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肩上是風 (電子書)

我的肩上是風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馮平
图书标签:
  • 成長
  • 勵志
  • 人生
  • 電子書
  • 自我探索
  • 勇氣
  • 希望
  • 台灣文學
  • 散文
  • 個人成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的肩上是風,風上是閃爍的星群;
多少靈魂的景色,在路上,在天涯。

  《聯合報》文學獎、宗教文學獎、台北文學獎、
  林榮三文學獎、新北巿文學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
  多項大獎得主,十年凝鍊,生涯首部散文創作集。

  作家  宇文正、黃麗群
  靜靜推薦

  一種時光漂泊,私人的氛圍;在他方靜靜地生活。
  冷靜面對世界,聽風在歌唱;在文字裡不顧一切。

  三十到四十歲,十年的時光微塵,在流洩的光束中若隱忽現。馮平的書寫中,充滿了感情與思緒的流動:尋找安身立命的念想是有的,實踐他鄉生活的自我慾望是有的,難抑對故國故人的重覆追憶更是有的。走到遠方,才知心有多麼地靠近。寫作是不斷的追尋,然而在無垠無邊的行走中,他不禁嘆問,是否還要再流動?他將往哪裡去?

  《我的肩上是風》集馮平十年書寫的光影,寫作時間拉得很長,風格竟能保持一貫,或許是因為他的生活就是如此,靜靜的,他的性格亦如。

  卷一「那書那城那些人」,寫的是安靜的行旅與生活。不需要地圖的人,行旅於大地,走過許多異國的城市;卷二「給吉米的信」,輕快寫在生命中來來去去的每一隻貓;從卷三到卷四,整個時間、情感的軸子,從遙遠的異國安靜的生活,拉回到馮平從小生長的根,勾勒整個成長背景,他的家族故事。卷三「那圖那島那些人」描寫親暱的阿嬤與霸道的伯母,纏繞糾葛的親族歷史,悲歡離合;卷四〈憂患之光〉集中寫母親的事,篤信基督的馮平與虔誠佛教的母親,雖走上相異的路途,於前面要走的路,竟是一樣的生於憂患,離不開煩惱苦難;第五卷〈在沉默之後〉寫他與父親的疏離,並反覆重建他離世時的場景,父親的死亡倒帶在回憶中,那是他未能知曉的遺憾。

  馮平的筆調細膩而纖柔,他的眼睛是貓一樣敏感,他像冬天下雪過後的清晨日出,冷,卻有嶄新的希望。安安靜靜,如霧,有時輕有時重。

名人推薦:靜靜生活裡有靜靜的言語──

  「馮平寫自己的生活,下筆淡,寫親人,用筆濃一些,卻還是極節制。毫不張揚的筆觸裡,讓人讀出笑中帶淚的悲憫。讀馮平的散文,像看雪花安靜飄落,化進泥土,融進草地。」──宇文正(作家)

