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鐵道大探索3    世界的鐵道博物館:歐美亞澳68座鐵道博物館全紀錄及台灣12個潛力點 (電子書)

世界鐵道大探索3 世界的鐵道博物館:歐美亞澳68座鐵道博物館全紀錄及台灣12個潛力點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蘇昭旭
图书标签:
  • 铁路
  • 铁路博物馆
  • 旅行
  • 文化
  • 历史
  • 交通
  • 欧洲
  • 美洲
  • 亚洲
  • 澳洲
  • 台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蘇昭旭老師花費二十多年的研究與記錄,帶領你認識鐵道分類學
 
★從全球鐵道博物館案例,認識世界各國鐵道博物館的特色
★從各博物館類型與模式,認識永續經營的關鍵因素
 
 
  繁體中文第一本世界鐵道博物館全圖鑑!
  世界各工業大國都非常重視其鐵道博物館的設置,
  如英國的約克鐵道博物館、德國的紐倫堡火車博物館,以及日本的大宮鐵道博物館等,
  不只是將鐵道文物有系統的整理及保存的地點、珍視科技發展的歷史軌跡的展示場所,
  更是科技教育向下紮根的示範場所與體驗設施。
  台灣擁有的鐵道文化資源不算少,卻沒有正式的鐵道博物館,
  直至2019年8月,台灣才終於成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這座我國現存最具悠久歷史、規模完整的鐵路車輛修理工廠——台北機場,
  將成為台灣第一個國家及鐵道博物館,預計於2024年、2027年分期修復與開放。
  而台灣還有幾處十分具有潛力的「鐵道文化園區」和車站,
  究竟要如何轉型成鐵道博物館,以保存特別的鐵道歷史及文物呢?
 
  透過蘇昭旭老師的調查與研究,這本書將帶您遊歷歐美亞澳多個國家超過70座博物館,並分成四類、12項統計分析指標(門票收費、主體建築、歷史文物展示、科普教育演示、室內鐵道車輛展示、戶外鐵道車輛展示、鐵道車輛動態展演、鐵道車輛實際運行、靜態模型展示、動態模型展演、科學與藝術作品、連結博物館鐵道),為大家解析博物館永續經營的模式及關鍵。讓鐵道博物館作為鐵道科技與歷史文明的傳承之所,保留過去的鐵道記憶,打開未來的科技視野
 
  本書看點
  鐵道博物館的屬性分類與模式
  ˙第一類:國家級鐵道博物館,如英國約克鐵道博物館,保存創下時速202.77公里的蒸汽機車—馬拉德號(Mallard),以及1829年史蒂芬生的火箭號復刻版。
  ˙第二類:交通或科學博物館附設鐵道博物館,如德國的科技博物館,利用兩座扇型車庫作為展覽空間的經典博物館。
  ˙第三類:鐵道事業體附設博物館,如波蘭的沃爾什藤蒸汽火車與扇形車庫博物館,仍有蒸汽火車運行,每年都會舉行一次蒸汽機車嘉年華,是歐洲鐵道界的觀光盛事。
  ˙第四類:地方博物館或保存鐵道組織附設博物館,如德國柏林公園鐵道的車輛博物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兒童鐵道博物館,這兩處都是兒童可以體驗駕駛火車的博物館。
 
  全球鐵道博物館案例
  ˙歐洲地區的經典四類鐵道博物館案例。
  ˙日本鐵道博物館案例,如小樽總合博物館、青函海底隧道紀念館、大宮鐵道博物館、青梅鐵道公園、東武鐵道博物館等。
  ˙中國鐵道博物館案例,如北京的中國鐵道博物館、上海鐵路博物館、瀋陽鐵路陳列館、雲南鐵路博物館等。
  ˙美洲、印度等其他國家鐵道博物館案例。
 
  台灣鐵道博物館潛力點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第二~四類鐵道博物館,如台灣高鐵探索館、苗栗的鐵道文物展示館、彰化扇形車庫、高雄的打狗鐵道故事館等共12處。
  全書共約8萬字,超過350張圖片
 
  ※本系列共4本
  《世界的蒸汽火車:200年火車分類學 300輛蒸汽機車全圖鑑》
  《世界的觀光鐵道:精選30多個文化資產鐵道與15條觀光鐵道》
  《世界的鐵道博物館:歐美亞澳68座鐵道博物館全紀錄及台灣12個潛力點》
  《世界的鐵路火車站:深度探索48國火車站分類學與300多座特色車站》
 
