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和課本誤導的二戰真相 (電子書)

電影和課本誤導的二戰真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多明尼剋.洛米爾
圖書標籤:
  • 二戰
  • 曆史
  • 真相
  • 電影
  • 教科書
  • 誤導
  • 戰爭
  • 曆史研究
  • 電子書
  • 大眾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法國最佳購買指南網站「Achetezlemeilleur.com」讀者評選,
  探討二戰最佳書籍。
  
  《辛德勒的名單》、《怒火特攻隊》、《搶救雷恩大兵》、《敦剋爾剋大行動》……
  這些知名的二戰電影,形塑瞭我們對二戰的一些基本印象:
  
  ◎因為有美軍參與諾曼第登陸,纔將整個世界從納粹手中拯救齣來。
  ◎同盟國在北非和東非的戰場連連失利,是因為德軍真的太強。
  ◎法國人最冷血,不僅成立維琪政府嚮德國投降,還協助納粹逮捕猶太人。
  ◎還有,義大利總理墨索裏尼好戰又獨裁,纔會跟希特勒聯手發動戰爭。
 
  然而,歷史總是由贏傢(同盟國裡的美國和英國)所寫,電影也是,
  所以世人總覺得美軍最優秀、德軍最殘暴,其他參戰國錶現都很糟。
  真的這樣?我們讀到、看到的二戰,到底是美國人拍的英雄片還是史實?
 
  作者多明尼剋.洛米爾,是法國歷史學傢兼作傢,著作超過140部。
  他是法國後備軍人中校,曾獲法國榮譽軍團勳章獎和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位。
  為當今研究二戰歷史最傑齣專傢之一。
 
  洛米爾揚棄美國式的英雄崇拜,
  將從未發錶過的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參戰者來往信件和文獻大公開,
  還原敦剋爾剋大撤退、諾曼第登陸,與英美兩國刻意與無意間遮蔽的真相:
  
  ◎沒有法軍先前的頑強抵抗,英軍如何安然從敦剋爾剋大撤退
  法國的馬其諾防線建於1930年至1940年間,
  是一個龐大的防禦係統,卻以未能阻止德國入侵而聞名。
  後人常怪罪法軍防守不力,導緻馬其諾防線無用,纔引爆二次大戰。
   
  但事實上,馬其諾防線造成德軍損失慘重:
  有300架轟炸機支援的德軍,竟被隻有火砲的法軍擊退;
  此外,這條防線還擋下37萬軸心國軍隊,法軍僅損失503名士兵。
  也讓英軍能在敦剋爾剋成功撤齣35萬名士兵。
  (英國首相邱吉爾原先預估隻能救4萬人)
   
  ◎勝利都被忽略、失敗卻被放大的義大利軍隊
  所有的二戰電影,可以說沒有一部瞧得起義大利軍隊。
  他們在二戰時的角色常被鄙視成懦弱又無責任感。
 
  事實上,盟軍在非洲及東線多次戰敗,不是輸給德國,而是義大利。
  例如阿爾巴尼亞前線,義軍起初僅有7個師,對抗希臘軍隊15個師,
  卻守住戰線長達半年,希特勒纔派兵支援。
   
  ◎好戰的獨裁者?你不知道的墨索裏尼
  他降低義大利失業人口、推行社會救濟,
  連邱吉爾都稱讚:「如果我是義大利人,我肯定會支持墨索裏尼。」
   
  至於與希特勒結盟,那真的是不得已。
  墨索裏尼早已預見希特勒的野心,偏偏英法兩國都被假和平濛蔽。
  即使成為希特勒盟友,墨索裏尼仍拒絕迫害猶太人,
  83.5%在義猶太人因此免於被捕、驅逐的命運。
 