  「寫作者有了哀矜,從此低眉:不以傷疤為本錢。這需要很大的謙卑與克制,我看起來,這比再好的文字,都更莊嚴,也更貴重。」──黃麗群(作家)
暮光之城:永恒的誓约 类型: 奇幻、爱情、青春 作者: 斯蒂芬妮·梅尔 (Stephenie Meyer) 出版社: 晨星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05年 页数: 505页 --- 内容梗概: 《暮光之城》的故事围绕着一个性格内向、略显笨拙的十六岁少女贝拉·斯旺(Isabella "Bella" Swan)展开。为了陪伴母亲,贝拉离开了常年阳光明媚的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搬到了常年被阴雨笼罩、位于华盛顿州福克斯镇(Forks)的父亲查理身边。 福克斯镇的生活起初沉闷而单调,直到贝拉在高中生物课上遇见了爱德华·卡伦(Edward Cullen)。爱德华和他那群容貌惊人、气质疏离的家庭成员,立刻成为了学校里的焦点。与其他所有人都不同,爱德华表现出对贝拉异乎寻常的排斥,这让贝拉感到困惑和受伤。 然而,命运的齿轮很快开始转动。在一系列看似巧合的事件中,贝拉逐渐发现爱德华似乎拥有超乎常人的速度和力量。终于,在一个雨夜,爱德华向贝拉坦白了一个惊人的秘密:他是一个吸血鬼。 这个秘密揭示了卡伦家族的本质。他们与普通的嗜血吸血鬼不同,他们拒绝饮用人类的血液,而是通过捕食动物来维持生命,因此被称为“素食主义者”(Vegetarians)。尽管如此,爱德华对贝拉的吸引力是致命的,因为贝拉的血液对他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 随着两人关系的深入,贝拉不可救药地爱上了爱德华,而爱德华也发现自己无法抗拒地被贝拉吸引,尽管他深知与她在一起的危险性。他们的爱情充满了禁忌、激情与永恒的挣扎。爱德华的家族——卡伦夫妇(卡莱尔和埃斯梅),以及他的“兄弟姐妹”爱丽丝、贾斯帕、罗莎莉和埃美特——都接纳了贝拉,并成为了保护她的屏障。 然而,这份非同寻常的爱情注定不会平静。在一次贝拉与爱德华去看望爱德华的“老朋友”——拥有超凡感知能力的吸血鬼詹姆斯和他的伴侣维多利亚、劳伦特时,危险降临了。詹姆斯,一个天生的猎人,被贝拉身上独特的气味所吸引,将她视为猎物。 为了保护贝拉的家人和爱德华的家族,一场惊心动魄的追逐战由此展开。詹姆斯利用计谋,将贝拉引诱至一个她童年时常去的地方——她母亲的舞蹈工作室。在最后的对决中,詹姆斯对贝拉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甚至将她的血液吸入体内,使她濒临死亡。 在关键时刻,爱德华及时赶到,与詹姆斯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将其摧毁。但更严峻的挑战是贝拉体内的吸血鬼毒素。为了拯救她,爱德华必须做出艰难的抉择:是让她死去,还是亲吻她的伤口,用自己的唾液来抑制毒素的蔓延,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他必须克制住吸食她血液的冲动。 爱德华最终成功地控制住了自己,救了贝拉一命。在医院的康复过程中,贝拉更加坚定了自己对吸血鬼世界的向往。小说在贝拉的决心和对未来的憧憬中结束:她恳求爱德华将她变成和他一样的存在,从而摆脱人类的脆弱,永远与他相伴。 --- 核心主题与深度剖析: 《暮光之城》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超自然爱情故事,它深入探讨了多重复杂的主题: 1. 永恒与短暂的对立: 故事的核心冲突在于贝拉的短暂、脆弱的人类生命与爱德华永恒、不朽的生命之间的鸿沟。贝拉渴望时间停滞,渴望与爱德华共享无限的未来,这种对“永恒”的痴迷,是青春期对生命意义探索的极致体现。爱德华的永生既是诱惑,也是诅咒,他目睹了无数人世的消亡,这种沉重的历史感与贝拉的热烈生命形成了鲜明对比。 2. 禁忌之恋与自我牺牲: 这段关系充满了危险性。爱德华的每一次心跳加速,都提醒着他自己是“怪物”,随时可能失控伤害到他所爱之人。他不断地与自己的本能抗争,这种持续的自我约束构成了爱情中巨大的牺牲。对于贝拉而言,她选择爱上一个可能杀死她的人,这是一种极端的、近乎信仰的投入,她甘愿放弃人类身份以求得圆满。 3. 成长与身份认同: 福克斯镇是贝拉实现身份转变的熔炉。从一个在凤凰城感到格格不入的旁观者,到在福克斯找到了归属地,并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命运”。她在这里学会了勇敢,学会了为爱承担风险。对她而言,爱德华不是一个男朋友,而是她“完整自我的定义”。 4. 道德困境与选择的重量: 卡伦家族作为“好吸血鬼”的代表,他们展现了强大的道德准则。他们选择了一种艰难的生存方式,这使得故事不仅仅停留在浪漫层面,更引入了关于“存在意义”的哲学思考:生命应该如何度过?力量是否必须带来毁灭? --- 文学风格与叙事特点: 梅尔的叙事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完全从贝拉的眼光展开。这种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和亲密感。读者与贝拉一同经历她内心的挣扎、强烈的迷恋和对未知的恐惧。 氛围的营造: 故事成功地利用了福克斯阴雨连绵、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来烘托爱情的神秘、幽闭和排他性。潮湿的森林、常年的雾气,仿佛是外界喧嚣的屏障,为这对禁忌恋人提供了一个私密的舞台。 心理描写细腻: 贝拉内心戏极为丰富,充满了青春期特有的自我怀疑、对被爱的渴望以及对“不一样”事物的强烈吸引力。她对爱德华的迷恋被描绘得近乎宗教般的虔诚。 感官细节: 尽管爱德华是吸血鬼,但作者对人类感官的描写却非常突出,例如贝拉对爱德华身上“薄荷和松树”气味的迷恋,以及她对血液强烈的生理反应,这些都让超自然元素显得更加“触手可及”。 --- 影响与地位: 《暮光之城》自问世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现象级的轰动,尤其是在青少年读者群体中。它不仅重启了关于吸血鬼和狼人题材的流行浪潮,更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超自然浪漫”类型小说的创作方向。它探讨了人类对完美伴侣的终极幻想——一个强大、英俊、永不背叛、且愿意为爱牺牲一切的守护者。 本书是“暮光之城”系列的开篇之作,为后续更宏大的家族恩怨、吸血鬼政治斗争以及贝拉最终的命运转变奠定了不可磨灭的情感基础。它是一部关于初恋的纯粹与极致,以及为了爱,愿意付出多大代价的青春史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目錄】
【推薦序】
靜靜的生活◎宇文正
蒼蠅的飛行路線◎黃麗群
小序

