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能做什麼?:公共議題的哲學論辯與思維練習(二版) (電子書)

哲學能做什麼?:公共議題的哲學論辯與思維練習(二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蓋瑞・葛汀
图书标签:
  • 哲学
  • 公共事务
  • 思辨
  • 批判性思维
  • 论证
  • 公共议题
  • 哲学应用
  • 电子书
  • 台湾哲学
  • 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公共議題的哲學論辯與思維練習
我不是要把大眾帶進哲學殿堂,而是要把哲學帶進大眾的競技場

哲學大師 蓋瑞・葛汀
(《紐約時報》哲學部落格「石頭」專欄作家、資深哲學教授)

由淺入深地從哲學百寶箱中,搬出各式各樣實用的思維工具
探討有關政治、科學、全球暖化、無神論、宗教、
資本主義、快樂、工作、教育、藝術、墮胎等
關乎你我生活的大小事
沒有哲學,我們將無法對公共議題做有效的思辨
──哲學就算沒有給出答案,也確實提供了尋求答案的思維途徑──

  只要掌握了方法,哲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具體問題。本書作者蓋瑞・葛汀將指導讀者如何運用哲學思維,來思考和討論公眾關心的、具有爭議的當代問題。

  作者蓋瑞・葛汀在部落格「石頭」(The Stone)上的每期文章,都是專為非哲學家而寫的。而每期收到的數百則讀者評論中,總會有人說:「哲學是無用又無趣的『象牙塔』活動,對於非哲學家,沒有什麼相關的話好說。」為了回答這個指控,同時也回應其他讀者的質疑,作者將部落格中的短篇文章加以延伸,擴展其普遍性、深度與細節。他的目的不是要把大眾帶進哲學殿堂,而是要把哲學帶進大眾的競技場;既讓讀者去理解公共關注的主要議題,也把哲學思維的工具介紹給讀者。

  在這些文章裡,都呈現了引導討論的哲學原則、概念與區別。作者除了針對爭議中的主題提出觀點外,也同樣關注於闡明議題,並介紹持不同意見者的一些考量;將兩造論證以各自最強大的形式來呈現,考慮所有相關證據,留心確信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因此導致的論證極限,還有在論證已經極盡所能時,負責地評估仍存在的歧見有什麼樣的重要性。

  作者認為,在真實世界裡,我們對於最重要的事情,無法避免沒有合理根據的「確信」。在多元社會裡,有相當多樣的各種基本確信,尤其是關於宗教、科學、倫理學、政治學與藝術。我們必須要澄清、發展並捍衛自己的確信,因此有「知性維護」的需要。哲學的功能不是去「解答這個世界」,而是為我們的確信提供知性維護。

  哲學是個概念與邏輯工具的倉庫,這些工具對於我們掌握自身確信的知識論地位、解釋其結果、應付知性挑戰時,是不可或缺的。每個人都可以期待哲學提供資源,讓我們了解、辯護,甚至修正自己對於這些公共議題的基本確信。

  ‧關於政治議題
  以政治爭議為例,解釋並以實例說明有效論證過程中所需要的重要邏輯原則與區別。首先,區分真正的與虛假的論證,闡明「善意理解原則」,檢視「演繹性」與「歸納性」的區別,探索常被忽略的「相關證據原則」;介紹「確信」和「圖像」概念,進而導向「合乎邏輯」與「合乎理性」的區別。關於「知識同儕」的論證,則將導向「思想自由」與「思想正確性」的區別,以及對於「歧見的邏輯」之分析,並系統化地闡述「自我理解原則」。

  ‧關於科學
  強調評估科學主張時特別重要的邏輯原則。運用「預測成功原則」把物理與化學這類的科學,與人文科學區分開來。而「相關性」與「因果性」的區別,將有助於評估來自醫學的主張。實驗室與世界的進一步區別,則引起實驗心理學中關於「促發」現象的疑問。接著,透過有證據基礎的公共政策之限制,闡述「在此有效」與「在彼有效」的區分,並注意「自我駁斥知識」的問題」。最後,轉向氣候科學,反省「訴諸權威的邏輯」,以及「或然率」與「價值」在決策中扮演的角色。