  課本、電影述說的二戰歷史,是真相還是誤導?
  從未發錶過的參戰者來往信件和文獻大公開幫你還原。
 
名人推薦
 
  「James的軍事寰宇」粉絲頁主編/黃竣民 審定
  資深影評人/左撇子
  臉書粉絲專頁「無影無蹤」/翁煌德
好的,以下是關於一本虛構圖書的詳細簡介,該書的主題與您提到的《電影和課本誤導的二戰真相》完全不同,旨在提供一個豐富、深入且具有獨立視角的敘事。 --- 《星塵之下:羅馬帝國晚期的社會變革與信仰重塑》 作者:維剋托·科瓦奇 (Viktor Kovács) 齣版社:地平線文庫 ISBN:978-1-947322-88-1 頁數:688 頁 --- 內容簡介 《星塵之下:羅馬帝國晚期的社會變革與信仰重塑》並非探討近代戰爭的史學著作,而是深入剖析西方文明關鍵轉摺點——公元三世紀危機至查士丁尼大帝統治時期——這段長達四百餘年的複雜社會、政治、經濟與精神變遷的宏大敘事。作者維剋托·科瓦奇,一位在拜占庭和古典學領域享有盛譽的學者,挑戰瞭傳統上將此時期簡化為“衰落”或“轉型”的單一敘事,轉而描繪瞭一幅充滿韌性、矛盾與深刻信仰重塑的動態圖景。 本書的核心論點是:羅馬帝國晚期並非一個靜態的、走嚮終結的實體,而是一個經歷瞭極其劇烈且不可逆轉的“內爆式重組”的過程。這種重組不僅是邊界線上的軍事壓力所緻,更是由內部經濟結構的碎片化、城市生活模式的轉變,以及最重要的——精神世界的徹底重塑所驅動的。 第一部分:帝國的內在張力與結構性疲勞 (公元200-325年) 科瓦奇首先著手解構“黃金時代”的迷思,指齣安東尼時代的繁榮掩蓋瞭自馬可·奧勒留時期便開始積纍的結構性問題。 一、經濟的“去羅馬化”: 作者細緻地考察瞭來自東方和北方邊境不斷增加的軍費開支如何扭麯瞭行省的財政。他利用最新的考古數據,論證瞭貨幣的貶值和國傢對實物徵稅(annona)的依賴,如何導緻瞭地方精英(curiales)階層的破產與逃離。城市中心,特別是西方的許多城市,開始經歷一場緩慢的“去城市化”進程,功能性的行政與商業職能被轉移到更具防禦性的小型定居點,即未來中世紀莊園的前身。 二、軍隊的身份轉變: 帝國軍團的組成不再是純粹的羅馬公民,而是越來越多地依賴被稱為“同盟者”(foederati)的蠻族軍隊。科瓦奇深入探討瞭這種依賴帶來的文化衝擊與忠誠度的模糊。他認為,此時的軍事力量更像是一個擁有羅馬許可證的武裝集團網絡,而非統一的國傢機器。 三、權力中心的漂移: 本書詳細分析瞭戴剋裏先的四帝共治製(Tetrarchy)的實質——這不是為瞭穩定,而是對帝國幅員過大、通訊效率低下的一種無奈迴應。權力的物理中心開始嚮多瑙河和萊茵河邊緣轉移,這為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羅馬(君士坦丁堡)奠定瞭基礎,但同時也加速瞭西部的政治真空化。 第二部分:信仰的革命——從萬神殿到十字架 本書最引人注目且最具原創性的部分,在於其對基督教興起及其與異教文化交織的分析。科瓦奇避免瞭將基督教視為簡單的“替代品”,而是將其視為一場深刻的“形而上學的競爭”。 一、異教的韌性與變異: 作者挑戰瞭傳統觀點,即認為基督教在君士坦丁之後迅速“擊敗”瞭異教。科瓦奇展示瞭太陽崇拜(Sol Invictus)、密特拉教以及晚期哲學化的新柏拉圖主義(特別是普羅提諾的思想體係)如何在結構上吸收瞭基督教的部分要素——例如對普遍性的追求和對道德倫理的強調——從而延長瞭其文化影響力。 二、君士坦丁的政治神學: 科瓦奇將君士坦丁的皈依解讀為一項極其精明的政治策略,而非單純的個人虔誠。他分析瞭尼西亞會議(Council of Nicaea)的召開,不是作為宗教團結的標誌,而是國傢乾預神學辯論以統一意識形態的第一次大規模嘗試。他探討瞭阿裏烏斯之爭如何暴露瞭國傢權力與教會教義權威之間永恆的張力。 三、修道主義的誕生與社會功能: 書中專門用一章來描繪埃及和敘利亞的早期隱士群體。科瓦奇認為,沙漠中的苦修者(如聖安東尼)的齣現,是對腐敗的城市化和日益官僚化的教會體係的一種激進的、社會性的反動。他們提供瞭一種新的、非國傢依賴的、直接的屬靈權威來源,這對後來的社會結構至關重要。 第三部分:法律、文化與“蠻族化”的共生 在探討帝國的最終結局時,科瓦奇堅持認為,所謂的“蠻族入侵”是與帝國內部深刻的文化和法律融閤過程同步發生的。 一、法律的重塑: 作者追溯瞭晚期羅馬法典的演變,特別是地方性習慣法對古典羅馬法的侵蝕。他認為,法律的重心從維護公民權利轉嚮瞭保護國傢(皇帝)的特權和宗教機構的財產,這反映瞭社會安全感的下降和對中心權威的依賴加劇。 二、語言與文學的斷裂: 科瓦奇探討瞭拉丁語的通俗化(Vulgarization)與希臘語在東方重新成為學術主導語言的過程。他分析瞭普魯登修斯(Prudentius)等晚期作傢的作品,指齣這些作品已不再是古典共和精神的延續,而是充滿瞭末世論的焦慮和對來世的渴望。 三、西方的“蠻族化”: 通過對西哥特人在高盧的定居點和汪達爾人在北非的治理模式的詳細比較,科瓦奇得齣結論:西羅馬帝國的“陷落”更準確地說,是一種“行政共治”的失敗。當中央政府無法再提供基本的安全和基礎設施時,地方精英寧願與擁有軍事力量的異邦領袖達成妥協,以維護地方的社會秩序,即使這意味著放棄“羅馬性”的普世價值。 獨特貢獻 《星塵之下》的價值在於其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它融閤瞭古典學、經濟史學和宗教人類學的視角。科瓦奇成功地將一個通常被視為單嚮衰退的歷史階段,重新塑造成一個充滿創造性張力的時代。他提醒讀者,羅馬的遺產並非在公元476年戛然而止,而是以一種更具地方性、更深刻的信仰驅動的形式,滲透並重塑瞭中世紀的歐洲。這是一部挑戰既有觀點、引人深思的權威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多明尼剋‧洛米爾(Dominique Lormier)
 
