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 (電子書)

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餘英時
圖書標籤:
  • 歷史人物
  • 文化危機
  • 歷史
  • 文化
  • 人物
  • 電子書
  • 中國歷史
  • 文化研究
  • 傳記
  • 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跨越世紀的史學泰鬥──餘英時
一代巨擘的治學方法、為學成就,經典再現

是中國的危機,更是中國文化的危機
麵對西方全新的主義與各種思潮,中國文化該如何自處?

  專文引言 ▎
  陳弱水(國立臺灣大學歷史係教授)

餘英時典藏套書 係列特色

  ◆餘先生學術成就的多方位呈現

  集結餘先生橫跨三十年的的學術論文、通俗短講和專書序文,文體特性各異,涉獵主題廣泛,展現其深厚的研究學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而其中針對恩師錢穆學術和思想的研究,不僅為讀者提供理解錢穆的另一取徑,也能從中觀察餘先生自青年以來的學思歷程。
 
  ◆走齣象牙塔的社會關懷
  餘先生學術成就斐然,但是他並未將眼光限縮於研究的象牙塔中,而是賦予自身知識份子該有的淑世理想。從套書中的短文和講詞,可以看齣餘先生也將其學養和批判性眼光,應用在針砭時事與社會問題。他不畏政治勢力,不獨善其身,嘗試利用筆墨啟發讀者一同追求更自由、美好的時代。
 
  ◆時代變遷中的一盞明燈
  餘先生藉歷史分析點破中國百年來所處的危機,亦巧妙剖析中國在他落筆當下的整體局勢,展現餘先生對自由和民主等普世價值之關懷,並給予讀者化解危機的可能方嚮。其見解在今日詭譎莫測的局勢下,讀起來依然擲地有聲。
    
  「中國近代史始於鴉片戰爭,此後的每一階段也都是對西方帝國主義的『迴應』。由於『迴應』不當,中國的危機於是越陷越深。」

  餘英時先生在書中,從文化的角度切入,分析中國近代史研究隱含的價值脈絡。受到西方主義與思潮的影響,中外學者的研究往往忽視瞭中國文化作為影響國族發展的主體。近代中國文化的發展,不僅僅隻是因應西方所帶來的危機而做齣迴應,更是由內而發的文化反動。餘英時先生點齣,對於中國史學乃至中國本身,其文化皆具備不可忽視的特殊性及重要性。

  從毛澤東、周恩來,到魯迅、周作人、郭沫若以及林語堂,餘英時先生梳理近代中國歷史人物,在西力衝擊與一次次的危機之下,如何作齣最適切的抉擇,而他們的選擇,又是如何影響整個中國文化。

  全書以遒勁的筆觸、深刻的體驗,自中國歷代人物及社會背景等方麵,探討中國近代以來所遭受的種種文化危機,期望能喚起民族的文化認同,尋迴遺落在歷史裡的中國,深切盼望中國能夠邁嚮民主化的道路。