名人推薦
 
  王文傑|雄獅集團董事長
  朱慶忠|陞暉恰鐵道主題咖啡店創辦人、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副教授
  杜  微|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局長
  周永暉|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董事長、前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局長、前交通部觀光局局長
  翁惠平|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文資科科長
  廖科溢|旅遊節目製作人兼主持人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劉宥緯|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理事長、高中教師
  (依姓氏筆劃排列)
 
深入探索全球鐵道文明的壯闊史詩:世界鐵道奇景與未來展望 (精裝版) 本書收錄了橫跨五大洲,數十個國家,超過一百座令人驚嘆的鐵道遺址、營運中的特色路線,以及極具歷史意義的火車博物館。這不僅是一部關於火車與軌道的圖文誌,更是一場穿越時空、丈量世界的文明之旅。 --- 第一部:蒸汽時代的榮光與遺產 (歐洲核心) 本書的開篇將讀者帶回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歐洲。我們聚焦於那些見證了鐵路如何重塑歐洲大陸格局的關鍵節點。 第一章:英國的鋼鐵脈絡 坎布里亞海岸線的壯麗景觀: 詳細介紹英國國家鐵路(Network Rail)的營運精華路段,特別是穿越湖區國家公園的線路,探討其在保育與運輸之間取得的平衡。 鐵路工程的先驅: 深入解構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魯內爾(Isambard Kingdom Brunel)與托馬斯·泰爾福德(Thomas Telford)的遺產。重點展示布里斯托爾的克利夫頓懸索橋,以及早期鐵路隧道技術的演變。 英國鐵道博物館群像: 考察位於約克郡的英國國家鐵道博物館(National Railway Museum, York),專注於其館藏中喬治·史蒂芬森的「火箭號」複製品及維多利亞時代的展品,並對比分析曼徹斯特科學與工業博物館中關於鐵路對城市發展影響的專題陳列。 第二章:法國與德意志的精密機械 阿爾卑斯山的穿鑿史: 聚焦於法國和瑞士邊境的著名山區鐵路,如蒙布朗隧道(Mont Blanc Tunnel)的建設難度,以及瑞士的齒軌鐵路系統(如皮拉圖斯山鐵路),分析其複雜的工程學原理和對高山旅遊業的貢獻。 德國的工業遺產與現代高速網: 探討魯爾區的工業鐵路遺址,如何轉型為文化景觀。同時,深入剖析德國鐵路博物館(如紐倫堡的德意志鐵道博物館 Deutsche Bahn Museum)中關於西門子、克虜伯等企業與鐵路發展的緊密關係。重點介紹德國高速鐵路(ICE)的技術標準與歐洲網絡中的核心地位。 奧匈帝國的遺風: 介紹中歐地區,特別是捷克和匈牙利的古老火車總站建築風格(如布拉格中央車站),這些車站如何體現了哈布斯堡王朝鼎盛時期的氣勢與藝術追求。 --- 第二部:橫跨大陸的史詩級建設 (歐亞大陸橋) 本部分著眼於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基礎建設工程——橫貫歐亞大陸的鐵路,以及其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深遠影響。 第三章:俄羅斯的鋼鐵脊樑 西伯利亞大鐵路的未盡傳奇: 對西伯利亞大鐵路(Trans-Siberian Railway)進行深度地理與歷史考察。本書不只呈現其路線圖,更著重分析其在沙皇時代的戰略意義、蘇聯時期的擴張,以及現今在歐亞物流中的角色。 極端氣候下的營運挑戰: 探討貝加爾-阿穆爾幹線(BAM)的建設難度,以及在永久凍土帶上維持軌道穩定的技術創新。 