  歷史學傢兼作傢,著作超過140部(包括歷史文獻、傳記、文學、靈修等)。他是法國後備軍人中校,也是尚─穆蘭學院(l'Institut Jean-Moulin)成員,曾榮獲法國榮譽軍團勳章獎和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位。
  
  當今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優秀的專傢之一。近期著作為《抵抗希特勒的基督徒》(Ces chrétiens qui ont résisté à Hitler)。
 
譯者簡介
 
黃明玲
 
  桃園客傢人。淡江法文係畢業。年過半百,感到人生旅途最辛苦也最滿足的兩件事,是養育三個寶貝兒女和從事法文翻譯。
  
  譯有《全球隻剩北京標準時間》、《整形檯上的人生》(以上皆為大是文化齣版)等書。交流信箱:freveline@hotmail.com。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話語權總屬於勝者,誰替敗戰方說話?/黃竣民
推薦序二 隻從電影、課本瞭解歷史?你需要平衡報導/左撇子
前言 歷史學傢刻意遺忘的二戰真相
 
第一部 同盟國裡被誤解的真相
 
第一章 德法戰力比一比,法軍戰敗不該被責怪
法軍很英勇,但他們的武力比不上這些英勇
法軍將領普遍高齡,更糟的是還彼此不閤
設備已經不如人,指揮官還輕敵
中立國比利時態度轉變,法軍陷入瞭調兵陷阱
 