齊聲推薦

  黃進興(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院士)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綜閤大學係統校長)
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 (電子書)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二十世紀以來,世界各地在劇烈社會變革與文化轉型浪潮中,那些最具影響力的歷史人物所麵臨的內在掙紮與外在挑戰。這不僅是一部關於個體傳記的彙編,更是一場關於「現代性」定義及其文化代價的深刻反思。我們將不再滿足於對這些巨人事蹟的簡單羅列,而是著重探究他們在信仰、身份認同、道德準則與宏大敘事崩塌時期的應對策略。 在兩次世界大戰的陰影下,以及隨後的全球化與科技爆炸中,傳統的價值體係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文化危機」並非指單一事件,而是指一種持續性的、關於意義建構的焦慮感。本書精選瞭多位在政治、藝術、哲學、科學等領域舉足輕重的代錶人物,他們的作品與行動,無一不摺射齣時代深層的結構性斷裂。 第一部:舊秩序的崩塌與新實在的探尋 本部分聚焦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上半葉,那些試圖在舊有歐洲中心主義與啟濛理性光環褪色之際,重塑人類精神版圖的先驅。 1. 尼采與虛無主義的邊緣 我們將細緻考察弗裏德裏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上帝已死」論斷,如何從一個哲學宣言演變為席捲歐洲知識界的文化預警。本書探討的重點在於,他對傳統道德的解構,如何為後來的極權主義意識形態提供瞭潛在的土壤,同時也啟發瞭存在主義對個體自由的極限探索。特別關注尼采晚期思想的模糊性,及其在二十世紀被不同政治光譜挪用時所產生的文化扭麯。 2. 艾略特與「荒原」的心靈地理 T.S.艾略特(T.S. Eliot)的《荒原》被視為現代主義文學的奠基石。然而,本書將其解讀為一種對失去共同文化基石後的集體失語癥的精確診斷。我們分析瞭艾略特如何試圖透過對古典與宗教文本的碎片化重構,來挽救歐洲文明的「碎片化」狀態。這種對傳統的執著與對當下文化的疏離,構成瞭一種深刻的文化張力。 3. 濛德裏安與純粹形式的追求 在視覺藝術領域,皮特·濛德裏安(Piet Mondrian)的幾何抽象主義,不僅是一種風格的革新,更是一種哲學立場。在一個充滿混亂與不確定性的世界裡,他對純粹的水平線與垂直線、原色的堅持,代錶瞭一種對普遍、永恆真理的強迫性尋求。本書探討瞭這種對「絕對秩序」的嚮往,如何與現實世界的複雜性產生悖論。 第二部:意識形態的角力與身份的重塑 隨著冷戰格局的形成,文化危機從精神層麵擴展至意識形態層麵。本部分關注那些在國傢、民族與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二元對立中,試圖定義或顛覆身份認同的關鍵人物。 4. 葛蘭西與文化霸權的抵抗 安東尼奧·葛蘭西(Antonio Gramsci)在獄中發展齣的「文化霸權」(Hegemony)理論,成為理解當代社會控製機製的關鍵工具。本書著重分析他對知識分子角色的重新定義——從傳統的教士到「有機知識分子」的轉變。我們將探討,在文化領域中,如何通過日常生活和主流敘事建立統治,以及反抗的策略應當如何從經濟階層鬥爭延伸至意識形態的戰壕。 5. 薩特與選擇的重負 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的存在主義哲學,將「存在先於本質」的命題推嚮極緻。在一個沒有預設價值觀的世界裡,個體被迫無限地選擇自己的意義。本書探討瞭薩特如何試圖將這種極端的個人自由轉化為一種政治責任,以及這種「自由的重負」如何導緻瞭知識分子在政治參與中的焦慮與道德睏境。 6. 卡繆與反抗的倫理 阿爾貝·卡繆(Albert Camus)的「荒謬」概念,是對於現代人與世界疏離感的直觀描述。本書側重於分析他如何從對荒謬的認知,過渡到「反抗」(Revolt)的倫理實踐。這種反抗,不是試圖推翻荒謬,而是拒絕屈服於荒謬,並在有限的人類價值中尋找團結的可能。這為麵對無意義世界時的道德堅守提供瞭範本。 第三部:全球化衝擊與後現代的迴響 進入二十世紀下半葉,民族國傢的邊界開始模糊,消費主義崛起,以及科技對現實感知方式的改變,催生瞭新一輪的文化焦慮。 7. 傅柯對權力機製的解構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的工作是理解當代文化危機的核心。本書聚焦於他對知識(Savoir)與權力(Pouvoir)之間互文關係的分析,特別是「規訓社會」的形成。我們將探討,在一個看似自由的現代社會中,隱性的監控、診斷與分類機製是如何運作,從而消解瞭傳統意義上「個人主體性」的邊界。 8. 德勒茲與「慾望機器」的運作 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及其閤作者,以激進的、非線性的方式描述瞭資本主義的運作機製。本書將解析他們對「慾望機器」的描述,即資本如何不斷地對社會結構進行「去地域化」的切割與連接。這種永不停歇的流動性,雖然帶來瞭巨大的創造力,但也導緻瞭傳統文化身份的瞬間瓦解與物質依戀的徹底鬆動。 9. 艾德華·賽德與東方主義的批判 愛德華·薩義德(Edward Said)對「東方主義」(Orientalism)的批判,標誌著後殖民主義批判的成熟。本書探討瞭西方知識體係如何構造齣「他者」的形象,並將這種知識生產視為一種權力運作。這種對知識結構的解構,迫使我們重新審視所有關於「文化優越性」的宏大敘事,並意識到歷史書寫本身就是一場持續的文化鬥爭。 結論:在不確定性中尋求文化韌性 本書的最終目的,並非提供單一的解決方案,而是描繪齣歷史巨人們在麵對文化斷裂時的思維軌跡。他們從不同角度揭示瞭一個事實:當既有的文化錨點被拔除時,人類的創造力與韌性往往也在此時爆發。二十世紀的文化危機,實質上是人類在擺脫舊有桎梏的陣痛中,對「何以為人」進行極限測試的過程。本書引導讀者理解這些思想遺產,以便更好地在當下這個日益加速、邊界模糊的文化場域中,建立起新的意義結構。 關鍵詞: 現代性、文化霸權、虛無主義、存在主義、後殖民主義、結構性危機、知識分子責任、價值重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餘英時(1930~2021年)


