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思意境:漢寶德再談博物館 (電子書)

繆思意境:漢寶德再談博物館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漢寶德
图书标签:
  • 博物馆学
  • 汉宝德
  • 艺术史
  • 文化研究
  • 美学
  • 繆思
  • 电子书
  • 德国思想
  • 浪漫主义
  • 知识分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展示到風格,解鎖博物館的核心內涵】
博物館,所謂繆思的殿堂,
西文Museum原意具有收藏處的意味。
在其「研究」、「收藏」、「展示」、「教育」等四大功能中,
做為繆思殿堂裡最基本的內涵,
絕對是「收藏」與「展示」。

  「博物館,由於是一座大型的建築,其外部的造型常受到社會大眾的注意。因此乃引起建築重要,還是展示重要的問題。尤其因為展示必須建造在建築物內部,建築物與展示配合的問題,乃至兩者孰應優先的問題。對於展示工作者而言,何者重要的爭論是不必要的,重要的是展示是博物館的靈魂,一定要做好,才能達到設立博物館的目的。因為再好的建築,再好的收藏,沒有動人的展示是不足以使觀眾滿意的。」——漢寶德

  相較以展示、收藏為主,傳統意義下的博物館;一座兼具有教育、研究等前瞻功能的博物館,展示上該如何規劃與呈現?施工時又需要注意什麼?在建築風格的認定上,博物館應該是一個展示寶物的場所?還是一個有獨立個性的藝術品?是一座代表國家文化水平的紀念碑?還是一座無名的為大眾服務的空間?漢寶德曾任科博館與宗博館館長,本書《繆思意境》收錄了他自1980年代以來對於推動創設博物館的種種觀察與建言,與當今博物館相關專著兩相對照,愈發體現漢寶德的真知灼見歷久彌新。

  漢寶德身為台灣博物館的重要推手,繼前作《邁向繆思》彙集博物館的建築、論述與諍言。本書深入核心內涵,詳論展示與風格,為讀者揭開理想的繆思意境必備要項。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繆思意境:漢寶德再談博物館 (電子書)》的任何内容。 --- 浮光掠影:跨越時空的文學旅行 一部關於語言、歷史與人類情感的深度探索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时代或领域,而是一次横跨文学、哲学与历史的广阔漫游。它以细腻入微的笔触,解构了人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通过语言构建世界、表达思想、并最终寻求意义的历程。 第一部: शब्दों的边界与重塑 文学的本质在于对语言的极致运用与挑战。本书的第一部分,深入探讨了“词语”本身如何成为思想的容器,以及它们在历史长河中如何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 语言的活化石:从古籍到赛博文本 我们审视了那些被时间冲刷但依然闪耀的古老文本,例如早期史诗中的意象与韵律,它们如何构建了早期社会的集体记忆。作者没有将这些文本视为僵死的文物,而是分析了它们在当代语境下依然具有的“活泼性”——如何被现代作家挪用、戏仿或颠覆。 一个核心的章节聚焦于“沉默”与“留白”的艺术。在强调表达力的时代,真正的力量往往蕴藏于未言之语。通过对几位以极简主义著称的作家的分析,我们探究了:在有限的文字空间内,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成为意义的共同创造者。例如,探讨了特定句式结构对叙事节奏的控制,以及标点符号如何影响情感的流动与停顿。 词语的权力:修辞的政治学 语言从来不是中立的工具。本书的这一部分着重揭示了修辞手法在社会构建和权力运作中的核心作用。从古老的政治演说到现代的广告宣传,同一组词汇,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激发截然相反的情感响应。 我们分析了“类比”与“隐喻”如何塑造公众认知。当一种强有力的隐喻被主流话语体系所采纳时,它便拥有了定义现实的能力。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对“自由”、“进步”等核心概念的描述,揭示了语言如何被用来巩固或颠覆现有的社会结构。这部分内容具有强烈的思辨性,引导读者警惕日常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渗透。 第二部:时间的褶皱:历史叙事的重构 历史叙事并非客观事实的简单罗列,而是特定视角下的文学重构。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了人类如何记录、遗忘和重写自己的过去。 记忆的碎片与宏大叙事的中断 面对浩瀚的历史记录,我们如何确定“真实”?本书探讨了非官方历史——那些被主流史学忽略的民间传说、日记、家书,在多大程度上构成了更接近人类经验的“真实”。 作者深入剖析了几部重要的“反历史”小说,它们故意打乱时间顺序,引入多重不可靠的叙述者,挑战了人们对时间线性流动的固有认知。这种叙事上的断裂,实则反映了后现代对宏大、一元化历史观的深刻质疑。我们探讨了“失语者”——那些未留下文字记载的群体的声音,如何通过文学想象力被重新带回历史舞台,虽然这种“重构”本身就充满了争议和张力。 地理与心灵地图的交织 历史总是与空间紧密相连。本部分将空间概念引入历史分析,探讨了“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形成。一个被遗忘的战场,一片被禁锢的土地,如何通过文学的描绘,从地理坐标转化为承载集体创伤或荣耀的精神地标? 通过对几位旅行文学大师的文本细读,我们看到了旅行者如何通过异域经验来反观自身文化。这种对比,往往揭示出文化身份的流动性和建构性。地域不仅是背景,它主动参与到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走向中,成为一种活生生的叙事力量。 第三部:情感的炼金术:人类体验的文学提炼 文学的最终价值在于其触及人类普遍情感的能力。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关注于作家如何将日常生活中转瞬即逝的体验,转化为永恒的艺术形式。 瞬间与永恒:对“此刻”的捕捉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们越来越难以沉浸于“当下”。本书回顾了那些以描绘细微的、几乎无法察觉的情感波动见长的作家。他们如何用精确的观察力,将一个心跳的停顿、一个眼神的交汇,放大成足以改变人物命运的关键事件? 我们分析了“意识流”技巧的哲学基础——即个体感官输入和内心独白是如何同步发生的。这种对内部经验的忠实记录,挑战了传统小说中清晰的情节驱动模式,转而追求一种更贴近生命本真状态的流动性。 美的残酷性:痛苦与创造力的悖论 艺术创作往往与巨大的个人痛苦相伴。本书以审慎的态度,探讨了“病态美学”的诱惑与陷阱。当一个作家的生命力与他的作品成就紧密捆绑时,我们应该如何评判其作品? 深入探讨了“原型”的构建。那些关于爱、背叛、牺牲的经典母题,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被一次次重新演绎,并依然能够击中当代读者的内心?这并非因为人类情感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因为文学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方式,让我们能够安全地面对那些在现实中过于危险的情感体验。作者强调,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将个体化的痛苦,提炼成具有普遍共鸣的哲学洞察。 --- 阅读导向: 本书适合对语言学、文学理论、历史哲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深入分析和批判性阅读的工具,旨在激发读者对所阅读的一切文本——无论古今、无论形式——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与反思。它是一次对人类表达能力的深度致敬,也是对我们理解自身处境的持续追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漢寶德(Han Pao-Teh, 1934-2014)