第四章:中亞與絲綢之路的復興 新絲路上的鐵軌力量: 考察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下,中歐班列的快速發展。重點介紹中國在西部地區建設的艱難線路,如青藏鐵路,分析其對高原生態保護的影響與工程奇蹟。 中亞地區的過渡期: 探討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鐵路系統在後蘇聯時代的標準轉換與現代化進程,以及其作為連接東西方物流樞紐的戰略價值。 --- 第三部:新世界的鐵路拓荒史 (美洲大陸) 美洲的鐵路故事是關於邊疆拓展、國家統一與資本主義野心交織的宏大敘事。 第五章:北美大陸的統一者 橫貫大陸鐵路的兩條生命線: 詳細比對美國的聯合太平洋鐵路(Union Pacific)與中央太平洋鐵路(Central Pacific)的建設歷程,重點分析其對美國西部大開發的決定性影響,以及對華工和愛爾蘭移民勞工的歷史性定位。 美國的國家鐵路博物館巡禮: 專門介紹位於伊利諾州丹維爾的美國鐵道博物館(Illinois Railway Museum),專注於其豐富的蒸汽機車收藏和運作中的歷史列車體驗,與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森尼學會國家鐵道博物館的側重點進行對比分析。 加拿大落基山脈的奇蹟: 探討加拿大太平洋鐵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如何在艱困的洛磯山脈中架設軌道,及其對加拿大聯邦形成的關鍵作用。 第六章:拉丁美洲的咖啡與礦石之路 安第斯山脈的軌道奇觀: 介紹秘魯的安第斯登山者號(Andean Explorer)和玻利維亞的「死亡之路」鐵路遺址,著重於早期殖民經濟對鐵路佈局的塑造,以及現代旅遊鐵路如何復興這些歷史線路。 --- 第四部:南半球的孤立與連接 (大洋洲) 本書將視線投向南半球,探討在資源開採和國家統一需求下,澳洲和紐西蘭的鐵路建設特點。 第七章:澳洲的曠野穿越者 澳洲大陸鐵路(The Ghan)的挑戰: 深度剖析從阿德萊德到達爾文的「甘號」鐵路,探討其穿越澳洲中部無人區的氣候與後勤難題,及其在連接熱帶與溫帶地區的戰略意義。 寬軌、標軌與窄軌的混戰: 分析澳洲各州在鐵路標準選擇上的歷史分歧,以及這些標準在聯邦化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八章:紐西蘭的田園風光與工程學 南島的壯美風景線: 介紹紐西蘭特蘭茲帕斯鐵路(TranzAlpine),分析其如何在火山、峽谷之間穿梭,並專注於紐西蘭在維護其獨特鐵路文化方面的努力。 --- 第五部:未來軌道與綠色運輸的藍圖 (展望) 最後一部分,本書將目光投向現代與未來,探討科技如何引領鐵路進入新的紀元。 第九章:超級高鐵的競速與競爭 磁浮技術的突破與瓶頸: 綜合分析日本的超導磁浮技術(SCMaglev)與中國、韓國的電磁懸浮技術的現狀與挑戰。探討超級高鐵對於緩解航空壓力、重塑城市群之間的關係的潛在影響。 歐洲的跨國高速網絡整合: 評估歐洲列車控制系統(ETCS)的推廣進度,以及申根區邊境對鐵路無縫連接提出的技術與政治要求。 第十章:永續發展下的鐵路重生 貨運鐵路的電氣化轉型: 探討重載貨運鐵路(如澳洲皮爾巴拉鐵路)如何逐步實現完全電氣化或氫能動力化,以達成碳中和目標。 地方鐵路的文化復興: 介紹全球各地(特別是非洲和東南亞)由社區主導,修復或重新啟用歷史悠久的地方窄軌鐵路,使其成為文化觀光與地方經濟的新引擎的案例。 --- 本書特點: 超高清全彩攝影: 包含數千張由專業鐵道攝影師在世界各地捕捉的第一手影像。 專業工程分析圖: 附有數十個重要橋樑、隧道和機車的技術剖面圖與原理示意圖。 歷史文獻摘錄: 引用了早期鐵路建設者的書信、報紙報導及官方工程報告。 深度訪談: 收錄了對現役列車長、鐵路工程師和博物館策展人的獨家專訪。 這部作品是對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發明的致敬,它描繪了軌道如何連接世界,驅動文明的演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蘇昭旭
 