  ‧關於哲學與科學的限制
  作者從兩個思想實驗開始,闡述「主觀」與「客觀」的區別,進而回顧「二元論」和「唯物論」的論爭,並運用「邏輯與物理可能性」與「現象與心理意識」的區別。在探討快樂與道德價值時,則運用了快樂的各種意義、事實與價值,以及直覺與理性之間的區別。

  此外,法國認知科學家,丹・史匹博與雨果・梅西耶指出,理性的目標並非獲取真理,而是贏得爭論。作者則利用反對懷疑論的哲學論證邏輯,以及知識與真實信念之間的哲學區別,來檢視這個主張。

  在應用心理學方面,作者從米歇爾・傅柯對心理疾病的歷史與哲學分析著手,並應用把「正常」當成一種描述與一種評價之間的區別。

  ‧關於宗教
  從「信仰神是否理性」出發,關注道金斯之「新無神論」中,反駁標準有神論論證的各種邏輯錯誤,包含對於「宇宙論論證」、「存有論論證」的批評,以及他提出的「沒有論證的論證」、「演化論證」及「複雜性論證」。另一方面,從「宗教為何是理性的」出發,以神聖屬性為中心,探討「簡單性」與「必然性」,實體及其性質的區別等,最後指出「不可知論」可能是個吸引人的立場。

  ‧關於資本主義
  快樂的本質、工作的價值、教育的目的,與資本主義的道德有什麼關係?作者從運氣、工作、樂趣與愛等元素,展開有關「快樂」的哲學解釋,並運用了「工具性活動」與「自有價值的活動」的區別;同時,以自由主義的「個人權利原則」,以及「基本益品」與「基本善」的區別,來回應資本主義與快樂、利益之間的關係,並導向「公共資本主義」的概念。同時,探討資本主義與人文教育之間的衝突,並運用「工具性知識」與「不為其他目的的知識」的區別,來反省為何大學應該主要關注知性文化,而不是職業訓練。

  ‧關於藝術
  作者以安迪・沃荷的〈布瑞洛盒〉為例,闡述「藝術成就」與「美學成就」、「發現」與「賦予」意義的區別。另外,從「知性標準」與「情緒標準」的區別,來探討古典音樂(莫札特)和流行音樂(披頭四)何者較優越,並逐一闡述「藝術作品的普遍價值」與「它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美學價值」與「道德重要性」、「前衛藝術」與「大眾藝術」的區別。

  ‧關於墮胎
  從「普遍原則」與「特例」的區別開始,論證各持立場的人們對於「一次墮胎是否道德」沒有共識,卻有「殺嬰並不道德」以及「在強姦的例子中,墮胎並非不道德」的共識,進而透過「重疊共識」和「內在批評」的概念,說明在沒有共通前提的狀況下,成果豐碩的討論還是有可能的。

學界專文推薦

  邱建碩 輔仁大學哲學系主任
  洪裕宏 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苑舉正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冀劍制 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列)

名人推薦

  「這本書卓越地展示了哲學能做什麼,還有它對於人類的人格完整性與身份認同來說有多不可或缺。葛汀的聲音,是一種獨特的美國式聲音:直接了當的知性,慷慨的同情心,總是有強力的批判精神,卻不曾變得惡毒或輕蔑。讀這本書,一個人會感覺到教條與胡言亂語的雲霧突然間全體蒸發了,而且會看出一系列辯論的整體風貌。高度推薦。」——賽門・克里奇利(Simon Critchley),《石頭讀本:一百三十三個論證中的當代哲學》(The Stone Reader: Modern Philosophy in 133 Arguments)的共同編輯。