  齣生於天津,籍貫安徽潛山,香港新亞書院文史係首屆畢業,曾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及當代漢學大傢楊聯陞,取得哈佛大學史學博士。曾任密西根大學副教授、哈佛大學教授、耶魯大學講座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康乃爾大學第一任鬍適講座訪問教授、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4年獲選為美國哲學學會院士,2006年榮獲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剋魯格人文終身成就獎」(the John W. Kluge Prize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2014年榮獲「唐獎漢學獎」。被西方譽為「二十一世紀中國史學之泰鬥」。

 

圖書目錄

餘英時典藏套書引言  陳弱水
自 序——中國現代的文化危機與民族認同
曾國藩與「士大夫之學」
從中國史的觀點看毛澤東的歷史位置
打天下的光棍——毛澤東一生的三部麯
在榻上亂天下的毛澤東——讀《毛澤東私人醫生迴憶錄》
霸纔無主始憐君——談周恩來
談魯迅與周作人
談郭沫若的古史研究
試論林語堂的海外著述
香港與中國學術研究——從理雅各和王韜的漢學閤作說起
記艾理略與中國學社的緣起
「六四」過後的浮想
「六四」幽靈在中國大陸遊蕩——「六四」五週年紀念
和平演變與中國遠景
〈試論和平演進〉讀後
展望中國民主化的前景——從「國傢」與「社會」的關係說起
中國文化危機及其思想史的背景
再論中國現代思想中的激進與保守——答薑義華先生
越過文化認同的危機——《錢穆與中國文化》序
人文研究與泛政治化
文化的病態與復健——劉笑敢《兩極化與分寸感》序
談費正清的最後一本書——《費正清論中國》中譯本序
中國史上政治分閤的基本動力
閤久必分,話三國大勢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475240
  • EISBN:978626307860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9MB

圖書試讀

自序

—中國現代的文化危機與民族認同(節錄)


  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中國的文化危機隨著時序的遷流而不斷加深,一直到今天還看不到脫齣危機的跡象。不但如此,今天中國的文化危機反而更為深化瞭,因為在這個世紀末(用中國的說法是「末世」)的年代裡,世界各地,尤其是西方,都齣現瞭極其嚴重的文化危機,而這些外麵的危機現在又都與中國原有的危機閤流瞭。最近我讀到大陸和臺灣新一代知識分子的文字,其中充滿瞭「後現代」、「後殖民」、「後結構」、「東方主義」、「解構」、「文化多元」種種最流行的時尚論說。世界的一切文化危機似乎都已由中國知識界全麵承受下來瞭。
在這個後冷戰時代的世界,文化危機的論說方式雖然韆奇百怪,但大體言之,隻有兩種相反的傾嚮,一種是伴隨著多元化而來的相對主義,多元化本是現代文化的一個健康的發展。然而多元化一旦和極端的懷疑論和虛無論閤流之後,便形成瞭各式各樣的相對主義,終至失去任何共同的標準,使人不再能判斷善惡,真偽或美醜。《莊子》「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相對主義論點,也是由「道術將為天下裂」的局勢造成的,不過與現代的情況相較,有如小巫見大巫而已。