  1967年生,以建立台灣軌道工具書體系為終身職志,走訪全球48個國家的鐵道,至2022年為止著述共54冊,為華人鐵道領域專業著作數目最多的學者。以《台灣鐵路火車百科》、《台灣鐵路蒸汽火車》於2000年、2001年連續獲得金鼎獎,並有多本圖書獲得「好書大家讀」知識性讀物組推薦。
 
  曾任《鐵道旅行雜誌》總編輯、「台灣高鐵行動探索館」館長、國家檔案管理局交通類檔案委員、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阿里山森林鐵道」營運績效督導委員等職務,現任NGO交通科學技術博物館館長、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航空暨運輸服務管理系」助理教授。
 
  蘇昭旭長年著書立說演講,對當代鐵道建設貢獻頗多,於2000年榮獲鐵路節頒發「鐵路之友」。2004年榮獲運輸傑出青年獎,2012年榮獲馬英九總統治國週記邀請,對談國家鐵道文化政策。更因長期投入保護阿里山森林鐵路,推動鐵道外交與宣揚其普世價值,名揚國際,於2020年獲頒109年度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綠色奧斯卡獎」。
 
  蘇昭旭老師的全球鐵道是野部落格
  blog.xuite.net/sujaushi/twblog1

图书目录

作者序  揭開全球鐵道博物館的國際視野
出版序  每個人都有一個火車故事,但火車的世界中,卻只有一個蘇昭旭

第1章  認識鐵道博物館的精采世界Introduction to railway museum
鐵道博物館的規模與功能:科技實力與文化傳承的整合
鐵道博物館的屬性分類與模式:CEEO的經營觀念
鐵道博物館與博物館保存鐵道的差異
鐵道博物館的典藏三大元素:車輛、文物、模型
鐵道博物館的車輛典藏概念
鐵道博物館的文物典藏概念
鐵道博物館的模型典藏概念
鐵道博物館的統計分析指標

第2章  歐洲地區國家級鐵道博物館案例National museum class railway museum of Europe
英  國  約克鐵道博物館
法  國  摩洛斯火車博物館 
德  國  紐倫堡交通博物館
西班牙  加泰隆尼亞鐵道博物館
匈牙利  布達佩斯鐵道博物館
俄羅斯  聖彼得堡鐵道博物館

第3章  歐洲地區科學博物館附設鐵道博物館案例Science museum class railway museum of Europe
英  國  倫敦科學博物館
英  國  倫敦交通博物館
德  國  柏林科技博物館
德  國  德勒斯登交通博物館
瑞  士  琉森交通博物館
奧地利  維也納科技博物館
義大利  米蘭達文西科技博物館i
土耳其  伊斯坦堡 工業科技博物館

第4章  歐洲地區鐵道事業體附設博物館案例Affiliated railway museum to railway enterprise of Europe
挪    威  佛洛姆登山鐵道博物館
德    國  巴伐利亞鐵道博物館
羅馬尼亞  布加勒斯特北站 鐵道博物館
羅馬尼亞  西畢烏  扇形車庫鐵道博物館
羅馬尼亞  蒂米什瓦拉 雙扇形車庫博物館
波    蘭  沃爾什滕  蒸汽火車與扇形車庫博物館
希    臘  雅典 鐵道博物館
俄 羅 斯  莫斯科 鐵道博物館
拉脫維亞  里加 鐵道博物館
丹    麥  歐登塞 鐵道博物館

第5章  歐洲地區保存鐵道組織附設博物館案例Local railway museum and heritage railway museum of Europe
英    國  凱蒂沃斯鐵道博物館
荷    蘭  霍倫梅登布利克鐵道博物館k
德    國  黑森林武塔赫河谷鐵道博物館 
德    國  柏林公園鐵道的車輛博物館
德    國  微縮景觀世界鐵道博物館
瑞    士  布羅尼仙碧鐵道博物館
瑞    士  阿布拉線鐵道博物館
奧 地 利  薩瑪林鐵道博物館群
土 耳 其  伊斯坦堡車站鐵道博物館
西 班 牙  蒙特塞勒登山鐵道博物館
匈 牙 利  布達佩斯兒童鐵道博物館
斯洛伐克  切尼赫榮森林鐵道博物館
羅馬尼亞  上維塞烏維塞烏森林鐵道博物館
俄 羅 斯  貝加爾湖西伯利亞鐵道博物館

第6章  亞洲地區日本鐵道博物館案例Japanese railway museum
北海道  小樽總合博物館
北海道  三笠鐵道博物館
青  森  青函海底隧道紀念館
東  京  秋葉原交通博物館(閉館)
東  京  大宮鐵道博物館
東  京  地下鐵博物館
東  京  青梅鐵道公園
東  京  東武鐵道博物館
橫  濱  原鐵道博物館
靜  岡  大井川鐵道 千頭蒸汽機車資料館
橫  川  碓冰嶺鐵道文化村
名古屋  博物館明治村
名古屋  JR東海鐵道博物館
大  阪  交通科學博物館(閉館)
京  都  京都鐵道博物館
門司港  九州鐵道紀念館