  「以這本了不起的書,蓋瑞・葛汀加入了偉大的傳統:一流哲學家冒險從象牙塔裡出來跟大眾說話。《哲學能做什麼?》涵蓋了範圍甚廣的主題──政治、科學、宗教(包括無神論)、藝術以及更多其他,從不擺架子,從不試圖迴避困難。伴隨著機智與天賦,葛汀展現出哲學思維如何滲入人生的選擇,而且能豐富我們整體而言的個人價值感與幸福感。」——麥可・魯斯(Michael Ruse),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露賽爾・T・沃克麥斯納哲學教授

  「思維清醒、明智,而且像最佳意義下的老師一樣,葛汀在《哲學能做什麼?》這本書裡,達成了今日美國哲學太少嘗試達到的成就——他用任何心胸開放的讀者都能欣賞的聲音,闡明了主要的學院思想家怎麼樣看待像是科學、快樂、工作、神、邪惡、資本主義、還有教育這樣的觀念。」——卡林・羅曼諾(Carlin Romano),《哲學美國》(America the Philosophical)的作者
哲學能做什麼?:公共議題的哲學論辯與思維練習(二版) 導論:哲學的當代迴響與實踐場域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哲學在當代複雜社會脈絡中的核心價值與實用功能。我們深信,哲學不僅是學院內部的精微思辨,更是公民社會進行理性對話、批判性思考和價值判斷的必要工具。在資訊爆炸、價值多元乃至碎片化的時代,面對如科技倫理、環境正義、社會不平等、政治合法性等重大公共議題,我們迫切需要一種能夠穿透表象、追溯本源、檢視前提的思維訓練,而這正是哲學訓練所賦予的核心能力。 本書的架構旨在引導讀者從宏觀的哲學方法論出發,逐步聚焦於具體的公共議題分析。我們將首先確立哲學思考在公共論辯中的定位,區別於純粹的情感宣洩或意識形態的簡單複製。接著,我們將剖析當代社會思潮中的幾個關鍵轉折點,解釋為何傳統的二元對立思維已不足以應對當前的挑戰。 --- 第一部:哲學論辯的基礎建構——概念、邏輯與批判性視角 一、概念的釐清與界定:論辯的基石 任何一場有意義的公共討論,都必須始於對核心概念的精準掌握。本書將剖析「正義」、「自由」、「權利」、「責任」、「平等」等常用卻極易產生歧義的關鍵詞彙。我們將採用歷史分析與概念分析相結合的方法,追溯這些概念在不同哲學傳統中的演變軌跡,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度到羅爾斯的分配正義理論,展示概念的深度與彈性。重點在於,如何避免語言上的混淆,確保論辯雙方是在討論相同的對象。例如,「自由」在消極自由(不受干擾)與積極自由(實現自我潛能)之間的張力,如何影響我們對政府角色的定位。 二、論證的結構與謬誤識別:提升論辯的嚴謹性 哲學論辯的魅力在於其對論證結構的極致要求。本章將系統介紹演繹推理(演說法)與歸納推理(觀察法)的基本形式,並強調三段論、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的邏輯關係。更為關鍵的是,我們將深入剖析常見的邏輯謬誤(如稻草人謬誤、訴諸權威、滑坡謬誤、循環論證等)在公共辯論中的隱蔽表現。讀者將學會如何不僅建構自己的有力論證,更能有效地拆解對手的論證漏洞,從而推動討論向更有效率和更具真理性的方向發展。 三、隱藏前提的挖掘與檢視:超越表層爭議 公共議題的爭論往往停留在「結論」的對立,而忽略了支撐這些結論的「預設信念」。