  1934年出生於山東省日照縣,1958年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1964年赴美留學,先後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等學位,1967年返國。主要經歷為: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主任及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籌備主任及校長、國藝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文建會委員、台北市文化局顧問等。

  早年於建築系就學期間便創辦了《百葉窗》,爾後至1970年代,陸續編輯出版《建築雙月刊》、《建築與計畫》、《境與象》等建築專業雜誌,致力推動台灣現代建築思潮,冀探討建築設計思想與社會人文之關聯等課題。

  在建築方面,漢寶德於回國初期設計之洛韶山莊、天祥青年活動中心等作品,呈現出強烈的現代建築立體派風格,其建築作品屢獲《建築師》雜誌建築獎。

  此外亦致力於藝術及美感教育之推廣,1994年獲教育部一等文化獎章、2006年獲得國家文藝獎第一屆建築獎、2008年台灣大學榮譽博士、2009年雜誌最佳專欄金鼎獎、2010年中國建築傳媒獎──傑出成就獎、2014年第34屆行政院文化獎。

編者簡介

黃健敏(Huang Chien-Ming)

  中原理工學院建築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建築碩士。

  文化部及台北市等多縣市公共藝術審議委員、國美館及北美館諮詢委員。曾任教於中原大學、東海大學、台藝大、北科大等校。

  1993年起參與台灣公共藝術政策與執行,著書撰文鼓吹「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理念。2002年1月至2004年7月出任《建築師》雜誌副社長兼主編,致力推動建築文化活動,策畫建築師公會與台北市文化局共同舉辦33場「世界都市建築」演講系列。2006年任《建築》雜誌總主編,入圍2008年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最佳科學及技術類」。

  ■著作:《貝聿銘的世界》、《建築藝術卷1:台灣建築的先行者》、《藝術,盡在街頭:美國東部城市藝術公共空間導覽》、《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探索貝聿銘》等。

  ■編作:1999-2001年《公共藝術年鑑》、《2016第五屆公共藝術獎專輯》、2001-2003年《台灣建築獎專輯》、《建築桂冠──普立茲克建築大師》等。

  ■策畫:「ARCHI‧建築」叢書(典藏藝術家庭)等書。
 

图书目录

上篇——博物館展示
01展示規劃與現代博物館
02展示的基本性質
03展示的方法
04展示作業的程序——設計
05展示作業的程序——施工圖說
06展示作業的程序——施工作業
 