第7章  世界其他地區的鐵道博物館 Railway museum of the other nation
中    國  中國鐵道博物館東郊館
中    國  中國鐵道博物館正陽門館
中    國  中國鐵道博物館詹天佑紀念館
中    國  瀋陽鐵路陳列館
中    國  雲南鐵路博物館
韓    國  首爾鐵道博物館
蒙    古  烏蘭巴托火車博物館
土 耳 其  塞爾柱蒸汽火車鐵道博物館
土 耳 其  安卡拉車站 鐵道博物館
印    度  德里鐵道博物館
印    度  加爾各答鐵道博物館
印    尼  安部拉哇鐵道博物館
印    尼  雅加達 塔曼迷你印尼博物館
美    國  巴爾的摩與俄亥俄鐵道博物館
美    國  伊利諾鐵道博物館
美    國  加州鐵道博物館
加 拿 大  多倫多 鐵道博物館
澳大利亞  墨爾本 鐵道博物館
埃    及  開羅 鐵道博物館

第8章  台灣鐵道博物館的潛力點The potential sites of Taiwan railway museum
台灣的鐵道博物館現況:以特展型態存在的鐵道博物館
台北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台北機廠
台北  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
桃園  台灣高鐵探索館
苗栗  鐵道文物展示館
彰化  彰化扇形車庫
嘉義  北門車庫園區
高雄  打狗鐵道故事館
高雄  哈瑪星台灣鐵道館
羅東  林業文化園區
花蓮  鐵道文化園區
台糖  烏樹林車站
台糖  溪湖糖廠與車站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43029
  • EISBN:978626314320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64.7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  
 
揭開全球鐵道博物館的國際視野
蘇昭旭
 
  台灣鐵道從1887年迄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而鐵道博物館就是一個典藏歷史的寶庫。相較於日本、歐洲各國鐵道博物館的蓬勃發展,台灣始終沒有正式的鐵道博物館,令人惋惜。台鐵1998年CK101蒸汽火車復駛,是具有指標性意義的起點,然而如何妥善規劃現有的鐵道文物收藏,從純粹的懷舊的層次走向教育的層次,終能建立鐵道博物館群,這是台灣鐵道文化保存的重要使命。
 
  二十多年來,我自己親身走訪世界各國的鐵道博物館,進行全球鐵道博物館的調查,對各國鐵道博物館的分類,普遍上的分級有四大類。第一類是國家級鐵道博物館,第二類是交通或科學博物館附設鐵道博物館,第三類是鐵道事業體附設博物館,第四類是地方博物館或保存鐵道組織附設博物館。透過統計分析的學術研究,就每一個博物館進行個案分析,找到了十二項鐵道博物館的統計分析指標,這是一個比較公正客觀,看待博物館的類別,找出差異度的分析指標。
 
  透過這些的統計,分析世界各國的鐵道博物館,再回頭來看台灣的鐵道博物館現況,我有了重大的發現。其實台灣不是沒有鐵道博物館,而是缺乏博物館分級的觀念與統計的知識。若以全球鐵道博物館分類成四級的角度,台灣除了正式的第一級博物館還在籌備中,其他從第二級到第四級的博物館早都已經有。
 
  另外一個重大的發現,台灣不是沒有鐵道博物館,而是不敢使用博物館這個名稱。總以為鐵道文物展示,一定要內容做得非常的完美,博大精深,才叫做鐵道博物館。因此長年以來,台灣鐵道各個事業體在缺乏自信的情況下,出現了許多名稱:鐵道車庫園區、鐵道文化園區、鐵道故事館、鐵道探索館、鐵道文物展示館,就是不敢使用博物館(museum)這個名稱,就怕給人看笑話。實際上就十二項鐵道博物館的統計分析指標,去看世界各國的鐵道博物館,滿分的少之又少,鐵道博物館很少有十全十美的。
 
  還有,台灣過去有很多鐵道博物館,是以鐵道特展型態,去辦鐵道博物館的展覽,內容包羅萬象,十分精采,例如國立台灣博物館,高雄歷史博物館等等。只是當這個特展結束之後,就完全撤展了。如果把這些資源整理,變成一個常設展,或是一個固定的展示廳的話,今天台灣鐵道博物館的發展歷程,絕對會更快。因此,若能透過全球性的統計,找到宏觀的趨勢脈絡,台灣應該要找回自己鐵道博物館的自信才是。 
 
  誠然,這些問題也正是台灣鐵道的癥結所在。過去,台灣鐵道的世界是相當封閉的,對於這些寶貴的資源,沒有被好好珍惜與推廣,礙於現行的封建制度,與官大學問大的倫理,如果沒有國際上的案例與分析,我們無法知道真正的答案。因此,如果能夠有一本工具書,有一套鐵道資料庫,有完整的分類學知識,國際的案例與分析,可以幫助國人打開全球鐵道博物館的視野,可以找到正確的定位,活化被忽略的鐵道文化資產,這將造福多少人群,也是多麼大的功德! 
 