本書強調哲學訓練的核心任務之一,即是將潛藏的形上學、認識論或價值觀前提浮現出來並加以檢驗。例如,關於生命權的爭論,其背後往往隱藏著關於「何為生命主體」或「個體價值如何被賦予」的根本假設。透過對這些深層前提的質疑,我們能更全面地理解爭議的根源,並可能找到超越表面衝突的新視角。 --- 第二部:當代公共議題的哲學光譜——應用與案例分析 本部分將選取幾個極具當代代表性的公共領域,運用前述的思維工具進行深入的哲學考察。 四、科技倫理與人類未來:人工智慧、基因編輯與責任歸屬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們面臨的倫理困境日益複雜。在人工智慧的決策權與透明度問題上,我們如何適用傳統的倫理學框架(如功利主義、義務論)?當AI系統做出影響人類福祉的判斷時,責任該歸屬於設計者、使用者還是系統本身?在基因編輯領域,我們探討的不再僅是技術的可行性,而是「我們是否應該」改變人類的本質。這涉及到對「自然性」、「完整性」以及「代際責任」的深刻哲學反思。 五、政治哲學與社會正義:分配、認可與衝突管理 本章聚焦於現代民主社會中最核心的張力。我們將審視當代社會正義理論(如差異原則、基本需求保障)如何被應用於稅收、醫療與教育資源的分配。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探討「認可的政治」(Politics of Recognition)如何與「分配的政治」相互交織。身份政治的興起挑戰了傳統的公民範疇,促使我們思考:一個公正的社會,除了物質上的均平,還需要對多元群體的文化價值給予何種程度的尊重與制度保障?這直接關乎社會凝聚力的維繫。 六、環境倫理與跨代責任:氣候變遷的哲學困境 氣候變遷不僅是科學問題,更是極為嚴峻的倫理危機。本書探討的核心在於:我們對尚未出生的後代負有哪些道德義務?現存世代為了自身的利益犧牲未來世代的生存條件,這在倫理上如何辯護?我們將檢視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的局限性,探討生態中心主義(Ecocentrism)的可能方向,並思索全球治理層面中,主權國家與普世責任之間的權衡藝術。 七、媒體、言論自由與真相的追尋:後真相時代的公民義務 在虛假訊息(Disinformation)氾濫的時代,言論自由的界限成為爭論的焦點。哲學家們如何界定「惡意言論」的邊界?自由主義傳統中對開放市場的信任是否在數字媒體時代失靈?本書將從知識論的角度探討「真相」在公共領域中的脆弱性,並引導讀者思考,在信息過載的情況下,公民維護理性公共領域的最低限度責任是什麼。 --- 結論:哲學思考作為持續性的公民修煉 本書的最終目的,並非提供標準化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持續性的修煉方法。哲學論辯不是在會議結束後就告終結的活動,而是滲透到日常決策和價值選擇中的思維習慣。真正的哲學實踐,要求我們學會「懸置判斷」,願意在論證的壓力下修正自己的立場,並以最大的開放性去傾聽那些與我們立場迥異的聲音。 「哲學能做什麼?」——它能幫助我們在喧囂的世界中,為自己建立穩固的理性錨點,以清晰、審慎、富有人文關懷的方式,參與塑造我們共同的未來。這是一本獻給所有渴望深度思考、積極參與公共生活的讀者的實踐手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蓋瑞・葛汀(Gary Gutting)