下篇——博物館風格
07博物館的建築
08從自然科學博物館看美術館的功能
09博物館營運的地方因素
10【記】1983年倫敦國際博物館學會年會
 
編後記——系統思考+美感教育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31544
  • EISBN:978626703158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5MB

图书试读

編後記

〈系統思考+美感教育〉/黃健敏


  1977年漢先生離開東海大學建築系,轉至中興大學出任理工學院院長,在任內兼負成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任務,歷經十二年半篳路藍縷的籌備,1987年自然科學博物館正式成立,至1993年全館的四期總建設完成開館。在籌備建館期間,漢先生多次至國外考察,對於一個完全沒有收藏品的新館,擬定以主題作為展示方式,而非循國外許多自然史博物館的分類式展示。這是一項突破性的構思,為吸引大眾達成社會教育的目的,首期建設以科學中心與立體劇場為主。

  漢先生認為科學博物館應以大眾教育為目標,除了科學,更應當著重培育美感,所以展示的規劃暨設計莫不念茲在茲的力求具有美感,使觀眾在人性化的愉悅氛圍享受博物館之行。這也是他晚年積極致力於推動美感教育的緣由。

  正在風風火火為成立國際水準博物館盡心盡力的漢先生,竟然又承擔了另一項委任——成立一所藝術學院。漢先生心目中的藝術學院以創造性的研究所為主。基於自然科學博物館建館的經驗,他在藝術學院開設了博物館學研究所、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古物維護研究所等九個研究所,與一貫制的音樂系與國樂系等。

  在博物館學研究所,漢先生親自授課,開了博物館規劃與展示規劃兩門課。漢先生以理性出發,講求邏輯系統,早年在東海大學建築學系時,特開了設計方法論,並且翻譯《合理的設計原則》作為參考書。1969年漢先生將原主編的《建築》雙月刊易名為《建築與計畫》。從此兩件事端,說明了漢先生的視野與高見。漢先生自稱個性鍥而不捨,堅持把事情做完做好,且以系統性思考的做事方法,謀定而後動。這般的個性在台南藝術學院的教學亦顯現。因為教學的需要,漢先生以其經營科博館的經驗為基礎撰寫講義,希望能夠系統性地讓學生們從理論與實務學習。這些講義於2000年經馬佩佩、李淑惠、盧秀琴、曾信傑與呂佩怡等學生協助整理,出版了《博物館管理》與《展示規劃——理論與實務》兩書。

  博物館事業在漢先生的生涯中居極璀璨的年華,因此在編輯「漢寶德系列」叢書之際,於2019年選錄前述兩書的部分章節,再彙集他所撰寫攸關博物館的諸多文章,完成《邁向繆思:漢寶德談博物館》一書,該書的內容豐富,是系列叢書中頁數最厚多的一本,可是仍有不少章節囿限於篇幅,不得不割愛未加以收錄。有鑑於仍有許多雋永睿智的文章成為遺珠,乃有編輯再談博物館之意。

  《繆思意境:漢寶德再談博物館》以展示為主題,上篇的內容啟於博物館本質,迄至展示之施做;下篇則收錄三篇思辯博物館的文章,進一步闡釋博物館的價值暨功能。〈博物館的建築〉一文發表於1994年11月15至17日的海峽兩岸博物館事業之交流及展望學術研討會,〈從自然科學博物館看美術館的功能〉一文則是1994年1月10至12日舉辦的當代美術館的角色功能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之論文,〈博物館營運的地方因素〉係1997年5月亞太地區博物館長會議發表的論文。

  為籌謀自然科學博物館第二期之建館,1984年6月漢先生與當年的助理研究員周文豪針對展示設計特赴國外考察,他倆走訪日、美的十二家展示公司,並考察各公司的作品,足跡遍及東京、洛杉磯、舊金山、芝加哥、多倫多、紐約等都市之博物館。行程中的7月24日至8月2日漢先生單獨參加在倫敦的國際博物館學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簡稱ICOM)的年會,並與英國博物館設計專家葛登納(James Gardner, 1907-1995)會晤,促成日後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極為成功的自然演化展示。會後漢先生繼續至巴黎與新加坡考察博物館。針對此行,考察報告有相關詳細記述,本書特將〈記倫敦國際博物館年會〉一文輯入,既作為文獻史料,也供讀者們知曉這段籌備建館的歷程。

  誠如漢先生所言「展示設計不能不瞭解博物館建築」、「展示設計是一種藝術」、「所以說,管理博物館,就是一門人性的學問」、「博物館肩負教育目標,那就是群育與美育」。本書之諸章節貫串漢先生的系統思考+美感教育,呈現他心目中博物館的意境。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