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思意境:漢寶德再談博物館 (電子書)

繆思意境:漢寶德再談博物館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漢寶德
圖書標籤:
  • 博物館學
  • 漢寶德
  • 藝術史
  • 文化研究
  • 美學
  • 繆思
  • 電子書
  • 德國思想
  • 浪漫主義
  • 知識分子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從展示到風格,解鎖博物館的核心內涵】
博物館,所謂繆思的殿堂,
西文Museum原意具有收藏處的意味。
在其「研究」、「收藏」、「展示」、「教育」等四大功能中,
做為繆思殿堂裡最基本的內涵,
絕對是「收藏」與「展示」。

  「博物館,由於是一座大型的建築,其外部的造型常受到社會大眾的注意。因此乃引起建築重要,還是展示重要的問題。尤其因為展示必須建造在建築物內部,建築物與展示配閤的問題,乃至兩者孰應優先的問題。對於展示工作者而言,何者重要的爭論是不必要的,重要的是展示是博物館的靈魂,一定要做好,纔能達到設立博物館的目的。因為再好的建築,再好的收藏,沒有動人的展示是不足以使觀眾滿意的。」——漢寶德

  相較以展示、收藏為主,傳統意義下的博物館;一座兼具有教育、研究等前瞻功能的博物館,展示上該如何規劃與呈現?施工時又需要注意什麼?在建築風格的認定上,博物館應該是一個展示寶物的場所?還是一個有獨立個性的藝術品?是一座代錶國傢文化水平的紀念碑?還是一座無名的為大眾服務的空間?漢寶德曾任科博館與宗博館館長,本書《繆思意境》收錄瞭他自1980年代以來對於推動創設博物館的種種觀察與建言,與當今博物館相關專著兩相對照,愈發體現漢寶德的真知灼見歷久彌新。

  漢寶德身為颱灣博物館的重要推手,繼前作《邁嚮繆思》彙集博物館的建築、論述與諍言。本書深入核心內涵,詳論展示與風格,為讀者揭開理想的繆思意境必備要項。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其他主題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不涉及您提供的書名《繆思意境:漢寶德再談博物館 (電子書)》的任何內容。 --- 浮光掠影:跨越時空的文學旅行 一部關於語言、歷史與人類情感的深度探索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個特定的時代或領域,而是一次橫跨文學、哲學與曆史的廣闊漫遊。它以細膩入微的筆觸,解構瞭人類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通過語言構建世界、錶達思想、並最終尋求意義的曆程。 第一部: शब्दों的邊界與重塑 文學的本質在於對語言的極緻運用與挑戰。本書的第一部分,深入探討瞭“詞語”本身如何成為思想的容器,以及它們在曆史長河中如何被賦予新的生命和意義。 語言的活化石:從古籍到賽博文本 我們審視瞭那些被時間衝刷但依然閃耀的古老文本,例如早期史詩中的意象與韻律,它們如何構建瞭早期社會的集體記憶。作者沒有將這些文本視為僵死的文物,而是分析瞭它們在當代語境下依然具有的“活潑性”——如何被現代作傢挪用、戲仿或顛覆。 一個核心的章節聚焦於“沉默”與“留白”的藝術。在強調錶達力的時代,真正的力量往往蘊藏於未言之語。通過對幾位以極簡主義著稱的作傢的分析,我們探究瞭:在有限的文字空間內,如何最大限度地激發讀者的想象力,使讀者成為意義的共同創造者。例如,探討瞭特定句式結構對敘事節奏的控製,以及標點符號如何影響情感的流動與停頓。 詞語的權力:修辭的政治學 語言從來不是中立的工具。本書的這一部分著重揭示瞭修辭手法在社會構建和權力運作中的核心作用。從古老的政治演說到現代的廣告宣傳,同一組詞匯,通過不同的排列組閤,可以激發截然相反的情感響應。 我們分析瞭“類比”與“隱喻”如何塑造公眾認知。當一種強有力的隱喻被主流話語體係所采納時,它便擁有瞭定義現實的能力。作者通過對比不同曆史時期對“自由”、“進步”等核心概念的描述,揭示瞭語言如何被用來鞏固或顛覆現有的社會結構。這部分內容具有強烈的思辨性,引導讀者警惕日常語言背後的意識形態滲透。 第二部:時間的褶皺:曆史敘事的重構 曆史敘事並非客觀事實的簡單羅列,而是特定視角下的文學重構。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目光投嚮瞭人類如何記錄、遺忘和重寫自己的過去。 記憶的碎片與宏大敘事的中斷 麵對浩瀚的曆史記錄,我們如何確定“真實”?本書探討瞭非官方曆史——那些被主流史學忽略的民間傳說、日記、傢書,在多大程度上構成瞭更接近人類經驗的“真實”。 作者深入剖析瞭幾部重要的“反曆史”小說,它們故意打亂時間順序,引入多重不可靠的敘述者,挑戰瞭人們對時間綫性流動的固有認知。這種敘事上的斷裂,實則反映瞭後現代對宏大、一元化曆史觀的深刻質疑。我們探討瞭“失語者”——那些未留下文字記載的群體的聲音,如何通過文學想象力被重新帶迴曆史舞颱,雖然這種“重構”本身就充滿瞭爭議和張力。 地理與心靈地圖的交織 曆史總是與空間緊密相連。本部分將空間概念引入曆史分析,探討瞭“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形成。一個被遺忘的戰場,一片被禁錮的土地,如何通過文學的描繪,從地理坐標轉化為承載集體創傷或榮耀的精神地標? 通過對幾位旅行文學大師的文本細讀,我們看到瞭旅行者如何通過異域經驗來反觀自身文化。這種對比,往往揭示齣文化身份的流動性和建構性。地域不僅是背景,它主動參與到人物的命運和曆史事件的走嚮中,成為一種活生生的敘事力量。 第三部:情感的煉金術:人類體驗的文學提煉 文學的最終價值在於其觸及人類普遍情感的能力。本書的最後一部分,關注於作傢如何將日常生活中轉瞬即逝的體驗,轉化為永恒的藝術形式。 瞬間與永恒:對“此刻”的捕捉 現代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們越來越難以沉浸於“當下”。本書迴顧瞭那些以描繪細微的、幾乎無法察覺的情感波動見長的作傢。他們如何用精確的觀察力,將一個心跳的停頓、一個眼神的交匯,放大成足以改變人物命運的關鍵事件? 我們分析瞭“意識流”技巧的哲學基礎——即個體感官輸入和內心獨白是如何同步發生的。這種對內部經驗的忠實記錄,挑戰瞭傳統小說中清晰的情節驅動模式,轉而追求一種更貼近生命本真狀態的流動性。 美的殘酷性:痛苦與創造力的悖論 藝術創作往往與巨大的個人痛苦相伴。本書以審慎的態度,探討瞭“病態美學”的誘惑與陷阱。當一個作傢的生命力與他的作品成就緊密捆綁時,我們應該如何評判其作品? 深入探討瞭“原型”的構建。那些關於愛、背叛、犧牲的經典母題,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被一次次重新演繹,並依然能夠擊中當代讀者的內心?這並非因為人類情感是永恒不變的,而是因為文學提供瞭一種結構化的方式,讓我們能夠安全地麵對那些在現實中過於危險的情感體驗。作者強調,文學的最高成就,是將個體化的痛苦,提煉成具有普遍共鳴的哲學洞察。 --- 閱讀導嚮: 本書適閤對語言學、文學理論、曆史哲學有濃厚興趣的讀者。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深入分析和批判性閱讀的工具,旨在激發讀者對所閱讀的一切文本——無論古今、無論形式——進行更深層次的對話與反思。它是一次對人類錶達能力的深度緻敬,也是對我們理解自身處境的持續追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漢寶德(Han Pao-Teh, 1934-2014)

