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教你做菩薩:噶瑪巴《佛子行37頌》釋論 (電子書)

法王教你做菩薩:噶瑪巴《佛子行37頌》釋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图书标签:
  • 佛教
  • 藏传佛教
  • 噶瑪巴
  • 佛子行
  • 菩薩
  • 修行
  • 密宗
  • 电子书
  • 佛学
  • 正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佛子行37頌》在西藏是最受鍾愛的經典之一,而這部偈頌的作者,即是偉大的學者兼終極簡素(utmost simplicity)的實踐家──無著賢大師(Ngulchu Thogme Zangpo)。透過豐富的生動比喻,大師萃取出修持佛法的簡易要點。
 
  此偈頌的深廣內涵,在尊勝的第十七世大寶法王鄔金欽列多傑所給予的解說當中,更加生動細膩地呈現。法王以非學術化的用語,涵蓋歷代學者與行者共同關注的課題,引導我們實踐菩薩道,進行慈悲心的修持。

本書特色

  噶瑪巴《佛子行37頌》釋論
 
  如果我生病,對眾生是好的,就讓我生病;如果我死亡,對眾生是好的,就讓我死亡。 ~無著賢大師
 
  留下這個感人祈願的,就是西藏是最受鍾愛的經典之一──《佛子行37頌》的作者,無著賢大師。
 
  這是一本的「慈悲實修手冊」,教我們如何在人間實踐菩薩行。它具有兩大殊勝:
 
  一、聖者所寫:生生世世實修慈悲心,永遠不捨棄任何眾生,這是所有大乘菩薩,直至證菩提都不捨的功課,以身命實踐這種誓願的無著賢大師,以《佛子行37頌》,教導我們37條實踐菩薩道的方法,37則做個好菩薩的提醒。這些慈悲叮嚀,都直接來自無著賢大師的心。
 
  二、聖者所教:這部法本還有另一大殊勝,就是它的釋論,是來自由觀世音菩薩化身的法王噶瑪巴,由「慈悲的化身」教導慈悲,逐頌講解,帶我們進入慈悲心的實修,加持力更是無與倫比。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法王教你做菩薩:噶瑪巴〈佛子行37頌〉釋論》的电子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将专注于该书未包含的领域,并以专业、深入的笔调撰写: --- 深度探索:量子纠缠与宇宙弦理论的数学结构 本书籍将带领读者深入前沿物理学的核心领域,聚焦于当前理论物理学中最具挑战性也最具革命性的两大议题:量子纠缠的几何学表述以及M理论中的宇宙弦动力学。我们旨在提供一个严谨的、依赖于高阶数学工具(如微分几何、拓扑场论和表示论)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这些复杂现象背后的深层物理原理。 第一部分:量子纠缠的几何化视角 现代量子信息科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量子态的精确描述,但当系统规模增大时,我们如何直观地把握多体纠缠的结构?本部分将超越常见的密度矩阵和熵的度量,转而采用张量网络态(Tensor Network States, TNS)作为核心工具。 我们将首先回顾MPS (Matrix Product States)和PEPS (Projected Entangled Pair States)的形式化定义,并详述它们在描述一维和二维量子系统基态时的有效性。重点在于探讨TNS如何通过其网络结构隐喻地编码了系统的纠缠层次。例如,我们会深入分析纠缠熵与区域边界的几何关系,特别是矩形区域的纠缠熵如何被网络中的张量秩所约束。 更进一步,我们将探讨张量网络的张量秩流(Tensor Rank Flow)在演化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将量子态映射到高维流形上的点,我们考察量子退相干和纠缠的消散过程在几何空间中的轨迹。这涉及到对多线性代数中的张量分解(如Tucker分解和CP分解)的精细操作,以量化和分类不同类型的多体纠缠(如GHZ态、W态以及更复杂的MERA结构)。读者将接触到如何利用K-sum操作符来识别和量化特定类型的纠缠,这是理解量子计算容错机制的关键基础。 第二部分:M理论与高维时空的拓扑不变量 从量子信息转向理论物理的宏大叙事,本书将聚焦于M理论(M-theory)作为统一超引力和超对称的候选理论。我们不会停留在描述11维时空的表面,而是深入剖析其紧致化(Compactification)的数学复杂性。 核心内容将围绕卡拉比-丘流形(Calabi-Yau Manifolds)的代数几何展开。我们将详细解析霍奇理论(Hodge Theory)在描述紧致化空间几何结构中的作用,特别是Betti数如何决定了有效低维理论中存在的规范群的秩和超对称的数目。我们将推导拓扑弦理论(Topological String Theory)中Gromov-Witten(GW)不变量的计算方法,以及这些不变量如何与特定流形上的拉格朗日对偶性(Lagrangian Dualities)相关联。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通量紧致化(Flux Compactifications)带来的挑战。在某些紧致化中,背景场(如背景磁场或规范场)会在空间中产生非零通量,这导致了模空间(Moduli Space)的非平凡拓扑结构。我们将运用向量丛(Vector Bundles)和Chern-Simons 理论的概念,来研究这些通量如何影响有效四维理论的能标和真空的稳定性。分析的重点在于背景独立性(Background Independence)在处理这些非线性、非微扰效应时的困难,并介绍AdS/CFT 对偶如何为研究这些高度非微扰的引力背景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参照系。 第三部分:宇宙弦的动力学与非微扰效应 在M理论的框架下,我们转向P-膜(P-branes)的动力学行为。本书将构建一个关于D-膜(Dirichlet Branes)和NS5-膜相互作用的场论描述。我们将运用狄拉克-贝森费尔德(Dirac-Born-Infeld, DBI)作用量来描述膜的经典动力学,并解释如何通过规范对偶性(Gauge Dualities)将膜的相互作用转化为场论中的可解问题。 深入探讨的关键点在于弦的非微扰效应。我们将详细考察S对偶(S-Duality)和T对偶(T-Duality)在M理论中的统一性。读者将学习如何通过T对偶将一个具有特定扭率的紧致化空间转化为另一个空间上的非紧致化背景,这在理解不同维度之间的等价性至关重要。 最后,我们将讨论软的真空分解(Soft Symmetry Breaking)在解释宇宙学常数问题中的潜在角色。通过分析紧致化空间中模场的微小激发,我们试图理解为何我们生活的四维时空似乎具有极小的宇宙学常数,以及弦论中的景观(Landscape)概念如何与多重真空态相关联。 目标读者: 本书假定读者具备扎实的高等数学基础(包括群论、拓扑学基础、泛函分析),并对量子场论和广义相对论有深入的理解。内容侧重于理论推导和数学模型的构建,适合致力于理论物理学研究的博士生、博士后研究人员,以及对高阶物理学有浓厚兴趣的资深研究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Ogyen Trinley Dorje)
 
