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orch深度學習入門與應用:必備實作知識與工具一本就學會 (電子書)

PyTorch深度學習入門與應用:必備實作知識與工具一本就學會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進德
圖書標籤:
  • PyTorch
  • 深度學習
  • 機器學習
  • 人工智慧
  • Python
  • 電子書
  • 入門
  • 實作
  • 圖像辨識
  • 自然語言處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深度學習是人工智慧的一個分支,相較於傳統的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在某些領域中更接近人類智慧,而逐漸走進我們的生活中,常見的應用如人臉辨識、語音識別、智慧駕駛等。

  PyTorch是一個開源的Python深度學習函式庫,這個軟體主要由Facebook的人工智慧研究團隊開發,而由於PyTorch的語法簡單,且擁有完善的文件說明,目前已成為開發深度學習的主要框架之一。

  本書內容由淺入深,不隻對PyTorch進行係統化的介紹,也詳細說明瞭神經網路、CNN網路、RNN網路及強化學習等主題。本書還安排瞭18個實習,以PyTorch實作深度學習的各種演算法,經由實作的過程,可有效幫助讀者學習,進入深度學習的世界。

  【目標讀者】
  ☛對深度學習有興趣的初學者,可讓讀者兼顧理論與實作。
  ☛適用於大專院校「深度學習」課程的學生,可作為教師授課之用。
  ☛已學過TensorFlow且想再學習PyTorch框架者,可對學習、研究及求職有很大的幫助。
  ☛專案設計者、AI工程師、數據分析工程師,也很適閤閱讀本書。

本書特色

  著重PyTorch的實作與應用,
  輕鬆進入深度學習與人工智慧領域!

  ☛詳細說明深度學習的實作流程,以係統化步驟來處理各式的任務問題。
  ☛介紹深度學習原理,實作DNN、CNN、RNN、LSTM、RL各種演算法。
  ☛提供完整的程式範例,程式力求淺顯易懂,說明深入淺齣。
  ☛注重數據集的探索處理,可強化數據分析能力。
 
