西方社會商業化傾向,以及法西斯和史達林共產主義帶給現代世界的全面性破壞,他透過類似《單行道》的都市記憶書寫,保留歷史所失去的和人們所遺忘的,寄望經驗的獨特性能作為大眾脫離異化的救贖。閱讀《單行道》,讀者也在追尋屬於自己的救贖!

從單行道走到夜空並重組星座的一種閱讀可能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班雅明是一位身兼哲學家、文學評論家、文化理論學者也是馬克思主義者的作家,但正如他的書寫不但涉及了文學、語言、宗教、歷史、政治、攝影、翻譯以及各類收藏,形式也包括了學術論文、散文、雜記、箴言乃至難以歸類的著作,他本人絕不能單從上面任一身分來理解。班雅明就是班雅明。企圖將他安置於特定文類、學科或思想學派並據此分析其文本,都有生搬硬套之虞。更重要的是,難以歸類乃源自他對傳統哲學書寫,尤其是體現於康德與黑格爾哲學當中那種邏輯嚴謹且具系統性的長篇大論之反抗。

  《單行道》正是班雅明藉以挑戰上述書寫傳統的大膽嘗試。因此,本書採取了高度實驗性的短文形式,不僅刻意迴避邏輯論證,偶爾甚至會以彼此無關的三個段落來構成單篇來諷刺三段論(syllogism)。「凡人皆會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會死」是常見的三段論例子,其推論過程只容許一種進行方向且必然通往單一的結果。相較於這種思維上的單行道以及奠基於此的書寫傳統,班雅明以首篇〈加油站〉來破題說:書寫的形式有千姿百態,毋須讓矯作的書籍專美於前,更何況傳單、小冊子、廣告詞等輕薄短小者才符合講求速度的時代。

  不意外,收錄本書的文章是每篇(甚至每段)各自獨立的短文。也因為多數是關於現代城市的各種空間和建物如店鋪、候車處、紀念碑乃至工地的描繪,在形式上允許讀者隨意翻閱之下,沒有兩位讀者從中得到的建物外貌與街景會一模一樣。換言之,任何據此營造出來的想像城市都專屬讀者自己,且深受個人的親身經歷、記憶與想像力所影響。《單行道》與企圖藉理性與邏輯來迫使每一位讀者接受同一論證過程與結論的哲學文本,於是在作者意圖與讀者經驗上都大相徑庭。

  令人玩味的是,這種閱讀過程也是一條單行道。一方面,讀者藉以想像的經歷與記憶本來就不同,所以通往那一座城市的途徑也僅只一條;甚至會像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所說「人不能踏入同一條河兩次」那樣,即使同一人第二次閱讀也會不同。另一方面,其實任何人在閱讀當中所能援引的記憶本身也來自一個不可能重複或再現的經驗,因為人生只有一次,且記憶會隨時間而遞減細節甚至因為理解觀點不同而改變其意義。

  本書提供的閱讀經驗於是也提醒了我們:「時間」才是唯一一條所有人都共行,且是讓每一個人的經驗與記憶得以進行的單行道。不僅閱讀經驗如此,個人的記憶乃至集體記憶──也就是歷史──也是如此。對班雅明來說,任何把世界歷史想像成單一「進步過程」的想像都是採取某一特定標準來看待的結果,猶如從任何一個視角來看待一座城市,而那實際上不過類似一個讀者從本書任何一篇文章開始閱讀,然後宣稱《單行道》只有一種閱讀順序,甚至會通往某一所有人都必須接受的結論那樣。事實上,本書不是一篇論證長文。作為末篇的〈到天文館去〉更提醒我們,古人看到了訴說不同故事的各種星座,現代人則看到了一個欲以科技去征服的太空。這不但呼應了前述的個人閱讀差異,也意味著曾激發人們想像力與意義的夜空如今淪為星月之間沒有故事的冰冷宇宙。

  對班雅明來說,殺了星座與想像力的始作俑者就是柏拉圖底下的「理型論」:世上存在的萬物都是另一個不受時空影響的永恆世界當中某一原型的體現,既有朽壞之時,也不完美,正如看得見、摸得著任何球形都不是絕對的圓。據此,萬物從最真實到最虛假可依序分為:理型的理型(「善」本身)、邏輯與數學、具體事物的理型、具體事物,具體事物的模仿(例如木偶)、影子以及夢或幻覺。高舉理型和邏輯、理性的結果,讓一整片星空失去了說故事的能力,也讓藝術失去了靈光,甚至讓人活著卻感受不到大自然與生命的細節。也是這主張才讓哲學家把歷史等同邏輯,把各種偶然事件理論化為一部自始即預設了必然走向甚至是走法(採取正、反、合的辯證舞步)的巨大機器。

  面對這一個抽象概念遮蔽了實際感受、意識形態徹底取代了真實的現代世界,《單行道》於是描寫具體事物以及模仿真實事物的各種影像與夢境。每一篇文章因此都被賦予了某程度的救贖力量。程度取決於讀者從中意識到理性思維剝奪了自己多少的體會生命的能力。透過關於許多人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事物進行了細膩刻畫,書中的一則則短文猶如一幀幀定格畫面或一段影片。連接段落與段落的不是邏輯,而是班雅明運鏡的巧思與想促成讀者從意識形態中自行取得解放的意圖。若能成功,絕非必然。唯有當讓讀者看見自身感受力極度貧瘠的那一刻,一幀畫面才會從「意象」(Denkbilder,也常譯為「思想圖像」)瞬間轉化為照映自身現代處境的一面鏡子,才能閃現一道靈光讓人進入反思或說看見了「辯證意象」(dialectical image)的時刻。