  過去二十多年來,我用人生的青春歲月,去世界各地的鐵道考察,我建立一套鐵道資料庫,建立一套鐵道知識「分類學」,如同製作一套字典與百科全書,我把它稱為「鐵道智庫全書」,從1999年到2019年,大部分都已經在人人出版發表完畢。然而,後來因為一些不幸的變故,出版舞台消失。二十多年職業生涯累積的世界鐵道資料庫,還有幾個分類學database,還沒有發表,世界的蒸汽火車,世界的觀光鐵道,世界的鐵道博物館,世界的火車站,從此這四本胎死腹中,讓我感到十分的沉痛。為了讓這些資料庫,可以繼續造福人群,我就把他轉換成數位資料庫,放在交通科學技術博物館的「線上資料庫」平台分享,透過演講來做推廣。感謝上蒼的眷顧,在一次公益演講的機會,認識讀書共和國木馬文化的編輯,讓累積多年的數位資料庫,得以出版發表造福人群,敝人表達非常的感激。這本書即是這四本鐵道分類學的第三冊,我相信這本書對於建立鐵道的世界觀,開拓全球鐵道博物館的新視野,會有很大的幫助。
 
  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的治國週記,我很榮幸讓馬總統接見與談,我首次向馬總統,提出建置國家鐵道博物館的想法。2022年,十年過去了,我將親身參訪全球,範圍涵蓋世界五大洲,百餘座鐵道博物館與交通博物館,我將這些資料寫成《世界的鐵道博物館》一書,希望把宏觀的趨勢脈絡帶進來台灣。如今,台灣鐵道第一級博物館已經存在,就是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我們真心期待它的誕生。其他第二級到第四級博物館,我們把它們結合起來,成為台灣鐵道博物館的潛力點。我想,未來的臺灣的國家鐵道博物館,不會是一個點,而是一條線,地不分東西南北,車不分軌距寬窄,營不分公私機構,透過在地的典藏,共通的管裡,串連成台灣鐵道的博物館群,這才是台灣鐵道博物館,符合國際潮流的方向。
 
  這本書是一本鐵道學者一生的成果展,如果沒有人生二十多年的累積,就沒有辦法完成的學術研究成果。盼能揭櫫全球鐵道的趨勢脈絡,為國人打開全球鐵道博物館的國際視野。
 
編輯推薦
 
  2021年4月,我有機會參觀蘇昭旭老師創立,位於其台南宅邸的「交通科學技術博物館」,一進屋就被老師收集的海量陸海空交通工具模型給震懾住了,而且還是三個樓層呢!
 
  我們一行人感覺就像來到小人國一樣,驚訝著各式各樣的模型,這些模型不僅精緻,有的甚至能動,並且在老師布置的軌道場景中,一幕幕的世界經典鐵道風景竟然也能用手機完美捕捉。
 
  最最特別也最最驚喜的是,老師針對每款模型都能娓娓道出它的身世、特殊之處,利用軌道場景演繹了一場台灣鐵道發展史,讓觀眾們無不佩服老師對於鐵道的熱情與投入的心血,真正的以一位專業鐵道博物館館長,推廣著鐵道豐富的科技含量與文化內涵。
 