深度學習的基石與實踐:從理論到應用的全景解析 (一本麵嚮所有技術愛好者的、涵蓋前沿理論與核心工程實踐的深度學習參考書) —— 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動力引擎,掌握構建未來係統的關鍵技術 --- 導言:通往智能世界的導航圖 在這個技術飛速迭代的時代,深度學習已不再是實驗室中的晦澀概念,而是驅動自動駕駛、自然語言理解、精準醫療乃至金融風控等諸多行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本書並非僅僅關注於某一特定框架的調用技巧,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全麵、紮實且富有實戰精神的知識體係。我們相信,真正的能力來源於對底層原理的透徹理解,以及將理論轉化為高效能係統的工程化能力。 本書的編寫初衷,是為那些渴望從“框架使用者”升級為“模型設計者”和“係統構建者”的讀者提供一張詳盡的地圖。我們將引導讀者穿越深度學習的理論迷霧,直抵其核心的數學邏輯,並隨後在真實世界的復雜數據集上進行檢驗和優化。 --- 第一部分:深度學習的理論基礎與數學內核(The Mathematical Core) 本部分是全書的基石,旨在為讀者打下不可動搖的理論基礎,確保讀者能夠理解“為什麼”模型會以特定的方式運行,而非僅僅停留在“如何”調用API的層麵。 第一章:從感知機到多層網絡:神經元模型的演進 神經元模型與激活函數: 詳細解析Sigmoid、Tanh及其局限性,深入探討ReLU族(Leaky ReLU, PReLU, ELU)的特性及其在梯度消失問題中的作用。 前饋網絡(FNN)的結構與邏輯: 闡述層級結構如何實現特徵的逐層抽象與組閤。 信息論與概率模型基礎: 引入熵、交叉熵(Cross-Entropy)作為損失函數的核心思想,探討其在分類問題中的信息學意義。 第二章:優化的藝術:梯度下降的精細調控 損失函數(Loss Functions)的全麵剖析: 不僅限於均方誤差(MSE)和交叉熵,還將涵蓋Hinge Loss(SVM相關)以及針對特定任務(如目標檢測中的IoU Loss)的定製化損失函數。 經典優化器及其局限性: 深入解析SGD的收斂特性,引入動量(Momentum)如何平滑震蕩,以及Nesterov動量(NAG)的前瞻性修正。 自適應學習率方法: 詳細講解AdaGrad、RMSProp和Adam的內部機製,側重於它們如何處理不同參數維度上的梯度稀疏性和尺度差異。我們不隻展示公式,更會剖析其在實際訓練中的收斂麯綫對比。 第三章:正則化與泛化能力的保障 剋服過擬閤的策略: 除瞭標準的L1/L2權重衰減,重點講解Dropout機製的隨機性如何模擬集成學習,以及Batch Normalization (BN) 在加速收斂和穩定訓練中的關鍵作用。 BN、LN、IN、GN:不同規範化層的適用場景對比: 深入探討層歸一化(Layer Normalization)在RNN和Transformer架構中的不可替代性,並分析它們在小批量數據下的性能差異。 早停法(Early Stopping)與學習率調度策略: 介紹Cosine Annealing、Step Decay等高級策略,確保模型在最優泛化點停止訓練。 --- 第二部分:核心網絡架構與前沿模型(The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本部分聚焦於深度學習的三大核心應用領域——視覺、序列和注意力機製,詳細拆解當前主流模型的內部構造。 第四章:視覺的眼睛:捲積神經網絡(CNN)的精深構建 捲積操作的數學本質: 深入探討捲積核的參數共享機製與特徵提取的層次性。 經典網絡的深度剖析: 對AlexNet、VGG、ResNet(殘差連接的數學意義)、DenseNet(特徵重用)以及Inception(多尺度特徵融閤)進行結構對比與性能權衡分析。 空洞捲積與特徵金字塔: 講解空洞捲積(Dilated Convolution)在語義分割中擴大感受野的作用,並介紹FPN(Feature Pyramid Network)在多尺度目標檢測中的重要性。 第五章:序列數據的記憶與流動:循環網絡與時序建模 RNN的結構與梯度挑戰: 解釋標準RNN在長序列依賴性上的核心缺陷——長期依賴問題。 長短期記憶網絡(LSTM)與門控循環單元(GRU): 詳細解析遺忘門、輸入門、輸齣門的工作流,闡明它們如何通過“細胞狀態”來精確控製信息的流入與遺忘。 序列到序列(Seq2Seq)架構: 介紹Encoder-Decoder模型的基本框架,並為下一章節的注意力機製做鋪墊。 第六章:革命性的注意力機製與Transformer 注意力機製的起源與直覺: 從Seq2Seq的“對齊”問題齣發,自然過渡到全局注意力機製的必要性。 自注意力(Self-Attention)的矩陣運算: 詳細拆解Query、Key、Value矩陣的計算過程,理解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的數學穩定性。 Transformer架構的完整解析: 深入分析多頭注意力(Multi-Head Attention)如何捕獲不同的錶徵子空間,以及位置編碼(Positional Encoding)如何在無循環結構中引入序列順序信息。 --- 第三部分:工程實踐、部署與前沿研究方嚮(Engineering & Frontier) 理論的價值在於實踐。本部分將指導讀者如何將訓練好的模型投入實際應用,並探討當前AI研究的熱點方嚮。 第七章:模型的高效訓練與調優實踐 數據預處理的藝術: 講解數據增強(Augmentation)對模型魯棒性的影響,包括仿射變換、顔色抖動以及更復雜的CutMix/Mixup技術。 超參數調優的係統化方法: 比較網格搜索(Grid Search)與隨機搜索(Random Search)的效率,並介紹貝葉斯優化(Bayesian Optimization)在復雜空間中的應用。 遷移學習與微調(Fine-tuning): 係統化地介紹如何選擇預訓練模型、凍結/解凍特定層,以及如何根據下遊任務的數據量調整學習率策略。 第八章:模型部署與邊緣計算優化 模型量化(Quantization): 解釋從FP32到INT8的精度損失與性能提升的權衡,介紹訓練後量化(PTQ)和量化感知訓練(QAT)。 模型剪枝(Pruning)與知識蒸餾(Knowledge Distillation): 講解如何移除冗餘權重以減小模型體積,以及如何用“教師”模型指導“學生”模型進行高效學習。 推理框架與加速: 簡要介紹ONNX等中間錶示格式的作用,以及利用特定硬件(如GPU/TPU)進行高效推理的優化思路。 第九章:走嚮通用人工智能的前沿探索 生成模型的新範式: 深入探討生成對抗網絡(GAN)的訓練穩定性問題,並重點介紹擴散模型(Diffusion Models) 在圖像生成領域的突破及其背後的SDE/ODE理論基礎。 自監督學習(Self-Supervised Learning, SSL): 闡述對比學習(Contrastive Learning,如SimCLR)如何通過構造正負樣本對來學習有效的特徵錶示,以減少對大量人工標注數據的依賴。 大型語言模型(LLM)的深入理解: 從模型規模、湧現能力(Emergent Abilities)到指令微調(Instruction Tuning)和人類反饋強化學習(RLHF)的原理概述,勾勒齣當前AI能力邊界的輪廓。 --- 結語:持續學習者的宣言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堅實的起點,而非終點。深度學習領域日新月異,掌握這些核心理論和工程方法,將使您具備快速適應和掌握未來新工具的能力。我們鼓勵讀者在掌握本書內容後,積極投入到實際項目中,不斷挑戰和優化模型,真正將智能轉化為生産力。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CHAPTER 01| PyTorch簡介與安裝
1.1 本章提要
1.2 PyTorch簡介
1.3 建置PyTorch開發環境
1.4 安裝CPU版本的PyTorch
1.5 安裝GPU版本的PyTorch
1.6 Jupyter Notebook基本操作
1.7 測試PyTorch是否安裝成功

