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思想家蒙田的人性教育:兒童教育、父子情、學究氣、人與人的差異,《隨筆集》中的教育思想 (電子書)

法國思想家蒙田的人性教育:兒童教育、父子情、學究氣、人與人的差異,《隨筆集》中的教育思想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米歇爾‧德‧蒙田
图书标签:
  • 蒙田
  • 随笔集
  • 人性教育
  • 儿童教育
  • 父子关系
  • 教育思想
  • 法国思想家
  • 人文主义
  • 个体差异
  • 古典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學習不是為了謀利和順應社會,而是為了豐富自身
一個人所受的教育是為了形成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接受知識的灌輸

  ▎蒙田的教育思想──從懷疑論的基礎出發
  •批判學校教育對兒童身心的摧殘。
  •反對書本教育、過度記憶、體罰方式和種種束縛。
  •抨擊唯書和唯上的學究氣,宣導精神的獨立和自由。
  •主張因材施教,給予最適合的教育,不應強迫和壓制。

  ◎順其自然啟發孩子
  強逼兒童從事不符合他們天性的事是極其艱難的。總有人花費漫長的精力,持之以恆教導兒童做他們難以辦到的事,往往會誤入歧途,結果竹籃打水。教育孩子的任務是如此艱鉅,我們應循循善誘,啟發他們從事最美好、最有益的事,盡量不要太過憂慮於臆想他們今後的發展。

  ◎配合孩子的速度
  老師應該允許學生跑在前面,這樣有利於判斷其速度,並決定如何放緩速度以符合學生的進展。一旦師生速度不協調,事情便會一塌糊塗。我們要能夠放低姿態遷就孩子的步伐並善加指導。如果學生的天賦和習性千差萬別,老師教導的內容和方式卻一成不變,那麼,可想而知,在眾多學生裡能有所成就者寥若晨星。

  ◎柏拉圖的教學法
  教師不應滿足於學生能夠說出學過的詞語,而是將含義和實質深入理解,在評分的時候,不應看他死記硬背了多少,而是看他是否將知識融入了生活。學生剛接觸新的知識時,老師應按照柏拉圖的教學法讓他觸類旁通、知行統一。吞了一點就倒出一點,這是生搬硬套、沒有吸收的表現。

  ◎將論點轉化為思想
  學生應該將哲學家們的論點掌握得得心應手,而不該死記硬背他們的教條。將那些學說出自何人統統忘掉都沒關係,但一定要把它們轉化為自己的思想。真諦和理智是每人都有的,不用區分誰先說誰後說,也不用區分是柏拉圖說的,還是自己說的,只需他和我所見略同就好了。

  ◎受教育時遠離家庭
  父母會因自然而然的舐犢之情變得很遷就,即使是最理智的父母!他們狠不下心來責罰孩子的過失;他們不忍心目睹孩子所受的教育太粗魯、太受限、太危險。但是,老師在孩子面前的威嚴不應受侵犯,若是父母在一旁,教學就會礙手礙腳。另外,若孩子受到家庭過分的疼愛,或從小就有豪門貴族的優越感,對孩子的成長沒有絲毫益處。

  ◎要學會閉嘴和謙虛
  我們要教導孩子謙遜懂禮、不能妄自尊大、不可以年紀輕輕就自以為是,為吸引關注就處處爭強好勝、用貶低別人和標榜自己來換取虛名。閉嘴和謙虛對人際互動有好處,儘管別人信口雌黃也莫要怒不可遏,因為聽到不合胃口的言語就怒容滿面是失禮的行為。要教導孩子提升自身涵養,自己不做的事,別人做了也不能說風涼話,沒必要和風俗背道而馳。