  1934年齣生於山東省日照縣,1958年成功大學建築係畢業,1964年赴美留學,先後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等學位,1967年返國。主要經歷為:東海大學建築係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主任及館長、國立颱南藝術學院籌備主任及校長、國藝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文建會委員、颱北市文化局顧問等。

  早年於建築係就學期間便創辦瞭《百葉窗》,爾後至1970年代,陸續編輯齣版《建築雙月刊》、《建築與計畫》、《境與象》等建築專業雜誌,緻力推動颱灣現代建築思潮,冀探討建築設計思想與社會人文之關聯等課題。

  在建築方麵,漢寶德於迴國初期設計之洛韶山莊、天祥青年活動中心等作品,呈現齣強烈的現代建築立體派風格,其建築作品屢獲《建築師》雜誌建築獎。

  此外亦緻力於藝術及美感教育之推廣,1994年獲教育部一等文化獎章、2006年獲得國傢文藝獎第一屆建築獎、2008年颱灣大學榮譽博士、2009年雜誌最佳專欄金鼎獎、2010年中國建築傳媒獎──傑齣成就獎、2014年第34屆行政院文化獎。

編者簡介

黃健敏(Huang Chien-Ming)

  中原理工學院建築係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建築碩士。

  文化部及颱北市等多縣市公共藝術審議委員、國美館及北美館諮詢委員。曾任教於中原大學、東海大學、颱藝大、北科大等校。

  1993年起參與颱灣公共藝術政策與執行,著書撰文鼓吹「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理念。2002年1月至2004年7月齣任《建築師》雜誌副社長兼主編,緻力推動建築文化活動,策畫建築師公會與颱北市文化局共同舉辦33場「世界都市建築」演講係列。2006年任《建築》雜誌總主編,入圍2008年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最佳科學及技術類」。

  ■著作:《貝聿銘的世界》、《建築藝術捲1:颱灣建築的先行者》、《藝術,盡在街頭:美國東部城市藝術公共空間導覽》、《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探索貝聿銘》等。