|CHAPTER 02| PyTorch張量
2.1 本章提要
2.2 建立張量
2.3 建立預設值張量
2.4 張量與NumPy
2.5 CPU和GPU中的張量
2.6 張量的索引及切片
2.7 張量的變換
2.8 張量拼接及拆分
2.9 比較運算
2.10 實習①:張量基本操作

|CHAPTER 03| 自動微分與線性迴歸
3.1 本章提要
3.2 PyTorch自動微分
3.3 線性迴歸
3.4 梯度下降法解多元迴歸問題
3.5 張量算術運算
3.6 實習②:Autograd解多元迴歸問題

|CHAPTER 04| 建構神經網路
4.1 本章提要
4.2 感知器
4.3 多層神經網路
4.4 激活函數
4.5 損失函數
4.6 倒傳遞演算法
4.7 優化器
4.8 torch.nn模組
4.9 torch.optim模組
4.10 訓練神經網路程式架構
4.11 實習③:單層神經網路解多元迴歸問題

|CHAPTER 05| 數據探索與處理
5.1 本章提要
5.2 數據分析
5.3 探索數據
5.4 處理異常值
5.5 處理缺失值
5.6 數據縮放
5.7 拆分數據集
5.8 實習④:預測歌麯發行年份

|CHAPTER 06| 自定義神經網路
6.1 本章提要
6.2 自定義網路層
6.3 nn.functional模組
6.4 深度學習實現流程
6.5 Dataset與DataLoader
6.6 儲存與載入模型
6.7 實習⑤:信用卡違約二元分類
6.8 自定義Dataset
6.9 實習⑥:鳶尾花多元分類

|CHAPTER 07| 捲積神經網路
7.1 本章提要
7.2 CNN基本結構
7.3 捲積層
7.4 池化層.
7.5 全連接層
7.6 加入Dropout層及BatchNorm層
7.7 實習⑦:MNIST手寫數字辨識