本書特色

  本書節選了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在《隨筆集》中論述教育的主要篇章,內容豐富且能運用於現實中,其教育觀集中於〈論對兒童的教育〉、〈論學究氣〉、〈論父子情〉這幾章中,此外,讀者也將從〈論人與人的差異〉、〈論讀書〉、〈論切身感受〉這幾章吸取非常重要的教育觀。
探索人性的光辉与局限:一部聚焦于十七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深度剖析 书名:迷思与理性交织的年代:笛卡尔、帕斯卡尔与十七世纪法国的知识图景 作者:[虚构作者名:安德烈·勒鲁瓦] 字数:约1500字 简介 本书并非对蒙田随笔中教育哲学的详尽梳理,而是深入考察了十七世纪法国思想界的宏大叙事与内在张力。我们聚焦于那个被誉为“古典时代”的世纪,这是一个科学理性勃兴、宗教信仰面临严峻考验、以及对人类心智能力进行空前反思的时代。本书旨在通过对三位核心人物——勒内·笛卡尔、布莱兹·帕斯卡尔,以及在早期阶段影响深远的“古典主义”思潮——的文本与思想脉络的梳理,揭示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知识图景。 核心论点: 十七世纪的法国思想界,是在笛卡尔对绝对确定性的不懈追求与帕斯卡尔对人类有限性与信仰之“赌注”的深刻洞察之间摇摆不定的。这种张力,而非单一的教育理想,构成了那个时代精神的底色。 第一部分:方法的革命——笛卡尔与普遍知识的构建 我们将从笛卡尔的《方法论》入手,探讨他如何试图通过彻底的怀疑,为知识体系寻找一个不可动摇的基础。本书不会侧重于家庭教育或父子关系中的应用,而是着重分析“普遍理性”(la raison universelle)是如何被视为解决一切哲学、科学乃至形而上学难题的唯一工具。 关键章节聚焦: 1. “我思故我在”的形而上学后果: 分析笛卡尔的公理如何重塑了知识的等级制度,将感官经验置于次要地位,强调心智的自主性。我们探讨这种对清晰且分明的认知的追求,如何催生了对“学究气”(在此语境下指代对纯粹思辨的过度沉迷)的赞赏,即对形式逻辑和数学方法的推崇。 2. 心灵与身体的二元论及其对人的界定: 笛卡尔的这种划分,如何影响了当时对“人”的整体理解?我们分析这种划分如何将“精神的教化”与“身体的训练”在理论上分离,尽管在实践中两者依然纠缠不清。 3. 科学共同体与知识的传播: 考察笛卡尔的科学观如何引导了早期启蒙运动对理性秩序的构建,以及这种秩序在学术圈内如何被接受和批判。 第二部分:信仰的挣扎与人性的有限性——帕斯卡尔的“心灵的论证” 如果说笛卡尔代表了理性可以抵达的顶峰,那么帕斯卡尔则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在无限宇宙面前的卑微与恐惧。本书将帕斯卡尔视为对笛卡尔式理性主义的必要平衡。 关键章节聚焦: 1. 《思想录》的碎片化结构与现代性: 我们分析帕斯卡尔文本的非线性特征,探讨这种结构本身如何反映了对单一、系统化知识体系(如笛卡尔的)的反思。他所揭示的“人类的伟大与卑微”的悖论,是对任何试图以简单模型解释人性的企图的有力挑战。 2. “差异”的认识论维度: 帕斯卡尔对人类心灵多样性(如“娱乐”(divertissement)的机制)的观察,提供了一种关于“人与人的差异”的深刻认识论视角,这并非基于社会或教育背景的伦理判断,而是基于人类心智在面对虚无时必然采取的自我欺骗策略。 3. 信仰的“赌注”: 重点解析帕斯卡尔在理性边界失效时,如何诉诸于信仰的非理性(或超理性)选择。这与十七世纪知识分子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对宗教不确定性的焦虑紧密相关。 第三部分:古典主义的遗风与学术的边界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探讨在笛卡尔和帕斯卡尔的思想光芒之外,十七世纪法国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美学与道德规范,以及它们与新兴哲学思潮的摩擦。 关键章节聚焦: 1. 语言的规范化与“好品味”: 考察法兰西学术院在规范语言和文学表达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这种对清晰、平衡和宏伟(le sublime)的追求,虽然影响了后来的教育理念,但其核心驱动力是审美和修辞,而非教育哲学本身。 2. “学究气”的新含义: 在古典时代,对形式的拘泥(如过度沉溺于拉丁语的术语或亚里士多德的残余影响)被视为缺乏社会情趣的表现。我们将分析这种“学究气”在宫廷文化压力下所遭受的批判,这与蒙田对书本知识的批判有所不同,它更多关乎社会适应性而非教育目的。 3. 个体性与社会责任的张力: 笛卡尔的个体主体性是建立在普遍理性基础上的,而帕斯卡尔则强调个体的孤独与绝望。本书考察了在贵族文化与科学精英主义交汇的背景下,个人“自我”的构建如何成为一个充满争议的议题。 结论:一个尚未解决的遗产 本书的结论将重申:十七世纪的法国思想遗产并非一个和谐的教育蓝图,而是一个充满深刻矛盾的“知识竞技场”。它成功地奠定了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基础,但也留下了关于人类心智的局限性、信仰的必要性以及科学理性边界的持久疑问。本书旨在让读者理解,在蒙田的温和反思之外,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想是如何在宏大的形而上学构建与痛苦的个体存在体验之间,为后世留下了复杂而迷人的思想遗产。我们避免了对具体教育实践的指导,而是致力于还原那个思想爆炸时代的精神面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米歇爾‧德‧蒙田(西元1533~1592年)