  相對主義所涵蘊的文化危機,如果發展到極限,便是墨子所謂「一人一義,十人十義」。這一危機在今天知識分子中錶現得最為突齣,但在後冷戰的時代,集體認同的新尋求則涵蘊著另一文化危機,這一論說方式大緻可以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所憂慮的「文明的衝突」為代錶。東歐和前蘇聯的極權體製崩解以後,以「無產階級革命」為號召的意識形態澈底破產瞭;以前長期受壓製的各民族文化開始復甦。同時,文化相對主義的興起也不斷嚮西方文化獨霸的意識挑戰,以緻西方社會科學主流中的學人如杭廷頓也不得不承認世界上其他文化傳統—以宗教為中心—已構成對西方文化的威脅。這一多元化傾嚮的正麵意義也是人所共見的。但是這一傾嚮發展到極端也會引生「返本論」(“fundamentalism”)的文化危機。「返本論」一般譯為「原教旨論」,因為這是宗教史上的常見現象。原教旨論者一方麵以創教者的最早教義號召族群,另一方麵則具有強烈的排他性。杭廷頓所說的「文明的衝突」主要便是以伊斯蘭教的「原教旨論」為對象。我改譯「原教旨」為「返本」則是因為這一現象並不限於宗教。不久以前美國奧剋拉荷馬市的爆炸案已追溯到一種「密西根民兵」(Michigan Militia)的組織,其根據即在美國建國時期的原始理想。這一組織與宗教無關,但顯然也是一種fundamentalism。所以中國舊有的「返本」一詞恰好可以藉用,因為「返本論」較之「原教旨論」無疑更適用於中國的儒傢和道傢。而且照最近中國大陸上所謂「易學」和「氣功」的流行情況來看,如果將來中國齣現儒傢、道傢或儒道混閤的「返本論」運動,那也是不足為異的。

  總之,在後冷戰時代,源於西方的政治意識形態在中國大陸也同樣破產瞭。現在不但一部分知識分子錶現齣重新認識文化傳統的嚴肅要求,甚至官方也開始對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學,發生瞭興趣。前者可用近兩、三年大陸上齣現的一股「國學」新潮為代錶。這股新潮的性質並不簡單,暫時還無法分析得清楚。但是如果我們說:在「國學」新潮的後麵,存在著一種文化認同的潛意識,大概尚不緻於離題太遠。從這一角度看,這一新潮也未嘗不和「後殖民」、「後現代」、「東方主義」等來自西方的時尚論說,有其消息互通的一麵。

至於後者—大陸官方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則既見之於最近對臺灣的統戰文件,又見之於倡議「世界儒學聯閤會」之類的組織,雖然在姿態上仍不免給人以「猶抱琵琶半遮麵」的感覺。官方的動機自然不是學術性的,甚至也未必與文化認同有什麼關聯。但是我們可以推測,在原有的意識形態破產之後,中共官方似乎不得不轉嚮民族文化的傳統中去尋求統治權力的精神根據。
  不可否認地,近幾年來,在一般中國人的意識中,中國文化傳統的位置確有所提昇。但文化危機則仍非短期內所能挽迴。這裡有多方麵的原因:首先是一九四九年以後,由於民間社會為政治暴力摧毀殆盡,中國傳統的文化價值已失去瞭存在的依據,許多基本價值不是遭到唾棄,便是受到歪麯。據最近的實地調查,不但仁義道德、慈孝、中庸、和諧、容忍等傳統德目失其效用,而且一切宗教信仰—包括敬祖先的意識—也在若存若亡之間。這種思想狀態遍及於各年齡層,其主要造因則在一九四九年以後,而以「文化大革命」為最大的關鍵。所以研究者瀋痛地指齣,三十年的毛澤東統治給中國人留下瞭一個史無前例的文化危機,舊的價值係統已殘破不堪,但新的價值係統卻並未齣現。這是一種文化真空的狀態,前景如何則無人能加以預測。(詳見Godwin C. Chu and Yanan Ju, The Great Wall in Ruins: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 in China,紐約州立大學齣版社,1993)中國文化的實況如此,決不是空言所能濟事的。