  ■編作:1999-2001年《公共藝術年鑑》、《2016第五屆公共藝術獎專輯》、2001-2003年《颱灣建築獎專輯》、《建築桂冠──普立茲剋建築大師》等。

  ■策畫:「ARCHI‧建築」叢書(典藏藝術傢庭)等書。
 

圖書目錄

上篇——博物館展示
01展示規劃與現代博物館
02展示的基本性質
03展示的方法
04展示作業的程序——設計
05展示作業的程序——施工圖說
06展示作業的程序——施工作業
 
下篇——博物館風格
07博物館的建築
08從自然科學博物館看美術館的功能
09博物館營運的地方因素
10【記】1983年倫敦國際博物館學會年會
 
編後記——係統思考+美感教育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031544
  • EISBN:978626703158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5MB

圖書試讀

編後記

〈係統思考+美感教育〉/黃健敏


  1977年漢先生離開東海大學建築係,轉至中興大學齣任理工學院院長,在任內兼負成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任務,歷經十二年半篳路藍縷的籌備,1987年自然科學博物館正式成立,至1993年全館的四期總建設完成開館。在籌備建館期間,漢先生多次至國外考察,對於一個完全沒有收藏品的新館,擬定以主題作為展示方式,而非循國外許多自然史博物館的分類式展示。這是一項突破性的構思,為吸引大眾達成社會教育的目的,首期建設以科學中心與立體劇場為主。

  漢先生認為科學博物館應以大眾教育為目標,除瞭科學,更應當著重培育美感,所以展示的規劃暨設計莫不念茲在茲的力求具有美感,使觀眾在人性化的愉悅氛圍享受博物館之行。這也是他晚年積極緻力於推動美感教育的緣由。

  正在風風火火為成立國際水準博物館盡心盡力的漢先生,竟然又承擔瞭另一項委任——成立一所藝術學院。漢先生心目中的藝術學院以創造性的研究所為主。基於自然科學博物館建館的經驗,他在藝術學院開設瞭博物館學研究所、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古物維護研究所等九個研究所,與一貫製的音樂係與國樂係等。

  在博物館學研究所,漢先生親自授課,開瞭博物館規劃與展示規劃兩門課。漢先生以理性齣發,講求邏輯係統,早年在東海大學建築學係時,特開瞭設計方法論,並且翻譯《閤理的設計原則》作為參考書。1969年漢先生將原主編的《建築》雙月刊易名為《建築與計畫》。從此兩件事端,說明瞭漢先生的視野與高見。漢先生自稱個性鍥而不捨,堅持把事情做完做好,且以係統性思考的做事方法,謀定而後動。這般的個性在颱南藝術學院的教學亦顯現。因為教學的需要,漢先生以其經營科博館的經驗為基礎撰寫講義,希望能夠係統性地讓學生們從理論與實務學習。這些講義於2000年經馬佩佩、李淑惠、盧秀琴、曾信傑與呂佩怡等學生協助整理,齣版瞭《博物館管理》與《展示規劃——理論與實務》兩書。

  博物館事業在漢先生的生涯中居極璀璨的年華,因此在編輯「漢寶德係列」叢書之際,於2019年選錄前述兩書的部分章節,再彙集他所撰寫攸關博物館的諸多文章,完成《邁嚮繆思:漢寶德談博物館》一書,該書的內容豐富,是係列叢書中頁數最厚多的一本,可是仍有不少章節囿限於篇幅,不得不割愛未加以收錄。有鑑於仍有許多雋永睿智的文章成為遺珠,乃有編輯再談博物館之意。

  《繆思意境:漢寶德再談博物館》以展示為主題,上篇的內容啟於博物館本質,迄至展示之施做;下篇則收錄三篇思辯博物館的文章,進一步闡釋博物館的價值暨功能。〈博物館的建築〉一文發錶於1994年11月15至17日的海峽兩岸博物館事業之交流及展望學術研討會,〈從自然科學博物館看美術館的功能〉一文則是1994年1月10至12日舉辦的當代美術館的角色功能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之論文,〈博物館營運的地方因素〉係1997年5月亞太地區博物館長會議發錶的論文。

  為籌謀自然科學博物館第二期之建館,1984年6月漢先生與當年的助理研究員周文豪針對展示設計特赴國外考察,他倆走訪日、美的十二傢展示公司,並考察各公司的作品,足跡遍及東京、洛杉磯、舊金山、芝加哥、多倫多、紐約等都市之博物館。行程中的7月24日至8月2日漢先生單獨參加在倫敦的國際博物館學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簡稱ICOM)的年會,並與英國博物館設計專傢葛登納(James Gardner, 1907-1995)會晤,促成日後颱中自然科學博物館極為成功的自然演化展示。會後漢先生繼續至巴黎與新加坡考察博物館。針對此行,考察報告有相關詳細記述,本書特將〈記倫敦國際博物館年會〉一文輯入,既作為文獻史料,也供讀者們知曉這段籌備建館的歷程。

  誠如漢先生所言「展示設計不能不瞭解博物館建築」、「展示設計是一種藝術」、「所以說,管理博物館,就是一門人性的學問」、「博物館肩負教育目標,那就是群育與美育」。本書之諸章節貫串漢先生的係統思考+美感教育,呈現他心目中博物館的意境。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