  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思想家、作家,以《隨筆集》三卷享譽世界,對法蘭西斯‧培根、莎士比亞等影響極深,蒙田被視為寫隨筆的巨匠。

譯者簡介

于彩虹


  專職譯者。
 

图书目录

導言
第一章 論內心漫無目的時,怎樣轉移熱情
第二章 論無所事事
第三章 論說謊
第四章 論語速
第五章 論堅韌
第六章 我們的主觀意識決定了對好壞的判斷標準
第七章 論對懦夫的責罰
第八章 論學究氣
第九章 論對兒童的教育─致迪安娜‧居松伯爵夫人
第十章 以自己的水準來斷定正誤是荒唐的
第十一章 論友情
第十二章 論人和人的差異
第十三章 論判斷的猶疑不決
第十四章 論誇誇其談
第十五章 論切身感受
第十六章 論父子情─致德‧埃斯蒂薩克夫人
第十七章 論讀書
第十八章 論後悔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70153
  • EISBN:978626357114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9MB

图书试读

導言

  米歇爾‧德‧蒙田(西元1533~1592年),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思想家、作家,以《蒙田隨筆》三卷享譽世界。《蒙田隨筆》與《培根論人生》、《帕斯卡思想錄》並稱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對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等影響頗大。其本人被視為寫隨筆的巨匠。

  蒙田的母親是西班牙人的後裔,父親則是法國波爾多附近的一個小貴族。蒙田在37歲那年即繼承了其父在鄉下的領地,一頭栽進藏書室,過起了隱居生活。他逃避社會現實,嚮往自由恬適的生活,除了埋頭做學問,還積極從事寫作,自西元1572年開始一直到西元1592年逝世,在長達20年的歲月中,他用真誠的心,堅韌的毅力陸續寫出了百萬字的《蒙田隨筆》,為後代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

  《蒙田隨筆》內容包羅萬象,融知識和經驗於一爐,是16世紀各種知識的總匯,有「生活的哲學」之稱。蒙田以睿智的眼光、靈敏的判斷力,在書中品評大千世界、眾生百態,探索人生,叩問心靈,肯定人的價值和欲望,不迷信權威經典,不完全讚美人而是深刻的剖析人。書中充滿了人性自由、科學知識的人文思想,同時記錄了自己的精神發展歷程,甚至有時進行無情的自我剖析。

  他表達了人文主義以「人」為本的思想:「在一切形式中,最美的形式是人的形式」;人的價值應以「本身的品質為標準」。他充分表達了對現實生活的肯定:「我熱愛生活」,「我全身心的接受它並感謝大自然為我而造就的一切」。「我」即「人性」,蒙田將人性作為最崇高、最神聖的概念。

  他喜歡讓人造成這樣一種印象:他不治學,只不過是「漫無計畫、不講方法」的偶爾翻翻書;他寫的東西也不潤色,平易通暢,不假雕飾,不過是把腦袋裡一時觸發的想法記下來而已,純屬「閒話家常,抒寫情懷」。他的這種寫作心態和「結構鬆散,無條理」的風格,被狄德羅(Diderot)認為「是自然的表現」。經過四百餘年的時間考驗,歷史證明了蒙田與莎士比亞、蘇格拉底、米開朗基羅一樣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他開創了隨筆式作品之先河,是「世上同類體裁中絕無僅有的」,也正符合四百年後當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審美。

  教育問題在《蒙田隨筆》中占有重要地位。蒙田的教育思想也從懷疑論的基礎出發,他批判了學校教育對兒童身心的摧殘;他反對書本教育、反對過度記憶、反對體罰方式和種種束縛;反對向兒童灌輸現成概念,宣導品德教育,素養教育;主張因材施教,每個人的成長與發展都有自己的特點,應充分尊重孩子的個性,順應孩子的發展和能力,給予最適合的教育,不應強迫和壓制。提倡在歷練中獲得知識。

  他認為學習不是為了謀利和順應社會,而是為了豐富自己。學習的好處是讓自己變得更加睿智和完善,增加自己的判斷力和實踐能力,而不是單純的儲存知識。一個人受的教育,進行的工作和學習都是為了形成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接受知識的灌輸。必須養成自己獨立欣賞、辨別和決斷的能力。他抨擊唯書和唯上的學究氣,宣導精神的獨立和自由。

  本書節選了《蒙田隨筆》中論述教育的主要篇章,內容豐富且具現實意義,其教育觀集中於〈論對兒童的教育〉、〈論學究氣〉、〈論父子情〉這幾章中,此外,我們也可從〈論人與人的差異〉、〈論讀書〉、〈論切身感受〉這幾章汲取一些零金碎玉但非常重要的教育觀。

  由於譯者水準有限,譯文中或有不當之處,敬請讀者指正。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