  美國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哲學系榮譽教授。《聖母大學哲學評論》的編輯,也定期為《紐約時報》的哲學部落格「石頭」撰稿。

  研究領域為當代法國哲學、科學哲學以及宗教哲學。他以研究法國哲學,尤其是傅柯的思想聞名,著作有《傅柯》(Foucault: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思考不可能之事:1960年以來的法國哲學》(Thinking the Impossible: French Philosophy Since 1960)、《劍橋傅柯指南》(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Foucault)、《哲學家知道什麼:最新分析哲學案例研究》(What Philosophers Know: Case Studies in Recent Analytic Philosophy)、《20世紀法國哲學》(French Philoso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等。

譯者簡介

吳妍儀


  中正哲學研究所碩士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小說與非小說類多本。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導論—把哲學帶進公共議題的競技場

Chpater 1 如何論辯政治議題
當論辯不是論辯時
善意理解原則
相關證據原則
確信與論證的限制
論證與歧見
知識同儕與歧見的難題
論辯哪裡好?

Chpater 2 科學:一種使用指南
預測成功原則
相關性研究及其限制
實驗室與真實世界的對比
「在此有效」與「在彼有效」
以證據為基礎的公共政策
氣候科學
科學與氣候政策:或然率對上價值

Chpater 3 哲學與科學的限制
意識與大腦
瑪麗與殭屍
神經科學與自由意志
快樂與道德的心理學
理性推論是幹嘛的?
憂鬱與精神醫學的限制
虛無的物理學

Chpater 4 新無神論者
道金斯對有神論論證的批評
道金斯的無神論論證
道金斯支持無神論的演化論證
複雜性論證
惡之問題
結論

Chpater 5 宗教不可知論
神的簡單性與必然性
惡與全知
不可知論?
哲學家為何有信仰?
有哪種說法支持信仰?
沒有知識的信仰
一種不可知論者的宗教
結論:宗教與政治

Chpater 6 快樂、工作與資本主義
快樂
工作
資本主義的問題
一種自由主義式的反駁
重新思考資本主義
我們能做什麼?
結論

Chpater 7 資本主義社會裡的教育
一個問題
大學所為何來?
工具性教育
被視為商品的教育
測驗有何用處?
教學:科學或藝術?

Chpater 8 思考藝術
〈布瑞洛盒〉是藝術作品
莫札特比披頭四更好嗎?
藝術、愛與道德
前衛藝術與大眾藝術

Chpater 9 我們可以不再吵墮胎這件事嗎?
麥克馬漢的支持選擇論證:胚胎的權利
湯森的支持選擇論證:懷孕女子的權利
馬奇斯的支持生命論證:人類潛能
墮胎與宗教信仰
道德與法律

Chpater 10 哲學能做什麼
哲學不能做什麼
哲學已經做到什麼
哲學能做什麼

‧延伸思考
‧致謝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85523
  • EISBN:9786267085561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2MB

图书试读

導論

把哲學帶進公共議題的競技場


  本書中的文章,都是從我最近幾年為《紐約時報》哲學部落格「石頭」(The Stone)撰寫的短篇文章所衍生出來的。每一篇短文都有數以萬計的讀者。一般來說會有數百篇回應,而這些回應都能引導我去澄清、發展並修正我的思維。通常,我的專欄是具高度時事性質的,舉例來說,有一系列文章提出了我對二○一二年總統大選各個面向的看法。不過,本書中的文章更長,論述類似的議題,但更具普遍性、深度與細節。

  在這裡,如同在部落格「石頭」上一樣,我是為了非哲學家而寫的,不過,我的作品在強調概念清晰度與小心論證方面,是哲學性的。我引進技術性概念與區別,並不是要介紹它們,而是為了闡明正在討論的議題。想要把哲學觀念應用在特定議題上,並不需要具備哲學家的特殊訓練才行。

  今日的哲學是一種學院內的學科(就像物理學、生物學或經濟學),而哲學系教授大多數是為了彼此而寫作。其中的例外通常是教科書,目的在於將這個學科介紹給學生認識,或者設計給門外漢閱讀的普及版本,以幫助他們粗淺地認識這個在其他狀況下難以進入的專業討論。然而,我的計畫並不是要把大眾帶進哲學殿堂,而是要把哲學帶進大眾的競技場。

  我把自己在做的事情想成公共哲學(public philosophy),這對於學院派哲學家更技術性、專業性的作品而言,既是應用,也是補充。學院派哲學是具有自身問題、術語及嚴格標準的一門獨立自主學科。公共哲學則是從學院派作品裡,取法應付關乎普遍利益的議題。在此同時,公共哲學思考也讓它的學院派兄弟可與具體人類世界之間保持接觸,因為人類世界既是所有哲學問題的根源,也是判斷問題答案的一項重要標準。