  西元1985年誕生於西藏東部遊牧家庭,幼年時即被認證為藏傳佛教的噶瑪噶舉派精神領袖──第十七世噶瑪巴。這是已有九百年歷史的傳承,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轉世傳承。西元2000年,14歲的噶瑪巴從西藏出走,前往印度。自此,噶瑪巴即以全球精神領袖之一的身分,行腳世界,為全球的心靈、環保、人類間的和平努力,也致力於保存西藏文化。西元2008年和2011年兩度出訪美國,並於近年來造訪歐陸。目前,噶瑪巴居住於北印度達蘭沙拉附近的上密院,每年有成千上萬來自全球各地的訪客前來覲見。

英譯者簡介

林谷祖古仁波切

 
  林谷祖古仁波切出生於西元1952年, 仁波切受過廣泛的藏傳佛教訓練,曾師從藏系各大教派上師,根本上師為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讓炯日佩多傑,以及頂果欽哲仁波切。
 
  仁波切致力於弘法教學和學術研究,是推廣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法教與利美運動的權威。能說一口流利英文,以親切和藹的教學風格,成為當代西方佛教界競相延請的善知識,有多年西方弘法經驗,特別擅長以幽默的語言和現代人分享佛法智慧。
 
  林谷祖古仁波切是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重要的隨侍英文翻譯,在每年印度大祈願法會裡,林谷祖古仁波切的即時英文口譯,利益無數前往聽法的西方行者。

  林谷祖古仁波切出版了多本英文系列的佛學以及兒童書籍,2012年11月出版第一本中文著作《修心》:七種自利利他的「心靈煉金術」(眾生文化出版)。
 
中譯者簡介

堪布丹傑

 
  曾至拉薩學習西藏語言與文化,並於佛光山叢林學院研習漢傳佛教。18歲追隨創古仁波切出家,得法名噶瑪羅卓丹傑,後至創古智慧金剛佛教大學學習,2003年榮獲創古仁波切授與「堪布」(教授師)稱號。

  近年來,擔任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創古仁波切等上師的隨侍口譯。

  現專事佛法教學,與藏、英文佛法口譯、筆譯工作。譯作有:《報告法王,我做四加行》、《法王教你做菩薩》、《相信,你就是!》、《四加行,請享用》、《第一護法:瑪哈嘎拉》等書。
 
審譯者簡介

金吉祥女

 
  本名陳碧君。美國羅格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博士。2005年於印度鹿野苑皈依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譯有《虔敬就是大手印》、《帝洛巴傳》、《休息在陰影中》、《當下慈悲》等書。