第二章 沒有法軍頑強抵抗,英軍如何敦剋爾剋大撤退
失敗瞭就沒有榮耀,戰敗歸來的士兵知道
索姆河和埃納河前線,遭德軍輾壓
誰說馬其諾防線無用,證明德軍損失慘重
1940年的法國戰敗,軍事史上最奇怪的失敗
傳言說:空中看不見法國軍機?大錯特錯
 
第三章 先求活,再反抗,法國人這樣抵抗納粹
法國支持德國納粹?數字會證明一切
民族救星竟然大轉彎,轉與希特勒閤作
接受停戰不可恥,覺得自己戰敗纔可悲
 
第四章  這段歷史被忽略:法國遊擊隊拖住德軍前往諾曼第
其實,抵抗的規模超乎想像
德國將軍的求救信可以證明一切
 
第五章 這兩大戰役若拍成電影,比敦剋爾剋大撤退更好看
以一擋十的比爾哈凱姆戰役
500人對抗12,000名軍人的格裏爾戰役
 
第二部 軸心國裡刻意被忽略的事實
 
第六章 勝利常被忽略、失敗卻被放大的義大利軍
一戰的英勇事蹟,全成瞭美軍光環
二戰又被鄙視為懦弱又無責任感
屍橫遍野的阿爾巴尼亞前線
魔鬼司令,在東非英勇抵抗
 
第七章 鮮為人知的空軍王牌和海底蛟龍
空中戰鬥越危險,越令人陶醉
麵對時速高齣180公裏的敵機,還能從死神手裡逃掉
取得36次勝利後,英勇陣亡
擊毀68架敵機,創下義大利空軍紀錄
王牌魚雷機飛行員的無畏,讓對手驚呼「他們瘋瞭!」
被希特勒大讚的義大利強大海軍
放膽轟炸的義大利第十快艇突擊隊
 
第八章 堅守非洲戰場的義大利菁英部隊
義大利軍隊,軸心國在東線的裝甲
巴爾幹半島的反抗:若不戰勝,就是死亡
與盟軍閤作
墨索裏尼的法西斯共和國戰士們
法蘭西共和國戰士的傳奇故事
 
第九章 好戰的獨裁者?你不知道的墨索裏尼
降低失業人口、推行社會救濟
與希特勒結盟,不得不的蠢事
希特勒盟友,卻拒絕迫害猶太人
 
第十章 諾曼第戰役,電影背後的真相
大君主行動,進入死神的魔爪
隆美爾的悲觀和希特勒的盲目
英國加拿大聯手,正麵迎戰德國裝甲師
砍樹、切電纜、破壞鐵路,讓德軍無法前進
軸心國的戰敗是同盟國共同努力,不該美國獨攬
 
第十一章  同盟國勝利,法國功不可沒
事實真相,數字會說話
 
第十二章 亞洲太平洋戰爭的真實情況
 
資料來源與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92368
  • EISBN:978626719233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2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一
 
話語權總屬於勝者,誰替敗戰方說話?
「James 的軍事寰宇」粉絲頁主編/黃竣民
 
  一拿到稿件,光是看到本書書名──《電影和課本誤導的二戰真相》,內心裡便直覺發齣讚嘆!在這個戰勝者掌握話語權的世道下,竟然還有緻力於軍史研究的學者,願意冒天下之大不韙,齣版這種非主流看法的作品;願意為那些曾經在戰場上錶現不俗、真相卻被掩蓋的戰士英靈們說公道話,這勇氣著實令人既動又敬佩!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史,一直以來都是最受到軍史研究者青睞的領域,因為當時各國的名將輩齣,武器推陳齣新的速度更是驚人,經典戰役比比皆是。隻可惜隨著戰爭結束,戰敗的軸心國軍人,似乎很難在歷史上獲得正麵評價。
  
  正所謂「贏者全拿」,戰後的話語權一直以來隻屬於戰勝國;反觀敗戰的一方,總吃著「戰勝被忽視、戰敗被放大」的悶虧。尤其是在好萊塢等影視作品愚弄的推波助瀾下,更是造成世人對於二戰的瞭解多被誤導(如電影《獵殺U-571》[U-571,2000年上映]、《敦剋爾剋大行動》[Dunkirk,2017年上映]等)。
  
  隻是,沒想到連身為同盟國之一的法國,竟然也麵臨到這樣的窘況!
  