|CHAPTER 08| 遷移學習
8.1 本章提要
8.2 TorchVision函式庫
8.3 實習⑧:使用ResNet18模型進行圖片分類
8.4 調整學習率
8.5 ImageFolder類別
8.6 實習⑨:微調ResNet18模型進行圖片分類

|CHAPTER 09| 建構ResNet神經網路
9.1 本章提要
9.2 CIFAR-10數據準備與探索
9.3 實習⑩:CIFAR-10 CNN圖片分類
9.4 ResNet殘差網路
9.5 ResNet18模型架構
9.6 PyTorch實現ResNet網路
9.7 實習⑪:ResNet10 圖形分類

|CHAPTER 10| 循環神經網路
10.1 本章提要
10.2 RNN 循環神經網路
10.3 隨時間倒傳遞演算法
10.4 雙嚮RNN
10.5 PyTorch實作RNN網路
10.6 實習⑫:RNN處理序列數據

|CHAPTER 11| 長短期記憶網路
11.1 本章提要
11.2 LSTM工作原理
11.3 門控機製
11.4 GRU網路
11.5 PyTorch實作LSTM網路
11.6 文字轉數字的處理
11.7 詞嵌入
11.8 實習⑬:LSTM網路處理IMDB評論分類

|CHAPTER 12| 強化學習
12.1 本章提要
12.2 強化學習簡介
12.3 Markov決策過程
12.4 獎勵與迴報
12.5 Q學習演算法
12.6 Q學習演算法手算範例
12.7 實習⑭:Q學習演算法解走至戶外問題
12.8 實習⑮:Q學習解迷宮

|CHAPTER 13| OpenAI Gym
13.1 本章提要
13.2 OpenAI Gym基本操作
13.3 FrozenLake遊戲
13.4 Epsilon- 貪婪策略
13.5 實習⑯:Q學習演算法解Frozen Lake
13.6 Mountain Car遊戲
13.7 將連續值轉換成離散值
13.8 實習⑰:Q學習演算法解Mountain Car

|CHAPTER 14| 深度Q網路
14.1 本章提要
14.2 DQN網路
14.3 DQN工作原理
14.4 DQN演算法
14.5 CartPole-v1遊戲
14.6 CartPole的深度Q學習
14.7 建構迴放緩衝區
14.8 建構主要Q網路及目標Q網路
14.9 實習⑱:DQN解CartPole問題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332591
  • EISBN:978626333305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29.1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關於 PyTorch 的書籍,我個人覺得在市場上算是蠻少見的,尤其是在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上,給我的感覺就像是為瞭一群程度不一的讀者量身打造的。從頭開始學的人,應該會覺得它循序漸進,不會一下子就被那些高深的數學公式或複雜的程式碼嚇到,因為它在基礎概念的講解上,真的花瞭不少篇幅去鋪陳,讓我這個一開始還在摸索的人,能穩穩地跟上腳步。尤其是一些核心的模組介紹,作者好像很瞭解初學者的痛點,會用很貼近實際應用的例子來解釋,而不是隻停留在理論層麵。不過,對於已經有一定基礎,想要鑽研更進階技術的朋友來說,可能就會覺得前麵部分有點「佔篇幅」,畢竟那些入門級的知識點,在網路上隨便找都一大堆,希望作者能在版本更新時,能更側重於探討一些較為前沿的應用場景,例如最新的模型架構或是高效能運算的實戰技巧,這樣整本書的價值感纔會更高,讓不同層級的讀者都能找到自己的「甜點區」。總體來說,作為一本入門工具書,它的紮實度是值得肯定的,隻是在深度挖掘上,個人認為還有進步空間,讓它不僅僅是「入門」,而是能成為「精通」的橋樑。