图书目录

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法照
漢傳觀世音菩薩(:奚淞)
藏傳四臂觀世音菩薩(圖片提供:全德文化廣場)
《佛子行37頌》根本偈
〈創古仁波切序〉
〈英文版前言〉
〈中文版前言〉
 
001 第一章    奠基
007 第二章    佛學淺說
013 第三章    無著賢大師簡介
019 第四章    如何觀空性
031 第五章    偈文前行解說
039 第六章    何為正確的修持………....【第1頌】
045 第七章    探索對「所熟悉的」偏執【第2頌】
049 第八章    放下世間八法………........【第3、4頌】
055 第九章    善友與惡友………............【第5、6頌】
061 第十章    皈依………………………【第7頌】
067 第十一章  苦樂的業力………………【第8~10頌】
073 第十二章  自他交換…………………【第11頌】
079 第十三章  面對逆境…………………【第12~19頌】
089 第十四章  降伏自心…………………【第20~24頌】
097 第十五章  六度波羅蜜………………【第25~30頌】
107 第十六章  避免過失…………………【第31~35頌】
115 第十七章  要點與迴向……………….【第36~結語偈頌】
122 致謝
123 本書相關單位介紹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6091476
  • EISBN:9789866091476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語文:中英對照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完全没有宗教背景的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和处理冲突的全新“操作系统”。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但表达方式却充满了人文关怀,丝毫没有说教感。他巧妙地将复杂的佛教哲学概念,比作生活中的各种场景,让你在不经意间就吸收了那些智慧。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或譬喻,它们不仅生动有趣,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下子点亮了那些晦涩难懂的句子。这本书的整体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它教导的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如何带着觉知和慈悲,更有效地面对现实中的所有不如意。读完合上书本时,心中涌起的不是沉重的责任感,而是一种豁然开朗的轻松感,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长期依赖的精神依靠,非常推荐给所有在生活中感到迷茫的人。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关于噶玛巴对《佛子行37颂》的释论时,我的内心是带着一种既敬畏又略显功利的期待的。毕竟,能得法王亲自主讲的开示,想必价值非凡。然而,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地方,恰恰在于它并未一味强调高深的理论,而是用一种近乎赤裸的真诚,展现了修行者在面对世间万象时的挣扎与超越。文字的张力很强,时而如疾风骤雨般点破迷思,时而又如涓涓细流般抚慰人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看似矛盾的教法时所展现出的圆融智慧,那种将对立统一起来的能力,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好像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内在对话,那些曾经困扰我的许多人生难题,似乎都在这平静的文字中找到了新的诠释角度。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让人在喧嚣世界中找到了一处宁静的锚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电子版的排版都体现出一种庄重又不失现代感的风格,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内容方面,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解释《佛子行37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对众生处境的深切关怀。他没有停留在对文字的字面解读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颂背后的心理动因和实践路径。例如,对于“忍辱”的探讨,作者给出的不是空泛的劝慰,而是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告诉你如何在感受到巨大委屈时,依然能保持内心的定力。这种细致入微的剖析,让原本显得高冷的佛法实践,变得可操作性极强。我感觉自己仿佛接受了一次高强度的“心性训练营”,在思维层面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重塑。对于任何寻求生命深度和内在稳定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必备。

评分

这本书记载了噶玛巴对《佛子行37颂》的深刻解读,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佛学理论书籍,但读完后才发现,它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的文笔极其流畅自然,仿佛一位慈悲的长者在耳边娓娓道来,将那些深奥的佛法概念,通过生活化的比喻和贴近人心的阐述,变得易于理解和吸收。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其中一些精辟的见解所震撼,那种直指人心的力量,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在引导着自己。尤其是关于如何将菩萨行融入日常生活的探讨,非常实用,让我不再觉得“做菩萨”只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从点滴小事中实践的修行。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巧妙,层层递进,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了解佛法的核心精髓,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我,也更清晰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方向。它不只是一本解读佛经的书,更像是一部心灵成长的指南,让我对未来的修行之路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

坦白说,我不是佛教徒,对于“噶玛巴”这个称谓也只是略有耳闻,抱着“了解一下”的心态买了这本书。没想到,这竟是一次意外的宝藏发现。全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接地气,丝毫没有故作高深的架子,反而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前辈在分享他的人生感悟,只是这些感悟恰好建立在深厚的佛法基础上。书中对于“发菩提心”的阐释,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于“利他主义”的狭隘理解。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利他,是以一种更强大、更智慧的自我为前提的。整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读起来毫不费力,但其蕴含的重量却需要时间慢慢消化。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层次和领悟,这正是经典解读的魅力所在。它成功地将古老的智慧,转化成了现代人可以身体力行的生活哲学,这一点非常了不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