  而老師之所以將自宅逐步設置具有博物館的規模,是因為他環遊世界二十餘國的鐵道回到台灣,發現無論是英國、美國、德國或日本,甚至連中國與紐澳等國,都有許多交通科學博物館作為鐵道的保存歷史、展示科技、教育演示等的場所。此外,老師更期許台灣也有國家級的鐵道博物館,以及各種型態的博物館,因此老師不僅將各國的博物館分門別類,並統計分析提供一套分類學,供大眾入門了解鐵道博物館的功能與目的,讀來就有如蘇老師親自為大家導覽各國博物館一樣大開眼界。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電子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心癢癢,光是「世界鐵道大探索3」這幾個字,就足以勾起無數鐵道迷對遠方軌道的無限遐想。我一直以來都對各國的火車文化抱持著濃厚的好奇心,尤其對於那些在歷史長河中留下深刻印記的火車頭、鐵道工藝,更是有種難以言喻的迷戀。想像一下,能夠透過文字與圖片,神遊於歐洲宏偉的蒸汽火車頭、美洲開闊地上的貨運巨獸、亞洲精密複雜的軌道系統,甚至是澳洲廣袤荒野中的獨特鐵道景致,那種滿足感絕對是無可比擬的。這本書如果能將不同地區的鐵道發展脈絡梳理得清晰,並且深入介紹那些具備特殊歷史或技術意義的博物館,那對我這種深度鐵道愛好者來說,簡直是挖到寶了。我特別期待看到那些保存良好、具有代表性的展館,它們不只是展示火車,更像是凝結了國家工業發展與社會變遷的縮影,光是光想像那些陳列的文物細節,就讓人忍不住想馬上翻閱。

评分

對於鐵道迷而言,每一次的「探索」都是對知識邊界的拓寬,而這本書所涵蓋的廣度,讓我嗅到了一股強烈的「集大成」氣息。我希望這本書在編排上能有系統地將這些博物館進行區域劃分,並且在每個區域的介紹中,能透露出一種屬於該地區鐵道的「調性」。例如,美洲的博物館是否更側重於大尺度的工程美學與西部拓荒精神?歐洲的博物館是否更注重古典工藝的精緻性與皇室背景的加持?這種風格上的區隔,對於讀者在腦中建構全球鐵道版圖的認知架構至關重要。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如果你喜歡A類型的博物館,那麼你絕對不能錯過B地點的C展館」這類的實用建議,那就更貼心了,這將引導我們從被動的閱讀轉變為主動的知識應用與未來的旅行規劃。

评分

從「電子書」的形式來看,我認為這在閱讀體驗上提供了一種極大的便利性。試想,當你在規劃下一次的旅行,或是臨時想要查閱某個遙遠博物館的資料時,不需要搬動厚重的實體書,只要透過平板或手機就能隨時存取,這對於熱愛自由行、行程變化快速的旅行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更重要的是,電子書的呈現方式,通常可以結合高畫質的圖片與更豐富的互動連結,如果這本書在介紹歐美亞澳的博物館時,能夠提供館藏重點的高解析度照片,甚至加入虛擬導覽的連結提示,那將會大大提升閱讀的沉浸感。畢竟,鐵道博物館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就來自於那些精緻的金屬光澤、複雜的機械結構,這些視覺細節若能透過數位媒體被放大呈現,其震撼力不言而喻。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台灣交通建設與地方文史的讀者,對於書中提到「台灣12個潛力點」的規劃,我抱持著非常高的期待。台灣的鐵道歷史雖然相較於歐美較為年輕,但其發展過程中充滿了獨特的挑戰與故事,從日治時期的縱貫線到戰後的電氣化,每一個階段都有值得記錄與保存的軌跡。我總覺得,台灣的鐵道文化常常被侷限在幾個知名的景點,但其實許多地方的小型機務段、廢棄的支線或是地方性的鐵道工廠,都蘊藏著未被發掘的寶藏。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不同於主流的、更具地方特色的「潛力點」視角,並且分析它們未來發展成博物館的可能性與必要性,那對於推動台灣本土鐵道觀光的深度與廣度,絕對是極具啟發性的。這不僅僅是為了觀光,更是為了讓下一代能更深刻地理解我們腳下這片土地是如何被這些鋼鐵巨獸串連起來的。

评分

探討全球68座鐵道博物館,這個數字本身就顯示了編纂這本書的資料量之龐大與耗時。要系統性地整理橫跨歐美亞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博物館,其背後的考證工作必然是極其嚴謹的。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這麼廣泛的地理範圍內,確立「必訪」或「代表性」的標準。是依據館藏的稀有度?還是對全球鐵道技術發展的影響力?又或者是它與當地歷史的連結深度?我期待看到的不只是博物館的地址和開放時間,而是那種深層次的文化解讀——例如,某個歐洲博物館如何呈現工業革命對當地社會結構的衝擊,或者某個亞洲博物館如何平衡傳統工藝與現代化進程的矛盾。這種跨文化的比較分析,往往是讓一本旅遊指南昇華為深度研究作品的關鍵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