  其次,大陸學人的反傳統激情現在雖有開始退潮的跡象,但新的「國學」研究僅在萌芽階段,目前還不足以承擔闡明中國歷史和文化的任務。一般而言,人文研究和科學研究一樣,都需要有一個長期的研究傳統作為它的根據地。研究傳統越深厚,則取得的成績也越大。但所謂研究傳統並不是「定於一尊」,經久不變,而是一個不斷推陳齣新的發展歷程,其中往往發生「典範式的革命」。事實上,「典範式的革命」之所以能夠齣現,正是由於研究傳統的存在。西方人文研究在近二、三十年中變異迭齣,但整個傳統卻因此而變得更為豐富。與此相反,中國的人文研究傳統自一九四九年以後便中斷瞭。以「國學」而言,二十世紀前半葉原已建立起深厚的基礎,一方麵繼承瞭傳統經、史、子、集各部門的遺產,另一方麵又發展瞭新的觀點與方法,而且研究的取嚮也是多元的。但是自五○年代起,大陸上的人文研究便已為粗暴的意識形態所全麵籠罩,以往「國學」研究的業績被澈底否定瞭,甚至「國學」這個名詞也長期成為禁忌。在這種背景之下,今天要想復活「國學」研究真是談何容易!

最近一位俄國史學傢分析蘇聯解體後史學研究所麵臨的種種睏難,對於我們瞭解中國大陸的人文現狀很有參考價值。他說,馬剋思主義史學破產以後,俄國隻剩下瞭一片「哲學的空白」(ªa philosophical voidÝ);現在許多人竟順手亂抓一切荒謬的東西來填補這片「空白」,從神秘主義、「旁門左道」(ªoccultismÝ),到侵略性的沙文主義都大為流行。蘇維埃帝國的崩潰誘發瞭人們操縱歷史記憶的需要和思古的情緒,其結果是對歷史的建構流入隨心所欲而且往往齣人意錶的境地。思想的自由竟變成瞭不負責任的恣縱;人們在舊神話的殘骸上又編織瞭新神話。這位史學傢也希望通過史學研究以重建俄國的文化價值,因此他特別強調「從內部研究歷史」的重要性,更強調史學傢必須同時對他研究的對象和他所寄身的社會負起嚴肅的責任。(見Aaron I. Gurevich, The Double Responsibility of the Historian, Diogenes, No. 168, Vol. 42/4, Winter, 1994)我們以俄國的情況與八○年代「文化熱」以來的大陸相對照,便可以看齣,中國也同樣存在著一片精神和思想的「空白」,中國知識人也同樣有「順手亂抓」一切東西來填補「空白」的傾嚮。他們不僅「抓」《周易》、特異功能、氣功、道傢、儒傢,而且更不分皂白地「抓」任何西方流行的「新奇可喜之論」。我相信「順手亂抓」的一個主要動力來自文化認同的新追尋,但尋求文化認同如不齣之以嚴格的認知態度,則結局可能是加深,而不是消解文化的危機。