  從希特勒展開徵法的西線戰役、北非戰場,到盟軍在諾曼第成功開闢「第二戰場」反攻,一般人對於這段期間法國、義大利軍隊的作戰錶現,似乎都有被扭麯的刻闆印象。然而,真相真是如此嗎?
  
  本書作者透過大量文獻、戰報與參戰者的敘述,挖掘齣許多塵封的歷史篇章。或許以成敗論英雄的大眾觀點無法扭轉,但絕對可以讓你對官兵的錶現另眼看待。如果你不是一位崇尚懶人包閱讀模式,或者是隻想知道結果的讀者,對於這樣難得一見的二戰歷史著作,肯定能從中獲得探索軍史的樂趣,成為一位不再被電影或課本誤導的知識分子。
  
  同樣身為陸軍的備役中校,多明尼剋.洛米爾齣版過的著作超過百餘部,這七倍於我的著作產量,令我相形見絀;而能獲頒法國榮譽軍團勳章和榮譽軍團騎士的勳位,並被譽為是當今最優秀的二戰歷史專傢,也足以知道他在法國軍史研究圈的地位。能在他的著作發行中文版之際,為其作序推薦,真是倍感榮幸!
 
推薦序二
 
隻從電影、課本瞭解歷史?你需要平衡報導
資深影評人/左撇子
 
  收到《電影和課本誤導的二戰真相》推薦序邀約時,我是相當期待的!由於二戰不論在時間或空間上,都跟我們有段距離,所以我們對二戰的認知,往往都是從歷史課本或野史之中得知。
   
  而野史,當然包括瞭各種創作,例如電影、漫畫等。先不說正經的《敦剋爾剋大行動》(Dunkirk,2017年由英國、法國、美國及荷蘭閤拍的戰爭電影)、《諾曼第大空降》(Band of Brothers,2001年美國迷你戰爭影集)等,這種由好萊塢(Hollywood)或英國共同創作的作品,其實仍是屬於「勝利者」的單一視角。
  
  此外,還有比較誇飾的創作《兔嘈男孩》(Jojo Rabbit,2019年上映的美國黑色喜劇劇情片)、《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2009年德、美閤拍的黑色幽默特務戰爭電影),兩部的背景皆設定在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而後者甚至直接掃射希特勒。
   
  但如果你把這些電影當真,可能會錯失掉很多真實資訊。
   
  不過,也有很多有趣的敘事方式,例如把各個國傢特質給擬人化的《義呆利Axis Powers》(日本漫畫,2006年起連載至今,除漫畫外也有多部動畫)、把國傢特質化成一顆球的《國傢球》(Countryballs,或稱波蘭球[Polandball],興起於2009年德語貼圖網站Krautchan.net)。
   
  這些以國傢人格特質為齣發點的搞笑,其實還是一種刻闆印象。例如義大利的形象往往是很廢的「豬隊友」,而法國則是愛喝紅酒、寧願投降也不跟英國往來的形象。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電影和課本誤導的二戰真相》就是一個精彩、詳細的翻案作品,替二戰雙方(同盟國與軸心國)背黑鍋的兩國──義大利和法國──好好的翻案!
  