卷一:那書那城那些人
舟子  
在那遙遠的地方
春分,蒙特婁雪
一個人的城巿
咖啡行腳
日升日落
短歌行(1)
公路組曲
雨,四季
如是朋友
那書那城那些人
摯愛無盡

卷二:給吉米的信
凱莉
一隻閹貓的困惑
給吉米的信
人戀貓
吁嗟行──送輕躍者、眺窗者C於收養人處
邊界
阿妹與我
給我一個黃金夢

卷三:那圖那島那些人
呂先生
圖解
短歌行(2)
連玉
淡水河東
復仇

神啊

卷四:憂患之光
紅包
憂患之光
蒼蠅物語

後半生
母,語
遺像
行過三月春冷

卷五:在沉默之後
在沉默之後

真相

驪歌  
金錶
如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6281907
  • EISBN:978986628190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5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靜靜的生活
宇文正(作家)


  這是馮平曾對人說起的一個小故事,算是他的文學因緣吧,也是我與馮平的因緣。那年我初到《聯合報》副刊組工作,編《北美世界日報》副刊。有天從傳真機旁撿起飄落於地的一張傳真,字小且模糊,是從《世界日報》紐約辦事處轉來的。我努力辨識那二手傳真的字跡,愈讀愈有味道,但有些字實在難猜,所幸,作者的E-mail還看得出來,於是試發一信給作者,請他E-mail原稿來。那篇文章我還記得篇名是〈草地〉,描述夏末最後一次割草,憶起遠方故人的小品。幾乎沒有情節的抒情散文,但讀後,那揚起的青青草香令人舒愜。就這樣,馮平成了《世》副的作者,作品不多,我們保持著遙遠的聯繫。

  大約六、 七年前吧,《聯合報》文學獎散文組的決審會,決審結果出爐,負責的同事照例應評審要求把參賽作者資料拿出來,宣布得獎者的名字,「散文評審獎〈切〉,作者:馮平。」

  我嚇一跳,問同事:「本名是林逢平嗎?」真的是他! 我以為馮平不太寫了,原來他開始嘗試從文學獎走進台灣的「文壇」。

  今年初,我擔任台北文學獎短篇小說組的決審,有篇作品起初只得我和朱天心兩票,我倆努力為這篇作品遊說,都喜歡它的文字氣味。後來這篇小說得到優等獎,名單一揭曉:馮平,我又嚇了一跳,並不知道馮平也寫小說;但知道是他以後,又覺得理所當然。從一開始,那張紐約傳來模糊的傳真紙釋放的氣味、馮平作品吸引我的氣息,就是他的文字啊。

  前後將近十五年了呢,馮平總算把他緩慢寫下來的散文結集成書,書稿來到我的面前,〈草地〉、〈切〉都是其中的篇章,我終於能一次完整地閱讀他的作品,接近他的心靈。

  讀完,模糊的一段對話浮上心頭,我從書架上取出大江健三郎的小說:

  哥哥躺在起居室的墊子上,在五線譜上填入音符,花了一些時間他才悠緩地說:「『靜靜的生活』如何? 這正是我們的生活……」

  這是大江自傳體小說《靜靜的生活》裡的句子。靜靜的生活,這就是我讀馮平散文的感受。

  從十五年前的〈草地〉,到現在整本《我的肩上是風》,寫作時間拉得很長,風格竟能保持一貫,或許是因為他的生活就是如此,他的性格就是如此。十五年來,他在異國靜靜的生活。

  靜靜的生活裡,他寫寂靜:「某個寂靜時分,一個人獨自行經河岸。

  那是氛圍緩慢的中長鏡頭,空澈自由,好像透明得可以把身心都一併地爬梳進去。」他寫沉默,「有一種沉默,它所牽動的最深厚的言語,叫做氣息。留置在這樣的氣息裡,一個人,即使是一個人,也會孤獨地十分自適,十分安然,十分幸福。」他寫漂流,「好像有一道潮流在汩動,我看見一葉舟子起伏搖蕩,又遠又近。」他寫景物:「雪花鬆白,落在肩頭,像蒲公英的種子。我不拂去它,為的是還有許多蒲公英,要從夜空中飛落下來。它們在這城市飛行,不需要地圖,就像我不需要地圖一樣。」不需要地圖的人,行旅於大地,走過許多異國的城市,這本散文,第一卷「那書那城那些人」,寫的即是這樣安靜的行旅與生活。

  第二卷「給吉米的信」,寫的是貓。我是養貓新手,讀得興味盎然。他寫凱莉貓動手術去勢之前,須先禁食,「這段時間,他或者憤恨離去,又來哀求;或者嘆息轉身,又來責備;或者蹲在窗前,宣布不再認你;或者壓在你胸前,用手用鼻試探你的呼吸,想知道你還活著沒有,否則怎能這樣沒有人性!」貓,真是這整本書裡話最多的角色啊。

  第三卷「那圖那島那些人」主要寫親人,第四卷〈憂患之光〉集中寫母親,第五卷〈在沉默之後〉集中寫父親。從卷三至卷五,勾勒了他整個成長背景,他的家族故事。我最喜愛〈復仇〉這一篇,「復仇」是這整本書所使用情緒最強烈的字眼了;寫他的大伯母,一個一生強勢的女人。馮平從幼時便領教她的霸道,為了阿嬤,他默默許願:「我怒火中燒,恨不得快快長大──去復仇!」終於讀到他的「復仇」了,三十四年後,拿著紙筆,坐在她的對面,跟她平起平坐,以平視的高度,告訴她:「我在盯視妳,監督妳,記錄妳。」我噗哧一聲笑出來,心想:「誰怕你啊!」大伯母陷入回憶,敘述往事,叨叨說那家族如何走過艱難年代,說著說著,「講這些沒有意思。」她忽然起身收拾椅子宣布:「好了,沒有了!」我近年參與眾多文學獎的評審工作,新鄉土文學興起,讀過太多的家族勾心、親戚鬥角,這篇〈復仇〉卻是我讀到最好笑又最悲涼的一篇了。

  馮平寫自己的生活,下筆淡,寫親人,用筆濃一些,卻還是極節制。毫不張揚的筆觸裡,讓人讀出笑中帶淚的悲憫,我想,這還是跟馮平的個性有關吧。相較於今世容易引起騷動,張牙舞爪的作品,讀馮平的散文,像看雪花安靜飄落,化進泥土,融進草地。

推薦序

蒼蠅的飛行路線
黃麗群(作家)


  讀馮平的散文很有意思。他並不老,寫作形式卻很傳統。他的文字典雅帶纏綿,也有矜持,感情顯,事情隱,文字上的力氣使了又收,間中有些猶疑圈繞,但這猶疑大概正是他的長處與骨格。他多年旅美,克里夫蘭城的春景則以歐陽修〈蝶戀花〉做喻。時間在這書裡似乎停止了。

  雖說認識他似乎滿久,我一直沒見過馮平本人,也從來不知他身世如何。多年前我在副刊工作,因他偶以E-mail投稿,時有聯絡往還,印象是他寫信寫文章都十分得體。後來他以散文陸續得過台灣幾個大型文學獎(他漂亮的妹妹一天到晚代他領獎),我陸續讀了那些作品,長於感性而具備分寸,也非常像他給我的印象。或許因為信仰的濡養,寫作者常有的那些質問,我猜他心裡自有一種答案,也因此他散文裡的情感核心顯得天性馴良,是調伏過的,平靜,不破格。這又是另一種傳統。