  最後,大陸官方如果真有意假藉中國文化或儒傢以緣飾其政權的閤法性,則對於中國文化或儒傢而言,這將成為「死亡之吻」。自「中國特色」的提法齣現以來,大陸官方越來越乞靈於民族主義的情緒。前兩年在人權問題上,他們附和新加坡李光耀的說法,強調民主與人權的內容因民族與文化而異。不但如此,他們甚至公然宣稱,中國人的「人權」首先便是「吃飽飯」。前麵已提到,大陸官方不但開始重視儒傢(這也是追隨李光耀的倡議,可看Foreign Affairs一九九四年三、四月號李光耀的長篇訪談紀錄),而且正式用「五韆年文化」的口號嚮臺灣進行「統戰」。把這許多跡象聚攏起來看,我們不能不疑心大陸官方確在採取一種偷梁換柱的新策略,想用「中國文化」或「儒傢」來取代破瞭產的馬剋思主義。一切證據都顯示:大陸官方決無絲毫放棄原有的意識形態的意願,他們仍然堅持「共產黨領導」為最高原則。對於「人權」、「民主」、「自由」等價值,他們更是一貫地深惡痛絕,那麼他們為什麼不直截瞭當地根據馬剋思主義來否定「人權」,而必須隨著李光耀的麯調起舞,另提齣「吃飽飯」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權」觀念呢?(關於馬剋思主義者必然否定人權的分析,可看Steven Lukes, Can a Marxist Believe in Human Rights?一文,收在他的Moral Conflict and Politic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1)很顯然地,這是因為官方的意識形態已無人信從,而民族情緒和文化傳統在後冷戰時代又開始激動人心。這裡我們看到在文化多元化的趨勢下,中國文化正麵臨著另一可能的厄運:它將為官方歪麯利用,變成極權統治的工具,以抗拒人權、民主、法治、自由等普遍性的現代價值。儒傢思想恐怕更難逃此劫。如果真的不幸而言中,那麼袁世凱「祀孔」和《新青年》「打倒孔傢店」的歷史未嘗不會重演,而中國人也將再一次失去平心靜氣理解自己文化傳統的契機。這正是我所憂慮的「死亡之吻」。

  由以上所論,可見今天中國的文化危機確是處在一種十分微妙的階段:一方麵充滿著「危險」,另一方麵又呈現齣新的「契機」。(據說這是美國甘迺地總統在字麵上對中文「危機」一詞的理解;其實英文crisis也指一種關鍵性的時刻,有轉好或轉壞兩種可能的方嚮。)但我們必須認清:這一「危機」是世界性的,由於冷戰的終結而全麵暴露瞭齣來。這裡有一個特別值得注意的弔詭,今天世界上各民族追求文化認同並嚮西方的文化霸權挑戰,雖然齣於十分複雜的背景,但理論上的根據卻仍然是由西方學人提供的。西方的人類學傢、文化評論傢、歷史學傢、哲學傢等,在最近二、三十年間頗多緻疑於所謂「啟濛心態」,因此不再奉直線社會進化論、極端實證論、現代化理論等為金科玉律。文化多元論便是在這一新思潮之下成長起來的。「多元文化論」(“multiculturalism”)目前在美國這個多元族群的社會已成為爭論的焦點。幾年前斯坦福大學的教授會以三十九票對四票取消瞭該校唯一的「西方文化」的共同課程,而代之以「文化、觀念與價值」的新課。在這門新課程中,歐洲的經典雖仍占有一個很高的比重,但其他非西方的作品—包括非洲、亞洲、美洲原住民以及婦女的述作—也構成重要的部分。這一破天荒的改變引起瞭極熱烈的論戰,戰火至今未熄。由此可知,美國學術界不但在理論上而且在實踐中,已承認社會上一切族群的文化都應該包括在大學的通識課程之內,西方文化必須從原來的獨霸位置上撤退下來。把這一原則從美國社會推廣到全世界,我們便不能不進一步承認:世界上每一民族所創造的文化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因此也都同樣應該受到尊重。這便為世界各民族尋求文化認同的整體動嚮提供瞭理論的根據。今天中國的知識分子,無論在大陸、臺灣或海外,也都或多或少、或正或反地受到這一後冷戰思潮的衝擊。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