  從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沒有被課本、電影講齣來的真相。例如,大傢所知道的「敦剋爾剋大撤退」,是因為法國各地都有齣現牽製勢力,纔讓英國成功撤退,沒遭受圍剿;或是「諾曼第登陸」,大傢隻知道這是扭轉二戰局勢的一次作戰,美國空降部隊拯救瞭全世界,但其實電影沒有拍齣的重點是:60%至75%的德國部隊,那時候正在打蘇聯。
   
  而離我們近一點的亞洲地區,講述美、日關係的二戰電影如此之多,但我們都知道,75%的日軍當時在中國作戰,而美國對付的隻是剩下四分之一的日軍。
   
  可能有人會認為,這就是一部法國人幫法國反駁的作品。不過,作者所引用的數據及證詞,都相當有說服力,不會讓人覺得隻是作者個人意見。書中甚至收錄許多來自法國的敵方,也就是德國將領們的見證紀錄。自己人或許會自吹自擂,但是敵方紀錄通常不會幫忙誇飾,相較之下更具參考價值。
  
  隻是,這些紀錄不會齣現在流行電影,因為歷史都是贏傢在寫。即便已經過去幾十年,輸傢仍沒有話語權。而這本書,平衡瞭這種不對稱的話語權。
   
  另外,所謂「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二戰時的法國非常適閤現代的臺灣藉鏡。本書嚴格檢討瞭法國當時的軍力,不隻是數字化、科學化的數據對照,還有許多應該能避免的錯誤。 例如:法國將領平均年紀大於60歲,而德國歷經兩次洗牌,使得將領年輕化(平均55歲)。雖然年紀能夠纍積經驗,不過也可能造成輕敵、保守的趨勢,所以法國在一戰之後,軍備就沒什麼進步。當德國把裝甲全麵裝上無線電時,法國還在用旗子傳話。
   
  總結來說,我認為這本書適閤三種人看:
 
  一、隻從課本和電影瞭解二戰,想要平衡報導的人。
  二、想為話語權弱勢盡一點心力的人。
  三、想透過歷史,思考臺灣現況的人。
 
  由於我的粉絲大部分都是愛看電影的讀者,因此我特別推薦第五章與第十章,講的是電影背後的真相,或是未來可能會被拍成電影的精彩戰役。
  
  古羅馬有句話說:「想要和平,就要先準備戰爭(Si vis pacem, para bellum)。」有越多人瞭解歷史,歷史纔不會再次重演。願世界和平。

前言
 
歷史學傢刻意遺忘的二戰真相
 
  二次大戰結束後,數十年來的各種見證、著作、文章、電視紀錄片和廣播節目,都讓我們誤以為,自己對於二戰的來龍去脈非常清楚。然而,某些含糊不清的論點,加上當時交戰國刻意神話化的宣傳,持續嚮大眾傳達一種既定的意識形態,同時,這些觀點也未釐清事實的細節和差異。
  
  由於多數作者和媒體深受美國影響,英、美歷史學傢普遍謾罵法國在1939至1945年的錶現,並貶低法軍的貢獻。儘管經過幾十年,一貫的陳腔濫調仍舊充斥於史學知識之中,顯示當時的宣傳已在大傢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那麼,留存在共同記憶裡的論點,究竟有哪些是謬誤呢?
  
  有一些學者提齣「1940年同盟國可以戰勝」的論點,其理由係基於一些誤導性的和可信度低的軍力數字,聲稱法國在戰車的數量和技術上皆占優勢,但這項論點與事實不符。尤其是認為應由法軍指揮官們承擔失敗的責任,這忽略瞭當時的政治現實,綜觀1940年失敗的原因不隻一項,應該更詳細說明。
  
  另一方麵,許多英、美著作嚴厲批評1940年的法軍,將一切過錯歸咎於法國士兵缺乏戰鬥力。大傢刻意遺忘法國軍隊在戰場上的許多英勇事蹟,以及兩軍陣營遭受的慘烈損失,尤其是德軍在這僅僅45天的戰役裡,被法國擊毀瞭30%至50%的戰車和飛機(全毀或損壞)。
  
  英、美歷史學要我們相信,德國能夠占領法國,是因為法國人懦弱又沒榮譽感,冷血看待猶太人的命運,甚至多數法國人還協助德國納粹逮捕猶太人。這個論述顯然忘瞭,幸好有大部分的法國民眾和某些政府官員的幫助,75%在法國的猶太人纔得以獲救。
  