  對於真實生活的問題,公共哲學不提供象牙塔的解答。公共討論的意見交換,在對公共理解做出貢獻的同時,也是對哲學思維的測試。無論科學理論在實驗室裡得到多大的肯定,在實際應用後,都會讓它們得到進一步的支持,有時還會因此得到修正。同樣地,公共參與也可同時測試並改善哲學觀念。

  在這些文章裡,我通常會針對爭議中的主題提出個人觀點。但我也同樣關注於闡明議題,還有介紹持不同意見者可用來透徹思考的一些考量,這些或許可以讓他們琢磨自己的觀點,以做出更好的辯護。在本書中,一個論證不是用來把反對者打到順從為止的大棒,而是知性發展的工具。

  那些有特定興趣的人,會發現本書的每一章都可以單獨閱讀。選擇從頭讀到尾的讀者則會發現,本書帶著他們依序經歷逐漸變得更廣泛、更複雜的哲學思維練習。我的目標是既讓讀者去理解公共關注的主要議題,也把哲學思維的工具介紹給他們。

  每一章都呈現了引導討論的哲學原則、概念與區別。第一章〈如何論辯政治議題〉以政治爭議為例,說明如何發展良好的思維技術,而這些技術也會應用在許多其他脈絡上。

    接下來的六章,聚焦於社會裡最強大的三種力量:科學、宗教與資本主義。我應用相關的哲學工具,來讓每一種力量成為批判性反省(critical reflection),在此,「批判性」的意思並非負面批評或駁斥,而是一種對於價值與限制所做的細心評估。

  第二章〈科學:一種使用指南〉的重點,在於評估科學主張時特別重要的邏輯原則。第三章〈哲學與科學的限制〉涵蓋了種種曾經吸引科學家注意力的哲學議題,並且顯示出討論這些議題時,若沒運用哲學資源,將會產生哪些問題。

  第四章〈新無神論者〉轉移到更高層次的哲學反省,以相當詳細的方式來處理宗教哲學中的單一核心問題:「信仰神是否理性?」在此,我們將看到如何進行詳細的分析,以及對「新無神論者」哲學立場的批評)。

  第五章〈宗教不可知論〉則轉而發展並辯護一個正面觀點:「宗教為何是是理性的」。在此,我特別強調,雖然我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但主要目的是提供讀者有關討論宗教信念時所需的哲學工具,還有闡明在一個持續的哲學討論裡會牽涉到什麼。

  第六章〈快樂、工作與資本主義〉及第七章〈資本主義社會裡的教育〉,則處理看似非常不同的主題:快樂的本質、工作的價值、資本主義的道德,還有教育的目的。我們的討論將顯示這些主題有何相互關係,並且將它們整合在有關美好生活的整體圖像中。此結果就是哲學的知性綜合力量之詳細說明。

  接下來的兩個章節逆轉了方向,每一章都呈現哲學能對某個非常特定的公共辯論做出什麼貢獻。第八章〈思考藝術〉談當代藝術的價值,第九章〈我們可以不再吵墮胎這件事嗎?〉則是關於墮胎的道德性。這些章節會讓讀者稍微了解到學院派哲學家的論證來回是什麼情況,還有公共辯論如何直接從哲學家的專業中獲益。

  最後,在第十章〈哲學能做什麼〉藉著反省哲學史上的某些關鍵時刻,來發展對於哲學思維的整體性說明。然後,利用由二十世紀美國哲學家威佛瑞.賽勒斯(Wilfrid Sellars)引進的常識映像(manifest image,日常物件的世界)與科學映像(scientific image,分子與原子的世界)之間的區別,澄清哲學在當代思潮中的角色。

  在每一章的開頭(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則是每個小節的開頭),我會對於該章將應用的主要哲學工具之概念、區別與原則,做出一個概要性的綜論。這些標了不同字體(黑體字)的導論,應該能讓讀者注意到引導每一章的哲學工具,並且跟上哲學在其中所扮演的越來越複雜的角色。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