  馮平大我幾歲,十年內勉強還算是同代人,這一代人的散文似乎有個中性化的、與過去背反的「反作用力」,那就是女性寫作者偏向簡峭,男性寫作者反而偏向綢繆柔媚,我其實很喜歡這種變化,馮平此書也是如此。《我的肩上是風》收了馮平從三十歲到四十歲的作品,第一卷寫他住過的幾個城市與點到為止的漂泊。第二卷寫他前後收養的兩隻貓。第三、 四、 五卷則全寫家務。我讀完其實很感奇異:說真的,這整本書裡主要提到的人事物地,身世盤點,都不算驚世出奇,然而它們在不同篇目裡被反覆抽出、描述、收回時,總是各自掛帶不同線條,不叫人覺得重複,也無喃喃自語之失。他的猶疑與調伏在這過程中形成了結構上的美感:儘管題材與口氣看似不斷再現,實際卻在暗中推動整本書的軸,像華爾滋舞步那樣進一點又退一點旋轉前進,直至收束;也可見得全書篇章的編排(也或許是寫作時就完成的規劃)恐怕都特別用過心思,整本書雖是同樣幾枚音符,但有節奏,有旋律,不是散亂兜攏,這也很有「書之所以要成為一本書」的老派味道。

  一般我們覺得創作者不宜重複自己,他卻似乎是個適合重複的人,那是賦格曲的變體與對位。就像「馮平」這兩字,乍看容易以為是某個中國作家的本名,其實是他的筆名;然而說是筆名,它又是把真名姓氏隱去,同音兩字稍作掉換而成,這種隱而顯、顯而隱的中庸與節制,也讓馮平寫家務成為全書最可觀處:直言拉扯原生家庭各種破綻雖是台灣當代散文一大進路,但《我的肩上是風》不如此,他是把話都說明白,你讀了都懂,卻不見血,不過度膨脹各種解與救,而是化身為低低的卑微的,一旦有路就嗡嗡遁走的蒼蠅——書裡他不斷提到幾件重複的符號,其中之一就是蒼蠅,真是時時陰魂不散,一下子飛入這篇,一下子飛入那篇,但那看似漫無頭緒的飛行路線終究有其意義:蒼蠅是種非常具有空間感的生物,當屋裡出現蒼蠅,我們第一個反應常是:「哪裡飛進來的?」第二個反應則是:「快開個窗讓它飛出去。」從哪裡來? 往哪裡去? 這中間的飛行路線究竟畫出一朵花或是一團亂麻? 大哉問。

  馮平筆下的蒼蠅也時時抱含這樣的大哉問,並成為他在信仰、親子、家族、地理與心理的半生撕裂之間,撞門撞窗撞玻璃終於撞出了幾個座標的象徵。然而蒼蠅一時之間,或許離開了這一種封閉,下一步誰知是否又繞入另一層牢籠。它不能羽化,不成飛蝶,不浪漫也終究無解。但也因為這一層認識,寫作者有了哀矜,從此低眉,這也是此書令我欣賞的另外一點:不以傷疤為本錢。這需要很大的謙卑與克制,我看起來,這比再好的文字,都更莊嚴,也更貴重。

自序

小序


  《我的肩上是風》,寫我的天涯為客。多情多感。

  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李白〈古風詩〉

  流光比喻歲月,也有光彩閃耀的意思。寫於這本集子裡的,是從三十歲到四十歲的十年光陰。〈草地〉算第一篇,寫於三十;〈行過三月春冷〉最後一篇,寫於四十。那是人生而立之後的十年。十年一個人,泊靠異域,流盡最後一滴青春光年。

  書寫時是用心的,向文學看齊,形式卻是散漫的,東一篇長,西一篇短,隨感情和思緒而流動。在這流動裡,尋找安身立命的念想是有的,實踐他鄉生活的自我慾望是有的,難抑對故國故人的思情與重覆追憶更是有的。

  連居所也是流動的。美國,加拿大,再美國,住過一個房子,兩個房子,三個房子。亦曾返國數月,再至加拿大,仍回美國。湖木市(Lakewood)位於伊利湖畔(Lake Erie);我的窗前一片湖水浩渺,這是我現時的住處。但,我是否還要再流動? 往哪裡去?