  關於法國抵抗運動史,經歷戰後各種不同論點及宣傳,有人再度對其效益提齣質疑,因而引發熱烈討論。在一味的褒與貶之外,這份全麵性的評估報告,證明抵抗運動確實發揮效益。
  
  此外,還有一些作者意欲貶低哈凱姆(Bir Hakeim)和格裏爾(Glières)戰役(第五章)的重要性,將其簡單描述成戴高樂主義的傳說。比爾哈凱姆戰役雖然在當時多少被神話化,但那的確是一場英勇對抗,且拖延瞭隆美爾(按:Erwin Rommel,當時為德國陸軍上將)的原訂計畫。而格裏爾戰役也絕非隻是一場小規模衝突。
  
  二戰期間,英、美盟軍對抗義大利軍隊失利,卻刻意隱瞞世人真相,還將義大利士兵宣傳成毫無自尊的懦夫。盟軍在北非和東非連連失利,大傢總認為是德軍立下戰功,實際上當時參戰的士兵,至少有80%來自義大利軍隊,他們四處英勇徵戰。
  
  貝尼托.墨索裏尼(按:Benito Mussolini,二戰時義大利領導者)一嚮被視為好戰又狂熱的獨裁者,素與納粹結盟。然而,在1922年至1936年間,他卻對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和納粹主義採取敵對態度,並捍衛奧地利獨立。墨索裏尼緻力於與法國、英國及蘇聯緊密結盟,企圖包圍德國。1939年9月,他試圖避開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4月,墨索裏尼被捕,隨即遭到處決,這位昔日領袖手邊的一個重要公事包遺失,內藏1922年至1939年間他與英國往來的祕密文件,因此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用盡辦法想要取迴那個公事包。
  
  大傢都認為多虧美國登陸諾曼第(Normandie),纔將自由世界從納粹手中拯救齣來。殊不知當時有60%至75%的德軍,正在對抗蘇聯軍隊;而在諾曼第的德國裝甲部隊,有75%正與英國和加拿大軍隊交戰。在這樣的情況下,美軍纔得以順利取勝。大傢也不知道,75%的法國領土是靠英國、加拿大、法國和其他非美同盟國纔得以解放。更忘瞭當時日本有75%的軍力在中國作戰,美軍僅對抗其餘的四分之一日軍而已。
  
  有人試圖淡化法國對於盟軍勝利的貢獻。他們忘記在戰爭裡多次關鍵的時刻,是法國軍隊和法國抵抗組織大力促成德國的潰敗。
  
  現在,我們就把這些論點重新逐條檢視,並根據佐證文獻,挖掘其中隱藏的真相。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強烈,帶著一種不容置喙的批判性,這點我很欣賞。它不像某些學者那樣小心翼翼地使用保守的措辭,而是直白地指齣歷史紀錄中的矛盾與漏洞。作者似乎對那段時間的文獻資料有著近乎偏執的掌握度,他引用的案例和對照的文本非常紮實,讓你很難找到反駁的切入點。但這種深入的批判,也帶來瞭一點閱讀上的挑戰。有些段落的資訊密度非常高,需要反覆閱讀纔能消化其中複雜的因果鏈。特別是在探討戰後和談與領土劃分的章節,那種牽涉到多方利益拉扯的細節,處理起來極其繁瑣,但作者卻能用相對精練的語言勾勒齣權力遊戲的全貌。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歷史研究的深度,往往建立在對原始資料的極緻挖掘上,而非僅僅是錶麵事實的羅列。對於想真正搞清楚二戰爆發的深層結構性原因,而不隻是記住幾個關鍵日期和人名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把銳利的解剖刀。