  班雅明於是讓書寫再次成了一種行動,也恢復了文本與讀者的互動。閱讀也再次成了一種冒險之旅。人們啟程時不知會遭遇什麼,一如遊蕩於城市的人不知道何時會因某一街景或畫面而改變對人生或世界的看法。與其正襟危坐來研讀《單行道》,不如像一個都市遊蕩者那樣隨意翻閱本書。或許某些段落或文章將對你閃出亮度不一的光芒,就算沒獲得從意識形態中解放,至少也挽回了些許對事物的感受力,甚至從記憶中拯救出某些被忘掉的人事物。這是班雅明所謂的「救贖」。只要讀者願意,格外有感的段落章節將構成你想像中的城市亮點,或許還能讓你重組星空,在黑暗中看見一個專屬於你的星座之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光看名字就讓人頭皮發麻,簡直是學術界版的「文青探險記」!「路上觀察學院」這個詞彙本身就帶著一種疏離又充滿好奇的德式浪漫,加上班雅明這個名字,就知道這趟旅程絕對不是輕鬆的野餐。我猜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大概會是那種,你明明在讀一個很日常的場景,但字裡行間卻塞滿了各種歷史的幽靈和哲學的暗號,讀起來需要不斷地查註釋,比看原文書還累。不過,這種「硬啃」的過程,或許就是書名所暗示的「張力與火花」吧?我對那種在尋常街景中挖掘出巨大結構性問題的寫法很感興趣,就像是走在台北的巷弄裡,突然發現一塊斑駁的牆壁上,其實刻著資本主義擴張的深刻註腳。作者如果能成功地把班雅明的理論「落地」,而不是只在空中樓閣裡繞圈圈,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非常高了。畢竟,誰不想在日常的瑣碎中找到一絲革命性的啟示呢?這種結合了考據的嚴謹和漫步的隨性,實在是太誘人了。

评分

說實話,單看「單行道」這個標題,就讓人有一種被困住的宿命感。這讓我聯想到某種一去不復返的歷史進程,或者是在特定社會結構下,個體移動路線的被限制。班雅明對時間、歷史和現代性的理解,總是帶著一種悲劇性的預感。因此,我期待這本詳註本不僅僅是翻譯文本,更是對班雅明那種「歷史的凝視」進行深層次的解讀。我希望作者能夠清晰地梳理出,在那個特定的歷史節點上,究竟是哪些社會力量將「路上觀察者」推向了那個觀察者的位置,而他們又是如何透過他們的觀察,試圖抵抗那股強大的、不可逆轉的歷史洪流。這種對歷史必然性的詰問,是這類哲學著作的靈魂所在。如果書中能提供足夠的材料,讓讀者感受到那種「時代的重量」,那麼它就成功了。

评分

電子書的普及讓很多經典著作變得唾手可得,但往往也伴隨著閱讀體驗的碎片化和淺薄化。然而,這本《單行道》的定位顯然是要對抗這種趨勢。它要求讀者投入時間和心力,去追蹤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街景」背後隱藏的宏大敘事。我預期這本書在學術圈內會引發相當的討論,尤其是在文化研究、城市社會學和文學批評領域。每一個註腳、每一個引文的選擇,都反映了譯註者的學術立場和研究深度。我更傾向於那種「學術野心勃勃」的作品,它敢於直面複雜性,不試圖把班雅明的思維「簡化」成易於消化的口號。我對它能否成功地在保持德文原意嚴謹性的同時,激發台灣讀者對自身城市經驗的反思,抱持著高度的興趣和期待。這本書的價值,或許不在於它提供了答案,而在於它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充滿張力的提問方式。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電子檔,我第一反應是:這排版會不會很吃力啊?電子書閱讀體驗對這種動輒需要對照原文和密密麻麻註釋的學術著作來說,簡直是一場災難。但我又忍不住想,既然是「德文直譯詳註本」,那重點肯定放在「詳註」上了。我期待作者在註釋中展現的不只是單純的詞彙翻譯,而是深入的文化脈絡梳理。班雅明的文字風格向來以其高度的隱喻性和碎片化的美學著稱,要將這種複雜的德語思維,用精準又流暢的中文表達出來,難度係數簡直是地獄級的。我希望看到的是,註釋本身就能成為另一層次的閱讀體驗,而不是簡單的工具書。如果作者能透過註釋,把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歐洲的社會變遷、消費文化以及藝術思潮,像拼圖一樣細緻地拼湊出來,那這本書就值得我犧牲我的眼睛健康來通讀了。這種對知識的極致追求,讓我覺得這本書充滿了老派的學術精神。

评分

「哲學街景」這個詞,讓我想像出一個畫面:灰濛濛的天空,空氣中瀰漫著煤灰和舊報紙的味道,主角(或許就是班雅明本人)正穿著厚重的外套,在巴黎的拱廊街下徘徊。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就在於它如何將那些抽象的、高懸的理論,硬生生地拉到真實的、泥土氣息濃厚的城市空間中去檢視。我猜測內容會大量涉及都市空間、物質文化,甚至是櫥窗裡的展示品如何影響人的潛意識。我個人對那種「異化感」的探討非常著迷,就是你在現代都市中感到格格不入,彷彿自己是個過時的幽靈。如果這本書能深入剖析這種疏離感是如何被資本主義的生產和消費機制所「設計」出來的,那我就會給予極高的評價。總之,這不是一本讓你邊喝咖啡邊輕鬆閱讀的書,它更像是一種智力上的「健身訓練」,強迫你重新審視你習以為常的生活環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