  無論如何,寫在這裡的十年是不回頭了,如簡媜說的,是一滴酒回不了最初的葡萄。那麼飲啜它吧! 我親手所釀的這罈,或酸或甜或苦,都是真誠生命的流淌,沉澱一場人生的片段。酒杯裡的酡紅光影;每一滴,每一個字,有的回首凝眸,有的立在當下,有的畫面一再浮現,有的感觸稍縱即逝。是這些流光交錯,說了再說,晃動出一分舟子的衷情,也交映出一張寂寞靈魂的景色。在路上。在天涯。

  我的肩上是風。

  風上是閃爍的星群。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那种留白的处理和字体选择,透露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气息,让人在拿起它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氛围。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不张扬却又充满力量感的排版。读完之后回味,会发现这种视觉上的精心营造,其实是对书中某种核心意境的精准预示。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封面,而是像一扇通往深邃世界的窗户,邀请你悄悄地推开。整个装帧的质感也处理得非常到位,拿在手上有一种踏实感,这在如今充斥着廉价塑料感的电子书中,算是一种难得的诚意。我常常在光线不同的环境下翻看,不同的光影下,那种意境又会呈现出细微的变化,仿佛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流动的艺术品。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对作者在内容上的打磨也充满了期待,因为它暗示着创作者对“呈现”这件事的尊重,而不仅仅是内容的堆砌。这种对阅读体验整体性的把握,是很多作品所欠缺的,也正是我被这本书吸引的最初原因之一。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时间感”的独特处理。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像水波纹一样,在不同的时间点之间进行跳跃和回溯,但这种跳跃却出奇地自然,没有丝毫的拖沓或混乱。每一次时空的回转,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带来了新的理解维度,仿佛我们手中的这块拼图,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有新的侧面被揭示出来。这种非线性的结构,完美地契合了人类记忆和思考的本质——它们往往是碎片化且相互关联的。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梳理这些脉络,但这种“梳理”的过程本身,反而成为了一种令人愉悦的智力挑战。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一旦走神,可能就会错过某个关键的线索或情感的转折点。这种对读者心智投入程度的要求,让我觉得这是一次真正的“深度阅读”。

评分

初读的几页,语言的流动性简直让人惊叹,它不像是在“讲述”故事,更像是在“编织”一种情绪的网。那些句子之间,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有种呼吸感,不像有些作品那样急于把信息塞满每一个角落。这种克制和精准,让读者有足够的空间去消化和感受文字背后潜藏的张力。我尤其留意了作者在描绘环境时的笔触,那些景物似乎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某种共振。比如某一段对光影的细致刻画,表面上看是写景,但读到后面才明白,那其实是主角内心挣扎的具象化投射。这种含蓄的叙事技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迫使你必须调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去填补那些未尽之言。这种“我与书共同完成作品”的感觉,是真正高质量文学作品才具备的魅力,让人甘愿沉浸其中,不愿被打扰。

评分

书中人物的塑造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立体感,他们仿佛不是被虚构出来的角色,而是真实生活在我们身边,有着复杂矛盾的个体。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直接给出角色的最终标签,而是通过他们面对困境时细微的反应、下意识的小动作,乃至他们彼此之间那些未说出口的对话,来勾勒出他们的灵魂深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沉默”的运用,很多时候,人物之间的对峙和情感的高潮,都发生在寂静之中。那些未尽的表达,比任何激烈的言辞都更有力量,它们留下了巨大的解读空间,让读者得以将自己的情感投射进去。我发现自己常常会站在A的角度去理解B的行为,又立刻切换到C的视角去审视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多视角带来的认知震荡,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更需要一种沉淀下来的心境。它像一坛陈年的老酒,初尝可能觉得味道复杂,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醇厚和回甘。我特别喜欢那种在阅读过程中,不经意间被一个观点或一句观察击中的瞬间,那一刻,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这种感觉不是被告知,而是被引导,是作者巧妙地设置了认知陷阱,然后又温柔地帮你解开。它迫使我跳出日常思维的惯性,去重新审视一些看似习以为常的概念。对于追求思想深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厚礼,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开启更深刻思考的钥匙。我毫不犹豫地认为,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每次都能带来新体会的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