评分

從電子書閱讀體驗的角度來看,這本的排版設計確實下瞭不少功夫,尤其是在程式碼區塊的處理上,清晰的語法高亮和適當的行距,讓長時間閱讀時眼睛比較不容易疲勞。這一點對於需要頻繁切換閱讀和編譯的學習者來說,是個非常貼心的設計。然而,電子書的一個緻命傷就是互動性不足。當我在閱讀到某個特定的 PyTorch 函式庫功能時,我非常希望可以直接點擊跳轉到官方文件或是相關的線上教學資源,但這本書顯然在這方麵的連結性做得不夠積極。這不是指責作者,而是電子書載體的限製。如果未來能夠加入更豐富的超連結設計,例如在提到特定版本變動的地方,能直接連結到變更日誌,或是將書中所有程式碼打包成一個可直接下載的雲端筆記(如 Colab 連結),那它將從一本「靜態的知識庫」昇華為一個「動態的學習平颱」,學習效率絕對會直線上升,這是我對這類電子書未來發展的最大期盼。

评分

探討到實用層麵的應用範疇,這本書的廣度令人印象深刻,它試圖涵蓋從基礎的神經網路建構到一些進階的電腦視覺或自然語言處理的入門案例。這種企圖心是好的,它讓讀者可以透過這一本書,對整個深度學習領域的輪廓有個初步的認識。然而,當內容試圖涵蓋太多領域時,往往會麵臨一個兩難:深度不夠。在我看來,像是 CNN 的捲積操作解釋得很好,但當它觸及到更複雜的 Transformer 架構時,篇幅就顯得有些倉促,很多關鍵的 Attention 機製細節,感覺像是點到為止,沒有給齣足夠的篇幅去深入剖析其數學原理和程式碼實作的魔鬼細節。對於希望紮根於特定領域(比如 NLP 專傢或 CV 工程師)的讀者來說,可能在讀完之後,還是需要再額外找一本專門書籍來補強特定領域的深度。這本書更像是一張高品質的「地圖」,它標示瞭所有主要的地標,但要真正「探索」每個地標的內部結構,可能還需要更精確的「探勘工具書」來輔助。

评分

說真的,一拿到這本電子書,我最欣賞的是它在「工具性」上的著墨。現在市麵上的深度學習書籍,很多都光說不練,把理論講得天花亂墜,但真要動手實作時,光是環境配置就能搞死一堆人。這本就很務實,它很注重「如何把想法變成可執行的程式碼」,而且針對 PyTorch 這個框架的特性,像是動態計算圖的優勢、如何高效地利用 GPU 資源等,都有非常具體的程式碼範例可以參考。我特別喜歡它在「必備實作知識」這塊的安排,它不是把所有東西堆砌在一起,而是分成好幾個獨立又相關的小專案來引導讀者,讓你每學完一個章節,手上就多瞭一個可以展示的作品,這種積纍感非常重要。不過,有些範例的資料集選用,我個人是覺得可以更換成颱灣本地研究者比較熟悉的資料集,這樣在數據預處理和規範化上,會更符閤我們的操作習慣,也更能體會到「在颱灣做 AI 研究」的在地化需求。如果能針對一些常見的颱灣本土數據格式做額外的說明或轉換腳本,那這本書的實戰價值絕對會再翻好幾倍。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邏輯,給我的感覺是「結構清晰但風格略顯保守」。在學術書籍的世界裡,風格的差異往往決定瞭讀者的親近感。這本的敘事風格非常工整,每一個步驟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確保讀者不會迷失在技術的迷霧中。這對於需要應付考試或是專案交付的工程師來說,無疑是一種保障。然而,對於那些習慣瞭較為活潑、帶有個人見解的教學風格的讀者,可能會覺得內容稍微有點「教科書味」過重,缺乏一些「為什麼要這樣做」背後的洞察和作者的獨門心法。舉例來說,在討論優化器選擇的時候,書中可能隻是羅列瞭 Adam、SGD 的數學公式與基本用法,但如果能加入一段關於「在什麼樣的數據分布下,你會傾嚮於選擇 A 而非 B」的經驗談,那種由實戰淬煉齣來的直覺判斷,纔是真正值錢的。總體而言,它是一本可靠的參考手冊,但在「啟發性」和「個性化」的展現上,略顯內斂瞭些,或許可以期待後續的增訂版能更加大膽地分享一些獨傢的調參心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