评分

這本關於二戰的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好奇,感覺它就是要挑戰一些我們從小到大在課本裡讀到的「標準答案」。翻開第一頁,作者的敘事口吻很接地氣,不像傳統歷史書那種冷冰冰的陳述,反倒像是朋友在跟你講一個他深入研究過的故事。他似乎特別著重於挖掘那些被主流敘事忽略的麵嚮,像是戰場上普通士兵的真實心境,或者政治角力背後那些不那麼光彩的盤算。我印象很深的是他對於某個關鍵戰役的分析,不同於教科書強調的戰略佈局,他把焦點放在瞭後勤補給的混亂和人為誤判上,這讓整個事件的樣貌瞬間變得立體又真實。那種感覺,就像是把一副褪色的老照片重新上色,你纔發現原本以為的黑白世界,其實暗藏著豐富的層次感。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時會停下來,上網去查證他提到的某些細節,發現很多過去深信不疑的「事實」,其實都建立在非常片麵甚至帶有宣傳性質的基礎上。這本書成功地激發瞭我對歷史的求知慾,它不隻是告訴你「發生瞭什麼」,更重要的是引導你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發生」,以及「不同的人是怎麼看待這一切的」。

评分

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成功地跳脫瞭傳統的「國傢本位」史觀。對於我們從小接觸的歷史敘事,往往是圍繞著本國的視角建構起來的,重點在於「我們做瞭什麼」或「我們如何受害」。然而,這本作品更像是站在一個更高維度的觀察者角度,將所有主要參與者的動機和行為,放在一個更廣闊的全球政治光譜下進行審視。它沒有試圖為任何一方塗脂抹粉,反而更關注於不同意識形態碰撞時所產生的巨大慣性與毀滅性。我尤其欣賞它對意識形態「異化」過程的描述,也就是當一個原本崇高的理念,如何在戰爭的壓力下逐漸扭麯成人們互相殘殺的藉口。這種對人性在極端壓力下錶現的細膩刻畫,比單純羅列戰場傷亡數字來得更有衝擊力。它讓人反思,無論今天的世界如何進步,那些誘發衝突的內在心理機製,是否從未真正消失過。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一個巨大的迷宮中摸索,雖然過程麯摺,但最終找到齣口時的豁然開朗感,是極為珍貴的。

评分

相較於坊間許多探討二戰的暢銷書,這本的格局顯得更加宏大,它不滿足於講述某個單一的英雄事蹟或是某場著名的戰役。它更像是一部試圖建構二戰歷史「社會學」的著作。書中穿插瞭許多關於戰時經濟、科技競賽以及文化轉變的論述,這些元素往往是教科書中一筆帶過,但在作者的筆下,它們卻成為推動歷史車輪前進的關鍵動力。舉例來說,他分析瞭特定工業技術的發展,如何直接影響瞭戰略決策的製定,這種跨學科的視野,讓整個歷史圖景變得異常豐富飽滿。我特別喜歡作者在結尾處對「記憶」的討論。他提醒我們,歷史的詮釋權是流動的,今天的「真相」,很可能就是明天的「偏見」。這種對歷史建構過程的自覺,使得這本書具有超越時空限製的價值。它不是要給你一個最終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強大的工具,去質疑和解構你未來將要接觸到的任何歷史論述,這纔是真正的知識傳承。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歷史真的不是單一麵嚮的。它不像我們在學校被教導的那樣,有一條清晰的對錯界線。作者似乎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描繪,在宏大的歷史敘事下,個體是如何被推著走的,以及他們在極端環境下的掙紮與選擇。特別是關於戰爭宣傳機製的探討,非常到位。那種將複雜的國際衝突,簡化成簡單的「善與惡」二元對立的處理手法,在這本書裡被毫不留情地拆解開來。他不像某些戰史傢那樣沉迷於武器規格或部隊調度,而是深入到社會心理層麵,探討為什麼大眾會輕易接受那些被包裝過的資訊。舉例來說,他分析瞭當時的媒體如何利用公眾的恐懼和愛國情懷來達到政治目的,這種對輿論操控的剖析,讓人讀來不寒而慄,因為你意識到,即便在今天,這種操作手法也依然存在。這本書讀起來像是一場抽絲剝繭的偵探故事,但兇手不是某個人,而是籠罩在時代迷霧中的集體意識。它逼迫你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資訊環境,這絕對是一本極具警醒意義的作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